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六、以河运为主的明代漕运
 


六、以河运为主的明代漕运

 

公元1368年,反元起义军首领之一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就在这年,派大将徐达北伐,占领了元朝的京城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朝初年,为了驱除和阻止蒙古残余力量的南侵,在北方驻有重兵。1403年,燕王朱棣做了皇帝,把京城由南京搬到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明朝初期为了供应北方和辽东等地军队给养的需要,又恢复了海运。但是由于航道生疏,气候条件千变万化,船只照常发生沉没事故。例如永乐元年(1403年)由江南运粮到直沽,全年总量为六十万一千二百三十石,安全运达的只有四十九万多石,沉没、损失的粮占总运量的百分之十七。明朝统治者对于改善海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沿海地区增设一些航行标志,白天用标旗,晚上用灯光,指挥船只进出;广泛采用了磁石指南针等航行仪器,来辨识航行方向;此外,还专门建立船只避风的场所,并对海运线路进行了多次探测,等等。明代通过海道北运的粮食,正常的年运输量都在一百万石左右。海船每年往返两次,漕船返程时,同样将北方的豆类和枣梨运到南方,数量也很大。

但是,由于海运险阻,明朝的漕运重点还是放在运河方面。永乐年间,动员了山东百姓十六万五千人,用了二百天时间,对济宁至临清之间长达三百八十五里的一段运河,进行了整治,使汶水、洸〔guáng〕水注入运河以增加运河的水量,并以南旺口为最高点,使运河水南北分流。北段建闸十七个,南段建闸二十一个。经过这次整治,大运河又能南北畅通了。永乐十三年,建造了三千只木船投入河运,使河运大大加强。此后海运即告停止,漕运全由运河承担。

明朝行驶在运河的漕船,一般为八九千艘至一万艘不等。天顺(14571464年)以后,规定为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五艘,漕军定员为十二万一千五百人。崇祯初年,漕船增加到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三艘,年运输量为四百万石左右,每艘船载量二、

 

三百石不等。

为了鼓励漕运,嘉靖(15221566年)年间,曾明令规定:每条漕船准许携带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这样一来,大运河便成为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沿河城市如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淮安、扬州等,都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