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L
 


L

LabulengSi

拉卜楞寺Labrang Monastery)  黄教圣地之一,中国拉萨以外最大的西藏佛教学府所在,甘、青、川地区宗教文化中心。位于甘肃省大夏河上游拉卜楞镇,海拔2950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与青海省塔尔寺同为黄教中心,而寺院建筑的雄伟高大,楼阁梵宇的繁多华丽,仅次于拉萨布达拉宫。全寺有大小佛殿84座,活佛府30院,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僧房500多院。寿禧寺、大经堂、弥勒佛铜像、舍利宝塔雄奇瑰丽。此外,有可容4头大牛的铜烹锅和长达5尺的象牙。

寺院面积约40多公顷,附近两山夹河峙立,东南山上丛林古柏密茂,与西北土石山梁形成鲜明对照,呈现出山地阴阳坡自然植被的显著差异。1980年以后,对舍利塔、大小金瓦寺、白度母佛殿等9座建筑进行维修,复绘了20多幅大型壁画。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游览区。拉卜楞镇有9000多人,为甘南主要宗教性城镇。

(冯绳武)

LabulangWenquan

拉布朗温泉Lhabulangwenquan)  世界含铯量最高温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多白区拉布朗村,海拔4300米。泉水温度达85℃,铯的含量高达58ppm,为世界之冠(如新西兰水热区铯的含量由痕量达2.8ppm,克什米尔地区普加热泉水中铯的含量最高在11~12ppm,日本北海道二股热泉铯的含量最高也只有6.2ppm)。据对135个样品分析发现,除26%没有发现铯外,其余含量均变动在百分之几到几十ppm之间,以拉布朗和色米温泉最高。

(温景春)

LasaHe

拉萨河LhasaHe)  雅鲁藏布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河流。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南麓,澎错孔玛朵山峰下。全长551公里,在曲水附近以东北至西南方向汇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均流量约333立方米/秒。较大支流有麦曲、桑曲、拉曲、学绒藏布、墨竹马曲、玉年曲和堆龙曲等,其中以堆龙曲(又称羊八井河)为最大,长137公里,集水面积4988平方公里。拉萨河总落差1620米,平均坡降2.9‰。从河源至桑曲汇入口为上游段,长256公里,落差960米,平均坡降3.8‰,河流蜿蜒于丘陵宽谷盆地之中;自桑曲汇入口到直孔为中游段,长138公里,落差360米,平均坡降2.6‰,河谷宽度从700余米逐渐展宽到1~2公里,河谷两侧阶地发育;自直孔以下为下游段,长157公里,落差约300米,平均坡降1.9‰,水流平缓。墨竹工卡以上的下游河段,河流较平直,河床较稳定,谷底宽1~3公里;墨竹工卡以下河流迂回曲折,多汊流,谷底宽一般为3~5公里,拉萨附近可达7.8公里,属典型的宽谷河段。拉萨至泽当间可通行牛皮船。拉萨河流域面积仅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2.7%,而流域内的人口、耕地却约占全自治区的15%,是西藏工、农、牧业集中的地区。高原古城拉萨市就坐落在该河下游右岸。

(关志华)

LasaShi

拉萨市LhasaShi)  中国历史名城,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西藏南部拉萨河下游平原上。辖1区及堆龙德庆、达孜、墨竹工卡、林周、尼木、曲水、当雄7县。面积2.9052万平方公里,人口35.73万;其中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12.32万。始建于唐初,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原为苏毗部落辖地,以放牧为主。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王)统一西藏,由雅隆地区迁都到曲吉河谷的卧马塘(后称“逻娑”,即今拉萨),建立了西藏吐蕃王朝,自此逻娑便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641年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以后,相继兴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等著名古代建筑。15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到达拉萨,并于1409年亲自率师于拉萨东40公里的噶丹山兴建噶丹寺,成为宗喀巴坐床之所,今寺已毁。俟后又由宗喀巴弟子先后于拉萨城西建哲蚌寺,于城北建色拉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扩建布达拉宫,至1653年基本竣工,五世达赖便由哲蚌寺移居于此。布达拉宫缘布达拉山山势拔地而起。形成高117.2米,长360米,外观13层,有殿堂999间,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石木结构雄伟建筑群。宫殿内珍藏有大量宝贵文物、经典、佛像和法器,彩廊上绘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图及五世达赖、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皇帝图,并有五世达赖等灵塔8座。18世纪中叶以后,七世达赖在布达拉宫西2公里处修建了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后为历代达赖夏宫。至清代,拉萨依然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也日渐繁荣,国内各地及邻国商贾往来频繁。但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拉萨居民不过3万人,除少数贵族外,多为喇嘛、尼姑等,是一座中世纪的寺院城市。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拉萨成为自治区的首府和新兴城市。

拉萨城区地势平坦,海拔3658米,两侧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拉萨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市区南侧,拉萨河平原绵延数十公里,最宽处近10公里,河漫滩发育,由两级阶地构成。平原中部耸立着药王山和布达拉山两座孤峰。

年均温7.6℃。年降水量约450毫米,雨季集中在7~9月。日照时数在3100小时以上,年均日照率达68%,故有“日光城”之称。自然景观属高山半干旱灌丛草原类型,拉萨河南岸有局部沙丘分布。

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萨没有工业,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新建了水电站、火电站、地热电站、水泥厂、化工厂、制药厂、电机厂、皮革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加工厂等百余家中小型工厂企业。食品工业为全市最大工业部门,织毯、制革等轻工业和民族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西郊及北郊工业区,城区以八角街为中心的老商业区已较前扩展了十几倍,宾馆、剧院、文化宫、商场、邮电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相继落成。拉萨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于农牧业发展。拉萨农科所和西郊八一农业试验场在拉萨河荒滩上种植冬小麦成功,并获得高产。萝卜、卷心菜等蔬菜也可种植,产量较高。拉萨为西藏交通枢组,对外交通主要靠公路,1954年12月25日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干线同时通车拉萨,后又修建了通往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公路。1965年建成的拉萨大桥长533米,是西藏第1座城市大桥。航空运输已开辟有通北京、成都、西安、格尔木等地的航线。1987年又开通了拉萨至加德满都国际航线。贡嘎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有长4000米、宽60米的跑道,为中国目前最长的飞机跑道。

市境有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电视台、人民医院、藏医院、档案馆等也先后建立。还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等名胜古迹和风景点。矗立在八角街上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建于公元823年,是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孙尚志)

Labaheziranbaohuqu

喇叭河自然保护区LabaheNatureReserve)  见邛崃山。

LaiwuShi

莱芜市LaiwuShi)  山东省新兴工矿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大汶河上游。面积2096.5平方公里,人口111.38万。春秋时期为齐嬴邑及牟国地。西汉置莱芜县,后因之。1983年撤县设县级市,属泰安市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1938年8月曾发生全国闻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47年2月震惊全国的莱芜战役也在这里进行。市境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铅、铝、金及云母等,尤以煤、铁为著。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等工业均较发达。所产优质煤大多外运武汉、马鞍山等钢铁工业基地。坐落在山区的莱芜钢铁厂是山东省重要钢铁企业之一。辛泰(辛店—泰安)铁路与东莱(东都—莱芜)支线在此相接,可与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联系,交通方便。市郊农业以粮食和花生、大麻为主要产品。特产有“莱芜生姜”。

(陈龙飞)

LaiyangShi

莱阳市LaiyangShi)  山东烟台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胶东半岛重要农作区,著名莱阳梨产地。位于胶东半岛中南部,蓝烟铁路中段,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面积1734平方公里,人口89.94万。汉设昌阳县。五代后唐改莱阳县。1987年设市,属烟台市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位于胶东丘陵区的莱阳盆地东部,地势北高南低,呈长方形。河流多属五龙河水系,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5大支流汇于五龙山下,南流注入丁字湾。莱阳盆地大部是浅丘起伏,南部为开阔冲积平原和河谷阶地,土质肥厚,宜于农耕。农产品以粮食、花生、大麻为主。果品有梨、苹果、桃、葡萄、山楂、柿等。特产莱阳茌梨集中分布在五龙河两岸,具有皮薄、酥脆、汁多、味甜等特点。沿海盛产鲐鱼、黄花鱼、带鱼、对虾和贝类。矿产已开采磷、石墨、大理石、钾长石、蛭石、重晶石、铁等10余种。加工工业主要有锻压机械、拖拉机制造、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棉纺、榨油、酿酒等。

(陈龙飞)

LaizhouWan

莱州湾LaizhouWan)  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山东省重要渔盐生产基地。位于渤海南部。是受郯(城)—庐(江)大断裂带控制、由断块凹陷而形成的北北东向的海湾。湾口东起龙口的屺姆角,西至老黄河口。由于河流泥沙堆积,水深一般不超过10米。湾岸属淤泥质平原海岸,岸线顺直,多沙土浅滩。东段(屺姆角—虎头崖)为海成堆积沙岸,由于横向运动使堆积物由海底向岸边堆积,形成窄狭的沙滩;南段(虎头崖—羊角沟口)是淤泥质堆积海岸,河流堆积显著,沿岸形成宽阔沼泽、盐碱滩地,水下浅滩宽约10公里;西段(羊角沟口—老黄河口)为黄河三角洲堆积沙岸,浅滩宽广平缓。由于胶莱河、潍河、白浪河、弥河,特别是黄河泥沙的大量携入,海底堆积迅速,浅滩变宽,海水渐浅,湾口距离不断缩短。莱州湾滩涂辽阔,河流携带有机物质丰富,盛产蟹、蛤、毛虾及海盐等。沿岸工农业发展迅速。龙口港、羊角沟港为山东省重要港口。

(李树德)

LankaoXian

兰考县LankaoXian)  河南省开封市辖县,花生及泡桐重要产地。位于省境东部,西北临黄河,陇海铁路横贯。面积1094平方公里,人口66.12万。县府驻城关镇。原为兰封、考城2县。1954年合并设县,始称兰考。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68米。年均温14℃。年降水量678.2毫米。黄蔡河、引黄总灌区横贯县境。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在县境遗有3条黄河故道。多沙丘、盐碱、洼地。水旱灾害频繁。20世纪50年代后自然和生产面貌有改观。粮食作物以小麦、红薯、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籽,尤以花生最为重要。盛产葡萄。林木有刺槐、杨树、泡桐等。兰考泡桐速生、高产、质佳,其木材色白,质软,具防潮、不曲、不翘、不缩的特点,可作高级家具,是传统出口商品。土特产有兰考豆腐乳。兰考百合瓣大肉满,色泽洁白,含糖量和淀粉高。县境有张良墓、焦裕禄墓。

(李润田)

Lanting

兰亭LanPavilion)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会稽山下。因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此修禊而著名。王羲之曾作《兰亭集序》,并亲笔书写。当时兰亭位于天柱山下鉴湖湖口。在王羲之等修禊后,兰亭曾迁至鉴湖湖中及天柱山顶。晋以后又几经迁移,至北宋后期在会稽山的天章寺北择地重建,即为现址。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扩建。近年兰亭按扩建时的结构布局加以修复。修建了流觞亭、王右军祠、墨华亭、御碑亭等,有小溪曲水流经。亭前鹅池池畔建有石碑亭,中立石碑,碑上“鹅池”两字传为王羲之手书。

(陈桥驿)

LanxiShi

兰溪市LanxiShi)  浙江省钱塘江中游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偏西,钱塘江中游兰江两岸。面积1310平方公里,人口63.73万;其中城区人口7万。唐置县。1985年设市,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三面环山,中部为兰江河谷平原,西南为起伏低缓的红壤丘陵。市郊乌桕产量为全省之冠,素称“乌桕之乡”。传统名产有金丝蜜枣、金华火腿、大青豆等。兰溪为钱塘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水路以兰江为动脉,上通衢州、金华,下达杭州。浙赣铁路金(华)岭(后)支线斜贯境内,是全市陆上东西交通主干。公路四通八达,有横跨兰江的铁路和公路大桥。市境有六洞山、白露山、兰阴山等风景区。

(俞康宰)

Lanyu

兰屿LanYu)  台湾省属岛,旧名红头屿,以产蝴蝶兰(蝴蝶兰属)著名。光复后,改名兰屿。位于台湾本岛东南太平洋上,为安山岩火山岛。距台湾岛最近点恒春半岛东岸南仁鼻约62公里。满潮面积45.74平方公里。在台湾省属岛中仅次于澎湖。岛周岸礁繁生。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皆为丘陵。最高点芳兰峰(旧名红头山)在中北部,海拔548米。此外,南、北部皆有400米以上山峰。本岛气温与湿度均高,年降水量近3500毫米,雨日多至249天,无旱季。年均温达26℃,月均温最低亦逾21℃,最高逾29℃。热带雨林茂密,约占全岛面积60%。兰屿为雅美族人分布区,行政上为台东县兰屿乡。1980年人口仅2823人,绝大部分为雅美族,共分6社,散布岛周沿岸。土著居民以经营农业及近海捕捞为生。粮食作物以水芋和甘薯为主。东南约5.5公里有小兰屿,亦为火山岛,火口呈一大洼地,内有最新喷火口。岛中尚无居民,仅有兰屿雅美族人将山羊放养其上,同属兰屿乡。

(吴壮达)

LanzhouShi

兰州市LanzhouShi)  甘肃省会,甘肃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2条横贯亚欧大陆铁路上的重镇,中国西北地区最大重工业城市,历史名城。位于陇中黄土高原西北部,陇海铁路西端终点,黄河流贯市区。辖5区及皋兰、榆中、永登3县。面积1.3086万平方公里,人口251.69万;其中市区面积1632平方公里,人口150.67万。兰州自古为西北地区军事重镇,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在今兰州旧城设立金城县,故有“金城”之称。西魏改名为子城县。后由于黄河兰州段的北移,县城迁至今兰州城南鼓楼巷一带。隋开皇八年(588)于子城县设置“兰州总管府”,兰州由此得名。此后历代王朝多在此设置兰州。中唐至北宋300年间,黄河不断北移,至宋元丰六年(1083)在兰州西南黄河之畔建新城,因该城建于形如大龟的红色砂岩上,故别称“龟城”。清康熙五年(1666)兰州始为甘肃省会。1941年设兰州市。

市区位于东西长35公里的黄河谷地中,南北介于皋兰山和九州台间,为宽2~8公里的河谷多级阶地和冲积平原,又称兰州盆地。盆地东西狭长,南北有高逾400米的黄土梁峁山地峙立,使兰州市区呈狭长带伏分布于黄河谷地,主要交通线亦因之多呈东西向。兰州盆地深居内陆,海拔近1500米。日照强,空气干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温9.1℃,1月均温-6.9℃,极端最低温-21.7℃;7月均温22.2℃,极端最高温39.1℃。年降水量327毫米,属温带夏短冬长半干旱季风气候。由于盆地环山,风速小,常年多逆温现象,逆温层厚达500米,冬强夏弱,逆温层天气以秋、冬二季最多,冬季全天有逆温层的天气占70~90%。市区西部黄河诸大峡谷中,已建成刘家峡(见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及八盘峡3座水电站,且有西固热电站与窑街、阿干镇等煤矿,动力资源较丰。

兰州为中国重要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还有电力、采煤、建筑材料、钢铁等部门。轻工业以棉、毛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其次有制革、造纸、医药等。兰州市功能分区较为明显:①城关区。以机械、轻工、电子工业为主,且为全省文教和交通中心。②七里河区。位于黄河南岸,是以机械、轻工、车辆修造等为主的工业区和铁路交通枢纽。南有阿干镇和铁冶的侏罗纪煤矿,为兰州最早开采的动力资源,有铁路专线直达,③西固区。跨黄河南北两岸,是石油、化工综合基地。④安宁区。位于黄河北岸,以机械、精密仪表工业为主,是仅次于城关的文教区。⑤红古区。位于黄河八盆峡以西湟水北岸,有铁路专线直达市境最大产煤中心窑街煤矿、水泥厂及连城铝厂。

陇海、兰新、包兰、兰青铁路干线和兰新、西兰、兰银、兰青、甘川等主要公路干线均于兰州交汇。有80多条铁路专用线通向大型厂矿、电站。随欧亚大陆桥的建成,兰州又修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伸长式铁路枢纽,它东起兰州东站,西迄兰新铁路的河口南站,正线通车里程达60公里。市区黄河上有8座铁路、公路大桥,连同各支流洪沟共有大小桥梁78座,有“多桥城”之称。民航已有18条航线,与中国各大城市相连。

兰州近郊盛产优质蔬菜和瓜果。兰州醉瓜、白兰瓜、西瓜、冬果梨、百合、韭黄等驰名国内,被誉为“瓜果城”。“兰州水烟”远销南洋各地。引大(通河)入秦(王川盆地)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5.73万公顷。

兰州是中国科学文化中心之一。有中国科学院的冰川冻土、沙漠、地质、高原大气物理、近代物理、化学物理等研究所及省属研究单位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城郊名胜古迹有黄河北岸的汉金城关与明长城遗址,九州台及白塔山公园;河南岸有秦长城、兰州旧城遗址和五泉山公园。在皋兰山山村公园与五泉山公园之间有长1258米的旅游客运索道。

市属永登县年产鲜玫瑰花约2000吨,年产精油约0.5吨,占中国产量的80%以上。

(冯绳武)

LantianYuanrenyizhi

蓝田猿人遗址ruinsofLantianMan)  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1963~1964年在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上先后发现的距今约65万年和100万年的“蓝田猿人”下颔骨和头骨化石的地方。“蓝田猿人”化石为继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之后,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又一种重要的早期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哺乳类动物化石,如葛氏斑鹿、季氏野猪、东方剑齿象、蓝田剑齿虎、短角丽牛、三门马、大熊猫、中国貘、中国野牛等。根据化石出土地点所处的环境及上述动物的生态特点推断:蓝田人时代,蓝田及其周围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犹如当今长江以南地区,呈现亚热带自然环境。

(李健超)

LancangJiang

澜沧江LancangJiang)  横断山脉区重要河流,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和水电重点开发河流。流域位于北纬21°30'~32°40',东经94°~101°50'。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入海。

澜沧江源于青藏高原,上源有二,东源扎曲,西源昂曲,都出自唐古拉山在青海省境内的岗果日山,二曲至昌都汇流后称澜沧江。一般以扎曲为正源。类乌齐河汇口以上称为上游,全长556公里,山势一般较平缓,河谷平浅。以下即进入中游峡谷区,河长821公里,河床坡降大,谷形紧窄,水面宽120米左右。功果桥以下为下游段,两岸山势降低,窄谷与宽谷相间出现。戛旧以下进入西双版纳,地势更为低平。

河道流经峡谷和平坝,形成串珠状河谷。至南腊河口随即流出中国国境。

澜沧江总长2354公里,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河床落差较大,约4600米,平均比降2.2‰,按多年平均流量估算,澜沧江干流蕴蓄水力约2700万千瓦。

澜沧江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并有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上游段高山冰雪融水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地下水补给一般可占年径流量的50%左右。中游段雨水补给逐渐增大,地下水和融水补给相应减少。下游段雨水补给已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

澜沧江流域上游年径流深200毫米;中游400~700毫米;河谷内减至200~400毫米。澜沧江河川径流量主要来自下游地区。据上游昌都站记录多年平均流量483立方米/秒。中游戛旧站932立方米/秒。下游大支流汇入较多,到南腊河口国界处河川径流量已达2070立方米/秒。澜沧江干流的年径流变差系数值为0.14~0.24。澜沧江上中游高原和高山地带河川径流,冬季一般不到全年径流量的10%,春季可占10%以上,夏季可占50%左右,秋季径流量仍可占全年的30%左右。最大流量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最小流量多发生在1月或2月。上游地区流量过程线呈单峰型。下游7~10月都有可能出现最大流量,其中以8月为最多,洪峰呈锯齿状;最小流量多出现在4月或5月,尤以5月最多。干流各站最大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之比仅4~11倍。一般年份无洪水灾害。在特大洪水年份,下游允景洪、橄榄坝方受洪水威胁。

澜沧江河道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一段有定期客货轮通航外,几无航行之利。下游有坝子和湖泊分布,利于农业发展,尤其西双版纳地区,不仅水稻一年三熟,且为中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达千种,特有动物如长臂猿、亚洲象、印度虎、孔雀等多种。是中国动、植物物种资源极为宝贵的遗传基因库。

有色金属有维西的大型锑矿、兰坪和澜沧的大型铅锑矿、永平的铜矿及西双版纳的铁矿等。澜沧江流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族最多地区,有傣、彝、白、纳西、回、藏、傈傈、拉祜、哈尼及汉等20余个民族。

