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英语:Travel)指以步行或交通工具进行的一定距离的位移,亦指为观赏不同景色及了解异与自身文化的差别而到不同城市、地区、国度或到遥远陌生地区参观、游玩、体验的文化概念。
旅行与旅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行强调路线和路程,而旅游强调产业和体验[1][2],这是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但从广义上来说,旅游属于旅行的一种,但旅行却不一定是旅游。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将旅行与旅游二词混称,其实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行“重点在路途”,而旅游“重点在目的地”。
旅行是指从某地通过交通工具到达另一地点的过程,例如留学生寒暑假回家、因为工作到异地出差等等,游玩并非旅行的主要目的。
而旅游是指从某地搭乘客车、火车、民航客机等交通工具去往事先计划好的另一地点,到达终点之后前往当地的景区,体验当地的美食,参与当地的活动等等,并且一般都需要借助旅馆才能得到临时的住宿,游玩是旅游的主要目的。
旅游或旅游业(英语:Tourism)是指个人的旅行游览活动和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产业[1]。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
旅游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也是休闲产业的一种,具有移动性、异地性和暂时性等特征。旅游人士称为一般旅客、游客。跟团旅游时,共同旅伴称为同团团员;自由行之旅客,亦称为背包客。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反之,也称为深度游。
与旅行的概念不同,旅游是指为了消费、休闲或公干或其他原因,离开其惯常居住地与活动场所,到达其目的地停留不多于一年的游览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客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55英里(88.5千米)。
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会议上,马尼拉宣言认为旅游是国民生活中一项必要的活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教育、经济领域。
旅游业通过提供游客商品和服务(其商品与服务有可能是一体的、实时同步的),可以赚取大量收入,自2011年起占到世界服务贸易的30%,总体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的6%。同时也提供了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从旅游业受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航空、游轮、铁路列车、出租车),酒店业(住宿,包括酒店、度假村、airbnb),娱乐场所(游乐园、餐馆、赌场、商场、音乐演出场所、剧院)。当然还有卖给游客的商品包括纪念品。
在古代,到一个人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游休闲仅限于富裕阶层。他们偶尔会去遥远的地方,欣赏宏伟的建筑和艺术品,学习新的语言,体验新的文化,品尝不同的料理。 最早的旅游可以追溯到乌尔国王舒尔吉,虽然国王自诩是为了修路和建造驿站,给其他旅行者提供方便之用[3]。 最早的休闲旅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4]。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富人流行去贝亚这种地方做SPA和海滨度假。保萨尼亚斯在公元2世纪写书《希腊描述》。在中国古代,孔子花费14年周游列国,到过泰山[5],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而历朝中,皇帝为了避暑、避寒,会离开皇宫去到行宫避暑避寒。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和佛教都有朝圣的传统。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分别是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0世纪到13世纪的宋朝涌现出了一些旅游作家,有苏轼、范成大。明朝有徐霞客。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在1336年登旺度山后写了游记赞扬这次旅行,但批评他缺乏好奇心。勃艮第公爵诗人Michault Taillevent在1430年游览侏罗山后写了恐怖回忆录[6]。
现代旅游可以追溯到壮游,指的是欧洲上层阶级的年轻人环游欧洲(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1624年,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进行了一次横跨欧洲的旅游,这在当时波兰贵族中是风俗习惯[7]。 他游览了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比利时、荷兰领土,并受到围攻布雷达的西班牙军队、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捷克的赞赏。这是一次教育之旅[8],其中一项成果是将意大利歌剧引进波兰立陶宛[9]。
