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一〕:“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 。”〔二〕功德〔三〕参合〔四〕,而道术〔五〕生焉 。
〔一〕 器案:周礼夏官训方氏职:
“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
庄子盗跖篇:“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也。”荀子
非相篇:“而况于十世之传也。”杨倞注:“传,传闻
也。”凡古书言“传曰”者有二端:一则传其言,如此
文所引“传曰”云云是;一则传其事,如史记伯夷列传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索隐
:“案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然则“传曰
”云云者,其文□盖太半俱足征矣。
〔二〕 器案:荀子富国篇:“故曰 :‘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此之谓也。”杨倞注:“ 古者有此语,引以明之也。”荀子与陆贾俱引是文,盖 皆有所本也。
〔三〕 功德,文选班孟坚西都赋:
“功德着乎祖宗。”李善注:“
汉书景帝诏曰:‘歌者所以发德,
舞者所以立功。’”功谓功业,德谓德化。
〔四〕 参合,荀子天论篇:“天有 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杨倞注 :“人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则是参乎天地。”此文参 合,亦谓圣人之功德与天地参也。
〔五〕 道术,庄子天下篇言“古之 所谓道术”,“道术将为天下裂”,吕氏春秋执一篇言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又诬徒篇言道术之大行,由于师之 善教,道术之废,由于师之不善处。高诱诬徒篇注云: “术,道也。”然则单举之曰道,兼举之则曰道术也。 贾子新书有道术篇,其文有曰:“曰:数闻道之名矣, 而未知其实也,请问道者何谓也?对曰:道者所从接物 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 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 凡此皆道也。”诸言道术,各有所指,盖诸子百家各思 以其道易天下,其所谓道,皆道其所谓道也。
故曰〔一〕:张〔二〕日月,列星辰,序四时〔 三〕,调阴阳,布气〔四〕治性〔五〕,次置五行,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六〕,阳生〔七〕雷电,阴成霜雪 ,养育群生〔八〕,一茂一亡〔九〕,润之以风雨〔一 0〕,曝之以日光〔一一〕,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 ,〔一二〕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一三〕,苞之以 六合,罗之以纪纲〔一四〕,改之以灾变〔一五〕,告 之以祯祥〔一六〕,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一七〕 。
〔一〕 故曰:史记天官书:“故曰 :虽有明天子,必视营惑所在。”索隐:“此据春秋纬 文耀钩,故言故曰。”又魏世家:“故曰:君终无适子 ,其国可破也。”索隐:“此盖古人之言及俗语,故云 故曰。”又蒙恬传:“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索隐:“此故曰者,必先志有此言,而蒙恬引之以成说 也,今不知出何书耳。”又太史公自序:“故曰:圣人 不朽,时变是守。”索隐:“故曰:圣人不朽,至因者 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 ”寻吕氏春秋君守篇:“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 不入谓之闭。”淮南子主术篇、文子上仁篇均有其文, 此司马贞所谓“古人之言”是也。文选枚叔七发:“故 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李善注:“素问:黄帝 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又刘越石劝进表:“故 曰: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好我者劝,恶我者惧。”注 :“左传僖十五年: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 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此又注家直举古人 之言以证成之者。本书诸言故曰者,太半当作如是解, 然亦有就上文而推言之者,如此文是也。寻淮南子泰族 篇:“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淮南与 陆氏此文,当出一源,惜尚未能探明耳。
〔二〕 张,张设,与陈列义近。千 字文:“辰宿列张”,本此。特此为对文,彼则联举耳 。
〔三〕 序四时,谓春夏秋冬四时代 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序四时之大顺。”
〔四〕 易林一坤之干:“谷风布气 ,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文选陆士衡演连 珠:“日薄星回,穹天所以纪物,山盈川冲,方土所以 播气。”李善注:“郑玄考工记注:播,散也。”播气 ,即布气也。
〔五〕 治性,本书怀虑篇:“养气
治性。”文同而义别,彼谓人之性,此谓物之性也。治
物之性者,顺应万物自然之性,即下文所谓“
不夺物性”也。
〔六〕 淮南本经篇:“四时者,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量(从王念孙校 ),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史 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 经也。”
〔七〕 意林二引“生”作“出”。
〔八〕 淮南子原道篇:“泰古二皇 ,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其 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 群生。”可与本文互参。高诱彼注云:“五行:金、木 、水、火、土也。育,长也。”
〔九〕 一茂一亡,文廷式曰:“‘ 茂’当作‘存’,草书‘存’作‘●’,故讹为‘茂’ 矣。”器案:“茂”疑当作“有”,谷梁传昭公十六年 :“一有一亡曰有。”有、茂音近之误。
〔一0〕易系辞上:“润之以风雨。 ”寻礼记乐记:“奋之以风雨。”正义:“万物得风雨 奋迅而出也。”义与此相辅相成。
〔一一〕“曝”,唐本作“暴”,曝 ,俗别字。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赵岐注: “秋阳,周之秋,夏之五六月,盛阳也。”淮南子泰族 篇:“日以暴之,夜以息之。”
〔一二〕殒霜,春秋僖公三十三年: “陨霜不杀草。”谷梁传同,公羊传作“霣霜”,汉书 五行志上:“诛罚绝理,厥灾水,其水也而杀人,以陨 霜。”又云:“陨霜杀谷。”又中之下:“陨霜杀叔草 。”陨、霣、殒音义俱同,然陆氏传谷梁,则“殒”或 当作“陨”也。
〔一三〕广雅释天:“北斗七星…… 五为衡。”
〔一四〕白虎通三纲六纪篇:“三纲 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 、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 ,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 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 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
〔一五〕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篇:“灾 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 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出灾异以谴告 之,谴告之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其殆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害人也。”语又见 汉书董仲舒传。灾异,即灾变也。白虎通灾变篇:“天 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 德,深思虑也。”
〔一六〕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 有祯祥。”正义:“祯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国 家之将兴,必先有嘉庆善祥也。文说祯祥者,言人有至 诚,天地不能隐,如文王有至诚,招赤雀之瑞也。国本 有今异曰祯,本无今有曰祥。何为本有今异者?何胤云 :‘国本有雀,今有赤雀来,是祯也。国本无凤,今有 凤来,是祥也。’”
〔一七〕太平御览七八引礼含文嘉: “伏者,别者;牺者,献也,法也。伏牺德洽上下,天 应之以鸟兽文章,地应之以龟书,伏牺乃则象作易卦。 ”又引春秋内事:“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 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于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 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 。”据此,则所谓文章,谓天文也。
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一〕,在物者可纪 ,在人者可相。
〔一〕 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变化见矣。”韩康伯注:“象况,日月星辰; 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 而云行施,故变化见也。”
故地封五岳〔一〕,画四渎〔二〕,规洿泽,通 水泉,树物养类,苞植〔三〕万根,暴形养精,以立群 生,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四〕,不藏其情,不匿其诈 〔五〕。
〔一〕 风俗通义山泽篇:“五岳: 东方泰山,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尊曰岱宗 ,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 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 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孔子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 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曰合冻, 腊月曰涸冻,正月曰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 代行事。法七十万五千三牲,燔柴,上福脯三十朐,县 次传送京师。四岳皆同王礼。南方衡山,一名霍山,霍 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灊县。 西方崋山,崋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 在弘农崋阴县。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 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央曰嵩高,嵩者,高 也,诗云:‘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庙在颍川阳城县 。”
〔二〕 风俗通义山泽篇:“四渎: 河出炖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易:‘河出图,圣人 则之。’禹贡:‘九河既道。’诗曰:‘河水洋洋。’ 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 出蜀郡湔氐徼外崏山,入海。诗云:‘江、汉陶陶。’ 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 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禹贡:‘海、岱及淮, 淮、沂其乂。’诗云:‘淮水汤汤。’庙在平氏县。济 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禹贡:‘浮于汶,达于济 。’庙在东郡临邑县。”
〔三〕 “植”,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殖”,古通。后不复出。
〔四〕 不夺物性,周易干卦文言: “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王弼注: “不为干元,何能通物之性?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 ?是故始而亨者必干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文选 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物性其情。”李善注引周 易王弼注此文而译之曰:“所言物性其情,各存其性” ,即不夺物性之谓也。
〔五〕 荀子修身篇:“匿行曰诈。 ”
故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一〕。跂 行〔二〕喘息,〔三〕蜎飞〔四〕蠕动〔五〕之类,水 生陆行,根着叶长〔六〕之属,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 天地相承,气感〔七〕相应而成者也〔八〕。
〔一〕 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汉书郊祀志下:“祀天则天文从,
祭地则地理从。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文选
左太冲吴都赋:“夫上图景宿,辨于天文者也。下料物
土,析于地理者也。”李善注:“文子曰:‘天道为文
,地道为理。’”又潘安仁闲居赋注:“日月五星,天
之文也。”又谢灵运会吟行:“
列宿炳天文,负海横地理。”注:
“宋衷易纬注曰:‘天文谓三光,地理谓五土。’”
〔二〕 史记匈奴传:“跂行喙息蠕
动之类。”索隐:“案跂音岐,又音企,言虫豸之类,
或企踵而行。”正义:“凡有足而行曰跂行。周书云:
‘□鹿之类为跂行,并以足跪不着地,如人企。’按又
音企。”汉书郊祀志郊祀歌青阳三:“跂行毕逮。”师
古曰:“跂行,有足而行者也。”又匈奴传:“跂行喙
息蠕动之类。”师古曰:“凡有足而行者也。”字又作
“蚑”,淮南子原道篇:“蝡动蚑作。”高诱注:“蚑
读鸟蚑步之蚑也。”又脩务篇:“蚑行蛲动。”高诱注
:“
蚑读车蚑之蚑。”(“车”疑“乌
”之误。)文选王子渊洞箫赋:“
蚑行喙息。”注:“说文曰:‘蚑
,徐行。凡生类之行皆曰蚑。蚑音奇。’”又嵇叔夜琴
赋:“况蚑行之众类。”注:“说文:‘蚑,行也。凡
生之类,行皆曰蚑。’”案:说文虫部:“蚑,徐行也
。凡生之类,行皆曰蚑。”(从段注本)
〔三〕 宋翔凤曰:“按:‘喘’当 作‘喙’。”器案:文选王子渊洞箫赋:“蚑行喘息。 ”李善注:“周书曰:‘跂行喘息。’说文曰:‘喘, 疾息也。’”寻一切经音义九引周书亦作“蚑行喘息” 。广雅释诂:“喘,喙,息也。”王念孙疏证即引新语 此文为证。则汉人自有喘息之说,喘息虽与喙息义近, 说详上注,亦不必强为改作。
〔四〕 蜎飞,白虎通礼乐篇、文子
上德、下德、鬼谷子揣篇俱有“
蜎飞蠕动”语,论衡齐世篇作“蜎
蜚”。寻说文虫部:“蜎,肙也。”(从段注本)肉部
:“肙,小虫也。”与蜚义不相属。一切经音义九:“
蜎蜚,一泉反。字林:‘虫貌也,动也。’或作“蠉”
,古文“翾”同,呼泉切,飞貌也。”按:说文虫部:
“蠉,虫行也。”淮南子原道篇、本经篇俱作“蠉飞”
。说文羽部:“翾,小飞也。”艺文类聚十一引淮南子
本经篇作“翾飞”。广雅释诂:“翾,飞也。”又释训
:“翾翾,飞也。”则字本作“翾”。韩诗外传七:“
蝖飞蠕动。”广雅释诂:“□,飞也。”俱翾之异文也
。
〔五〕 蠕动,史记匈奴传索隐、汉 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俱云:“蠕蠕,动貌。”说文虫部: “蝡,动也。”说文义证云:“‘蝡’字或作‘蠕’。 ”
〔六〕 根着叶长,易纬干凿度上: “根着浮流。”郑玄注:“根着者,草木也。浮流者, 人兼鸟兽也。”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李善注引春秋元 命苞:“跂行喙息,蠕动蜎飞,根生浮着,含灵盛壮。 ”淮南子原道篇:“草木注根。”注根与根着,音义俱 近。
〔七〕 气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因气感之宜。”谓气类相感也。
〔八〕 唐晏曰:“以上明人事之出 于天道,即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周易之所 以取象。’”
于是先圣〔一〕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 二〕干坤,以定人道〔三〕,民始开悟〔四〕,知有父 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五〕,长幼之序〔六〕 。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一〕 先圣,孟子离娄下:“先圣
后圣,其揆一也。”彼文先圣指虞舜,后圣指周文王,
非此文之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曰:‘
宓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
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
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
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注:“韦昭曰:‘伏羲
、文王、孔子。’孟康曰:‘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
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器案:三圣,即陆氏所谓先圣、中圣、后圣也。易
系辞下:“古者,包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以类万物之情,(已见前引,故□从略)作结绳而为罔
罟,以佃以渔。”此谓包牺始画八卦也。淮南子要略篇
:“今易之干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
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
原测淑清之道,而●逐万物之祖也。”许慎注:“八八
变为六十四卦,伏羲示其象。周室谓文王也。”六十四
卦,文王增以六爻,则六十四卦,每卦复各有六爻之变
,则得三百八十四变爻矣。
〔二〕 “画”,两京本误作“书” 。
〔三〕 人道,礼记丧服小记:“亲 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孔颖 达正义:“人道之大者也,言此亲亲、尊尊、长长、男 女有别,人间道理最大者。”
〔四〕 史记商君传:“吾说公以帝 道,其志不开悟矣。”开悟,谓开通晓悟。
〔五〕 宋翔凤曰:“‘别’,本作 ‘道’,依子汇本改。”案:傅校本、唐本作“别”。
〔六〕 管子君臣下:“古者,未知 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 征。”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 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卧之●●,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 ,而衣皮韦;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 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天”字依惠 定宇校本增,下同)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论衡齐世篇:“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 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 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 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一〕,以为 行虫〔二〕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 实,察酸苦之味,教人〔三〕食五谷〔四〕。
〔一〕 唐晏曰:“自此以下,至‘ 避劳就逸’句,是隐括系辞之文。”案:见系辞下。
〔二〕 行虫,凡动物皆谓之虫,此 与走兽对言,则谓毛虫而外之裸虫、羽虫、鳞虫、介虫 四族也。
〔三〕 “人”,子汇本、程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民”。
〔四〕 尸子君治篇:“神农理天下 ,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日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 ,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淮南子脩务篇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 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 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高诱注:“ 五谷:菽、麦、黍、稷、稻也。”白虎通号篇:“古之 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太平御览七八引贾谊 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 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谷。”又引陆景典略:“ 神农尝百草,尝五谷,蒸民乃粒食。”
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 〔一〕。于是黄帝乃伐木构〔二〕材,筑作宫室,上栋 下宇,以避风雨〔三〕。
〔一〕 “同域”,天一阁本作“司 城”,不可从。史记礼书:“人域是域,士君子也。” 索隐:“域,居也。”同域,谓人民与禽兽同居也。
〔二〕 “构”,子汇本、两京本、 天一阁本、唐本作“构”,古从□从木之字多混。
〔三〕 易系辞下:“古者,穴居而 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淮南子泛论篇:“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 霿露,夏日则不胜暑热□□,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 ,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 安之。”高诱注:“处,居也。复穴,重窟也。一说, 穴,毁堤防崖岸之中以为窟室。构,架也,谓材木相乘 架也。栋,屋●也。宇,屋之垂。”太平御览七九引春 秋内事:“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 ,以避风雨。”五行大义五:“黄帝造屋宇。古者,巢 居穴处,黄帝易之以上栋上宇,以蔽风雨。”
民知室居食谷,而未知功力〔一〕。于是后稷〔 二〕乃列封疆,〔三〕画畔界〔四〕,以分土地之所宜 〔五〕;辟土殖〔六〕谷,以用养民〔七〕;种桑麻, 致丝枲〔八〕,以蔽形体〔九〕。
〔一〕 功力,犹今言加工。故唐律 疏议卷二十盗贼四:“山野物已加功力。”疏议曰:“ 山野之物,谓草木药石之类,有人已加功力。”功力字 本此。
〔二〕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 ,□为儿时,仡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 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土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则之。”吕氏春秋君守篇:“后稷作稼。”高诱 注:“后,君;稷,官也。烈山氏子曰柱,能植百谷蔬 菜,以为稷。”
〔三〕 “疆”,李本、两京本误作 “彊”。
〔四〕 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
〔五〕 周礼夏官土方氏职:“以辨 土宜、土化之●,而授任地者。”注:“土宜,谓九谷 稙□所宜也。”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 之宜,而布其利。”杜注:“疆,界也。物土之宜,播 殖之物各从土宜。”
〔六〕 “殖”,唐本作“植”。
〔七〕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 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五谷 所以养人也,故言民人育也。”
〔八〕 尚书禹贡:“岱畎丝枲。” 孔颖达正义:“枲,麻也。”
〔九〕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 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 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 皮。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 宫室□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体酪。治其 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 朔。”正义曰:“此一节论中古神农及五帝并三王之事 ,各随文解之。”又案:淮南子汜论篇:“伯余之初作 衣也,……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又齐俗篇:“明王制 礼义,衣足以覆形。”文子十守篇:“衣足以盖形御寒 。”春秋繁露度制篇:“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 。”韩诗外传五:“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 盐铁论锗币篇:“或无以充虚蔽形也。”抱朴子外篇诘 鲍:“古之为屋,足以蔽风雨,……为衣,足以掩身形 。”曰掩,曰掩,曰蔽,曰盖,曰覆,其义一也。
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一〕为害;禹乃决 江疏河〔二〕,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三〕 ,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四〕,然后人民得 去高险〔五〕,处平土〔六〕。
〔一〕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二〕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 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赵岐注:“疏,通也。” 淮南子脩务篇:“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 高诱注:“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故言决。疏道东注 于海,故言疏。”
〔三〕 诗经小雅沔水:“朝宗于海 。”郑玄笺:“兴者,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喻诸侯 朝天子,亦犹是也。”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正义:“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 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假人 事而言之也。”案:正义此文,即本郑笺为说。所云以 小就大者,犹此之言大小相引也。
〔四〕 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引尚书大 传:“百川趋于海。”淮南泛论篇:“百川异源而皆归 于海。”高诱注:“以海为宗。”
〔五〕 “险”,两京本误作“噞” 。
〔六〕 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 ,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 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 也。使禹治之。禹乃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 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赵岐注:“民人下 高就平土,故远险阻也。”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 安;夏后氏戚之,乃堙洪塞源,决江疏河,洒沈澹灾, 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注:“张揖曰:‘疏,通 也。’”
川谷交错〔一〕,风化〔二〕未通,九州绝隔,
未有舟车之用,以济深致远;于是奚仲〔三〕乃桡〔四
〕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
五〕服牛〔六〕,浮舟杖楫〔七〕,以代人力。
〔一〕 诗小雅楚茨毛传:“东西为 交,邪行为错。”文选司马长卿子虚赋:“云梦者,方 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崒,岑 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
〔二〕 风化,犹言教化。诗豳风七 月序:“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疏以“后稷之教” 为言也。
〔三〕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
车。”高诱注:“奚仲,黄帝之后,任姓也。传曰:‘
为夏车正,封于薛。’”淮南子脩务篇:“奚仲为车。
”高诱注:“传曰:‘奚仲为夏车正,封于薛。’”案
: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世本作篇、荀子解蔽篇、文选演连珠注引尸子,俱谓
奚仲作车。山海经海内经:“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
,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郭注:“世本云:‘
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
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沈约宋书礼志:“系本云:
‘奚仲始作车。’案:庖牺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
,以利天下;奚仲乃夏之车正,安得始造乎?系本之言
非也。车服以庸,着在唐典,夏建旌旗,以表贵贱,周
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一器而群工致其巧,车最居多
,盖奚仲以擅技巧为夏车正,前世制作之美归之耳。”
〔四〕 “桡”,子汇本作“挠”。
〔五〕 驾马,荀子解蔽篇:“奚仲 作车,乘杜作乘马。”杨倞注:“奚仲,夏禹时车正。 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耳 。世本云:‘相土作乘马。’‘杜’与‘土’同。乘马 ,驷马也。四马驾车,起于相土,故曰作乘马;以其作 乘马之法,故谓之乘杜。乘并音剩。相土,契孙也。” 案:太平御览七七三引古史考异:“黄帝作车,少皞时 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仲又造车,更广其制度也。” 云奚仲驾马,与此同也。
〔六〕 服牛,犹言驾用牛。易系辞 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正义:“今 服用其牛,乘驾其马。服牛以引重,乘马以致远,是以 人之所用,各得其宜。”案:说文牛部犕下引易作“犕 牛乘马”,段注:“以车驾牛马之字当作‘犕’,作‘ 服’者假借耳。”诗郑风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 。”郑笺:“服马,犹乘马也。”正义:“易称‘服牛 乘马’,俱是驾用之义,故云服马犹乘马。”尚书武成 :“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氏传:“示天下不复乘用。”淮南子泛论篇:“古 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 ,以为舟航;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乃为靻跷而超千 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 民以致远而不劳。”
〔七〕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 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正义 :“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剡木为楫者, 楫必须纤长,理当剡削,故曰剡木也。”
铄金〔一〕镂木,分苞烧殖〔二〕,以备器械〔 三〕,于是民知轻重,好利恶难,避劳就逸;于是皋陶 〔四〕乃立狱制罪〔五〕,县〔六〕赏设罚,异是非, 明好恶,检奸〔七〕邪,消佚乱。
〔一〕 国语周语下:“谚曰:‘众 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贾逵曰:‘铄,消 也,众口所恶,金为之消亡。’”楚辞屈原九章惜诵: “故众口其铄金兮。”王逸注:“铄,销也。言众口所 论,乃人所言,金性坚刚强,尚为销铄。”风俗通义佚 文:“众口铄金。俗说:有美金于此,众人咸共诋訾, 言其不纯,卖金者欲其必售,固取锻烧以见真。此为众 口铄金。”(详器撰风俗通义校注页六0七)
〔二〕 孙诒让曰:“案:‘苞’与 ‘匏’通,(太玄经达次三云:“厥美可以达于瓜苞。 ”论衡无形篇云:“更以苞瓜喻之。”“苞”并“匏” 之借字。)分匏,谓为蠡瓢之属。仪礼士昏礼郑注云: ‘合□破瓠也。’庄子逍遥游篇说大瓠云:‘剖之以为 瓢。’分与破、剖义同。‘殖’当读为考工记‘抟埴’ 之‘埴’,烧埴,谓陶●之事也。”唐晏曰:“‘殖’ ,疑作‘埴’。”
〔三〕 礼记大传:“异器械。”郑 注:“器械,礼乐之器及兵甲也。”正义:“器为楬豆 房俎,礼乐之器也;械谓戎车革路,兵甲之属也。”
