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
 


三、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

 

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是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概观国家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具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为核心,沿海、沿江为枢纽,形成的具有“T”字形的点——轴地域结构系统;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派生而成的以各省会(或首府)为核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约125公里范围内,见图8-5)集聚的若干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体,形成第一层次以下,具有我国特色的多核心(有些亦已形成次级发展轴线)区域空间结构。一、二层次的有机结合,正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点——轴——面”城镇有机空间组织系统。

 

(一)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的定量划分

 

长期以来,有关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的划分,都是建立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地域空间结构的类型也具有渐变、模糊的特性,往往导致类型划分上的混乱。在这里我们将城市(包括镇)视为区域的中心点,运用点的平面分布统计方法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聚分布。其测度采用R指标表示。当R=0时,即意味着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0,成为聚集于一点的平面分布;R>1时,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分散程度,如正四边形分布R=2.0,正六边形分布R=2.149。用R值表示点的空间分布结构图如下(图8-6)。

我们首先根据各省区面积、城市数,计算出各省区城市的平均

 

最邻近距离(de),再据各省区核心城市按125公里、250公里、375公里、500公里四个层次划出各省区城市距核心城市分布状况,分别求出这些地域内城市间平均邻近距离(表8-12)。

由表8-12可知,我国各省区距核心城市125公里范围内,R值均小于1.00。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各省区(除青海,西藏外)在以核心城市为中心,125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的城市分布都是属于集聚型分布,它们均围绕各省区核心城市形成了一簇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当距核心城市距离增大到250公里时,仅呼和浩特城市群、郑州城市群、上海(含苏、浙)城市群、福州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昆明城市群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的R指标大于1.00,表现为集聚倾向,而其它省区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群则趋于分散。当距核心城市距离增加到375公里时,仅有上海(含苏、浙)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乌鲁木齐城市群R值小于1.00,仍表现为集聚倾向。从我国城市分布现状看,尽管重庆城市群、乌鲁木齐城市群的R值小于1.00,但主要是由于四川盆地和北疆地区平均最近邻距离较大引起的,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城市连绵区带。因此,据R值指标计算,上海(含苏、浙)已形成我国延伸最长、城市最多的城市连绵带。

 

(二)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类型

 

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形式,依据其分布形态、核心城市多寡、城市数量的多少,大体上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块状城市集聚区

这种类型的城市群体分布地域范围较大,由若干个大、中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体的核心,是我国城镇群地域空间形式发展的高级形式。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由于拥有多方面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始终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块状城市集聚区形成、发展的主要区域。迄今为止,我国东部地带自北而南已经形

8-12  我国分省区城镇分布及指标计算表(1985年)

 

续表

说明:(1)青海、西藏二省区未计入;

2)台湾城市数为10万人口以上的市镇数。

 

成或正在形成的这类城市集聚区有:

1)辽中南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盘(锦)——瓦(房店)——大(连)块状城市连绵带。

2)首都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京、津、唐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内圈(京——津——唐——廊坊)、外圈(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的首都块状城市圈。

3)长江三角洲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心,已形成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城市连绵带。

4)珠江三角洲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广州、香港为核心,正在形成包括澳门、东莞、佛山、中山、深圳、江门、肇庆、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块状城市集聚区。

5)台北盆地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台北为中心,已形成包括基隆、新竹、三重、新庄、板桥、中和、永和、淡水、北投、桃园、南坎、中坜、松山、景美、树林等城市(镇)组成的“大台北”城市集聚区。

2.条状城市密集区

这种类型的城市群体所组成的城市数量一般不多,大都以一个主要城市为核心,已基本形成块状城市集聚区框架,但城市群的轴线仍在形成、发展之中。这一类型多见于现代交通线沿线地区,它们是:

1)胶济——津浦(山东境内济南以南)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济南、青岛为两核,以胶济、兰烟和济南以南津浦铁路为骨干,正在形成龙(口)、烟(台)、威(海)、莱(阳)、青(岛)——淄(博)、青(州)、潍(坊)——济南——泰(安)、(莱)芜、新(泰)——济(宁)、兖(州)、曲(阜)等城市组成的“■”形条状城市密集区。

2)闽东中部沿海城市密集区。本区以福州、厦门为两核,正形成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组成的沿海条状城市密集区。

3)滨洲——牡佳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哈尔滨为核心,以滨洲铁路、牡佳铁路为骨干,正形成包括齐齐哈尔、大庆、安达、肇东、哈尔滨、阿城、牡丹江、绥芬河、鸡西、七台河、佳木斯、双鸭山、鹤岗等城市组成的“■”形条状城市密集区。

4)郑州京广——陇海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陇海“十”字形交叉铁路为骨干,正在形成包括三门峡、义马、洛阳、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城市组成的“十”字形条状城市密集区。

5)湘中湘黔、浙赣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湘黔、浙赣铁路为枢轴,正形成包括江西省新余、宜春、萍乡,湖南省醴陵、娄底、邵阳、冷水江、新化等城市组成的条状城市密集区。

6)成渝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成都、重庆为两极,成渝铁路为枢轴,正形成包括绵阳、德阳、简阳、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城市(镇)组成的条状城市密集区。

7)宁夏黄河灌区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银川为中心,包兰铁路为轴线,正在形成包括临河、乌海、石咀山、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等新城市组成的内地条状城市密集区。

3.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这种类型的城市群体分布是以一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结合其周围若干个中、小城市(镇),共同形成的初级城市群体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这一类型目前多见于地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的地区,城市群体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极核刚刚形成。概观全国城市分布图,现比较明显的有长春、太原、西安、合肥、武汉、南昌、南宁、贵阳、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11个城市群。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可用表8-13反映如下:

8-13  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构成表

 

 


 




尽管均匀分布和集聚分布不遵从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但其空间分布的格局可由泊松分布演化而来。R表示平面上各点与其最邻点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