(汤奇成)

LancangLahuzuZizhixian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LancangLahuzuZizhi-xian)  云南省以拉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思茅地区辖县,紫胶主产地。位于省境西南部。面积8580.4平方公里,人口43.68万。主要有拉祜、彝、哈尼、佤、傣、汉等民族,其中拉祜族占全县人口的41%,占全省拉祜族总人口的一半。县府驻勐朗镇。全县以农为主,产水稻、甘蔗、油菜、花生、茶叶等。紫胶年产150吨以上。

(陈永森  王霞斐)

LangShan

狼山LangShan)  阴山山脉的最西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燕山运动中受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发生东西向褶皱与断裂。喜马拉雅运动中又受旋扭构造的影响,在东经107°30'以西转为北东走向,呈弧形环抱于后套平原之北。长约300多公里,南北宽5~30公里,面积799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22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亦为阴山山脉最高峰。太古代各类变质岩坚硬,峰峦重叠,多呈屋脊状或锯齿状,多悬崖峭壁。花岗岩侵入体多呈浑圆的剥蚀残山。山间盆地海拔1200~1400米,在第三系沉积层上覆盖着第四系风沙层。面积较大者有海流图、呼鲁斯太等盆地。狼山南坡陡峻,矗立于平原之北,阻挡了寒潮与风沙,保护了后套平原的农业生产。狼山北坡平缓,南高北低,通过一带低山丘陵过渡到内蒙古高原。狼山沟谷较多,较大者40多条,横谷两侧壁立,是前山与后山的交通要道。阴山古塞“高阙”、“鸡鹿塞”即位于狼山的横谷沟口。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修筑的边墙(赵长城)仍保存于狼山的北部。狼山位于干旱地区,干燥剥蚀作用强烈,山体岩石裸露,植被稀疏,覆盖度仅0.04%,阴坡高处有白桦、山杨混交林,低处有油松、侧柏、杜松、山榆、山柳等,西北坡则被碎石和沙漠所覆盖。狼山蕴藏有丰富有色金属,主要有铜、铅、锌,并伴生有多种稀有金属。由于缺水,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仅海流图盆地水源较好,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作物有小麦和杂粮。山地草场放牧山羊。人口稀少,不到两万,大部集中海流图和潮格温都尔2镇。

(孙金铸)

LangqinZangbu

朗钦藏布LangqenZangbo)  见象泉河。

LangfangShi

廊坊市LangfangShi)  河北省辖市,廊坊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位于省境中部偏北,京沈铁路上。辖1区及三河、固安、永清、香河、大城、文安6县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市区面积961平方公里,人口58.84万。19世纪末尚为小村庄。后随京奉铁路兴建渐发展为集镇,属安次县。20世纪60年代末工业发展,范围扩大,人口渐增,1982年析安次县设市。1983年安次县并入。市境位于河北平原北端,地势平坦,海拔15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1℃,年降水量570毫米。地下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工业有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建材等部门,主要分布在八干渠以东、京沈铁路以南;铁路和八干渠之间为仓库区;北部为生活区和文化区。廊坊处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廊坊红小豆、固安柳编、三河玉器、香河和三河的地毯等物品均由此转运出口。

(邓绶林  唐学曾)

LaoShan

崂山LaoShan)  中国黄海沿岸名山。古称劳山、牢山,又名辅唐山、鳌山。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青岛市区的东北,距市中心约30公里。南临黄海,东濒崂山湾,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峰“崂顶”,又称“巨峰”,海拔1133米。崂山形成于太古代,山体由灰黑色花岗岩组成。山势险峻,雄奇壮阔,古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和“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赞。崂山海山相连,气候宜人,名胜荟萃,交通方便,为著名游览避暑胜地。秦始皇、汉武帝曾先后慕名登临,李白、苏轼、蒲松龄等有诗文记述。历史上崂山曾是道教重要的道观地,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华楼宫等历千年而犹存;华严寺、白云洞、狮子峰、潮音瀑、蔚竹庵、龙潭瀑等亦为山间胜迹,旅游佳地。崂山花岗石坚固美丽,适于建筑;矿泉水水质优良,名扬中外。

(李树德)

LaoshanQu

崂山区LaoshanQu)  青岛市辖区,山东省重要渔、盐业生产基地。位于青岛市东北部,濒临黄海,胶济铁路纵贯。面积858.2平方公里,人口69.36万。1961年以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1988年撤县设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了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多种工业。农业除生产粮食外,主要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特产啤酒花。沿海水产和盐业发达,盛产黄花鱼、对虾和海带等。

(李树德)

LaochenghuangMiao

老城隍庙OldTempleofTownGod)  上海市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有“小商品王国”之称。位于旧城区东北福佑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由镇升县,遂设城隍庙。后几毁几建,并陆续建有东园、西园(今豫园)。至清乾隆中叶,游人日增,店肆竞设,渐为商场;道光年间,城隍庙商场已初具规模。1949年后,对原摊店进行整顿,形成今豫园商场,占地近4.7公顷,经营小商品、土特产,并设有五六十家特色商店。全商场经销2万余种商品。商场中心地带有九曲桥、湖心亭。庙西九曲桥北,有上海市区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园林——豫园。豫园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五年(1559~1577),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改名西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时,曾遭帝国主义和清兵多次严重破坏。1949年经整修恢复旧貌,对外开放。豫园中点春堂已辟为小刀会文物展览室。园内胜景甚多,东南角尚有内园。

(陆心贤)

LaohekouShi

老河口市LaohekouShi)  湖北省西北部交通枢纽,汉江上游物资集散地。位于省境西北部。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45.53万;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12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镇,至清代发展为“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市镇,拥有商户500多家,人口近8万,有“小汉口”之称。抗日时人口曾增至17万。1979年设县级市,属襄樊市辖。1983年光化县并入。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大部属鄂北岗地,滨江一带为冲积平原。市区位于市境西部,街区沿汉江延伸,商业区在胜利路与和平路一带。汉丹铁路从市东经过。市西南的汉江公路大桥全长2000米,连接汉(口)孟(楼)、老(河口)白(河)两干线公路,使老河口成为鄂西北至川、陕、豫的公路交通要冲。汉江航运上通丹江口、陕西白河,下至襄樊、武汉等地。玉雕工艺品远销国外。市区东郊百花山又名马窟山,风景优美,“马窟云峰”为旧光化八景之一。

(陈联寿)

Laotieshanziranbaohuqu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LaotieshanNatureRe-serve)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老铁山上黄、渤海分界处,是千山向西南伸延的终点。山体由石英岩构成,群峰环峙,大牙顶海拔465米,是旅顺口第1高峰,悬崖临海,雄伟高峻,为旅顺港的前哨。老铁山汉名鸟石山,以山石灰黑,色泽似铁得名。晋以后称马石山,辽改用今名。老铁山为东北地区候鸟迁飞必经之地。每值秋季,多种鹌鹑、山斑鸠、三趾鹑等候鸟在此逗留、觅食、恢复体力后渡海,万鸟群集,蔚成奇观,因而有“鸟站”之称。为保护候鸟,于1980年划为自然保护区。

(熊树梅)

LeduXian

乐都县LeduXian)  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著名农业县,海东地区辖县。位于湟水下游,老鸦峡与大峡分界东西,拉脊山与青石岭雄踞南北。面积3050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其中汉族占90%以上,其余为藏、回等民族。县府驻碾伯镇。西汉至三国时为破羌县,晋称乐都郡。隋、唐为湟水县,其后为吐蕃邈川城。宋改称乐州。明改碾伯卫,清为碾伯县。1928年改乐都县至今。县境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年均温7℃,1月均温-6.81℃,7月18.63℃,年降水量335毫米。全县有耕地4.27万公顷,垦殖指数为14%左右。河谷平原称平川区,垦殖利用程度较高,灌溉便利,主产春小麦、豌豆、油菜籽、蔬菜和瓜果;切割黄土塬称浅山区,产豆类、青稞、马铃薯等;湟水支流上源称脑山区,产青稞、油菜籽、马铃薯。南北山地多草甸草原,间有林地。县境兰青铁路、公路与湟水平行,公路交通便利。工业有卷烟、钢窗、五金制品、水泥、砖瓦、通用机械、食品等企业。矿产以石膏、石灰石、滑石、水晶石等为主,南山沟岔则以砂金为主。湟水北岸柳湾出土的新石器文物共3.7506万件,其中有骨针、陶罐等稀有珍品。距碾伯镇约25公里的瞿昙乡境内的瞿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省旅游胜地之一。

(魏晋贤  马鸿良)

LeshanShi

乐山市LeshanShi)  四川省旅游城市,著名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辖4区及仁寿、眉山、犍为、井研、夹汇、洪雅、彭山、沐川、青神、丹棱10县和峨边、马边2彝族自治县。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651.23万;其中市区面积2514平方公里,人口107.18万。乐山是四川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古称南安、平羌、嘉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乐山县。1978年改为地辖市。1985年改为地级市。乐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峨眉山麓,恰当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汇流处,江面宽阔舒展,有航运灌溉之利,是山水奇雅佳丽的旅游城市。工业主要有机械、食品、盐化、毛纺、造纸、冶金、电力等。五通桥是乐山市最大工业中心,人口19万,是四川仅次于自贡的第2大制盐中心。特产井盐、嘉定绸和白蜡等,其中白蜡以优质著名。市郊龚咀电站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地区建设的较大水电站之一。名胜古迹主要有城东南乌尤山、凌云山及其上的乌尤寺、大佛寺,后者寺旁高达71米的唐代大佛为世界现存最大的佛像之一。市境灵宝古塔和宋东坡楼、汉岩墓群等也均负盛名。市北有平羌三峡风景区。市西南沙湾镇为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故居;辟有沙湾石林风景区。

(郑霖)

LetingXian

乐亭县LetingXian)  河北省唐山市辖县,省渔业生产基地之一,冀东对外交通门户。位于省境东部,滨临渤海。面积1303平方公里,人口48.5万,县府驻乐亭镇。金大定末置乐亭县。县境位于滨海平原,东、南两面临海,多沙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0℃,年降水量610毫米。土层深厚,农业发达。沿海有渔盐之利,盛产对虾、黄花鱼、带鱼和食盐。工业有冶金、化肥、机械、建材、食品冷藏和加工以及制盐等。县境东南的王滩建有大型现代化海港——唐山港,坨王铁路经此。乐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在大黑坨村建有“李大钊故居纪念馆”。抗日时期乐亭为冀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民间艺术乐亭皮影始于明万历年间,有冀东皮影之乡的美称。亦为乐亭大鼓的发祥地。

(邓绶林  唐学曾)

LeigongShan

雷公山LeigongShan)  苗岭主峰。贵州省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海拔2179米,面积约385平方公里。以地形高耸险峻、气候多变、保存成片亚热带原始森林及珍贵古老孑遗植物和具有“佛光”、云海奇景而闻名。雷公山由元古代板溪群轻变质岩组成,是经第四纪强烈隆升,呈北东走向的断块山。由中央向东西两侧呈断块下降,高出四周达1000~1500米,河流呈放射状切割成深邃的峡谷和嶂谷。河水急湍,跌水、瀑布栉比,山岭呈刀脊状,但仍残留有1800~2000米、1000~1300米两级剥夷面。雷公山由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而形成明显的自然景观垂直分带:①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黄壤带,植被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为主。②1300~185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带,以水青冈、青冈栎、木荷、甜槠属为主,杂以落叶的枫香、光皮桦、响叶杨、麻栎等种属。③185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带,以野樱、白辛、五裂槭等为主,且因气候冷湿,树干多苔藓。④2100米以上风大湿冷,为高山杜鹃、箭竹矮林高山草甸土带。低洼处则有泥炭藓沼泽。雷公山原始森林中尚有秃杉、三尖杉、红豆杉、中国粗榧、鹅掌楸、花榈木、马尾树等孑遗珍贵种属;动物有毛冠鹿、苏门羚、红腹锦鸡、大鲵、雷山髭蟾等。为保护这些珍贵种属,以雷公山为中心,辟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73平方公里。

(杨明德)

Leigongshanziranbaohuqu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LeigongshanNatureRe-serve)  见雷公山。

LeizhouBandao

雷州半岛LeizhouBandao)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0°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0.78万余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雷州半岛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构造盆地——琼雷凹陷。在盆地的第四纪更新世沉积地层中间或夹有玄武岩。当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上升为陆地后,火山继续活动,玄武岩又覆盖于第四纪地层之上。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断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分离。

半岛地形单一,起伏和缓,以台地为主,次为海积平原。地面坡度一般仅3~5度。半岛北部为和缓的坡塘地形,海拔25~50米,多湛江系滨海相。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带为玄武岩台地,海拔45~55米,台地上有螺岗岭、甘蔗制糖、晒盐、剑麻加工、罐头、纺织、造船、化学、家用电器等。主要城市湛江市位于雷州半岛东北缘,为南方天然深水良港,可泊5万吨级货轮,亦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唐永銮  梁溥)

Lenghuzhen

冷湖镇LenghuZhen)  青海省石油工业城镇。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冷湖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位于阿尔金山以南,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面积1.746万平方公里,人口1.7159万,汉族占绝大多数。1959年初建,1960年设市,1964年改镇。镇境海拔2730米,地处亚洲内陆干燥中心,年均温2.6℃,年降水量15.4毫米。地质上属新生代凹陷,多储油构造。除产石油外,尚建有电力、机修、汽车修配、制氧等工业。公路通茫崖、大柴旦、敦煌等地。

(魏晋贤)

LenglongLing

冷龙岭LenglongLing)  祁连山脉东段,甘肃、青海2省的界山,河西内流区石羊河水系上游各支流与外流区黄河水系支流大通河宽谷间的分水岭。地质构造上为早古生代形成的走廊南山—冷龙岭复背斜,因而生成巨型北西走向的铁、铜、锰、磷矿带,属古河西构造体系的中轴部分。整个冷龙岭西起海拔4353米的金瑶(或锦羊,又名景阳)岭,东止4303米的得泉山,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25公里,南陡北缓,为直陡而狭长的高峻山岭,海拔一般4200米,最高峰海拔5254米,有现代冰川发育,为永昌县东大河的上源区。

(冯绳武)

LengshuijiangShi

冷水江市LengshuijiangShi)  湖南省新兴工业城市,娄底地区辖市。中国“锑都”。位于湘中偏西,湘黔铁路和资水交会处。面积439平方公里,人口32.32万。20世纪50年代尚为小山镇,1960年由新化县冷水区置市,1962年撤销,1969年以重要工矿区恢复市建制。市境位于雪峰山中段东麓。地层岩性主要为晚古生代中晚泥盆世与早石炭世的灰岩、砂岩及泥岩所分布;地质构造上属涟源褶皱带各向斜往西南收敛的部位。地势起伏,海拔自198~1072米不等,一般在200~400米,为山丘性盆谷镶嵌区。煤、锑、铝、锌、铁、钨、石墨、硫磺、铜、金、砷、重晶石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锡矿山锑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有年产锑1~1.5万吨的采选冶联合企业。金竹山煤矿已开采170余年。冷水江市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6个工矿区。金竹山电厂、资江氮肥厂、冷水江铁厂、联合制碱厂在全省厂矿企业中均占一定地位。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精锑、锑白、水泥、尿素、纯碱等。湘黔铁路1971年通车经此,市内又兴修7条厂矿铁路专线。有6条公路干支线联系各地。新建金竹山资江大桥将两岸工业区连成一片。资水常年通航10~30吨级机帆船。北郊波月洞为旅游胜地。

(邓美成)

LishiHuangtu

离石黄土loessofLishi)  见离石县。

LishiXian

离石县LishiXian)  山西省吕梁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西部,吕梁山西麓,北川河与东川河汇合处。面积1324平方公里,人口17.79万。县府驻城关镇。战国时为赵离石邑,西汉置离石县。明清置永宁州,1912年名永宁县,1914年改称离石县。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干燥,堆积了离石黄土。离石陈家崖是离石黄土典型分布地区。这一地层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为塬、梁、峁地形的骨架。离石黄土位于午城黄土与马兰黄土之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黄色,地形多为陡壁,为中更新世晚期堆积;下部较红,土质较硬,地形多为缓坡,是中更新世早期堆积。上、下部之间有显著不整合面,上下部都有埋藏土壤层,含有大量草原习性的啮齿类化石。县境为黄土覆盖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在正常情况下,降水量490毫米,无霜期192天,能满足农业需要。主要作物有谷子、马铃薯、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用材林有云杉、油松、桦树等。工业有机械、煤炭、食品、建材、化工等部门,规模都不大。有公路通向邻近各县。县东北吴城西沟发现有战国魏将吴起所筑古城遗址。王家沟有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县境已发现特大型焦煤基地。

(萧树文)

LiYunhe

里运河(LiCanal)  见邗沟、京杭运河。

LiShui

澧水LiShui)  湖南省西北部河流。源于桑植县北部的杉木界,东流经永顺、大庸、慈利、石门、临澧及澧县等县市,在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万平方公里。桑植以上为上游,多高山,海拔2000米左右。桑植至石门为中游,有茅岩河和上、中、下岩河四大峡谷,沈家湾以下逐渐过渡为丘陵地带。石门至小渡口为下游,地势低平,自新安市以下至澧县全为冲积平原,常年可通100~200吨驳轮;但洪水暴涨,沿岸靠筑堤防洪。澧水流域与长江三峡、清江处于同一暴雨区,易与长江分流入松滋河的洪水相遇,造成下游洪灾。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径流总量(三江口)131.2亿立方米。汛期4~8月水位暴涨暴落,洪峰持续期短,枯水期长;水位变幅10~15米,具山溪性河流特色。河道平均比降0.788‰,水能蕴藏205.13万千瓦。有主要水利工程22处,设计灌溉面积15万公顷。下游建有3处骨干工程,对澧阳平原及其附近低丘区不仅扩大自流灌溉面积,且兼具防洪效益。澧水流域内矿产以磷、煤、铁、盐为主,铜、铅、锌、硫磺、芒硝等亦具一定储量。森林蓄积量596万立方米。著名的张家界自然保护风景区即在大庸、桑植、慈利3市县交界处。

(陈灿荣)

LilingShi

醴陵市LiLingShi)  湖南省县级市,中国著名釉下彩瓷首创与集中产区,湖南省双季稻最早种植推广区和铁路最早行经地,渌水中上游的湘东门户。面积2157平方公里,人口95.71万。市北有醴泉,东汉置县,隋废入长沙县,唐复置,元升州,明复改县,1985年改醴陵市,属株洲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位于丘陵河谷盆地,除发展油茶、竹、木外,历来以生产水稻为主。迄今已有900余年的双季稻栽培史。占稻田面积90%以上,商品率高。年出栏肉猪约10万头。此外产柑橘、茶叶、辣椒等。自株洲经醴陵老关到萍乡的株萍铁路于1905年通车,是湖南境内修建最早的铁路。以后发展成浙赣铁路,接通京广和湘黔等铁路干线,并有浏醴和澧茶两铁路交会于此。渌水自境内可以通航湘江,水陆交通方便。瓷土矿丰富,其中王仙马颈坳瓷土矿是中国储量最大的露天采区。由于境内产煤,并邻近江西萍乡煤矿,瓷业生产历史悠久,发展条件优越。粗瓷业始于清雍正年间,细瓷创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并在继承岳州窑和长沙窑传统釉下青花的基础上,首创釉下五彩花瓷瓶,20世纪初已驰名中外。50年代和70年代后期以来,醴陵瓷业几经革新。日用瓷中首推釉下五彩瓷器,具有“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品质和明净简洁、淡雅清新的艺术风格以及无铅毒、耐酸碱,画面不脱落等特点,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精华”。日用陶瓷总产量及出口瓷数量分别占湖南省的35.2%和40.82%,是中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

(邓美成)

Lishanziranbaohuqu

历山自然保护区LishanNatureReserve)  山西省综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和环境监测基地。1983年建为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省境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交界处,面积23950公顷。区内林地面积6900公顷。植被垂直分带大致为:①海拔500~1000米为灌丛农垦带。②700~1500米为疏林灌丛带。③1200~1800米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④1500~20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⑤2000~2200米为小叶林带。⑥2000~2358米为亚高山草甸。保护区内高等植物种类达千余种,主要为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和落叶灌丛,树种以栎类为主,有辽东栎、栓皮栎、蒙古栎、槲树等,针叶树有油松、华山松等,灌丛为中旱生的柔毛绣线菊、胡枝子等,经济植物有菖蒲、连翘、竹节人参和灵芝等。七十二混沟有670余公顷以辽东栎为主的原始森林。动物属南北方过渡带,是山西省动物种类、数量最多地区,鸟类有黑鹳、金雕、勺鸡等,兽类有猕猴、大鲵、麝、金钱豹等。保护对象是暖温性植被及猕猴、大鲵和麝等珍稀动物。