〔四〕 尚书大禹谟:“帝曰:‘皋 陶,惟□臣庶,罔或于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 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 哉!’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 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 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 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 风动,惟乃之休。’”吕氏春秋君守篇:“皋陶作刑。 ”高诱注:“虞书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 ,女作士师,(今书无“师”字,此用今文)五刑有服 。’”
〔五〕 “罪”,唐本作“□”,古 文也。后不复出。
〔六〕 “县”,子汇本、程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悬”,“悬”为“县”或字 。后不复出。
〔七〕 “奸”,唐本作“奸”,二 字俗不分。后不复出。
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一〕乃设辟雍 〔二〕庠序〔三〕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 君臣之义,使强〔四〕不凌弱,众不暴寡,□〔五〕贪 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一〕 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 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正义:“其于中古 乎者,谓易之爻卦之辞,起于中古。若易之爻卦之象, 则在上古伏牺之时。但其时,理尚质素,圣道凝寂,直 观其象,足以垂教矣。但中古之时,事渐浇浮;非象可 以为教,又须系以文辞,示其变动吉凶,故爻卦之辞, 起于中古,则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周易起于 文王及周公也。”以文王、周公当中古,则中圣谓文王 、周公也。所谓“设辟雍庠序之教”者,辟雍、上庠、 东序,俱周大学之名也,然则陆贾此言中圣,亦谓文王 、周公也。
〔二〕 白虎通辟雍篇:“天子立辟 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 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言 积也,积天下之道德;雍之为言壅也,天下之仪则;故 谓之辟雍也。”
〔三〕 白虎通辟雍篇:“乡曰庠, 里曰序。庠者,庠礼义;序者,序长幼也。礼五帝记曰 :‘帝庠序之学,则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善如尔舍明 令必须外然后前民者也,未见于仁,故立庠序以导之也 。”(卢文弨曰:“以上文有讹。”)
〔四〕 “强”,子汇本作“彊”。 后不复出。
〔五〕 “□”,天一阁本作“弃” ,□,古文弃。后不复出。
礼义不〔一〕行,纲纪不立,后世衰废,于是后
圣〔二〕乃定五经〔三〕,明六艺〔四〕,承天统地〔
五〕,穷事察〔六〕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七〕,
宗诸天地,纂〔八〕脩篇章,垂诸来世,被诸鸟兽〔九
〕,以匡衰乱,天人合策〔一0〕,原道〔一一〕悉备
,智者达其心,百工穷其巧,乃调之以管弦〔一二〕丝
竹之音,设钟〔
一三〕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一四〕,通
文雅〔一五〕。
〔一〕 “不”,原作“独”,今从 子汇本、唐本校改。
〔二〕 后圣,指孔子,详上文“先 圣”注。
〔三〕 五经,孔子而后,称说五经 者,当以陆氏此文为最先。其后,汉武帝建元五年春, 初置五经博士,汉章帝时,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议五经 同异,班固撰集其文,作白虎通德论,其五经篇云:“ 孔子所以定五经者何?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 ,礼乐废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 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道德,自卫反 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后之言五经 者,如困学纪闻八经说仅举五经博士及白虎通五经篇为 言,尚未得其朔也。
〔四〕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 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 年不能究其礼。”正义:“六艺,谓五礼、六乐、五射 御、六书、九数也。”案:史文明言“六艺经传”,正 义以周官地官保氏职之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解之,非是 。史记滑稽传云:“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 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 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 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 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 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 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 皦如,纵之纯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 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 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 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 有二人。”是六艺即六经也。自秦火后,乐失其传,故 六艺遂为五经,此六经衍变之迹之可得而言者。而白虎 通五经篇乃曰:“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 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 ,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 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以五常说五经 ,且五经有乐而无春秋,此则汉人之经说耳。
〔五〕 承天统地,即承天统物也, 详下文“统物”注。
〔六〕 “察微”,“察”字原缺, 今据子汇本、傅校本、唐本订补。宋翔凤云:“别本作 ‘及微’。”
〔七〕 人伦,诗周南关雎序:“先 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正义:“厚人伦者,伦,理也,君臣父子之义,朋友之 交,男女之别,皆是人之常理。父子不亲,君臣不敬, 朋友道绝,男女多违,是人理薄也,故教民使厚此人伦 也。”此文言绪人伦,义亦相近,绪人伦者,谓人伦之 道得其绪也。
〔八〕 “纂”字原缺,宋翔凤引别 本作“纂”,今据订补。
〔九〕 案:尚书舜典:“帝曰:‘ 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夔曰:‘于,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又益稷:“夔曰:‘笙镛以闲,鸟兽 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于,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即此“被诸鸟兽”之谓 也。白虎通礼乐篇:“八音者何谓也?乐记曰:‘土曰 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 钟,木曰柷敔。’此谓八音也,法易八卦也,万物之数 也,八音万物之声也。天子所以用八音何?天子承继万 物,当知其数,既得其数,当知其声,即知其形,如此 蜎飞蠕动,无不乐其音者,至德之道也。天子乐之,故 乐用八音。”其阐明以音乐被诸鸟兽之理尤微至。
〔一0〕天人合策,案:此即后来董 仲舒天人相感说之滥觞。汉书董仲舒传载其对策之言曰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视天人相 与之际,甚可畏也。”又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鉴之于古, 考之于今。”举此一隅,无劳九变。寻荀子天论言:“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矣。”此又陆氏天人说之所 本矣。盖自董仲舒揭橥此义,而于是司马相如封禅文言 “天人之际已交”,王褒四子讲德论言“天人并应”, 班固西都赋言“天人合应”,皆承其说而为此纷纷也。 文选阮嗣宗为郑冲劝晋王笺,张铣注:“天人,谓天意 人事也。”
〔一一〕淮南子原道篇高诱注:“原 ,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 ”
〔一二〕“弦”,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弦”,俗别字,后不复出。
〔一三〕“钟”,程本、两京本、天 一阁本、唐本作“钟”,古通,后不复出。
〔一四〕汉书地理志下:“凡民函五 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 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 俗。”风俗通义序:“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 ,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 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 善或淫也。”刘昼新论风俗章:“风者,气也。俗者, 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 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
〔一五〕文雅,文采典雅。汉书叙传 :“文雅自赞。”文选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文雅纵 横飞。”李善注:“大戴礼曰:‘天子不知文雅之辞, 少师之任。’”又潘安仁夏侯常侍诔:“人恶其异,俗 疵文雅。”注同。荀子脩身篇:“容貌态度,进退趋行 ,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辟违,庸众而野。”新书道 术篇:“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
后世淫邪,增之以郑、卫之音〔一〕,民□本趋 末〔二〕,技巧横出,用意各殊,则加雕文刻镂〔三〕 ,傅致〔四〕胶漆〔五〕丹青、玄黄〔六〕琦玮〔七〕 之色,以穷耳目之好,极工匠之巧〔八〕。
〔一〕 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 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 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 ,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而卫灵公之时, 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 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 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 喏。’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 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 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 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 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 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 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 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 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礼记乐记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 之音,亡国之音也。”郑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 ,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 已而自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 鼓之,是之谓也。”吕氏春秋本生篇:“郑、卫之音, 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高诱注:“郑国淫辟, 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绚盱之乐,芍药之和。昔者 ,殷纣使乐师作朝歌北鄙靡靡之乐,以为淫乱。武王伐 纣,乐师抱其乐器自投濮水之中。暨卫灵公北朝于晋, 宿于濮上,夜闻水中有琴瑟之音,乃使师涓以琴写其音 。灵公至晋国,晋平公作乐,公曰:‘寡人得新声,请 以乐君。’遂使师涓作之,平公大悦。师旷止之曰:‘ 此亡国之音也。纣之太师以此音自投于濮水,得此声必 于濮水之上。’地在卫,因曰郑、卫之音。”
〔二〕 史记孝文本纪:“上曰:‘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是为本末者无以异。’ ”集解:“李奇曰:‘本,农也。末,贾也。’”汉书 孝成本纪:“阳朔四年诏:‘间者,民弥惰怠,乡本者 少,趋末者众。’”又食货志上:“今背本而趋末食者 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师古曰:“本,农业也;末 ,工商也;言人已弃农而务工商矣。”
〔三〕 汉书孝景本纪:“后二年夏 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贾谊新书瑰 玮篇:“夫雕文刻镂,害(原误作“周”)用之物繁多 。”
〔四〕 汉书文三王传:“傅致难明 之事。”师古曰:“傅读曰附。”案:此文傅致义同, 谓以胶漆附益于所髹饰之物也。
〔五〕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令 百工审五库之量,……脂胶丹漆,毋或不良。”正义: “脂胶丹漆为一库。”又:“季秋之月,是月也,霜露 降,则百工休。”注:“寒而胶漆之作,不坚好也。” 战国策赵策:“胶漆至●也。”胶漆,工匠以为胶合髹 漆之用也。
〔六〕 “玄”,宋翔凤本避清讳作 “元”,今改,后不复出。本书无为篇:“缮雕琢刻画 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义与此同。文选 张平子思玄赋:“由厥好以玄黄。”旧注:“玄黄,玉 石之色也。”说苑权谋篇:“厘王变文、武之制,而作 玄黄宫室,舆马奢侈,不可振也。”家语六本篇载其事 作“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此言玄 黄之色者,盖谓以玉石为饰,其色玄黄也。
〔七〕 案:琦玮之色,他无所闻。
疑当作“奇伟”,盖“奇”、“
琦”古通,“玮”则涉上偏旁而误
也。荀子非十二子篇:“治怪说,玩琦辞。”注:“‘
琦’读为‘奇异’之‘奇’。”寻荀子解蔽篇作“治怪
说,玩奇辞”,即其证也。
〔八〕 荀子儒效篇:“积斫削而为 工匠。”文选何平叔景福殿赋:“惟工匠之多端,固万 变之不穷。”唐晏曰:“此节由刑法叙及诗、书,由诗 、书叙及礼、乐,由礼、乐之盛,叙及礼、乐之衰,所 谓周末文弊也。”
夫驴骡〔一〕骆驼,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 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洁清明朗,润泽而濡〔二 〕,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三〕,天气所生,神灵〔四 〕所治,幽闲清净,与神浮沈〔五〕,莫不〔六〕效〔 七〕力为用,尽情为器。故曰,圣人成之〔八〕。所以 能统物〔九〕通变〔一0〕,治情性,显仁义也。〔一 一〕。
〔一〕 “骡”,唐本作“□”。“ 骡”,俗字。
〔二〕 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 ”毛传:“如濡,润泽也。”
〔三〕 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 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集解:“孔曰:‘磷 ,薄也。涅可以染皂。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 之于涅而不黑。”案:沈约高士赞:“犹玉在泥,涅而 不缁。”梁简文帝君子行:“君子怀琬琰,不使涅尘缁 。”刘孝威堂上行辛苦篇:“黄金坐销铄,白玉遂缁磷 。”缁、淄古通。
〔四〕 列子汤问篇:“神灵所生, 其物异形。”鬼谷子本经阴符:“物之所造,天之所生 ,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 谓之神灵。”
〔五〕 史记游侠列传:“与世浮沈 。”文选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沈,与时 俯仰。”又阮嗣宗咏怀诗:“俯仰乍浮沈。”李善注: “轻薄之辈,随俗浮沈。”
〔六〕 “莫不”,原作“莫之”, 俞樾曰:“谨按:‘莫之’当作‘莫不’,盖言驴骡骆 驼,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之类,莫不为我用 也。下文‘故曰,圣人成之。所以能统物通变,治情性 ,显仁义也。’即承此而言。今作‘莫之’,则与下意 不贯矣。”案:俞说是,今从之。
〔七〕 “效”,天一阁本作“效” ,“效”俗别字。后不复出。
〔八〕 案:此就篇首所引传曰之文 ,而为之衍绎其义,故以“故曰”结之。
〔九〕 文选嵇叔夜琴赋:“捴中和 以统物。”又陆士衡答贾长渊诗注引礼记明堂阴阳录: “王者承天统物也。”承天统物,犹上文之言承天统地 也。
〔一0〕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 ”韩康伯注:“物穷则变,变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又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又系辞下:“通 其变,使民不倦。”韩注:“通物之变,故乐其器用, 不能倦也。”陆氏所言通变,即本易义。
〔一一〕唐晏曰:“由此以上,皆释 ‘圣人成之’之义也。”
夫人者,宽博浩大,恢廓〔一〕密微,附远宁近 ,怀来〔二〕万邦〔三〕。故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 ,忖度〔四〕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 治也〔五〕。行之于亲近而疏远悦,脩〔六〕之于闺门 〔七〕之内而名誉〔八〕驰于外。故仁无隐而不着,无 幽而不彰者。虞舜蒸蒸于父母〔九〕,光耀于天地〔一 0〕;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功美垂于万代〔一一〕; 太公自布衣〔一二〕升三公之位〔一三〕,累世享千乘 之爵〔一四〕;知伯〔一五〕仗威任力,兼三晋〔一六 〕而亡〔一七〕。
〔一〕 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天下恢廓之士。”恢郭,谓恢弘廓大也。
〔二〕 文选司马长卿难蜀父老:“ 于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道。”案:礼记 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来百工,…… 怀诸侯也。”正义:“来百工者,谓招来百工也。…… 怀,安抚也,君若安抚怀之,则诸侯服从。”
〔三〕 文廷式曰:“按:汉高帝讳 邦,陆生奏书,必不公犯其讳,‘邦’字当为‘国’也 。”
〔四〕 诗小雅节南山巧言:“他人 有心,予忖度之。”
〔五〕 唐晏曰:“陆生之学出孔门 ,故语必首仁义。”
〔六〕 “脩”,天一阁本、唐本作 “修”,古通用。后不复出。
〔七〕 礼记乐记:“乐在闺门之内 ,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又仲尼燕居:“以 之闺门之内有礼,则三族和也。”闺门之内,犹今言家 中也。
〔八〕 文选上林赋:“扬名发誉。 ”法言学行篇:“名誉以崇之。”
〔九〕 尚书尧典:“曰:‘明明扬 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 ,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 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 ”孔氏传:“烝,进也。”史记五帝本纪作“能和以孝 ,烝烝治,不至奸”。烝、蒸,古通。
〔一0〕唐晏曰:“按:此檃括尧典
‘以孝蒸蒸乂不格奸’之文。‘
光耀天地’者,当是古训也。”器
案:“光耀于天地”,即尧典“光被四表”之义。
〔一一〕唐晏曰:“此檃括论语文。 ”案: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 今称之。”集解:“马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县,华 山之北,河曲之中。”邢昺疏:“夷、齐,孤竹君之二 子,让位适周,遇武王伐纣,谏之不入,及武王既诛纣 ,义不食周粟,故于河东郡蒲阪县首阳山下,采薇而食 ,终饿死。”此本史记伯夷列传为说。皇侃疏则云:“ 夷、齐,是孤竹君之二子也,兄弟让国,遂入隐于首阳 之山。武王伐纣,夷、齐扣武王马谏曰:‘为臣伐君, 岂得忠乎?横尸不葬,岂得孝乎?’武王左右欲杀之。 太公曰:‘此孤竹君之子,兄弟让国,大王不能制也。 隐于首阳山,合方立义,不可杀,是贤人。’即止也。 夷、齐反首阳山,责身不食周粟,唯食草木而已。后辽 西令支县佑家白张石虎,往蒲阪采材,谓夷、齐曰:‘ 汝不食周粟,何食周草木?’夷、齐闻言,即遂不食, 七日饿死。”此则六朝人别说也。
〔一二〕盐铁论散不足篇:“古者, 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一三〕汉书董仲舒传:“太公起海 滨而即三公。”
〔一四〕千乘之爵,谓爵为诸侯也。 文选李少卿答苏武书:“受千乘之赏。”李善注:“兵 车千乘,诸侯之大者。”又陆士衡五等论注引楚汉春秋 :“下蔡亭长詈淮南王曰:‘封汝爵为千乘,东南尽日 所出,尚未足黔徒群盗所邪?而反,何也?’”案:汉 书刑法志:“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 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 ,是谓千乘之国。”卫宏汉旧仪下:“九夫为井,四井 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乘,乘则具车一乘四马,步卒 三十六人。千乘之国,马四千匹,步卒三万六千人为三 军,大国也。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一五〕“知伯”,天一阁本作“智 伯”,“知”、“智”古通。后不复出。
〔一六〕春秋时,晋之六卿智氏、范 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分晋,时称为六晋,战 国策秦策下:“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破灭范、 中行,又帅韩、魏以图赵襄子于晋阳。”是役也,韩、 魏、赵合谋,灭智氏,遂称韩、魏、赵为三晋,战国策 赵策上所谓“三晋分智氏”是也。
〔一七〕唐晏曰:“按:战国之世, 言盛则齐桓,言灭则智伯,若太公则尤盛矣。”
是以君子〔一〕握道而治,据〔二〕德而行,席 仁而坐,杖义而彊,虚无寂寞,通动〔三〕无量。故制 事因短,而动益长,以圆制规,以矩立方〔四〕。圣人 王世,贤者建功〔五〕,汤举伊尹〔六〕,周任吕望〔 七〕,行合天地,德配阴阳〔八〕,承天诛恶,克〔九 〕暴除殃,将气养物〔一0〕,明□〔一一〕设光,耳 听八极〔一二〕,目睹四方,忠进谗退,直立邪亡,道 行奸止〔一三〕,不得两张,□□〔一四〕本理,杜渐 消萌。
〔一〕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 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王安石君子斋记:“ 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古之为此名也,所以 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有德通谓之君子。”
〔二〕 “据”字原缺,今据子汇本 、傅校本、唐本订补。论语述而:“据于德。”
〔三〕 淮南子俶真篇:“若夫神无 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 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又见文子十守篇。吕氏春秋 精通篇高诱注:“其精诚能通洞于民。”通洞,即通动 也。
〔四〕 墨子法仪篇:“百工之为方 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唐晏曰:“案: 于文当作‘以规制圆’,然考规矩之初,方生于圆,由 圆既立而始有规之名,故曰‘以圆制规’也。”
〔五〕 文廷式曰:“此以功字与行 、彊、量、长、方、望、阳、殃、光为韵,已读功如釭 矣。”
〔六〕 论语颜渊:“汤有天下,选 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七〕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
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狱,佐禹平水土,甚
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
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
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
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
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
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
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
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八〕 白虎通圣人篇:“圣人者何 ?……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
〔九〕 “克”,子汇本、程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作“克”,俗别字。后不复出。
〔一0〕俞樾曰:“谨案:将亦养也 。诗桑柔篇:‘天不我将。’笺云:‘将,犹养也。’ 气言将,物言养,文异而义同。”
〔一一〕各本俱缺一字。
〔一二〕淮南子原道篇:“廓四方, 柝八极。”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
〔一三〕“止”,原作“正”,李本 作“止”,今据改正。俞樾曰:“谨按:‘正’乃‘止 ’字之误,道行,奸止,相对成文。”案:俞说是,李 本正作“正”。
〔一四〕李本、程本、两京本缺一字 。
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一〕,殖不固本而立 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二〕,工正曲以准 绳〔三〕。德盛者威广,力盛者骄众。齐桓公尚德以霸 ,秦二世尚刑而亡〔四〕。
〔一〕 俞樾曰:“谨按:‘并’当
读为‘傍’,列子黄帝篇:‘并流而承之。’释文曰:
‘史记、汉书傍河傍海皆作并。’是古‘并’、‘傍’
字通用。不并仁义者,不傍仁义也。谋事不依傍仁义,
故后必败。”器案;俞说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北据
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正义:“从河傍阴山,东至
辽东,筑长城为北界。”又:“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集
解:“服虔曰:‘并,音傍,傍,依也。’”又大宛传
:“并南山。”正义:“并,白浪反。”皆读“
并”为“傍”之证。
〔二〕 经艺,即上文所谓五经、六 艺也。史记儒林传:“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艺。 ”汉书郊祀志下:“于是(匡)衡(张)谭奏议曰:‘ 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
〔三〕 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 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朱熹集注:“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
〔四〕 唐晏曰:“按史记陆生本传 云:‘其对高帝也,曰: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 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此篇所言智伯、二世 语相合。”器案:秦、汉间人言刑德者各执一端,儒家 言尚德,法家言尚刑,陆氏固儒家言也。
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一〕 ,骨肉〔二〕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 以义序,百官以义承,曾、闵〔三〕以仁成大孝,伯姬 以义建至贞〔四〕,守国者以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 ,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党〔五〕以仁恂恂,朝廷以 义便便〔六〕,美女以贞显其行,烈士以义彰〔七〕其 名,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八〕,鹿鸣以仁求其群 〔九〕,关雎以义鸣其雄〔一0〕,春秋以仁义贬绝〔 一一〕,诗以仁义存亡,干、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 承〔一二〕,书以仁叙九族〔一三〕,君臣以义制忠〔 一四〕,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一五〕。
〔一〕 “附”,唐本作“□”,古 通。后不复出。
〔二〕 吕氏春秋精通篇:“故父母 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 ,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 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三〕 荀子性恶篇:“然而曾、骞 、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其 綦于礼义故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五月诏 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注:“曾参,字 子舆,闵损,字子骞,并孔子弟子,皆有孝行也。”
〔四〕 唐晏曰:“按谷梁传曰:‘ 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陆生书引春 秋,多本谷梁。”案:春秋襄公三十年:“五月,甲午 ,宋灾,伯姬卒。”谷梁传:“取卒之日加之灾上者, 见以灾卒也。其见以灾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 :‘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 ,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 :‘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 。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详其事,贤伯 姬也。”
〔五〕 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 党乎?”集解:“郑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 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六〕 文廷式曰:“此用论语乡党 篇。案郑注:‘恂恂,恭慎貌。便便,辨也。’各家皆 就字义为解,陆生仁义之说,尤为心知其意。”唐晏曰 :“按此以恂恂、便便分仁义,当是古论语说。‘恂恂 ’,史记作‘逡逡’,‘便便’,尔雅云:‘辩也。’ ”
〔七〕 “彰”字原缺,宋翔凤本据 子汇本、抄本订补。今案: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 傅校本、唐本俱有“彰”字。
〔八〕 唐晏曰:“案:此以仁义分 阴阳,与周礼大宗伯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 地产作阳德,以乐和防之’之说合。盖中礼属仁,乐和 属义,防者犹调剂之义也,阴德之过,以阳剂之,阳德 之过,以阴剂之,陆生之说,必有所受之。”器案:此 文“降”字协韵,当音户江反。诗召南草虫:“我心则 降。”以降与虫、螽、忡为韵,释文:“降,户江反。 ”又小雅鹿鸣出车:“我心则降。”以降与虫、螽、忡 、戎为韵,释文:“降,户江反。”俱其证也。
〔九〕 淮南子泰族篇:“鹿鸣兴于 兽,君子大之,取其见食而相呼也。”家语好生篇:“ 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案:诗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传:“兴也。 苹,蓱也。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 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陆氏以仁求 群之说,亦汉人古诗说也。
