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 |
A | |
A AchengShi 阿城市(AchengShi) 黑龙江省著名古城,粮食、甜菜生产基地。位于哈尔滨市以东。西北濒临松花江,东南紧依张广才岭,阿什河流贯全境。面积2680平方公里,人口61.81万。阿城之名由阿勒楚喀城简化而来,以城东有阿勒楚喀河(今称阿什河)而得名。1909年建县。1987年撤县设市,原属哈尔滨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约400米,平原约占14%,丘陵占40%,山区占47%。土地肥沃,适种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甜菜、水稻等农作物。特产有紫皮大蒜、黑豆果。工业较发达,有继电器厂、制糖厂、制糖机械厂、涤纶厂、水泥厂、玉泉酒厂等大型企业。滨绥铁路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市区在阿什河畔、滨绥铁路沿线,西距哈尔滨市38公里,人口9.5万。市境有白城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亚沟金代摩崖人系石刻等多处金代文物古迹,有以森林、鸟类和林蛙为主的松峰山自然保护区、红星水库等游览地。 (曾庆云 陶忠信) A’erjinShanmai 阿尔金山脉(AltunShanmai) 构成青藏高原北边屏障的山脉之一,亦为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界山。介于北纬37°~39°30',东经86°~94°10',大致呈北东东方向延伸,在东经94°10'附近的当金山口与祁连山衔接。西端以车尔臣河上游河谷与昆仑山分界,全长720公里,最宽处超过100公里。面积6.2万平方公里。 地质与地貌阿尔金山为巨大隆起带。古老变质岩系发育。在地质时期,局部地区因海侵而堆积了不完整的古生代地层。华力西运动末期,阿尔金山再度隆起。中、新生代,沿北北东方向的断陷中堆积有侏罗纪至第三纪的含煤建造和红色岩系,新构造运动使其不断上升成高山峻岭。 自然特征阿尔金山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海拔3500~4000米,最高峰为尤苏巴勒塔格,海拔6161米。阿尔金山山体南北两翼极不对称。北坡相对高度可达2500米以上,南坡地势缓和,高差较小。 阿尔金山东狭西宽,俄博梁以东延伸为安极尔山,宽度为20~30公里;以西,阿尔金山分为2支,北支为金雁山,南支为阿哈提山。其间有索尔库里谷地,是古今沟通柴达木与塔里木两盆地的金鸿山口所在地。 气候阿尔金山为中国及世界上干旱山区之一。3000米中山帝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以下,山坡上干燥剥蚀强盛,形成黄土状物质堆积。3500米的亚高山带年降水量稍增,但仍干旱异常。4000米的高山带气候干旱寒冷,寒冻风化作用强烈。5400~5600米以上有常年积雪和现代冰川发育。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北坡瓦石峡河、若羌河和阿雅里克河等,水量不大。 植被与土壤山地北坡呈极端干旱荒漠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谱。从山麓、中山、亚高山以至高山带,均以荒漠植被占统治地位。主要代表植物有:合头草、昆仑蒿、驼绒蒿和玉柱琵琶柴等。2300~3000米河谷中疏生少量植物,如沙棘、短穗柽柳、盐穗木、花花柴、疏叶骆驼刺、胀果麻黄、喀什霸王等。 在土壤垂直带中缺少山地淡栗钙土带;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钙土上限可达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发育有盐化高山荒漠土,沟谷底部则出现沼泽和大小盐湖,其周围分布有沼泽土与山原盐土,局部洼地可见龟裂土。 (卓正大) A’erjinshanziranbaohuqu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AltunshanNatureRe-serve)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南部阿尔金山以南,东至新疆、青海省界,南至新疆、西藏间的昆仑山,西至且末县东南角,北沿祁漫塔格山脊向东向西延伸。介于北纬36°~37°38',东经87°10'~91°18',全区地处高山环绕的封闭性高山盆地内,面积4.494万平方公里。1983年设立。自然地理分区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水文分区属于羌塘内流区。自然环境特点是高寒,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有5000米以上高峰35处。最高的木孜塔格峰(意为雪山)海拔7723米,位于且末、若羌、西藏边界上。次为东南角的布喀(意为野牛)达坂,海拔6860米。盆地底部有众多盐湖,最大的阿牙克库木湖,海拔3867米,面积510平方公里;西边的阿其克库勒湖,海拔4250米,面积350平方公里。由于相对高差不大,地势起伏缓和,形态浑圆的低山丘陵到处可见。气候严寒、干燥、风大,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在干旱和大风作用下,形成大片沙漠和风蚀残丘。由于高寒,也存在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在西起阿其克库勒湖,东至新、青边界,长约350公里,宽20~30公里范围内,还保存古喀斯特地形,在后来的寒冻和冰川作用下,具有喀斯特叠套冰川的特点,是中国罕见的自然景观。由于高寒风大,全区不见森林,但草本植被发育,在生长期短和紫外线抑制下,具有鲜明的稀疏低矮、结构单纯的高山草原外貌。草原基本特点是: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接近原始自然状态,具有高原典型的生物群落。祁漫塔格南侧为高山荒漠植被,以蒿叶猪毛菜、碱蓬菊科蒿属为主;海拔4000~4500米的平原和宽谷为稀疏的高山草原,以沙生针茅、莎草科苔草为主,亦有匍匐水枝柏、兰侧金盏花、细裂补血草、地蔷薇及十字花科。渺无人迹的环境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分属14目,24科,共42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16种,划为一类的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盘羊、雪豹;划为二类的有猞猁、藏马熊、高山雪鸡、金雕、藏雪鸡、胡兀鹫;划为三类的有原羚、岩羊、鹅喉羚、红隼、纵纹腹小鸮。保护区交通不便,人迹罕至,野生动物密度大。 进入保护区的通道仅有东、北2处山隘,设卡后易于管理。保护区为地理空白区,是开展多学科研究,认识生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及生态变化规律的理想空间。 (杨利普) A’erShan 阿尔山(ArxanShan) 中国著名的矿泉疗养及旅游避暑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兴安岭中段西麓,布尔欣河畔。山多白桦松林,沟坡分布有五花草原,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阿尔山蒙古语意为“圣水”。东山麓散布有大小泉眼48个,泉水中含有钾、钠、钙、硫等30多种化学元素。各泉相距不远,但温度及矿化成分相差很大,冷泉冰沁彻骨,温泉与体温相当,热泉炙人肌肤。因上述差异,可分别治疗关节炎、肌肉萎缩、皮肤病痛、风湿等疾病。相传猎人屡见受伤之鹿兽等生物,至此饮泉并浸沐后而痊愈,因而发现其治病功能。 (林儒耕) A’ertaiShanmai 阿尔泰山脉(AltayShanmai) 亚洲宏伟山系之一,北西—南东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公里,南邻准噶尔盆地。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西部的山体最宽,愈向东南愈狭窄,高度亦渐低下;从东北部国境线,向南西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4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状;只在高山地区有冰蚀地形并有现代冰川;除沿北西向断裂作串珠状分布有断陷盆地外,无大型纵向谷地;阿尔泰山堪称典型的断块山。 地质地质构造上属阿尔泰地槽褶皱带。山体最早出现于加里东运动,华力西末期形成基本轮廓,此后山体被基本夷为准平原;喜马拉雅运动使山体沿袭北西向断裂发生断块位移上升,才形成了现今阿尔泰山面貌。 地貌阿尔泰山山体浑圆,山坡广布冰碛石,U形谷套U形谷,古冰斗成层排列,羊背石、侧碛、中碛、终碛等清晰可见。阿尔泰山有多级夷平面,一般公认有4级,海拔分别为2900~3000米,2600~2700米,1800~2000米及1400~1600米。地貌垂直分带明显,由高而低有:现代冰雪作用带,海拔3200米以上,以友谊峰和奎屯峰为中心,发育了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此外,阿克库里湖周围,阿克土尔滚与阿库里滚河上源也有现代冰川;霜冻作用带,2400~3200米,古冰蚀地形清晰,积雪长达8个月,以寒冻风化为主;侵蚀作用带,1500~2400米,以流水切割为主;干燥剥蚀作用带,1500米以下。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本带边缘。 气候阿尔泰山耸立于亚洲腹部的干旱荒漠和干旱半荒漠地带,西风环流带来大西洋水汽,顺额尔齐斯河谷地和哈萨克斯坦斋桑谷地长驱直入,向北遇阿尔泰山,受逼抬升降水。降水随高度递增和由西而东递减,冬夏多,春秋少,低山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高山可达600毫米以上;降雪多于降雨,且积雪时间随高度增加而延长,中高山积雪长达6~8个月,低山仅5~6个月;气温变化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阿尔泰山区气候垂直梯度变化明显,具有冬长夏短而春秋不显的特征。 水文阿尔泰山径流较丰富,发育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两河皆构成典型不对称的梳状水系。额尔齐斯河是新疆境内唯一外流河,国境内流域面积5万平方公里,全长546公里;河水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积雪融水和冰川等,多年平均径流量100多亿立方米,占阿尔泰地区总径流量89%,注入斋桑泊,最后流入北冰洋。