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发展简史及民族发展大事记等)
|
|
怒族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怒族有分别以支系名称命名的怒苏语、阿龙语、阿侬语和若柔语,但没有文字。
怒族的历史,在唐代古籍《蛮书》中就有记载。 |
文化艺术 |
>top |
文学: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太阳月亮的由来》、《地震的由来》、《人的由来》、《粮种的由来》等,民间故事《猎人与女猎神》、《六个朋友除妖》、《大力士阿洪》等,还有许多童话、歌谣和谚语。
音乐:怒族的短笛、弦、“达比亚”(琵琶)是富于民族特色的伴奏乐器,舞蹈反映的内容很广,有狩猎、耕作、迁徙、爱情、飞禽走兽、鬼神祭祀等,表现手法主要是摹拟。著名舞蹈有“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簸箕舞”等。 |
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或重要人物及其神化传说) |
>top |
|
|
>top |
|
|
>top |
|
民族节日 |
>top |
|
|
>top |
|
|
>top |
竹楼 |
|
>top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楼,刀耕火种,狩猎,用黄连、黄蜡、兽皮、竹器、麻布等土特产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生产得到发展,生活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的商品观念不断增强,出现了饲养商品牛的专业户、宰牛经营户、村寨集市和以经营为主的“生意人”。怒族人民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发挥资源优势,朝着不断繁荣富强的广阔道路前进。
|
|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