〔一0〕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毛传:“兴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 别。”郑笺:“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 至然而有别。”淮南子泰族篇:“关雎兴于鸟,而君子 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乘(“乘”原作“乖”,从王念孙 说校改。)居也。”家语好生篇:“关雎兴于鸟,而君 子美之,取其雌雄之有别。”孙星衍曰:“此挚而有别 之义。挚当为猛挚,不当如郑说。”易顺鼎经义莛撞三 :“陆贾新语道基篇云:‘关雎以义鸣其雄。’按此鲁 诗说也。汉书杜钦传:‘佩玉晏鸣,关雎叹之。’李奇 曰:‘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 叹而伤之。’臣瓒曰:‘此鲁诗也。’是鲁诗以关雎为 刺周康王后作。盖后夫人佩玉晏,鸡鸣不能为脱簪待罪 之举,故借关雎能以义鸣其雄,喻康王后不能以义警其 君。鲁诗盖解关雎为鸣声相警之意,故新语谓以义鸣, 与毛诗以关关为和声者不同。然毛谓挚而有别,则亦有 义意矣。知陆贾所述为鲁诗者,新语资执篇云:‘鲍丘 之德,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 不录于世,利口之臣害之也。’鲍丘即浮丘伯,申公所 从受诗者。盐铁论毁学篇:‘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 李斯入秦取三公,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正本新语 之文,或作‘浮’,或作‘包’作‘鲍’,古字相通。 据此,疑贾本浮丘门人,新语所称诗,必皆鲁义,近人 辑鲁诗,未见及此也。”唐晏曰:“按从鹿鸣、关雎分 仁义,此亦古经说之仅存者。”器案:史记十二诸侯年 表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 鹿鸣刺焉。”法言孝至篇:“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 关雎作乎上,习治也。……故习治则伤始乱也。”列女 传仁智传魏曲沃妇:“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起 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论衡谢短篇:“周衰而诗 作,盖康王时也,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 ”后汉纪灵帝纪:“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 夫人不鸣璜,宫门不击柝,关雎之人,见几而作。”( 又见后汉书杨赐传)文选任彦升齐竟陵王行状李善注引 风俗通:“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诗人以为深刺。”古文 苑张超诮青衣赋:“周渐将衰,康王晏起,毕公喟然, 深思古道,感彼关雎,性不双侣,愿得周公,配以窈窕 ,防微消渐,讽谕君父,孔氏大之,列冠篇首。”此皆 鲁诗说也,且以关雎之作者为毕公也。
〔一一〕公羊传昭公元年:“春秋不 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贬绝然后罪恶 见者,贬绝以见罪恶也。”
〔一二〕俞樾曰:“‘干、坤’、‘ 八卦’互言之,古人属文,自有此体,刘琨答卢谌诗: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谢惠连秋怀诗:‘虽好 相如达,不同长卿嫚。’六朝时人犹识斯意也。”
〔一三〕唐晏曰:“案以‘干、坤’ 为仁,‘八卦’为义,又‘九族’为仁,疑皆古经义。 ”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氏传:“能明 俊德之士,以睦高祖、玄孙之亲。”释文:“九族,上 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马、郑同。”
〔一四〕俞樾曰:“樾谨按:书之所
陈,非止叙九族而已,乃云‘书以仁叙九族’,义不可
通。忠者,臣之所以事君也,故论语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乃云‘君臣以义制忠’,义亦不可通
。疑此文本作‘九族以仁叙,君臣以义制’,浅人见上
文言春秋,言诗,而干、坤、八卦,又易之事也,乃窜
入‘书’字,以配上文,遂作‘
书以仁叙九族’,而下句又妄增‘
忠’字,使句法相称耳,非陆氏之旧。”
〔一五〕俞樾曰:“樾谨案:上下文 皆以仁义对言,此亦当同,乃云‘以礼升降’,何欤? 疑此文本作‘乐以仁尽节,礼以义升降’。礼记乐记云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故乐应言仁,礼应言义。 浅人不达此理,以礼乐恒言,皆先礼后乐,乃改上句作 ‘礼以仁尽节’,则下句宜作‘乐以义升降’,今乃作 ‘乐以礼升降’者,盖既以‘乐’字易‘礼’字,又误 以‘礼’字易‘义’字,此窜改之迹之未泯者也。”
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
,背之者亡。陈力就列〔一〕,以义建功,师旅行阵〔
二〕,德仁为固〔三〕,仗义而彊,调气养性〔四〕,
仁者寿长〔五〕,美才次德〔六〕,义者〔
七〕行方〔八〕。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九
〕,愚者以力相乱,贤者以义相治。谷梁传曰:“仁者
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一
0〕”
〔一〕 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集解:“马融曰:‘言当 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止。’”
〔二〕 “阵”,唐本作“陈”。“ 阵”,后起字。后不复出。
〔三〕 俞樾曰:“樾谨案:‘德’ 当读为‘得’,古字通用。‘为固’当作‘而固’。”
〔四〕 荀子修身篇:“治气养心之 术:血气刚彊,则柔之以调和;智虑渐深,则一之以易 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 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 以高志;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 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 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案: 此文又见韩诗外传二,荀子所言治气养心之术,即陆氏 此文之所谓调气养性也,以其言之未详,辄最录于此云 耳。
〔五〕 论语雍也:“仁者寿。”集 解:“包曰:‘性静者多寿考。’”邢疏:“言仁者少 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
〔六〕 孙诒让曰:“案:‘美’疑 ‘差’之误,差与次义同,谓差次才之高下也。”器案 :次德,即荀子君道篇“论德而定次”之意,谓论其德 之大小而定其位次也。
〔七〕 “义者”,天一阁本、唐引 一本作“以义”。
〔八〕 行方,谓行为方正。淮南主 术篇:“凡人之论,……智欲圆而行欲方,……行欲方 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 ……故智员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高诱注: “非正道不为也。”
〔九〕 论语里仁篇:“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即君子小人之分也。
〔一0〕戴彦升曰:“或以道基篇末
引谷梁传,非贾所及见,疑出依讬。彦升案:本书凡两
引谷梁传,至德篇末‘故春秋谷(下缺)’,似引传说
鲁庄公事,而缺其文。考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
,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邱伯,受诗。’又云:‘瑕
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楚元王交传:‘少
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邱伯。伯者,
孙卿门人也。’夫谷梁家始自江公,而江公受之申公,
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为孙卿门人。今荀子礼论、大
略二篇,具谷梁义,则荀卿谷梁之初祖也。荀卿晚废居
楚,陆生楚人,故闻谷梁义欤!盐铁论:‘包邱子与李
斯俱事荀卿。’本书资贤篇:‘
鲍邱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
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鲍邱即包邱子
,即浮邱伯也。楚元王传注:‘服虔曰:浮邱伯,秦时
儒生。’陆生盖尝与浮邱伯游,故称其德行,或即受其
谷梁学欤!辨惑篇说夹谷之会事,与谷梁定十年传大同
。至德篇说齐桓公遣高子立僖公事,本谷梁闵二年传。
怀虑篇言鲁庄公不能存立子纠,亦本谷梁庄九年传,可
征陆生乃谷梁家矣。故所述楚汉春秋,向、歆入之春秋
家。但辅政篇说郑儋归鲁,至德篇说臧孙辰请籴,明诫
篇说卫侯之弟鱄出奔晋,今谷梁传无此义。道基篇所引
传曰‘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今谷梁传亦无此二
语。彦升案:谷梁之着竹帛,虽不知何时,而出自后师
。陆生乃亲受之浮邱伯者,实谷梁先师。古经师率皆口
学,容有不同,如刘子政说谷梁义,亦有今传所无者,
可证也。或乃以谷梁传为贾所不及见,既昧乎授受之原
,且亦不检今传文矣。”唐晏曰:“今谷梁传不见此文
,汉志别有谷梁大义,或出其中。陆生治谷梁,故首篇
即引之,正所谓‘言必称先师’也。”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一〕远者考之于近〔 二〕。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 纣之败,而戒之于己,则德可以配日月,行可以合神灵 ,登高及远,达幽洞冥〔三〕,听之无声,视之无形〔 四〕,世人莫睹其兆〔五〕,莫知其情,校修〔六〕五 经之本末,道德〔七〕之真伪,既□〔八〕其意,而不 见其人。
〔一〕 “述”,子汇本、程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术”。
〔二〕 王凤洲曰:“首句一篇命脉 。”唐晏曰:“按荀子:‘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 天者必有征于人。’陆生学出于荀子,可证也。”器案 :荀子性恶篇:“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 有征于人。”汉书董仲舒传:“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盐铁论论灾篇:“夫道古者稽 之今,言远者合之近。”又诏圣篇:“善言天者合之人 ,善言古者考之今。”黄帝内经素问:“善言古者合于 今,善言天者合于人。”
〔三〕 文选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 “通幽洞冥。”本此。
〔四〕 淮南子原道篇:“所谓一者 ,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 、下贯九野,员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 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忞隐闵,纯德独存, 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 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 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五〕 文选左太冲魏都赋:“兆朕 振古。”李善注:“兆犹机事之先见者也。”又孙兴公 游天台山赋注引贾逵国语注:“兆,形也。”
〔六〕 校修,谓饰修也。校有修饰 整比之义。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宝校星缠。”注: “校,装饰也。”古书常以“校饰”连文,史记司马相 如传封禅文:“校饰厥文。”潜夫论浮侈篇:“校饰车 马。”校饰,犹校修也。
〔七〕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正义:“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 称。……理物由于开通,其德从道生,故道在德上。此 经道谓才艺,德谓善行,故郑注周礼云:‘道多才艺, 德能躬行’,非是老子之道德也。熊氏云:‘此是老子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今”。谓道德 ,大而言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 ,无问大小,皆须礼以行之,是礼为道德之具,故云非 礼不成。然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才艺, 事得开通,身有美善,于理为德,故称道德也。’”案 荀子劝学篇亦言:“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此儒家之道 德说也,与老氏之言,区以别矣。
〔八〕 各本俱缺一字。
世俗〔一〕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二〕为重,以今 之作者为轻〔三〕,淡〔四〕于所见,甘于所闻,惑于 外貌,失〔五〕于中情。圣人不贵寡〔六〕,而世人贱 众,五谷养性〔七〕,而弃之于地,珠玉无用,而宝之 于身。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八〕,故舜弃〔九〕黄 金于崭岩〔一0〕之山,捐珠玉于五湖之渊〔一一〕, 将以杜〔一二〕淫邪之欲,绝琦玮之情〔一三〕。
〔一〕 陆氏以异己之学,目为世俗 之说,辞而辟之,此亦承袭荀卿而来者。荀子以“假今 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 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于是作非十二 子以非之;又以说之未尽也,于是列举世俗之为说者, 论其乖谬,作正论以正之。于此,又有以知陆氏之学之 出于荀矣。
〔二〕 汇函、品节脱“者”字。
〔三〕 汇函引穆少春曰:“言观远 者不若求之近,慕古者不若反之身,荀卿‘法后王’是 也。”案:品节亦载此眉批,不言出穆少春。唐晏曰: “此论与荀卿‘法后王’之说合,见陆生学出于荀也。 ”
〔四〕 “淡”,唐本作“澹”,古 通,后不复出也。
〔五〕 “失”,两京本、天一阁本 作“朱”,未可从。
〔六〕 “圣人不贵寡”,原作“圣 人贵宽”,俞樾曰:“谨按‘宽’字无义,疑‘实’字 之误,隶书‘实’字或作‘●’,见孙叔敖碑,形与‘ 宽’似,因误为‘宽’矣。下文‘舜弃黄金于崭岩之山 ,禹捐珠玉于五湖之渊’,皆圣人贵实之事。”孙诒让 曰:“案‘贵宽’无义,疑当作‘圣人不贵寡’,‘寡 ’与‘宽’形近而误,(干禄字书:“‘宽’俗作‘● ’。”“寡”通作“●”,二形相似。)上又挩‘不’ 字。‘贵寡’与‘贱众’,文正相对。后慎微篇:‘分 财取寡’,‘寡’亦讹作‘宽’、(见俞氏读书余录) 可证,俞校谓‘宽’疑‘实’字之误,未塙。”案孙说 是,今据校改。
〔七〕 养性,器案:“性”读为“ 生”。周礼地官大司徒职:“辨五地之物生。”杜子春 读“生”为“性”,是二字古通读之证。
〔八〕 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此 一句十二字原无,考后汉书班固传注引曰:“圣人不用 珠玉而宝其身,故舜弃黄金于崭岩之山,捐珠玉于五湖 之川,以杜淫邪之欲也。”(此事宋翔凤所举)太平御 览八0二又八0三引云:“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 今据订补。
〔九〕 “弃”,宋翔凤云:“御览 八十一引作‘藏’。”器案:后汉书班固传注、太平御 览八一一引亦作“藏”。“弃”当作“●”,“弃”古 文作“□”,与“●”形近而误。集韵:“●,藏也, 或作‘去’。”寻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 。”注:“以度城而藏之。”释文:“去,起吕反。裴 松之注魏志云:‘古人谓藏为去。’案今关中犹有此音 。”正义:“此妇人以麻纑度城高下,令长与城等而去 藏之。去即藏也。字书以‘去’作‘●’,羌莒反,谓 掌物也。今关西仍呼为●,东人轻言为去,音吕。”汉 书苏武传:“去屮实而食之。”师古曰:“去谓藏之也 ,音丘吕反。”又陈遵传:“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 藏去以为荣。”师古曰:“去亦藏也。音丘吕反,又音 举。”此皆以“去”为“●”之证,作“藏”者,以同 义字易之耳。
〔一0〕“岩”,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别解作“□”, 古通。
〔一一〕此句“捐”上原有“禹”字 ,后汉书班固传注、太平御览八一又八一一引俱无“禹 ”字,今据删削。淮南子泰族篇:“故舜深藏黄金于崭 岩之山,所以塞贪鄙之心也。”又原道篇:“藏金于山 ,藏珠于渊。”高诱注:“舜藏金于崭岩之山,藏珠于 五湖之渊,以塞贪淫之欲也。”即本此为说,正无“禹 ”字。盐铁论本议篇:“舜藏黄金,……所以遏贪鄙之 俗而醇至诚之风也。”抱朴子安贫篇:“上智不贵难得 之财,故唐、虞捐金而抵璧。”俱不言禹有藏珠事。若 庄子天地篇言“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并不言为舜、 禹事也。后汉书班固传注引“渊”作“川”,则唐人避 李渊讳改字耳。唐晏曰:“淮南子作‘舜深藏黄金于崭 岩之山,所以塞贪鄙之心也’,无‘禹捐珠’句。”
〔一二〕“杜”,宋翔凤曰:“御览 作‘塞’。”器案:太平御览八一一仍作“杜”。
〔一三〕“绝琦玮之情”,太平御览 八一一引作“绝觊媚之情也”。
道近不必出于久远,取其致〔一〕要而有成。春 秋上不及五帝,〔二〕下不至三王〔三〕,述齐桓、晋 文之小善,鲁之十二公〔四〕,至今之为政,足以知成 败之效〔五〕,何必于三王?故古人之所行者,亦与今 世同。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六〕,天道 调四时,人道治五常〔七〕,周公与尧、舜合符瑞〔八 〕,二世与桀、纣同祸殃〔九〕。
〔一〕 “致”,崇文本同,余本俱 作“至”,题解引黄震亦作“至”,作“至”义较胜。
〔二〕 风俗通义皇霸篇:“五帝: 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 、帝尧、帝舜是五帝也。”
〔三〕 风俗通义皇霸篇:“三王: 礼号谥记说:‘夏禹、殷汤、周武王是三王也。’尚书 说:‘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诗说:‘有命自天,命 此文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仪刑文王,万 国作孚。’春秋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四〕 吕氏春秋求人篇:“观于春 秋,自鲁隐公以至于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 以失之,其术一也。”十有二世,即谓自鲁隐公、桓公 、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定公以至哀公十二公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 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 ,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 ,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五〕 俞樾曰:“谨按:‘鲁’下 衍‘之’字,‘至今’二字当在‘政’字下,本作‘述 齐桓、晋文之小善,鲁十二公之为政,至今足以知成败 之效’。”器案:春秋繁露精华篇:“吾按春秋而观成 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
〔六〕 宫商,谓音调。诗周南关雎 序:“声成文者谓之音。”郑笺:“声成文者,宫商上 下相应。”正义以为“宫商之调”也。
〔七〕 尚书舜典:“慎徽五典。” 孔氏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 ,子孝。”正义曰:“五者皆可常行。”
〔八〕 符瑞,符命瑞应。文选司马 长卿封禅文:“符瑞臻兹。”西京杂记三:“樊将军哙 问于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 有是乎?’陆贾应之曰:‘有。夫目●得酒食,灯火花 得钱财,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 ,大亦宜然。故目●则咒之,灯火花则拜之,干鹊噪则 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 何以得之哉?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 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取也。’”
〔九〕 “祸”,唐本作“□”,古 文,后不复出。唐晏曰:“此即所谓着秦之所以亡。”
文王生于东夷〔一〕,大禹出于西羌〔二〕,世 殊而地绝,法合而度同。故圣贤与道合,愚者与祸同〔 三〕,怀德者应以福,挟恶者报以凶,德薄者位危,去 道者身亡,万世不易法,古今同纪纲。
〔一〕 唐晏曰:“按文王生东夷, 亦异闻。”器案: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 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此文“文王”疑当作“ 大舜”,传钞者涉孟子下文而误“大舜”为“文王”耳 。且“文王”亦不当列于“大禹”之前也,则其为“大 舜”之误必矣。
〔二〕 太平御览八二引尚书帝命验 :“禹白帝精,以星感。脩苑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 ,生姒戎文禹。”注:“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政 命。”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公鲧妻脩己,见流 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 命,字高密(“高”字据御览八二引补),身九尺二寸 长,本西夷人也。”
〔三〕 唐晏曰:“即孟子舜东夷之 人章义。”器案: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 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 ,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 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 一也。”“地之相去,千有余里”,即此文之所谓“地 绝”也。地绝犹杨子方言言“绝国”之绝也。淮南脩务 篇:“绝国殊俗。”以“绝”“殊”对文,与此正同。
故良马非独骐骥〔一〕,利剑非惟〔二〕干将〔 三〕,美女非独西施〔四〕,忠臣〔五〕非独吕望。今 有马而无王良〔六〕之御,有剑而无砥砺〔七〕之功, 有女而无芳泽〔八〕之饰,有士而不遭文王,道术蓄积 而不舒,美玉韫□而深藏〔九〕。故怀道〔一0〕者须 世,抱朴〔一一〕者待工,道为智者设〔一二〕,马为 御者良〔一三〕,贤为圣者用,辩〔一四〕为智者通, 书为晓者传〔一五〕,事为见者明。故制事者因其则, 服药者因其良〔一六〕。书不必起仲尼之门〔一七〕, 药不必出扁鹊〔一八〕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 世而权行〔一九〕。
〔一〕 吕氏春秋察今篇:“良剑期 乎断,不期乎镆●;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淮 南子脩务篇:“服剑者期于恬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 ;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义与此同 。
〔二〕 “惟”,天一阁本、唐本作 “独”。
〔三〕 荀子性恶篇:“阖闾之干将 、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四〕 淮南脩务篇:“美人者非必 西施之种。”
〔五〕 说苑臣术篇:“卑身贱体, 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行(“行”上原有 “德”字,今据群书治要删)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 ,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
〔六〕 左传哀公二年:“邮无恤御
简子。”杜注:“邮无恤,王良也。”孟子滕文公下: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赵注:“
赵简子,晋卿也。王良,善御者也
。”吕氏春秋审分篇:“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
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高诱注:“王良,晋大
夫孙无正邮良也,以善御之功,死讬精于星,天文‘王
良策驷’是也。”淮南子览冥篇:“王良、造父之御也
。”高诱注(楚辞东方朔七谏洪兴祖补注引以为许慎注
)曰:“晋大夫邮无恤子良也,所谓邮良也。(“邮良
”原误作“御良”,惠栋据左传校作“邮良”,今从之
。)一名孙无政,为赵简子御,死而讬精于天驷星,天
文有王良星是也。”寻史记天官书:“汉中四星曰天驷
,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文选思玄赋
注引春秋元命苞:“汉中四星,天骑一曰天驷,旁一星
王良,主天马也。”汉书王褒传:“王良执靶。”注:
“张晏曰:‘王良,邮无恤,字伯乐。’师古曰:‘参
验左氏传及国语、孟子,邮无恤、邮良、刘无止(当作
“邮无正”)、王良,总一人也。楚辞云:骥踌躇于敝
辇,遇孙阳而得代。王逸云:孙阳,伯乐姓名也。列子
云:伯乐,秦穆公时人。考其年代不相当,张说云:良
字伯乐,斯失之矣。’”今案:国语晋语九:“邮无正
进。”韦昭注:“无正,晋大夫邮良伯乐也。”则邮良
字伯乐,匪独张晏云然也。师古亦尝参验国语也,乃于
韦注竟熟视无睹耶?可谓鲁莽灭裂也。盖秦穆公时之伯
乐以善相马名,赵简子时之伯乐以善御马名,二人者操
艺各异,而古人之名字相同者又岂独一伯乐耶?若颜氏
者,诚如其所言,“斯失之矣”。
〔七〕 尸子劝学篇:“夫昆吾之金 ,而铢父之铁,使于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 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 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淮南子脩务篇:“夫纯钩 、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 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山海经西山 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郭注:“磨石也,精为砥,□为砺也。”
〔八〕 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 泽。”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妆饰。”淮南子脩务篇: “曼颊皓齿,形夸(姱)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 者,西施、阳文也。”又曰:“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 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释名释首饰: “芳泽者,人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
〔九〕 “□”宋翔凤云:“别本作 ‘椟’。”案:别解误作“匮”。论语子罕:“有美玉 于斯,韫□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集解:“马曰: ‘韫,藏也。□,匮也。谓藏诸匮中。’”释文:“‘ □’,本又作‘椟’,二字音义皆同。”
〔一0〕文选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 传论:“其怀道无闻,委身草莽者,何可胜言。”李善 注:“论语:‘阳货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淮 南子曰:‘今至人生于乱世,含德怀道而死者众,天下 莫知,贵其不言也。’”今案:论语阳货篇邢昺疏:“ 宝以喻道德,言孔子不仕,是怀藏其道德也。”
〔一一〕“朴”,子汇本、天一阁本 、汇函、品节、唐本作“璞”。老子十九章:“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
〔一二〕宋翔凤云:“子汇本‘设’ 作‘说’,姜思复本、抄本‘设’作‘谗’,误,意林 作‘设’,与此同。”器案:品节、唐本误作“说”, 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误作“谗”,别解作“设”。 太平御览四0三引公孙尼子:“道为智者设,贤为圣者 用。”即此文所本,字正作“设”。
〔一三〕楚辞宋玉九辩:“却骐骥而 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 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又东方朔七 谏:“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 兮,诚无王良之善驭,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 去。”两文则言马为御者非其人而不良也。
〔一四〕“辩”,意林、唐本作“辨 ”,古通。后不复出。
〔一五〕抱朴子喻蔽篇:“书为识者 传。”本此。
〔一六〕吕氏春秋有贵因篇,其说曰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汉初之相业,萧规 而曹随,亦因是已。
〔一七〕吴俦曰:“辅政篇曰:‘书 不必起于仲尼之门。’夫黜仲尼之书,则道不尊矣,乌 能使高帝行儒术哉?”(见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五引, “辅政”当作“术事”。)文廷式曰:“尊孔子,黜百 家,自董仲舒起。陆生在汉初,宜有是言。”器案:淮 南子脩务篇:“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 范、商颂。”又曰:“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意亦 犹此。
〔一八〕史记扁鹊列传:“扁鹊者,
勃海郡鄚人也,(“鄚”原作“
郑”,今从集解、索隐说校改。)
姓秦氏,名越人。”又太史公自序:“扁鹊言医,为方
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一九〕“世”,别解作“此”。俞 樾曰:“案:‘之者’字,‘可’字并衍文,本作‘合 善以为法,因世而权行’,两句相对成文,而义则相因 。盖言合古人之善以为法式,又因当世所宜而权度其行 也。”
故性藏于人,则气达于天,纤微浩大,下学上达 〔一〕,事以类相从〔二〕,声以音相应〔三〕,道唱 而德和,仁立而义兴,王者行之于朝廷,疋〔四〕夫行 之于田,治末者调其本〔五〕,端其影者正其形〔六〕 ,养其根者则枝叶茂,志气调者即〔七〕道冲〔八〕。 故求远者不可失于近,治影者不可忘其容,上明而下清 ,君圣而臣忠。或图远而失近,或道塞〔九〕而路穷。 季孙贪颛臾之地,而变起〔一0〕萧墙之内〔一一〕。 夫进取〔一二〕者不可不顾难,谋事者不可不尽忠;故 刑〔一三〕立则德散,佞用则忠亡。诗云:“式〔一四 〕讹尔心,以蓄万邦〔一五〕。”言一心化天下,而□ □〔一六〕国治,此之谓也〔一七〕。
〔一〕 论语宪问:“下学而上达。 ”集解:“孔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二〕 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 以群分。”
〔三〕 唐晏曰:“易曰:‘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孟子曰:‘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
间。’陆生博学甄微,自属圣门适派也。”案:礼记乐
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万物
谓之音。”注:“
宫商角征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
〔四〕 “疋”,天一阁本、傅校本 、唐本作“匹”,古通。后不复出。
〔五〕 “调”,子汇本、汇函、品
节作“求”。案:文选藉田赋注:“陆贾新语注(当衍
)曰:‘治末者调其本。’李奇汉书注曰:‘
本,农也。末,贾也。’”
〔六〕 唐晏曰:“按:古无‘影’ 字,当作‘景’,此后人改。”器案:荀子君道篇:“ 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又王霸 篇:“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 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 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 极也。既能治近,又务治远,既能治明,又务见幽,既 能当一,又务正百,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 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 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辟之 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立论取譬,此文与之从 同,亦有以见荀、陆二家之关系也。
〔七〕 “即”亦“则”也,对文则 异,故分别为之耳。
〔八〕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 。”河上公注:“冲,中也。”
〔九〕 “塞”,李本、两京本、天 一阁本误作“寒”。
〔一0〕李本、别解“起”下有“于 ”字。
〔一一〕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集解 :“孔曰:‘颛臾,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 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 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一二〕文选任彦升奏弹曹景宗:“ 更谋进取。”注:“汉书:‘诸将曰:楚数进取。’如 淳曰:‘数进取,多所攻也。’”案:引汉书,见高帝 纪。
〔一三〕“刑”原误“形”,今改。 “刑”与“德”对言,与下句以“忠”、“佞”对言, 用法正同。
〔一四〕“式”,程本、两京本、天 一阁本、别解作“或”,误。
〔一五〕诗小雅节南山文也。郑笺云 :“讹,化;畜,养也。”
〔一六〕各本俱缺二字,崇文本“而 ”下云:“缺二字。”傅校本删去此三字。别解只作一 □,未可从。
〔一七〕黄东发曰:“世俗慕古卑今 ,溺于闻见,读此觉而易行,令人远慕之心,洒然易辙 。而转换多,关钻严,意决永,似散漫而不散漫,似整 齐而不整齐,古来有数文字。”陈明卿曰:“为马上公 发药。”唐晏曰:“案小雅节南山之卒章,毛传:‘讹 ,化也。’陆生此训与毛同。”
夫居高者自处不可以不安,履危者〔一〕任杖不 可以不固〔二〕。自处不安则坠,任杖不固则仆〔三〕 。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 圣贤〔四〕为杖〔五〕,故高而不坠,危而不仆〔六〕 。
〔一〕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篇:“孝 子不登高,不履危。”
〔二〕 杨升庵曰:“发端数语,是
大议论,中有攻击之体,后来言恶之所感则灾异见,善
之所召则归慕远。又引周公为善之感,殷纣为恶之鉴,
句法矫健,气概闲适。”唐晏曰:“案:‘杖’当依古
作‘
仗’。”
〔三〕 “仆”,太平御览七一0引
作“颠”。贾谊新书春秋篇:“
人主之为人主也,举错而不偾者杖
贤也。今背其所主,而弃其所杖,其偾仆也,不亦宜乎
!”
