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1.茶叶的加工制造和茶类,是在茶叶饮用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我国茶的发现和利用,起源于原始采集阶段。据民族学 资料,仿效原始烧烤食物的习惯,在茶的煮饮之前先把鲜叶烤炙一下 ,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简单茶叶加工。随着饮茶的约定俗成和最初传 播,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对茶的经常和交换需要,于是产生了以贮存 为目的的茶的加工和生产,这样也就产生了最早的茶类。   2.据一般的看法,最早的茶类是晒制的干茶或“晒茶”。但晒 茶从工艺的角度来说,还只能算加工而不是制造。在一定的意义上, 茶叶制造,是从合并茶叶的有关原始加工、形成复合的工艺为起点的 。茶叶“烧烤”的原始加工,启迪产生了制茶的“杀青”工艺。把杀 青以后的原料,炒干、焙干或晒干,就正式形成了蒸青、炒青、烘青 和晒青等不同的成品茶。在这些原始茶类的基础上,人们借鉴米面蒸 饼的方法,把茶叶也蒸碎拍制成饼或馍,从而也就产生了饼茶、团茶 的这样一类紧压茶类。   3.我国现存的饼茶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广雅》,但其实际 历史,可能至少应推溯到秦汉以前。在三国和南北朝前,饼茶主要流 行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唐宋时期,便一跃形成为全国风尚的一种主 要茶类。饼茶在唐宋时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它对当时我国制茶和其 他茶类的发展起到了主导的影响。如随着饼茶的发展,散茶中不但出 现了以蒸青和烘青为主的形式,同时从饼茶中直接衍生出一种新的茶 类--末茶;唐宋的贡茶都是饼茶,每年规定要在清明前从江南和闽北 赶贡到中原,因而促使散茶中也出现了麦粒、雀舌、蝉翼等早春名品 ;唐宋的研膏腊面等饼茶,在模压以前,往往先掺附龙脑、麝香等异 味,由饼茶的这种窨香,直接产生了各式窨花茶类;在宋以前饼茶中 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即有白、青、黄、紫、黑等不同色泽的茶类, 其中所谓紫和青黑色的饼茶,实际就是一种发酵和半发酵的茶叶,后 来在这一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散茶的红茶和乌龙茶等等。所有 这些事实,说明历史上对不同的茶类可能各有所重,但愈是所重,所 重的时间愈长,对我国整个制茶技术的促进和影响也就愈大。4.北 宋是我国饼茶发展的鼎盛阶段,但由于受贡茶的影响,一般饼茶也追 逐糜费猎奇的发展,结果便自行走上了一条衰落的末路。所以,自南 宋起,散茶和末茶在我国就局部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到元朝时,便正 式完成了由饼到散的主次转换。明朝初年,朱元璋适应当时茶叶生产 的实际和社会所尚,诏谕废团饼改贡芽茶,这就在技术上进一步促进 了散茶的更大发展。如果说明朝以前的散茶一度曾以蒸青为主的话, 那么,在明以后为改进茶叶的外形和内质,普遍改蒸为炒,注意创立 和保持名茶的不同工艺或外形特色,从而也就奠定和形成了我们今天 这样的制茶和茶类生产格局。   5.我国茶类沿革和发展图:(略)
返回 


鲁之虺扫描,黄冠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