(萧树文)

LijiangNaxizuZizhixian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LijiangNaxizuZizhi-xian)  中国纳西族集中聚居地。云南省丽江地区辖县和行署驻地,云南苹果主产县。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1.9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2.2%,其中纳西族占57%,其次为傈傈、彝、普米等民族。县府驻大研镇。县境位于中甸—下关地震带上,历史上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1915年永胜地震(7.5级)对全县影响巨大。1966年县境北部曾发生6.4级地震。自治县是云南冬小麦的高产区,有亩产800千克的高产纪录。丽江马是中国山地型良种,有大量马匹外销。县境石鼓附近的红军渡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春,贺龙率领红军第二方面军由此抢渡金沙江,胜利进入藏区。

(陈永森  王霞斐)

LishuiShi

丽水市LiShuiShi)  浙江省丽水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油茶主产区之一。位于瓯江中游。面积1502平方公里,人口32.04万;其中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6.3万。畲族约占全市总人数6%,散居市内。隋置括苍县,唐改名丽水县,明、清为处州府治。1986年撤县设市。市境高山环绕,中部为波状起伏的丘陵。瓯江中游大溪沿岸有小块河谷平原,总称丽水盆地,是主要农业区。丘陵区兼营林粮。除油茶外,茶叶、乌桕、松脂、宣莲亦较著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市区是浙南公路交通中心,有客车直达杭州、金华、温州、临海、龙泉等地。瓯江可通木帆船,上通龙泉,下达温州。市内有丽水师专和浙江民族师范学校。名胜古迹有通济堰、万象山、南明山、东西岩等。通济堰在碧湖镇附近的松阴溪上,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是省内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建筑。大坝拱形,长275米,经整修后灌溉碧湖平原农田。

(俞康宰)

LianXian

连县LianXian)  广东省清远市辖县,粤西北经济交流中心,重点林区县。位于省境西北部,骑田岭之南,连江上游,邻接湖南省。面积2663平方公里,人口47.21万;其中有瑶族8000多人。县府驻连州镇。汉代为桂阳县,隋开皇十年(590)置连州,1912始称连县。县境深处广东西北一隅,境内崇山峻岭,逶迤连绵。县北簸箕山海拔1728米,为县最高点。山峦间低矮谷地为历代交通要道和行军路线。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风景秀丽。连江流经县境,注入北江,河道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县境地处中亚热带,冬季常见霜雪,最低温-6.9℃。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农业主产稻、甘薯、玉米、花生、油茶、油桐、烟草等。多山丘,宜林地广,每年产木材8万多立方米。林产以松、杉、毛竹、松香、冬菇等居多。并产黄精、玉竹等药材。全县宜牧的山坡草地宽广、水草丰茂,利于放牧牛羊。连县地质构造复杂,矿藏多样,主要有烟煤、铁、铅、锡、钨、锰、金等。工业有氮肥、电力、造纸、木材加工等部门。连州镇为历史古城,地处粤湘桂3省交会点,陆路交通较发达,多名胜古迹,建于刘宋年间的慧光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北星子镇富产煤和铅锌,历史上是通湘南水陆转换码头和古代行军要道,西北经东陂镇过南风坳(亦称南风岭),可联结钟水(舂陵水上游),亦为湘粤间重要通道。

(徐俊鸣  司徒尚纪)

LianyungangShi

连云港市LianyungangShi)  江苏省主要海港,省辖市,旅游城市和盐业中心,沿海开放城市。位于省境东北部,蔷薇河下游,南依云台山,北滨海州湾,东临黄海,陇海铁路终点,第2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大铁路的东部起点城市。辖4区及东海、赣榆、灌云3县;总面积6327平方公里,人口340.26万;市区包括海上岛屿在内,东西绵延近100公里,南北宽50多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30平方公里,人口52.14万。

市境为古朐县、海州地。1914年后分属东海、灌云2县。20世纪50年代初以新浦、海州、连云港3地及其附近的墟沟、猴嘴诸镇和海上的东西连岛、竹岛等设新海连市,属山东省。1953年又归江苏省。1962年改现名。新浦在云台山西北侧,扼蔷薇河与盐河交汇处,原东海县地,为淮北盐场原盐集散中心。1926年陇海铁路通车,辟为商埠,取代海州镇为原东海县经济、交通中心,现为连云港市府驻地。海州南依锦屏山,北临蔷薇河;原东海县治,现为连云港市工业区。著名的锦屏磷矿在锦屏山南麓。连云港为港口市镇,陇海铁路终点,原名老窑,属灌云县,初为渔村,位于后云台山东麓,隔鹰游门海面与东西连岛相望,鹰游门海面宽阔,在东西连岛屏蔽下,风平浪静,可泊巨舰;1933~1936年在此辟山筑港,取名连云港,并设连云市。1937年抗战爆发,港口遭受破坏。1949年后屡经扩建,现已建成为上海、青岛间的大港。出口物资以原煤、原盐为主;进口物资以杂货、化肥为大宗。1990年港口吞吐能力增至2000万吨。墟沟现为港口辅助市镇。猴嘴为淮北盐场原盐集中地,盐坨林立,故俗称盐坨;以其在云台山北麓,曾改称台北镇。

连云港市食品、化学、机械、建材、电力、电子等工业较发达,主要产品有渔轮、起重机、水泵、轴承、电动机、机床、精磷矿粉、磷肥、硫酸、烧碱等。连云港碱厂是中国80年代新建的三大碱厂之一。市区南北沿海滩涂是淮北盐场原盐生产基地。滩涂养殖业发达。海州湾是江苏省重要渔场之一。市属东海县年产水晶占全国产量的1/2,有“水晶之乡”之誉。云台山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构成,多奇峰异石,林木苍翠,为江苏省林业基地和著名旅游地。花果山为云台山诸峰之一,在新浦东南15公里,山巅有水帘洞。山上有隋郁林观石刻、山下有北宋静海寺阿育王塔等古迹。孔望山上汉摩崖石像和山下宋、元、明、清的龙洞石刻等亦著名,分别建有花果山和孔望山(锦屏山)2个古迹风景游览区。

(单树模)

LianhuaShan

莲花山LianhuaShan)  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山脉。横亘于粤东沿海。西南起于宝安县大鹏湾,经惠东后,沿莲花山断裂带向东北伸展,过大埔,入福建,止于闽粤两省边境,为兴梅山区与潮汕平原的天然界线。全长约400多公里。主峰在海丰县西北边境,海拔1336米。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及古生代地层构成。山体庞大,地势高峻。千米以上的山峰颇多,如鸿图嶂(1277米)、明山嶂(1357米)。最高峰铜鼓嶂达1560米。莲花山临近南海,侵蚀基面低,切割幅度达千米,岩石又多属硬岩,故河沟峡谷普遍,山地水流充足,溪涧流急,多瀑布跌水,水力资源丰富。因莲花山走向与海岸线方向一致,山体绵延高峻,故在气候上有一定屏障作用,山南山北气候差异悬殊。沿海温暖海风及台风难越山北;北来寒流难及山南。山南坡为多雨区,年降水量达1800毫米,局部山地更达2000毫米,山北是雨影区,年降水量仅1400~1500毫米。由于降水充足,山势又高,自然植被发育良好,山地林木茂密,常绿阔叶林较多,山顶茅草茂盛。莲花山蕴藏有钨、锡、瓷土、煤等矿,是广东重要产锡区,所出的瓷土品质甚优。

(魏清泉)

LianyuanShi

涟源市LianyuanShi)  湖南省娄底地区辖市。湖南煤炭集中产区之一,中国黑山羊板皮基地。位于湘中涟水上游地区。面积1897平方公里,人口101.95万。1952年由安化、湘乡、邵阳、新化4县相邻地区析置蓝田县,县府驻蓝田镇。因与陕西省蓝田县重名,根据县境所处河道部位,于同年9月改名涟源县。1987年改市。市境位于雪峰山东北支脉龙山及云雾山之间的山丘性盆地区。早石炭世测水期,为滨海湾潟湖环境,主要沉积有测水组含煤建造,是湘中涟邵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估计蕴藏量5.6亿多吨。市属煤矿区有百年以上采煤史。上泥盆统锡矿山组的“宁乡式”铁矿亦有分布,年产铁矿石2.8万多吨。供建材和农业用的石灰岩分布甚广。农业以生产稻谷、薯类、小麦为主。花生种植面积和单产居湘中各县市前茅。茶叶、柑橘发展较多。当地饲养繁育的黑山羊是经长期培育的独特良种,具有皮肉兼用、成熟期早、繁殖力强、屠宰率高等优点。每年出口羊皮3~5万张。湘黔铁路和娄邵铁路经过市境,有支线连通各矿区,公路干支线20多条,交通较发达。

(邓美成)

LiangShan

凉山LiangShan)  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间大凉山和小凉山的总称。中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彝族最大聚居区。因山高气寒,故称凉山。习惯上以四川省美姑县境内的黄茅埂为界,以西称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东西动植物区系也迥然不同。大凉山位于安宁河和黄茅埂之间,南北纵贯数百公里,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以上。其中高达4000米左右的主要山脉有小相岭、马鞍山、碧鸡山、大风顶、狮子山和螺髻山等,尤以小相岭最高,海拔达4791米。大凉山为褶皱背斜山地,地表由砂泥岩、石灰岩、变质岩等组成,经长期侵蚀剥蚀,山脊舒缓宽阔,地表相对高差大多在数百米以内,地理上将其称之为凉山山原,为当地良好牧场。山原上各河流均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分别注入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山间多断陷盆地,如昭觉、布拖、越西、竹核等,有“凉山十坝”之称。其中,布拖坝号称凉山第一大坝。小凉山指黄茅埂以东的雷波、马边、峨边和屏山一带山地,由锦屏山、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等组成,东西长百余公里。小凉山属短轴背斜山地,背斜轴部由石灰岩、玄武岩等组成,两翼及向斜为中生代红色砂泥岩,山脊海拔2000米左右。由于金沙江、马边河等的切割,山峰陡峻、谷坡达35~40度以上,岭谷高差达500~1000米,故有“大凉山不高,小凉山不矮”之说。

凉山为四川铁、铜、铅、锌、镍、磷等矿产的主要产地。其东北坡有大熊猫栖息,已建立面积达3万公顷的马边自然保护区和面积为1.3万公顷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郑霖)

LiangshanXian

梁山县LiangshanXian)  山东省济宁市辖县。位于省境西部,东靠京杭运河,西临黄河与河南省相邻。面积961平方公里,人口65.63万。县府驻梁山镇。县境古为大野泽。1939年设昆山县,1949年改为梁山县。梁山在今县城东南约5里,原名“良山”,因西汉文帝的第二子(汉景帝之弟)梁孝王曾在此游猎,死后葬于此,乃改名梁山。传说北宋末年,宋江等人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占据梁山。历史上梁山原称梁山泊,因山下地势低洼,湖河港叉众多,故以“水泊梁山”闻名。古时山下水泊,现已淤积成平原,位于东北部的东平湖为古代梁山泊的残留部分,湖面约150平方公里。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湖面向西南扩展,以供黄河特大洪水滞洪。县境除个别低矮山丘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宜于农耕。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麻类为大宗。东平湖盛产鲤鱼和芡实。工业主要有机械、纺织、造纸、食品部门等。历史古迹有梁山宋江寨故址、黑风口、雪花莲台、梁孝王墓和城北司里山、猎山老虎洞等。

(陈龙飞)

LiangziHu

梁子湖LiangziHu)  湖北省第2大湖。位于省境东南部,跨鄂州市与武昌县。为构造陷落盆地,集水面积3265平方公里。湖底平均海拔约14米,水位18米时面积333.3平方公里,容积13.3亿立方米。由东梁子湖、西梁子湖、牛山湖组成,略呈三菱形;中有梁子岛屹立,岛上梁子镇为渔港。水温随季节变化,年温差20℃左右。湖水透明度约2.0米。水位受人工节制,常年保持18米。湖东长港为出水港,与长江相通;在其起止点附近均建有大型自动化涵闸与电力排灌站。湖内草食鱼类较少,以浮游生物和贝类为食的底栖鱼类较多。是著名的武昌鱼(团头鲂)原产地。螃蟹亦著名。湖泊自然景观与江汉湖群有颇大差异。具养殖、灌溉、航运之利。

(刘盛佳)

Lianghupingyuan

两湖平原LianghuPingyuan)  见长江中下游平原。

LiaodongBandao

辽东半岛LiaodongBandao)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辽宁省南部,由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构成。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鸭绿江口和大清河口联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介于北纬38°43'~41°40',东经121°10’~124°20'。面积约3.7万余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半岛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北部。复县以北广泛分布片麻岩、板岩、大理岩、白云岩等基底变质岩系和花岗岩;以南分布震旦纪和下古生代石英岩、板岩、页岩和石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白垩纪后期全区隆起,下辽河、渤海断陷,奠定了辽东半岛现代地貌的地质基础,与此同时花岗岩广泛侵入。第三纪初准平原化。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辽东半岛发生广泛的拗曲、断块、隆升和岩浆喷发。中更新世后期,渤海海峡断裂陷落,与山东半岛分开而形成辽东半岛。地貌上成为和长白山地相连的低山丘陵。

千山山脉构成半岛的脊梁,属于新华夏系隆起带的一部分,北起连山关,南到老铁山,长约340公里,一般海拔不到500米。鞍山东郊的千山平均海拔400米,由花岗岩构成,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到盖县、庄河,山势渐增,主峰步云山海拔1131米。向西南地势逐降,形成和缓的丘陵,金县大黑山664米,到最南端的老铁山465米。千山山脉将辽东半岛分成两大斜面,东南坡较平缓,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较长水系,注入黄海。西北坡较陡峻,有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等较短水系,注入渤海。辽东半岛年径流深不到400毫米,径流系数多为40%,夏季流量占全年65%,水位涨落迅速。成层地貌发育,海岸类型复杂。一般30米及其以上为剥蚀阶地,15~20米的阶地上多有黄土状堆积物,10米以下以堆积阶地为主。辽东半岛海岸线长千余公里,沿岸有长山列岛(见长海县)等几百座岛屿,绝大部分分布在黄海。鸭绿江口到大洋河为淤泥质平原海岸,大洋河到大沙河为基岩淤泥海岸,长兴岛到西崴子为基岩砂砾海岸,大沙河到长兴岛为典型基岩港湾海岸,岬湾曲折,有大连湾、旅顺口等良港。

气候与动植物半岛位于暖温带北部。太阳年辐射总量500~64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4~25℃,最冷月-10~-5℃,10℃以上活动积温3200~3800℃,无霜期160~215天。年均降水量550~900毫米,60%集中夏季,属半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赤松、麻栎、栓皮栎、槲栎等,林间灌木主要有崖椒、胡枝子、照白杜鹃等,半岛南端的老铁山是候鸟迁飞必经之地(见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附近的蛇岛(见蛇岛自然保护区)栖息大量蝮蛇,1980年均被列为中国自然保护区。

辽东半岛天然林极少,多为人工林、果园、蚕场和灌丛。土壤以棕壤为主,河谷低地为草甸土,滨海有盐土分布。

经济概况辽东半岛为两茬作物和果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成为果树、柞蚕和花生的主要产区。半岛又有多种金属矿床,有鞍山和本溪钢铁、大石桥镁矿、辽南建材等工业。半岛岸线长,滩涂广阔,岛屿众多。沿岸还有制盐、芦苇加工等工业,另有渔业和浅海水产(如海参,鲍鱼,扇贝等)养殖业。

长达375公里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半岛,使半岛上的内陆机场、港口都有了开放的通道。

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已辟为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熊树梅)

LiaodongDishanQiuling

辽东低山丘陵LiaodongDishanQiuling) 

见辽宁省。

LiaodongWan

辽东湾LiaodongWan)  中国纬度最高的海湾。位于渤海北部,在长兴岛与秦皇岛联线以北。为地堑型凹陷。湾底地形自顶端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深于西侧,最大水深32米。全湾被第三纪以来的厚层沉积物覆盖。湾顶与辽河下游平原相连,水下地形平缓,构成小凌河口到西崴子350公里淤泥质平原海岸。东西两岸与千山、燕山、松岭相邻,水下地形较陡,形成基岩—砂砾质海岸。湾中央地势平坦,沉积黑色微臭淤泥。湾西部从大凌河口、辽河口折向复州湾外,为长180公里的古辽河河谷,谷底相对低5~7米,至水深25米处逐渐消失,现今仍为辽河入海径流及潮流输送通道。湾水含盐度多低于30‰。辽东湾是中国边海水温最低、冰情最重处,每年都有固体冰出现,受西北风影响,东岸又较西岸为重。春季融冰,成为低温中心。辽东湾为半日潮,湾顶潮差达5米。滩涂宽广,除捕捞水产品、种苇、晒盐外,海水养殖和围垦都有一定规模。较大港口有营口、秦皇岛和葫芦岛等。

(熊树梅)

LiaoHe

辽河LiaoHe)  中国北方地区大河之一。主流上游老哈河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光头山(海拔1729米),会合西拉木伦河称西辽河,于台河口歧分为南北二支,南支为主流西辽河,北支为新开河。至双辽会合后南下,到福德店会合东辽河后始称辽河。经铁岭后转向西南流,至六间房再歧分为二:一股南流为外辽河,到三岔河合浑河、太子河称大辽河,经营口市注入渤海;另一般西南流称双台子河,经盘山南汇绕阳河注入渤海。1958年以后,在六间房堵截外辽河流路,使浑河、太子河成为独立水系,辽河主流由盘山南入海。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省区,全长1394公里。流域介于北纬40°30'~45°,东经116°30'~125°30',面积20.16万平方公里。(参见彩图插页第21、22页)

辽河属树枝状水系,东西宽南北窄,流域内山地占48.2%,丘陵占21.5%,平原占24.3%,沙丘占6%。

干支流概况主流上游流经黄土丘陵,会合坤都河、英金河、崩河、羊肠子河后流入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西辽河接纳南岸支流教来河后地势降到300米以下,河谷广阔,至昌图福德店,长882公里,平均比降0.75‰,水量大增。向南穿过辽北低丘,接纳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泛河等,进入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至石佛寺长210公里,比降0.2‰。下游穿流冲积平原,北岸有秀水河、养息牧河、柳河等汇入,至六间房长198公里。南流为河口区,地面高程已在20米以下,盖县、牛庄、沙岭间有古海岸线存在。汉、唐时期,辽河在海城东南英城子附近入海,辽、金以后,海岸线外扩速度加快。近海处降到10米以下。诸河下游变迁频繁,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六间房至双台子河口长104公里,流域面积20.1633万平方公里。

气候与水文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50~1000毫米,山地多于平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65%集中4~9月。二龙山、大伙房、参窝连线以东径流系数25%以上,年径流深150~400毫米。西辽河沙丘草原区径流系数不到10%,年径流深在50毫米以下。年径流量89亿立方米。辽河流域夏季暴雨强度大,频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涨猛落,形成下游洪涝。辽河各支流含沙量老哈河为27.4千克/立方米。辽河干流的铁岭年均含沙量3.6千克/立方米。辽河含沙量仅次于黄河、海河,年输沙量2098万吨。

经济概况辽河流域东部和西部山地分布红松、油松、落叶松和以栎属为主的杂木林。辽河上游沙地草原以牧为主。辽河下游平原是中国开发较早地区,盛产大豆、小麦、高粱、玉米、水稻等,沿海有苇塘。总面积达1.1720万平方公里的辽河三角洲开发区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区。辽河流域已修建了红山、二龙山、汤河、参窝、闹德海、清河等水库,收到了综合效益。矿产有铁、石油、煤和有色金属等,是中国主要工业分布区之一。辽河流域交通发达,有赤峰、通辽和盘锦等工矿城市。

辽河三角洲上占地5600公顷的黑嘴鸥繁殖地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嘴鸥繁殖地。

(熊树梅)

LiaoningSheng

辽宁省LiaoningSheng)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简称辽。东北和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西与河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西南端,长约2178公里。辽东半岛斜插黄海与渤海之中,与山东半岛遥相对峙,形势险要。省境介于北纬38°30'~43°24',东经118°53'~125°46'。面积14.49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945.97万。辖14地级市、6县级市、28县、10自治县。省会沈阳市。