乌伦古河,支流在山区,山前为散失区,全长573公里,最后归宿于乌伦古湖(布伦托海、福海),在二台站以上,流域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补给来源亦以冬季积雪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两河上游多峡谷和断陷盆地,落差大,水流清澈,含泥沙少,水力蕴藏量约50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较低。 植被与土壤3000~3500米以上植被为苔藓类垫状植物;2600~3500米为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 1300~2600米为森林草原带;800~1300米是灌木草原;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东升高,如森林下限为1200~1900米,灌木草原下限为500~1500米,荒漠上限则为500~1100米。 土壤由高到低,主要分布有冰沼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等。 阿尔泰山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多种矿藏和优良牧场,尤以森林资源中的优质木材在全疆占有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亦蕴藏充沛。 (袁方策) AkesaiqinPendi 阿克赛钦盆地(AksayqinPendi) 半封闭性山间盆地。位于和田南部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间,地质构造上北为西昆仑山背斜带,南为古生代褶皱带。东南部的地表径流归宿于山间局部洼地,形成许多咸水湖,如阿克赛钦、萨利吉勒及腾格湖,属封闭性部分。西北部地表径流汇集为喀拉喀什河,流至塔里木盆地,为和田河西源,属外泄性山间盆地性质。盆地海拔几乎都超过4000米,而位于喀拉喀什河谷的康西瓦,为3986米;东南部的阿克赛钦湖,湖面海拔为4990米;萨利吉勒湖,湖面为5181米。盆地内的山峰大多超过6000米,山口大多超过5000米。如喀喇昆仑山口为5568米,其东南的天文点为5565米;空喀山口5278米。因海拔高,全属高寒气候。以康西瓦为例,年均温-0.6℃,1月均温-11.3℃,7月9.8℃,无霜期10天,10℃以上活动积温仅20℃。天文点年均温-9.8℃,1月均温-21.0℃,7月3℃。盆地位于雨影面,西南季风很难越过鲁马拉雅山进入,西风气流也难越过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实测年降水量均不到100毫米,康西瓦36毫米,天文点47毫米,空喀山口仅29毫米。 盆地虽然地处高寒,但地势较平坦,且有几处山口可至克什米尔地区,自古以来为新疆至印度次大陆以及从塔里木盆地经克什米尔至中东各国的捷径。南疆各地去沙特阿拉伯朝圣的穆斯林,过去多取此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新疆至西藏阿里地区公路,通过阿克赛钦盆地的线路约400公里,至喀喇昆仑山口、空喀山口等边防点也有公路。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北部已作初步查勘,从康西瓦至大红柳滩间为伟晶岩密集区,已发现电气性能良好的工业云母,伴生锂、铍、铌、钽、铷等稀有金属。并发现近20条锂辉石矿脉,大多可露天开采。 (杨利普) AkesuHe 阿克苏河(AksuHe) 见塔里木河。 AkesuShi 阿克苏市(AksuShi) 新疆阿克苏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新疆重点垦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面积1.83万平方公里,人口38.13万。维吾尔语阿克苏为“白水”之意。阿克苏有二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置阿克苏领队大臣,驻温宿城,亦称回城;光绪九年(1883)置温宿直隶州,治所迁阿克苏新城,亦称汉城;二城相距13公里。1902年改府,1913年改县。1922年县境南部设阿瓦提县佐,1930年阿瓦提县析出,1958年曾将温宿县撤并于阿克苏县,1962年温宿县恢复。1983年改为自治区直辖市,1984年改为县级市。市境北为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南为沙漠。昆马力克河与托什干河在城西会合后,称阿克苏河,而阿克苏河与叶尔羌河及和田河先后汇流后,则称塔里木河。境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在水利建设基础上,已建成国营农场10多个。垦区中心阿拉尔,意为“沙洲”,现为农垦新城,并有农业大学。粮、棉等农产品在新疆占一定地位。位于阿克苏城西南的沙井子,是次于阿拉尔的农垦中心,所产苹果以品质优良著称。阿克苏城位于交通线上,以农副产品作原料的轻工业获得发展,已建成棉毛纺织、造纸、制糖、食品加工等工业。 (杨利普) AlashanGaoyuan 阿拉善高原(AlxaGaoyuan) 内蒙古高原的西部。位于北纬37°30'~42°36',东经93°6'~106°36'。大致与地质构造上的“阿拉善地台”相当,行政区划上则构成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主体。北为中蒙国界线,东界贺兰山,西面直抵黑河西岸的马鬃山地东端,南面则以阿拉善地台边缘山地的龙首山—合黎山(北山)邻接河西走廊,但界线不甚明显,大致与内蒙古及甘肃省界相当。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上为长期稳定隆起的剥蚀地块,仅于燕山运动时期在南缘形成了一些断裂山地与拗陷盆地。地表结构为一系列东北—西南或东西走向的干燥剥蚀山丘与山间盆地相骈列,以后者为主。干燥剥蚀山丘从北而南为:①洪果尔山,为海拔900~1300米的浑圆低丘。②阿克雷山海拔约1350米,东部没于流沙。③宗乃山—雅布赖山,前者海拔约1400米,相对高度仅100~200米;后者海拔1600~2200米,相对高度350~700米,西北坡平缓,东南坡峻陡。④北大山海拔1800~2600米,亦为西北坡平缓,东南坡峻陡。⑤龙首山—合黎山是“北山”的主脉,基底为元古代变质岩系,其上超覆厚度不大的中、下石炭系,局部拗陷中有侏罗纪以来的陆相沉积,构造长期稳定,地形准平原化,海拔2000~2500米,最高峰龙首山3440米,相对高度不过500~1000米。 干燥剥蚀山丘间为一系列浅宽盆地,亦即阿拉善高原面所在,一般海拔1000~1500米。以剥蚀石质戈壁和洪积砾石戈壁为主,盆地中心有砂砾戈壁与盐沼,其中吉兰泰盐湖和雅布赖盐池为中国两个重要池盐产地。阿拉善高原南缘和东缘的一些较大山间盆地则为广阔的沙漠,主要有三:①巴丹吉林沙漠分布于高原西南缘。②腾格里沙漠位于高原东南缘。③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高原东北缘,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四周为剥蚀山地荒漠,山麓为砾石戈壁,广大盆地中心为沙漠(流沙、半固定、固定者各约占1/3)。北部地区和黄河沿岸还有大片土质平地,80年代初成为全国重点农垦区之一。 气候与水文高原为典型温带荒漠地区。湿润的海洋季风势力鞭长莫及,年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下,从东部贺兰山的200毫米左右向西递减到黑河下游的50毫米左右;干燥度则从4.0左右递增到16.0左右。10℃以上的活动积温约3500℃,地域差异不大。地表水除东缘的黄河,几全属内陆流域,常年河流稀少,并有大片无流地段。黄河、石羊河、黑河等较大河流均源自境外高山地区。植被以极其稀疏的灌木、半灌木荒漠为主(较大河流沿岸丰茂的草甸和沼泽植被例外),甚有大片地区几无寸草;土壤除较大河流沿岸为肥沃的冲积土外,大多为极其贫瘠的荒漠土、粗骨土和盐土。 石羊河下游及黑河下游(又名额济纳河)有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石羊河过去曾注入淡水的白亭海,现已完全干涸,盐分厚积,成为重要食盐产地之一。民勤绿洲四周为腾格里沙漠及广大戈壁滩所包围,是中国著名造林固沙的样板之一。黑河下游平原介于巴丹吉林沙漠与马鬃山地间,沿河有少量农田及居民。黑河最后潴为嘎顺诺尔(居延海)及苏古诺尔。前者蒙古语意即“苦湖”,湖面海拔820米,原为盐湖,属氯化物(钾)-硫酸盐(钠、镁)水,矿化度10克/升以上,现已全部干涸。后者蒙古语意即“母鹿湖”,湖面海拔879米,湖水可向嘎顺诺尔排泄,湖水矿化度为3~5克/升,但从1959年后基本干涸。阿拉善高原古来即为蒙古族粗放游牧的场所(见内蒙古自治区)。 (赵松乔) AletaiShi 阿勒泰市(AltayShi) 新疆阿勒泰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蒙古语意为“金”。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克兰河畔,三面环山。面积1.15万平方公里,人口17.5万。1954年始称阿勒泰县,1984年改市。市境南部是额尔齐斯河和克兰河冲积平原,为农牧区。气候属中温带,年均温4℃,极端最低温-44℃,平均无霜期155天,最少年133天,年降水量200毫米。额尔齐斯河南岸、市境西南部的北屯,是195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人口1.2万;为农十师师部驻地,既是农垦中心,也有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毛纺、农机修造、食品加工等工业;同时又是阿勒泰地区公路交通要冲,也有条件发展为额尔齐斯河的航运中心。市境北部为阿尔泰山南坡,中山带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落叶松林茂密,是新疆重要林区,也是优良夏季牧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铁、铜及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以及白云母、辉绿岩、柘榴石和多种宝石。金矿和一些稀有金属已开采。附近地区历史上以牧为主,著名的阿勒泰(福海)肥臀羊,臀部储存大量脂肪供冷季消耗,是长期在严酷环境下自然形成的良种。公路可通北疆各县,民航班机可通乌鲁木齐市。 (杨利普) AliDiqu 阿里地区(NgariDiqu) 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地处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西南部为高山深谷,东北部为藏北羌塘高原。