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发展简史及民族发展大事记等)
|
|
京族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少数民族,有1.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友好相处,大部分人懂汉语、汉文。他们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字喃”。“字喃”意为南方之字,即喃字,它是京族在使用汉字的基础上于13世纪末创造的本民族文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歌本和宗教经书中仍在使用。
|
文化艺术 |
>top |
|
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或重要人物及其神化传说) |
>top |
杜光辉:中法战争期间“黑旗军”头领。
|
|
>top |
|
|
>top |
|
民族节日 |
>top |
唱哈节(又叫哈节)是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有京族特色的节日。“唱哈”,意为“唱歌”。相传很久以前,京族人民生活很苦,有个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统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后来人们兴建“哈亭”,以唱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
唱哈节的主要内容是祭神唱歌。唱哈的场所主要在“哈亭”。哈亭是具有京族风格的建筑物,亭内供奉镇海大王和各姓祖先的牌位。节日来临,家家布置一新,并纷纷请客。
到了唱哈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保渔业丰收,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哥”“哈妹”唱歌,同时举行舞蹈、武术、角力等活动。唱哈时有三人出场,“哈哥”专门用琴伴奏,两位“哈妹”轮流演;唱。歌词内容为民间传说等,有哲理歌情歌等,歌声抑扬婉转,优美流畅。“唱哈”一般要连续三天,通宵达旦地欢宴歌舞。
|
|
>top |
|
|
>top |
|
|
>top |
渔业:京族三岛南濒北部湾,西隔北仑河与越南相望,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终年不见冰雪,树木四季常青,物产丰富。盛产各类海产品,仅鱼类就有700多种,产量较丰富的达200多种。京族三岛所在的珍珠港,群山环抱,水深浪静,是珠蚌生长最理想的地方。因此,京族以擅养珍珠著称。
除渔业外,这里还盛产农作物和亚热带水果。 |
|
>top |
京族地区处于我国南部边疆的海防线上。京族人民和广大汉族、壮族人民一起,筑海堤,垦荒坡,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南疆,为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历史上,京族人民曾与汉族、壮族等民族联合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万尾、巫头等地的京族、汉族人民,在京族杜光辉率领下,毅然参加了“黑旗军”,站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前列。当法国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江平京族地区时,当地京族、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奋勇迎敌。1944年初,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对于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京族人民也曾进行过多次的反抗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