 

自然条件

 

地质  辽宁大地构造除开原、彰武一线以北属吉黑古生代准褶皱系外,全属中朝准地台,包括胶辽台隆、内蒙古地轴和燕山台褶带的东部。地台区前古生代变质岩系广泛出露,鞍山、本溪等地太古代片麻岩、片岩分布区铁矿储藏丰富。在省境东部地区的寒武纪老地层中有中国唯一的富铀矿床。大石桥、凤城等地元古代白云岩、大理石分布区生成厚层菱镁矿和硼矿。中石炭纪以后,构造运动活跃,海水进退频繁,是辽宁的主要成煤期。后期燕山运动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花岗岩普遍入侵,形成辽西、辽东钼、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第三纪初主要是侵蚀时期,辽西燕山台褶带经剥蚀夷平,与蒙古准平原相连。下辽河断陷进一步沉降,在边缘凹陷沉积了煤、油页岩。渐新世以后喜马拉雅运动大规模拗曲断裂,玄武岩喷发,辽东与胶东分开,海水侵入并扩大形成渤海。辽西掀升,形成梯级坡面,奠定辽宁现今地形格局。下辽河断陷与辽东、辽西隆起带之间均有断裂接触,继续强烈沉降,目前基底已下陷5000余米,中、新生代沉积直接覆盖在古老的片麻岩或震旦纪基底上,储存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第四纪以来多次世界性的海面波动及冰后期海侵抬高海面以后的间歇隆起和多种营力的剥蚀夷平,使沿海发育了成层地貌和复杂的海岸类型。

地貌  辽宁省地势大体上是从东南部和西北部向中央倾斜,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开原、抚顺、盖县一线以东称辽东低山丘陵,东北部海拔千米左右,向西南惭降至200米以下。辽东半岛分割黄、渤二海,构成辽河水系和鸭绿江水系分水岭。沈丹铁路东北有两列山地平行分布,高峰多超出1200米,是省内地势最高处。沈丹铁路西南为千山山脉,为辽东半岛脊梁,海拔一般不过500米,但盖县东南绵羊顶子山、步云山等超过千米。

彰武、北镇、小凌河口一线以西的辽西低山丘陵,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走向多与华夏向断层线一致。努鲁儿虎山北高南低,构成蒙古高原边缘,东南侧形成大凌河谷地。南部松岭山脉海拔500~700米,西南部较险峻,黑山海拔1140米;东侧和辽河平原相接。松岭南部为小凌河、女儿河、六股河等切割,地形破碎,朝阳、北票等断陷盆地内砂页岩有丹霞地貌发育,松岭山脉以南到渤海为辽西走廊。

位于辽东低山丘陵、辽西低山丘陵之间的辽河平原,其西南部与渤海相连,东北延伸与松嫩平原相接,地面广泛分布沙质粘土和黄土型松散堆积。彰武、铁岭以北,海拔80~250米,地面呈波状起伏,部分基岩露出地表,成为比高不到150米的残丘。彰武、康平一线西北有风沙地形分布。彰武、铁岭以南伸展有2.5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不到50米。近海处降到10米以下。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凌河下游变迁频繁,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随三角洲逐渐扩大,沼泽、洼地的不断疏干,淤泥质平原海岸继续伸展,辽东湾日益缩小。

气候  辽宁省属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1月均温-18~-5℃,7月22~26℃,无霜期125~215天,日均温10℃以上活动积温2700~3700℃,年降水量440~1130毫米,是东北地区光照最多,热量最富,降水最丰省份。由于地势和海洋的影响,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年均温从东北到西南渐增,气候有明显区域差异。辽东低山丘陵年降水量多在700毫米以上;辽西低山丘陵多在600毫米以下,且70%集中于夏季;辽河平原则为500~700毫米。

水文在辽宁河网系统中,东部各河多具有山溪特征,水清流急;西部各河上游水土流失较严重,下游因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泥沙淤积,与华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相近。辽河为省内第1大河,东、西辽河在省境北部昌图县古榆树汇合后始称辽河。1958年改道,南流至辽中县六间房附近折向西,顺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河道曲折漫流,含沙量高,流量变化大。鸭绿江是省内第2大河,为中、朝两国界河。源出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白头山,向西南流至丹东市以下入黄海,中国一侧支流主要有浑江等。鸭绿江流量与水力资源丰富,已建一批水电站。冰期长约4个月。可通航。此外,省内主要河流还有浑河(流经东部,注入辽东湾)、太子河(浑河支流,流经东南部)、大凌河和小凌河(均流经辽西,注入辽东湾)等。

土壤  辽东低山丘陵的主要土壤为棕壤,低平处为草甸土;辽西低山丘陵500米以上山地土壤为棕壤,500米以下的土壤为褐土和淋溶褐土,不少地方岩石裸露;辽河平原因地下水活动和旱作熟化过程的影响,在河流冲积物上普遍发育草甸土-潮土,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产地。但平原上有大面积低洼涝地,西北部有风沙土,沿海有盐土,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植物  辽东低山丘陵生长赤松和栎类林等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槲树、赤杨等。天然林少,多为果园、苇场和灌丛;辽西低山丘陵生长油松和栎类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间有侧柏,但植被破坏严重,仅500米以上山地有天然次生林残存,500米以下分布山杏矮林、荆条灌丛和小灌丛草地。建平、彰武以北植被稀疏,仅散见榆树疏林、沙生植被和草甸、草原。辽河平原久经开垦,残存的自然植被为油松、栎类林。彰武、康平地区有散生榆树疏林,混生山杏、小叶朴等,并分布沙生植物。辽北残丘除少量栎林外,沿河谷有杨、柳林。辽河平原的沼泽地带丛生芦苇。

自然地理区  省境南部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隶属于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辽东、山东半岛落叶阔叶林区的辽东半岛亚区和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的辽河下游平原亚区;北部隶属于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的东北东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区的长白山亚区和东北平原森林草原区的山前台地亚区和松嫩平原亚区。

辽东半岛亚区  包括抚顺至宽甸以南、抚顺至营口以东地域,以千山山脉为骨干,大部为丘陵。年均温8~10℃,干燥度0.6~1.0,冬小麦可安全越冬。土壤主要为棕壤。是中国果树和柞蚕重要产区,也是发展海洋水产事业的重要基地。

辽河下游平原亚区  抚顺、阜新以南,辽东半岛亚区以西地域,是在地面长期沉降条件下,由辽河等的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本亚区在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内气温较低,1月均温-10℃左右,但仍可种植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年降水量一般600毫米左右。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种类较单纯。为水稻集中产区。

长白山亚区辽东半岛亚区  以北地域,省境所辖为该亚区的南部,是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热量条件优于长白山地其他地方,具有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是本省林业和柞蚕业基地。

山前台地亚区  省境所辖为该区的南端,面积不大。自然条件及农业土地利用如吉林省所述。

松嫩平原亚区  省境所辖亦为该亚区的南端。区内甸子纵横、沙丘较多,地表波伏起伏。历史上风沙危害较重,现已基本控制。

 

发展简史

 

辽宁是中国开发较早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用火遗迹、动物和人类化石,在大凌河谷地和辽河下游均有发现。细石器文化和相当“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和商、周青铜器分布广泛。汉、满、蒙古、朝鲜族人祖先几万年前在此创造了与黄河流域接近的文化。周为燕国辖境,公元前3世纪燕在北部筑长城,设立辽东、辽西和右北平等郡,注意土地开垦。西汉初重视耕作,实施发展农业和充实边防的政策,统一经营盐铁,铸造兵器和农具,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推行军垦,还大力移民实边,屯田垦荒。关内农民转徙迁移辽宁各地垦殖,迁移路线主要是出喜峰口经平泉、朝阳沿大凌河谷到辽河平原。其后随海滨平原展宽,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东来成为捷径。汉末开辟由山东半岛经庙岛列岛到辽东半岛通道。大量屯垦使辽宁经济、文化发展加快。公元668年唐统一辽宁全境,置安东都护府(辽阳)、营州都督府(朝阳)。以后辽、金、元都以辽阳为行政中心。明初辽宁划归山东布政使司管辖,同时设辽东都指挥使司辖铁岭等二十五卫,推行屯田军制度,由国家统一供给耕牛、农具,并奖励移民垦荒,效果显著。农业发展促进煤、铁、渔、盐各业和水运繁荣,海船可达朝鲜、日本和中国南方各港口。清初辽宁为盛京将军辖地,为维护满族“发祥”地,禁止到长白山区伐木狩猎挖参捕貂和淘金采珠,在山海关、开原、凤城一带设柳条边,划封禁区,严格限制移民。19世纪初禁令渐弛。山东、河北、河南农民大量东移,在平原丘陵种植高粱、玉米、大豆、小麦,在山区经营果园、林产、柞蚕,沿海地区发展渔盐生产。工、商业随之兴起,先后出现沈阳、辽阳、海城、锦州、朝阳等经济中心,榨油、面粉、纺织、酿酒作坊渐多,并在本溪湖、五湖嘴、阜新、抚顺、庙儿沟等地发展采煤、炼铁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盛京为奉天省,1929年改称辽宁省。

经济发展引起列强觊觎。1860年英国强开营口(牛庄)为商埠,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大连湾,随后获中东铁路沿线地区行政、经济、矿业等特权。铁路运输代替了辽河水运,大连也取代营口。1905年日俄战后,日夺取俄在辽宁权益,并于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全省,掠夺资源,生产军火。沈阳、鞍山、抚顺、大连、本溪等地采掘、冶金、动力工业和运输得到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统治时,辽宁经济受到破坏。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总人口3945.97万人,占中国人口的3.5%,每平方公里270人,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密省份。人口分布平原多于山区,沿海多于内陆,城镇、交通沿线和工矿区人口稠密。哈大铁路沿线沈阳、鞍山一带是人口最密地区。辽宁省是城镇人口比例大的省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较快,199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50.86%。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全省大、中、小城镇281个,其中地级、县级市有20个。市区非农业人口百万人以上城市4个(沈阳、大连、鞍山、抚顺),50~100万人城市6个(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近代辽宁人口增长,主要是河北、山东农业人口大量移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辽宁是中国重点建设地区,也使人口大量移入,特别是城镇人口增加速度快于农村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后,高出生率持续20多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达41.2‰(1963),到1984年降为5.8‰,1990年又回升到9.59‰。1949~1990年全省共增长2115.47万人,增长了121.3%。

由于历史上多次民族迁徙、屯田、戍边和朝代更迭等原因,引起人口变动,使辽宁形成多民族省份。现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族等40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1.9%,少数民族人口占8.1%。在少数民族中,超过万人的有5个:①满族约199万人,占全省人口5.57%,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68.4%,占中国满族人口46.3%。是中国满族聚居地区。主要分布丹东市、抚顺市和锦州市所属县。岫岩是满族人数最多的县,占全县人口50%以上,其他如凤城、新宾2县的满族,占2县人口30%以上,均成立满族自治县。此外,在开原、兴城、抚顺、清原、北镇、绥中、盖县等县也有一定分布。满族另一分布特点是集中城市,沈阳和抚顺满族分布较多。②蒙古族有42.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的14.7%,主要分布阜新市和朝阳市所属县,集中了蒙古族的3/4以上,其中阜新县有10多万人。阜新、喀喇沁左翼均成立了蒙古族自治县。③回族约24万人,主要集中于各大城市,从事商业活动。④朝鲜族约20万人,除一部分集中在沈阳外,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抚顺和丹东地区,对水稻栽培有丰富经验。⑤锡伯族主要集中沈阳市。

经济概况  辽宁省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地理分布集中,矿床埋藏条件好。铁矿探明储量107亿吨,约占中国的23%,居首位;非金属矿中的菱镁矿、滑石、金刚石、膨润土、硼、玉石、熔剂灰岩探明储量也均居中国首位。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和地下热水等也很丰富。此外,锰、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及冶金辅助原料亦有分布。全省已建成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柞蚕、苹果、海洋渔业生产区。

工业辽宁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工业较集中的省份,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点建设,已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1990年工业总产值911.7亿元,占中国的6.63%,居第5位。重工业产值618.4亿元,占中国9.1%,居第2位。轻工业产值293.2亿元,居中国第8位。从1975年始,轻工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提高(见表)。

辽宁省工业比重及轻重工业对比(%)

 

辽宁省工业以重工业中的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部门为主,轻工业则以纺织工业为主。

①机械工业是最重要工业部门,在省内各工业部门中占第1位,1990年机械工业产值占中国机械工业产值的9.2%,居第2位。以生产重型机械、工业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为主,所产矿山设备、金属切削机床、交流电动机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省内机械工业门类齐全,并具有一定成套生产水平。如制造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露天煤矿采掘设备、年产11.5万吨乙烯装置等。全省机械工业企业分布普遍,沈阳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②钢铁工业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1990年生产的铁矿石、生铁、钢、钢材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要集中鞍山、本溪二地。抚顺和大连生产特种钢。鞍钢的钢产量接近全国的1/7、全省的3/4,有“钢都”

之称。

③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加工能力较大,省内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④能源工业力量雄厚,石油、煤炭和电力工业产值共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8。1990年石油工业总产值达131.83亿元,仅次于黑龙江省,占全国第2位。其中,石油加工工业特别发达,产值占全国的1/4,居首要地位;原油产量1368.7万吨,居全国第3位。辽河油田迅速扩大开采规模,至1986年已成为中国第4大油田。辽宁省石油工业是在炼制油页岩、以煤为原料合成石油及炼制天然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全部转向炼制天然石油,在抚顺、锦州、大连、鞍山和盘锦新建了炼油厂。原煤产量5100万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5.0%;阜新和抚顺是辽宁主要煤矿,铁法是新兴煤炭基地。电力工业产值与发电量均占全国第2位。

以火力发电为主,有东北最大火力发电厂——清河电厂。

⑤化学工业产值仅次于江苏、上海,居全国第3位。纯碱产量占1/5,居第2位;烧碱产量约占1/10,居第4位;硫酸产量占第5位。大连、沈阳、辽阳等地为重要的化学工业中心,利用海盐以及炼油、冶金、炼焦等副产品建立的基本化学工业和化肥等部门较发达。

⑥纺织工业中棉、麻、丝、毛纺及化纤俱全。柞蚕丝织品产量全国第一,主要中心在丹东,是中国传统外销商品;棉纺工业主要在大连、金州、瓦房店和营口。在辽阳建有大型化纤厂。

⑦食品工业也是轻工业主要部门之一,有油脂工业、罐头食品等部门。

工业分布工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沈阳是全省最大的工业中心,有机械、冶金、食品、纺织、化学、金属制品和电子等工业部门。其他主要工业中心有大连(机车、造船、石油炼制、基本化学、纺织)、鞍山(钢铁)、抚顺(煤炭、石油炼制)、锦州(石油炼制)、本溪(钢铁)、阜新(电力、煤炭)、辽阳(化纤)、盘锦(采油)、丹东和营口(轻、纺工业)等。

农业省内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耕地360多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4;林、牧业用地面积超过耕地。沿海滩涂约15万公顷,黄、渤海区海洋资源丰富,对发展海水养殖业及多种经营有利。

本省无霜期较短,冬季气温低,除辽南有部分复种外,大部地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为105%。1990年农业总产值273.8亿元,占全国的3.57%,占辽宁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4.5%。农业部门结构有了明显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比重上升。

①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是本省农业生产主要部门。粮食和大豆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6.3%,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稻谷、大豆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构成有较大改变:玉米和稻谷比重增加,高粱和小麦比重降低。农业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机耕地面积、单位耕地施化肥和用电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粮食单产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405.5万吨增长到1990年的1494.7万吨。辽宁中部平原是商品粮基地。

②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烟草等。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年产13万吨左右,是东北重要花生产区。盛产水果,苹果产量达54.7万吨,仅次于山东省,占全国第2位;梨产量占第3位。

③森林面积342万公顷。其中次生林占70%,人工林占30%、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2.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28.7%。森林主要分布东部山地。西部山地、丘陵森林遭破坏,森林覆盖率仅13%。省境西北部林地是中国“三北”防护林组成部分。

④东部山区有大片柞蚕场,面积逾86万公顷,内有53万多公顷放养柞蚕。1990年柞蚕茧产量4.1万吨,占全国的3/4以上,是中国生产柞蚕茧最多、分布最集中的省份。

⑤沿海芦苇资源丰富,为造纸工业提供部分原料。苇田主要分布于辽河口及鸭绿江和大洋河口,辽河口苇田为世界滨海第2大苇田。

⑥畜牧业在农业中有一定地位,主要是以养猪为主的农区牧业。

⑦南部黄、渤二海水产资源丰富,沿海渔场面积1.92万平方公里,鱼虾种类70多种,贝藻类30多种,以对虾、毛虾著名。近年对虾、扇贝等海珍品养殖和海带、贻贝等有较大发展。1990年水产品总量107万吨,其中海水产品100.7万吨,占全国的14.1%,居第5位。

农业区因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全省农业生产分布可分为5区:

①东部山地林产区。土地面积占全省32%,森林面积占全省64.3%,以柞林为主,形成大面积柞蚕场,是发展柞蚕生产的主要基地。山坡草地放牧牛羊。还因地制宜发展人参、鹿茸、木耳、板栗等特产品。

②辽东半岛经济作物水产区。是苹果、花生、柞蚕和海洋水产品基地。苹果和海洋水产品产量均占全省4/5以上。长山列岛是海水渔业基地(见长海县)。

③中部平原粮产区。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7%,是省内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地区,主要作物有玉米、稻谷、大豆等,在低洼沼泽地区有大面积芦苇。历来为全省重要粮豆产区,国家已将其中17个县(区)划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是重要的养猪基地,每年提供商品猪占全省近一半。芦苇产量占全省4/5以上。

④西部低山丘陵农牧区。光照和气温条件有利于花生、水果等生长,但由于山林破坏,干旱灾害日趋严重,春旱频率尤大。粮食产量不稳不高,是省内花生主要产区。近年果树发展较快,梨产量占全省2/3。

⑤西北部风沙低丘林牧区。土地广阔,光照条件好。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有天然牧场。此外,还是“三北”防护林带的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辽宁省是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达省区之一。由于地处东北边境,又南临黄、渤二海,在陆上和海上、国内和国际上的运输地位都十分重要。辽宁运输业以铁路为骨干,配合海洋,联系公路、内河、航空和管道运输,构成了近代交通运输网。

①铁路运输发达,1929年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铁路网,到1944年全省铁路增至2800公里。50年代以来,对原有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一批铁路。1990年铁路营业里程3702公里,按正线里程计,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47公里,比全国平均值高4.5倍。主要铁路干线有京沈、哈大、沈吉、沈丹、大郑、锦承线等。京沈线全长853公里,一半在省境内,是东北地区与北京和全国各地联系的通道。由东北地区运往关内各地的货物主要有钢铁、木材、石油、粮食和机械产品。运入东北地区主要是矿石、粮食、煤炭和轻工业品。哈大线在辽宁境内长578公里,南下货物以煤、石油、木材、粮食为主,北上货物主要为建材、钢铁、食品等。京沈线和哈大线均为复线。沈丹线通过鸭绿江大桥与朝鲜相通,是重要国际交通线。

上物资有煤炭、粮食、木材、轻工业品,南下物资有焦炭、钢铁、机器、建材等。沈吉线在辽宁境内长约200公里,西运物资以煤、矿石、原油、水泥为主,东运物资以各种工业品为主。

②公路总长4.01多万公里,集中分布于辽宁中部和南部,大、中城市附近公路网稠密。省内现有京沈(阳)、京哈(尔滨)、鹤(岗)大(连)、瑷(辉)大、丹(东)霍(林河)、明(水)沈(阳)、庄(河)林(西)、绥(中)克(景峰)等9条国家级公路,20多条省级公路。沈阳是全省公路中心,有沈大(连)、沈丹(东)、沈通(化)、沈盘(山)、沈营(口)、沈平(岗)等线。全长375公里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于1990年9月全线通车。

③辽宁省南靠海洋,大陆岸线2100多公里,其中有1/3为基岩岸线,沿岸岛屿众多,有多处水深浪平、经冬不冻的海湾可作港口;腹地宽广,因而海运发展较快。全省现有商港、油港、渔港、军港等大小港口20多个,以大连港最重要,次为营口、锦州、丹东、庄河、葫芦岛、 锚湾、大连湾渔港等。大连港是中国北方大港,东北海上门户,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建港已有80多年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扩建,已成为中国第3大综合港(见大连市)。新建的大连鲇鱼湾10万吨级油港和营口新港(鲅鱼圈港),对大连港起分流作用。