辖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札达、普兰、措勤、隆格尔8县。面积30.82万平方公里,人口6.1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2人。阿里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年均温-2~0℃,光照充足,年均日照高达3100~3300小时,是西藏光照条件最好地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狮泉河年太阳辐射值高达802.56千焦耳/平方厘米,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年降水量少,且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递减。如普兰年降水量168.6毫米,狮泉河68.9毫米,日土为50毫米。高山冰雪资源丰富,东北部多湖泊,且多为盐湖。北部有著名的界湖——班公错。河流主要有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马泉河。阿里地区西南部是农牧区和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谷子、豌豆等。东北部为纯牧区,以养羊业为主。狮泉河镇原是荒漠河滩地,1962年开始兴建,现为阿里地区行署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有新藏和黑阿公路通往新疆、叶城、乌鲁木齐和那曲、拉萨。 (温景春) Alishan 阿里山(AliShan) 台湾省著名山地。位于嘉义市以东,玉山西北,为浊水溪支流陈有兰溪与清水溪上游、曾文溪上源一带山地的总称。以谷深林茂、山势雄伟著称。自嘉义市循森林铁路盘旋登山,至海拔2274米阿里山站,全线长71.9公里,狭轨,中经桥梁114座,隧道55处,工程险要。以阿里山站为中心,北有大塔山(2663米),南有万岁山(2474米),东有对高山(2444米)、祝山(2484米)及祝山观日峰(2460米),西有“神木”红桧和小塔山(2480米)等。主峰大塔山以北有眠月、千佛洞;对高山以东有霍隆溪谷地的神木村,均为阿里山区著名风景点。其中,神木站3000年树龄的老红桧、大塔山断崖和群峰间云海等尤称胜景。阿里山原是台湾著名林区,山地多雨。据1934~1981年的记录,年均降水量高达4160.5毫米,雨日188天;年均温则不过10.6℃,月均温最高的7月约14℃,故为避暑胜地。自阿里山森林铁路终点站有长约12公里的支线通至玉山口(2310米),为登玉山要道。 (吴壮达) AnimaqingShan 阿尼玛卿山(A’nyemaqenShan) 又名大积石山,藏语意为“神山”。属昆仑山东段。西北起于东经98°43'与长石头山分界处,东南止于东经101°51'。甘、青两省交界处,长350公里,宽约50~60公里。阿尼玛卿山为华力西期褶皱所成,经喜马拉雅运动再抬升。山势最高部分位于玛沁县西部,北西—南东走向,称玛积雪山,有海拔超过5000米之高峰18座,发育现代冰川30条。最高峰藏名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阿尼玛卿山冰峰雄峙,地形复杂,资源丰富,气候多变,植被垂直分布差异显著。山体海拔3200~3600米处一般为山地针叶林,3600~4000米处为亚高山灌丛草甸,4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盛产冬虫草、贝母、大黄、黄芪、羌活等名贵药材。玛积雪山山麓海拔4600~4700米多沼泽化草甸,4800米以上为高山垫状植物。有白唇鹿、雪豹、雪鸡等珍贵动物。玛积雪山于1980年对外开放,供旅游与登山。 (魏晋贤) AilaoShan 哀牢山(AilaoShan) 元江与阿墨江分水岭。云南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南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云岭南延分支,起于大理州南部,止于红河州南部,长近千公里,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峰有9座,主峰3166米。哀牢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地面大规模抬升,河流急剧下切,形成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主要由砂页岩、石灰岩及各类变质岩组成。山体东部因沿断裂带下切较陡,相对高差大,西坡则较平缓。 哀牢山在气候上的主要作用在于:冬季弱冷空气被山体所阻,强冷空气翻过山体后已成强弩之末;西南暖湿气流东进时,又受山体阻挡,形成哀牢山以西、以南降水多于东部,气温较同纬度、同海拔的东部地区高,冬季寒潮入侵次数也较东部少。由于山体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独特的山地气候使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布。西南坡垂直分布由阿墨江河谷开始:海拔1100~1800米为思茅松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带,1800~2200米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200~28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800米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东北坡植被垂直系列从元江河谷起:海拔500~1000米为干热河谷植被带,1000~2400米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300~29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900米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 哀牢山山体上部已辟为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境面积50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66.3%,是云南乃至中国少见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以保护水源林、绿孔雀、灰叶猴、长臂猿等为主。 (陈永森 王霞斐) Ailaoshanziranbaohuqu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AilaoshanNatureRe-Serve) 见哀牢山。 AibiHu 艾比湖(EbinurHu) 地堑性质的构造陷落湖。走向西北—东南。《西域图志》及《西域同文志》均称布勒哈齐淖尔。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精河县境,阿拉山口东南。湖盆呈椭圆形,与断裂走向一致。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面海拔189米,为准噶尔盆地最低点。湖长55公里,宽20~30公里,面积10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米。北岸为玛依力山麓,湖岸为砾石;东岸及南岸为芦苇沼泽,宽几公里;西岸有阶地数级,说明湖盆曾经陷落,水位曾经下降。湖水补给来自奎屯、精河及博尔塔拉等河,由于湖盆地势低洼,也有地下径流补给。“布勒哈齐”即有地下水补给之意。湖盆为积盐中心,湖水矿化度高达80克/升以上,湖水虽浅,因盐分含量很高,冬季并不结冰,氯化钠含量占很大比重,长期以来即有盐场,取戽于岸,自然成盐,运销伊犁地区,被称为盐海。20世纪50年代以来,乌苏、精河、博乐一带大面积开垦,河水被大量引入灌区及水库,入湖水量大减,60年代湖面已缩小为500多平方公里,7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断流。目前只有小面积的水体,补给来自灌区排水及地下径流。据水文地质资料,湖盆盐层下5~10米深处埋藏有淡的承压自流水,有利于湖区附近自然资源开发。 (杨利普) AidingHu 艾丁湖(AydingkolHu) 中国大陆最低点。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最低洼处。湖面比海平面低155米,湖底最低处达-161米。吐鲁番盆地为中国天山东段南侧封闭性山间盆地,艾丁湖为吐鲁番盆地地表径流的归宿点。艾丁湖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以湖的形状随湖水补给来源增减而变化,犹如月光形状的盈缺故名。艾丁湖又名觉洛浣,维吾尔语意为荒漠湖,以湖的南侧有觉洛塔格(意为草木不长的荒山)而得名,湖盆的自然环境亦为草木不长的盐漠。湖盆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公里,面积约150多平方公里。过去湖水补给来源有三:一为河流夏季洪水,主要来自阿拉沟;二为坎儿井冬季流量;三为灌区排水,通过地下径流入湖。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灌区扩大,农田引水增加,河流洪水补给量甚微;由于在坎儿井出口处修建水库蓄纳冬水,故坎儿井冬水对艾丁湖的补给量也很少;目前主要补给仅为地下径流。因此,湖盆大部已干涸,1958年湖水面积尚有20多平方公里,80年代初冬季水面最大时不到5平方公里。湖盆为盆地积盐中心,1958年湖水矿化度高达200克/升以上,湖盆盐漠及残余湖水只能作化工原料利用。 (杨利普) AndaShi 安达市(AndaShi) 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辖市,农牧产品加工中心。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西北邻大庆市。面积3586平方公里,人口44.3万,其中建成区21平方公里,人口17.5万。清为蒙古族游猎场所,光绪三十三年5(1907)始行放荒招垦并设安达厅,1916年改为县,随1960年开发大庆油田始建安达市。市境地形平坦,平均海拔150米。草原面积占51.5%以上,宜发展畜牧。多为碳酸盐草甸黑钙土,宜种植甜菜和向日葵。湖泡众多,宜发展水产,是全省奶牛、甜莱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奶牛存栏数和甜菜种植面积居中国各县市前列。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快,主要有乳品工业、制糖工业和纺织工业。 