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巩县石窟
|
|
中国的佛教石窟。
位置与年代 巩县石窟位于河南省巩县县城西北2.5
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当地称大力山)岩
层上。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
崖造像龛238个,造像7700余身,铭刻186方。石窟分东
西两区,第1、2窟在西区,第3、4、5窟在东区。第1、
3、4窟均为方形中心柱窟。其中第1窟最大,窟内长宽各
6.5米,高6米,中心柱长宽各2.8米,基座长宽各3.5米。
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高约 3米。两力士外侧应各有
一组一佛二菩萨的摩崖造像,今仅存东侧摩崖大佛(高
5.3米)、 胁侍菩萨和西侧一胁侍菩萨。崖面上有弟子、
飞天等。窟内外相互联系为一宏伟的整体布局。第 2窟
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长宽各3.2米,高3米,无中心
柱。第3、4、5窟窟门外侧皆应为尖拱形门楣,门外两侧
各雕一金刚,今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刚。
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
龙朔(661~663)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
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此处已建寺,时称希
玄寺。唐更名为净土寺,宋明皆称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
禅寺,今简称石窟寺。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
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
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
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
~534)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
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内容与形式 石刻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千佛、
释迦多宝并坐、维摩变、飞天等北魏石窟常见的造像外,
最有特点的题材是礼佛行列、伎乐、神王、怪兽等浮雕。
第1、3、4窟中心柱四面凿龛,或一层或上下两层。龛内
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各窟四壁布满千佛
龛,3~16层不等。佛像龛凿于千佛龛下部(如第1窟左、
右、后三面千佛龛下各列4个佛龛)或置于千佛中间(如
第3窟在三面千佛龛正中各凿一佛龛)。佛像为褒衣博带
式,面貌方圆,嘴角上翘,表情宁静,结跏趺坐,褶纹
稠叠,有规律地垂于座前,富于装饰感,保持着浓重的
北魏风格。佛像头光背光纹饰多已模糊不清,背光外侧
对称刻飞天、莲花、化生。龛楣多刻火焰纹、七佛莲花、
卷草或五边形拱龛。第 3窟中心柱西面龛楣帷幔极为别
致,楣中部刻3个饕餮,两端为两只对称龙,皆口衔垂幔
及璎络。龛楣外侧刻飞天或伎乐天,造型朴拙浑厚。神
王、伎乐、供养人及怪兽等浮雕多刻在四壁和中心柱的
下部。神王有狮首、龙首、象首、兔首、牛首、双面人
等形象,动作夸张,富于想象,雕凿手法粗犷,与佛、菩
萨形成鲜明对比。
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门两侧的帝
后礼佛行列浮雕。供养人行列浮雕形象在云冈石窟中已
经出现,因风化过甚,形象难于辨认。此外,龙门石窟
宾阳洞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
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其中又以第
1窟的礼佛图为最完整、精美。
第1窟礼佛图浮雕在南壁窟门左右,各作3层,相向
排列。东侧系以帝王为首的男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3
人,人高约60厘米,侍从约40余人,较主像矮小,高约
40厘米,西侧系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
11人,侍从约30余人,皆略小于东侧人物。帝王头戴平
天冠,右手持莲枝,左手置于侍者所捧香炉中,两侧侍
者或为王者牵衣,或持扇、持装饰华丽的伞盖。其余男
像皆戴高冠,各与身边持伞、扇之侍从形成一组。女像
头戴莲花冠,各自都有持伞、扇的侍从。每层浮雕由于
方向、服饰的一致而形成强烈的整体感,而上部空间由
于斜向的羽扇、伞盖和飘动着的结带以及人物的参差错
落而增加了画面的变化。整个行列表现了贵族上层人物
的雍容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其雕刻技法与龙门
石窟不同。如龙门古阳洞景明四年 (503)比丘法生为孝
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龛下供养行列,人高虽仅有20厘
米左右,但局部雕凿精细。巩县的则重整体,人物除僧
尼袈裟有几条衣纹,每个形象主要是靠圆浑的浮雕体积
感构成,主像腹部的自然前挺及两臂的动作,在侍从的
众多垂直线中异常突出。浮雕概括洗练的特点在窟内其
他北朝石刻上也极为明显。如第1窟东壁第1龛内比丘像、
各窟壁脚的伎乐浮雕等。
第1窟礼佛图浮雕
顶部浮雕保存比较完整,制作也精美,为北朝石刻
中所不多见。第1、3、4窟皆为平□。第1窟最精,平□
各边为十方格,内外 3层,内层围绕中心柱为一周飞天;
第2层分别为莲花、卷草和化生;最外层刻不同的莲花图
案。天花支条面上还刻有卷草,支条相交处有小朵莲花,
窟顶华丽异常。浮雕原敷有彩绘,残存部分尚隐约可见。
第3、4窟顶部皆为两周,内层一周飞天。外层刻莲花、
卷草和化生。支条素面无饰,仅在相交处刻小朵莲花。第
5窟藻井则以重瓣大莲花为中心,四周为6个飞天,四角
刻化生,并间以忍冬花纹,构图活泼。各窟地面都凿有
与顶部浮雕相似的平□和莲花装饰,今只有第 5窟地面
莲花保存较好。
石窟外面除摩崖大像外,有些唐代小龛雕凿亦非常
精致。如第4窟外壁唐龙朔二年的119号龛,系在加工平
整的长方形壁面上开凿的。佛坐莲花座,二菩萨、二弟
子、二天王及二力士皆立于莲蓬、莲叶及莲花上,以莲
梗将各像连结起来。龛楣以12个莲上伎乐天组成。龛下
部刻一排栏杆及双手托栏杆的力神。龛底为 6个怪兽。
再下面为一排跪坐的供养人。在大约高75厘米,宽90厘
米的平面上,形象丰富、生动有变化,是巩县石窟小龛
中的突出作品。巩县石窟规模虽然不大,但它的总体设
计和工匠的高超技艺,说明它应是帝室营建的,是研究
中国早期石窟雕刻史的重要实物。
参考书目
陈明达:《巩县石窟》,文物出版社,北京。
(张同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