④内河航运通航里程约508公里,主要通航区段在辽河、鸭绿江下游。辽河通航历史悠久,1858年营口开港时,轮船可以自由出入,每年吞吐量达200万吨,京沈、哈大等铁路通车后,辽河的水运地位下降,辽河航道日渐淤塞。

⑤航空运输以沈阳为中心。为适应大连市对外开放的需要,已将大连周水子机场扩建为国际航空港。从沈阳至北京、大连、朝阳、丹东、长春、哈尔滨、牡丹江、青岛、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太原、海口等地,从大连至沈阳、北京、长春、丹东、哈尔滨、济南、烟台、青岛、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均有直达航线,并有国际航班飞往日本东京。

⑥随着东北石油资源开发和大连鲇鱼湾油港建成,管道运输有较快发展。在辽宁境内输油管里程1400多公里,年输油能力4000多万吨。

(熊树梅  张耀光)

LiaoxiDishanQiuling

辽西低山丘陵LiaoxiDishanQiuling) 

见辽宁省。

LiaoxiZoulang

辽西走廊LiaoxiZoulang)  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辽宁省粮食和水果产区之一。位于省境西部锦州至山海关间沿海狭长地带,长180公里,宽20~30公里,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由海拔500余米降到50米以下。低丘突出平原上成为孤峰或延伸入海形成半岛和岛屿。海岸线长330公里。小凌河口到六股河口为基岩—砂砾质海岸,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港湾;六股河口以西几乎全为沙岸,岸线平直。河流流短水急,大都自西北流向东南入海。走廊地面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肥沃。走廊北靠松岭,南临渤海,京沈铁路、京哈公路并行纵贯,是交通要道。另有锦承、叶赤、魏塔等铁路北通阜新、朝阳、赤峰、承德等地。沿海有葫芦岛港可泊海轮。走廊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明清宁(兴城)锦之战、松(山)锦之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1948)均在此进行。

(熊树梅)

LiaoyangShi

辽阳市LiaoyangShi)  辽宁省以石油化纤工业为主的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中部太子河南岸。辖5区及灯塔、辽阳2县。面积4731平方公里,人口172.70万;其中市区560平方公里,人口62.91万。辽阳是东北地区开发最早的城市。战国时燕国辽东郡的治所襄平就在辽阳。辽太祖将汉魏时位于小辽水(浑河)北的辽阳县(今辽中县偏堡子古城)名称移来,历代沿用。直至清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前,辽阳均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东北的开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38年析辽阳县城设市。1984年扩大市区和郊区。市境位于暖温带北缘,年均温8.4℃,1月均温-11.2℃,7月24.8℃;年降水量743毫米,无霜期156天。化学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2以上。其他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冶金等。辽阳石油化纤工业总公司在市区东南建有大型厂区,主要产品有聚丙稀、聚乙稀、聚酯切粒、涤纶、尼龙等,附近还建有15个生活区,有“化纤城”之称。辽阳市内文圣区是旧城所在,居民集中,商业繁盛。白塔区东部为行政、文教区,西部为工业区。哈大铁路纵贯市区,辽溪线东通本溪。公路有沈环、黑(河)大(连)、沈营(口)等干线通过,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市境。市北郊三道壕、棒台子一带有汉、晋壁画墓群,大者长8米,宽6米,墓室四壁有彩色壁画,是研究社会和艺术的珍贵资料,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道壕附近太子河畔还有西汉村落遗址。市中心广祐寺白塔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高71米,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砖筑,各面都有坐佛、胁侍、飞天雕像,是辽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熊树梅)

LiaoyuanShi

辽源市LiaoyuanShi)  吉林省煤炭、轻工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南部,东辽河上游。辖2区及东辽、东丰2县。面积5123平方公里,人口120.00万;其中市区面积206平方公里,人口41.46万。原为西安县,设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1948年以西安县城区设西安市。1952年因近东辽河源地,改称辽源市。市境位于吉林哈达岭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250~500米。东多低山,西多丘陵,蕴藏较丰富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煤层,为吉林省大型煤矿所在地,亦为东北地区重要煤矿之一。煤田主要分布于市区北部至梅河口一线。市区分老区、新区和矿区3部分。矿区分布于城北,老区为行政文化区,工业主要分布城南、西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采煤工业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冶金、建材、电力、造纸等工业。所产煤炭,除供应省内外,尚有出口;辽源电厂是吉林较大电厂之一。交通以四(平)梅(河口)铁路为主干线。公路可通长春、伊通、西丰和四平。所辖东辽、东丰2县是吉林省重要产粮县,亦是烤烟和柞蚕业基地。

(王兆明)

LiaochengShi

聊城市LiaochengShi)  山东省西北部重镇,省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84.01万。秦置聊城县属东郡。晋废东郡,聊城属平原国。隋、唐置聊城县属博州。明、清均为东昌府治。1913年改东昌府为东临道,聊城县为其治所。1940年改称筑先县,1949年复称聊城县。1958年建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3年改为县级市。由于京杭运河穿过城东,明清两代为南北漕运之中心,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市境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平原上缓岗与洼地波状起伏,相间分布,地面高程34~38米。农业以粮食和棉花生产的比重最大。粮食作物多为两年三熟,棉花则一年一熟。果树以枣为最多。工业有机械、纺织、食品等部门。市内古迹有明光岳楼,建筑宏伟,结构精美;清海源阁,为著名藏书家杨以增所建家庙和私人藏书楼。1991年建成中国第1家科技农业园。

(陈龙飞)

LinlüShan

林虑山LinlüShan)  河南省林县境内太行山脉主峰。海拔约1500米。位于县境西部。原名隆虑山,汉改为林虑山。东临林县盆地,西与山西高原相连。山体主要由震旦纪变质岩系及结晶岩所组成。地形复杂,山势陡峭险要。中国共产党曾在此建立根据地。林虑山一带亦为重要游览地,名胜古迹有金山金灯寺、黄花山玉女台及瀑布、马鞍山朝阳河、巫山岭龙宝塔和文昌宫等。

(李润田)

LinzhiXian

林芝县NyingchiXian)  西藏自治区以毛纺为主的工业县与主要农林区,林芝地区辖县。位于自治区东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曲两岸,川藏公路经此。县城海拔3000米。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3.02万。县府驻普拉。林芝县于1960年由原足木宗东部、则拉宗东北部和德木宗合并建立,1964年又将雪巴宗并入。1983年归林芝地区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八一镇。尼洋曲流域土地肥沃,气侯温和,年均温8.5℃,最热月均温16.5℃。年降水量654毫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籽。果树有苹果、梨、核桃。云冷杉资源丰富,尼洋曲流域的巨柏是西藏特有的树种,一般高30米以上,1982年在巴结乡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巴结乡的一棵巨柏最粗胸径4.5米,树龄千年以上,为世界罕见。八一镇是西藏新兴工业城镇。全县工业多集中于此,主要有毛纺、造纸、火柴、印刷、电力、木材加工、机械维修、农机等。林芝毛纺厂是西藏第一座现代化毛纺厂,主要产品有呢绒、毛线、毛毯,销售自治区内外。县南本日山有吐蕃时期摩崖石刻。1956年和1977年先后在林芝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址。

(温景春)

Lin’anXian

临安县Lin’anXian)  浙江省杭州市属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位于杭州市西部,邻安徽省。面积3124平方公里,人口49.44万。县府驻临安镇。东汉置临水县,晋改临安县。1958年于潜县并入昌化县,1960年昌化县并入临安县。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临安为山区县,县境以天目山脉为主。主峰多在千米以上,其中浙皖交界的清凉峰海拔1787米,为浙西最高峰。林业资源丰富,特产有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以“天目青顶”茶和昌化山核桃最为闻名。钠质膨润土矿储量丰富。交通以横贯东西的杭(州)徽(州)公路和纵贯南北的宁(国)桐(庐)公路为骨干,县北千秋关和西南昱岭关为杭州通向皖南要道。浙江林学院设于临安镇。名胜有西天目山,辟有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古迹有吴越国王钱镠墓、五代功臣塔和元普庆寺塔,均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俞康宰)

LinchuanShi

临川市LinchuanShi)    江西省抚州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位于省境东部抚河中游。向乐铁路经过境内。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86.39万。东汉永元八年(96)置临汝县,隋改临川县。1987年抚州市并入,成立临川市。市境南北狭长,以平原为主。抚河及其支流宜黄水、崇仁河、东乡河纵贯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市境有金临渠、宜惠渠和上游、跃进水库等灌溉工程。市郊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棉花、大豆亦颇著名。多种双季稻,提供商品粮数量大。畜牧业以生猪饲养为盛,居全省之冠。此外有“抚州西瓜”、“临川蜜橘”、广柑、金橘、柿、梨、板栗等瓜果。矿产有铀、瓷土、重晶石、煤等。早在唐、宋时期,即已烧窑制瓷,号“临川窑”。除陶瓷工业外,纺织工业也有一定规模。此外还有医药、农机、化肥、建材等工业部门。传统手工产品以花爆、竹编、毛笔等著名。临川历代人才辈出,著名的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词人晏殊及其子晏几道,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天文学者吴昱等。

(范祖仁)

LinfenShi

临汾市LinfenShi)    山西省临汾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汾河下游物资集散地。位于省境南部,濒临汾河,同蒲铁路经此。面积1304平方公里,人口58.59万。临汾古称平阳,传为帝尧之都。汉置平阳县,故治在今临汾西南金殿村。北魏移治白马城,即今临汾城,隋改为临汾县。1971年新设临汾市,市、县并存。1983年并县入市。工业较发达,有钢铁、机械、纺织、造纸、化工等部门。中部平原占全市面积的一半稍多,水浇地占耕地的60%,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谷子、水稻为主。临汾尧枣质量甚佳。西部龙寺又称龙子祠,有山泉经青石雕刻的龙口吐出,流量5.96立方米/秒。市南尧庙初建于西晋,后多次重修。城内大云寺俗称铁佛寺,有造型独特的铁佛塔。寺西南有山西师范学院。除太茅公路纵贯南北外,与东西山区也有公路往来。

(萧树文)

LinhaiShi

临海市LinhaiShi)  浙江省台州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省境东南部沿海、灵江中下游。面积2171平方公里,人口104.23万。三国吴置临海县。1986年撤县设市。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境西部是括苍山脉,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米,为浙东第一高峰;中部为丘陵,分布有狭长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东部为滨海平原。椒江干流灵江自西向东流贯全境,至三江口汇合永宁江,始称椒江,经椒江市流入台州湾。沿海分布头门、雀儿岙等大小岛屿,有渔业和盐业。柑橘产量居全省首位。工业以食品、机械、化工、造纸为主,传统手工艺品有绣衣、台布、草编、木雕等。城区旧为台州府治,历史上为军事重镇。有台州师专。名胜古迹有东湖、太平天国台门和市境东部的桃渚城等。

(俞康宰)

LinheShi

临河市LinheShi)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黄河中游北岸,包兰铁路经过市境。面积2329平方公里,人口41.14万;其中城区10.5平方公里,人口10.4万。临河一名系沿用汉朔方郡所属之县名。自东汉后多次农牧更替,直至清末移民开渠垦殖,农耕渐盛,并设五原厅,1929年改为临河县。1985年改市。市境南临黄河,北望狼山,居河套平原中心,土地肥沃,渠道纵横,农产丰富,为河套地区农业经济中心。经50年代以来的发展,现已建成“塞外粮仓”。除农牧业外,工业有食品(制糖)、化工、建材等部门。

(林儒耕)

LinqingShi

临清市LinqingShi)  山东省聊城地区辖市,鲁西北重要工业和水路交通中心。位于省境西北边缘,以卫运河与河北省为界。面积957平方公里。人口67.42万。西汉设清渊县。五代改称临清县。明、清为临清州。1913年复改临清县。1954年设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3年再度撤县复市。临清历史上曾为南运河沿岸的重要商业、手工业城镇。卫河由此入运河,水运发达,南方和附近地区的漕粮经此北运京师。清末津浦铁路修筑通车,取代运河航运地位,临清趋于衰落。1949年以来,工业已建有纺织、食品、机械等部门。传统手工业如竹器、木器、酿造、制鞋等也有发展。衣产以棉花为最重要,棉田面积占耕地面积1/3以上。特产枣脯、千张袄畅销省内外。古迹有明建舍利宝塔等。

(陈龙飞)

LintaoXian

临洮县LintaoXian)  甘肃省定西地区辖县,甘肃农业较发达县。位于定西地区西部。面积2857平方公里,人口46.70万。县府驻洮阳镇,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3.1万。县城原称狄道,历2000多年。秦代统一六国前为最早建置陇西郡治狄道县古城之所在。晋置狄道郡,北魏为武始郡治狄道县。唐置临州,宋置熙州。元为临洮府治狄道县,清设狄道州。1928年改为临洮县。县境东、西介于马衔山、胡麻岭与洮河谷地间,地势东高西低,年均温7℃,1月均温-7.5℃,7月18.5℃。年降水量565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谷地宽阔,灌溉农业发达,以种植小麦为主,次为马铃薯、青稞、豆类及糜、谷等。工业有水电、采煤、农机、毛织、制糖等部门。公路有甘川、兰(州)郎(木寺)两大干线过境,并有10多条县、乡公路。洮河可放运木材。临洮城位于洮河东岸东峪沟汇入洮河处,海拔1880米。城郊古迹较多,洮河谷地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最多区。东门内有哥舒翰纪功碑。城北三十里铺为战国秦长城起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绳武)

LintongLishanfengjingmingshengqu

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Scenic Spotsand Historic Sitesof Lintong Lishan)  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25公里的临潼县境内。西起西安市霸桥区界,东至浠河,北自渭河,南至蓝田县界。面积316平方公里。骊山林木苍郁,远望似骊马,最高峰海拔1302米。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均在骊山建离宫,利用山麓温泉沐浴。今华清池即在唐华清宫遗址上修建。1936年“西安事变”即发生于此。1959年已扩建成宫殿式园林,风景秀丽,以温泉著称,为全国闻名的沐浴游览胜地。

骊山东有秦始皇陵,高47米,占地约25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宏伟的帝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及其从葬区范围很大,东西、南北各为7.5公里,面积近2平方公里,其形制分内、外两城。在陵四周有寝殿、鹿槽、坛庙、望城台遗址等40余处,是规模巨大的地下宫殿。1974年在陵的东侧发现了3个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已挖掘出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7000多件,还有铜剑、吴钩、铜戟等大量青铜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神态各异的模拟军阵排列,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卓越的雕塑艺术,现已在一号坑建起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博物馆。1982年在陵的西面又发现铜车马,制作精细,亦为艺术珍品。

骊山西北有5000年前姜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布局清楚,保存完整,遗物丰富,占地约5万平方米。骊山东北有“鸿门宴”和秦郡“栎阳城”遗址。北麓发现秦代骊邑和汉代新丰宫遗址。

(李健超)

LintongXian

临潼县LintongXian)  陕西省西安市辖县,陕西文物古迹荟萃之地,小麦和棉花重要产区。位于西安市东郊,南依骊山,北跨渭河。面积1111平方公里,人口59.87万。县府驻骊山镇。临潼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利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棉田则多集中于灌区,播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4,是陕西粮、棉重要产区。果品以无核火晶柿子和特大甜石榴较有名。县境有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华清池等文物古迹(见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

(李健超)

LinxiaShi

临夏市LinxiaShi)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名城与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大夏河中游西岸。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16.87万,居民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民族。西汉属金城郡枹罕县,元入河州路,明为河州。1913年改导河县,1928年改称临夏县。1950年设临夏市,1956年建立自治州,州政府驻临夏城。1964年撤市,1983年恢复市制,迁临夏县政府至韩家集(韩集镇)。临夏旧城在今城关区西南10公里的枹罕乡。市境海拔1860米,气候凉爽,年均温6.8℃,1月均温-7.4℃,7月18.1℃。年降水量501毫米,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工业以光学仪器、皮毛及食品加工为主。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照相机、电影机等供应全国各地。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兰(州)郎(木寺)、临(洮)循(化)公路通过市区。

(冯绳武)

LinyiShi

临沂市LinyiShi)  山东省临沂地区辖市。位于省境南部,枋河与沂河在境内交汇,东以沭河为界。面积1749平方公里,人口158.77万。市区临近沂河,因以得名。临沂为古老城镇,秦为琅琊郡。汉置临沂县。南北朝北周改称沂州。隋开皇年间,复于沂州下设临沂县。明洪武初并入沂州,属兖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兰山县。民国恢复临沂县。1958年设临沂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3年再改市,为临沂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临沂市是山东革命老根据地。地理位置重要,公路交通方便,随兖石铁路和石臼港的建成,成为连通石臼港与兖州煤炭基地和省会济南市的重要枢纽,进出口产品的集散地之一。有煤、铁、磷、焦宝石等矿藏资源。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食品、建材等部门。古迹有城区内金雀山和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群及旧城内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故居等。

(陈龙飞)

LinziQiguoGucheng

临淄齐国故城LinziUnearthedCityofQi-guo)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公元前9世纪中叶齐献公将国都由薄姑(山东博兴)迁到临淄,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作为齐国都城达638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列国中最繁华、规模最大的都市之一。故城分大小两城,小城嵌筑在大城的西南隅,系国君居住的宫城;大城为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地。两城总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有城门13座,街道繁华,道路、排水系统等排列规整。因历史久远,故城已湮没,但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见。故城多文化遗存,已发现炼铜、铸钱、冶铁和刻骨作坊多处,齐桓公检阅兵马的桓公台及由晏婴冢、二王冢、三士冢和四王坟等150多座古墓葬组成的临淄古墓群等,均系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大城东北部东周大贵族的墓地周围,有一殉葬马坑,约600匹殉葬战马分两行并列,昂首侧卧,作奔走状,整齐壮观。殉马之多,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

(李树德)

LingwuXian

灵武县LingwuXian)  宁夏银南地区辖县,著名古城。位于银川平原河东灌区。面积3685平方公里,人口21.96万。县府驻城镇。西汉置灵州县,城址位于青铜峡以北黄河沙洲上。两晋南北朝间一度改称薄骨律镇。唐称灵武郡回乐县,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大都督府所在地,唐肃宗在此登基。宋(西夏曾改西平府)、元、明、清为灵州。其间因黄河一再改道,城址屡有迁移。1913年称灵武县。从公元5~11世纪初的600年间,为银川平原的中心城市。历史上另有灵武县建置,西汉始建,县址几度兴废迁移,宋初废。县境横山堡以西的水洞沟,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20世纪20~70年代几度发掘,发现了原始人的大批石器和骨器、装饰品、用火遗址等,已命名为“水洞沟文化”,表明这一带早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灵武县境及其以东的盐池县,有煤质好、易开采的宁东煤田,面积24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73亿吨,占宁夏煤炭储量近90%,相当中国东北3省煤炭储量的总和。现年产煤仅60余万吨。灵武、盐池间的宁夏油田是长庆油田的一部分,年采油数十万吨,炼油厂所在的马家滩已成为拥有2万人口的石油新城。县城毛线、制药、食品、皮毛、化肥、建材等工业均有较大发展,城镇人口达1.5万余人。(汪一鸣蓝慧珠)

LingyuanXian

凌源县LingyuanXian)  辽宁省朝阳市辖县,新兴工业县,省境西部交通重镇。位于大凌河上游。面积3275平方公里,人口60.2万,县府驻凌源镇。商属孤竹国,汉初为右北平郡治所平刚所在地,后为少数民族的牧场。明初曾属营州卫。清乾隆五年(1740)设塔子沟厅,后改建昌县。1914年改名凌源县。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努鲁儿虎山与松岭纵贯东西两侧,山峦重叠,丘陵广布,是辽西低山的一部分,有海拔900米以上山峰十余座,大凌河和青龙河均发源于此。自然资源丰富,除干鲜果品、中草药材外,矿产有煤、金、珍珠岩、玛瑙、石灰石等。采矿、汽车、化肥、针织、橡胶、发电、玉器等工业均有一定规模。锦承铁路和京沈公路横穿县境北部,是东北地区与关内重要通道。凌源西八间房有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遗址。安杖子有汉、辽代古城遗址。

(熊树梅)