〔四〕 “圣贤”,汇函、金丹、折 衷、唐本作“贤圣”。
〔五〕 文镜秘府论北册帝德录:“ 杖贤”,“翼义杖贤”,“圣贤为杖”,“崇圣贤之杖 ”,“圣贤为杖”,文俱本此。太平御览七一0引句末 有“也”字。
〔六〕 赵懿典曰:“借巢杖二字, 形容居高履危,道理卓见。”
昔者〔一〕,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稷、契为杖〔 二〕,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处宴安之台,承克让之 涂〔三〕,德配天地,光被八极〔四〕,功垂于无穷, 名传于不朽〔五〕,盖自处得其巢,任杖得其人也〔六 〕。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七〕;以李斯 、赵高〔八〕为杖,故有顿仆〔九〕跌伤〔一0〕之祸 ,何者〔一一〕?所任〔一二〕者〔一三〕非也。故杖 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一四〕,杖 谗者灭,杖贼者亡。
〔一〕 宋翔凤曰:“本无‘昔’字 ,依群书治要增。”今案:傅校本、折衷均作一“昔” 字,则诸本作“者”字者,皆“昔”字形近之误也。
〔二〕 “稷”上原有“禹”字,宋 翔凤曰:“治要无‘禹’字。”器案:太平御览九二八 引此句作“舜以稷、□为杖”,□即契也,亦无“禹” 字,今据删削。
〔三〕 宋翔凤曰:“本作‘然处高 之安,承克让之敬’,依治要改。”今案:各本“承” 皆作“乘”。
〔四〕 “八极”,宋翔凤曰:“本 作‘四表’,依治要改。”金丹曰:“尧典言:‘光被 四表,格于上下。’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唐晏曰 :“按:此用古文尚书文,则‘高安’者,‘安安’也 。今文作‘晏晏’,改于西汉儒者,陆生不必见之。”
〔五〕 宋翔凤曰:“治要校语:‘ 朽’旧作‘废’。”
〔六〕 宋翔凤曰:“‘人’本作‘ 材’,依治要改。”
〔七〕 尸子明堂篇:“覆巢破卵, 则凤皇不至焉。”案:世说新语言语篇:“孔融被收, 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 ,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 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语即本此。
〔八〕 宋翔凤曰:“本作‘赵高、 李斯’,依治要改。”案:唐本亦作“李斯、赵高”。
〔九〕 宋翔凤曰:“‘顿’本作‘ 倾’,依治要改。”
〔一0〕宋翔凤曰:“‘跌伤’,子 汇本作‘缺覆’,抄本作‘缺复’,治要亦作‘跌伤’ 。”今案:两京本、程本、天一阁本、金丹作“缺复” ,唐本、汇函、品节、折衷作“缺覆”。
〔一一〕宋翔凤曰:“治要作‘者’ ,本作‘哉’。”
〔一二〕“任”原作“仕”,各本俱 作“任”,今据改正。
〔一三〕宋翔凤曰:“本无‘者’字 ,依治要增。”
〔一四〕宋翔凤曰:“治要‘义’作 ‘智’。”
故怀刚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长〔一〕,躁疾者 为厥速,迟重者为常存〔二〕,尚勇者为悔近,温厚者 行宽舒〔三〕,怀急促〔四〕者必有所亏,柔懦者制刚 强〔五〕,小慧〔六〕者不可以御大,小辨者〔七〕不 可以说众,商贾巧为贩卖之利,而屈为贞良〔八〕,邪 臣好为诈伪,自媚饰非〔九〕,而不能为公方〔一0〕 ,藏其端巧,逃其事功。
〔一〕 文选崔子玉座右铭:“柔弱 生之徒,老氏诫刚强。”李善注:“老子曰:‘人生也 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又曰:‘柔弱 胜刚强。’河上公曰:‘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
〔二〕 俞樾曰:“谨按:‘厥速’ 当作‘速厥’,‘厥’与‘蹶’通。言躁疾者必速颠蹶 也。”
〔三〕 品节脱“舒”字,非是。无 为篇亦云:“君子尚宽舒以苞身。”
〔四〕 “急促”,李本、子汇本、 程本、唐本、汇函、品节作“促急”。
〔五〕 俞樾曰:“谨按:‘柔懦’ 者一句,当在‘尚勇者’一句之下,‘尚勇’与‘柔懦 ’相对,‘温厚’与‘急促’相对,传写乱之,则语意 不伦矣。惟此四句,尚有衍字,无可订正。”
〔六〕 论语卫灵公篇:“好行小慧 。”集解:“郑曰:‘小慧,谓小小之才。’”
〔七〕 文选左太冲魏都赋:“安得 齐给守其小辩也哉?”注:“家语:‘孔子曰:小辩害 义,小言破道。’”
〔八〕 宋翔凤曰:“按‘屈’字当 是‘不可’二字之误。”俞樾曰:“谨案:‘屈’当读 为‘拙’,‘拙’与‘巧’正相对成文。释名释言语曰 :‘拙,屈也,使物否屈,不为用也。’是拙、屈声近 义通。宋氏翔凤疑‘屈’是‘不可’二字之误,非也。 ”
〔九〕 庄子盗跖篇:“辩足以饰非 。”
〔一0〕文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 一表:“在魏则毛玠公方。”注引先贤行状:“玠雅量 公正。”
故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长。文公种米,曾 子驾羊〔一〕。相士不熟,信邪失方。察察〔二〕者有 所不见,恢恢〔三〕者何所不容。朴质者近忠〔四〕, 便巧〔五〕者近亡。
〔一〕 宋翔凤曰:“意林引作‘文 公种米,曾子枷羊,智者所短,不如愚者所长’。按淮 南泰族:‘文公树米,曾子架羊,犹之为知也。’注云 :‘文公,晋文公也。树米而欲生之也。架,连架,所 以备知也。’‘架’即‘枷’字,是意林本是也。说苑 杂言亦有‘文公种米,曾子驾羊’之语,当是借‘驾’ 为‘连枷’之‘枷’。”唐晏曰:“按:‘驾’意林作 ‘枷’,是也。马融广成颂:‘枷天狗。’枷是牵狗者 ,若以之牵羊,则误矣。然二事皆无所考。”今案:马 骕绎史五一曰:“事无所考,大约谓务大者不知小也。 ”周广业意林附注曰:“‘枷’原作‘驾’,旧讹‘牧 ’。淮南子注:‘连枷,所以备之。’俗本淮南作‘架 ’,今从艺文类聚。”寻世说新语尤悔篇注:“文公种 米,曾子架羊。”类说三一引世说作“文公种菜,曾子 枷羊”。“菜”是误字,而“架”又作“枷”。刘子新 论观量篇:“晋文种米,曾子植羊。”袁孝政注:“晋 文学外国种米,种虽不生,言其志大也。‘曾子’原误 作‘曾国’,曾参学外国人锉羊皮用土种之,虽不生, 其志大也。”器案:淮南注“备”疑“犕”之误。米不 可殖生,羊不能犕驾,而晋文种之,曾子枷之,是亦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也。刘昼、袁孝政不得其解,遂改“ 驾羊”为“植羊”,而以外国事说之,是亦郢书而燕说 耳。
〔二〕 荀子荣辱篇:“察察而残者 忮也。”杨倞注:“至明察而见伤残者,由于有忮富之 心也。”此文察察亦明察意。
〔三〕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 恢。”河上公注:“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荀子解蔽 篇:“恢恢广广,孰知其极。”
〔四〕 宋翔凤曰:“‘朴’下本有 ‘直’字,子汇本无。”唐晏曰:“按(朴直质)三字 ,必有一衍。”
〔五〕 论语季氏:“友便佞。”集 解:“郑曰:‘便,辩也,谓佞而辩也。’”皇侃疏曰 :“便佞,谓辩而巧也。”
君子远荧荧之色〔一〕,放铮铮之声〔二〕,绝 恬〔三〕美之味,疏嗌呕〔四〕之情。天道以大制小, 以重颠〔五〕轻。以小治大,乱度干〔六〕贞。谗夫〔 七〕似贤,美言似信〔八〕,听之者惑,观之者冥。故 苏秦尊于诸侯〔九〕,商鞅显于西秦〔一0〕。世无贤 智之君,孰能别其形。故尧放欢兜〔一一〕,仲尼诛少 正卯〔一二〕;甘言〔一三〕之所嘉,靡〔一四〕不为 之倾,惟尧知其实,仲尼见其情〔一五〕。故干〔一六 〕圣王者诛,遏贤君者刑,遭凡王者贵,触〔一七〕乱 世者荣。郑儋亡齐而归鲁〔一八〕,齐有九合〔一九〕 之名,而鲁有干时之耻〔二0〕。夫据千乘之国,而信 谗佞之计,未有不亡者也。故诗云:“谗人罔极,交乱 四国。〔二一〕”众邪合心,以倾一君,国危民失〔二 二〕,不亦宜乎〔二三〕!
〔一〕 史记赵世家:“美人荧荧兮 ,颜若苕之荣。”荧荧,形容美人容颜光华貌。
〔二〕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 邢昺疏:“放弃郑、卫之声。”后汉书刘盆子传:“铁 中铮铮。”说文金部:“铮,金声也。”
〔三〕 唐晏曰:“‘恬’疑作‘甜 ’。”
〔四〕 唐晏曰:“按:‘嗌呕’, 即荀子之‘倪呕’,楚辞作‘嗌喔’,注云:‘容媚之 声。’”案:楚辞见九思。
〔五〕 焦循易余籥录四曰:“新语 辅政篇:‘天道以大制小,以重颠轻。’此‘颠’字乃 ‘镇’字之假借,如说文:‘天,颠也。’白虎通云: ‘天之为言镇也。’‘颠’与‘镇’通。”俞樾曰:“ 谨按:当读为‘诛不填服’之‘填’。隐五年谷梁传: ‘诛不填服。’注曰:‘来服者不服,填厌之。’此云 ‘以重颠轻’,谓以重者填厌轻者也。谷梁释文曰:‘ 填音田。’故与‘颠’声近而得段用。”唐晏曰:“按 ‘颠’当段为‘镇’,压也。”
〔六〕 “干”,李本、程本、两京 本、天一阁本误作“千”。
〔七〕 说苑臣术篇:“人臣之行, 有六正、六邪。……何谓六正、六邪?……六邪者,… …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 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八〕 家语屈节篇:“美言伤信。 ”
〔九〕 苏秦,史记有传。
〔一0〕商鞅,史记有商君传。
〔一一〕唐晏曰:“与大戴五帝德说 同。”器案:尚书舜典:“放欢兜于崇山,……四罪而 天下咸服。”孔氏传:“党于共工,罪恶同。崇山,南 裔。”又曰:“皆服舜用刑当其罪。”孟子万章上:“ 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俱以为舜事。
〔一二〕荀子宥坐篇:“孔子为鲁摄 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 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 ‘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 ,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 ,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 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则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 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彊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 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 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 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 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案:孔 子诛少正卯事,始详于此,而尹文子大道下、说苑指武 篇、家语始诛篇俱本之为说,淮南子泛论篇:“孔子诛 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 夫乱政者少正卯。”高诱淮南子注云:“少正,官名, 卯其名也,鲁之谄人。”寻周书尝麦篇有大正之官,则 少正官名之说有本矣,或则通谓之鲁大夫耳。
〔一三〕国语晋语一:“又有甘言焉 。”韦昭注:“申生将去,父又以美言抚慰之。”战国 策韩策:“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 好辞,比周以相饰也。”
〔一四〕“靡”字原缺,宋翔凤曰: “子汇作‘靡不为之倾’,不缺。”案:唐本亦不缺, 今据补正。
〔一五〕情,情实。周礼天官小宰职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六曰,以叙听其情。” 正义曰:“情谓情实。”
〔一六〕“干”,李本、两京本误“ 于”,宋翔凤本误作“千”。
〔一七〕触,值也。论衡气寿篇:“ 凡人□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彊弱寿夭之 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
〔一八〕公羊传庄公:“十有七年, 春,齐人执郑瞻。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此郑之微者 ,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秋,郑瞻自齐逃来,何 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瞻” ,左氏、谷梁作“詹”,此文又作“儋”也。唐晏曰: “案谷梁传庄十七年:‘春,齐人执郑詹。郑詹郑之佞 人也。秋,郑詹自齐逃来。逃义曰逃。’按干时之败, 在庄九年,此盖讥鲁之因循不振耳,非必因詹致败也。 ”
〔一九〕论语宪问篇:“齐桓公九合 诸侯。”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 范宁注:“十三年会北杏,十四年会鄄,十五年又会鄄 ,十六年会幽,二十七年又会幽,僖元年会柽,二年会 贯,三年会阳谷,五年会首戴,七年会宁毋,九年会葵 丘。”凡十一会。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曰:‘寡人 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正义叙兵车之会三云:“左传云:‘鲁庄公十三年,会 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遂伐楚,六年,伐郑, 围新城也。’”又释乘车之会六云:“左传云:‘鲁庄 公十四年,会于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同盟于 幽,僖五年,会首止,八年,盟于洮,九年,会葵丘。 ’是也。”所述颇有出入。实则齐桓公之会诸侯,不止 于九,说详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十六。寻古书言数,以一 为单数,二为双数,三为多数。因之,凡三之倍数,俱 代表多数,如六也,九也,十二也,二十四也,三十六 也,七十二也,一百八也,俱言其多耳,不必一一落实 也。古书言齐桓公合诸侯、古帝王封泰山、禅梁父及孔 子弟子之类,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皆不得其本柢,遂 龂龂而如算博士之所为也。而古书又有作“纠合诸侯” 者,庶几心知其意矣。
〔二0〕春秋:“庄公九年八月庚申 ,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杜注:“干时,齐地 。”
〔二一〕诗小雅甫田青蝇文也。郑笺 :“极犹已也。”正义:“构之不已,至交乱四国,先 多而后少,(谓构我二人)故先四国也。”
〔二二〕宋翔凤曰:“本作‘众邪合 党,以回人君,邦危民亡’,兹依治要改。”
〔二三〕唐晏曰:“说诗不同于毛, 当是鲁诗说。”
道莫大于无为〔一〕,行莫大于谨敬〔二〕。何 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三〕,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 诗〔四〕,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五〕 ,然而天下大治〔六〕。周公制作礼乐〔七〕,郊天地 〔八〕,望山川〔九〕,师旅〔一0〕不设,刑格〔一 一〕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 朝〔一二〕。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一三〕。
〔一〕 宋翔凤曰:“‘道’上本有 ‘夫’字,依治要删。”
〔二〕 丘琼山曰:“二句一篇冒头 。”李为霖云翔曰:“‘无为’‘谨敬’二句,是一篇 根本,以虞舜、周公、秦始皇设出有为无为榜样耳。”
〔三〕 宋翔凤曰:“‘舜’上本有 ‘虞’字,又无‘也’字,依治要改。”
〔四〕 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 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南风,长养之风也,以言 父母之长养己,其辞未闻也。”正义:“案:圣证论引 尸子及家语难郑玄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其辞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 阜吾民之财兮。郑云其辞未闻,失其义也。’今案:马 昭云:‘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又尸子杂说, 不可取证正经,故言未闻也。’”器案:韩诗外传四、 乐府诗集五七引杨雄琴清音、风俗通义声音篇引尚书, 俱言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与陆氏 之说合。尸子文见治要引绰子篇。
〔五〕 宋翔凤曰:“本作‘忧民之 心’,依治要改。”器案:此盖避唐讳改。唐晏曰:“ 按此引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云‘漠若无忧民 之心’,则又与家语、尸子所载‘解愠’‘阜财’者不 同。家语、尸子本不可据,可据者惟此与乐记耳。”
〔六〕 宋翔凤曰:“‘而’字‘大 ’字,依治要增。”
〔七〕 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 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 正义:“书传云:‘周公将制礼作乐,优游三年而不能 作。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将小作,则为人子不能 扬父之功烈德泽。然后营洛邑以期天下之心、于是四方 民大和会。周公曰:示之以力役,旦犹至,而况导之以 礼乐乎!’”
