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
  第二节怎样查考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
 


第二节  怎样查考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

一、年代的查考、换算

 

从事学术研究时,常要换算公元和我国古代的年代,而我国古代的年代又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星岁纪年、黄帝纪年的不同;有时还要查考帝王的姓名、帝号、尊号、庙号、谥号以及日本的年代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使用下面的几种纪年表。

《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由于出版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种纪年表的错误,内容简要,使用方便,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全书分为九部分:一、《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包括原始社会及夏、商、周至清各代的起迄年代。二、《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表》,包括春秋时期到清代义和团起义的年代、领导人姓名和建立的年号。三、《旧石器时代表》,包括距今六十万年的蓝田猿人到距今一万年的资阳人的年代和考古发现的年代、地点。四、《新石器时代表》则以仰韶、龙山、青莲岗、良渚、屈家岭细石器文化为纲,包括了公元前5000—前4000年半坡遗址到公元前1725±95的齐家文化等,一一注明发现时间、分布地点、“碳14断代”。五、《夏世系表》。六、《商世系表》。七、《周世系表》(共和以前)。八、《西周共和以后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按时代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战国纪年表(附周代诸侯兴亡表)、秦纪年表……清纪年表等十四种。九、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现录该表八中之一页,略予说明,以见一般。

(续表)

上表的第一栏为公元纪年。

第二栏为干支纪年。

第三栏为王朝。其中的哀帝、平帝等为帝号”( )”内注明其姓名,永始、元延等为年号,后面的阿拉伯数码为该年号年次。“(哀帝 )”表示哀帝于绥和二年四月即位,以后则表示逾年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八月又复称建平。公元元年、辛酉后的 表示公元元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相当于元始元年十一月廿八日。

《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商务印书馆1956年3月出版,中华书局1978年重版。本表分为上、下编。上编包括历史年代总表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两千七百九十年的公元甲子纪年表,表中还注明朝代、帝王姓名、庙号和年号纪年。下编包括夏、商、周年代简表、东周诸侯年表、两周诸侯存亡表、秦以后主要朝代年表、十六国年表、十国年表、中日对照年表、公元甲子检查表、太岁纪年表以及该书所载年号的笔划索引。

《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1956年8月出版。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历代建元谱。起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年代顺序把历代帝王姓名、年号、庙号、谥号、尊号汇集而成,便于查某朝、某帝的年号与年数。第二编历代纪年表。起于公元前841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排,表中标明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年号(包括帝号)纪年。

《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李佩钧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出版。基本内容同上述年表,但每一朝代均注明国都所在地,为其他年表所没有。

以上四种纪年表中虽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为善,但是也不能完全代替,后三表也还各有特色。如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的中日对照年表,包括日本上自神武,下迄昭和二千多年间的天皇和年号以及统治年数,并注明各年号相应的日本纪元、公元年代、中国年代。这是同类纪年表中少有的。荣孟源的《中国历史纪年》中有《历代建元谱》,对查找我国历代帝王的姓名、籍贯、世系、帝号、年号、庙号和统治时间一目了然。李佩钧的《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还可查找历朝国都所在地。

查考年代的工具书,还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该表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全书分为《年代简表》和《年号通检》。前者以公元纪年和历史纪年逐年对照,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列出帝王称号、姓名、年号以及逐年干支。后者按笔划排列年号,列出所属朝代、帝王、使用年限。

此外,新出版的中国通史和断代史,也多附录有关纪年表,这种纪年表的编制往往较为精确,应予重视。有关历史纪年的专著和考古发现更应随时留意。

假若我们要把公元年代换算成干支或年号纪年,这种问题比较简单,现在通行的纪年表都有中西纪年对照,按时间顺序查到公元年代,后面即注明干支、年号。

用年号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或干支,如这个年号在历史上只使用过一次,换算时较为容易,翻开纪年表中的年号索引,再按索引提供的该年号元年公元纪年或页码,翻到某年,即可得知该年的公元纪年或干支。但是有的年号多次被使用,例如建元曾为汉武帝、汉(前赵)刘聪、晋康帝、前秦苻坚、南朝齐高帝先后使用过五次。在这种情况下,年号要与所属帝王连系在一起,才能确定它的公元或干支。如我们知道汉武帝建元元年,才能在纪年表中查出这一年是辛丑年或公元前140年,而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是己未年,即公元479年。