LiujiaxiaShuidianzhan

刘家峡水电站LiujiaxiaHydroelectricPo-werStation)  黄河上游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区位于临夏、永靖和东乡族自治县3县境内的黄河谷地,1969年建成。大坝高147米,长84米,顶宽16米。库区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库容57亿立方米。水电站位于永靖县境内,装机容量127.5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度,与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合称甘肃黄河“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5.7万千瓦。通过330、220千伏输电线路,连接陕、甘、青3省电网,构成东至关中平原,西达青海高原,南到陇南山地,北临河西的大电网。在黄河陇中段干流两岸建成电力提灌六七百公顷以上灌区2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5万多公顷。景泰川等电灌区已形成田、林、渠、路成网的“草原绿洲”。(参见彩图插页第31页)

(冯绳武)

LiuheZhen

浏河镇LiuheZhen)  江苏省海洋渔业基地。位于太仓县东南隅,扼浏河入长江之口,襟江控海,为元、明以来的重要商港。面积8.25平方公里,人口3.68万。南宋始置水寨于此,称张家行镇。元改刘家港,为漕粮北运出海港口。明置巡检司,复设镇海卫于天妃宫,俗称天妃镇;永乐元年(1403)开港,为对外贸易口岸,诸国商船云集,俗称“六国码头”;后郑和7次由此率舰出航,历访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东非诸国;成化十八年(1482)在刘河口北岸筑刘河堡,城周1.5公里,俗称刘河新城,相应称天妃镇为旧城。迨明末清初,刘河新城改称刘河镇。乾隆末刘河口淤,大船不能进,乃在镇东2.5公里左右处另建新镇。是为浏河有新旧2镇的始末。清末通邮,改“刘”为“浏”,遂称浏河镇。清末以来,浏河淤浅。1956年后,屡经整治,形成今日之新浏河,上接娄江,成为太湖通往长江的主要航道。1958年于河口建节制闸取代清康熙十年(1671)所建天妃闸,闸共19孔,长近百米,上通公路,为苏南沿江最大节制闸。镇内市街由老浏河南北两岸向新浏河北岸扩展,闹市集中于两河之间的十字街心。镇东浏河入江口北岸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公司驻地。镇上有船舶修造厂、制冰厂、鱼网厂和鱼类加工厂等企业。公路通上海、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有定期轮班经太仓、昆山通苏州。

(单树模)

LiuyangXian

浏阳县LiuyangXian)  湖南省长沙市属县,重要农业县,著名金橘和花炮之乡,磷矿产地。位于浏阳河中上游,连云山及九岭山之间的山丘盆谷区。面积5008平方公里,人口131.60万。县府驻城关镇。汉为临湘县地,三国时吴置刘阳县,东晋改称浏阳,以县治南濒浏水得名。隋废入长沙县,唐复置。清属长沙府,20世纪50年代初辖归湘潭地区。县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具有两山三水、山河相间、林茂粮丰的自然经济特点。用材林面积在全省22个林业重点县中居第3位,盛产松、杉、阔叶林、油茶、楠竹等。油茶和楠竹面积均居第1位。粮食生产集中在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3个丘岗河谷平原地带,有大量商品粮,年出栏肉猪20多万头,还盛产茶叶、水果。浏阳金橘独享盛名,有千余年栽培史,可加工制成蜜饯、罐头和金橘花等。县境蕴藏多种矿产资源。七宝山为硫铁多金属矿床。永和磷矿是湖南新兴的磷肥原料基地。为便于采矿运输,修建浏醴窄轨铁路与浙赣铁路衔接。公路干支线可通往四邻。特产以烟花爆竹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一年(1885)鞭炮开始出口。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发展烟花,花炮品种由原来的10多种发展到300多种。花炮产品畅销世界。浏阳菊花石雕、夏布、豆豉、麻菌、相思鸟等产物也远近驰名。文家市位于县境东南,为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胜利会师地址,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美成)

Liulichang

琉璃厂Liulichang)  北京著名文化街。位于和平门以南,虎坊桥以北,属宣武区。辽为南京(燕京)城东海王村。元、明为建都城,相继在此设琉璃窑厂,街名源此。清初北京外城商业日盛,汉族官员多在宣武门外修建宅第;同时各省会馆并起,原为荒僻冷落的琉璃厂一带随之兴旺,逐渐形成以经销古旧书籍、文物古董、碑帖字画、文房四宝等为特色的街市,与此有关的裱糊字画、雕刻印章、刻板镌碑等行业也发展起来。商人、官吏、学者、书生络绎不绝。鸦片战争后,这里的图书古玩变成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后,原来170余家大小文化店铺合并成立专销某种商品的门市部,著名的有荣宝斋、宝古斋、韵古斋、邃雅斋、文奎堂、庆云堂、汲古阁、墨缘阁及中国书店等。古今名人题写的匾牌将街面装点得清雅古朴。琉璃厂在清代以来的学者文人中久负盛名。

(尹钧科)

LiuliheShangZhouyizhi

琉璃河商周遗址ruinsofShangZhouDynas-tiesatLiulihe)  北京市著名商周遗址。位于房山区东南京广线上,北距北京城约50公里。旁有石河流过,古称圣水,又名琉璃河(亦作刘李河),地因河得名。其北不远的董家林、黄土坡、刘李店、立教、庄头一带台地,经初步发掘,发现商周时代的城墙、居住区和墓葬群等,出土大批青铜器,包括“匽侯”鼎、盉和罍等,根据其上长篇铭文,证实琉璃河商周遗址即为西周初年燕国都城。这一遗址是中国已发掘的重要商周遗址之一,是研究古代燕国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尹钧科)

Liujiang

柳江LiuJiang)  珠江水系西江左岸重要支流。黔、桂水上交通要道。上游在贵州省境称都柳江,入广西境称融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里纳九十九个潭,流经黔东南及桂北,在广西石龙三江口注入西江。流域面积5.7173万平方公里,地跨桂、黔、湘3省(区),干流全长773.3公里,河源—老堡口为上游,柳州是中、下游的分界。天然落差1306米,平均比降1.68‰,年均流量1865立方米/秒。柳江水系呈树枝状。较大支流有寨蒿河、古宜河(寻江)、龙江、洛清江等。

上游除河源区外,大都属由元古代的轻变质岩组成的强烈侵蚀切割中山峡谷地形,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常达500~700米。河道滩多流急,三都以下汛期可通行木船;中、下游海拔多在800~500米,河流坡降多在0.54‰以下,水势平缓,河曲较发育。以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平原,峰丛谷地为主,沿河阶地、丘陵广布,耕地集中,人口稠密。柳州以下常年可通行80吨机拖轮,航运便利。

流域年均温达18~20℃,生长期长达330天以上。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4~8月为雨季,占全年的72%。由于高温多雨,适宜亚热带、热带作物生长,年可三熟。上游及山区为中国重要杉木林区。柳江属雨源型河流,水量丰富,年均径流深876毫米。4~8月为汛期,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0%,柳州站最大流量2.59万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85立方米/秒,洪枯流量最大变幅达281倍。但年际变化小,径流变差系数仅0.20。泥沙含量低,仅0.11千克/立方米,为中国少沙河流之一。

柳江流域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约452万千瓦,其中干流为127.59万千瓦,可进行8个梯级开发。已建电站3处,装机10.28万千瓦。沿河灌溉较发达,灌溉面积达23.7万公顷,是灌溉、发电、航运兼利的河流。

(杨明德)

LiuzhouShi

柳州市LiuzhouShi)  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自治区辖市。位于自治区中部,柳江中游。辖5区及柳江、柳城2县。面积5279平方公里,人口157.10万;其中市区面积651平方公里,人口73.68万。柳州西汉时为潭中,唐称南昆州,后改称柳州,因地处柳江边,故名。宋为柳州龙城郡,又称龙城。元称柳州路,明、清称柳州府。1911年后称柳州。50年代初,由柳江县划出置市。1961年改为自治区辖市。

市境地势低平,柳江流经市区,形成著名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大湾。沿江两岸为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台地,间或有喀斯特孤峰零星分布。20世纪50年代前,柳州仅有规模小而设备简陋的水厂、电厂和机械厂;50年代以来工业飞速发展,主要有机械、冶金、纺织、建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部门。所产汽油机、空气压缩机等畅销全国,锌氧粉则远销国外。

柳州是中国南方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湘桂、黔桂、枝柳铁路交汇于此。北可达北京、武汉、宜昌、焦作,东通杭州、上海、广东等地,西可到贵阳、昆明、重庆等地,南达南宁、凭祥、湛江等地。公路可通湖南、贵州。水运以柳江为主,全年通航,上达融安,下通桂平、梧州等地。

市境柳侯公园有纪念唐代文学家柳宗元(815)的柳侯祠和柳侯衣冠墓及罗池等名胜;柳江南岸鱼峰山相传为唐代壮族歌手刘三姐传歌处,有刘三姐塑像和龙潭,已辟为公园;市南郊都乐村有都乐岩,为重要旅游胜地。附近有“柳江人”和“白莲洞”遗址,并建有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沙塘、鹧鸪江一带盛产国内外驰名的柑橘、沙田柚等水果。

(陈德高)

LiupanShan

六盘山LiupanShan)  中国最年轻山脉之一,又名陇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宁、甘、陕交界地带。主体包括两列接近北北西走向的平行狭长山脉,逶迤200余公里,宽30~60公里。山脊海拔一般超过2500米,主峰米缸山2942米。东坡陡,西坡缓。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褶皱成山,山体主要由白垩纪页岩、砂岩构成。山势巍峨险峻,山路盘旋曲折。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等发源于其两侧。

六盘山区光热资源较少,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年均温5~6℃,有“春来秋去无盛夏”之说。据海拔2840米的高山气象站资料,年均温仅1℃,年降水量达677毫米,是黄土高原中的“湿岛”。六盘山仅宁夏境内就有高等植物788种,有林3.1万公顷。其中乔木林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木材蓄积量122万立方米,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600米阴坡,以次生的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少量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有山杨、桦、辽东栎、混生椴、槭、山柳、华山松等,林下多箭竹、川榛及多种灌木,发育山地灰褐土。在林带以下和2200米以下阳坡为草甸草原和干草原;2200米以上阳坡和2600米以上阴坡为杂类草草甸,发育山地草甸土,是大牲畜良好牧场。野生生物资源丰富,仅药用植物即有600余种,党参、黄芪、贝母、桃儿七等药材畅销全国。脊椎动物约有200种,其中兽类有金钱豹、林麝等38种。鸟类有金雕、红腹锦鸡等147种,山区盛产蜂蜜。山谷、坡地有黄土之处多已垦为农田。六盘山林区已划为水源涵养林及约2.7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1988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已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跨越六盘山,进入宁夏南部回族聚居地区,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汪一鸣  蓝慧珠)

LiuwanDashan

六万大山LiuwanDashan)  郁江、南流江分水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古老变质岩系零星分布在花岗岩山地外围。山脉中脊海拔千米左右,主峰葵扇顶海拔1118米。山体庞大,高峰起伏,山体主峰外围为低山丘陵所围绕。沟谷多沿次级构造线作西北—东南方向发育,横切山地,造成许多与山脉走向相交的岭谷地形。山坡陡峻,多急滩瀑布,水力资源丰富。由于高温多雨,花岗岩地区风化作用强烈,暴流散流地形明显。六万大山区有面积达1.46万多公顷的六万山林场,松杉针叶林和松、杉、楠、椎针阔混交林集中连片,林相郁闭,保护水土作用良好。六万大山山脉向北延伸为大容山。二者原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因被与其相交的西北—东南走向的石南断层谷地分隔,成为两大山脉,大容山亦为花岗岩侵入而成,大容山主峰梅花顶1276米,为桂东南最高峰。

(秦权人)

LonghaiXian

龙海县LonghaiXian)  福建省漳州市辖县,主要商品粮基地县和著名“花果之乡”。位于省境东南沿海,九龙江下游。面积1360平方公里,人口82.17万;其中归侨、侨眷2.6万人。县府驻石码镇。南朝梁置县。明自龙溪、漳浦县分出置海澄县。1960年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设龙海县。县境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属漳州平原东部和九龙江三角洲,平原上散布有零星小丘、台地。九龙江由西向东流经县境,在福河附近入厦门港。九龙江口沙洲密布,近年九龙江泥沙入海数量日益增多,口外沙洲不断扩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利于作物生长,是福建省粮食单产最高县份。经济作物以甘蔗、黄麻、花生、茶叶为大宗。水果以柑橘、荔枝、龙眼、香蕉著名,特产水仙花,驰名中外。牲畜中的黄牛和金定鸭为优良品种。渔业也较发达。工业以食品为主,有粮食加工和制糖等工业。水陆交通便利。鹰厦铁路通过县北郭坑。石码有汽轮可通厦门。县境云洞岩有古岩画,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赵昭昞)

LonghuaZhen

龙华镇LonghuaZhen)  上海市西南郊风景游览区。位于徐汇区东部。镇旁的龙华寺和龙华塔,兴建于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247)。龙华寺几经兴废,现存寺庙系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前龙华塔高40.4米。登塔东眺浦江,北瞰龙华镇。镇内龙华公园部分原是龙华寺著名蟠桃园。“龙华晚钟”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国民党统治时期,龙华曾为反动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场所。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值清明时节,这里成为上海市民踏青、赏花、凭吊革命烈士之处。龙华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于1991年6月落成。近期规划将龙华寺、塔、园林、小镇连成一体,辟为风景游览区。

(陆心贤)

LongkouGang

龙口港LongkouPort)  山东省重要港口之一。位于胶东半岛北部,渤海莱州湾东侧。属龙口市管辖。龙口港水域宽阔,水深10米左右,且有屺岛和连岛沙坝作天然屏障,避风条件较好,5000吨级海轮可出入。但港口常年有20~40天封冻期。与烟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均有海轮往来。通过港口的大宗货物有矿建、食盐、煤、石油、粮食等。近岸浅海海底已发现储量约14亿吨的大煤田。

(陈龙飞)

LongmenShan

龙门山LongmenShan)  沱江和岷江的分水岭,四川省著名地震带。四川东、西部主要气候界线之一。龙门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龙门山前缘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广义还包括后缘部分,两者以北川至青川深断裂为界,北起广元,南达都江堰市,全长约350公里,包括龙门山、九顶山和茶坪山,为岷山东南延伸部分。广义龙门山山脊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九顶山主峰狮子王4984米。构造上为北东向褶断带,逆掩断层发育,组成叠瓦式地貌,如白鹿顶、天台山、天麻坪等一系列二叠纪“飞来峰”。岩性多样,从古生代的片岩、板岩、千枚岩、石灰岩到中生代的红色砂泥岩、砾岩都有分布。此外有花岗岩,为四川省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也是中国泥盆系地层沉积的典型地区。山体东陡西缓,东坡多以断崖与盆地底部相接。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18次。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西部背风311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龙门山东、西坡民族也不同,东坡是汉族分布区,西坡为羌族聚居地。龙门山也为大熊猫和多种珍稀动物产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1万公顷,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绿尾虹雉等。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

(郑霖)

LongmenShiku

龙门石窟LongmenGrottoes)  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见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以佛龛雕饰著称于世。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这里两山相对,如斧劈开,伊水从中北流,形似门阙,故古称“伊阙”。因古代地处隋唐都城之南,又称“龙门”。龙门东山称香山,海拔300米;西山称龙门山,海拔371米。两山现共有佛龛2100余个,佛塔40余座,大小造像10余万尊,以西山为最多。最大者高17.14米,最小者仅及2厘米。龙门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石窟营造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前后。至隋、唐连续营造400多年之久。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历史和艺术提供了重要文物资料。龙门石窟还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2780品,其中有纪年者700余品,是中国石窟题记最多的一处,尤以“龙门二十品”驰名中外,为研究中国书法的重要资料。20世纪50年代后对石窟进行多次整修。1961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

(李润田)

LongquanShan

龙泉山LongquanShan)  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线。龙泉山是北东向的狭长低山,北起绵阳,南至乐山平羌峡,长约210公里,宽约10~18公里。属背斜断块山,东缓西陡,一般海拔700~1000米,最高处长松寺为1059米,相对高差250~600米。山势由中部向南北缓降,最后倾没于丘陵之中。北段的龙泉山为沱江横切,形成陡险的金堂峡,为沱江小三峡之一。南端的龙泉山余脉被岷江切割,遂成风光奇丽的岷江小三峡。龙泉山东西部地理景观各异。西部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四川著名的商品粮、油菜籽产地。东部丘陵起伏,溪沟纵横,梯田层层,旱地广布,是四川主要的粮、棉和甘蔗产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龙泉山地又发展了水蜜桃、广柑、苹果、梨等水果生产,成为中国三大水蜜桃生产基地之一。山上有云顶山、北周文王碑等名胜,并有黑龙滩水库、三岔水库等名胜区。(郑霖)

LongquanShi

龙泉市LongquanShi)  浙江省丽水地区辖市,浙江南部林木著名产地。位于瓯江上游,西邻福建省。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5.99万。唐置县。1990年撤县设市。市境西北是仙霞岭支脉,东南为洞宫山脉一部分。瓯江上游龙泉溪流贯市境中部,形成众多河谷小盆地。境内峰峦起伏,1500米以上高峰有十余座,其中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省内最高峰。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省首位,有“浙江林海”之称。南部凤阳山是省境自然保护区之一,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山林特产有毛竹、油茶、油桐、笋干、香菇、银耳、中药材、松脂等。龙泉青瓷始于北宋,釉色滋润,造型优美,被誉为“青瓷之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市南有青瓷古窑遗址,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手工艺品有龙泉宝剑,以坚韧、刚柔兼优和纹饰美观而驰名。市境已探明有金、银、铜、钨、铝、锌、铀、萤石、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

(俞康宰)

LongshengGezuZizhixian

龙胜各族自治县LongshengGezuZizhixian)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辖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城步、通道等县毗邻。面积2373平方公里,人口16.53万,为侗、汉、壮、瑶、苗等民族聚居地。县府驻龙胜镇。龙胜原名桑江,清乾隆六年(1741)改为龙胜。1951年改龙胜县为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1955年改现名。县境东、北、南三面高,西面低。东为越城岭,北为八十里大南山,南为天平山,山峦起伏,河溪密布。气候冬冷夏凉,多雨雾,植被繁茂,为广西主要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约48.9%。此外,还有丰富的猕猴桃资源。县西南为著名的花坪自然保护区。植被种类繁多,以“活化石”银杉、方竹为著名。溪流中有奇特的大鲵(娃娃鱼)和半鳞鱼等。矿产以滑石为主,储量居全国之冠。风景名胜除花坪外,有矮岭温泉。

(陈德高)

LongshouShan

龙首山LongshouShan)  见走廊北山。

LongyanShi

龙岩市LongyanShi)  福建省龙岩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福建重工业基地,闽西主要茶区。位于省境西南部,九龙江上游。面积2677平方公里,人口41.58万。唐置龙岩县,因城东翠屏山有龙岩洞而得名。清改州,1913年复改县。1981年改市。

市境地势东西两侧较高,多为中低山;中间较低,有丘陵和盆地分布。西部为玳瑁山脉的主体部分,海拔千米左右,主峰黄连盂1807米。东部为博平岭西北坡,海拔约800米。主要河流有雁石溪和万安溪,均为九龙江北溪上源,有发电、灌溉之利。雁石溪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市区,盆谷与峡谷相间排列。最大盆谷即为市区所在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地处南亚热带北缘,气候暖热湿润。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等。主要林副产品有松脂和笋干。煤、铁资源丰富。马坑铁矿是中国富铁矿重点矿区之一。近年又在近郊的铁山——东宫山一带发现大型高岭土矿床,其规模、质量与选矿率可与世界著名的康沃尔矿区媲美。工业有冶金、采矿、煤炭、建材、电子、机械、化工等部门。轻工业较发达,有食品、卷烟、酿酒等部门。所产沉缸酒名闻遐迩。纺织工业也有较大发展。龙岩是闽西公路网中心,鹰厦铁路有支线自漳平通此,对外交通方便。

龙岩是老革命根据地,北门虎岭山建有闽西烈士纪念碑;城南东肖有“白土暴动”旧址。龙硿村溶洞景色奇异,堪与桂林七星岩媲美。与上杭、连城交界处有梅花十八洞,风景秀丽,多珍稀动植物,已建立自然保护区(见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赵昭昞)

LongyangxiaShuidianzhan

龙羊峡水电站LongyangxiaHydroelectricPowerStation)  黄河上游第一级大型梯级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贵德两县间的龙羊峡内,距西宁140余公里。两岸陡峭,河道狭窄,海拔2600余米。1976年开始建坝,坝高178米,为全国第1高坝。已建成经共和、贵南两县上达兴海县境、面积383平方公里、库容247亿立方米的全国目前最大的人工湖。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60亿度,可为陕、甘、青电网提供强大电力,并具有调节黄河水量,有利于龙羊峡以下的梯级开发和防洪、防冰凌,扩大保灌面积,增加城市和工业用水等综合效益。

