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蹄寺石窟
|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
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计有北寺、南寺、千佛洞、
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等处。各处相距数公里至10
余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不便雕刻,故绝
大多数为泥塑。
石窟寺的创建年代迄无定论。据《晋书·郭□传》
载,东晋人郭□曾“东游张掖……,隐于临松薤谷,凿
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则有“石洞凿者郭□及其弟
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说。从洞窟形制和造像
风格上判断,金塔寺和北寺、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约创建
于5~6世纪。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 5世纪初或更早。所
以,一般认为马蹄寺石窟可能与北京沮渠蒙逊创建“凉
州南山石窟”这一记载有关。此外,大量洞窟为北魏至
明清历代营建或重修。
各处石窟以金塔寺保存最完整。洞窟坐北朝南,开
凿在马蹄寺西北15公里山谷中高约60米的崖壁上,现存
2个中心塔柱式窟。东窟高7米,宽12.4米,残深10.5米。
中心柱座基之上分3层造像。下层四面各开1个圆券形龛,
龛内塑一坐佛,龛外两侧胁侍除北面塑二弟子外余三面
均为二菩萨,龛楣上方各悬塑飞天6~8身。中层每面开
3个小龛, 除东西两面中间龛内塑交脚佛外,每龛内各
塑一坐佛;西面南侧龛内为释迦苦修像,其龛外南侧胁
侍为一天王,此外各龛外两侧均为菩萨立像。上层北东
南三面均塑10坐佛10菩萨,西面为元代补塑5坐佛。四面
壁间以影塑坐佛、供养菩萨填补。西窟高4.3米,宽10米,
残深4米,形制与东窟相仿。中心柱四面仅下层各开1个
大龛,东、南面龛外两侧塑一菩萨一天王,余皆为二菩
萨。中层东、南、 西、北面居中分别塑倚坐佛、坐佛、
半跏菩萨和交脚佛,其两侧除北面塑4菩萨4弟子外均为
8菩萨。上层塑5佛、供养菩萨等。
北朝石窟较多地集中在千佛洞。位于马蹄寺东北约
3公里的崖壁上,共10余窟。第2、8窟为中心塔柱式,塔
柱四面分 4层造像,现存部分北魏、北周的造像和壁画。
第1、4窟类似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龟兹式窟形,现存造像
塑于北魏或西魏,经后代重修。第6窟内初唐石雕一立佛
二弟子二菩萨,高约3米。
位于马蹄山东崖的马蹄寺北寺,计有大小窟龛30多
个,多为北朝和西夏、元、明以来的残窟。第8窟名藏佛
殿,规模最大,深33.5米,宽26.3米,开龛40余个,大
约建于西夏至元代。此外仅第1窟药王洞、第4窟北坐佛
洞残留一些元代造像和壁画。
南寺和上、中、下观音洞各有4~6窟不等,开凿时
期虽早,但均仅剩残窟。
造像艺术上最富于特点的当推金塔寺造像,虽经后
代装修,仍多保持原作风貌。人物脸型丰圆,高鼻梁,嘴
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佛像庄重安详。菩
萨裸上身,装饰华丽,形容俊美。悬塑的飞天,装束与
菩萨相同,身躯扭曲作V字形,略显古朴稚拙,虽不如北
魏以来的飞天轻盈自如,灵动多变,却也真切感人。整
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高浮
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了众多
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
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马蹄寺北寺1号窟药王洞佛像
(黄文昆 张宝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