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架式户外背包。

背包,又称背囊,是一种附带一至两条肩带,可以挂在人类背部的行李袋。从近代行军荷载物品用途,发展而成为现代的背包。虽然在构造与材料上都有改进,但是其主要构造系统仍然是肩带与行李袋。由于人类难以单靠双手持久地提着重物,因此背包往往是用来携带或者搬运重物的首选工具。

根据不同的应用,户外活动散步登山远足旅行及骑单车等,又或者是日常逛街及上学等,使用背包时都会讲求舒适与轻便。当负重时,如货物运输、露营和行军等,所使用的背包设计都会有所不同,例如会采用更为透气的材质,内侧加上支持框架,将重量转移至臀部,或者肩带可以加入填充物件以减少肩背的压力及附有腰带等。

名称

清明上河图截图中,有人背著物品在节庆中行走。

在华人社会,称之为背包或背囊,就是意指“背”负的行“囊”;日文中有两种用词,一是用汉字“背囊”,另一用“リュックサック”,是音译自德文“rucksack”的片假名;而朝鲜语称背包为“배낭”或“백팩”,“배낭”是汉字“背囊”的谚文,而“백팩”是音译自英文的“backpack”;越南语用词是“ba lô”是法语词“ballot”的音译,其发音也与汉语的“背囊”接近。

德语中的背包是“rucksack”,是由“rücken”(背部)与“sack”(布袋)两字所组成,丹麦语的“rygsæk”、挪威语的“ryggsekk”、瑞典语的“ryggsäck”、以及荷兰语的“rugzak”都是同源字。俄语中的背包,是借用德语转写斯拉夫字母变成的“рюкзак”;在英国,是引用德语外来词rucksack”为背包一字,而美国有两种用字,其军中沿用“rucksack”一字,然而1910年代,美国民间从“moneybag”(钱袋)与“packsack”(绑袋)两种袋子,演变成一种袋口穿有绳子,绳子两端固定在底部的袋子,可以背在肩上的“backpack”,后来就成为现代美式英文中背包的通用字。

西班牙语中的背包是“mochila”,是从“mochil”(信差)一词演变而来,葡萄牙语的“mochila”、加泰罗尼亚语的“motxilla”都是同源字。法语中背包是“Sac à dos”,字面意思就是“在背上的袋子”。

演变

1843年发行之《拿破仑历史》一书中的插图,紫金军团皇家卫队步兵的配备中有背包。

在许多民族都有发现背包的原型,其中已知最早的“背包”原型,为死于公元前3300年的冰人奥茨的遗物,用 3 根树枝绑成支架,加上网与兽皮,背在背上载物品[1],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那是雪鞋[2]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便于长途运送物资或旅行,除了使用马匹、推车等载具外,也会制作可背式的支架,靠人力载着物资前进。在日本,仍保留着传统的背负支架,称为“背負子”。

现代背包源自欧洲,13世纪时,欧洲各国的军队,开始采用麻质亚麻混纺的帆布,来加强防御工事,后来他们用这些布料制造成袋子来搬运物资,随后为能让部队可以承受恶劣天气,需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粮食与生存装备,便使用这些布料袋子,采自传统背架的观念,设计出可以肩负在背上的布袋[3]。1551年发行的瑞典字典中,首次收录有“ruggsack”(即今ryggsäck)一字,并说明字源为中古高地德语,用以收纳物品[4],可见当时背包已在中、北欧,广泛被地人们所使用,或已为人所熟知。

直至1936年,在法国德龙省安内鸿(Anneyron)城,一间刚成立了6年的家庭式公司勒富马(Lafuma),推出了一个拥有多项专利的背包,其设计完善,为背包带入新的发展阶段[5]

结构

无支架式

无支架式背包的构造,主要是袋子与肩带,通常采用轻便耐用的布料制成,以达到重量轻、携带容易、方便收藏的需求,与有支架的背包相比,较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形状,可负载重量较少等差异,而售价也相对低廉。为能加强无支架式背包的支撑力、舒适性,有些无支架背包会在贴近背部处,加上填充料、或特殊布料,或改良肩带的设计,又或加上腰带等;也有些无支架式背包,采简化设计,以求轻便、通风、耐磨[6][7]

无支架式背包常见应用于军旅携带个人物品、学生装载书本教具、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带的轻装备、又或是放置日常随身物品、手提电脑、摄影器材等[6][7]

外支架式

可以当凳子使用的外架式背包。

外支架式背包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特色是支撑袋子的支架露在外面,有些支架可以与袋子分离。随着材料与技术的进步,外支架式背包也不断演进,支架由从前的木材及铁,到现在的铝合金及塑料,肩带也有舒适的软垫与设计,有些附有腰带以贴近腰背,良好的透气便于在炎热的气候中被背负[6][7]

内支架式

参考资料

  1. ^ Dick Baugh. The Three-Stick Roycroft Pack Frame. Primitive Ways. 2001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2. ^ Iceman was wearing 'earliest snowshoes'. ARCHAEO NEWS (Times Online (21 February 2005)). 2005-02-27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英语).
  3. ^ Jeff Holman. The History And Durability Of The Canvas Rucksack. Mixxt. 2011-12-31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4. ^ Udo Jürgens, Joseph Beuys. RUCKSÄCKE - Blümchen am Beutel. DER SPIEGEL. No. 37/1985 (Spiegel). 1985-09-09 [201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德语).
  5. ^ Sac à dos (1936). EurekaWeb. [201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法语).
  6. 跳转到:6.0 6.1 6.2 Spencer Hixon. Internal, external, and frameless packs - which is right for you?. examiner. 2009-06-01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5) (英语).
  7. 跳转到:7.0 7.1 7.2 Mark Verber. Backpack and Daypack Recommendations. Recommended Outdoor Gear. Verber.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英语).

参见


西班牙背包客
以色列背包客

背包客(英语:backpacker,衍生自backpacking一词),就是背着背包做长途自助旅行的人,被称呼为背包客的旅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预算下进行旅行活动,所以他们对于旅行的规划、景点的独到之处也常有自成一派的见解。在旅游界里,拥有丰富经验的背包客往往相当受人关注,此外,目前背包客也能泛指登山露营、冒险活动的户外活动参与者。类似旅游形式还有沙发客,以低预算甚至免费的形式进行旅游。

与背包客一词广泛运用的还有其他类似的词,例如中国大陆多称呼为驴友,是旅游爱好者自称或尊称对方的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驴友一般喜结伴出行,有的准备帐篷、睡袋,露宿在山间旷野。另一种说法是,取自“旅友”的谐音,即旅行之友的意思。台湾多称呼他们为自助旅行玩家自助旅游者香港则以英文Backpacker直接称呼他们。

文化

背包客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团体性”,不论是住在有自助厨房以及共用电视厅的青年旅馆、与他人共乘交通工具或是一起购买车票,最重要的是分享彼此的经验,这样的资讯交流使得诸多背包客们能够从互相学习,同时能够省钱,得到的资讯甚至比阅读孤独星球出版的旅游书(常被引用,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旅游指南出版社)都还要新还要多。

第二个特色就是“真实”。自助旅行不是一段假期,而是一种学习[1],背包客们总希望能够体验到当地最真实的风俗民情,而不是旅游业包装下的套装行程,因此背包客有时也被冠上“反观光客”的封号[2]

第三个特色是短时间内“积极体验当地生活”,尝试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当地母语使用者学习听说口语接收表达能力(这也是最初人类学习语言的方式,先学习听再学习说),并了解当地传统市集的经济动态与当地国家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