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
   
 
上一篇: 元代绘画
下一篇: 清代绘画

明代绘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
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盛
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
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
区别的绘画派系。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
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
松江派、苏松派等两大派系。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
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
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
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 中期、晚期3个
阶段。
  早期绘画 从洪武(1368~1398)至弘治(1488~
1505)年间。明代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
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风为主的时代风尚。
  明代宫廷绘画承袭宋制,但未设专门的画院机构。
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
武职。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洪
武和永乐(1403~1424)两朝属初创时期,机构未臻完备,
风格也多沿续元代旧貌。至宣德(1426~1435)、成化
(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浙江与福建两地
继承南宋院体画风的画家,陆续应召入宫,遂使明代院
画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
到鼎盛时期。正德(1506~1521)以后,吴门派崛起,逐
渐取而代之。明代宫廷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盛,人物
画取材比较狭窄,以描绘帝后的肖像和行乐生活、皇室
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礼贤下士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
乐图》、谢环《杏园雅集图》、倪端《聘庞图》、刘俊
《雪夜访普图》等都是其例。山水画主要宗法南宋马远、
夏圭,也兼学郭熙,著名画家有李在、王谔、朱端等人。
李在仿郭熙几乎可以乱真,王谔被称为“明代马远”。
花鸟画呈现多种面貌,代表画家有擅长工笔重彩的边景
昭,承袭南宋院体传统,妍丽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孙隆
从北宋徐崇嗣脱胎而出,专攻没骨法。林良以水墨写意
花鸟著称,笔墨洗练奔放,造型准确生动。吕纪工写结
合,花鸟精丽,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宫廷绘画虽
未取得像宋代院画那样划时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
有新的开拓。
       吕纪:《榴葵绶鸡图》
  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活动于宣德至正德年间。
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称。继起者吴伟为
湖北江夏(今武汉)人,画史亦称他为江夏派,实属浙
派支流。戴、吴二人都曾进过宫廷,画风亦源自南宋院
体,故浙派与宫廷院画有密切的关系。戴进、吴伟作为
职业画家,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长,
山水画成就尤为突出。但二人风格又有所区别,戴进变
南宋的浑厚沉郁,而为健拔劲锐之体,但仍不失谨严精
微;吴伟以简括奔放、气势磅礴见胜。论者谓他“源出
于文进(戴进),笔法更逸,重峦叠嶂,非其所长,片
石一树,粗简者,在文进之上。”戴进、吴伟前后踵接,
影响了一大批院内外画家。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汪肇、
李著、张乾等人。张路的山水画水墨淋漓,人物画则以
挺秀、洒脱见长。蒋嵩善用焦墨,笔法简率。汪肇作品
多动荡之势。李著学吴伟笔法,遂成江夏一派。浙派至
后期,一味追求粗简草率,积习成弊,正德后遂见衰微。
明代后期蓝瑛,有人称之为“浙派殿军”,从师承、画
风看,实与浙派无涉。
  明代早期,江南地区还有一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
的文人画家,如徐贲、王绂、刘珏、杜琼、姚绶等人。
徐贲山水承董源、巨然,笔法苍劲秀润。王绂喜用披麻
兼折带皴作山水,繁复似王蒙,墨竹挺秀潇洒,被称为
明代“开山手”。刘珏山水取景幽深,笔墨浓郁,近王
蒙、吴镇。杜琼善水墨浅绛山水,多用干笔皴染。姚绶
主要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厚。他们的画风堪称吴门
派先驱。
       郭诩:《青蛙草蝶图》
  还有一些画家,虽未归宗立派,亦各有建树。如初
宗马远、夏圭,后师法自然,以画《华山图》著名的王
履;被称为院派,给唐寅、仇英以较大影响的周臣;擅
长水墨写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诩、史忠;以白描人物著称
的杜堇等人。
  中期绘画 约自正德(1506~1522)前后至万历(1573
~1620)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 文徵明为代表的吴
门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
坛主流。
  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
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
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文人名士经常