有中国最大的乳品加工厂和省内最大的毛纺厂。滨洲铁路横贯东西。市区有大庆石油学院。 (曾庆云) AnduoXian 安多县(AmdoXian)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辖县,西藏北部公路交通要道和最大产煤区。位于唐古拉山以南。面积2.52万平方公里,人口2.77万。县府驻拉日嘎布。 县境横跨班戈错—东巧—怒江超基性岩带和羌塘—青南—三江构造区。中生代侏罗纪、三叠纪,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地层广泛分布。安多附近有超基性岩侵入,唐古拉山以南和安多南部有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以川藏公路为界,东部为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属怒江上游;西部为高山草甸地带,属扎加藏布上游和桑曲流域。县境西南多湖泊,较大的有错那、兹格塘错、懂错、蓬错等。气候寒冷干旱,年均温-3℃,最热月均温7.7℃。年降水量约400毫米,且多为固态降水,多冰雹和大风。牧业以放养牦牛和藏绵羊为主。矿产资源丰富,土门煤矿是西藏最大的煤矿,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采。 (温景春) AnfengTang 安丰塘(ShaobeiIrrigationProject) 以灌溉水稻为主的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寿县城南30公里。古称芍陂,相传为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建,距今已2570多年。为四面筑堤的平原水库,其水源一为六安龙穴山涧水经三源河引入,二为淠河水经塘河引入。原塘周堤长70多公里,蓄水面积约50平方公里,能灌田“万顷”。元代以后渐淤,到1949年灌田仅0.5万公顷。1958年后,对安丰塘进行了全面整修,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灌溉面积增至4万多公顷。并有防洪、航运、养鱼、发电等综合效益。 (朱孟春) AnguoXian 安国县(AnguoXian) 河北省保定地区辖县,中国北方药材集散地、菊花产地之一。位于省境平原中西部。面积486平方公里,人口36.3万,县府驻祁州镇。西汉置安国县,隋改置义丰县,宋改称蒲阴县,为祁州治,明改祁州,1913年改为祁县,1914年复改为安国县。县境年均温12℃,年降水量约510毫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药材种植面积大,历史久,品种达200多种,尤以菊花著名。传统产品有沙参等数十种。自北宋始即为中国药材集散地和药材加工中心之一,有“药州”、“药都”之称。现有中药材贸易货栈,定期举办药材大会,并发展了中成药生产。古迹有北宋建中年间所建的药王庙,以纪念精通医术的东汉开国功臣邳彤。庙内正殿有药王塑像。配殿原有中国十大名医画像,惜已毁于战火。1990年底建成中药材博物馆。安国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故里。 (邓绶林 唐学曾) AnhuiSheng 安徽省(AnhuiSheng) 华东地区距海较近的内陆省。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简称皖。东连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与湖北、河南为邻,北部一隅与山东接壤。介于北纬29°24'~34°39',东经114°54'~119°37'。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5618.0813万。辖7地区、9地级市、9县级市和63县。省会合肥市。
自然条件
地质省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淮北和沿淮两侧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地层中富含前震旦纪的沉积变质铁矿(如霍丘)和二叠纪煤层(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部分为秦岭褶皱系的东端,分布有前震旦纪沉积变质磷矿层(如宿松、肥东);沿江和皖南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北部分,古生代和三叠纪为海水淹没,广泛沉积了层厚、质纯的白云岩和灰岩,燕山运动期间沿江一带岩浆活动普遍、频繁,形成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铁、铜、硫、钒、铅、锌、明矾石等矿藏和石油资源。在淮北地区近年又发现了金矿。 气候、土壤、植被与地貌季风气侯显著,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其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 气温一般南高于北。年均温14~16℃,1月均温-0.0~4℃,7月27~29℃,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20~5300℃。当强大寒潮过境时,往往气温骤降,甚至冻害越冬作物。无霜期约为200~250天。年降水量750~1700毫米,地区分布一般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原。皖北约750~800毫米,皖中约800~1000毫米,沿江一带约1100~1400毫米,皖南约1600毫米,黄山光明顶为2373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多之地。由于季风和梅雨的不稳定性,各地历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3倍以上,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变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涝灾害。旱灾在皖北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淮河以南多为夏旱或秋旱。涝灾则以淮河流域较多,主要出现在7~8月;次为长江流域,多出现在6~7月。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 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省境淮河以北及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的皖北平原,属此区的淮北平原亚区,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南部。海拔多在20~50米,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淮河北侧的支流向东南流入淮河和洪泽湖。平原北部深受黄河泛滥影响,近代沉积物覆盖深厚。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和微凹地区有盐碱土和砂姜土分布。农垦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多已无存,现为人工栽培的侧柏、杨、柳、泡桐、刺槐、榆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治淮,兴建了多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并开辟了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省境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长江沿江平原属此区的长江下游平原丘陵亚区。由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与这些平原相毗连的低山、丘陵、岗地等多种地貌类型组成。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丘陵地势起伏,大部已垦为农田,其中西部的淠史杭灌溉区水源较丰,东部则水源缺乏,旱灾突出。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皖西大别山地属此区的桐柏山-大别山亚区。大别山山高谷深、起伏急剧,多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山间有海拔500米以下的断陷盆地和河谷盆地,为农业基地。为充分利用山区水利资源,已先后在史河上游修建梅山水库,在淠河上游修建磨子潭、佛子岭(见佛子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在皖河上游修建了花凉亭水库,为全省水利资源利用率最高地区。但水土流失现象仍待进一步综合治理。为省内重要林、茶区之一,亦有木材生产。部分林区已辟为自然保护区。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皖南属此区的浙皖低山、丘陵亚区。主要表现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山体,自北而南,依次为九华山、黄山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其中多山间盆地。黄山雄伟挺拔,并有奇松、怪石、云海、飞瀑等景色,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九华山既是旅游胜地,亦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青阳盆地、南陵盆地、屯溪-歙县盆地等为山区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基地。皖南为省内重要林、茶产区。部分林区已辟为自然保护区。 发展简史 安徽最古的文化属距今约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此后,由于淮河流域毗邻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先进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就在今怀远县。