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

落下闳

作者:杨怡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公元前
100年前后。天文学。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
—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
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
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
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
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
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
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
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
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
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
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为表彰
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
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

  (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个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
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
又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
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3)为制历需要,落下闳亲自制造了一架符合他浑天观点的观测仪器,即浑
仪。据推测,落下闳的浑仪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构成,直径8尺。
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

  (4)通过实际天文观测,并参阅历代积累的天文数据,太初历第一次记载了
交食周期,为135个朔望月有11.5个食季,即在135个朔望月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
23次,可知1食年=346.66日,比现代测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规律可预报日月
食。太初历所测五星会合周期与现代测定值比较,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
差最小的水星,相差仅仅0.03日,已属不易。另外,作为基本数据,落下闳测定
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沿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一
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可以说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节
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出于政治
原因,太初历的朔望月数值特意附会81这个数字,使得精度反而低于颛顼历。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历书,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律历志,中华书局,1962。

  研究文献

  [3](清)阮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

  [4]新城新藏著,沈■译: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中华学艺社,1933。

  [5]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6]刘德仁、沈庆生、王家楼:四川古代科技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