该传统一直活跃到约1660年,直到1840年代大规模的铁路运输的出现,形成了标准的旅游行程。虽然这主要限于英国贵族和有钱的乡村贵族,但是北欧新教徒有类似的旅行,并从18世纪中叶开始有南美、美国和其他海外年轻人加入。铁路和蒸汽船的出现使得旅游变得简单,中产阶级也因此受益,这其中有托马斯·库克,并流传了一句谚语叫“库克的旅行”(意为走马看花式的旅行)。
到了18和19世纪,壮游成了上流社会学生的象征,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的关于经典文化的霸权理论很受欧洲学术界的欢迎。艺术家、作家、旅行家(如歌德)肯定了意大利、法国、希腊在传统艺术领域的霸权地位。因为这些原因,壮游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前往这些地方。
休闲旅游可以关联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10]。 起初,受益的群体是生产机器的拥有者、寡头政治、工厂主、贸易家。这其中也包含新出现的中产阶级[10]。 于1758年创办的考克斯金是第一家正式的旅游公司[11]。
旅游业这项产业起源于英国,这在很多地名中得以体现。在法国蔚蓝海岸的度假胜地尼斯,一条著名的海滨步行道叫盎格鲁街(意为“英国人步行道”)。在欧洲大陆有许多历史名胜,宫殿酒店取名为“布里斯托酒店”、卡尔顿酒店、 美琪酒店,这些都体现了英国的统治地位。
托马斯·库克是第一批做旅游生意的。1841年7月5日,库克安排铁路公司收取每位乘客1先令,这包括火车票和旅途中的餐食。
1855年,库克推出了第一个出国游,从莱斯特到加来并前往参加世界博览会,次年则推出欧洲大环游[12]。 1860年代他组团前往瑞士、意大利、埃及、美国。
许多游客会到海滨的海水浴场休闲旅游,热带海滨地区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很热门。
大众旅游指的是按照计划有组织的跟团游,通常会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13] 该旅游形式在19世纪下半年在英国形成,开创者是托马斯·库克。库克利用了欧洲快速发展的铁路网络优势,创办了一家公司,除了为大众提供价格实惠的一日游以外,还为富人提供了去欧洲、印度、亚洲、西半球的长途旅游。到1890年代每年都有2万名游客购买Thomas Cook & Son的旅游产品[14]。
旅游交通到20世纪早期开始有汽车,后来又有了飞机。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在旅途中花费的时间。
欧洲大陆,最早的海水浴场为1793年开发的海利根达姆,位于波罗的海。
到了20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成为了大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出于政府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旅游活动一般会被疗养制度所代替。疗养制度和疗养院建立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之上:是一种健康、效率和有组织的集体体验,而非享乐和放纵。一般来讲,工人与其它劳动者在一年内会拥有两到三次在全国其它疗养院休息的机会,其餐旅费用完全由国家政府支付。但在施行了经济改革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疗养制度往往式微。
利基旅游指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特殊旅游形式。比较普遍的利基旅游市场有:
其它的旅游形式还有:
冬季旅游的发源地是1860年代的瑞士圣莫里茨。人们去到滑雪场滑雪[15][16]。在现代亚洲,常见的冬季旅游目的地有中国大陆的东北三省地区、日本的北海道等。另外,冬季旅游的目的地除了一些可以观赏雪景,体验滑雪的地区之外,也有居住在较寒冷地区的人愿意前往的热带地区,如中国大陆的海南省。
自行车旅行指以骑自行车作为主要代步方式的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运动类旅行。其特点是运动量大、环保,但是出行速度不如机动车迅速。自行车旅行适合注重旅行沿途风景,而非目的城市的旅客。
由于移动速度慢、弹性大,亦成为喜欢“慢游”的旅行方式之一,便利旅游体验。因应此旅行旅游方式兴盛,以此为主的旅游景点,常会设置自行车步道。
泛指100km以下的骑行
泛指100km—300km的骑行
泛指300km—500km的骑行
泛指500km以上的骑行
在中国大陆,很多自行车爱好者都喜欢骑行至西藏,最佳骑行时间为每年的7月—9月。其中以318国道成都至拉萨(俗称川藏南线)的人数最为众多,这一现象导致部分媒体称“骑行318”是新四大俗(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318)之一。[1]
青海湖是中国大陆骑行热门地点之一,每年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令此条线路更具知名,最佳骑行时间为每年的7月—8月。常规路线是以青海省西海镇为起点,顺时针骑行一圈约360km。
千岛湖骑行绿道,全长138km。
环台湾岛最佳骑行时间为每年的3月—6月,常规路线约1000km。
([//web.archive.org/web/20190723093609/http://bbs.8264.com/thread-2146196-1-1.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人一狗环球骑行:[波斯(伊朗)篇]--(23个国家1年的苦旅:两万五千里的磨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