用干支纪年换算公元、年号纪年,就需要有其他辅助条件。干支纪年是六十年一个周期,超过六十年同一干支就要重复出现,仅明朝一代的洪武元年、宣德元年、弘治元年、嘉靖廿七年、万历卅六年都是戊申年。因此用干支换算公元、年号纪年时,要知道朝代、帝王名称,但这个朝代或帝王统治时间若超过六十年,辅助条件还得进一步具体,如要知道这个干支是某朝代、帝王的早、中、晚期,才能换算出公元、年号纪年。像清康熙壬寅年就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元年(1662年),一个是他的六十一年(1722年)。

在进行年代换算时,我们还要尽可能掌握简便的方法,如把中华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时,只要在该年数上加“11”,再冠以本世纪数,就是本世纪内的中华民国公元纪年数,如中华民国二年加“11”,等于“13”,再冠以“19”,即是1913年,这就是中华民国二年的公元纪年,余类推。又如把日本现行的昭和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方法同上,所加数改为“25”即可。

进行中西历年代换算时,还要注意中西历岁首、岁末的差异。大体上说,公元1977年是我国农历丁巳年,实际上1977年元旦是丙辰年(1976年)十一月十二日,1977年12月31日是丁巳年十一月廿一日,这种岁首、岁末的差异古今都有,少者十几天,多者有五十多天,有的纪年表注明了中西历岁首岁末的差异,有的则不注明。

查考年代的工具书,除了上述几种查考公元、干支和年号纪年的以外,我们还应当了解查考岁星纪年、太岁纪年或称星岁纪年的工具书,否则遇到这种纪年法就会弄不清楚。刘坦的《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是一部研究这种纪年法的专著,颇有价值,可供参考。该书中还编制了一个传说中的唐尧元年至汉光武中元二年共2359年的纪年表,内容包括三统历上元积年、星次、岁次、历代纪年、鲁公纪年、公元纪年,可供查考之用。

前面说过,我国古代纪年一般用王公在位年次。到战国时代,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星岁纪年法,行于秦汉间,新莽亡后不再使用。但是,这种纪年法的地位,并不因之而消失。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年代问题,有的还是悬而未决,所以星岁纪年法还具有校正其他纪年的作用。

岁星就是木星,古人认为它绕天一周的时间是十二年,把它运行的轨道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次(现称十二宫),分别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周而复始用来纪年,叫岁星纪年。《国语·晋语》“岁在大火”就是使用这种纪年法的一例。

后因十二次的方向由西向东,与人们熟悉的十二辰方向背道而驰,用来纪年颇为不便,所以又假设了一个岁星,这个岁星在《史记·天官书》称岁阴,《汉书·天文志》称太岁,《淮南子·天文训》称太阴,让它的方向由东向西,与十二辰一致,用来纪年,叫太岁纪年。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战国中期进一步取了十二个太岁年名,与十二辰相配如下:

上表据《淮南子·天文训》。①落,《史记·天官书》作骆。②协,《史记·天官书》作叶。③鄂,《汉书·天文志》作噩,《开元占经》作愕,《尔雅·释天》作噩。④掩,《史记·天官书》作阉。

例如屈原在《离骚》中说他的出生年月日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其中的摄提就是使用太岁纪年法,即寅年的意思。

西汉时代又把十岁阳名与十干相配如下:

上表据《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史记·历书》十岁阳名和顺序是:焉逢、端蒙、游兆、彊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

