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
二、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 |
二、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远古人类的巢居和穴居生活,大致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之久。自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们从长期的劳动锻炼中,掌握了制造精巧的磨光石器和骨器的技术,有些工具还装上木柄来使用。这时,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也能够制造弓箭和鱼网,开始饲养起少量的家畜,还发明了陶器。这样,人们生活资料的来源比旧石器时代丰富而又可靠多了。特别是农业的出现正是人类定居生活的前提。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利用较为锋利的石器砍伐树木和挖掘房屋的地基,再把木材进一步加工为柱子和椽〔chán船〕子,然后建成原始的木构建筑物。墙壁则是先树立一排小木柱或芦苇,再涂上泥土作成的。 当时,人们建造住所是以氏族(原始氏族社会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单位,常由同一血统的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近亲组成)为单位。住地通常选择在河流的转弯处或是两河交叉的高地上。这类地方一般都有肥沃的冲积土可供农耕,还有较多的水生动物可以捕捉,交通和取水也比较方便。这种原始村落遗址,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了好几百处,现在我们就来漫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处。 在祖国南方杭州湾的南岸,有一块山明水秀的小平原,人们称之为“宁绍平原”(今浙江宁波和绍兴一带)。在六、七千年前,那里是四明山麓的一片广阔的湖沼区域,地面潮湿,气候温润,除人类外,还生活着犀牛和大象等热带动物。河姆渡的原始人在这个背山面水的地方,创造了一种建筑学上所说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物。就是先在地面上用木柱做桩,构成一个底架,然后在底架上铺设木板,建成类似现代阁楼的形式。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住所全高有三米多,其中底层高一米左右,大概作为饲养猪、狗、羊和水牛之用;上层住人,高二米多,铺有厚木板作为楼板。屋顶是用芦苇和茅草盖成的。这种房子一排连着一排,每排相距约三米左右。在房子的四周,树立有密集的木桩连成的围墙,以防御野兽的侵犯。在遗址
里还发现了用木材作框架的水井,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水井,比传说中发明凿井的伯益(夏禹时人)要早三千年左右。 在河姆渡发现的木构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首次使用了榫卯结合的方法。当时已有圆形榫、凸形方榫和带圆眼榫的区分,卯眼也有圆有方。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使用榫卯的实物,反映了我国木工技术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这种“干栏式”的建筑物在我国的南方分布很广,延续时间也很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至少流行到秦汉六朝时期,而在西南和华南地区,这种建筑延续的时间就更长。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这种建筑形式。 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带,由于那里的地势高爽,原始人们又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比较能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子。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六千年前村落遗址,就是这类建筑物的代表。 半坡村原始居民的居住区作不规则的圆形。在中心位置上有一座方形的大房子,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这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大房子的周围密集地排列着一座座小房子。它们的面积都在二十平方米左右,门全部朝向这座大房子,大约是氏族成员的住房。居住区的外围环绕着一条很深的壕沟,用来防御敌人或猛兽的侵袭。 半坡村原始居民房子的式样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它们的结构和建造方法相似,都是从地面向下挖成深约数十厘米的浅穴,并以坑壁作墙。在房子的中央树立有四根支撑屋顶的柱子,柱子下还垫了石头,以防柱脚下沉,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石柱础。坑壁的周围树立有成排的柱子,作为墙壁或支 撑屋檐的骨架,木柱上架有横梁和椽子,屋顶有的从四角向中间收拢作尖锥状,有的作两面坡的“人字形顶”,上面再铺茅草或涂以厚厚的草泥土,近门处常有台阶或斜坡状的窄道延伸到屋外。 在半坡村还发现了一种建造在地面上的方形或圆形的房子。它的建造方法是直接在地面树立柱子,柱上架横梁和木椽,再盖上“人字形”的屋顶,并且前后都有出檐。这种房子的式样已经具有后代平房建筑的雏形了。 在黄河之滨的郑州大河村遗址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五千年以前建筑在地面上的方形和长方形的多间房子。这种房子的建造工序是:先挖好基槽,用沙和草拌泥铺地;再在基槽内树立木柱,柱间用横木捆扎或芦苇束加固,并在内外涂以草拌泥成为墙壁。屋内的地面都用沙掺和石灰石的粉末铺垫,这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石灰的实例。这种墙壁既能防水,又能隔潮,也是原始人们的智慧在建筑学上的一种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