〔八〕 诗鲁颂閟宫:“皇皇后帝, 皇祖后稷。”郑笺:“‘皇皇后帝’,谓天也。成王以 周公功大,命鲁郊天,亦配之以君祖后稷。”
〔九〕 书舜典:“望于山川。”孔 氏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 之。”史记五帝本纪用尚书文,正义:“望者,遥望而 祭山川也。”
〔一0〕诗小雅鱼藻黍苗:“我师我 旅。”郑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正义:“五 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夏官序文。”
〔一一〕格,犹今言阁置。史记梁孝 王世家:“太后议格。”索隐:“服虔曰:‘格谓格阁 不行。’”
〔一二〕张玄起曰:“看此,舜与周 公微有优劣。”唐晏曰:“按越裳之重译来朝,首见此 书,史记、韩诗、说苑在此后。”器案:后汉书南蛮传 :“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 下和平。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 ,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 ,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 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 命吾国之黄□,曰:久矣,天之无烈风雷雨,意者,中 国有圣人乎?有则曷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注 云:“事见尚书大传。”案:文选应吉甫晋武帝华林园 集诗:“越裳重译。”注:“尚书大传曰:‘成王之时 ,越裳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 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郑玄曰:‘欲其转相晓也。 ”寻韩诗外传五、白虎通封禅篇、说苑辨物篇俱载此事 ,盖皆本尚书大传为说也。
〔一三〕宋翔凤曰:“本作‘故无为
也乃无为也’,下有校语曰:‘
有误。’兹依治要改。”今案:别
解作“故无为也,乃有为也”。唐晏曰:“按此以舜与
周公并称无为,足以解论语‘无为’之义。盖无为者治
定功成,不扰民之谓也。”器案:史记太史公自序:“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
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正义曰:“各守其分,故易
行也。”(又见汉书司马迁传)寻老子三十七章:“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又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然则儒道两家俱主张无为而治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小说家:“宋子十八篇。”本注:“孙卿道宋子,其言
黄老意。”寻荀子正论篇称子宋子,则荀卿与黄老学者
有所接触,而陆贾亦传荀子之学者,则其主张无为而治
,其渊源固有自也。
秦始皇〔一〕设刑罚〔二〕,为车裂〔三〕之诛
,以敛奸邪〔四〕,筑长城于戎境〔五〕,以备胡、越
〔六〕,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七〕横行,以服
外国〔八〕,蒙恬讨乱于外〔九〕,李斯〔
一0〕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
炽〔一一〕,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一二〕。秦非不欲
治也〔一三〕,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一四〕。
〔一〕 宋翔凤曰:“本有‘帝’字 ,依治要删。”
〔二〕 宋翔凤曰:“‘刑罚’二字 ,依治要增。”
〔三〕 器案:墨子亲士篇:“吴起 之裂,其事也。”淮南子缪称篇:“吴起刻削而车裂。 ”韩非子和氏篇:“商君车裂于秦。”史记商君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则车裂 之刑不始于始皇,且不限于秦也。
〔四〕 宋翔凤曰:“四字治要无。 ”
〔五〕 宋翔凤曰:“‘于戎境’三 字治要无。”
〔六〕 淮南子人间篇:“秦皇挟录
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
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
,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
,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
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
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
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
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
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
万,乃发适戍以备之。”汉书晁错传:“错复言守边备
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臣闻秦时,北攻胡
貉,筑塞河上,南攻扬、越,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
,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
功未立而天下乱。’”说秦备胡、越事,以淮南子为最
详,然备越不言筑长城。窃疑秦统一天下后,即修楚之
方城以备越,一如修筑燕、齐、魏、韩、赵、中山之长
城以备胡也。方城一名长城。汉书地理志八上:“叶,
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潕水注引荆州记
:“
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至瀙水,
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曰:‘所求于晋者,不至
顿刃接兵,而况于攻城围邑乎?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
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则方城之外不
南,淮、泗之间不东,商、于、析、郦、宗胡之地、夏
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
”正义:“括地志云:‘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
五里,南入穣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
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
夏,号为方城。’”此俱楚之方城一名长城之证。水经
汝水注所谓“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
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是也。盖方
城者,要害之地,昔者强楚之所以备秦者,亦犹全秦之
所以待越也。世之言长城者,多未及陆氏、淮南之文,
时因此而申言之。
〔七〕 “帅”,唐本作“师”,云 :“一本作‘帅’。”
〔八〕 宋翔凤曰:“十六字治要无 。”
〔九〕 蒙恬,史记有传。
〔一0〕李斯,史记有传。
〔一一〕宋翔凤曰:“治要作‘事愈 烦,下愈乱,法愈众,奸愈纵’。按说文无‘愈’字, 此本作‘逾’为正。又‘天’字当是‘而’字之误。” 陈金生曰:“李本作‘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 炽’,上句‘天’为‘而’字之误,但下句不误。”
〔一二〕宋翔凤曰:“九字治要无。 ”
〔一三〕宋翔凤曰:“本作‘不欲为 治’,依治要改。”
〔一四〕宋翔凤曰:“本作‘乃举措
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依治要改。”茅鹿门曰:“
铺叙秦事,痛快。”唐晏曰:“按:此所谓‘
着秦之所以亡’也。”
是以君子尚宽舒以□其身,行身中和〔一〕以致 疏远〔二〕;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 其治而不敢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三〕,不赏而劝〔四 〕,渐渍〔五〕于道德,而被服〔六〕于中和之所致也 〔七〕。
〔一〕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二〕 宋翔凤曰:“本作‘尚宽舒 以苞身,行中和以统远’,依治要改。”吴鼎汉曰:“ 以下就君身上说,规讽当时,语温而意恳。”
〔三〕 宋翔凤曰:“(‘畏’下) 本有‘罪’字,依治要改。”
〔四〕 宋翔凤曰:“(‘劝’)本 作‘欢悦’二字。”案:天一阁本作“劝悦”,“劝” 字不误。
〔五〕 史记礼书:“渐渍于失教, 被服于成俗。”荀子劝学篇杨注:“渐,渍也,染也。 ”
〔六〕 宋翔凤据治要删“服”字,
今所不从。上注引礼书文,以“
渐渍”、“被服”对文,用法与陆
氏同。淮南子要略篇:“被服法则而与之终身。”史记
五宗世家:“被服造次必于儒者。”集解:“汉名臣奏
,杜业奏曰:‘被服造次,必于仁义。’”索隐:“被
服造次,按小颜云:‘被服言常居处于其中也。造次谓
所向所行皆法于儒者。’”案:索隐所引师古之说,见
汉书河间献王传注,通鉴胡三省注云:“颜注非也。被
服者,言以儒术衣被其身。”三国志魏书文纪注:“含
气有生之类,靡不被服清风,沐浴玄德。”
〔七〕 宋翔凤曰:“本作‘被服于 中和之所致也’,无‘而’字,并依治要改。”唐晏曰 :“此即所谓‘着汉之所以得’。”
夫法令所以诛暴也〔一〕,故曾、闵之孝,夷、 齐之廉〔二〕,此宁畏法教而为之者哉〔三〕?故〔四 〕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 〔五〕,何者〔六〕?化使其然也〔七〕。故近河之地 湿〔八〕,而近山之木长者〔九〕,以类相及也。高山 出云〔一0〕,丘阜生气〔一一〕,四渎东流,百川无 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一二〕。
〔一〕 宋翔凤曰:“本作‘夫法令 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依治要改。”案:品节 “夫”误“大”。苏紫溪曰:“法令不如教化,韩非未 有。”案:盐铁论刑德篇:“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 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二〕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 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 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 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战国策秦策下:“君何不以 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 世世称孤。”
〔三〕 宋翔凤曰:“本作‘岂畏死 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依治要改。”唐晏曰:“ 按曾、闵之孝,夷、齐之廉,盖出于性,而以为教化之 所致,正荀卿化性起伪之说。”
〔四〕 宋翔凤曰:“‘故’下本有 ‘曰’字。”
〔五〕 论衡率性篇:“传曰:‘尧 、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 ”盖即本此。汉书王莽传上:“莽乃上奏曰:‘明圣之 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比屋可封。’”太平御 览七七引袁子正论:“尧、舜之人,比屋可封,非尽善 也,犹在防之水,非不流也。”寻文选王子渊四子讲德 论:“比屋可封。”注:“尚书大传曰:“周民比屋可 封。”则又以为周之民也。
〔六〕 宋翔凤曰:“本无‘何’字 ,依治要校。”
〔七〕 宋翔凤曰:“本作‘教化使 然也’,并依治要校。”
〔八〕 “湿”,李本、程本、两京 本、天一阁本、意林、汇函、品节、拔萃作“湿”,古 通,后不复出。
〔九〕 宋翔凤曰:“本作‘近山之 土燥’,无‘而’字,依治要校。”案:意林作“近山 之木长”。
〔一0〕宋翔凤曰:“本作‘故山川 出云雨’,依治要改。”唐晏曰:“意林无‘川’、‘ 雨’二字。”案:周易系辞上:“变化见矣。”韩康伯 注:“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矣。”礼记孔 子闲居:“山川出云。”正义曰:“此譬其事,由如天 将降时雨,山川先为之出云。”
〔一一〕宋翔凤曰:“‘气’上本缺
一字,治要不缺。”唐晏曰:“
意林‘丘’上有‘而’。”
〔一二〕宋翔凤曰:“本作‘百川无 不从,小者从大,少者从多’,依治要改。又按:意林 引此云:‘近河之地湿,近山之木长,山出云而丘阜生 气,四渎东流,而百川无西。’文与治要大同,知治要 可据也。”唐晏曰:“‘无不从’,意林作‘无西’。 ”
夫王者之都〔一〕,南面之君,乃百〔二〕姓之 所取法则者也,〔三〕举措〔四〕动作,不可以失法度 〔五〕。昔者,周襄王不能事后母,出居于郑〔六〕, 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皇〔七〕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 广宫室〔八〕,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 九〕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 ,以乱制度〔一0〕。齐桓公好妇人之色,妻姑姊妹, 而国中多淫于骨肉〔一一〕。楚平王奢侈纵恣〔一二〕 ,不能制下,检〔一三〕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欲令 天下人饶〔一四〕财富利,明不可及,于是楚国逾奢, 君臣无别〔一五〕。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一六 〕。王者尚武于朝,则农夫缮甲兵〔一七〕于田〔一八 〕。故君子之御下也〔一九〕,民奢应之以俭〔二0〕 ,骄淫者统之以理〔二一〕;未有上仁而下贼〔二二〕 ,让行而争路者也〔二三〕。故孔子曰〔二四〕:“移 风易俗〔二五〕。”岂家令人视之哉?〔二六〕亦取之 于身而已矣〔二七〕。
〔一〕 宋翔凤曰:“治要无此四字 。”
〔二〕 “乃”,各本无。“百”, 李本、子汇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汇函、品节 、拔萃作“臣”。
〔三〕 宋翔凤曰:“本无‘乃’字 ,无‘则者也’三字,‘法’下缺二字,依治要校。别 本‘法’下有‘是以’二字,不缺。”
〔四〕 “举措”上,汇函、拔萃、 别解有“虽一”二字。
〔五〕 宋翔凤曰:“本作‘不可失 法则也’,依治要改。”王凤洲曰:“此言舜与周公无 为而天下治,秦人法烦而天人乱;总论为治当尚宽舒, 以舜与周公为法,以秦为鉴耳。”李为霖曰:“宽舒是 帝王御民根本,中和是圣人极诣,为帝王者必臻此方称 明圣,云阳不啻三致意焉,得王道之精者也。至‘渐渍 于道德’一句,又授之以方耳。”
〔六〕 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冬 ,天王出居于郑。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 也。”何休注:“不能事母,罪莫大于不孝,故绝之言 出也。下无废上之义,得绝之者,明母得废之,臣下得 从母命。”徐彦疏:“正以襄王之母,于今仍在,亦非 继母,与左氏异也。郑氏发墨守云:‘圣人制法,必因 其事,非虚之。孟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 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今襄王实不能 孝道,称惠后之心,今其宠专于子,失教而乱作,出居 于郑,自绝于周,故孔子因其自绝而书之。公羊以母得 废之,则左氏已死矣是也。襄王正是惠后所生,非继母 。’又云:‘失教而乱作,自绝于周,从左氏。’郑氏 杂用三家,不苟从一。”
〔七〕 “皇”,李本、程本、两京 本、天一阁本作“王”。
〔八〕 宋翔凤本“宫”误“言”。 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 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 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 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 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 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 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 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九〕 “设”,天一阁本、唐本作 “諟”,未可从。
〔一0〕黄澍曰:“汉高帝使贾着秦 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故篇中于始皇事痛切及之 ,以讽汉也。”唐晏曰:“周襄王出居于郑,下多叛其 亲,此亦春秋旧说,而今不可考。若始皇之作高台榭, 而天下仿之,此则陆生所目睹。”
〔一一〕唐晏曰:“马氏骕云:‘齐
桓公中主也,妻姑姊妹,乱伦之大者,何至为之?汉书
云: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民闲长女不嫁,名为
巫儿,为家主祠。然则是襄公事耳。’”器案:汉书地
理志下:始桓公公兄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
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
家。民至今以为俗。”绎史引其文不具,故详录之。然
古书亦有以此事属之桓公者。管子小匡篇:“
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污行,不
幸好色,姑姊妹有未嫁者。’”荀子仲尼篇:“齐桓,
五伯之盛者也,……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论
衡书虚篇:“传书言:‘齐桓公妻姑姊妹七人。’”公
羊传庄公二十年何休注:“齐侯亦淫诸姑姊妹,不嫁者
七人。”徐彦疏云:“晏子春秋文。案彼齐景公问于晏
子曰:‘吾先君桓公淫,女公子不嫁者九人,而得为贤
君何?’”既管子等书有此事,而齐桓又有好内之名(
见史记齐太公世家),陆生乃传荀子之学者,其沿用此
说,何足怪者。
〔一二〕绎史卷一三六引此作楚襄王 事,此马氏臆改,不可从。
〔一三〕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传序: “骠骑执法以检下。”注:“检犹察也。”
〔一四〕宋翔凤曰:“‘饶’,抄本 、子汇本并作‘馁’。”案: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 亦作“馁”。
〔一五〕唐晏曰:“按:楚平王驾百 马,不见他书;或者即子南、观起事也。”器案:文选 西京赋:“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李善注引陆贾新语 曰:“楚平王增驾,百马同行。”则张平子赋即据新语 为言也。陈金生曰:“子南、观起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二 年,当楚康王之九年,非楚平王时事,唐说非是。”
〔一六〕史记淮阴侯传:“发使使燕 ,燕从风而靡。”楚辞东方朔七谏:“世从俗而变化兮 ,随风靡而成行。”后汉书冯异传:“百姓风靡。”案 :风靡,犹言风偃也。文选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 “上之化下,风偃草从。”注:“论语曰:‘子曰:君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引论语 者,颜渊篇文也。
〔一七〕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 ”缮谓缮治,诗郑风叔于田序:“缮甲治兵。”
〔一八〕宋翔凤曰:“‘农’上本缺 一字,治要作‘则’,子汇本同。又‘兵’字亦依治要 增。”案:唐本有“则”字。
〔一九〕宋翔凤曰:“‘子’字‘也 ’字,依治要增。”
〔二0〕宋翔凤曰:“本作‘民奢侈 者则应之以俭’,依治要改。”
〔二一〕宋翔凤曰:“‘者’下,本 有‘则’字,依治要删。”
〔二二〕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 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二三〕宋翔凤曰:“本作‘未有上 仁而下残,上义而下争者也’。”
〔二四〕宋翔凤曰:“本无‘故’字 。”
〔二五〕唐晏曰:“按:‘移风易俗 ’句,出孝经而不明言之。”今案:孝经广要道章文也 ,礼记乐记亦有其文。
〔二六〕宋翔凤曰:“本作‘岂家至 之哉’。”
〔二七〕宋翔凤曰:“‘亦取’二字 ,本作‘先’字,并依治要改。”
夫举事者或为善而不称善,或不善而称善者,何 ?视之者谬而论之者误也。故行或合于世,言或顺于耳 〔一〕,斯乃阿〔二〕上之意,从上之旨,操直而乖方 ,怀曲而合邪,因〔三〕其刚柔之势,为作纵横之术〔 四〕,故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者〔五〕。
〔一〕 “言”字原无,今据孙诒让
说订补。孙诒让曰:“案:行不可言顺于耳,此篇多以
言行对举,此亦当作‘言或顺于耳’,今本误挩一‘言
’字。”今案: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邢昺疏曰
:“
耳顺者,顺不逆也。”
〔二〕 吕氏春秋长见篇:“阿郑君 之心。”高诱注:“阿,从也。”
〔三〕 “因”,天一阁本误“囚” 。
〔四〕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学 长短纵横之术。”案:史记苏秦传:“太史公曰:‘其 术长于权变。’”张仪传:“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 之士,夫言从横彊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则纵 横有权变之意也。
〔五〕 唐晏曰:“按:此即孟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之谓。”
昔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一〕,用不足,如 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二〕盖损上而归之 于下,则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此所谓正 其行而不苟合〔三〕于世也。有若岂不知阿哀公之意, 为益国〔四〕之义哉?夫君子直道而行〔五〕,知必屈 辱而不避也〔六〕。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七〕 ,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 之言可法也〔八〕。
〔一〕 宋翔凤曰:“子汇本‘饥’ 作‘饥’。”案:李本、两京本亦作“饥”,二字古混 用,后不复出。
〔二〕 案:见论语颜渊篇。集解引 郑玄曰:“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 也,为天下之通法。”邢昺疏曰:“鲁君哀公问于孔子 弟子有若曰:‘年谷不熟,国用不足,如之何使国用得 足也?’有若对曰:‘盍彻乎’者,盍犹何不也。周法 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有若意讥 哀公重敛,故对曰:‘既国用不足,何不依通法而税取 乎?’”
〔三〕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故武 王以仁义代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 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 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四〕 器案:“益”读如“附益” 之“益”。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集解:“孔曰:‘冉求为季氏宰,为之 急赋税。’”邢疏曰:“时冉求为季氏家宰,又为之急 赋税,聚敛财物,而陪附益助季氏也。”
〔五〕 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 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集解:“马曰:‘无所阿私, 所以云直道而行。’”
〔六〕 王守溪曰:“先把有若作个
君子直道而行,见此等人不肯阿意□人,后方说到邪佞
易惑上,血脉相关,精神联贯。”唐晏曰:“
按此陆生论语说也。”
〔七〕 战国策秦策下:“言不取苟 合,行不取苟容。”语又见史记蔡泽传。疑此文“敢” 字亦“取”之误也。
〔八〕 李为霖曰:“惟名足称,言 可法,故君子所以疾末世而戒慎于独也。”
故殊于世俗,则身孤于士众。夫邪曲之相衔,枉 桡之相错〔一〕,正直故不得容其间〔二〕。谄佞之相 扶,谗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 以党辈众多〔三〕,而辞语谐合。
〔一〕 宋翔凤曰:“抄本、子汇本 ‘错’作‘措’。”案:两京本作“措”,李本、天一 阁本、唐本、汇函、品节、金丹、拔萃作“借”。
〔二〕 “正”字原缺,子汇本、唐 本有,今据订补。
〔三〕 宋翔凤曰:“‘党辈’,本
作‘当背’,依子汇本改。”案:后汉书桓谭传:“党
辈连结,岁月不解。”党辈,犹资质篇之言“
党友”也。文选张平子西京赋:“
结党连群。”左太冲蜀都赋:“结俦附党。”曹子建七
启:“交党结伦。”党群、党俦、党伦,其义亦同。
夫众口毁誉〔一〕,浮石沈木〔二〕。群邪相抑 〔三〕,以直为曲〔四〕。视之不察〔五〕,以白为黑 〔六〕。夫曲直之异形〔七〕,白黑之殊色〔八〕,乃 天下之易见也,然而目缪心惑者,众邪误之〔九〕。
〔一〕 宋翔凤曰:“‘口’下本有 ‘之’字,依治要删。”器案:太平御览三六七引此句 作“众口所毁”,义较胜。
〔二〕 金丹云:“变轻重之常。” 周广业意林附注曰:“变乱物性。”
〔三〕 宋翔凤曰:“‘相’本作‘
所’,依治要改。意林引云:‘
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
以直为曲’,与治要同。”器案:御览引亦作“相”。
〔四〕 “以直为曲”,御览引作“ 以曲为直”。金丹曰:“变曲直之常。”
〔五〕 宋翔凤曰:“四字治要无。 ”
〔六〕 金丹曰:“变黑白之常。” 器案:诗经小雅青蝇,郑玄笺云:“蝇之为虫,污白使 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
〔七〕 宋翔凤曰:“治要无‘夫’ 字。”
〔八〕 宋翔凤曰:“‘殊’本作‘ 异’,依治要改。”王凤洲曰:“转折有情,文更纤巧 。”
〔九〕 宋翔凤曰:“本作‘然自谬 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众邪误之矣’,依治要改。 ”唐晏曰:“(“然自谬也”)此句上有夺文误字。”
秦二世之时〔一〕,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 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 〔二〕,以鹿为马也〔三〕。”高曰:“乃马也〔四〕 。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五〕,愿问群臣。〔六〕”于 是乃问群臣,群〔七〕臣半言马半言鹿〔八〕。当此之 时,秦王不能自信其直目〔九〕,而从邪臣之言〔一0 〕。鹿与马之异形,乃众人之所知也〔一一〕,然不能 别其是非〔一二〕,况于闇昧之事乎〔一三〕?易曰: “二人同心,其义断金。”〔一四〕群党合意,以倾一 君,孰不移哉!
〔一〕 宋翔凤曰:“此句上本有‘ 至如’二字,依治要删。”器案:太平御览四九四引亦 无“至如”二字。杨升庵曰:“叙极严整。”
〔二〕 宋翔凤曰:“‘邪’本作‘ 也’,依御览四百九十四校。”
〔三〕 宋翔凤曰:“‘也’字依御 览增。”
〔四〕 宋翔凤曰:“(“乃马也” )三字依御览增。”案:宋本御览“马”误“焉”。
〔五〕 宋翔凤曰:“‘之’字‘为 ’字依御览增。”
〔六〕 宋翔凤曰:“治要无‘王曰 丞相误邪’以下廿九字,御览有之。”
〔七〕 宋翔凤曰:“七字依治要、
御览增。”唐晏曰:“疑当有‘
群’字。”
〔八〕 宋翔凤曰:“本作‘半言鹿 ,半言马’,依治要、御览校。”唐晏曰:“按事亦见 史记,作‘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 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此事或 陆生亲见之,所说当确于史公。”器案:文选潘岳西征 赋:“野蒲变而为脯,苑鹿化以为马。”李善注引风俗 通曰:“秦相赵高,指鹿为马,束蒲为脯,二世不觉。 ”张铣注:“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以 蒲为脯,以鹿为马,献于二世。群臣言鹿言脯者皆诛之 。”北堂书钞一四五引古今注:“秦二世时,丞相赵高 用事,乃先献蒲脯、鹿马,以验群臣也。”金楼子箴戒 篇:“秦二世即位,自幽深宫,以鹿为马,以蒲为脯。 ”寻礼记礼器郑注:“秦二世时,赵高欲作乱,或以青 为黑,黑为黄。”然则赵高之混淆黑白,诚所谓“迥黄 转绿无定期”者也,岂止鹿马一事而已哉!
〔九〕 宋翔凤曰:“‘直’字依治 要增,御览作‘不敢信其目’。”
〔一0〕宋翔凤曰:“‘言’本作‘ 说’,依治要、御览校。”
〔一一〕宋翔凤曰:“本作‘夫马鹿 之异形,众人所知也’,依治要、御览校。”案:荀子 儒效篇:“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一二〕宋翔凤曰:“本作‘分别是 非也’,依御览校,治要无‘其’字。”
〔一三〕金丹曰:“马且不能辩,而 况他事乎?”
〔一四〕唐晏曰:“‘义’,今易作 ‘利’。”器案:引易者,系辞上文也。正义曰:“二 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卢文弨曰:“当作‘鑯’。”) 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 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
人有与曾子同姓名者杀人〔一〕,有人告曾子母 曰:“参乃杀人。”〔二〕母方织,如故〔三〕,有顷 复告云〔四〕,若是者三〔五〕,曾子母投杼逾垣而去 〔六〕。曾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杀人也,言之者众〔七〕 。夫流言〔八〕之并至,众人之所是非〔九〕,虽贤智 不敢自毕〔一0〕,况凡人乎〔一一〕?