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省境中、西部属于楚国领域,寿春(今寿县)曾为楚国国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的芍陂,即位于寿春以南(今安丰塘即其遗址),灌溉大片农田,使淮南农业逐渐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寿春仍为淮上重要都会;合肥则因地处江淮之间的交通运输要道,也日益兴起。东汉中期,传入了用牛犁耕的方法,使准南农业进一步发展。西晋末年(公元4世纪初),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经验传入,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水平。隋、唐到北宋期间(6~12世纪),水利工程有较大发展,其中隋开辟的通济渠(唐改名广济渠,即汴水),经宿县、灵璧和泗县入淮,沟通了黄河和淮河、长江的漕运渠道,促使淮河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北宋末年(12世纪初),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再一次促进了沿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耕作业发展,茶、桑、麻栽培和手工纺织业也渐兴起。而在淮河流域,则因战乱,经济发展受阻。黄河溃决南流夺淮,不但当时泛滥成灾,且遗害于后世,成为淮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灾多难的因素之一。 1876年芜湖被辟为商埠,安庆和大通也被辟为外国轮船停泊港口。这时沿江地区原较有基础的纺织等手工业,由于洋货、洋布的大量倾销而渐衰落。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使位于津浦铁路与淮河交结点的蚌埠渐兴。1921年英美烟草公司在凤阳一带始种烤烟。近代工业由于民族资本力量薄弱而发展缓慢,1930年时仅于芜湖、安庆、蚌埠等地有面粉厂,芜湖有纺织厂,规模均很小,但采矿业却有了发展,1906年英商开始开采铜陵铜官山铜矿,省内人士也集资成立了矿务局。1914年欧战爆发,国际市场对铜铁的需求猛增,刺激了铁矿的开采,当时开采的铁矿有桃冲山、宝兴、福民、利民等,采出的矿石大都出口日本。省矿务局还先后开采了水东、馒头山、烈山、大通等小煤矿。1929年官僚资本在淮南舜耕山煤田建矿,为淮南煤矿的前身。为便利运煤,又修建了到裕溪口的淮南铁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掠夺马鞍山、当涂等地的铁矿和淮南的煤、庐江的矾,并于马鞍山建立了小型炼铁厂。抗战胜利后,除淮南煤矿外,多数厂矿未能恢复。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全省人口总数5618.0813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平均密度为404人。其中沿江平原东部和皖北平原西部的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多在500~1000人;皖西山区和皖南山区的人口密度较小,多在150~250人。市镇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7.94%。 居民以汉族为最多,占总人口的99.42%。其他民族人数较少,其中回族占0.51%,此外,还有满、壮、苗、彝、畲等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 经济概况安徽省资源丰富。农产品中的粮食、棉花、油料、麻类、茶叶、烤烟的产量及矿藏资源中的煤炭、铁矿、铜矿、硫铁矿、明矾等的储量,均居中国较前位次;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安徽已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也是中国煤炭、钢铁、炼铜等工业的重要基地。 农业全省耕地约4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4%;茶园、桑园、果园共占1.7%;林业用地占25.7%;宜农荒地占0.7%;宜林荒山荒地占10.0%;淡水面积占8.6%。土地资源的利用虽以耕地为主,但各地的垦殖指数和复种指数差别较大,发展大农业也有较大潜力。 ①粮食作物是安徽种植业的主体,播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5.1%,商品率为28.0%。1990年粮食生产总量2457.2万吨,占全国第7位。六安、肥西、霍丘、庐江、怀远、寿县、长丰、凤阳、天长等县均为中国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特点,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1/2左右和1/4左右。小麦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轮种的杂粮为薯类、大豆、玉米、高梁等。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以双季稻为主(也有一季中稻),与稻谷换茬的主要为油菜和绿肥。皖中丘陵则为水旱作物分布的过渡地区,北部以旱地作物为主,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较大。 ②经济作物以棉花、麻类、茶叶、油菜、花生、芝麻、烟草等为主,其播种面积和产值仅次于粮食作物。1990年棉花产量为23.6万吨,居全国第7位。棉花的种植以平原地区分布较广,其中长江沿岸一带的沙土地是单产较高地区;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年产量最多地区。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江南较集中。近年来,淮河北侧也先后种植油菜。全省油菜籽产量95.4万吨,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2位。 花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合肥市附近较为集中。芝麻主要产于皖北平原西部,和毗邻的豫东平原同为全国重要的芝麻产区,产量次于湖北、河南,居全国第3位。麻类以黄、红麻最重要,多分布于杭埠河流域和沿淮地区。全省年产黄、红麻16.3万吨,约占全国1/4,居全国第2位。烤烟产区主要为皖北毫州市、宿县、固镇、怀远等地和皖中地区北部的定远、凤阳、嘉山等地,全省烤烟产量7.5万吨,居全国第9位。茶叶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是中国重要产茶省份之一。茶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畅销国内外市场的“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均为皖南山区名茶,而“舒绿”、“六安瓜片”等则为皖西山区名茶。全省产茶量5.36万吨,居中国第5位。山区产桑蚕蚕茧,尤以青阳、绩溪、泾县、金寨等地为多,总产量1.88万吨。 ③森林分布以山区为主,蓄积量占全省4/5以上。木本植物有1200种,其中有第三纪、甚至白垩纪以来残存的珍贵树种,已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丘陵、平原地区多为四旁植树,中、小径材居多。林种以用材林居多,占85%以上,而经济林等其他林种比重较小。树种组成,针叶树比阔叶树多,松杂树比杉树多。竹林主要集中在皖南、皖西山区。 ④畜牧业中以猪和牛为最多,次为羊。饲养猪、羊是农村主要家庭副业,皖北尤为普遍。水牛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黄牛以及马、骡、驴等多集中在淮河以北。养禽业也很普遍,除肉、蛋外,羽毛及其成品也为畅销品。 ⑤全省水域广阔,向为中国重要淡水渔业省份之一。拥有淡水鱼类130余种,其中经济鱼类40多种,以鲤科鱼类最多,次为青、草、鲢、鳙等。宣州、当涂一带的扬子鳄和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均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农业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因素,皖西、皖南山区以林、茶为主,平原、丘陵区则自北而南逐步从旱地过渡为水田,熟制也有明显不同。全省可分为5个农业区: ①皖北平原旱作粮、棉区。全省最大、最重要旱作区,牲畜饲养量亦为全省之首。基本位于淮河以北,土地面积占全省27%,人口占36.6%,耕地面积占48.3%。以旱地为主,生产潜力较大,部分地区已发展为重要粮、棉生产基地。油料作物以大豆和乏麻为主。由于热量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两熟和三年五熟制。水果以砀山酥梨、肃县葡萄等著名。 ②皖中丘陵水旱作物过渡区。以水稻、小麦为主的水旱兼作、一年两熟区。位于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滁河一线以北,土地面积占全省23.7%,人口占21.5%,耕地占23.5%,以水田为主。花生、烤烟、畜禽占全省较大比重。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和驷马山引江工程的兴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部分地区已发展为重要商品粮基地。 ③皖西山地林茶区。为省内汉次于皖南丘陵山区的林、茶基地。林业用地占全省24.3%,木材蓄积量占27.6%,茶叶产量约占18%。山区水库可发展淡水养殖。 利用山区特产可发展多种副业。安徽新兴橘区位于区内大别山南麓,是中国柑橘生产的北缘地带。 ④沿江平原水稻、油菜、水禽、渔业区。为全省农业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地区,也是省内双季稻和油菜主产区。位于江淮分水岭—滁河一线以南的皖中沿江平原,人口占全省的27.6%,耕地占19.9%。双季稻的种植以(绿)肥、稻、稻和油(菜)、稻、稻三熟为主。棉花、小麦等也占一定比重。部分地区已发展为重要商品粮基地。区内河湖众多,水面约占全省1/3,水产品产量占全省1/2以上,但单产偏低,发展潜力较大。 ⑤皖南丘陵山地林、茶区。全省森林资源和商品材最多地区,中国重要产茶区之一。林业用地占全省61.8%,木材蓄积量占58.8%,商品材约占80%,茶叶产量约占70%,毛竹蓄积量亦居全省之首。此外有一些重要经济林、果木林等。 工业1949年以前,全省仅有少数设备简陋的食品、棉纱、采煤等厂矿,工业基础薄弱。80年代已发展为中国煤炭、冶金的重要省份之一。