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汉和六朝茶业
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初兴于巴蜀,自秦人收蜀而后,随国家的统
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我国茶业不但在巴蜀,在
全国其他地区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步发展和传播开来。笔者在
过去有的文章中说过,“如果说先秦是茶业和茶叶文比在巴蜀的孕育
阶段的话,那么,两汉三国南北朝,则是我国茶由巴蜀向外渐次传播
的阶段”。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早期饮茶和茶叶文化的传
播,主要是一种与茶叶生产相结合的传播。如果茶叶的饮用没有可靠
、固定的茶叶来源,即不能当地生产,仅仅依靠不稳定的少量茶叶贸
易,茶的饮用也就不会约定形成为社会风俗。这一点,我们可用中原
饮茶的史实为例,两汉时,饮茶和茶的生产,大致就从巴蜀传到了荆
楚,但汉时中原除《尔雅》和《说文解字》一类的辞书有茶的释文以
外,未见有其他任何茶事记载。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茶由两湖进一
步传到了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但黄河流域除西晋南北统一的短时间
,如左思《娇女诗》所示,茶叶的饮用在上层社会有一定发展外,三
国东晋和南北朝,因南北分裂,北方不说民间就是上层社会,也鲜有
饮者。这一时期南方饮茶为什么逐步不断发展了起来?主要的一点,
这里茶叶的饮用和茶树的种植是同步发展的。先秦我国早期茶文化如
果从文化归属的角度上说,只是巴蜀的一种区域文化内含。由汉至南
北朝,随茶的饮用和茶业在我国南方的一步步发展,我国始出巴蜀的
茶叶文化,扩而展之,也一步步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相会相融
,由原始、简约也不断充实、丰富,进一步也就由巴蜀扩展为整个南
方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本章,我们按时序对南方饮茶和茶业的传播发
展,稍展开一说。
(一)两汉茶业简说
秦代时间不长,史籍也没有留下多少茶叶资料,可以约略不谈。
两汉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不只《尔雅》和《说文解字》等一类字
书中,在一些医药著作和笔记小说中,也都出现了茶的专门介绍和记
述,是我国也是世界有茶的可靠和直接记载的最早时代。自此以后,
我国茶叶便进入了有文字可据或信史的时代。
这里有必要补说一点,前面我们谈到,《尔雅》关于“~--、苦荼
”的释文,可能是我国现存确定的茶的最早记载。但这不是说笔者就
和某些训诂者一样,认为“六经中无茶字”。不,我过去在有关文章
中,对《诗经》中的有些“荼”字,联系西周时我国正处温暖期,平
均气温较现在要高2℃这点,认为系指茶并不是不可能的。至于《诗
经》中哪些“荼”字是指茶,哪些是指苦荼而非茶?我没有研究,现
在学术界还在争论中,所以我特意把《尔雅》 ~--字,用“现在确定
的茶”这几字来避开六经中至今仍争议未决的荼字。
两汉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茶区的扩大上。陆羽《茶经》在汉
代茶事中,列举了这样的四桩人与事:“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
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司马相如和扬雄,是西汉蜀郡成都的
二个名士,在茶叶产地上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丹丘子和黄山君饮茶
的故事,就反映这时茶的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一直传到长江下
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据考,丹丘是今浙江宁海县“天台山的支脉”
①。上述传说中的汉代两位“仙人”,他们一寓浙东,一居皖南,都
是下江的地仙。关于汉代长江下游已经种茶的资料,还见于清·邵晋
涵《尔雅正义》“汉人有阳羡 (今江苏宜兴)买茶”,以及明·周高
起《洞山OE舨柘怠泛和酢捌艹佘?(宜兴和浙江长兴的界山之一)之
阳,课童艺茶” ②等记载。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传说;就是丹丘子
、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的故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
早斥之为“谬言误世”。
所以,用这些来作为长江下游已经产茶的根据,显然也是有失妥
当与没有说服力的。
汉朝长江下游和我国东部沿海有没有茶叶?还有待考古或其他史
料来证明,但是,这时长江中游的荆楚广袤范围内已经有茶和饮茶,
当是无可疑义的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今湖南就有“
荼陵”(今茶陵)的地名。如陆羽《茶经》引《茶陵图经》所言,因
为“陵谷生茶茗焉”。关于西汉茶陵一带就产茶,还可见《史记》“
炎帝葬于茶山之野”
的记载。据嘉庆《茶陵州志》考证,茶山,就是茶陵与江西吉安
永新相界的“景阳山”,因“茶水源出此”和“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
。 ①”西汉时,荆楚茶业就一直发展到了今湖南、广东和江西接壤的
荼陵,这还可从马王堆出土文物中获得证明。
据报导,在1号和3号墓葬中,都发现了记述随葬物品“一笥
”和“笥”的竹简和木牌。“”为何物?开始无人知晓,后经湖
南考古所周世荣研究员考证,其字即“~--”的异体字 ②;当然,墓
主是西汉贵族,但即便如此,把一箱箱茶叶随葬,不但说明其时长沙
至少在上层社会中饮茶已很盛行,而且也多少反映这时湖南种茶也颇
已发展。
在两汉南方茶业有一定发展和传播的同时,四百多年间自然也会
有少量茶叶流入北方,但可惜缺乏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如关于宫廷饮
茶的情况,现在能找到的,也只有《赵飞燕别传》所讲的飞燕梦见先
帝“赐吾坐,命进茶” ③这样一句。
但这还是后人编写的小说,是不能作为信史来引用的。
由两汉不多的茶史资料来看,这时我国茶叶生产、饮用和茶业的
中心,还是在巴蜀,这一点,可用神爵三年 (公元前59年)正月十
五王褒和家奴便了订立的劳役内容——《僮约》来作证明。王褒在详
细规定的便了的劳务中,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这样两句。
对于这两条资料,古今意见还不统一,如道光时黄汝威集释顾炎武《
日知录》中称:“王褒《僮约》,前云浔钆胼保笤莆涠悸蜉保⒁
郧拔菜,后为茗。” ①这注应是顾炎武所引《僮约》原注。后面的武
阳买茶,这里刻为“武都”,说明在明以前流传的王褒《僮约》中,
即有把“武阳”误刊为“武都”这样正误二个版本。
现在很多文章都提到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把武阳错改为武都
”,其实范文澜只是错引不是“错改”。《日知录》所引注释中把前
面的“荼”释为苦菜,可能与断句有关;其是把“烹荼”和前面的认
为烹茶应和后面的“尽具”相联,尽通假作净,故前一句也当是指
茶。不过,《僮约》中比较能说明蜀郡茶业的还是后一句内容,其不
但表明巴蜀西汉时已经形成若干茶业产区,而且也反映这时还形成了
诸如武阳一类专门销售茶叶的市场。
很明显,茶业重要产区和茶市的形成,其本身就是饮茶和茶业一
定发展的一种标志。最后我们还要指出,汉朝饮茶和茶业虽然获得某
些发展,但由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仍将茶(“荈诧”)列为药物
来看,说明汉朝茶的饮用,还遗留有早期药用的某些原始性状,还只
能说是我国茶的早期饮用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