〔一〕 宋翔凤曰:“本作‘昔人有 与曾子同姓亦名参’,依治要改。”庄定山曰:“上段 言奸党蔽君,此言正直难信。”器案:战国策秦策上以 与曾参同姓名者为费人,新序杂事二作鄪,史记樗里子 传则又作鲁人也。
〔二〕 宋翔凤曰:“本作‘有人告 其母参杀人’,依治要校。”
〔三〕 宋翔凤曰:“本无‘方’字 。”
〔四〕 器案:云,犹然也,说详经 传释词。凡“云”字在句尾不作“曰”字解者,皆为“ 然”义也。
〔五〕 宋翔凤曰:“本作‘人复来 告,如是者三’。”
〔六〕 宋翔凤曰:“‘母’下本有 ‘乃’字,并依治要校。”
〔七〕 宋翔凤曰:“十六字治要无 。”
〔八〕 诗大雅荡:“流言以对。” 朱熹集传:“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
〔九〕 宋翔凤曰:“本无此句。”
〔一0〕宋翔凤曰:“本作‘虽圣贤 不敢自安’,并依治要校。治要旧校:‘毕’作‘安’ ,恐‘必’。”
〔一一〕焦弱侯曰:“奸党成群,贤 士摈斥,可为寒心。”
鲁定公之时〔一〕,与齐侯〔二〕会于夹谷〔三 〕,孔子行相事〔四〕。两君升坛〔五〕,两相处下, 两相欲揖〔六〕,君臣之礼,济济〔七〕备焉。齐人鼓 噪而起〔八〕,欲执鲁公。孔子历阶〔九〕而上,不尽 一等而立,谓齐侯曰:“两君合好,以礼相率,以乐相 化。臣闻嘉乐不野合,牺〔一0〕象之荐不下堂〔一一 〕。夷、狄之民何求为?〔一二〕”命司马请止之〔一 三〕。定公曰:“诺。”齐侯逡巡〔一四〕而避席〔一 五〕曰:“寡人之过。”退而自责大夫。罢会。齐人使 优●□于鲁公之幕下〔一六〕,傲戏,欲候鲁君之隙, 以执定公。孔子叹曰:“君辱臣当死〔一七〕。”使司 马行法斩焉,首足异门而出〔一八〕。于是齐人惧然而 恐〔一九〕,君臣易操,不安其〔二0〕故行,乃归鲁 四邑之侵地〔二一〕,终无乘鲁〔二二〕之心,邻□〔 二三〕振动,人怀向鲁〔二四〕之意,强国骄君,莫不 恐惧,邪臣佞人,变行易虑,天下之政,□□而折中〔 二五〕;而定公拘于三家〔二六〕,陷于众口〔二七〕 ,不能卒用孔子者,内无独见〔二八〕之明,外惑邪臣 之党,以弱其国而亡〔二九〕其身,权归于三家,邑土 单〔三0〕于强齐〔三一〕。夫用人若彼,失人若此; 然定公不觉悟,信季孙之计,背贞臣〔三二〕之策,以 获拘弱〔三三〕之名,而丧丘山之功〔三四〕,不亦惑 乎!
〔一〕 案:见定公十年。
〔二〕 齐侯,景公也。
〔三〕 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 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公羊、谷梁作“颊谷”。
〔四〕 左传云:“孔丘相。”杜注 :“相会仪也。”
〔五〕 史记孔子世家:“为坛位, 土阶三等。”谷梁传释文:“封土曰坛。”
〔六〕 宋翔凤曰:“子汇本、钞本 无‘欲’字,‘两’作‘●’。”案:两京本、天一阁 本、傅校本俱作“而”。唐晏曰:“谷梁传作‘相揖’ 。”案范注:“将欲行盟会之礼。”
〔七〕 礼记玉藻:“朝廷济济翔翔 。”注:“济济,庄敬貌也。”正义:“济济,有威仪 矜庄也。”
〔八〕 宋翔凤曰:“‘躁’本作‘ 噪’,依子汇校。”器案:史记孔子世家作“鼓噪”, 家语相鲁篇作“鼓噪”,谷梁范注曰:“群呼曰噪。” 左传成公五年:“华元享之,请鼓噪以出,鼓噪以入。 ”杜注:“出入辄击鼓。”
〔九〕 谷梁范宁注:“阶,会坛之
阶。”器案:孔子世家索隐:“
谓历阶级也。故王肃云:‘历阶,
登阶不聚足。’”礼记曲礼上:“
拾级聚足。”注:“‘拾’当为‘
涉’,声之误也。级,等也。涉等聚足,谓前足蹑一等
,后足从之并。”正义:“拾级聚足者,此上阶法也。
拾,涉也。级,等也。聚足,谓前足蹑一等,后足从而
并之也。”
〔一0〕“牺”,唐本作“羲”。
〔一一〕左传作“牺象不出门,嘉乐 不野合。”杜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嘉乐,钟 磬也。”正义:“此言不出门不野合者,谓享燕正礼, 当设于宫内,不得违礼而行,妄作于野耳,非谓祭祀之 大礼也。诸侯相见之礼、享在庙,燕在寝,不得行于野 。僖二十八年,晋侯朝王于践土,王享醴,命之宥。襄 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十九年,公享晋 六卿于蒲圃。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如此之类 ,春秋多矣,或特赏殊功,或畏敬大国,皆权时之事, 非正礼也。此时,齐、鲁敌国,释怨和平,未有殊异之 欢,无假非常之事,孔子知齐怀诈,虑其掩袭,讬正礼 以拒之,故言不野合。”
〔一二〕宋翔凤曰:“‘求’当依谷 梁作‘来’。”唐晏曰:“谷梁作‘来’。”案:范宁 注云:“两君合会,以结亲好,而齐人欲执鲁君,此为 无礼之甚,故谓夷、狄之民。”唐本“狄”误“秋”。
〔一三〕范宁注云:“司马,主兵之 官,使御止之。”
〔一四〕文选上林赋注、雪赋注引广 雅:“逡巡,却退也。”
〔一五〕孝经开宗明义章:“曾子避 席。”唐明皇注:“避席起答。”案谓离席却退也。文 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逡巡避席。”
〔一六〕案:谷梁作“罢会,齐人使 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范注:“优,俳。施其名也。 幕,帐。欲嗤笑鲁君。”范宁出“欲嗤笑鲁君”之文, 似即为“傲戏”作注者,岂谷梁古本有此文耶?孔子世 家作“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 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一七〕唐晏曰:“按‘君辱臣当死 ’,谷梁作‘笑君者罪当死’;详此文义,当作‘臣辱 君当死’,为后人妄改。又此段乃引谷梁传文,而小有 异同,足征陆生治谷梁学也。”器案:唐说是,孔子世 家作“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
〔一八〕宋翔凤曰:“‘门’本作‘
河’,依子汇本改,谷梁传亦作‘门’。”俞樾曰:“
樾谨按:宋氏翔凤依子汇本改‘河’为‘门’云:‘谷
梁传亦作门’。”新语作‘河’,未可据彼以改此‘河
’字,实非误文也。汉时隶书每以‘河’字作‘何’字
,童子逢盛碑:‘
无可柰河。’吴仲山碑:‘感痛柰
河。’皆其证也。‘异河而出’,即‘异何而出’,说
文人部:‘何,儋也。’盖今人所用负荷字,古人止作
‘何’,‘异何而出’,谓使一人何其首,又使一人何
其身,则首足异何矣。使作‘首足异荷而出’,其文即
明显无疑;乃古人‘
荷’字止作‘何’字,又往往作‘
河’,‘异河’之文,读者不晓,万历间刻子汇,遂据
谷梁改作‘异门’,明人率臆妄改,大率类此,宋氏从
之,误矣。”器案:孔子世家作“有司加法,手足异处
”。
〔一九〕宋翔凤曰:“按:‘惧’‘ 瞿’通,别本作‘瞿’。”器案:孔子世家作“景公惧 而动”。
〔二0〕唐本无“其”字。
〔二一〕孔子世家:“景公惧而动, 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 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 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 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 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集解:“服虔曰: ‘三田,汶阳田也。龟,山名;阴之田,得其田,不得 其山也。’杜预曰:‘太山博县北有龟山。’”索隐: “左传:‘郓、讙及龟阴之田。’则三田皆在汶阳也。 ”寻公羊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颊谷。公至自颊 谷。齐人来归运、讙、龟、阴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 不违,齐人为是来归之。”何休注:“齐侯自颊谷归, 谓晏子曰:‘寡人或过于鲁侯,如之何?’晏子曰:‘ 君子谢过以质,小人谢过以文。’齐尝侵鲁四邑,请皆 还之。”疏云:“其四邑者,盖运也,讙也,龟也,阴 也。”范宁谷梁集解亦引何休注为说。家语相鲁篇亦云 :“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归鲁四邑之 说出于新语,盖亦春秋家旧说云。
〔二二〕尚书西伯戡黎:“周人乘黎 。”孔氏传:“乘,胜也。”正义:“诗毛传云:‘乘 ,陵也。’乘驾是加陵之意,故乘为胜也。”国语周语 中:“乘人不义。”韦注:“乘,陵也。”
〔二三〕宋翔凤曰:“别本作‘邻邦 ’,不缺。”
〔二四〕“向”,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向”,古通。后不复 出。
〔二五〕宋翔凤曰:“别本作‘就而 折中’。”案:孔子世家:“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 子。”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 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汉书贡禹传:“四海之内, 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师古曰:“折, 断也。非孔子之言,则无以为中也。”
〔二六〕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 。”集解:“马曰:‘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邢昺疏:“三孙同是鲁桓公之后,桓公适子庄公为君, 庶子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仲孙是庆父之后 ,叔孙是叔牙之后,季孙是季友之后,其后子孙皆以其 仲、叔、季为氏,故有此氏,并桓公子孙,故俱称孙也 。至仲孙氏后世改仲曰孟,孟者,庶长之称也,言己是 庶,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之次,故取庶长为始也。”
〔二七〕孔子世家:“桓子卒受齐女 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 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 ,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 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彼妇之口,盖 众口之一耳。谒音霭,与败协韵。
〔二八〕淮南子兵略篇:“夫将者必 独见独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 知也。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
〔二九〕“亡”,唐本作“忘”。
〔三0〕唐晏曰:“‘单’与‘磾’ ,古通用字。”
〔三一〕“强”,崇文本误作“疆” ,傅校改为“彊”。
〔三二〕说苑臣术篇:“人臣之行有 六正六邪,……六正者,……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 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 者贞臣也。”案:公羊传定公十二年:“叔孙州仇帅师 堕郈。……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曷为帅师堕郈 。帅师堕费?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 ,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何休注 :“郈,叔孙氏所食邑。费,季氏所食邑。二大夫宰吏 数叛,患之,以问孔子,孔子曰:‘陪臣执国命,采长 数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 说其言而堕之。故君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书者, 善定公任大圣,复古制,弱臣势也。”陆氏所言,当指 此事。疏又云:“传云:‘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 ’以此言之,三月之外违之明矣。”案:此即陆氏所谓 “定公不觉悟,信季孙之计,背贞臣之策”者,盖陆氏 得之春秋旧说,惜未能详之也。
〔三三〕器案:“拘弱”无义,疑当 作“极弱”,形近而误,太史公所谓:“余闻孔子称曰 :‘甚矣,鲁道之衰也。’”(见史记鲁周公世家)盖 亦伤定、哀之间之不振也。程本“获”误“獾”。
〔三四〕丘山,喻重大。文选东方朔 答客难:“功若丘山。”又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 故乃建丘山之功。”又作泰山,义同。文选杨子云解嘲 :“功若泰山。”注:“韩子曰:‘泰山之功,长立于 国家。’”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鄣日月也〔一〕,非得
神灵之化,罢〔
二〕云霁翳,令归山海,然后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
之濡湿,照四方之晦冥〔三〕。今上无明王圣主,下无
贞正诸侯〔四〕,诛锄〔五〕奸臣〔六〕贼子之党〔七
〕,解释凝滞〔八〕纰缪之结,然后忠良方直〔九〕之
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一0〕。故孔子遭君暗〔一
一〕臣乱,众邪在位,政道隔于三家〔一二〕,仁义闭
于公门〔一三〕,故作公陵之歌〔一四〕,伤无权力于
世,大化〔一五〕绝而不通,道德施〔一六〕而不用,
故曰: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七〕。夫言
道因权而立〔一八〕,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一九
〕,则无以齐其政〔二0〕,不操其柄者,则〔二一〕
无〔二二〕以制其刚〔二三〕。诗云:“有斧有柯。”
〔二四〕言何以治之也〔二五〕。
〔一〕 唐晏曰:“按文选注引此二 句同。”器案:史记褚先生补龟策传:“日月之明,而 时蔽于浮云。”楚辞东方朔七谏:“浮云陈而蔽晦兮, 使日月乎无光。”王注:“言谗佞陈列在侧,则使君不 聪明也。”文选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注:浮 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毁忠良。”注引新语此文,又 引文子:“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今本文子上德篇“ 盖”作“蔽”。又案:太平御览八引此二句同。
〔二〕 宋翔凤曰:“‘罢’,子汇 本、抄本并作‘摆’。”
〔三〕 吕东莱曰:“大有感慨,而 文有呼吸驰骤之法。”
〔四〕 宋翔凤曰:“‘贞’,子汇 本、抄本并作‘真’。”器案:公羊传庄公四年:“上 无天子,下无方伯。”此即其义。
〔五〕 “锄”,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汇函、品节、拔萃作‘ 锄’,或体字。后不复出。
〔六〕 说苑臣术篇:“人臣之行有 六正六邪,……六邪者,……三曰,中实颇险,外貌( “貌”上本有“容”字,据治要删)小谨,巧言令色, 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 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 者奸臣也。”
〔七〕 黄震曰:“第五篇云:‘今 上无明正(当作“王”)圣主,下无贞正诸侯,锄奸臣 贼子之党。’考其上文,虽为鲁定公而发,岂所宜言于 大汉方隆之日乎?”
〔八〕 唐晏曰:“今汉魏本作‘滞 ’,此从范本,然实当作‘蹛’。”器案:李本、程本 、两京本、傅校本、唐本作“□”。寻史记平准书:“ 留蹛无所食。”索隐:“韦昭音滞,谓积也。又案古今 字诂:‘墆,今滞字。’则墆与滞同。”滞、□、蹛、 墆,音义并同。□,俗别字。
〔九〕 说苑臣术篇:“人臣之行有 六正六邪,……六正者,……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 道,勉主以礼谊,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 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 德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 此者忠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道,然而敢 犯主之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 所行,如此者直臣也。”
〔一0〕论语为政:“施于有政。” 集解:“施,行也。”
〔一一〕“暗”,汇函、品节、拔萃 作“闇”,古通。后不复出。
〔一二〕“三家”,李本、程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拔萃作“王家”,未可 从。
〔一三〕礼记曲礼下:“不入公门。 ”论语乡党:“入公门。”孔疏、邢疏俱以君门释之。
〔一四〕“公陵之歌”,唐本、汇函 作“丘陵之歌”,品节、拔萃作“公丘之歌”。唐晏曰 :“按:邱陵之歌,今本家语有之,然未必可信。此引 论语以证邱陵之歌,与孔注所云:‘祸乱已成,吾亦无 如之何”者义合,然则此亦古论语也。”文廷式曰:“ 案‘无如之何’四字,当是公陵歌中之词。辨惑篇言鲁 不能用孔子,而引斧柯之诗,此文言孔子政道隔于王家 ,仁义闭于公门,故作公陵之歌、则‘无如之何’即公 陵歌之词,犹龟山操言‘手无斧柯,柰龟山何’也。伪 孔安国论语注曰:‘言祸难已成,吾亦无如之何。’□本 此意。”器案:家语无丘陵之歌,而孔丛子记问篇有之 ,其文曰:“哀公使人以币如卫迎夫子,而卒不能当, 故夫子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 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 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 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一五〕尚书大诰:“肆予大诰,诱 我友邦君。”文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观大化之淳流 。”大化,谓广大之德化。
〔一六〕“施”疑当作“弛”,谓弛 废也。此涉上文“施于政”义形近而误耳。
〔一七〕论语卫灵公:“子曰:‘不 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俞樾曰: “按此引论语,与今本不同,句末有‘夫’字,则‘已 矣夫’三字为句,翟氏灏作论语考异引此文不连‘夫’ 字,疏矣。按下文云:‘言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 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其柄者,则无以制其 刚。’此自说论语‘吾末如之何’之义,句首不当用‘ 夫’字,此‘夫’字自属上读为论语之文。盖汉初论语 与今本不同,犹上文引周易‘二人同心,其义断金’, 今本周易皆作‘其利断金’,此亦可见汉初古本之异也 。”
〔一八〕王凤洲曰:“更转折。”
〔一九〕论语泰伯:“子曰:‘不在 其位,不谋其政。’”语又见宪问篇。彼文戒人之僭越 ,此则言无位者,无以齐其政也。
〔二0〕礼记王制:“脩其教不易其
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注:“
教谓礼义,政谓刑禁。”正义:“
齐其政者,谓齐其政令之事,当逐物之所宜,故云不易
其宜。教主教化,故注云教谓礼义;政主政令,故注云
政谓刑禁也。”
〔二一〕宋翔凤曰:“明姜思复本、 钟惺本、抄本从‘齐夫用人’以下,至此二百廿八字, 并错入慎微篇‘人不堪其忧’句下,惟此及子汇本不误 。”唐晏曰:“按此上文自‘齐夫’至此二百二十八字 ,讹在第六篇‘人不堪其忧’下,惟明人刻子汇本不误 ,此外,范氏天一阁本、何氏刻汉魏丛书本皆误,而何 本妄改尤谬,不可复正,今依子汇本改正。”
〔二二〕“无”,拔萃误作“吾”。
〔二三〕“刚”,唐晏曰:“疑当作
‘纲’。”器案:疑当作“罚”。韩非子二柄篇:“明
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又曰:“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
不异事也。为人臣者陈事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
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
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
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
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陆
氏此言,盖即本之韩子,“刚”者,“罚”字形近之误
也。慎微篇云:“若汤、武之君,伊、吕之臣,因天时
而行罚。”“行罚”,“制罚”,其义一也。
〔二四〕唐晏曰:“今诗无此句。” 文廷式曰:“此逸诗也。”
〔二五〕宋翔凤曰:“文选檄吴将校 部曲注引此云:‘有斧无柯,何以治之?’”丘琼山曰 :此篇说忠佞难分,谗邪易惑,在人主辨之;而若此世 道,令人击筑燕市,酣歌易水,涕泗交流。”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 一〕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二〕。是以伊尹负 鼎,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庐之下〔三〕,躬执农 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四〕之里,志图八 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 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 〔五〕。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六〕,调寒温,适 轻重〔七〕,勉之于糜粥〔八〕之间,行之于衽席〔九 〕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一0〕。此二者,修之于内 ,着之于外;行之于小,显之于大。
〔一〕 “名”,两京本误“夕”, 盖坏字也。
〔二〕 唐晏曰:“按:文选注引作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垂名于当世也’。”器案:文选 张景阳杂诗注引作“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垂名于万世也 ”。
〔三〕 “居”原作“屈”,“道” 原作“达”,太平御览九九六引此文作“伊尹居负薪之 野,修道德于茅庐之下”,今据改正;“有莘”作“负 薪”,则不可从。孟子万章下:“万章问曰:‘人有言 :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 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 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 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 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 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 ,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 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 、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 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 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 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 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 攻自牧宫,朕载自亳。’”淮南子汜论篇:“伊尹之负 鼎。”高诱注:“伊尹负鼎俎,调五味以干汤,卒为贤 相。”战国策赵策下:“伊尹负鼎俎而干汤,姓名未着 而受三公。”文选东方曼倩非有先生论:“伊尹蒙耻辱 ,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注:“鲁连子曰:‘伊尹 负鼎佩刀以干汤,得意故尊宰舍。’”(又见汉书东方 朔传。)
〔四〕 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 ”毛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释文引沈云 :“此古文‘横’字。”
〔五〕 唐晏曰:“按吕览、韩非皆 以伊尹负鼎干汤,而孟子以为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墨子 则云汤往见伊尹,诸说不同,此则兼取之。”
〔六〕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 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注:“定安其床衽也 ,省问其安否何如。”正义:“定,安也。晨,旦也。 应卧当整齐床衽,使亲体安定之后退,至明旦,既隔夜 早来,视亲之安否何如。先昏后晨,兼示经宿之礼。”
〔七〕 太平御览四一三又七0七引 尸子言孝子之事亲:“一夕五起,视亲衣之厚薄,枕之 高低。”即此调寒温、适轻重之谓也。
〔八〕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 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注:“助老气 也。”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
〔九〕 礼记曲礼上:“请席何乡, 请衽何趾。”注:“顺尊者所安也。衽,卧席也。坐问 乡,卧问趾,因于阴阳。”
〔一0〕唐晏曰:“按:吕览曾子曰 :‘养有五道,修宫室,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 。’”按吕览见孝行览。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一〕。礼以行之,逊以出之。盖〔二
〕力学而诵诗、书,凡人所能为也;若欲移江、河〔三
〕,动太山〔四〕,故人力所不能也。如调心在己,背