用十二岁阴名配十岁阳名,就组成阏逢摄提格、旃蒙单阏、柔兆执徐……等六十组合,周而复始。若用六十干支来代替,前者即甲寅年,次即乙卯年,再次为丙辰年,余类推。后世使用这种纪年法,是根据当年的干支对照推算出来的,如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又如鲁迅《祭书神文》一诗,所题写作年代是“上章困敦”,因而今天还需要对这种纪年法有一定的了解。前几年有一本正式出版的鲁迅作品集,在注释“上章困敦”时说是“干支纪年中一种岁阳岁阴的名称”,这种讲法就不大确切。一般说干支纪年指的是用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干支纪年,星岁纪年才包括“上章困敦”等岁阳、岁阴名称。尽管岁阳岁阴名称可用干支来代替,二者之间有连系;尽管星岁纪年早已不通用,鲁迅所书“上章困敦”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推算出来的,但二者不能等同,不能把“上章困敦”径释成是干支纪年中一种岁阳岁阴的名称。

假若我们要知道“上章困敦”这一年是什么干支,从上述两表中一查即知是庚子年。假若还要把庚子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可参考前述干支与公元的换算,在知道了鲁迅的生卒年代这一辅助条件下,就容易从一般的纪年表中查出这一年是1900年。

此外,还有查考黄帝纪年以及佛、儒、耶、道、回纪年的。《黄帝纪元表》(储学诛编,1938年刻本)。该表上起黄帝元年,下迄黄帝纪元4621年(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每六十年标明黄帝纪元累计数,注明相应的朝代名及其起迄干支、年数、帝王人数、帝王名、统治年数、年号、干支。此外还注明相应的佛、儒、耶、道、回纪年——这是分别以如来、孔子、耶稣、道陵、穆罕默德的所谓生年作为元年,以年递增的纪年法。该表的确切年代,不大可靠,但遇到上述纪年时,可作参考。

 

二、中西回史日、月、年代的查考、换算

 

查考、换算中西回史的日月年代,主要有涉及时间较长的《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公元干支纪日速算盘》、《史日长编》、《回历西历对照表》。

《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二书均为陈垣著,解放后修订,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二书均以中西回历对照,这是我国历表的创举,对研究中外关系,查考年月日期提供了方便。前书包括的时间从公元元年到二千年,全书以阳历为纲,注明相应的中、回历年月日。中国纪年包括帝王年号、年代和干支,并注明改元时间。西历在公元1582年以前用儒略历,以后用格里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还注明罗马纪年。回历纪年从回历元年(公元622年)开始。书后附日曜表,供查考星期;干支表供换算日的干支;年号表供检查中国年号,每年号之后注明元年相应的西历纪年。现抄录该历之半页,加以说明,以见一般。

后页表以西历为衡,中历为权,每页分上下栏。

上栏为西历纪年、干支纪年和中国历代纪元。阿拉伯数码为回历纪年。

下栏阿拉伯数码为西历日序,其中的黑体字为月序,并代表其月之首日。日序右旁的汉字数目字为中历之月序,

阿拉伯数码为回历月序,并各示其月之首日在西历之某日。冬字是“冬至”。

《二十史朔闰表》包括的年代较《中西回史日历》多公元以前的二百零六年(即汉高祖元年到汉哀帝元寿二年)。该书以中历为纲,自汉至清各依本历著其朔闰,另附三国南北朝朔闰表。汉元始元年起,加入西历,以中历的月朔,求西历之月日。西历在1582年以前用儒略历,后用格里历。唐武德五年起加入回历,以回历每年的一月一日,求中历的月日。书前冠有中国年号通检,书后附有日曜表。书中对古籍记载的错误和清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有不少纠正。

