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
   
 
上一篇: 中国工艺美术
下一篇: 中国铜镜

中国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
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
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
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红陶,质地较
粗糙,外表饰绳纹。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岗文
化的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
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
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
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磁山文化(前
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
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
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
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发现于甘
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
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
罐等;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
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
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
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
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绘陶器等。
  彩陶 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
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
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
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
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
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
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
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
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据放
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
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
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采,变化多端,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见彩图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
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
曲折纹、斜线纹等。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
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葫芦形人面纹彩陶瓶(陕西临潼出土)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
庙底沟。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
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
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
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据放射
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纹饰有:①
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②动物纹,较少见,有
蛙、鸟等形象;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④几
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
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
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
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
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见
彩图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
出土);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
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
的运动感(见彩图螺旋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
型)甘肃永靖出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
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
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
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650
~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
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
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器形基本沿
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
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据放射
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
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
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
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
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
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
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
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
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
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
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
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
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种较之彩陶更加丰富,
亦渐规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
鼎等。其造型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
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见彩图细柄高
足镂孔黑陶杯(龙山文化) 山东日照出土)。如鬲是
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变鼎实心三足为空心三足,
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
短了炊煮时间;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
稳定和匀称,并在稳定中透露出灵活的韵味。而由鬲演
变来的□不仅形体奇特,且更能给人以美的意趣。造型
上它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伸着长喙的鸟,亦有
3只丰满的袋足稳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
它一侧鸟喙式长流向上、向外伸展,显得非常活泼、灵
巧,与曲线的□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于
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
为黑陶工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发达水
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其他像杯、豆、□、簋
等器物的设计制作亦颇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较之彩陶
亦丰富多样,如器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作盖等。
    龙山文化黑陶杯(山东潍坊出土)
  黑陶的制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
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
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
有了极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圆形,胎
体极薄且匀,具有黑、薄、光等特点,故有“蛋壳陶”
之誉。黑陶的装饰极简朴,除早期采用泥条盘筑法而留
有编织纹、篮纹、绳纹及某些以镂空的手法雕镂出的花
纹外,一般不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
计新颖巧妙取胜。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在轮制过程中,在
器体上留下了许多意外的凹凸线条(亦有人称为轮纹或
弦线),也具有一种韵律美。
  其他文化类型黑陶 ①早期龙山文化黑陶,器形有
鼎、□等,制作方法多取泥条盘筑法。器体色灰质粗,纹
饰有篮纹、绳纹、划纹及堆贴装饰。主要分布于山西南
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等地。②晚期龙山文化黑陶,以
河南后岗二期文化和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为代表。这时
器形增多,有甑、□、□、鬲、□、罐、杯等,鼎、□
减少。典型蛋壳陶出现,纹饰以篮纹、绳纹为主,制作
方法除泥条盘筑法外,亦有模制和轮制。③良渚文化黑
陶,分布于浙江北部、江苏南部,良渚文化为新石器时
代晚期文化,特征与龙山文化有相同之处,其黑陶亦较
发达,器形有豆、盘、□、尊、鼎、簋、壶等,多以轮
制,表面打磨,黑而有光。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
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
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
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
□、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
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
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
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
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
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
错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
  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
周已渐消失。
        商代白陶□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
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
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
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
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
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
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
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
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其纹饰是用印模
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
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
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
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
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
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
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
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
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
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商代以前的三足印纹陶
  印纹陶的装饰工序,寄寓于器物脱坯后的压印过程
中,制作较为简单,且一旦制成模具,即使不会刻画的
人,也能从事捺印。因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
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
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主要流行
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
安徽等省区,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
纹陶、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至
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彩绘陶器 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
彩色纹饰,色彩易脱落,兴于战国、盛于汉代。器形多
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
鼎、□、炉、豆、敦、罐等。制作方法分轮制和模制两
种,以轮制居多。胎色有灰、褐两色。灰胎多敷黑色陶
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色彩彩
绘。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色彩鲜明,
对比强烈。另外还有用金银绘线的。到了汉代,其色彩
又有所增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彩
彩绘。纹饰有:①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菱
形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②云纹;③
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④鸟兽纹,有龙、
凤、铺首等纹样。其纹样组织多为二方连续,加之鲜明
醒目、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彩绘陶器更为灿烂丰富。
   汉代双虎纹彩绘陶壶(河南洛阳出土)
  彩绘陶器主要作为明器,用于陪葬。故在盛行厚葬
之风的汉代尤为流行。它产生于中原,后扩展至全国大
部分地区,以河南洛阳、辉县、陕县,湖南长沙、常德
等地出土较多。
  其他 商代以后,出现了用高岭土烧制的原始青瓷,
由于瓷器在质量及使用寿命上均优于陶器,因此获得了
迅速的发展。至南北朝时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要器
皿,特别是唐宋以迄明清直至近现代,由于技术的提高,
瓷器更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主
要门类。在这种情况下,陶器已渐失去了以往的规模,在
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上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远。
唯战国的暗纹陶,秦汉的釉陶和作为明器用的陶制建筑、
舟车,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纹饰反映了所处
时代的艺术特征和生活风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种施挂彩
釉的低温铅釉陶器,多用黄、绿、褐等色彩,故称三彩;
其品种有器皿及人物、动物俑等,其中器皿种类繁多,造
型新颖别致,设计巧妙,加之绚丽的色彩,遂使唐三彩
成为中国陶器工艺中的一枝奇葩,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直到现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产。另外,战国、秦汉、唐
等朝代的瓦当、砖、陶俑以及近现代江苏宜兴、广东石
湾、四川荣昌等地的民间陶器,也以其精美的纹饰、生
动的造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李纪贤 刘士忠)


 
鲁之虺扫描,黄冠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