恶向善,不贪于财,不苟于利,分财取寡〔五〕,服事〔
六〕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岂有难哉
?若造父之御马〔七〕,羿之用弩〔八〕,则所谓难也
。君子〔九〕不以其难〔一0〕为之也,故不知〔一一
〕以为善也,绝〔一二〕气力,尚德也。
〔一〕 唐晏曰:“此下一段,移于 第五篇末也。”傅校本删去“是已”至“无以正其时夫 ”一大段。按: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集解:“孔曰:‘箪,笥也。’”正义: “按郑注曲礼云:‘圆曰箪,方曰笥。’然则箪与笥方 圆异,而此云‘箪笥’者,以其俱用竹为之,举类以晓 人也。”案:孟子离娄下亦云:“颜子当乱世,居于陋 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 子贤之。”
〔二〕 “盖”,傅校本作“夫”, 唐晏曰:“一本作‘夫’。”案:李本作“夫”。
〔三〕 说文水部:“江,江水出蜀 湔氐徼外□山,入海。从水工声。”又:“河,河水出 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
〔四〕 后汉书冯衍传:“报书曰: ‘欲摇泰山而荡北海。’”注:“言不可也。孟子曰: ‘挟泰山而超北海也。’”引孟子文见梁惠王上。
〔五〕 “寡”原作“宽”,俞樾曰 :“樾谨案:‘宽’字无义,疑‘寡’字之误。”唐本 改“寡”云:“旧误作‘宽’。”今从之。下文“以寡 服众”,天一阁本误作“宽”,亦“寡”误作“宽”之 证。
〔六〕 服事,犹言服务公家之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诸夏。”杜预注:“与诸 夏同服王事。”
〔七〕 吕氏春秋分职:“夫马者, 伯乐相之,造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高诱注 :“造父,嬴姓,飞廉之子,善御,周穆王臣也。”
〔八〕 论语宪问:“羿善射。”集 解:“孔曰:‘羿,有穷国之君。”吕氏春秋具备篇注 :“羿,夏之诸侯,有穷之君也,善射,百发百中。” 今案:说文邑部:“●,夏后时诸侯夷羿国名也。”则 有穷之字本作“●”也。唐晏曰:“按:‘弩’当作‘ 砮’,矢镞也。禹贡之砮丹、砮磬,皆此物也。”器案 :说文弓部:“弩,弓有臂者。”作“弩”自通,不必 改作。
〔九〕 “君子”,原作“君以”, 别解“君”下有“子”字。傅校本“君以”作“君子” 。今从之。
〔一0〕唐晏曰:“此处当有‘而’ 字。”
〔一一〕唐晏曰:“‘知’当作‘如 ’,然仍有误。”
〔一二〕器案:绝读如论语子罕“子 绝四”之绝,邢昺疏云:“绝去四事。”绝气力者,即 论语述而“不语怪力乱神”之谓也。下文“绝纤恶”之 绝,义同。
夫目不能别黑白,耳不能别清浊,口不能言善恶 ,则所谓不能也。故设道者易见晓,所以通凡人之心, 而达不能之行。道者,人之所行也。夫大道履之而行, 则无不能,故谓之道。故孔子曰:“道之不行也。”〔 一〕言人不能行之〔二〕。故谓颜渊曰:“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惟〔三〕我与尔有是夫。”〔四〕言〔五〕 颜渊道施于世而莫之用。由〔六〕人不能怀仁行义,分 别纤微,忖度〔七〕天地,乃苦身劳形〔八〕,入深山 ,求神仙〔九〕,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一0〕, 废诗、书,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非所以通〔一一 〕世防非者也。
〔一〕 礼记中庸:“子曰:‘道之 不行也,我知之矣。’”
〔二〕 唐晏曰:“此说中庸。”
〔三〕 “惟”,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作“唯”、论语述 而作“唯”,古通。后不复出。
〔四〕 论语述而文。集解:“孔曰 :‘言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唯我与颜渊同。’”
〔五〕 “言”,汇函、品节无。品 节曰:“此篇专言神仙之不可求,不如建功立业。”唐 晏曰:“此古论语说。’
〔六〕 “由”,李本、子汇本、程 本、天一阁本、唐本、汇函、品节、别解作“犹”,古 通。后不复出。
〔七〕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八〕 文选司马长卿上林赋:“劳 神苦形。”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劳筋苦骨。”韦弘 嗣博奕论:“劳神苦体。”俱以劳苦对文为义,用法与 此同也。
〔九〕 杨子法言君子篇:“或问: 人言仙者有诸乎?吁!吾闻虙羲、神农殁,黄帝、尧、 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 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或曰:圣人不师仙 ,厥术异也。圣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 !生乎!名生而实死也。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斯语? 曰:语乎者,非嚣嚣也与?惟嚣嚣为能使无为有。或问 仙之实。曰:无以为也,有与无,非问也。”杨子言当 世为神仙说者之嚣嚣,即有以见求神仙者之非寥寥矣。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列神仙凡十家,曰:“神仙者,所以 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 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 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一0〕“谷”,李本、子汇本、程 本作“谷”,俗别字,后不复出。
〔一一〕“通”,唐晏曰:“疑误。 ”
若汤、武之君〔一〕,伊、吕之臣,因天时而行 罚,顺阴阳而运动〔二〕,上瞻天文,下察人心,以寡 〔三〕服众,以弱制强,革车三百〔四〕甲卒三千,征 敌破众,以报大〔五〕雠,讨逆乱之君,绝烦浊之原, 天下和平,家给人足〔六〕,疋夫行仁,商贾行信,齐 天地,致鬼神,河出图,洛出书〔七〕,因是之道,寄 之天地之间,岂非古之所谓得道者哉。
〔一〕 杨升庵曰:“秦以韩终、徐 福入海,往蓬莱,求不死之药,不还。时汉尚踵其弊, 故以汤、武之君讽之。”品节曰:“即汤、武以美高祖 ,又讽以神仙之不可求。”唐晏曰:“按陆生生当秦时 ,睹始皇之求神仙,故有此言。”
〔二〕 后汉书梁统列传论:“夫宰 相运动枢极,感会天人,中于道则易兴政,乖于务则难 乎御物。”
〔三〕 “寡”,天一阁本误“宽” 。
〔四〕 太平御览八二引尸子:“桀 为琁室瑶台,象廊玉床,权天下,虐百姓;于是汤以革 车三百乘,伐于南巢,收之夏宫,天下宁定,百姓和辑 。”淮南子主术篇:“桀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 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 鸣条,擒之焦门。”孟子尽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 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赵岐注:“革车,兵车也。 虎贲,武士为小臣者也。”案:言武王伐纣,戎车三百 ,甲卒三千者,韩非子初见秦、战国策赵策、吕氏春秋 简选及贵因、淮南子本经及主术、兵略、史记周本纪及 苏秦传、风俗通义正失篇也;尚书牧誓作“武王戎车三 百两,虎贲三百人”。或谓“三千人”,当从尚书作“ 三百人”。
〔五〕 “大”,唐晏曰:“一本作 ‘夫’。”
〔六〕 家、人同义,详辽海引年拙 撰“家”“人”对文解。
〔七〕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 书,圣人则之。”正义:“春秋纬云:‘河以通干出天 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 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 则九畴是也。”
夫播〔一〕布革〔二〕,乱毛发,登高山,食木 实〔三〕,视之无优游之容〔四〕,听之无仁义之辞, 忽忽〔五〕若狂痴,推之不往,引之不来〔六〕,当世 不蒙其功,后代不见其才,君倾而不扶,国危而不持〔 七〕,寂寞而无邻,寥廓而独寐〔八〕,可谓避世〔九 〕,而非怀道者也〔一0〕。故杀身以避难则非计也〔 一一〕,怀道而避世则不忠也〔一二〕。
〔一〕 唐晏曰:“按:书‘播弃黎 老。’播训同。”
〔二〕 唐晏曰:“革,按衣裘也。 ”器案:“布革”疑当作“布泉”,本书本行篇:“夫 释农桑之事,入山海,采珠玑,捕豹翠,消●力,散布 泉,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岂不谬哉?”文义与 此相近,彼文作“散布泉”,可参订也。
〔三〕 列子周穆王篇:“阜落之国 ,其民食草根木实。”木实,即果实,汇函本作“食木 食”,未可从。
〔四〕 文选班孟坚东都赋:“于是 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营,嗜欲 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班孟坚所谓“百姓莫不优游而自得”,即陆氏所谓优 游之容之具体内容也。
〔五〕 汉书苏武传:“陵始降时, 忽忽如狂。”文选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居则忽忽若 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忽忽,犹今言神经失常。 程本、天一阁本作“□□”,未可从。
〔六〕 淮南子脩务篇:“或曰:无 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 此者乃得道之像。”
〔七〕 论语季氏篇:“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邢昺疏:“言辅相人者 ,当持其主之倾危,扶其主之颠踬。”
〔八〕 “寥廓”,汇函作“寤言” ,当出臆改。文选潘安仁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 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注:“寥廓惚恍, 未分之貌也。鵩鸟赋曰:‘寥廓忽荒。’”案:文选鵩 鸟赋注:“寥廓忽荒,元气未分之貌。广雅曰:‘寥, 深也。廓,空也。’”
〔九〕 论语宪问:“贤者辟世。” 皇侃义疏本作“避世”。邢昺疏曰:“谓天地闭则贤人 隐,高蹈尘外,枕流漱石,天子诸侯,莫得而臣也。”
〔一0〕文选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 传论:“其怀道无闻,委身草莽者,亦何可胜言。”注 :“论语:‘阳货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淮南 子曰:‘今至人生于乱世,含德怀道而死者众,天下莫 知,贵其不言也。’”
〔一一〕唐晏曰:“此正颜之推所谓 ‘华山之下,白骨如邱’者也。”
〔一二〕唐晏曰:“此孔圣所谓:‘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也。’”
是以君子居乱世,则合道〔一〕德,采〔二〕微
善,绝纤恶,脩父子之礼,以及君臣之序,乃天地之通
道,圣人之所不失也。故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文〔三
〕,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四〕,矫以雅僻〔五〕,
砥砺钝才,雕琢文彩〔六〕,抑定〔七〕狐疑,通塞〔
八〕理顺,分别然否,而情得以利,而性得以治,绵绵
漠漠〔九〕,以道制之,察之无兆〔一0〕,遁之恢恢
〔一一〕,不见其行,不睹〔
一二〕其仁,湛然未悟,久之乃殊,论思〔一三〕天
地,动应枢机,〔一四〕俯仰进退,与道为依〔一五〕
,藏之于身,优游待时。故道无废而不兴,器〔一六〕
无毁而不治。孔子曰:“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一
七〕言德行而其下顺之矣〔一八〕。
〔一〕 “道”,唐本作“圣”。
〔二〕 “采”,李本、程本、唐本 、汇函、别解作“采”,古通。后不复出。
〔三〕 唐晏曰:“按古之居乱世者 ,所以自修如此,夫岂如七贤、八达之伦,讬迹尘冥, 然后为道耶!”
〔四〕 俞樾曰:“谨按‘文’衍字
。‘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诗’,两句相对。‘在心为
志,出口为辞’,则承诗而言。”唐晏曰:“
按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辞
。’此必古说有然者。又按此与上文不接,疑其间必有
误。”
〔五〕 唐晏曰:“按原误,当作‘ 正邪僻’。”
〔六〕 宋翔凤曰:“本作‘邪’, 依子汇改‘彩’。”案:别解作“彩”。唐晏曰:“当 作‘雅’。”
〔七〕 唐晏曰:“‘定’疑当作‘ 止’。”
〔八〕 “通”原作“道”,李本、 子汇本、唐本作“通”,今据改正。
〔九〕 “绵绵”,李本、子汇本、 程本、汇函、别解作“绵绵”,古通。后不复出。老子 第六章:“绵绵若存。”荀子解蔽:“听漠漠而以为讻 讻。”杨注:“漠漠,无声也。”
〔一0〕文选魏都赋:“兆朕古今。 ”注:“兆犹机事之先见者也。”
〔一一〕荀子解蔽:“恢恢广广,孰 知其极。”文选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恢恢广野。”
〔一二〕“睹”,唐晏曰:“疑当作 ‘施’。”
〔一三〕文选班孟坚两都赋序:“朝 夕论思。”谓讨论思考也。
〔一四〕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 机。”韩康伯注:“枢机,制动之主。”孔颖达疏:“ 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或明或暗;弩牙之 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 是或非也。”
〔一五〕宋翔凤曰:“‘道’下本缺 二字,别本作‘为依’,子汇本作‘为俱’,‘依’与 韵协。”案:傅校本、唐本、别解作“为俱”。
〔一六〕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文以“道”“器”对言本之 。
〔一七〕文廷式曰:“此引孝经。” 案:此开宗明义章文也。
〔一八〕王凤洲曰:“昔汉武好神仙
,有上元夫人三天上元之官谓武帝曰:‘汝好道乎!数
招方士,登山祀神,亦为勤矣。然汝胎性暴,胎性淫,
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五者截身之刀锯,刳命之斧
斤,虽志长生,不能遣兹五难,亦何为损性而自劳乎?
’诵此,乃知求神仙,不如建功立业。彼有金丹玉液,
控鹤餐霞,鸡鸣天上,犬吠云中者不必论,而沙丘、五
柞,祗为天下笑耳。世之甘心焉者,可不省乎!”又曰
:“抱朴子云:‘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但
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乃知求神仙而不思建功立业
,谬矣。”唐晏曰:“按此似引孝经而不言孝经,与无
为篇引孔子曰‘移风易俗’同,所当阙疑者也。此篇讹
脱最甚,上下文往往不贯,无从取正,后之读者详之矣
。”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一〕。何以 言之?夫〔二〕楩楠〔三〕豫章,天下之名木也〔四〕 ,生于深山之中〔五〕,产于〔六〕溪谷之傍〔七〕, 立则为大山〔八〕众木之宗〔九〕,仆则为万世之用〔 一0〕,浮于山水之流,出于冥冥之野〔一一〕,因江 、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一二〕之下〔一三〕,因斧斤 之功,得舒其文色〔一四〕,精捍〔一五〕直理,密致 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在高柔□〔一六〕, 入地坚彊,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一七〕而文章成 ,上为帝王之御物〔一八〕,下则赐公卿,庶贱而〔一 九〕得以备器械〔二0〕;闭绝以关梁〔二一〕,及隘 于山阪之阻,隔于九●〔二二〕之堤,仆于嵬崔之山, 顿于窅冥之溪〔二三〕,树蒙茏〔二四〕蔓延而无间, 石崔嵬崭岩〔二五〕而不开〔二六〕,广者无舟车之通 〔二七〕,狭者无步担〔二八〕之蹊,商贾所不至,工 匠所不窥〔二九〕,知者所不见,见者所不知,功弃而 德亡,腐朽而枯伤,转于百仞之壑,惕然而独僵〔三0 〕,当斯之时〔三一〕,不如道傍之枯杨。●●〔三二 〕结屈〔三三〕,委曲不同,然〔三四〕生于大都〔三 五〕之广地,近于大匠〔三六〕之名工〔三七〕,材器 制断〔三八〕,规矩度量,坚〔三九〕者补朽,短者续 〔四0〕长,大者治樽,小者治觞〔四一〕,饰以丹漆 〔四二〕,斁〔四三〕以明光,上备大〔四四〕牢,春 秋礼庠,褒以文采〔四五〕,立礼矜庄,冠带正容,对 酒行觞〔四六〕,卿士列位,布陈宫堂,望之者目眩, 近之者鼻芳。故事闭〔四七〕之则绝,次〔四八〕之则 通,抑之则沈,兴之则扬,处地〔四九〕楩梓,贱于枯 杨〔五0〕,德美非不相绝也〔五一〕,才力〔五二〕 非不相悬也〔五三〕,彼则槁枯〔五四〕而远弃,此则 为宗庙之瑚琏者〔五五〕,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五六〕
〔一〕 宋翔凤曰:“治要‘能’作 ‘大’。”吴康斋曰:“首二句一篇冒头。”器案:文 以“通”“显”对言,与达同义。礼记聘义:“孚尹旁 达。”正义:“达者,通显之名也。”
〔二〕 宋翔凤曰:“‘何以言之夫 ’五字,治要无。”
〔三〕 宋翔凤曰:“‘楠’,治要
作‘梓’。”器案:文选刘公干公宴诗注、又司马绍统
赠山涛诗注两引俱作“楩梓”。尸子佚文:“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据
艺文类聚八八引)淮南子脩务篇:“楩楠豫章之生也,
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汉书司马相如传:“楩
楠豫章。”师古曰:“楩,即今黄楩木也。”
〔四〕 宋翔凤曰:“‘也’字依治 要增。”陈懿典曰:“讬谕用木说出士之通塞,信哉, 用舍有数也。”张东沙曰:“材木以大而成大用,如贤 才之通显,立喻亲切有味。”
〔五〕 宋翔凤曰:“治要无‘于’ 字。”
〔六〕 宋翔凤曰:“‘产于’二字 治要无。”
〔七〕 “傍”,唐本作“旁”,古 通,后不复出。
〔八〕 “大山”,李本、子汇本、 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品节、折中、别解作 “太山”,宋翔凤曰:“二字治要无。”
〔九〕 “宗”,宋翔凤曰:“治要 作‘珍’。”器案:文选刘公干公宴诗注引作“珍”。
〔一0〕宋翔凤曰:“治要无‘万’ 字‘之’字。”唐晏曰:“案文选注引作‘楩梓仆则为 世用’。”案见赠山涛诗注。
〔一一〕宋翔凤曰:“治要无此二句 。”
〔一二〕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
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
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白虎通京师:“
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京
,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故以大众言之。明什倍
诸侯,法日月之经千里。春秋传曰:‘京师,天子之居
也。’”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独断上:“
天子所都曰京师。京,水也,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
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故曰京师
也。”
〔一三〕宋翔凤曰:“‘之下’二字 治要无。”
〔一四〕宋翔凤曰:“此二句本作‘ 因于斧斤之功,舒其文彩之好’,依治要改。”说文斤 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斧,所以斫也。”王筠句 读曰:“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锄䦆相似,玄应 引贾逵国语注:‘斤,䦆也。’”
〔一五〕“捍”,傅校本作“悍”, 天一阁本误“扬”。案:史记游侠郭解传:“解为人短 小精悍。”则“捍”亦“悍”之误也。
〔一六〕“□”,子汇本、程本、天 一阁本、品节、折中、拔萃、别解作“软”,俗别字, 后不复出。
〔一七〕“画”,两京本误作“昼” 。
〔一八〕“御物”,原作“●物”, 各本俱作“御物”,今改正。
〔一九〕“而”,宋翔凤曰:“本作 ‘不’,依治要改。”
〔二0〕俞樾曰:“樾谨案:宋氏翔 凤据群书治要改‘不’字为‘而’字,‘不’字是‘而 ’字非也。此当于‘卿’字绝句,上者为帝王御物,下 者犹以赐公卿,则庶贱固不得而用之矣。此正见楩楠豫 章之为天下名木也。治要不达此意,改‘不’字为‘而 ’,殊非其旨,宋氏从之,误矣。”唐晏曰:“与下文 不接,疑有夺文尔。”
〔二一〕宋翔凤曰:“‘闭绝以关梁 ’,五字治要无。”案:折中夺“闭”字,折中、拔萃 无“以”字,汇函、拔萃“关”误“开”。楚辞宋玉九 辩:“关梁闭而不通。”
〔二二〕器案:此文以●与堤连言为 义,治要又作“九派”,则●亦水泽之类。文选杨子云 甘泉赋:“陈众车于东坑兮。”如淳曰:“东坑,东海 也。苦庚切。”说文水部:“沆,大水也。从水亢声。 一曰,大泽貌。”系传引博物志:“停水,东方曰都, 一名沆。”太平御览七○引述征记:“齐人谓湖曰沆。 ”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弥纶坑泽。”皆谓坑或沆为 水泽之类也。文选班孟坚西京赋:“绝坑逾斥。”李善 注:“坑音刚。”楚辞九歌大司命:“导帝之兮九坑。 ”坑与翔、阳为韵,旧校:“‘坑’一作“坑’。”“ 九坑”当即“九●”,以陆氏为楚人而楚言也。其字从 水,从土,或从阜亢声,其义与斥泽同类,传写误从山 ,而于是王逸注大司命以“九州之山”为说,古文苑又 迳改作“冈”,颜师古注汉书杨雄传上云:“坑,大阜 也,读与冈同。”俱非也。
〔二三〕宋翔凤曰:“治要作‘及其 戾于山陵之阻,隔于九派之间,仆于块磥之津,顿于窈 窕之溪’。”案:论衡超奇篇:“极窅冥之深。”谓深 窅而幽冥也。
〔二四〕“蒙茏”,李本、两京本、 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唐本、折中、别解作“蒙笼 ”,同。汉书晁错传:“草木蒙茏。”师古曰:“蒙茏 ,覆蔽之貌也。”
〔二五〕“崭岩”,唐本作“崭岩” ,汇函、品节、拔萃作“崭□”,并通。文选班孟坚西 都赋:“蹶●岩。”李善注:“毛苌诗传曰:‘●岩, 高峻之貌也。’”
〔二六〕宋翔凤曰:“十六字治要无 。”
〔二七〕“通”,宋翔凤曰:“治要 作‘道’。”
〔二八〕“步担”,宋翔凤曰:“治
要作‘徒步’。”案: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
天一阁本、唐本“担”作“檐”,集韵以为“
担”之或体字。
〔二九〕宋翔凤曰:“十字治要无。 ”
〔三0〕宋翔凤曰:“廿一字治要无 。”案:汇函、品节、拔萃“僵”误“彊”。李为霖曰 :“此喻贤者不遇,老于沟壑,不如卑贱见收,令人三 复兴叹。”
〔三一〕宋翔凤曰:“治要‘时’下 有‘尚’字。”
〔三二〕文选宋玉高唐赋:“砾磥磥 而相摩兮。”文与此相类,彼以磥磥形容砾石之众多, 此则以●●形容枯杨根株之盘互臃肿也。
〔三三〕“结屈”,李本、子汇本、 天一阁本、折中作“诘屈”,汇函、品节、拔萃作“佶 屈”,并同音通借,诘屈,谓根株之屈曲也。
〔三四〕宋翔凤曰:“九字治要无。 ”
〔三五〕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 参国之一。”又闵公二年:“大都耦国。”史记货殖传 :“通邑大都。”大都,犹今言大城市。
〔三六〕孟子告子上:“大匠能诲人 以规矩。”又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大 匠,木工之长。
〔三七〕宋翔凤曰:“‘工’下本有 ‘则’字,依治要删。”
〔三八〕宋翔凤曰:“‘断’,子汇 作‘斫’。”案:折中亦作“斫”。
〔三九〕宋翔凤曰:“‘坚’,治要 作‘贤’。”
〔四0〕宋翔凤曰:“‘续’,治要 作‘接’。”
〔四一〕唐晏曰:“按庄子:‘何不 虑以为大尊?’韩诗说:‘总名曰爵,其实曰觞。’是 尊大而觞小。”
〔四二〕文选张茂先励志诗:“如彼 梓材,弗勤丹漆。”
〔四三〕宋翔凤曰:“按‘斁’与‘ 剫’通。”唐晏曰:“案毛传:‘斁,盛也。’又疑‘ 泽’之假借也。”器案:尚书梓材:“惟其涂丹●。” 孔颖达正义:“二文皆言斁,即古涂字。”阮元校勘记 曰:“卢文弨云:‘斁乃□之讹。’赵佑云:‘说文● 字下引周书曰:惟其□丹●。孔疏盖本此,即古涂字四 字,当为疏中之注。’案斁当作□,固为有据,但孔疏 自据梅氏所上之本,非本说文也。”今案:说文丹部● 下段玉裁注云:“杍材文。□,孔颖达正义本作斁,卫 、包改作涂,俗字也。”宋人集韵迳改周书之□为斁, 云:“斁,涂也。周书:‘斁丹●。’”据此,则斁乃 涂字,此为古文之见于疏者。群经音辨二攴部:“斁, 涂也。音徒。书:‘惟其斁塈茨。’又同路切。”此亦 据疏改经文也。唐晏以盛释之,非是。明光,谓丹漆之 光辉。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
〔四四〕“大牢”,李本、唐本、汇 函作“太牢”。
〔四五〕“采”,李本、子汇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折中、拔萃作“彩”, 古通。后不复出。
〔四六〕说文酉部:“酌,盛酒行觞 也。”段玉裁注:“盛酒于觯中以饮人曰行觞。”
〔四七〕“闭”,原作“闲”,唐本 、汇函、折中、拔萃作“闭”,今从之。李本作“●” ,即“闲”之俗别字。上文云:“闭绝以关梁。”汉书 李寻传:“闭绝私路。”
〔四八〕“次”,子汇本、唐本、折 中作“吹”,不可据。次谓次序也。
〔四九〕“处地”,折中作“剧地” ,不可据。处地,谓出产之地也。
〔五0〕陈懿典曰:“音韵协律。” 翟昆湖曰:“讥刺卑贱小人之见录,快心。”文廷式曰 :“此节文似赋颂,楚人固渐染屈、宋之流风也。”唐 晏曰:“按此篇用韵,同、通、工与杨、堂并用,异于 三百篇,西汉以下之音也。”器案: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于屈赋之属之下即列陆赋之属,着录陆贾赋三篇,亡。 文心雕龙才略篇曰:“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 选典、诰,其辨之富矣。”陆赋今不可得见矣,读新语 之文,不翅尝鼎一脔矣。
〔五一〕丘琼山曰:“转得有情。”
器案:“相绝”与下文“相悬”互文见义,或以“悬绝
”并言者,如文选李少卿答苏武书:“步马之势,又甚
悬绝”是也。悬绝,犹今言差距甚大。文选左太冲吴都
赋:“西蜀之于东吴,小大之相绝也。”即谓小大相距
甚远。荀子荣辱篇:“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
,岂直夫刍豢之县糟糠尔哉?”县同悬。白虎通礼乐篇
:“贫富不相悬也。”文选嵇叔夜养生论:“
