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中国城镇体系的地理分布特征
上述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固然是各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和历史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则又是受地理条件深刻影响的反映。因此,中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也具有相应的地理分布特征。
(一)城镇集中分布平原丘陵地区,高原山区分布很少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西部的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而东部丘陵和平原占地比重相对较多。我国主要城镇(城市和大于5万人口的镇)集中分布于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的东部丘陵、平原地区,平均海拔高度500—2000米的中部低山,中山地区分布较少,西南内陆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分布更少。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密高疏”的垂直分异规律和“东密西疏”的水平分异规律(表8-6)。 由下表可见,我国第一阶梯的u值分别为第二阶梯的14倍和第三阶梯的110倍左右。可见我国主要城镇偏集海拔高度小于500■ 表8-6 我国城镇垂直分布统计表(1985年)
米的丘陵、平原的倾向非常突出。
(二)城市偏集亚热带、暖湿带地区
由于季风和降水的影响,我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但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是荒漠或干草原,而是由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分布的集中地区。此外,暖温带、中温带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分布比较密集区域(表8-7)。 由表8-7可见,我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尤其在亚热带几乎集中了全国一半左右的城市。从城市分布数与国土面积u值比率可见,亚热带最高,其次是热带和暖温带。再从城市等级规模的地域分布看,在亚热带中、小城市比例高于大城市;在暖温带大、中城市比例高于小城市;中温带则大城市比例高于中小城市;热带地区尽管在我国分布面积不大,但城市分布密度较大,仅次于亚热带地区;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低,现仅有3座城市。 表8-7 我国气候区域市分布统计表(1985年)
(三)沿河城市组群正在形成
城市是生活、生产的集聚地,河流也如动力、交通一样,是城市生存的生命线。尤其在古代,河流既是人们取水的渠道,又是水上运输的航线,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城市分布与水系分布密切相关。据资料统计,在绝大多数河流分布的东南半壁,集中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在水系不发育的西北内流河流域,城市分布却很稀少。我国淮河流域以南和云贵高原以东地区河网密度大,分布了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尤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是我国城市网密度最大的地区。概观我国城市按流域分布(表8-8),从北向南可以粗略地看出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不同阶段的城市密集区,沿河城市组群正在形成。 表8-8 我国城市按流域分布表(1985年)
(四)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相适应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了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非常稀疏(迄今大约还有1/10的国土范围内没有常住居民)。明显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分布由内地向沿海集聚,人口密度分布自内地向沿海递增的人口分215布总特征。 我国现代城市(镇)是人口分布的一种主要居住方式,也必然表现为与全国人口分布基本相适应的总特征。现按各气候区统计(表8-9),明显可见我国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的u值均在1.00左右,即为一佐证。 表8-9 我国城市与人口空间分布对照表
(五)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分布差异明显
城市是国家经济中心和集聚地,其分布的地域差异,必然也是国家经济空间开发的具体体现。概观我国的经济景观,自东向西,从沿海至内地到边远地区,呈现为高度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落后地区的基本空间形态。依据我国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在保持各省、区、直辖市行政区完整性的基础上,大致可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在这三大地带中,城市的空间分布如下表(表8-10)。 由下表可见,我国无论城镇数量还是城镇人口,都偏集东部沿 表8-10 我国三大地带城镇分布表(1985年)
说明:东部地带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含港澳)及广西12省区,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省区;余为西部地带。 海地带。在这一地带,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分布了近40%的城镇和将近一半的城市人口,国土面积与城市数、镇数、城市非农业人口、镇非农业人口的u值在2.5~2.8左右,是我国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在中部地带,占全国29.2%的国土面积分布了30%以上的城镇及城镇非农业人口,其u值也都在1.15—1.38之间,显然城镇发展已趋均衡。在西部地带,占全国56.6%的国土面积,仅仅分布了20%左右的城镇和城镇非农业人口,其u值仅在0.3~0.5之间,城镇分布密度仅是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带的1/10和1/5,是我国城镇分布稀疏地带。 就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而言,也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表8-11)。具体表现在:在东部沿海地带,集中了仅有的5个3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54.4%的大城市和46.1%的中等城市,表现为大、中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域特征;在中部地带,大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衡,它们的城市数均占全国分类总数的30—40%;而在西部地带,小城市也才占全国的29.7%,大、中城市比例更低(分别为14%和14.7%),表现以小城市占优势的地域城市分布特征。 表9-11 我国三大地带城镇空间分布表(1985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