使用《二十史朔闰表》时务必注意,该表对西汉太初以前朔闰的推算是错误的。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墓出土“汉元光元年历谱”的研究,可知汉太初以前用《颛顼历》。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采用宋刘羲臾《长历》之说,认为汉初用《殷历》,或《颛顼历》,清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认为“以史文考之,似殷术为合”。陈垣沿前人之失,进一步推出朔闰表,更是错误,当待再版时订正。因此,今天查考汉高祖元年至汉武帝元封六年这一时期的朔闰,应以1974年第三期《文物》所载《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陈久金、陈美东著)一文的附表为准,见本章附录(四)。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三联书店1956年修订本。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历表,包括年代从公元元年到公元2000年,所用阳历在1582年以前是儒略历,以后是格里历。全表以阴历为纲,注明相对应的阳历、干支、星期。正表每面包括阴历五年整,分为年序、阴历月序、阴历日序、星期和干支五栏。①年序栏内列有朝代、帝号以及年号、干支、公元纪年。②阴历月序栏内列有月份数,第一月份旁注明本月份的干支系数,以供在附表中查明各月的干支。阴历月序下加横线者,表示当时以该月为岁首,旁加“〕〔”号者,表示改元月份。③阴历日序栏内排列1—30日的数码,下列相对应的阳历日序,在其每月一日旁标明阳历月序,其中的“O”、“N”、“D”分别代表着“October”(十月)、“November”(十一月)、“December”(十二月)。④星期栏内注明星期系数——星期系数加阴历日序,如果不超过7,就等于星期数。如果超过7,用7除之,余数就是星期数。⑤干支栏内注明干支系数,供通过附表查明干支之用。附表:1—12是西蜀、东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元、清的朔闰与西历对照表,13是黄伯禄、陈垣二历表异点考校,14—15是历代帝系,16是历代年号笔划索引,17是二十四节气在西历上之约数,18是六十干支与其序数。

《公元干支纪日速算盘》,197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李天赐创制。该盘的用途有五:①已知公元年代求其干支。②已知年号及干支求其公元。③已知年号及其年数求其公元。④已知公元年月日求其年月日干支。⑤已知年号纪年以及月日求其公元年月日。该盘另有使用说明,介绍具体使用法;此外有《闰月定月表》、《年号简表》,以助查检。

《史日长编》,高平子编,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专刊第一号,天文研究所1932年印行。本编为推求中国史上所记年月日与儒略日那一天相当而作。儒略日与儒略历全属两事,不可混同,它是十六世纪法国史迦利日(JosephusJustus Scaliger)所造,是一种脱离年、月的长期纪日法,经推定公元前4713年儒略历一月一日为儒略日之元日,凡某日距元日之积日叫做儒略日。本编的正表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到公元1929年,每表包括中国年代、干支和每月朔日的儒略日数,并注明公元纪年等项。另有别表五种,附表八种,可用来查考儒略日、换算历史年月日的儒略日,用儒略日求史志年月日,用儒略日求公历年月日及星期。本书较为陈旧,时间下限截止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故遇到查考此以后的日期这种问题,还应参考《1821—2020年二百年历表》。该表注明相应时间每个月末一天的儒略日数。

查考回历则可使用《回历西历对照表》,马坚编译(见《回历纲要》一书,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本表从回历元年(公元622年)起,到1470年(公元2047年)止,均有回西历对照,另有五十二年回历月首表。

查考我国古代的月份,还要注意古代历法中的“三正”。所谓“三正”,指的是我国古代历法中“夏历”以建寅之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的朔日为岁首,称夏正;“殷历”以建丑之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的朔日为岁首,称殷正;“周历”以建子之月(相当于现今“夏历”的十一月)的朔日为岁首,称周正,所以叫做“三正”。这就使我们知道夏历的正月是殷历的二月,也是周历的三月,余类推。

了解这种情况很重要,因为先秦古籍所据历法较为混乱。一般说,《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而定。若不了解这种情况,而以现行夏历的时间概念去阅读古籍,有时就难以理解某些记载,或者会怀疑古人搞错了时间。如《春秋·成公八年》记载着“二月无冰”这一现象,因为该书用周历,二月即夏历的十二月,是最冷的月份,无冰在当时是罕见的,因而才载入史册。

