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布朗族
简介(分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发展简史及民族发展大事记等)
    布朗族共有8.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地,其余的分布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永德、双江、耿马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景东等县。
    布朗族的先民在古代就生活在这一地区,汉代以前的古籍上都有记载。古书上称他们为“濮”、“扑子蛮”、“蒲蛮”、“蒲人”、“扑子”等。布朗族的自称和他称也很多,住在勐海一带的自称“布朗”,住在镇康、是东一带的自称“乌”,在澜沧一带的自称“翁拱”,住在双江、云县、墨江一带的自称“阿娃”等;汉族和其他民族通称他们为“濮满”或“濮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地区间语言的差异,有西双版纳布朗语和镇康的“乌语”两种方言。布朗人除讲本族语言外,一般还能讲佤语、汉语和傣语,少数知识分子已会使用傣文和汉文。  
文化艺术 >top
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或重要人物及其神化传说 >top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top
宗教信仰
>top
民族节日 >top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top
    除了茶山茶林之外,在布朗山一带的丛山峻岭间,还有着参天的原始森林。这里生长着松、柏、红椿、麻栎、樱桃等优质木材和油桐、香樟、核桃等经济林木以及野“三七”、罗芙木等各种药用植物,栖息着野牛、野猪、虎、豹、虎子、马鹿、猿猴等动物。
建筑风格
>top
经济活动
>top

    布朗族是一个善于种茶和制茶的民族。
   
 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少雨多雾,适宜于种植茶叶。布朗族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在布朗山上广泛种植茶林,制作茶叶,使这个边远的山区成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布朗族因此也成为种菜制茶的能手。如果你在采茶季节来到布朗山,定会看到满山遍野茂盛的茶林,看到布朗族妇女那娴熟的采茶技术。

重大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