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很多优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
画自娱,相互推重。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
“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
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为吴门四家。他们
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派画风的主要代表。他们两
人都淡于仕进,属于诗、书、画三绝的当地名士。他们
都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兼能几种画科,但主要以
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
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两人渊源、画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长和特点。沈周的山
水以粗笔的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恬静平和中具苍润雄
浑气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其作品主要是
以气势胜。文徵明以细笔山水居多,善用青绿重色,风
格缜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兰竹也潇洒清润。唐寅和
仇英有别于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吴门派中另外的类型。
唐寅由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为职业画
家,在创作上则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技法全面,功力
精湛,题材和趣味较适应城市民众的要求。他们两人同
师周臣,画法渊源于李唐、刘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
明和北宋、元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也重视意
境的创造和笔墨的蕴藉,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唐
寅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有两种路数:①以李唐、刘松年
为宗,风格雄峻刚健;②为细笔画,风格圆润雅秀。人
物画则时工时写,工笔重彩仕女承唐宋传统,细劲秀丽,
水墨淡彩人物学周臣,简劲放逸。仇英从临摹前人名迹
处得益,精谨清雅,擅长着色,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
著称。
       仇英:《蕉阴结夏》
  吴门四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学者甚众。宗法沈周的有王纶、陈焕、陈铎、杜冀龙、
谢时臣等人,王纶为沈周的入室弟子,陈焕较为粗重苍
老,杜冀龙稍变沈周之法,谢时臣以气势纵横、境界宏
伟见胜。追随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
文伯仁、陆治、钱□、陈淳、陆师道、周天球等。文嘉
山水疏简,文伯仁缜密,陆治劲峭,钱□粗重,陈淳放笔
写意,陆师道细笔勾染,周天球兼善兰石,诸家各具特
色。吴门派诸家中陆治、陈淳、周之冕在花鸟画领域中
尤有新创。陆治是文徵明的学生,花鸟画兼取徐熙、黄
筌两派之长,创文人画的工笔花鸟新格,笔墨细秀,设
色淡雅,有妍丽派之称。陈淳亦出文徵明门下,花鸟画
受沈周影响,继承水墨写意技法,在造型的洗练、笔墨
的放逸、情致的跌宕等方面有所发展,开启了徐渭的大
写意画派,与徐渭并称。周之冕受吴门派影响,融汇陆
治、陈淳两家之长,另创一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画法,被
称为勾花点叶体。吴门派发展到明末,因循守旧,徒仿
形貌,其地位被另辟蹊径、重倡文人画的董其昌及其流
派所取代。
  后期绘画 约自万历至崇祯(1628~1644)年间绘画
领域出现新的转机。徐渭进一步完善了花鸟画的大写意
画法。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等开创了变形人物画法。
以董其昌为代表的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形
成了许多支派。
  徐渭是继陈淳以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写意花鸟画
变革的一代大家,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
的发展,画史称为青藤画派。他的花鸟,吸取了宋元及沈
周、林良、陈淳等水墨花鸟的长处,又有重大革新。在
题材方面,他大胆突破客观物象形质的局限,赋予物象
以强烈的个人情感,作品或缘物抒情,或借题发挥,一
反吴门派文人画恬适闲雅的意趣,而直抒激荡不平的心
情,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形式上,他擅
长泼墨法,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不拘成法,形象
脱略形似,追求气韵,墨色滋润淋漓,奔放流动,充分
发挥了生宣纸的晕渗效果。这种随意点染的画法,气势
磅礴,纵横睥睨,恰当地表达了画家炽热激愤的情怀。徐
渭的画风,对清代的朱耷、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
现代的齐白石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承浙派者流于粗陋简率,效
唐寅、仇英者日趋柔弱靡丽。陈洪绶异军突起,一扫弊
习。他糅合传统艺术和民间版画之长,在浙、吴两派之
外,别树一帜。赋予所取题材以一定寓意,表达了作者
鲜明的爱憎。人物形象夸张甚至变形,气势伟岸,格调
高古,线条刚柔相济,富有装饰性和金石味;设色浓重,
以俗为雅,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子陈宇、弟子
严湛、魏湘等直承其法,清代王树□、华□、罗聘等都
融化他的画法,清末“四任”(任熊、任颐、任薰、任
预)更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传统。此外,陈洪绶也涉猎木
