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敦煌    


                      佛教敦煌
    

  敦煌地处亚洲中部东端,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敦煌艺术的历代创造者们,都应该是世界性的艺术匠师。 

  佛教信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从历史上看,不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即一种信仰;而佛教这一关於社会和人生的哲学的理论,一开始就建立在人们这种需求的基础上,并且随著历史与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因而成为延续几千年并有亿万信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艺术是佛教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同时又是一笔文化财产,它的创造则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後盾。特别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影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影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反影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反影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人们想的和做的更多是的如何生存、如何尽快地安定和繁荣,而石窟的营造和艺术的创造自然不会太景气;而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人们想的和做的又是更多精神上的追求 。

  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如莫高窟第428窟1200多名来自河西全境的僧侣像。148窟在抗蕃战争中曾起到过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第93窟曾使曹氏集团成功地完成了政权的接交与过渡等等。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

  十世纪时,佛教在当时受到普遍信仰,敦煌石窟起到了曹氏归义军联系周围各民族政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曹氏政权在夹缝中生存,而且敦煌地区社会稳定繁荣。曹氏诸大窟中的各族王公贵族的供养群像就是这一社会作用的历史见证。

  敦煌石窟艺术的社会作用进一步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与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艺术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用。

  敦煌石窟艺术反影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光是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如佛教的尊神及各类人物中国风貌,佛教建筑及人物服饰各方面的中国形式等,更主要的,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佛窟中通过这些形式所表现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

  据记载,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为主)最早是为僧人们修行的需要而建的,她最初只是少数僧人们修行的场所,所以文献中记载为乐 、法良创窟,这一记载大家都比较熟悉。大概是北凉占领敦煌的公元421年至433年间,北凉王沮渠蒙逊统治时代,有计划、有组织地一次性建成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成体系的莫高窟268、272、275一组洞窟;公元525-576年间,先後坐镇敦煌的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和北周宗室建平分于义各建造一大窟,经专家们研究可能是今莫高窟第235和428窟;这大约就是文献所说“君臣缔构而兴隆"。从元荣、于义等倡导并身体力行开始,“尔後合州黎庶,造作相仍",一千年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投身於莫高窟为主的敦煌石窟群的营造,佛窟营造成为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