(魏晋贤)

LongZhouXian

龙州县LongzhouXian)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辖县,边防要地。位于自治区西南部,左江上游,平而河与水口河汇合处,与越南高平省毗邻。面积2317.8平方公里,人口25.32万。县府驻龙州镇。龙州建制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南大门历史悠久的古城。1885年法国从越南入侵中国时,民族英雄冯子材以龙州为基地,抗击法国占领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后,法在龙州设领事馆,1887年龙州被辟为通商口岸。1891年,为抵抗外来侵略,广西提督苏元春在龙州西南八里的将山建筑小连城,有城堡炮台,蜿蜒5公里余。1913年改龙州县,曾改名为龙津县、丽江县,1961年复称龙州县。

地形以龙州盆地著称,一般海拔约200米,最高峰大青山海拔1046米。地处南亚热带南沿,气候暖和湿润,常年无霜,植物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建有岗自然保护区。经济林有棕榈、橡胶、木菠萝、八角、櫶木等。櫶木为龙州特有珍贵木材。为发展櫶木生产,特设有櫶木农场。此外,有珍禽异兽乌猿和白头乌猿等。土特产以龙州八角茴香最负盛名;蛤蚧肥大,年产量最高达2~3万对;龙州菜刀锋利耐用,远销国内外。

龙州为边防重镇,西有水口关,西南为平而关。龙州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革命胜地。1930年2月1日,在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下,爆发了震撼左右江的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重要的革命遗迹有红八军军部旧址。名胜古迹有小连城和棉江花山崖壁画等遗迹。

(陈德高)

LonglinGezuZizhixian

隆林各族自治县LonglinGezuZizhixian)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辖县,山区农业县。位于自治区西部,南盘江之南,隔江与贵州省兴义、安龙、册亨县相望。面积3543平方公里,人口32.12万,有壮、苗、汉、彝、仡佬等民族。县府驻新州镇。原称西隆县。1951年西隆、西林两县合并称隆林县。1953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区(县级建置)。1955年改现名。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峻,山体巍峨,海拔多在800~1400米。最高峰斗烘坡海拔1951米。西南金钟山1819米。山体高大,山峰如锯齿,森林茂密。全县现有森林近9.15万公顷,以杉木、云南松等为重要,是广西主要商品材基地之一。此外产油桐籽、油茶籽、云木耳和栲胶。南盘江河谷深切,水力资源丰富,天生桥大型电站,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气候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农业以粮食为主,尤以隆林香粳著称。经济作物以甘蔗、青麻为大宗,并有烟叶、油菜等。青麻是隆林传统产品,葵花籽闻名区内外。隆林也是广西薏米主产地之一。畜牧业以牛、猪、羊、马和家禽为主,尤以隆林黄牛和六名猪著名。工业以锑、水晶、大理石矿的开采为主,其次有煤、水电、氮肥等。冷水瀑布位于县境东南18公里,风景优美,是游览胜地。

(陈德高)

 

Longgangziranbaohuqu

岗自然保护区LonggangNatureReserve)  中国北热带喀斯特地区动植物资源的宝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跨龙州、宁明2县,面积8000公顷,分为岗、陇山、陇呼3片。1979年建立,保护区管理处设在龙州县逐卜乡陇垒村。岗多喀斯特峰丛、洼地和溶洞,形状奇特,是一片喀斯特峰丛深切圆洼地,海拔一般200~400米,最高约604米,属广西喀斯特地区常绿阔叶季雨林中面积较大、闭锁性强的天然林区,不仅在中国,即在世界均属罕见。由于本区位于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受热带、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年均温在21℃以上。月均温大于23℃的长达7个月;1月均温13.9℃;年降水量1351毫米。植被繁茂,植物种类达1454种之多。乔木高大,林冠郁闭,树干常有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攀援。多稀有植物,其中陇呼山弄里发现的株胸围达9.4米、直径2.99米,高48.5米的蚬木,具世界意义,其树龄已近千年。其他珍贵树木有擎天树、金丝李、风吹楠等。岗金花茶独树一帜。此外还有具抗癌作用的密花美登木,使人望而生畏的见血封喉,医治麻疯、治疗疥癣的海南大风子等特产。区内动物种类繁多,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白头叶猴,二级保护动物黑头叶猴和冠斑犀鸟,三级保护动物的穿山甲、林麝、苏门羚、蟒蛇、白鹇、原鸡等。此外,有具一定学术、经济价值的动物如树鼩、食蟹獴等及药用动物大壁虎(蛤蚧)、肉用动物花面狸(果子狸)、貉等。

(陈德高)

LoudiShi

娄底市LoudiShi)  湖南省娄底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新兴“钢铁城”,涟水中上游物资集散地。面积430平方公里,人口30.13万;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1960年自涟源县析置,1962年撤销,1980年恢复市建制。市境位于湘江支流涟水中游灰岩及砂页岩丘陵盆地间。湘黔铁路横贯东西,娄邵铁路紧相衔接,另有3条铁路专线连通附近厂矿,9条公路通往四境。经涟水水府庙水库库区可下驶湘江,是湘中水陆交通枢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本市仅有几家食品加工手工作坊。1958年以来建成以钢铁、煤炭为基础,并有建材、食品等部门的工业城市。钢铁工业产值居全省第2位。

(邓美成)

LoushanGuan

娄山关LoushanGuan)  贵州省遵义市门户,入黔出川咽喉要道。位于黔北大娄山山脉中段。地理位置险要,为历代军事要隘。关口岩石由寒武系娄山关白云岩组成。位于隆升的背斜轴部,因张性裂隙发育,在强烈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分水岭隘口,海拔1226米。周围悬崖峭壁,山峰均高达1400~1600米。关口东西两侧为大、小尖山锁峙,南北又是高低相差400米的峡谷。群山之中仅有川黔公路通过。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娄山关上竖立了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大理石碑刻。

(杨明德)

Loulanyizhi

楼兰遗址ruinsofLoulan)  位于罗布泊(已干涸)西岸,北纬40°30′,东经89°50′处。系1900年斯文赫定科学考察队维吾尔族向导奥尔迪克所发现。因发现的文书中有读音为Krorain的文字,因而定名为楼兰。遗址略呈四方形,边长330米,用泥土、树枝、芦苇夯筑。有一西北—东南向古河道穿过,河道两侧为建筑遗址。城中偏北有一类似烽火台的高建筑,其西北5公里还有一烽火台。城中心河北岸建筑遗址疑系当时政治中心。此建筑对岸有被称为“三间房”的房屋,两侧有泥土与芦苇夯筑的土房。曾出土大量木简和文书,颇多军事语言,如骑兵、矛兵、弓手、兵车、战具、军令。近年新疆考古研究所亦发现屯田、士兵等军事语言。1910年日本人橘瑞超发掘时,获得“西域长史李柏”及“海头”等字样文书。根据文书纪年范围,多为公元250~330年。古城开始可能为楼兰都城,后成为屯田中心及军事据点,魏晋时曾作西域长史府驻地。以后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失去水源而逐渐废弃,5世纪时已成废墟。

(杨利普)

LugouQiao

卢沟桥LugouQiao)  中国古桥之一,位于北京城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旧称卢沟河)上。自古以来为南北往来必经之地。始为渡口,后搭浮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1192)间建联拱石桥,初名“广利”,后因河得名卢沟桥。桥东西向,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涵孔,近岸孔跨约16米,中心孔跨21.6米。桥身两侧有石雕护栏,在281根望柱顶端雕以石狮485只,形态各异。该桥从设计艺术到建筑技巧,在中国桥梁史上均占重要地位。清康熙中毁于洪水后重建。现坚固如初。桥东头有清乾隆御笔题刻的“卢沟晓月”碑亭,为“燕京八景”之一。又有明崇祯间筑的拱极城,今名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此发动“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亦名传中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钧科)

Luyashanziranbaohuqu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LuyashanNatureRe-serve)  山西省动植物及生态环境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区。位于北纬38°35′40″~38°45′,东经111°50′~112°5′30″。在山西省五寨县境内198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以褐马鸡为主,植物为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等各类植物群系。面积2.1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0.56万公顷。华北落叶松林、云杉(主要是青杄)林是山西省天然分布最多,生长较好的森林,在华北地区和全国均具典型作用。林区内食草、食肉动物聚集,可保持生态平衡。芦芽山以太古界片麻状花岗岩为主,上层部分有石灰岩。全区西北高、东南低。西有荷叶坪、北有芦芽山、黄草梁等著名山峰。区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1400多米。较大的沟有梅洞沟、圪洞沟、高崖底沟。自下而上。植被分为:①海拔1300~1600米是灌丛草原及农垦带。②1600~1800米是常绿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带。③1800~2600米是针叶林带。④2600米以上为亚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

(萧树文)

LujiangXian

庐江县LujiangXian)  安徽省巢湖地区辖县,全国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安徽粮食、油料、茶叶、家禽生产重点县。位于省境中南部、巢湖西南岸。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114.2万,县府驻城关镇。古称舒国,汉置舒县,隋改庐江县。县境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丘陵岗地,北部和东部为河湖平原。舒庐干渠、分干渠和支渠流贯县境,河渠纵横,水利条件较好,是省内主要农业区。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和杂粮,产量居全省前列。盛产羽毛、麻鸭和鸡内金,其中羽毛收购量年均400多吨,居全国前列。县境地处“郯庐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复杂,矿藏丰富,有矾矿、铁矿和硫铁矿等大型或特大型矿床,矾矿和硫铁矿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工业有采矿、化工、机械、建材等工业部门,生产明矾、硫酸、磷肥、碳氨、水泥等产品。县境有温泉多处。其中汤池温泉涌水量达148.6吨/时,为安徽省最大温泉,亦为县内主要名胜。县城附近还有铸剑池、冶父寺、周瑜墓和小乔墓等古迹。

(朱孟春)

LuShan

庐山LuShan)  中国著名风景游览区及避暑胜地。位于江西九江市南,北近长江,东滨鄱阳湖,交通便利。庐山系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因断层作用使地块上升而形成的块状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349平方公里。相传殷、周时,有匡氏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称“匡庐”和“庐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高出附近的鄱阳湖平原约1450米。

庐山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以春温、夏凉、秋爽、冬寒为特点。森林荫郁,植被丰富。海拔1167米的牯牛岭,简称牯岭,为庐山著名避暑胜地。年均温较近在咫尺的九江市低5.6℃,7月均温低7.0℃。故当江南暮春季节,庐山却正当桃李始华之际;长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时期,庐山却温和如春。牯岭年均降水量多达1833.6毫米,较九江市多548毫米;雷暴较多,夏季平均雷暴日达39天;庐山年均雾日191天,3~5月为多雾月,月均雾日多达20天;7月雾日较少,亦达13天。庐山山体主要由砂岩构成,山势雄伟,加以降水丰富,故多瀑布,如:五老峰东九叠谷的三叠泉,秀峰寺的马尾泉和黄岩瀑布,石镜峰下的玉帘泉,观音桥上的玉渊潭,王家坡的双瀑,三宝树附近的黄龙潭、乌龙潭等。三叠泉汇集五老峰和大月山的泉水,分三级飞泻,一级最大落差达60米,气势极为雄伟。

庐山多名胜古迹,主要游览地有仙人洞、五老峰、含鄱口、三叠泉、大天池、香炉峰、文殊台、龙首崖、黄龙潭、庐林湖、白鹿洞书院、玉渊潭、乌龙潭、岳母墓、秀峰、周恩来纪念室等处。庐山风景随季节变化,四季各有其胜。此外,在含鄱口北面山谷中有庐山植物园,为中国著名南北植物驯化基地。山麓于1990年建成九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

为便于游人登山,已先后在山北、山南修建了登山公路及大型登山缆车。

山区特产有石耳、石鱼、石鸡、云雾茶;药用植物有厚朴、黄精、党参、白芨、乌头等。

(马巨贤)

LuguHu

泸沽湖LuguHu)  四川省最大湖泊,中国第3大深水湖泊。又称左所海、永宁海、落水海子、勒得海。位于川、滇边境的盐源、宁蒗两县之间,半属云南,半归四川。地质构造上属高原溶蚀断陷湖盆,湖区海拔2700米左右。湖泊呈腰子形,由草海和亮海构成,长9.4公里,平均宽5.2公里,面积48.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3米,最大水深93.5米,蓄水量为19.53亿立方米。湖内盛产细鳞鱼和名贵水獭,并有中国特有的波叶海花菜等水生植物37种。湖区水足土肥,农业发达,为“鱼米之乡”。湖周群山环抱,为云南松、丽江云杉、云南铁杉、川滇冷杉、大果红杉、小果垂枝柏、黄背栎等林木所覆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色十分优美,有川滇高原的“日内瓦”之誉。现已列为自然保护区,是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场所之一。

(郑霖)

LuzhouShi

泸州市LuzhouShi)  四川省辖市,四川化学工业和天然气生产基地,长江上游重要河港。位于长江和沱江之汇,川黔和川滇之要冲。市区三面靠山,一面依水,形势险要。辖1区及泸县、纳溪、合江、古蔺、叙永5县。面积1.2242万平方公里,人口437.8万;其中市区215平方公里,人口56.7万。汉置江阳县。明、清为泸州。1913年改称泸县。1950年设市。1983年6月改为省辖市。1984年将泸县、纳溪县部分地区划归泸州市。1985年又将叙永、古蔺两县划归泸州市管辖。市境山丘罗列,天然气和煤储量丰富,拥有四川省最大气矿——泸州气矿。市内的天然气化工厂、泸州化工厂、炭黑厂等均利用当地丰富原料,主要产品有合成氨、尿素、酸碱、油漆、塑料等。化学工业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和全省化学工业产值的15%。此外有机器制造、矿山机械、动力机械等多种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27%。酿酒工业也很发达。泸州老窖大曲酒闻名全国。此外,有三溪大曲、玉蝉大曲、泸江大曲等16种优质酒,年产酒量占四川1/10,财政收入占全市1/3,故有“酒城”之称。泸州青花瓷大量外销。泸州桂圆、合江荔枝为四川著名特产。泸州按城市功能可分为4区:市中心为行政商业区,高坝和安坝为化工区,茜草坝为重工业区,西南为文化区。市内有泸州医学院和泸州天然气研究所、四川省水稻研究所、西南化工研究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设计单位。泸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肖楚女、恽代英、朱德、刘伯承都曾在此工作。市属古蔺县有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名贵大理石。

(郑霖)

LubeiYunhe

鲁北运河LubeiCanal)  见京杭运河。

LunanYunhe

鲁南运河LunanCanal)  见京杭运河。

Lu’anShi

六安市Lu’anShi)  安徽省六安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省境西部,淠河东岸。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19.06万。因昔为皋陶封地,故别称“皋城”。1979年析六安县城关镇置市。市境位于皖西腹地。地形以岗地和淠河冲积平原为主。淠河侧城而过,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中部。有六合(肥)、六寿(县)、六霍(丘)、六佛(子岭)等公路干线交汇,水陆交通方便。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近郊多砂石、铁砂及膨润土等。工业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造纸为主,出产一品斋毛笔、棉纱棉布、机制纸等,部分可供出口。工艺美术品以雕刻、刺绣著名。

(朱孟春)

LuheHuoshanqun

六合火山群LuheHuoshanqun)  见六合县。

LuheXian

六合县LuheXian)  江苏省南京市属县,南京通往苏北各地公路交通门户,中国著名玄武岩“石林”所在地。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北岸,宁淮、宁扬两公路会合点。20世纪80年代建有宁六一级公路,直达南京长江大桥北端的泰山新村。面积1403平方公里,人口61.06万。县府驻六城镇。六合县春秋楚时为棠邑。汉置棠邑县。东晋改尉氏县。隋改为六合县。县境除滁河下游和长江沿岸为冲积平原外,多属玄武岩方山丘陵和黄土岗地。上新世喷发的著名玄武岩方山丘陵有平顶火山、桂子山、西横山、瓜埠山、灵岩山、方山、马头山、奶子山等,通称六合火山群。海拔约百米。东北部的冶山231米,为全县最高点,产铁矿。1983年桂子山和西横山发现玄武岩“石林”,气势雄伟,世所罕见。此外,方山是保存较好的火山锥;瓜埠山又是一种横卧“石林”。对教学、科研、旅游事业都有重要价值,拟辟为“六合火山公园”。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油菜、花生、棉花等。六城镇南郊龙池鲫鱼为名产。冶山铁矿有专用铁路通南京市大厂镇南京钢铁厂。

(单树模)

LupanshuiShi

六盘水市LupanshuiShi)  贵州省辖市,新兴工矿城市,中国西南地区煤炭基地之一。位于黔西乌江上游支流三岔河和北盘江上游地带。面积9914平方公里,人口245.5万;其中市区面积6272平方公里,人口182.69万。全市由1区和六枝、盘县2县级特区及水城县组成。1965年以前,六枝、盘县、水城为县建制。水城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六枝县原名郎岱县,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盘县建于晋成帝时,名西宁县,清改为盘州厅,1911年后,改厅为县。1964年7月对六盘水进行工业开发,根据矿井建设分布情况,组成3专区级企政合一的特区。1970年六枝、盘县和特区合并,隶属于六盘水地区。1978年改六盘水地区为市。

市境地势较高,60%以上的面积海拔在1800米以上,相对高差达200米以上。年均温12.2~15.1℃,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年雨日200天以上。市境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144亿吨,有西南煤海之称。已建成煤炭矿井21对,设计能力1000万吨;火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水力资源71万千瓦。钢铁建材工业已初具规模,并相应发展了化工、轻工等工业。贵昆铁路干线穿过市境,同公路相连成网,形成以钟山区为中心,由14工矿镇和3乡村镇组成的城镇群,内外交通联系方便。

(陈永孝)

LugangZhen

鹿港镇LugangZhen)  台湾省本岛西中部著名市镇,彰化县属镇。位于鹿港溪北岸,距彰化县治约12公里,距海约2~3公里。人口约7.5万。原为平埔族马芝遴社地。因地处彰化平原,郑成功经营台湾,设北路安抚司于半线(即今彰化市)时,已有汉人入垦鹿港以东原野。其后,鹿港与福建泉州蚶江口往来渐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为对渡口岸,与南部的安平同为台湾对大陆联系的重要门户,台湾米谷输济福建的要口。至道光(1821~1850)末年,商业兴盛。当台北的艋舺兴起,鹿港曾与台湾府治(今台南市)和艋舺并称“一府、二鹿、三艋舺”。惟鹿港因受浊水溪泛滥影响,港道易淤,港口虽曾一再迁移近邻,终以附近无久用港湾,日渐衰落。20世纪初,港口已淤为菜圃。在台湾各早期发展的港市中,鹿港保全大陆移植的乡土文物最多,是研究台湾民俗和开发史重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台湾人民掀起对祖国大陆寻根热,使鹿港的名字重放光彩。省第17号沿海公路干线过此。

(吴壮达)

LufengXian

禄丰县LufengXian)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县。腊玛古猿发掘地,云南省以采煤、采盐为主的工矿区。位于滇中高原东部。面积3631平方公里,人口约38.40万。县府驻金山镇。县境地表广布中生代红色湖相地层,地质时期曾为湖泊,面积较大,气候炎热,生物繁茂,是大型爬行动物恐龙出没之地。经发掘已发现恐龙化石,称为禄丰龙。1975年在县内石灰坝褐煤层中发现腊玛古猿化石,距今约1400~800万年,是从猿演化到人的中间代表,被誉为人类的猿型祖先,亦为现今世界上该类化石中最完整的标本,对研究人类起源意义重大。县境矿产丰富,烟煤年产百万吨以上。一平浪煤矿是云南省主要褐煤产地之一;罗茨铁矿是昆钢的重要矿石基地;采盐历史悠久,盐产量居全省首位。其他有制糖、无线电元件、硫酸、合成氨、普钙、水泥等部门。

(陈永森  王霞斐)

