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仫佬族
简介(分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发展简史及民族发展大事记等)
    仫佬族居住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和北部,有15.9万多人,90%聚居在罗城便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柳城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十几个县内。
    仫佬族的语言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长期以来同汉族、壮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在一起,很多人除了讲仫佬语外,还会讲汉语、壮语。
    仫佬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封建社会,仫佬族人民为反抗封建压迫和统治,曾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从明朝永乐七年至清朝道光元年,先后爆发过规模不等的武装反抗。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仫佬族人民组织秘密会党,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仫佬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逐渐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1930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红七军北上,经过罗城、天河县等仫佬族地区,得到仫佬族人民的支持。在抗日战争中,仫佬族人民参加了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中,仫佬族人民开展了反对国民党的“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
文化艺术 >top
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或重要人物及其神化传说 >top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top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婚丧嫁娶、祭祖都要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春社节日,仫佬山寨便歌声不断,颇有绕梁三日的感觉。在歌谣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十劝歌”了,它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寓道德教育于文娱活动之中,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表现了仫佬族人民勤劳、尊老爱幼的朴实良好民风。每逢节日,仫佬族人民还进行颇具民族风情的舞草龙、抢花炮、象步虎掌等等。
 
  “抢花炮”是仫佬族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仫佬山乡凤凰山附近有个“龙岩坡”,坡上有个‘成王庙”。为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龙王庙”庙会,仫佬族人民都要聚集到一起举行盛大的“花炮节”。届时,乡亲们成千上万,纷纷涌向龙岩坡,参加“抢花炮”或观光。“抢花炮”场面生动,队员们互相协作,热闹非凡。抢得花炮者被视为村中英雄,人人崇敬。
    服饰:在仫佬山乡,男女老幼都穿青蓝色的衣服,青蓝色是仫佬人最喜欢的一种服饰颜色,他们家家户户都会自织、自染这种青蓝色土布,工艺制作别致,织出的布色泽鲜亮,既美观又耐用。清代,妇女穿筒裙,现在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盘答,戴着精致的耳环、手锡、戒指。男子穿对襟衣服。
    食物:仫佬族以稻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尤其喜欢辣椒和糯米饭。最有民族特色的要数桐叶粑和特大粽粑,让你吃了还想再吃。
宗教信仰
>top
民族节日 >top

    仫佬族节日很多,一年中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和汉族一样,仫佬族也过春节,叫做“达年”,即过年的意思。仫佬族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初一“买新水”,十五过大年,开展玩龙灯、舞狮子、唱彩调、“走坡”等活动;三月初三“婆王节”,“婆王”又称“花婆圣母”,这天,各村寨都要祭祀“婆王”;四月初八“牛节”,让辛苦了一年的牛休息,拜祭祖先和“牛王”,所以又称为“牛诞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是驱虫保苗节,抬纸船巡行在田间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是“后生节”,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唱山歌、交朋友,是青年人找寻终身伴侣的日子。这一天,坡场山歌缭绕,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此外,还有众多的宗教节日,祭土主、春耕节、祭雷王、祭祖先,等等。
   
在众多节日中,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是“依饭节”,又称“喜乐节”。顾名思义,这一天是个喜庆日子,每三年立冬以后择吉日举行,这天,他佬山寨从清晨开始就锣鼓咚咚,歌声索绕在山间,人们抬着猪羊到饲庙中祭祖,做道场,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浓郁。白天看要狮舞龙,晚上燃起火把看戏,整个仫佬山寨热闹而又祥和。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top
    仫佬族居住在称为“山如剑排”的石山地区,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山峦起伏,竹木苍翠,丘陵峡谷,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东奔南淌的溪流欢腾不息,因河流落差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恰似条条银河,又似粒粒珍珠串成的帘子。奇山秀水的“罗城八景”让人留连忘返,剑江风光更是让人如痴如醉。
建筑风格
>top
经济活动
>top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仫佬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由于仫佬族聚居地区两面环山,中间丘陵峡谷错杂,石山居多,荆棘丛生,大田平地少。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仫佬族人民一直沿用老祖先保留下的“踏犁翻番”耕作技术,现在仍与机耕并存。反映了仫佬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辛勤劳作的优良品格。还有“马代牛耕”,也曾为仫佬族先民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仫佬族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情况,仫佬族人民向来“以农为主,以商为辅”,即农忙时候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兼做小商小贩。这样,在仫佬族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小集市,习惯上人们把它称作“以商补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仫佬族从事农业的同时,还从事编织手工业,仫佬族妇女编织的草帽是他佬族颇负盛名的手工艺品。
    复杂的地质结构,蕴育了丰富的矿藏,有煤、锡、硫磺、铁等20多种。煤,是仫佬山乡的主要矿藏资源,储量丰富,煤质较好,在广西久负盛名。煤层分布形似一条煤川,所以有“山乡煤川”之称。仫佬人农闲时就去挖煤,或作为家用,或卖出赚钱。所以,仫佬族又被称作“有着悠久采煤历史的民族”。他们烧制的“煤砂罐”轻巧耐用,别具特色。过去,科技落后,挖煤让他佬族人吃尽了苦头;如今,众多采用先进技术的煤矿正为经济建设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仫佬族人民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今天,仫佬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以改革开放的新姿态,大踏步向21世纪迈进。
重大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