从汉武帝推行太初历到我国使用公历近两千年,我国的旧历基本上都是夏正,即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但也有几个例外情况。例如:①王莽改用殷正,即以西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为其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的正月,故初始元年没有十二月。到西汉淮阳王复夏正,即以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的十一月为其更始元年的十月,故这一年有两个十月。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改用殷正,即以是年的三月为四月,故是年无三月。到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十二月复夏正,故是年有两个十二月。③武则天改用周正,即以其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的十一月为其载初元年的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来年正月为一月,故永昌元年只有十个月。到其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十月复夏正,故是年有两个十一月及十二月。④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九月去年号,称元年,改用周正,以建子月为岁首,以十二辰为月名;至建巳月又改元年为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复夏正,即仍以建寅月为岁首。代宗即位不改元,是年有两个十一月及十二月。

查考日月年代的工具书,除上述涉及时间较长者外,还有下面介绍的涉及时间较短,编制更为细密的历表,可供选择使用。

《殷历谱》,董作宾著,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5年印行。该历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四卷,殷历鸟瞰,历谱之编制,祀与年,殷之年代各为一卷;下编有十卷,分列十谱,卷一年历谱,是十谱的总纲,列举盘庚迁殷至帝辛灭亡这一时期的朔闰,内有王名、王年、干支纪年、公元前年数、月建、月份、月之大小、朔日干支、儒略历日、与殷历月朔相当的公历月日、与儒略历元旦相当的殷历月日,卷二祀谱,卷三交食谱,卷四日至谱,卷五闰谱,卷六朔谱,卷七月谱,卷八旬谱,卷九日谱,卷十夕谱。

《晚殷长历》,刘朝阳著,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专刊乙种第三册,1945年出版。该书分为历谱和纪事两部分,历谱包括小乙八祀到纣五十祀每月月初、月末和朔日的干支,纪事即大事表,可供研究商代史参考。

《春秋朔闰表》,清顾栋高著,收入《春秋大事表》。本表以鲁国纪年为纲,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列举鲁公纪年及其干支,每月大小及其朔、晦干支,并注明相应的周天子和其他诸侯纪年,是查考春秋时代年月日的重要工具书。

《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郑鹤声编,前国立编译馆1936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该表包括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到中华民国三十年共计426年间的中西历日对照,凡查考年月日星期干支和节气,一检即得,使用方便。书前冠有426年间的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年号与公元、干支对照表,书后附有太平天国历与夏历、公历对照表。

《中国近代史历表》,孟荣源编,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本表从1830年1月25日(道光十年正月初一)起到1949年9月30日为止,以公历为主,每年一表,注明相对应的中历年、月、日、干支、节气。附录太平天国历简表、五千年间星期检查表、韵目代日表。

1821年—2020年二百年历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本表以公历为纲,包括二百年间公历、中历、星期、干支、节气以及日月蚀等项,并注明月末一天的儒略日数。附录太平天国历表、世界日蚀路线图、中国日蚀路线图、太阳出没时刻表等。1965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简编《二百年历表简编》亦可查考。

《天历与阴阳历日对照表》,罗尔纲著,收入《天历考及天历与阴阳历日对照表》一书,三联书店1955年出版。本表专供查考太平天国天历之用。

120年阴阳历对照表》,吴古玉编,本表原名《一百年阴阳历对照表》,增订改今名,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表主要供按习惯虚数计算实足年龄和生肖之用,全书包括1851—1970年120年间的阴阳历对照表、出生年份对照表、星期检查表、阳历年度之日数与阴历首末日和二十四节气表以及实足年龄计算法等项。

 

三、儒略历与格里历的换算

 

儒略历与格里历的换算,也是我们常会遇到的一种问题。本来两历相接并不发生年代问题,但由于世界各国采用格里历的时间不一,就给历日的换算带来了麻烦。前面已经说过,格里历颁布时与儒略历只相差十天,但到十七世纪时就相差十一天,十八世纪相差十二天,十九世纪相差十三天。如帝俄时代采用儒略历,十月革命爆发在1917年10月25日,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列宁在1918年1月25日签署了一项命令,采用格里历,把该年的2月1日当作2月14日,中间跳过十三天,按格里历计算,儒略历的10月25日是11月7日,所以庆祝十月革命节一直在11月7日。以上只是说明两历换算的一般情况,实际上因两历本身的差异,换算时绝不能以上述的10、11、12、13等数字类推,而应使用下表。

