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响堂山石窟
|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
包括南响堂、北响堂及小响堂(水浴寺)3处。南响堂位
于滏阳河左岸,隔河与彭城镇相望,现存有7窟;北响堂
位于和村东南,与南响堂相距约15公里,现存8窟,山下
有常乐寺遗址;小响堂在北响堂以东薛村东山上,现存
2窟。总计造像约4000余身。
据金正隆四年(1159)《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碑》
载,石窟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时,当
时这里是自邺都至晋阳的必经之地,曾建有行宫。高洋
“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
现存北齐纪年题记,有北响堂的武平三年(572)唐邕写经
记和小响堂的武平四年造像及刻《法华经》等残记。嗣
后隋、唐乃至宋、明,都曾有小规模的增凿,但主要窟
像均为北齐时雕造,为研究北齐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史,提
供了珍贵的资料。响堂山石窟在20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
佛像头部大都被盗凿失去,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
欧美各国。
响堂山北齐石窟多为方形平面,平顶,分为中心塔
柱式和三壁开龛 2式。多在窟前雕建成带有檐柱的前廊,
并刻出仿砖木结构的檐瓦、椽、枋、斗拱,在檐柱之间
有的凿有内雕天王、力士等像的大龛。在前廊上部崖面
上,又浮雕出覆钵式塔顶,并有忍冬及火焰宝珠等组成
的塔刹,形成独具特色的塔形窟,这是其他石窟少见的
形制。但由于后代的破坏和附砌其他建筑,南响堂的塔
形窟如第1、2、5、7等窟的塔顶部分均已无存,前廊和
檐柱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北响堂的塔形窟保存
尚好,特别是第4窟(习称中洞)的檐柱和其上的覆钵顶
部分较完好,可以看清原来的面貌。檐柱的中间2柱,用
蹲坐的石狮子为柱,劲健有力,柱体作八角形,向上有
收分,中用仰覆莲束腰,雕刻精美。在洞门外两侧雕2身
菩萨立像,两侧龛柱间各开1龛,内雕着甲胄的天王立像,
虽已残损,但雄姿犹存。塔形窟中以北响堂第7窟(习称
北洞)规模最大,窟方形,每边各长约12米,窟高11.6
米,雕刻也最为精美。可惜前廊已残毁,覆钵顶也仅留
遗痕,但窟内雕刻较完整,窟内中央是边长近6米的巨大
中心柱,前面和左右两侧开龛造像,后面凿出过洞,以
供绕行礼拜。各龛均作天幕状,幕顶雕饰山华蕉叶,造像
为一佛二菩萨,前龛造像高达3.5米,是响堂山石窟中最
大的造像,但已残损。下部宝床侧雕火焰纹莲瓣状拱小
龛。龛内雕执树、抱鱼等身着甲胄装的神王。在龛顶以
上,还开有一排小龛,内雕佛像。左右两壁及后壁过洞
两侧,排列着塔状小龛,龛柱多角形,有仰覆莲束腰,与
窟外龛柱形制相仿,其下以跪状怪兽承仰莲为础。怪兽
造型夸张,毛羽翘昂,肌肉凸出,钩爪有力,是威猛和
力量的象征。龛柱顶雕火焰宝珠,柱身棱面上精雕缠枝
忍冬图案。龛顶浮雕覆钵形塔顶,顶心承由仰莲、相轮、
忍冬和火焰宝珠组成的塔刹。每一小龛就是一座装饰华
丽的佛塔,也是这座大塔形石窟的一个缩影。可惜龛内
造像均在1912年被盗凿一空,现存者是1922年补入的现
代作品。该窟前壁开有3个采光的明窗,左右两侧各有1
龛,在龛与窟门间的两侧壁面上原有浅浮雕的礼佛行列,
上施彩绘,从现存少数人物遗痕来看,当时的画面是颇
为宏伟的。综观全窟,总体布局计划周密,前壁的礼佛
行列与两侧及后壁排列的华丽塔状龛,铺陈出极为富丽、
热烈的气氛,表现了北齐皇室的奢华和权势。明窗的光
线正投射在中央的主尊上,稳重庄严的造型与周围的热
烈气氛呈现强烈对比,使人观后肃然起敬,收到了宣扬
宗教的效果。
北响堂山菩萨(北齐)
三面开龛的可以南响堂第7窟为代表,该窟也是塔形
窟,但因后代改建,仅存檐柱、斗拱和屋檐雕刻。两侧
龛柱间开有立龛,内雕力士像。窟内三壁开龛,均为天
幕状,平顶上饰山华蕉叶,两侧刻垂幔束于龛柱上,下
为宝床,雕出□门,居中为宝炉,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藻井刻有飞天伎乐及宝珠等图案,颇为精美。去
掉中心柱而三面开龛,使窟内显得更为开朗,增加了供
养者活动的空间。
响堂山的北齐造像虽多残毁,特别是大像的头部多
已缺失,但仍能看出此时期的雕塑造型风格已由北魏晚
期的过分瘦削转向圆润宽肥。浮雕装饰图案中的莲瓣和
忍冬的瓣形也趋于宽肥,特别是宝装莲瓣,宝装凸出,瓣
宽而肥卷,也显示了同样的时代风格。
此外,北响堂第3窟(习称南洞)保存了武平三年晋
昌郡开国公唐邕写经碑及由他主持刻成的大量佛经,均
为隶书,字径寸或半寸,书法精湛,为研究书法艺术提
供了珍贵的资料。
(杨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