LunanShiLin

路南石林LunanStoneForest)  由奇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云南省著名风景旅游地。位于路南县东北部,距昆明市区约126公里。石林地区怪石遍布,奇峰林立,巨大的石柱犹如森林耸立,分散孤石或象狮子,或如莲花,或似凤凰展翅,甚有酷似迈步从容的老人及传说中的阿诗玛等,蔚为奇观。石林地区分布有大面积厚层二叠系石灰岩,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向斜轴部,岩层几成水平状,节理发育。厚层的石灰岩在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高温多雨气候及异常丰富的地下水作用后,逐渐溶蚀而发育成巨大石柱与深切石沟相间的喀斯特地貌形态——石林。石林高度一般5~10米,最高者达30~40米。新近在石林东北部发现一座状如蘑菇的“灵芝”林,已命名为“乃古”石林,又称黑松岩。石林分布区内多洞穴、地下河、竖井、溶蚀洼地、盲谷分布。其中有一水平溶洞,洞顶遗留的波痕酷似天空白云,故称白云洞。开发利用后,自然景色胜于石林。石林附近可辟为旅游区的地点很多,如紫云洞、天生桥、长湖、月湖、大叠水瀑布等。

(陈永森  王霞斐)

LüliangShan

吕梁山(LüliangShan)  黄河与汾河的分水岭。位于山西省西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太行山相平行。吕梁山脉北起管涔山,南止龙门山,延伸约400公里。主峰关帝山海拔2831米。地质构造上为吕梁背斜,处于山西地台的西部,中间为紫荆山大断层所分隔。燕山运动以来,吕梁背斜向北延伸,分为两支:一支向正北往五寨、神池一带延伸,为管涔山、芦芽山;另一支向东北,往原平延伸,为云中山,与五台断块有相接之势。西翼有和缓的小向斜,地形平坦,未经强烈切割,其上黄土堆积甚厚,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剧增。芦芽山与云中山之间为静乐盆地,海拔约1500米,构造上亦为向斜,基岩是中生代砂岩、页岩,上覆深厚的自第三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物。东翼则以断层俯视由汾河地堑所构成的忻州、太原、临汾等盆地,相对高差颇大,每有断崖峻拔耸立,与西翼的情况迥异。吕梁山脉的高度由北往南渐减,大致在汾阳—离石以北,各山轴部均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所组成,翼部出露寒武、奥陶系石灰岩,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汾阳—离石以南,山岭轴部为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两翼为石炭、二叠系砂岩、页岩,高峰海拔仅2000米左右。山地下部均有黄土分布,分布上限1400~1800米。吕梁山地植被除较高陡的山地外,森林已为灌丛草地所代替。其南北各段,纬度与高度不同,气候与植被也有显著差别。芦芽山代表北段,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关帝山代表中段,主要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五鹿山代表南段,主要是暖温带阔叶林。

(萧树文)

Lüshun

旅顺(Lüshun)  见旅顺口区。

LüshunkouQu

旅顺口区(LüshunkouQu)  辽宁省大连市属区,中国重要海军基地之一。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三面环海,北与甘井子区为界。面积480平方公里,人口19万,驻地旅顺。全区为低缓丘陵,海拔200米以下,南端老铁山最高达465米,主要由震旦纪石英岩、粘板岩构成。海岸线长百余公里,蜿蜒曲折,港湾很多,其中旅顺口港北有白玉山等,东有黄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岛,其间水道宽不及300米,腹阔水深,经冬不冻,形势险要。旅顺口秦汉以来即为海上交通要港,当时称马石津,唐名都里镇,港口有狮子口之称。明洪武四年(1371)进军辽东,由此登陆,因渡海旅途顺利,改称旅顺。清光绪五年(1879)开始营建旅顺口为北洋海军根据地,后为俄、日帝国主义相继占领,现已建设成中国重要海军基地。旅顺口区近海渔业、海水养殖和晒盐业均发达。有旅顺铁路北通大连、又是黑(河)大(连)、鹤(岗)大(连)等公路终点,交通便利。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遗址尚存。名胜古迹有汉牧羊城遗址、唐鸿胪井、中苏友谊纪念塔等。区境有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座蛇类博物馆。

(熊树梅)

LüDao

绿岛(LüDao)  台湾省台东县属岛,行政上为绿岛乡。旧名火烧岛,为火山岛。位于距台东市约33公里太平洋上。面积17.33平方公里,人口3600余。岛形北宽南狭,周长约20公里。主要由集块岩及安山岩构成,有隆起珊瑚礁及现代珊瑚礁,赭土分布亦广。大部分为丘陵,最高点为西南部火烧山,海拔281米;次为中央的阿眉山,海拔275米。岛上自250米以下有数处平坦面及阶地,为经多次间歇性隆起之证;地盆上升仍在继续中。岛内低地年均温超过25℃;降水量虽达2000~3000毫米,但变率大。并因自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不佳,居民多专营或兼营海洋渔业。岛西北有狭小的滨海平原,其前缘南寮湾和中寮湾两处为目前岛上渔业、农业活动的主要地带。清嘉庆间始有汉族移民定居,其后移入渐多,分布于南寮、中寮、公馆等村。南寮为绿岛乡中心,与台东市有机帆船联系。

(吴壮达)

LuanHe

滦河LuanHe)  华北地区大河之一。古称濡水。主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和河北省。上源闪电河源于丰宁县巴颜图古尔山,北流至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折而向南,至郭家屯始称滦河、穿燕山,至乐亭县南兜网铺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7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小滦河、兴州河、伊逊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和青龙河等9条,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内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南缘,海拔高,地势平坦,多草原和沼泽,河道宽浅;中部为燕山山地,森林覆盖度大,矿藏丰富,河流穿行于峡谷盆地间,坡陡流急;滦县以下为冲积平原,河道宽阔,水流冲淤改道变化较大。流域中部燕山山地迎风坡为暴雨中心,亦为滦河洪水主要源地。

滦河水量较丰。流域年降水量540毫米,年径流总量47.9亿立方米,相当海河流域年径流量的1/5。但水量分布不均,以燕山迎风坡最多,年径流深可达250毫米,南部平原区降至75毫米,北部则降至10毫米以下。流量的季节变化亦大,因夏季多暴雨,6~9月径流量可占年径流量3/4,最大月8月可占全年径流1/4至1/3。冬季河流封冻期较长;春季冰雪融化形成春汛。滦县站年均含沙量4.73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约2210万吨,主要来自支流武烈河、伊逊河。已于滦河上建成庙宫、潘家口、大黑汀3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34亿余立方米,拦蓄洪水,发电灌溉,保证了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发展。1983年完成了引滦入津工程。引滦入唐等工程于1985年竣工。流域内富铁、金、铂等多种黑色和有色金属矿藏,并有煤和油页岩。农产丰富,是中国板栗和红果著名产区。古迹有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见承德市)、遵化清东陵(见遵化县)、清帝狩猎围场以及长城等。

(邓绶林  唐学曾)

Luobupo

罗布泊LopNur)  地理概念上的塔里木河尾闾。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洼地上。湖的位置几经改变,但均在罗布洼地范围内。

关于罗布泊的记述  《山海经·北山经》称为“泑泽”,以其“浑浑泡泡”,水色“黝黑”而言。《史记》称为“盐泽”,以湖岸广布盐滩而名。《汉书·西域传》记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注蒲昌湖,一名盐泽者也”。《水经注·河水篇》称为“牢兰海”,以其位于汉楼兰(牢兰、楼兰对音)故地而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舆西域图志》和同治二年(1863)《大清一统图》都称为罗布淖尔,蒙古语意为众水汇聚之湖。罗布泊一名最初可能来自《大唐西域记》的纳缚波,二者可能是转音。

是否游移湖(交替湖)  1876~1878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H.M.Пржевальский)考察罗布泊地区时发现其位置与《大清一统图》及《西域图志》所标者不同,其时所见罗布泊位置较偏南,为淡水湖。此后引起国际上讨论,罗布泊被称为游移湖或交替湖。事实上,所谓罗布泊游移,只是塔里木河尾间位置的变动,湖盆本身并不游移。在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平原地区,河流下游经常自然改道,改道后的河流终点形成新湖泊,旧湖泊则逐渐干涸,成为盐泽。普氏1876年所见者,为河流改道后形成的新湖,故为淡水湖,位于罗布泊西南,当时亦称喀拉库顺(喀顺淖尔)。实际上普氏并未见罗布泊旧湖。地质构造上,塔里木盆地东端是拗陷区,整个拗陷可称为罗布洼地,罗布泊湖盆就在这个洼地上。塔里木河以罗布洼地为最后归宿。罗布泊形成可能始于上新世或更新世初。以后东侧地壳上升,湖水向西移动,湖盆东侧遗留下数条痕迹。湖水虽随地势变化而移动,但未越出湖盆范围,故游移之说并不恰当。另外,罗布洼地古来即为人烟稀少地区,新湖泊形成后,无法随时命以固定新名,而均沿用老湖名。实际上,汉唐以来的古书中均将塔里木河终点形成的湖泊,称为蒲昌海、盐泽或牢兰海;17世纪以来则称罗布淖尔或罗布泊。上述情况说明,并非湖泊本身游移或交替,而为老名新用或地名搬家。如若羌以北的台特马湖,原亦称罗布泊,湖北岸有罗布庄地名,即为证明。

塔里木河终点位置改变的原因塔里木河为荒漠地区的自然河道,局部地形的改变,如沙丘移动和河床泥沙的淤积,均可能阻塞老河道,形成新河道和新的终点湖。同时罗布泊位置的变动,又为入湖河水所引起,如河水从北部孔雀河道灌注,则湖在北;如从塔里木河流入,则湖在南。人类经济活动亦会引起河流下游改道(见塔里木河)。

罗布泊二千余年来的变化范围,大致在北纬39°~41°及东经88°~91°,最近一次变动是1952年。

罗布泊之现状与未来现今地图上所标示的罗布泊(北纬40°03′~40°40′,东经90°05′~90°25′)及台特马湖(北纬39°20′,东经88°25′)都已干涸。1952年塔里木河改道注入台特马湖后,孔雀河尚有余水补给罗布泊,灌区扩大后,孔雀河1960年已断流,罗布泊不久即干涸。台特马湖补给来源原有塔里木河和车尔臣(且末)河,亦因灌区扩大,70年代已断流,台特马湖也干涸。但作为塔里木河终点这一地理概念的罗布泊,并未消失。罗布泊的最近地理位置是铁干里克西边的大西海水库,位于北纬40°35′,东经87°30′附近。至于罗布泊的未来,只要合理安排塔里木河上下游用水关系,铁干里克水库不但能继续存在,并可能放水给下游的阿拉干和罗布庄。如塔里木河由自然河道改为渠化河道,两岸农垦规模不再扩大,在合理用水条件下,大西海水库亦可能继续存在,并向下游泄放一些水量。

(杨利普)

LuochengMulaozuZizhixian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LuochengMulamzuZizhixian)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辖县。中国仫佬族主要聚居地。位于自治区北部,九万大山南麓。面积2642.5平方公里,人口34.09万,仫佬族人口约占全319国仫佬族总人口80%。县府驻东门镇。原称罗城县,由罗城、天河两县于1952年合并而成。1983年撤销,置自治县。县境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以山地为主。南部为喀斯特区,怀群一带山水秀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锑、铅、锌、锡、石棉、硫、磷块岩等。原煤、锡精矿、水泥远销区内外。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稻米以黄金、龙岸产“油籼米”为著名。所产大蒜粒大肉厚,畅销区内外。为开发罗城煤田,1969年成立罗城矿务局并修建了三岔至罗城铁路。

(陈德高)

LuofuShan

罗浮山LuofuShan)  亦称东樵山,与南海县西樵山齐名,享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盛誉。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西北部,西南始于增城县边境,东北接桂山、螯山、阳天嶂、项山,形成一列明显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与东江断裂带的方向一致。罗浮山地跨博罗、增城、龙门3县,纵横250公里,一般海拔800米左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米,因位于平原之侧,尤为雄伟高耸。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节理发达,山体呈穹窿伏,岩石露头遍布,在900米以上的山头尤为显著。故多悬崖怪壑,乱石丛林。由于降水丰富,在山地发育的溪涧,瀑布泉水极为壮观。在罗浮山脉有432个形态各异的大小峰峦,构成朱明、桃源、夜乐等18洞天和白水漓、水帘洞等980多处飞瀑幽泉。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量充足,年降水量达1800~2000毫米。山地多雾,湿度大,植物种类繁多。山地垂直景色显著。植物、土壤的分布均随高度增加而发生变化。300米高度以下主要为耕作区,山脚为冲积水稻土,旱地多红壤。300~8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树木有樟、乌杭、风栗、木荷、红椎、鸭脚木、厚壳桂等。700~800米以上多为山地黄壤,生长五列木、吊钟花、杜鹃等灌木矮林和草坡。山上有多种名贵药材,如黄连、玉精、白甘草等,历来为采药和制药重地。至今仍有冲虚古观、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遗迹。抗日战争时期,罗浮山曾是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驻地。

(魏清泉)

Luoshanziranbaohuqu

罗山自然保护区LuoshanNatureReserve)  宁夏干旱风沙区水源涵养林及其自然综合体保护区。面积8867公顷。位于宁夏中部同心县境,属石质孤立中山,顶峰2624米。年均温4℃,年降水量400毫米。土壤为山地灰钙土、山地灰褐土。共有植物275种,其中,丹参、麻黄等药用植物60余种。动物有65种。乔木林1200余公顷,灌木林800余公顷,木材蓄积量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8%。山地植被垂直分带明显:①海拔1900~2100米阴坡和1900~2400米阳坡为干草原带。

2100~2200米阴坡为中生灌丛带。③2200米以上阴坡为林带,自下而上有油松林,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青海云杉林3亚带,并杂有以山杨为主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④2400米以上阳坡为杂类草草甸带。

(汪一鸣  蓝慧珠)

LuoxiaoShanmai

罗霄山脉LuoxiaoShanmai)  湘江、赣江及北江部分水系的分水岭和发源地。湘赣两省边境山脉。一般系指袁水和渌水谷地以南,包括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山地。由于受“多”字型构造控制,表现为岭谷相间,镶嵌斜列。武功山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所组成,呈北东向隆起于醴陵—攸县和茶陵—永新及萍乡、莲花等盆地之间,长约150多公里,宽达30~45公里,边境制高点1405米,主峰金项在江西省境内,海拔1918米。万洋山和诸广山主要由燕山期岩体及古生代地层组成南北向隆起带;岩体长200公里,宽50~60公里,为隆起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地貌上表现为层峦叠嶂,山岭高大。万洋山区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八面山主峰石牛仙2042米,诸广山的齐云峰2061米。山区气候温暖湿润,生长松、杉、楠、樟、毛竹等常绿针叶、阔叶树种,有大量热带区系植物分布,如酃县低山沟谷有红勾栲、蕈树、光叶白兰,汝城有桃金娘、百日青、凤凰楠、广东厚皮香、白桂木、罗浮栲等。万洋山中的桃源洞尚保存面积约3400公顷的天然常绿、针阔叶林区。八面山有杜仲、福建柏、银杏、银杉、红皮紫茎、银鹊树、南方铁杉、红豆杉等珍稀树种。林区栖息短尾猴、水鹿、林麝、华南虎、金钱豹等野生珍贵动物。由于山区经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著名的有汝城白云仙、茶陵邓阜仙、桂东川口等地的钨矿,茶陵潞水的磁铁矿,茶(陵)醴(陵)煤田与资(兴)汝(城)煤田。罗霄山地水能蕴藏丰富,其间垭口有沟通邻省之便。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的井冈山、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等县的相邻山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政权的根据地,迄今仍保存有许多革命遗址和文物。

(邓美成)

LuochuanXian

洛川县LuochuanXian)  陕西省延安地区辖县。位于北洛河中游。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17.61万。县府驻凤栖镇。前秦时因洛水取名洛川县。千余年来,县城虽屡有迁徙,但县名一直未变。县境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部,海拔800~1300米。以高原沟壑为主,以洛川塬(亦称永乡塬)为最大,长30公里,最宽处达13公里。塬面开阔平坦,塬边支离破碎,沟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此外有老庙塬、土基塬、秦关塬、槐柏塬等,宜于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次为玉米、糜子、谷子、高梁。洛川苹果颜色鲜艳,味甜而脆,畅销国内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县城东北10公里的冯家村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

(李健超)

LuoHe

洛河LuoHe)  黄河支流之一。古称雒水。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流经洛南、卢氏、洛阳,于巩县境入黄河。全长467公里。流域面积1.8881万平方公里。其中土石山区占45.2%。黄土丘陵区占51.3%,冲积平原占3.5%。主要支流有伊河、涧水、河等。其中以伊河为最大,发源于栾川县境伏牛山北麓,河道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32%。

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干流自河源至卢氏鸭九河为上游,河长187.4公里,除洛南盆地外,余多峡谷;鸭九河至偃师杨村为中游,河长214.3公里,河谷川峡相间。有卢氏、故县、洛阳等盆地;接纳伊河后,杨村以下为下游,长35.3公里,两岸修有堤防。

流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2.1~14.5℃,无霜期182~245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黑石关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1830万吨。7、8月多暴雨,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流域内最大的洛阳盆地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达20公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远在七八千年前即有谷物种植和畜牧业。传说周代已有水利灌溉,东汉开阳渠引洛为漕,隋建通津渠,明修大明渠,清代继有发展。唯时建时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灌溉面积仅有2万公顷。此后对原有渠系进行改善,并新建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200多座,万亩以上灌区46处。1982年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9.2万公顷。已建成的陆浑水库总库容11.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约9万公顷;故县水库总库容1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52万公顷;两大水库都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流域内的重要城市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陇海、焦枝铁路交叉点,已成为以机械制造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流域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渑池仰韶文化(见仰韶村文化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广泛。据记载洛河流域是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活动的中心地区。偃师二里头商代文化遗存,近年发掘的偃师尸乡沟商代古城遗址,据考证可能是商汤都城——西亳。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巩县附近的石窟寺、杜甫故里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李健超)

LuoyangShi

洛阳市LuoyangShi)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河南省第2大城,新兴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西部,北临黄河。辖6区及偃师、孟津、新安、汝阳、嵩县、栾川、伊川、宜阳、洛宁9县。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563.60万;其中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121.2万。远在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于此。公元前11世纪西周武王时始形成城市。公元前770年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九朝建都于此,素称“九朝古都”。由于洛阳地处古代中国中部要冲,水陆交通发达,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城市。又为中国佛学、理学、经学兴盛之地,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五代以后逐渐衰落。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5年改省辖市。城市位于黄河中游南岸,以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矿产丰富,有铝、煤、水泥岩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已建为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机械工业以农机制造和工业设备制造为主,为中国机械工业基地之一。此外,有冶金、石油加工、建材、纺织、食品、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仿古工艺唐三彩驰名中外。陇海铁路与焦枝铁路交汇于此,并为省境西部公路交通中心。城区在邙山和洛水之间,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呈狭长带状。市中心区主要为行政商业中心,涧西为机械工业区,西工为轻纺工业区,老城为地方中小型工业区,在黄河北岸新建的吉利区以炼油和石油化工为主。洛阳桥、洛河桥的修建,加强了市区间联系。市内有洛阳工学院、洛阳外语学院、洛阳师专、洛阳医专等高校。市境列为国家、省、市级的名胜古迹有40余处。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1座寺院,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史、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城南有著名的龙门石窟。城东有汉魏故城遗址、偃师商都遗址和二里头古城遗址等。邙山南麓有汉代壁画墓。洛阳素有“牡丹花城”之称。以牡丹为市花。王城、牡丹两公园花色艳丽,被誉为“天下第一”。

市属汝阳县杜康村利用当地优质矿泉水酿造著名的杜康系列酒。

(李润田)

LuomaHu

骆马湖LuomaHu)  见淮河。

LuoheShi

漯河市LuoheShi)  河南省辖市,中国著名牲畜、粮食集散地。位于省境中部。辖1区及郾城、临颍、舞阳3县。面积2617平方公里,人口217.01万;其中市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18.72万。市区在19世纪末尚为小寨子,名螺湾河,后“螺”雅化为“漯”。1906年平汉铁路通车后为漯河镇。1950年改镇为地辖市。因地当沙河、澧河交汇处,上通襄城、舞阳、下通安徽蚌埠等地,豫东平原农副产品多经沙河水运至各地,使漯河镇成为沙河上的主要转运港。后利用其周围丰富资源,发展了食品、造纸、皮革和农业机械等工业。出产荷花牌卫生纸、如意牌香水纸巾、皮革制品等。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漯(河)宝(丰)、漯(河)周(口)铁路横穿市区并在此接轨。全长200多公里的漯(河)阜(阳)地方铁路已于1990年8月开通。沙河由北部穿过,夏、秋两季可通机帆船。

(李润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