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五、通道网——经济网——城镇网系统的网络结构
现代城镇体系是开放系统,它依存于国家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客观存在着体系内部城市(镇)之间、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的途径和载体就是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到21世纪,我国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不再仅仅是体系内各城镇间的简单联结,而将形成有主有从、由简单的蛛网状城镇网络,逐步向通道网、经济网相结合过渡的城镇网络系统。
(一)城镇体系通道网络的发展
21世纪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不仅已经改善了市际交通条件,加强了城市间、区域间运输网骨架的建设,而且还将建成一系列具有全国意义的城镇体系内部重要通道。它们是: 1.西北——华北煤炭外运通道 从全国煤炭现状运输(表11-18)及未来供应状况看,其流向以运往东部沿海各省市为主。为适应这种态势,除利用现有京包、京秦铁路(北线)、石太——石德铁路(中线)和陇海铁路(南线)外,将全面修通晋城——新乡——菏泽——兖州——石臼所(日照)铁路和大同——秦皇岛铁路的运煤专用干线。 2.东北进出关通道 东北进出关铁路干线是维系我国辽中南、京津唐两大城市集聚区的重要通道,在我国现状铁路客、货运输中,它是客货流密度最大的路段。除在充分利用京沈复线的同时,加强对京承、沙通等原有线路的改建,建设秦皇岛——沟帮子、赤峰——锦州铁路,从而根治现状东北进出关交通压力的局面;也将新建集宁——赤峰——通辽——长春铁路和京沈高速公路,渤海湾陆——水——陆中转运输,联结“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新通道。 3.东部经济发展地带(不含东北城市经济区)通道 (1)南北通道。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河流水系以东西向为主,城市(镇)分布密度也呈由东向西递减趋势。因此,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及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区城镇体系网络系统拟加强南北通道的建设。再从现状南北通道看,京广铁路、津浦——皖赣——鹰厦铁路、太焦——焦枝——枝柳铁路是我国东部经济发展地带内三条主要南北通道,但京广、津浦二线客货运量均已达饱和状态。21世纪城镇体系发展除重点改造焦枝——枝柳铁路,提高客货通过能力,缓解京广、津浦二线交通运输紧张局面外;还将建设京沪第二铁路干线,改建和扩建沿海港口,建设大东、鲅鱼圈、王滩、上海新港、北仑、湄州湾等一批大型新海港,并相应发展一批中小沿海港口,形成我国北起丹东,南至防城的海上通道;新建包头——西安——安康铁路与襄渝铁路相接,北京——衡水——菏泽、商丘——阜阳——九江——赣州——韶关——广州铁路,以及纵贯津鲁苏沪省、市沿海的南北铁路;建设与京广铁路并行的高速公路等四条南北向新通道。 (2)东西通道。在东部经济发展地带,现状东西向通道主要有陇海、石太——石德——胶济、浙赣——湘黔——贵昆三条铁路和长江、株江二条水路。随着我国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以及西北、西南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东西向通道将首先加强长江航道的整治和码头设施的建设,将现有浦口、裕溪口、汉口、枝城建设成为北煤南运的大型中转港,形成以长江干流为主干的长江干支流航道网;并尽早联通三斗坪——宜昌——沙市——武汉——大冶——九江沿江铁路;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干道,形成长江流域水路、铁路、公路综合运输通道。其次新建集宁——赤峰铁路,使兰新——包兰——京包线向东延伸,将东北、华北、西北及新疆城市经济区联为一体。再次,新建杭州湾以南沿海各省滨海铁路和高速公路,将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区的大型海港城市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珠海、湛江、北海、防城等在海路、铁路、公路运输通道的基础上形成有机的整体。 4.西部经济发展地带通道 21世纪将是我国全面开发西部经济发展地带时期,地域城镇及其体系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将新修新疆城市经济区的南北疆铁路(库尔勒——喀什——和田铁路、乌苏——克拉玛依——阿勒泰铁路)、建设青藏——青疆(库尔勒——格尔木——那曲——拉萨)铁路(或川藏、滇藏铁路),形成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地带联为一体的通道网络。
(二)城镇体系经济网络的发展
随着上述通道网的建设和城市间横向经济联系的加强,21世纪我国城镇体系将逐步由中心——腹地体系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区的通道网发展脊转化,形成为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 据1987年国家经委统计①,目前全国已建立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104个。这些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大体分为四个层次,即省内经济协作区,省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省际经济协作区和更大范围的经济技术协作区②。它们之间纵横交叉、相嵌重叠,由生产领域发展到流通和科技领域,由工业扩展到各经济部门,既推动了我国地域经济开发由东到西战略转移,又促进了以生产、商品流通为主体的经济网络形成。随着这些地区性横向经济联系网络在全国城镇体系内部展开,预计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网络将由现在国务院直接调控30个省(区)市的传统行政——经济网络,逐步转变为国务院通过九大城市经济区间接调控分区城镇体系核心,作用于38个特大城市,波及1000个左右的地区经济中心的经济——行政管理网络新模式。形成为我国自上而下,多层次,以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城市经济网。 到下世纪末,我国城镇体系将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九大城市经济区分区体系核心为辅心,38个省级地域城镇体系中心为骨干,1000个左右的地方中心城市为节点,与8条纵跨南北干线、8条横贯东西通道相交汇,共同组成我国21世纪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表16-10)。 16-10 21世纪中国城镇体系通道网结构
① 徐耀中:“我国正在形成区域性经济网络”,《经济参考》,1987年10月3日。 ② 据统计我国目前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104个,其中省际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19个,省毗邻地区经济协作41个,省内经济协作区44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