电力、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石油、造纸等工业也具相当规模。1990年工业总产值670.33亿元,其中轻工业占51.4%,重工业占48.6%。 ①安徽为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煤储量居全国第6位,但居华东地区首位。煤田位于淮北、阜阳、蚌埠3市之间的三角扇形地区,以两淮(淮南、淮北)矿区为主要基地,已探明含煤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储量222.44亿吨。且煤质优,品种齐,煤层条件较好。80年代以来,两淮煤田已建为现代化的大型矿区。1990年产原煤3205万吨。原煤除直接运往华东的一些省、市外,已大力发展坑口发电,把煤炭资源变为电能输出。 1949年以前仅有少数城市有小型火力发电厂,年发电2400万度。1949年以后,先后在淮南、淮北、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市新建、扩建大、中型火电厂。特别是在两淮矿区,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3座大型电厂(其中淮北电厂属于扩建,洛河、平圩两电厂为新建),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中心。皖西、皖南山区的水库也分别修建了中、小型水电站。1990年全省发电量为194.2亿度。高压输电线已将省内的火电、水电联接起来,并与华东超高压输电线路连通,形成强大的电网。 省内第1个石油生产基地已于1989年底在皖东天长地区初步建成。 ②冶金工业包括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工业。黑色冶金工业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为主,利用马鞍山、当涂、繁昌等地的铁矿资源,在马鞍山炼铁厂基础上发展而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马钢生产的钢材、火车车轮和轮箍,除供应国内需要外,还运销东南亚国家。合肥、淮南、芜湖等市也分别建立了小型钢铁厂,其中合肥钢厂较具规模。全省1990年生铁产量285.5万吨,钢248万吨,钢材188.3万吨,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有色冶金工业以炼铜为主。长江沿岸一带有较丰富的铜矿,其中铜陵市的铜官山及其附近储量最大。铜官山铜矿开采历史较久,已建成现代化的炼铜联合企业——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占全国较重要位置。青阳、贵池开采的铅、锌矿,多运至羌湖市冶炼。 ③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均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机械工业已有农业机械、工业设备、交通设备、电子工业等制造工业,为重工业中产值最多的部门,主要分布在合肥、蚌埠、淮南、芜湖等市,其中合肥机械工业门类较齐全,淮南以矿山机械为主,芜湖和蚌埠的机床和船舶制造较有特色。 化学工业主要分布于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安庆、铜陵、马鞍山等地,兴建了制酸厂、氮肥厂和农药厂;在铜陵、合肥等市兴建了磷肥广;还在安庆兴建了石油化工厂和氮肥厂;在巢湖兴建了维尼纶厂。此外,轮胎、塑料、制药、日用化工也有较大发展。庐江的明矾矿和宿松、肥东、凤台的磷矿都已开采利用。 ④食品、纺织工业产值均较高,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首位和第3位。 食品工业主要集中在原料产地附近。如粮、油加工厂主要分布在合肥、羌湖、蚌埠、淮南、阜阳、安庆等市,制茶在黄山、芜湖、六安等市,卷烟在蚌埠、合肥、芜湖等市。酿酒业中,以毫州市的古井贡酒、濉溪的口子酒、萧县的葡萄酒最著名。 省内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棉、毛、麻、丝等纺织工业及针织、化纤等工业,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蚌埠、淮南、淮北、阜阳等市都有较大规模棉纺织厂。蚌埠的毛纺厂和麻纺厂,合肥、芜湖的丝织厂,亦具一定生产能力。 ⑥其他工业主要有蚌埠的玻璃厂,宁国、芜湖、巢湖、滁州、淮南等市、县的水泥厂,淮南、芜湖、泾县的造纸厂等。泾县的宣纸生产已有千余年历史,纸质优良,驰名中外,与徽墨、宣笔、歙砚合称为“文房四宝”。特种美术工艺制品有芜湖铁画、舒城竹席等。 工业分布主要工业集中于沿淮、沿江和津浦与淮南铁路沿线。其中沿江地区以“全省工业走廊”而著称。两淮(见淮南市、淮北市)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机械、化学等工业也有一定基础。马鞍山市和铜陵市是冶金工业基地,安庆市是石油化工基地,合肥市是全省最大的多种工业中心,蚌埠、芜湖等市也有多种中小型工业。县和乡镇工业有较大发展,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5左右。 交通运输现有铁路总长约2090公里,京沪铁路斜贯省境东北部,直接与省内的淮南线、符夹线相接,是安徽对外联系的重要线路,已建成复线。陇海线横贯省境北部,通过符夹线可与濉阜线相接,有利于淮北煤炭的外运。濉阜线、阜淮线和漯阜线均为加快两淮煤田开发、减轻京沪铁路运输压力而建;漯阜线为中国第一条跨省地方铁路,阜淮线上的淮南淮河大桥为淮河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长度在华东仅次于南京长江大桥。淮南线是纵贯皖中地区、联系长江和淮河流域的交通运输干线,通过水张支线,使淮南线成为淮南煤炭南运的主要运输线。1958年在芜湖市对岸建成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裕溪口港就是淮南煤炭的主要转运港。长江以南有宁芜、芜铜、皖赣和宣杭4条铁路线。前两线基本与长江平行,沿线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皖赣线北接宁芜、芜铜、淮南3线和长江航运,纵贯皖南和赣东北山区,在江西贵溪与浙赣线相接,既能缓和沪宁、沪杭、浙赣3线运输紧张状态,又可缩短从南京绕道上海到江西鹰潭的运输里程约300公里;同时对沿线各地的工农业生产和发展黄山旅游事业也有重要作用。宣杭线北接皖赣线,南连浙赣线,为华东铁路网南北第2条干线的重要路段。正在兴建中的重要干线有合(肥)九(江)铁路(1993年通车)。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万公里以上,淮北以宿州、阜阳为中心,江淮之间以合肥、蚌埠、六安、安庆为中心,江南以芜湖、屯溪为中心,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并和各邻省互有公路相通。建于大别山区的3条山区公路共长125公里,1991年初已正式通车。此外,还有合肥—南京高等级公路。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正在建设中。 内河水运通航里程5515公里,其中通航机动船的占1/3以上。长江是最主要的水运干线,沿江有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港口。芜湖和马鞍山都已辟为外贸运输港口,前者是全省最大外贸港口和东部水陆交通枢纽,后者主要将钢材直接外运出口。 淮河经浚治后,省境全部河段已通航轮船。溯淮而上,可达河南省的淮滨县。淮河的较大支流如颍河、涡河等也可通航小轮。 合肥市的骆岗机场是现代化机场,有定期班机与北京、济南、武汉、上海、杭州、广州以及省内的阜阳、安庆、屯溪等地联系。 (余俊生) AnjiXian 安吉县(AnjiXian) 浙江省湖州市属县,中国著名毛竹产区,浙江省林业重点县之一。位于杭州市西北,邻安徽省。面积1882平方公里,人口43.52万。县府驻递铺镇。东汉置安吉县。1958年孝丰县并入。县境位于天目山北麓,西苕溪纵贯县境,盛产林木,毛竹占1/3以上,居全省首位,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竹约占全国的1/10。素有“竹乡”之称。近年漆树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国生漆生产基地县之一。特产有笋干、茶叶、板栗等。电力、造纸、建材工业有一定基础。县境中部的孝丰镇原为孝丰县治,地处西苕溪上游,为浙西著名山城。西南龙王山辟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章吴村有近代书画艺术家吴昌硕故居。 (俞康宰) AnkangShi 安康市(AnkangShi) 陕西省安康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以丝织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东南部,汉江上游。面积3652平方公里,人口87.29万。秦在城北汉江北中渡台置西城县,为当时汉中郡郡治。南北朝时县城移至今址。五代因产金而称金洲。明改兴安州,清升兴安府,附廓设安康县,1913年废府留县,1988年改为县级市。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汉江以北属秦岭山区,山势陡峻,海拔1500米左右;汉江以南为大巴山区,海拔千米以下;中部为汉江月河盆地东部,宽约10公里,是本市主要农业区。全市耕地82%以上是山坡地,水田仅占16%。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林木有茶、桑、漆、油桐、竹、乌桕、棕榈、板栗、核桃等,多为传统外销物资。蚕茧年产达50余万千克,占全省1/3。中药材400余种,以黄连、杜仲、党参、当归、天麻等为重要。野生动物有中国特有珍贵动物羚牛和生产名贵中药麝香的林麝等。还有煤和水晶石等多种矿产。丝织工业在陕西省南部最为发达。 安康城地理位置重要,历2000年不衰,是汉江小轮航运终点,全省航运业最发达的城市。木船可上通任河、岚河、旬河等支流。在安康、石泉两城间的汉江于流上修建水电站。20世纪70年代末期通车的阳安和襄渝铁路在安康接轨,安康遂成为沟通西北、西南和中南交通枢纽。城市由原沿江十里长街向东南发展,与清末修建的安康新城相连,新建汉江大桥使江北火车站与城区连接,市区已超过汉江向北扩大。 (李健超) AnningHe 安宁河(AnningHe) 雅砻江下游最长支流,属长江上游水系。又名长河、白沙河,取名河水“安宁”之意。发源于冕宁县小相岭,南流至大桥始称安宁河。