|
|
|
□嘛寺院
|
|
中国佛教中□嘛教的寺院。分布在西藏、内蒙古、
青海、甘肃南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以及北京、山西、
河北(承德)等地。□嘛教形成于 8~10世纪,在元代
成为藏族地区的主要宗教。□嘛即藏语高僧的音译。元
世祖忽必烈尊西藏萨迦寺法王八思巴为“国师”,在蒙
古地区传布□嘛教,得到迅速普及,蒙古和内地都建了
不少□嘛庙。明代中叶,格鲁派(又称黄教)取代旧教,统
治全部蒙藏地区。明朝承认□嘛教的统系,也在内地建
造□嘛寺院。清代大力尊崇□嘛教,在西藏实行政教合
一,黄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统治全藏;内外蒙古也册封活
佛分别统管境内寺院。到清代末年,藏族地区有寺4000
余所,蒙古地区约1000余所,内地主要集中在北京、承
德和山西五台山,有几十所。现在西藏、青海尚存一些
元明时期的□嘛寺院,内地也有个别寺塔遗物,但大量
的是清代建筑。
□嘛庙建筑中有 3种形式最富有宗教艺术特征。①
都纲,原是大经堂的音译。体量巨大,柱网纵横排列,空
间呈回字形。中部升高,凸出天窗,周围低平;或中部
上下贯通,四周为二三层围廊。都纲原是容纳众多僧人
集体习经的场所,所以需要这种空间以利采光通风,后
来变成一种固定的空间法式,也常用于供佛的殿阁。②
曼荼罗,原是法坛的音译,也含有佛教关于宇宙构成模
式的内容,演绎而成金刚宝座、须弥山等表现形式。其
特点是井字形划分,十字轴线对称,按间隔的5个空间排
列建筑。③□嘛塔,造型与内地传统佛塔完全不同;瓶
形、单层,绝大多数为砖石结构,外面刷白,还有一些
铜壳镏金或镶砌琉璃。
北京雍和宫入口
中国的□嘛庙有 3种基本风格。①藏式。主要在藏
族牧区,总平面自由灵活,大片建筑随地形错落,逶迤连
成一片。高大的经堂、佛殿突出在低矮的僧房之上,中
间又点缀以佛塔。单座建筑造型风格统一,以收分很大
的石墙为主体,多数刷白,重要建筑刷红或黄色。窗洞
很小,外刷黑色梯形窗套。多用平顶,檐口有棕、黑、灰
色相间的饰带,有的还镶以镏金铜饰,色调浓重。某些
最重要的建筑在顶部加建镏金铜瓦坡屋顶。它们建在大
草原上或山崖河谷,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显示了宗教
的无上权威,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②蒙古式。有两种
类型,一种和藏式相似,总平面比较自由,但主体部分
格局规整,主体建筑用都纲,坡屋顶占的比重较大,装
饰较华丽;另一种总平面采用内地传统佛寺形式,主体
殿堂用都纲式,但造型比例和装饰都与当地传统建筑相
似。③内地式。全部用传统形式,只是主要殿堂还保持
都纲式空间,并加少量藏式或蒙古式装饰。不论哪种风
格,都表现出国内多民族建筑艺术相互交融的特点,并
且或多或少地看出印度、尼泊尔建筑的影响。
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大经堂
(王世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