儒略历与格里历换算表:

(续表)

该表可换算儒略历——格里历的日期。如要把儒略历1600年9月10日换算成格里历的日期,在上表找出包括1600年9月10日在内的儒略历日期(1500年5月20日——1700年2月18日),再在其后找出两历相差天数是“+10天”。用1600年9月10日+10天,即成1600年9月20日,这就是格里历的年月日数。(该表据李天赐《公元干支纪日速算盘使用说明附表》)

 

四、查考大事的途径

 

查考史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考某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二是要对某事本身有确切的了解。要解决这种问题,可供查考的书籍很多,如我国古代事系于人的纪传体史书,事系于时的编年体史书,以事标题、各详起迄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以及近代、现代的某些专著等都是,这里不可能一一介绍。下面仅就按时间编排的大事表(包括学术年表)这种工具书作一定的说明,以供参考选择。

(一)查考中外大事,一般可使用《中外历史年表》(公元前5000年—公元1918年),翦伯赞等编,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该年表按年月叙述了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918年的中外大事,每年分为中国、外国两部分。中国部分若有并立年号者分别叙述;外国部分则分国叙述。对于历史事件的选录,该书注意: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②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重要法令的颁行,③敌对阶级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④重要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⑤国际间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⑥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可以说是同类年表中观点比较正确,材料较为丰富的一种。但是,它的缺点和错误也还不少,杜汉鼎的《评〈中外历史年表〉》(载《历史研究》1959年第八期)一文,纠正了该表的具体错误五十多条,并对选材、体例、方法的不善也提出了几十条意见,可参考。

三联书店1959年还出版了《中外历史年表》的续编,叙述1919—1957年底的大事,编者和体例同前书。

(二)查考中国大事,一般可使用《中国历史大事纪年》,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75年编印。这一本大事纪年按年代叙述了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大事,全书分为两部分:一、中国古代史大事纪年,包括六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二、中国近代史大事纪年,包括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附录:①中国原始社会主要文化遗存简表,②中国历史朝代简表,③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④中国历史朝代世系表(夏至清),⑤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春秋至清),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权首脑更迭表,⑦中国历代人口数目简表,⑧中国历代度量衡比较简表,⑨中国重要历史地名今释索引。全书在选材方面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制度的叙述较详,其他内容较简。大事纪年一律采用公历,必要时标出旧史纪年,古代史所标月、日沿用旧历,近代史所标年、月、日均为公历。

查考中国史事,还可参考:《中国通史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大学1951年编印;《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东北师范大学1955年编印;《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华东师范大学1956年编印。

查考中国史事,除了上述涉及时间较长的大事表外,还有以断代为书的大事月表和史事日志。这类工具书主要有下列几种:

《春秋大事表》,清顾栋高著,有乾隆十三年原刻本,《皇清经解》本。该书是查考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史事的重要工具,全书分为:时令表、朔闰表、长历拾遗表、列国疆域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列国犬牙相错表、列国都邑表、列国山川表、列国险要表、列国官制表等五十表。

《中国近代史事记》,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政治事件为主,旁及经济、文化,起于1839年,止于1919年,同时选录了1514—1839年与近代史关系较大的事件列为简表。所记事件按年月日排列,以公历为主,注明我国旧历年月日及其干支,1852—1868年间并注明太平天国之天历。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下册),郭廷以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出版。

中华民国《大事记》(见《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征求意见稿,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书局1977年开始分辑出版)。该书按年月日顺序编排,日不清者附于月末,月不清者附于年末,年不清者不记。全书的《大事记序编》收1902年(清光绪廿八年)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十月间的大事。第一辑收编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2月31日间的大事。第二辑收编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全年大事。第三辑收编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1月1日至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12月31日间的大事。以后按年分辑出版。