以大桥、德昌为界,可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至小得石附近注入雅砻江,全长351公里,支流59条,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河口流量234立方米/秒,但最大与最小流量差达百倍。水力资源136万千瓦。安宁河河谷地带属宽阔地堑谷,谷底海拔1000~1900米。阶地发育,宽4~10公里,坡度平缓,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为川西南唯一最大河谷平原。由于谷地宽展,气候温暖,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故耕地连片,人烟集中,农业发达,是川西南主要产粮区。 (郑霖) AnningWenquan 安宁温泉(AnningWenquan) 昆明市郊旅游及疗养地。又名碧玉泉。位于昆明市西约40公里处的安宁县境内。温泉由众多泉眼组成,多数泉眼分布于螳螂川东北岸,在断裂带上的泉眼共计9个。泉水色碧而清澈,水温42~45℃,宜于沐浴。最大泉点位于温泉浴室外侧,在出水口的池塘上方有杨慎书“天下第一汤”石刻。泉水由池底成珠状串串溢出,热气腾腾,潺潺有声。主要成分为碳酸盐,除供沐浴外,可饮用及治疗疾病。温泉周围修建有庭园别墅、宾馆饭店,附近有螳螂川南岸名刹——曹溪寺和珍珠泉等名胜古迹。 (陈永森 王霞斐) AnpingGang 安平港(AnpingPort) 台湾省重要渔港、工业区。位于台湾本岛西南岸,台南市西安平区,距市中心约5公里。旧为台南地区出海口,清同治三年(1864)与高雄的旗后港同时开放。明末清初时,原为台湾进出主要门户,1624年荷兰入侵后,在沙洲岛(一鲲身)上建筑城堡,名“热兰遮”。港口北侧有沙洲岛名北线尾;又北,隔鹿耳门水道为加老湾沙洲岛。两处水口以内为辽阔的海湾水域,初名“大湾(大员)”,后称“台江”。其东岸即为台南早期市街所在,1653年荷兰人筑堡其上,名“普罗文查”(今台南市赤嵌楼所在即其故址)。热兰遮堡于郑成功入台驱荷后,改称安平城(亦称台湾城),至今台南市西郊犹存残址,即“安平古堡”。原来的“大湾”水域,清初时积淤已甚,航道迂回。1822年7月曾文溪流域暴雨,下游泛滥,淤积成陆。安平之称,曾于清光绪间一度被用作台湾府的首邑命名,今惟安平港与台南市安平区仍袭用旧名。安平港因南有高雄港发展,北有台中港建成,仍保留渔港作用。近年已在旧港以南另辟安平新港,并于港内东侧兴建“安平工业区”。安平新港为重要渔港。北距台中港约100海里,南距高雄港约25海里,西北至马公港约52海里。 (吴壮达) AnqingShi 安庆市(AnqingShi) 安徽省辖市,新兴石油加工与化学工业城市,长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辖3区及桐城、太湖、望江、宿松、怀宁、潜山、枞阳、岳西8县。面积1.54万平方公里,人口567.04万。其中市区面积541.8平方公里,人口47.61万。安庆别称“宜城”,为长江沿岸的历史名城。三国前后相继修建山口城和吕蒙城,宋又建安庆城,宋以后为安庆府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抗日战争爆发前(1937)为安徽省会。1949年划城郊设安庆市。 市境西北背负大别山余脉大龙山,地势较高;东南紧靠长江,为皖中沿江平原的一部分,湖泊众多。老城区位于市境西南部,岗丘起伏,海拔约13~78米,街道狭窄,多坡道。新城区主要向东向北发展,高楼林立,街道开阔平坦。市境气候温和,年均温16.5℃,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无霜期约245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建成以石油加工、纺织、食品、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安庆石油化工总厂为全国石油化工重点企业之一。年产值几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另有27个地方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化肥、农药、橡胶、有机玻璃等产品。纺织工业以安庆纺织厂规模最大,次为安庆染织总厂。安庆是省境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长江航运重要港口之一。对外交通主要靠长江航运和公路,199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59万吨,居全省首位,并已开通沿海运输线。市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临江有迎江寺和振风塔,前者建于宋,后者建于明,塔高72米共7层,是长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市东北有菱湖公园,北郊有陈独秀墓,市内有英王府旧址、熊成基马炮营起义旧址等名胜。安庆是黄梅戏的发祥地,著名的“安徽黄梅戏学校”设此。枞阳县建有中国第1个野鸭繁殖基地。 (朱孟春) AnshunShi 安顺市(AnshunShi) 贵州省安顺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黔西工商业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位于贵昆铁路线上,以位置适中而兴起,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向为交通要道。面积1710平方公里,人口67.23万;其中市区面积209平方公里,人口22.72万。春秋时属牂牁国夜郎邑,后属夜郎国夜郎邑。唐为晋宁州通往中原驿站。元称阿达卜砦。明洪武十四年(1381)移安顺州(今旧州)于此,始筑城。明万历三十年(1602)改称安顺军民府。1914年改为安顺县。1958年建市,1962年撤市为县,1966年复改为市。安顺腹地广阔,四周诸县聚居有汉、苗、布依、回、彝、仡佬等民族,向为黔西农贸中心。商业繁荣,手工业较发达,以传统的“三刀”(剪刀、菜刀和切皮刀)和蜡染、地毯著名;有卷烟、酒精、制鬃等轻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前,城区面积仅1.4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60年代起,本市成为全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产值占60.3%;机械工业占24.2%。 铁路东通贵阳,西达昆明;公路可通往省内各地。市境的“龙宫”石灰岩溶洞暗河为著名游览胜地。 (陈永孝) AnxiXian 安溪县(AnxiXian) 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中国茶叶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东南部,晋江上游。面积2933平方公里,人口91.62万。县府驻凤城镇。五代南唐置清溪县,宋改为安溪县。县境位于戴云山脉东南坡。地形以湖头—石坪为界,可分为:西部(内安溪)为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地势高峻;东部(外安溪)以低山、丘陵为主,并镶嵌有若干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西溪自西北流向东南,在盆地内的沿溪两岸,发育了一片冲积平原,为主要农耕地区。西部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属南亚热带。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安溪茶园面积约0.67万公顷,居全省各县市首位。盛产乌龙茶,其珍品“铁观音”远销30多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煤、铁、锰、铅、锌、石灰岩和石墨等。潘田铁矿是全国重要的富矿。轻工业以制茶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新建的漳(平)—泉(州)铁路已通车到县境剑斗。 (赵昭昞) AnyangShi 安阳市(AnyangShi)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河南省北部新兴工业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北端,京广铁路穿市而过。辖4区及安阳、林县、汤阴、滑县、内黄5县。面积7413平方公里,人口477.45万;其中市区247平方公里,人口61.53万。古称鄴,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所在地,中国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故乡。商代后期国王盘庚渡黄河迁都于此,历273年。战国时魏邑,名宁中新,秦昭襄王占其地后改置安阳县。20世纪初,安阳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灿烂文化。1949~1952年属平原省,此后属河南省。市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最高处海拔1700米,有煤、铁、石膏等矿产。中、东部属华北平原,唯黄河故道和河流交汇处地势低下,形成泊洼。境内有漳河、洹水、淇河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较集中。50年代以来,轻重工业均获发展,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纺织、食品、机械、电力、化学、采煤等。安阳钢铁厂是河南省重要钢铁基地。此外有豫北棉纺织厂、化肥厂、制药厂、电池厂、地毯厂等。主要名胜古迹有文峰塔(又称天宁寺塔)、高阁寺、袁林等。云濛山风景区建有孙子兵法展览馆。 (李润田) AnshanShi 鞍山市(AnshanShi) 中国著名“钢都”,辽宁省辖市。位于省境中部,北距沈阳89公里。辖4区及台安县。面积4744平方公里,人口277.22万;其中市区622平方公里,人口138.76万。 鞍山市南郊有形似马鞍的东、西鞍山,故而得名。战国时为燕国辽东郡,明洪武十二年(1379)修鞍山城置鞍山驿,称“鞍山驿堡”,是历史上交通要道。1937年置鞍山市,1948年后曾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属辽宁省。 市境西北部为平原,东南是丘陵山地。年均温8.8℃,1月均温-10.2℃,7月24.8℃,年降水量713毫米,无霜期166天。 鞍山铁矿资源丰富,有全国最大鞍山式沉积变质石英岩铁矿,储量约占全国铁矿储量1/5。矿层厚,可露天开采。有东鞍山、大孤山、齐大山、眼前山和弓长岭等矿。