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土楼---土楼探秘
孙小宁
客家圆楼成因之谜
偌大个世界,有防卫需求的地区有的是,为什么偏偏只在中国这个小小的地区才出现这种规模庞大而奇特的圆形民居呢?
客家土楼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圆楼,对于圆楼产生的成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最感兴趣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过去人们总说,客家圆楼是客家人南迁时为适应防卫需求聚族而居才出现的住宅形式。然而为什么它会是圆的?偌大个世界,有防卫需求的地区有的是,为什么偏偏只在中国这个小小的地区才出现这种规模庞大而奇特的圆形民居呢?
显然,防卫要求是圆楼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事实上许多客家村落都是方楼、圆楼并存的。经过仔细考察我们发现,不论是永定县还是南靖县,方楼的出现比圆楼要早,如何从方楼发展到圆楼这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与方楼相比,圆楼有七大优点:
1、方楼的四角房间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干扰大,因此不受欢迎,而圆楼消灭了角房间。
2、与方楼相比,圆楼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3、同样周长围合成圆形的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建圆楼可以得到比方楼更大的内院空间。
4、圆楼内扇形房间的外弧较长是土墙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承重,与方楼相比更省料。
5、圆楼的木构件尺寸统一。
6、风水认为圆楼可制煞,科学的解释是圆楼对寒风的阻力较方楼小,因此邪气对居室的影响也相对小。
7、从抗震的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因此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性能。
圆楼是客家人首创的吗?
闽南圆楼相对年代较早,到底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先创造了圆楼的形式呢?
圆是大自然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图形,圆形也是人们原始空间认识的典型。因此,客家人产生圆楼的意象是不足为怪的。真正奇怪的是,世界历史上大型的圆形建筑并不少见,如古罗马竞技场等。然而如此成群出现的圆形楼房住宅,世界上仅此一处,这是客家人首创吗?
客家人从北方南迁,从四合院到五凤楼,再从五凤楼发展到防卫性更强的方楼,再将方楼四角抹圆,进而选择有更大优越性的圆楼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闽南人的圆楼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年代,北方五十八姓入闽,在与地方畲族武装斗争中落籍安家,在唐代漳州特有的战争环境中,结合闽南圆形土丘的地形,从兵营、山寨,发展到四周楼房围合的城堡,再到圆形的土楼住宅也是顺理成章的。
到底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先创造了圆楼的形式呢?现在仍在争论中。事实是现存有纪年的圆楼中,闽南圆楼相对年代较早,可以推测客家人可能是从闽南人那里学来圆楼的形式,从而完成从方到圆的转变。但这只是个推测。谁先谁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客家圆楼同闽南圆楼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这不仅表现在地区的相邻、外观形式的相似,还表现在客家人与闽南人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之中。
土楼为什么历尽千年风雨而不衰?
现存的客家土楼,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为什么现在还保存完好?
现存的客家土楼,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这些建筑何以现在还保存完好,这是由它独特的施工技术决定的。客家土楼可以说是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高峰。
客家土楼的夯土墙之所以能做到薄而坚固抗震,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都是选用粘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有的还掺上粘土。讲究的做法有的选用“三合土”,即黄土、白灰、砂子拌和夯筑,以增强其坚硬程度。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角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
在墙身的处理上,客家人还摸索出一套用松木垫墙基的方法。俗语说“风吹万年衫,水浸万年松”,因此他们一般都选用直径很大的百年老松,其木质赤色,油质饱满,泡水不烂。
土楼怎样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初访客家圆楼的人,他们的感受往往是:一跨进门楼,立即进入被屋顶圈成的天空之下,视线禁不住随屋脊线而盘旋,刹那间仿佛置身于古罗马剧场,有一份不由自主的晕眩之感。进入内院,空间出乎意料地明亮开阔,感觉和外观完全不同。内部被纤细的木结构组成的圆环包围着,充满柔和之光——回廊门口张贴的春联,鲜艳的红色配合祖堂屋顶上的苔绿,协调而美丽。
堡垒式封闭的外观和超大的尺度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显示出一种气势逼人的威严。而土楼内部空间则是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并且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采用标准的小开间和接近人的尺度,从而使人倍感亲切,这是以人的尺度建造的空间,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环境。客家土楼给人的感知是:一个大尺度一个小尺度,一个泥土高墙一个杉木回廊,一个威严一个亲切,同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