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佤族
简介(分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发展简史及民族发展大事记等)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县。有35.1 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侃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
    佤族的先民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汉晋时期,“濮”人就生活在澜沧江和红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侃族的称谓很多,自称有“佤”、“布饶”、“阿佤”等。1962年,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改称为“佤族”。
    历史上侗族曾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生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向佤族地区派出了民族工作队,按照“慎重稳迸”、“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疏通民族关系,争取民族上层,发展生产。1954年以后,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以及耿马、双江、孟连三个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民族自治县陆续成立。阿佤人民结束了迁徙无常的时代,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文化艺术 >top
    佤族人民喜爱歌舞,他们的舞蹈真可谓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圆圈舞”、“舂米舞”、“打歌”、“拜年歌”和“摆脚歌”。圆圈舞是群众性集体舞蹈,动作很简单,不分男女老幼,围成一个圈,彼此手拉手,顺着一个方向转动,边歌边舞。舂米舞往往在盖新房期间进行,一般是青年男女参与。当夜幕降临之后,在新房门前燃起火堆,人们聚在门前,围着火堆,由4个人手拿木棒冲击木锥,做出舂米的动作,其他人和着木棒的节拍跳起欢乐的舞蹈。佤族舞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敲木鼓和甩发。佤族女青年在跳舞时常常甩动披肩的长发,随着长发的甩动,那戴在颈上的银项圈也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构成了和谐的画面。
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或重要人物及其神化传说 >top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top
    社会组织:佤族社会有严格的家族制度,即由某个祖先繁衍下来的若干家庭组成一个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姓氏和严格的族规,家庭成员有互助、恤孤等义务。村寨是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单位,几个或十几个材寨组成一个部落。成年男子平时生产,战时皆兵。所谓的“战时”是指保卫边境、保卫村寨的自卫防御战斗。这些组织形式,虽然具有氏族社会的痕迹,但也充分显示了佤族群众团结互助、勤劳尚武的民族精神。
    服饰:
佤族的服饰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男子用黑布或红布包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大,身佩长刀,青年男于颈带竹藤圈。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穿围裙,小腿上缠裹腿布并套若干藤圈。头戴银(或篾)箍,耳戴大银环,并有红黑线穗。颈戴银项圈和料珠数串,腰围几道藤圈,腕戴银镯。
宗教信仰
>top
    佤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班洪(沧源县境内)地区的佤族则信仰小乘佛教。基督教传人后,不少人也信仰基督教。
    由于对鬼神的信仰崇拜较普遍,每年群众性的祭鬼活动较多。最突出的有“拉木鼓”和“砍牛尾巴”。佤族群众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把“木鼓”拉回村寨,要剽牛祭把,祈求上苍保佑,使谷子丰收,不受外寨人袭击,百姓生活美好。“木鼓”是从树上截下的一段两米左右的树干,经加工制作而成的鼓。
    “拉木鼓”活动很隆重,每年12月(佤历的“格瑞月”),由村寨的小头人带领人们到山上选定好大树,然后砍倒截下一段,拉回村寨。在拉回的路上,男女老幼又是唱又是跳,尽情欢乐,甚是热闹。拉回村寨“木鼓房”后,接着举行各种活动。木鼓用鼓槌敲打,能发出“咚咚’之声。在木鼓声中,人们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达到了高潮。木鼓是佤族的重要象征物,佤族的每个寨干部有木鼓,也都有木鼓房。
民族节日 >top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top
    佤族生活的地区主要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这里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很少平坝,故称为阿佤山区。阿瓦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建筑风格
>top
经济活动
>top
重大贡献
>top
    佤族是一个具有勇武精神的民族。佤族人民曾经和其他民族一起,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沧源班洪佤族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银铅矿的“ 班洪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组成抗英武装,狠狠打击侵略者,他们“宁可战死,决不投降”的斗争精神,令英国侵略者闻风丧胆。他们的英勇斗争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保卫了边疆的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