钢铁工业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即有采矿和冶铁,辽代采冶极盛,在鞍山一带设有铁榷,专门管理采冶,曾有“铁州”之称。市区西北部的鞍山钢铁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其前身为建于1916年的鞍山制铁所。最高年(1943)生产生铁130万吨,钢84万吨,钢材49万吨。50年代起对鞍钢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现有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炼焦等主体生产部门和耐火材料、机修、运输、电力等辅助生产部门60多个,生产板、管、型、带、丝等多种成品钢材。1991年生产生铁761万吨、钢782.2万吨、钢材440万吨。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3/5,占全省钢铁工业产值一半。鞍山除钢铁工业外,还发展了机械、化肥、建材、石油加工、化纤和纺织工业等。 哈大铁路与哈大公路贯经市区,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市境西侧。环市铁路连接城区、近郊、钢厂及各大矿山。市区街巷布局多与铁路平行或垂直。铁东区是政府机关所在地,为全市政治、商业、文教、交通中心。立山区多地方和中央直属企业,铁西区亦是工业区,鞍钢是独立的大型工业区。郊区及台安县为主要副食品基地和商品粮产区。特产有南果梨。市东有千山,风景秀丽,多寺庙。市南有汤岗子温泉,为著名医疗、休养地。 (张耀光) Aomen 澳门(Macao) 自由港,国际性市场。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西侧。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总面积17.42平方公里,人口42.6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为2.59万人。其中澳门半岛人口密度6.88万人,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澳门居民95%以上是中国同胞,其中大部分又是广东籍人。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明时称为“濠镜”,后又别称“濠江”、“海镜”、“镜湖”等。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停靠澳门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7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并开始在此长期居留。1840年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乘清政府战败之机,相继侵占了澳门南面的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当时的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北京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它处无异”。此后,葡竟把澳门划为葡领土。1976年葡萄牙宪法规定澳门是在葡萄牙管辖下的特殊地区。1979年中葡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达成的协议指出:澳门是中国领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将在适当的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1982年葡萄牙修改宪法,规定澳门为葡萄牙治理下的中国领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经过中葡双方自1986年3月及至1987年3月先后四轮会谈之后,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宣布:“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恢复行使主权后,根据中国宪法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澳门半岛三面环海,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最宽约1.8公里,中部有小山丘,最高的松山海拔91.07米。1865年松山顶建的东望洋灯塔为远东第1座灯塔。半岛北以关闸为界,与广东珠海市拱北相接,距广州约145公里。西与珠海市湾仔隔河相对。东隔珠江口与香港相望,相距78公里。1840年时澳门半岛仅有2.78平方公里,后经历年在妈阁庙至莲峰山海傍一带及青洲、筷子基、台山、黑沙环、马场、新口岸、南湾等处填海造地,现已达6.05平方公里,人口41.62万。澳门半岛中的东南区及西南区被称为高尚住宅区。南湾与西湾一带,前有被称之为“濠镜”的海湾,后有东望洋山和西望洋山,依山面海,为澳门最优美的地方和理想住地。但是,整个澳门半岛仍有相当数量的旧式楼房和简陋的平房。地窄人稠,地皮匮乏,人口膨胀与土地、住房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 凼仔岛在澳门半岛以南,原为大、小凼仔两小岛,因沙泥淤积和人工填海合并为一,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3.779平方公里,人口6500。岛上多小丘,最高点大凼山海拔159.1米。岛北观音岩有东亚大学。凼仔岛与澳门半岛有长约2500米的澳凼大桥相连。岛以西隔海与珠海市的小横琴岛相望。 路环岛在凼仔岛以南,西与珠海市的大横琴岛相对峙,面积7.087平方公里,自东北向西南斜卧于海中,长约4公里,人口4200。路环岛地势较凼仔岛高,山丘亦较多,其中塔石塘山海拔174米,为全澳门最高山峰。路环岛和凼仔岛之间有长约2225米的路凼公路连贯。 澳门港以澳门与珠海市湾仔之间的海岸为内港,以外的海岸为外港,淤积均甚严重,最低潮时沿岸水深不及0.5米,航道需经常疏浚。现内港航道挖深约3~3.5米,可通2500吨以下船只。外港航道挖深至5米左右,主要通航港澳客轮。 澳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年均温22.3℃,1月均温14.6℃,极端低温-1.8℃。7月28.5℃,极端高温达38.9℃。年均降水量1970.4毫米,降水最多的1982年达3041.4毫米。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5~9月为雨季,10月~翌年2月为旱季。6~9月为台风季节,年均有2次以上台风侵袭。多台风的年份可达5次。强台风最大风速每小时达211公里,最长持续6小时之久。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季青翠,攀缘植物与寄生植物普遍,岛上生长有椰子树,凼仔岛海滨有红树林。 澳门地域窄小,半岛及岛屿丘陵起伏。境内无河流,淡水资源贫乏,生活用水向为严重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在珠海市建成竹仙洞、银坑、大境山和梅溪水库,经水管和抽水站向澳门供应淡水,近年供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左右。 澳门开埠虽达400多年,但其经济原以赌博业(或称博彩业)为基础,社会繁荣与经济生活主要仰赖旅游业(包括博彩业和游览业)维持。工业仅有手工和简单加工业,原料和燃料均赖进口,出口商品主要为爆竹、火柴、神香、卷烟、酒、蚝油、成鱼等,出口市场仅限香港和东南亚。20世纪60年代起,澳门经济始现转变,1971~1980年经济增长率年均达16.7%,高于香港。目前,工业、旅游博彩、建筑业与金融业并列成为澳门经济4大支柱。 澳门工业缺乏资源,技术力量薄弱,原料、材料、零件及生产设备几全靠进口,制成品绝大部分外销,实际上多属贸易加工工业。工厂规模小,分散经营。全澳约有1400家工厂。工业以制衣业和毛纺织业为主,有较完整的成衣工业体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80%。电子、玩具、人造花为近年澳门新兴的3大出口工业产品。工厂主要分布在澳门半岛的西部和东北部。 澳门曾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港。直至香港崛起前,一直是远东第一商港。后因泥沙淤积严重,港口日渐浅窄,远洋巨轮难于进出。香港崛起后,澳门的远东商埠地位便一落千丈。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人口增长和工商业的繁荣,澳门进出口总值持续上升,1982年达89.17亿澳门元,比1960年增长了40倍,1990年达261.44亿澳门元,其发展之迅速,世界罕见。进口货物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猪、鸡、鹅、鸭、塘鱼、菜牛和蔬菜等鲜活商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大米的一半以上均来自邻近的广东。澳门产品出口市场已扩大到五大洲的10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德、法、英等国及香港。 澳门旅游业较其工业更为著名,是澳门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之一。除旅游业外,与之紧密联系并为之服务的有酒店、饮食、珠宝金饰、古玩、旅运、电子游戏场所等行业,旅游消费较为便宜,每年到澳门的游客达数百万人次,尤以香港旅客居多,国际游客亦达数十万人次。澳门的赌博业在远东首屈一指,有东方“蒙特卡洛”(东方赌城)之称。 澳门半岛西面为内港,东面为外港,是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港口。与广东的珠海、中山、广州、江门等地有车船来往,同上海有直接的货轮运输。80年代澳门与香港的客运量约占进出澳门总客运量的83%,货运量约占55%。目前,澳门有10多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码头和20多个木结构码头。九澳港集装箱码头已于1990年中建成使用。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路凼公路和澳凼跨海大桥建成后,澳门—凼仔—路环3地已连成一体,内部联系更为方便。澳门国际机场建于凼仔岛与路环岛之间的东部海陆域,1989年底已开工兴建。 (魏清泉)
|
相关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