刻插图,造诣尤高,对版画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
用。崔子忠擅长白描人物,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丁云鹏善画道释人物,两人的画风虽与陈洪绶不同,但同
样都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上的一股“宁拙勿巧、宁
丑勿媚”的时代风尚。
  明代肖像画在人物画中较为发达,民间画工中尤多
写真能手,至明代后期更有发展,曾鲸为其中富于创新
精神的代表画家。他的肖像画重墨骨,即在用淡线勾出
轮廓五官后和以淡墨渲染出明暗凹凸后,再以色彩烘染
数十层,必穷匠心而后止。这种画法较富立体感,可能已
受到当时新传入的西洋画法的一定影响。学者甚众,遂
形成波臣派,影响直至清代。
  明代后期山水画,继吴门派而起的代表画家是董其
昌。他的艺术与吴门派有密切关系,为矫正吴门派末流
之弊,他重倡文人画,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
气”,并提出了南北宗论。由于他官至礼部尚书的显赫
地位和在画坛上的声望,遂成为画坛盟主,他所创立的
松江派遂取代了吴门派的统治地位。他提出的绘画理论,
尤其是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的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
时之间苏松地区形成了许多山水画支派。这些画派在观
点、主旨、方法、意趣等方面,与董其昌基本一致,所
不同的只是在模仿某家和笔墨运用上各有侧重。较著名
的画家有莫是龙,与他共创南北宗论,陈继儒与他为至
交,赵左亦常为其代笔,他们都是松江派主将;顾正谊
创华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启导,宋旭亦属华亭派巨
子,沈士充受业于宋懋晋,兼师赵左,也为董其昌代笔,
世称云间派。另外,受吴门派影响的晚期画家还有程嘉
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杨文□等人。程嘉燧的山
水枯简疏放,李流芳爽朗清秀,卞文瑜细秀,邵弥简逸,
杨文□兼具枯笔、秀润两种风貌。
       董其昌:《秋山图》
  除苏松地区外,晚明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山
水画派。如浙江钱塘的蓝瑛创武林派,安徽芜湖的萧云
从创姑熟派,浙江嘉兴的项元汴、项圣谟创嘉兴派,江
苏武进邹子麟、恽向创武进派等,这些派别大多影响不
大。明末清初,虽然形成名目繁多,关系复杂的山水画
派别,但大多受吴门派和董其昌影响,统属于文人画的
系统。
  明代文人墨戏画也很发达。专门以墨竹著名的有宋
克、王绂、夏□、鲁得之,以墨梅著名的有孙以吉、陈
宪章,以墨兰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的墨竹,被
当时称为第一。
  民间绘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明代的民间绘画比较活跃,尤其是木刻版画有较
大发展。创作者主要是民间画工,但也有一些文人士大
夫画家参与活动,如从事木刻的陈洪绶、萧云从等人,曾
为适应版画的需要,而创作了不少画稿。
  民间创作的卷轴画,主要内容有风俗画、历史故事、
神像画、水陆画及肖像画等,许多不知名的民间画工所
绘制的肖像画,一直流传了下来。
  明代壁画创作不如前代兴旺,存世的主要是寺观壁
画。较著名的有北京的法海寺壁画、山西新绛县稷益庙
壁画等。法海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建,正殿北壁《帝
释梵天图》为明代壁画中的精工之作。稷益庙初建于宋
代,元代时重修,正殿东、西、南三壁均绘有明代壁画,
题材内容以古代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为主,在寺庙壁画
中是少见的。其他还有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河北石家
庄毗卢寺壁画,明代流行的水陆画,现存者亦多。云南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壁画,富地方特色,也有一定的代
表性。
  木刻年画至明代逐渐普遍,到明末已初步形成苏州
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南北两大创作基地,为清代年画的
繁兴创造了条件。
  明代版画,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堪称鼎盛时期。戏
曲、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插图的成就最突出,不仅内
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许多作品如小说《忠义水浒全
传》插图、戏曲《望江亭》插图等,讴歌英雄豪杰和自
由婚姻,传达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个性鲜明,情感细腻,构
图灵活,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陈洪绶的木刻
《九歌》、《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
等,对版画的发展尤其产生深远影响。画谱的成就也很
辉煌,胡正言完成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
以及《萝轩变古笺》等,创造了□版水印、彩色套印的
新技术,为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萝轩变古笺》
  绘画著述 明代的画论著述比前代丰富,不仅画史、
画论众多,还出现丛书辑录,题跋、笔记也多成为专集。
属于史传类的,有韩昂《图绘宝鉴续编》、朱谋□《画
史会要》、姜绍书《无声诗史》等。属于论说类的,有王
世贞《艺苑卮言》、董其昌《画旨》、《画眼》、《画
禅室随笔》、莫是龙《画说》、屠隆《画笺》、唐志契
《绘事微言》、顾凝远《画引》等。属于品评类的,有
李开先的《中麓画品》、王□登的《吴郡丹青志》等。
属于绘画丛辑的则有王世贞《画苑》、詹景凤《画苑补
益》等。属于著录类的,有都穆《寓意编》、张丑《清
河书画舫》、汪□玉《珊瑚网》、郁逢庆《郁氏书画题
跋记》等。另外,还有王履、沈周、文徵明、唐寅、李
日华、陈洪绶等人的诗文、题跋、笔记中有关画论的部
分,其中颇多精辟的见解。
                  (单国强)



 
鲁之虺扫描,黄冠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