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

甘德

作者:陈美东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天文学。



  甘德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
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
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次
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位置,从而对全天恒
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
得到我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
括28宿在内),可见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结果大多湮
没不存。

  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
行现象,他指出“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
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巳”字形。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
(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的概念,并且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
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应为115.9日)。
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的日数,更给出金星在一个会合周
期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金星顺行、逆行和伏
的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虽然甘德的这些定量描述还比较粗疏,但
它们却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基石。

  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等语,
有人认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两千年就已经用肉眼观测到木星的最亮的卫星——
木卫二。若虑及甘德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是当时认真观测木星
和研究木星的名家,且木卫二在一定的条件下确有可能凭肉眼观测到,则这一推
测大约是可信的。

  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
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战国)甘德:甘氏中官、甘氏外官,见《唐开元占经》,中国书店影印,
1989。

  研究文献

  [2]钱宝琮:甘石星经源流考,见《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
1983。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4]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5]席泽宗: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天体物理学报,1(1981),
2,第85—88页。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