《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1866—1928年),半粟编,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增订本。

《大事史料长编草稿》,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复旦大学历史系1961年编印。该书包括1919年1月至1926年12月间的大事,每月一册,各分政治、经济、军事、群众运动、文化、外交、国际等部分,然后按日记事。

《从“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吴民、萧枫编,新潮书店1951年出版。

《中国现代政治史大事月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编印。本表包括1928年1月—1949年9月期间的政治史大事,每年分为1—4册,每月之下分政治、经济、军事(红军军事、反动军事)、文化、外交、国际、群众运动或其他等项,每项之下按日期顺序记录事件,是同类大事表中较为详细的一部,可供专业工作者查考之用。

(三)查考史事的工具书,除以上所述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大事记、学术年表以及现代国际问题的大事纪要。这些工具书虽不象《中外历史年表》和《中国历史大事纪年》那样常用,但就某地方或某学科来说,其内容的更加充实,非上述大事表所能代替,故多为专业工作者所爱用。但是,这种工具书还不多,有的只附录在各种专书之中,现略予介绍如下:

地方性的大事表主要有:(1)《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该书是《湖南省志》第一卷,叙述了湖南省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8月间一百○九年的大事,分为近代与现代两部分。每一部分之下,又以大事标题分为若干小段落。关于大事的系年,一般按时间先后为序,各立专题,但又不同一般大事年表,对某些不便分述的连续性事件,大都并为一题,作综合叙述。(2)《百年来广东人民革命大事记》,广东革命史料编纂委员会1950年编印。(3)《西藏大事记》(1949—1959),郭兹文编,民族出版社1959年出版。(4)《清朝驻藏大臣大事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1961年编印。(5)《西藏六十年大事记》,朱绣编,1925年出版。(6)江苏省《大事志》,见《江苏省通志稿》,缪荃荪等编,江苏省政府1945年出版。叙述江苏省自周初至清末大事。

学术年表主要有:(1)《甲骨年表》,董作宾、胡厚宣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该书按年代叙述了商代甲骨文字的有关事项,表中每页均分为三栏:纪年,始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迄于1936年8月;每年均标中国年代、甲子、公元纪年。纪事,略记甲骨文字的发现始末、流传情形及研究之经过。撰者,备列关于商代甲骨文字的中、外文专著及论文(外文有中译文者,仅收译文),其中有尚未出版,但据他书称引而知其确已撰成者,亦酌量收录。书后有《论著分类索引》、《撰人索引》。该年表的编例严密,材料丰富。记载精确,又附二种索引,以助查检,颇便读者,是一本查考商代甲骨文字有关事项的重要年表。但因成书较早,没有近四十年的材料。(2)《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刘汝霖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3)《明清之际西算输入中国年表》,李俨编,见《中算史论丛》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编年》,钱穆编,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5)《中国近七十年教育纪事》,丁致聘编,前国立编译所1935年出版。(6)《中国现代出版大事编年》,张静庐编,见《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7)《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8)《中国文艺年表》,孙俍工编,见《文艺辞典续编》,上海民智书局1931年出版。(9)《中国美术年表》,傅抱石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10)《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事记》,北京大学物理系该书编写小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年出版。(11)《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该书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现代国际问题大事纪要主要有:(1)《亚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大事纪要》(1945—1954),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编辑、出版。(2)《印度支那问题大事纪要》(1940—1954),编辑、出版者同上。(3)《朝鲜问题大事纪要》(1945—1954),编辑、出版者同上。(4)《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大事年表》,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5)《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大事简记》,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6)《世界史编年手册(现代部分)》,(美)威廉·兰格主编,高望之等译,三联书店1978年出版。该手册是美国《世界史百科全书》1972年第五版现代部分的中译本,内容起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70年为止。

附录:

(一)甘四节气在公历、夏历约期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