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种类
殿堂式围屋
早期的多以生土夯筑而成,永定现存的不多。它内设上下厅堂、天井、后室、横屋、巷道等。无论是“二堂二横”还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中轴线分明,整体呈方形,横屋只有一层或二层。这种酷似中原府第殿堂式的民居,源自黄河流域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河南、陕西等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殿堂建筑和遗址都十分丰富。殿堂式围屋与府第式方楼相比,虽同一渊源,但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横屋明显高于厅堂、后楼。
五凤楼
屋脊飞檐多为5层叠,犹如展翅的凤凰,故名。其形制与殿堂式围屋和府第式方楼相似,内设厅堂、横屋等(有的没有设中堂,简化成“两堂两横”),但最大区别在于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式。如若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都随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阶梯形。永定县高陂镇虎岭村的裕隆楼和古竹乡的福裕楼皆属前者。
府第式方楼
“三堂二横”式结构,又称“三堂屋”,建筑平面与五凤楼相似,但一般规模较大,各种设施较齐全,门坪外还筑有围墙。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房,前低后高,间隔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前座楼设前厅,出口为大门,中座楼设中厅,或称大厅,系全楼公共活动中心,后座为主楼,设正堂。中轴线两侧建前低后高的两落横屋,互相对称,横屋的房门均朝中轴线,与“三堂”相呼应。“三堂”与横屋之间分别有一长方形天井,前后以走廊与厅堂连接。前堂大门两侧廊厅分别设一小门作为横屋的进出口。天面为小青瓦汉代九脊屋顶。主楼高,出檐大,主次分明。永定县的“永隆昌”,占地11519平方米,乃2座府第式方楼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土楼民居建筑群,主楼高达五层、六层,共有92个厅、624个房间、144道楼梯、水井7口、晒坪8处,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方形楼
这类土楼在永定为数最多,结构较简单,或封闭式,或开放式(所有门朝外,店式,一字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二三层,或四五层,或面阔二三间,或面阔多达十几间,或单独呈“口”字形,或“目”字形。通廊式平面。
走马楼
大多倚山而筑,错落有致。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其中凹字形、回字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五角楼
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呈五角形,不规则;木质窗框、窗栏挑出。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这类土楼设计巧妙,形制新颖。
纱帽楼
或在溪边的石砌墙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木板围护,后侧连着高大的土楼;或半圆土楼与方形土楼组合,依地势前低后高。两者形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
吊脚楼
多为商业店面,沿街构筑,后傍河流;以木质地板挑出的木楼与前向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木板围护,开窗,悬崖处以木柱支撑。
圆土楼
又称环形楼,旧时称圆寨,是永定客家土楼中最出名的一种。有的是一环楼,更多的是2环以上的多环同心圆楼。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据粗略调查,永定县现存的圆楼就有360多座。其中有年代最久、环数最多的承启楼;以富丽堂皇著称的振成楼;直径最长的永福楼;直径最短的如升楼;圆中有方的永康楼和衍香楼;单无式的集庆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