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义
俱与此相同。
〔五二〕“才力”,唐本作“才美” ,臆改。
〔五三〕宋翔凤曰:“自‘饰以丹漆 ’以下九十字,治要无。”
〔五四〕“槁枯”,宋翔凤曰:“治 要作‘枯槁’。”
〔五五〕“之瑚琏者”,宋翔凤曰: “本作‘之器者’,依治要改。”今案:论语公冶长: “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集解:“包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 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
〔五六〕宋翔凤曰:“本作‘通与不 通,亦如是也’,依治要改。”杨廉夫曰:“下言高贤 大良不为用,文机得心应手。”唐晏曰:“以上以木之 材,喻人之才;以下专言人才之用与否。”
夫穷泽之民,据冰接耜〔一〕之士,或怀不羁之 能〔二〕,有禹、皋陶之美〔三〕,纲纪存乎身,万世 之术藏于心〔四〕;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 五〕。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六〕,虽无过人之能 〔七〕,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八〕 ,靡不达也。
〔一〕 “接耜”,宋翔凤曰:“本 作‘嗝报’,依治要改。”傅校“嗝”作“嗃”。析中 曰:“嗝音革,鸣也。”唐晏曰:“按:‘嗝’疑是‘ ●’之假借字,说文:‘裘里也,以缯附(原误“傅” )于革也。’‘报’当作‘服’。”案:嗝报不见他书 ,从宋校依治要改正。
〔二〕 “能”,宋翔凤曰:“本作 ‘才’,依治要改。”今案: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李善注:“不羁,谓才 行高远,不可羁系也。”
〔三〕 宋翔凤曰:“本作‘身有尧 、舜、皋陶之美’,依治要改。”今案:汇函、金丹、 折中、拔萃“身”作“具”。品节、金丹、折中、拔萃 “皋陶”作“禹、皋”。
〔四〕 宋翔凤曰:“治要无此十二 字。”器案:韩非子难一:“万世之利也。”史记晋世 家作“万世之功”,说苑权谋作“百世之谋”,术也, 谋也,功也,利也,其义一也,犹今言长远利益也。
〔五〕 宋翔凤曰:“本作‘然身不 用于世者□□之通故也’,依治要改;别本作‘不用于 世者,无使之通故也’。”器案:汇函、别解作“身不 用于世者,才之不通故也”,金丹作“身不用于世者, 不通故也”,折中作“身不用于世者,莫为之通也”, 皆出臆改。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注引作“穷泽之民, 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与治要合。
〔六〕 汉书孔光传:“不结党友。 ”又杜周传:“方进复奏立党友。”此东汉朋党之滥觞 也。
〔七〕 “能”,宋翔凤曰:“本作 ‘才’,依治要改。”
〔八〕 宋翔凤曰:“本作‘然在尊 重之位者,辅助者强,饰之者巧’,依治要改。”今案 :汇函、金丹本又作“然在尊位之重者”,亦以臆为之 耳。
昔扁鹊居宋〔一〕,得罪于宋君,出〔二〕亡之 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 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三〕笃,将为〔四〕迎良医 治〔五〕,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六 〕求福请命,对扁鹊而咒,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 七〕。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 不知也〔八〕。故事求远而失近〔九〕,广藏而狭弃, 斯之谓也。
〔一〕 折中无“居宋”二字。姚大
章曰:“扁鹊、宫之奇、鲍丘三人,事虽不同,其不遇
一也。”器案:史记扁鹊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
,姓秦氏,名越人。”集解、索隐俱谓“郑”当作“鄚
”。正义:“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扬子法言
重黎篇:“扁鹊,卢人也,而医多卢。”注:“太山卢
人。”淮南子齐俗篇高诱注:“
扁鹊,卢人,姓秦,名越人,赵简
子时人。”史记正义又云:“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
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案汉书艺
文志方技略经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注:“
应劭曰:‘黄帝时医也。’”寻轩
辕本纪:“帝乃着内外经,……又有扁鹊、俞跗二臣定
脉方。”盖秦越人以医名,时人以古之名医谥之,扁鹊
传所谓“在赵者名扁鹊”是也。史记载扁鹊与赵简子事
,谓当晋昭公时,索隐正之,云:“案左氏,简子专国
,在定、顷二公之时,非当昭公之世,且赵系家叙此事
,亦在定公之初。”则当周景王、敬王之世也。战国策
秦策上载医扁鹊见秦武王,秦武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年
,相去二百余年。扁鹊传又言:“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
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则鹊之死久矣。盖善医之
人,古皆称为扁鹊,犹善射之人,古皆称为羿矣。淮南
子俶真篇:“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高诱注
:“是说上古之时也,但甘卧治化自行,故曰‘
虽有羿之知,其无所用之’。是尧
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乌,缴大风,杀窫窳,斩九婴,
射河伯之知巧也,非有穷后羿也。”盖高氏已知羿非一
人也。论语宪问:“羿善射。”孔注曰:“羿,有穷国
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左传襄公四年
载其事云:“昔夏后氏之方衰也,后羿自锄迁于穷石,
因夏氏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则有穷之君
亦以善射名羿也。孟子告子:“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赵注:“羿,古之善射者。”又尽心篇:“大匠不
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以羿兴大匠
对言,明古之善射之人皆称为羿矣。与古之善医之人皆
称为扁鹊,其事正相比也。
〔二〕 折中无“出”字。
〔三〕 折中无“甚”字。
〔四〕 “为”,天一阁本、品节作 “谓”,古通。折中无“为”字。
〔五〕 折中无“治”字。唐晏曰:
“(“治”)疑衍,否则下有‘
之’字。”
〔六〕 灵巫,犹言神巫,墨子迎敌 祠:“徙外宅诸名大祠,灵巫或祷焉。”
〔七〕 唐晏曰:“案此事别无所考
见。”器案:史记扁鹊传云:“
信巫不信医,亦不治也。”
〔八〕 陈懿典曰:“又以扁鹊结出 知不知意,甚有关键,有照应。”
〔九〕 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 之远。”
昔宫〔一〕之奇为虞公画计,欲辞晋献公璧马之 赂,而不假之夏阳之道〔二〕,岂非金石之计哉〔三〕 !然虞公不听者,惑于珍怪之宝也〔四〕。
〔一〕 “宫”,宋翔凤本误作“公 ”。
〔二〕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 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 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 :‘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 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 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 ;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 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 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 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又五年:“晋侯复假道 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 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 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 ,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 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 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 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 之,况以国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 ,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八月, 晋侯围上阳。……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 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下阳,公羊、 谷梁俱作夏阳。
〔三〕 后汉书冯衍传:“故信庸庸 之论,破金石之策。”注:“金石以谕坚。”金石之计 ,犹言金石之策也。
〔四〕 唐晏曰:“按谷梁传,晋以 璧马假道,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 ,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
鲍丘〔一〕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 伏隐于蒿庐〔二〕之下,而不录于世〔三〕,利口〔四 〕之臣害之也〔五〕。
〔一〕 戴彦升曰:“考汉书儒林传
:‘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邱伯,受
诗。’又云:‘申公以诗、春秋授,而瑕邱江公尽能传
之。’又云:‘瑕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
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
于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夫谷梁家始自江公,
而江公受之申公,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为孙卿门人
;今荀子礼论、大略二篇具谷梁义,则荀卿谷梁之初祖
也。荀卿晚废居楚,陆生楚人,故闻谷梁义欤?盐铁论
:‘
包邱子与李斯俱事荀卿。’本书资
贤(当作“质”)篇:‘鲍邱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
赵高也,然伏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鲍邱即包邱
子,即浮邱伯也。楚元王传注:‘服虔曰:浮邱伯,秦
时儒生。’陆生盖尝与浮邱伯游,故称其德行,或即受
其谷梁学欤?”文廷式曰:“鲍丘俟考。”唐晏曰:“
盐铁论:‘李斯与包邱子俱事荀卿,包邱子不免瓮牖蒿
庐。’按即浮邱伯。”器案:盐铁论毁学篇:“
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
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功侔伊、
望,名巨太山;而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如潦岁之蛙
,口非不众也,卒死于沟壑而已。”案太平御览八四一
引盐铁论作“鲍邱子”,汉书楚元王交传:“俱受诗于
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注:“服虔曰:‘浮邱
伯,秦时儒生。’”刘向孙卿书录:“春申君死,而孙
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
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鲍、包、浮,一音之
转。
〔二〕 “蒿庐”,原作“嵩庐”, 今改正。唐晏曰:“疑当作‘蒿’。”器案:盐铁论毁 学篇:“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即本陆氏此文,今 据改正。史记褚先生东方朔传:“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 ,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寻周礼地官载师职:“ 以宅田土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 郊之地。”注:“故书‘郊’或为‘蒿’。”然则蒿庐 盖谓郊外之庐,“伏处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即 下文所谓“弃于野”、“或隐于田里”也。
〔三〕 录,录用,齿录。后汉书袁 绍传:“广罗英雄,弃瑕录用。”
〔四〕 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 家者。”集解:“孔曰:‘利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 悦媚时君,倾覆国家。’”孟子尽心下:“恶利口。”
〔五〕 胡雅斋曰:“三段或借类相 形,或援引作证,意愈真愈妙。”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 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一〕。然而为之者情欲 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 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 观听之臣〔二〕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三〕; 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 ,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 ;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 所以倾覆也〔四〕。
〔一〕 李为霖曰:“又一转,更有 遐思。”
〔二〕 观听之臣,即耳目之臣。尚 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孔颖达正义:“言己动 作视听,皆由臣也。”又冏命:“充耳目之官。”孔氏 传:“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
〔三〕 吕东莱曰:“连环结锁,神 妙。”
〔四〕 王凤洲曰:“此篇言人才之 通塞有数,惟人主不明,故贤者弃逐,不才者通显,其 借喻俱照出正意,所谓‘喻而非喻,真而非真’者。至 叙事空阔,总说关锁尤高。”李为霖曰:“君子抱道自 处,故以道为屈伸,非汤、武为之君,终不遇也。小人 以容悦逢君,虽庸君世主无不合,所以常遇。篇中以大 木枯杨立喻至切,何也?获大木难,枯杨便也。且叙事 娴美,关锁尤高。”
夫欲富〔一〕国强〔二〕威,辟〔三〕地服远者 ,必得之于民;〔四〕欲建〔五〕功兴誉,垂名烈,流 荣华者〔六〕,必取之于身。故〔七〕据万乘之国〔八 〕,持百姓之命,苞山泽之饶,主〔九〕士众之力,而 功不存乎〔一0〕身,名不显于世者,乃〔一一〕统理 之非也。
〔一〕 “富”,宋翔凤曰:“本作 ‘建’,据治要改。”
〔二〕 “强”,李本、程本、两京 本、品节、拔萃误作“疆”。
〔三〕 “辟”,宋翔凤曰:“本作 ‘辟’,据治要改。”案:天一阁本作“辟”。汇函曰 :“与‘辟’同。”
〔四〕 品节曰:“此言立功成名在 得民,在治身,不在威武。”李为霖曰:“得民则国强 ,治身则功立,故下以君子为治之道立言,又以四君之 失证之,开合有法。”
〔五〕 “建”,宋翔凤曰:“本作 ‘立’,据治要改。”
〔六〕 宋翔凤曰:“本作‘垂名流 光显荣华者’,依治要改。”
〔七〕 “故”,别解作“夫”。
〔八〕 宋翔凤曰:“治要作‘千乘 之众’。”
〔九〕 “主”,别解作“王”,天 一阁本、唐本作“至”,俱误。本行篇:“主九州之众 。”用法与此同。
〔一0〕“存乎”,宋翔凤曰:“本 作‘在于’,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凤曰:“治要无‘乃’ 字。”
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一〕者众归之,恃 刑〔二〕者民畏之,归之则充〔三〕其侧,畏之则去其 域〔四〕。故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者不 患薄,布赏者不患厚〔五〕,所以亲近而致远也〔六〕 。
〔一〕 宋翔凤曰:“‘怀德’本作 ‘儴道’,子汇本、抄本作‘穣道’,依治要改。”唐 晏曰:“按尔雅释诂:‘儴,因也。’按亦所谓‘着秦 之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是。”
〔二〕 “刑”,汇函、品节、拔萃 误作“形”。
〔三〕 “充”,宋翔凤曰:“本作 ‘附’,依治要改。”
〔四〕 宋翔凤曰:“‘域’,治要 作‘城’。”金丹曰:“此即得道者多助之意。”
〔五〕 盐铁论周秦篇:“故高皇帝 约秦苛法,慰怨毒之民,而长和睦之心,唯恐刑之重而 德之薄也。”读此文,知汉高之省刑,盖亦受陆生之影 响矣。
〔六〕 宋翔凤曰:“‘远’上本有 ‘疏’字,依治要删。”唐晏曰:“即悦近来远意。”
夫形〔一〕重者则心烦〔二〕,事众者则身劳〔 三〕;心烦者则刑罚纵横而无所立,身劳者则百端回邪 〔四〕而无所就。是以君子之为治也〔五〕,块〔六〕 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七〕,官〔八〕府若无吏〔九 〕,亭落〔一0〕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一一〕,老 幼不愁于庭〔一二〕,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一三 〕,邮〔一四〕无夜行之卒〔一五〕,乡〔一六〕无夜 召之征〔一七〕,犬不夜吠,鸡〔一八〕不夜鸣,耆老 甘味〔一九〕于堂,丁男〔二0〕耕耘于野〔二一〕, 在朝者〔二二〕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于是赏善罚恶 而润色〔二三〕之,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二四〕,然 后贤愚异议,廉鄙异科,长幼异节,上下有差〔二五〕 ,强弱相扶,大小相怀,尊卑相承,雁行〔二六〕相随 ,不言而信〔二七〕,不怒而威〔二八〕,岂待〔二九 〕坚甲利兵〔三0〕、深牢刻令〔三一〕、朝夕切切〔 三二〕而后行哉〔三三〕?
〔一〕 “形”,宋翔凤曰:“治要 作‘刑’。”案:子汇本、金丹亦作“刑”。
〔二〕 “心烦”,宋翔凤曰:“本
作‘身劳’,依治要改。”今案:楚辞屈原卜居:“心
烦虑(一作“意”)乱,不知所从。”注:“
迷所着也。一云,迷瞀眩也。”
〔三〕 “身劳”,宋翔凤曰:“本 作‘心烦’,依治要改。”真西山曰:“精言可诵。”
〔四〕 礼记乐记:“回邪曲直,各 归其分。”正义:“回谓乖违,邪谓邪辟。”回邪、回 邪同。
〔五〕 庄九微曰:“得天下者得其 民,民不可以刑罚威,而可以道德聚,其知本之论乎! ”
〔六〕 “块”,宋翔凤曰:“治要 作‘混’。”案:谷梁传僖公五年:“块然受诸侯之尊 。”注:“块然,安然也。”
〔七〕 宋翔凤曰:“治要无两‘若
’字。文选注廿六引新语曰:‘
君子之治也,混然无事,寂然无声
。’”案:文选注见潘安仁在怀县作诗。茅鹿门曰:“
韵语铿铿。”
〔八〕 “官”,李本误“宫”。
〔九〕 宋翔凤曰:“治要‘吏’作
‘人’。”唐晏曰:“意林作‘
事’。”黄东发曰:“盛治气象。
”金丹曰:“言政尚易简,不事烦苛也。”
〔一0〕周广业曰:“汉书:‘秦制 ,十里一亭。’广雅:‘落,居也。’李贤曰:‘今人 谓院为落。’”器案:北方乡村率以某格庄、某各庄为 名,各、格亦落之音转也。
〔一一〕器案:讼于巷,即所谓“庶 人议”也。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四年,李斯议烧诗、 书、百家语云:‘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盐铁论相 刺篇:“鄙人不能巷言面违。”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 造也。”如淳注曰:“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 使称说之。”曰巷讼,曰巷议,曰巷言,曰巷语,其义 一也。
〔一二〕宋翔凤曰:“意林引云:‘ 犬不夜吠,鸡不夜鸣,家若无声,官府若无事,亭落若 无人,闾里不讼,老者不愁,君子之治也。’按:‘家 ’当作‘寂’,古文作‘●’。”今案:意林本作“耆 老”,不作“老者”。
〔一三〕宋翔凤曰:“治要无‘闾里 ’以下廿二字。”
〔一四〕宋翔凤曰:“‘邮’下本有 ‘驿’字,依治要删。”器案:天一阁本、唐本“邮” 下有“亭”字,亭已见上文,不应复重。后汉书郭太传 注、续汉书舆服志上注引风俗通:“汉改邮为置,置者 ,度其远近之间置之也。今吏邮书传府督邮职掌此。”
〔一五〕“卒”,宋翔凤曰:“本作 ‘吏’,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凤曰:“‘乡’下本有 ‘闾’字,依治要删。”
〔一七〕“召”,宋翔凤曰:“本作 ‘名’,依治要改。”案:子汇本、品节、金丹作“召 ”。
〔一八〕“鸡”,宋翔凤曰:“本作 ‘乌’,抄本作‘鸟’,依治要、意林改。”唐本作“ 鸟”,云:“意林作‘鸡’。”
〔一九〕甘味,即老子四十三章“甘 其食”之意。史记苏秦传:“食不甘味。”
〔二0〕史记主父偃传:“发天下丁
男以守河北。”汉书严安传:“
丁男被甲。”案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寻上
文云:“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集解:
“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故二
十三年而后役之。’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
,各从其父畴内学之。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汉
仪注: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
战阵。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
’”然则丁壮盖谓年满二十三之人,亦即所谓正也。
〔二一〕宋翔凤曰:“本作‘老者息 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依治要改。”金丹曰:“此 段言养民之政。”
〔二二〕宋翔凤曰:“治要无‘者’ 字,下同。”
〔二三〕论语宪问:“行人子羽脩饰 之,东里子产润色之。”邢昺疏:“脩饰润色,皆谓增 修使华美也。”
〔二四〕金丹曰:“此段言教民之政 。”
〔二五〕“有差”,金丹作“异差” 。
〔二六〕诗郑风大叔于田:“两骖雁 行。”正义:“如雁之行相次序也。”文选丘希范与陈 伯之书:“雁行有序。”注:“应劭汉官仪:‘典职杨 乔纠羊柔曰:柔知丞郎,雁行有序。’”
〔二七〕宋翔凤曰:“治要作‘虽不 言而信诚’。”
〔二八〕宋翔凤曰:“‘威’下治要 有‘行’字。”唐晏曰:“按古韵,科、差、随固协, 怀与威亦协,而从无二音并用者,此亦汉初音变也。”
〔二九〕“待”,宋翔凤曰:“本作 ‘恃’,依治要改。”
〔三0〕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挺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三一〕“深牢刻令”,宋翔凤曰: “本作‘深刑刻法’,依治要改。”
〔三二〕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 。”集解:“马曰:‘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
〔三三〕王浚川曰:“一反绾上有力 。”廖安止曰:“应前穣道(今改“怀德”)众归之。 ”
昔者〔一〕,晋厉〔二〕、齐庄〔三〕、楚灵〔 四〕、宋襄〔五〕,乘〔六〕大国之权,杖〔七〕众民 之威,军师横出,陵轹〔八〕诸侯,外骄敌国,内刻〔 九〕百姓,邻国之雠结于外,群臣〔一0〕之怨积于内 ,而欲建金石之统〔一一〕,继〔一二〕不绝之世,岂 不难哉?故宋襄死于泓〔一三〕之战〔一四〕,三君弑 于臣〔一五〕之手〔一六〕,皆轻师尚威〔一七〕,以 致〔一八〕于斯,故春秋重而书之,嗟〔一九〕叹而伤 之。三君强其威而失其国〔二0〕,急其刑而自贼,斯 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二一〕。
〔一〕 宋翔凤曰:“本无‘者’字 ,治要有。”
〔二〕 晋厉公,景公之子,名寿曼 ,一作州满,其作州蒲者,误也,见史记晋世家。
〔三〕 齐庄公名光,见史记齐太公 世家。
〔四〕 楚灵王名围,见史记楚世家 。
〔五〕 宋襄公名兹甫,见史记宋微 子世家。
〔六〕 “乘”,宋翔凤曰:“本作 ‘秉’,依治要改。”
〔七〕 “杖”,汇函作“仗”。
〔八〕 史记楚世家:“陵轹中国。 ”字亦作“辚轹”,史记司马相如传:“观徒车之所辚 轹。”正义:“辚,践也。轹,辗也。”
〔九〕 “刻”,宋翔凤曰:“本作 ‘克’,子汇本、抄本并作‘克’,从治要改。”
〔一0〕“群臣”,宋翔凤曰:“本 作‘臣下’,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凤曰:“‘统’本作‘
功’,依治要改。”器案:金石,谓所建统绪,可铭之
金石。吕氏春秋求人篇:“功绩铭乎金石。”高诱注:
“金,钟鼎也。石,丰碑也。”文选曹子建与杨德祖书
:“
留金石之功。”注:“吴越春秋:
‘乐师谓越王曰:君王德可刻金石。’”
〔一二〕“继”,宋翔凤曰:“本作 ‘终传’,依治要改。”案:礼记中庸:“继绝世。” 语又见论语尧曰篇。
〔一三〕“泓”,宋翔凤曰:“本作 ‘泓水’,依治要删。”
〔一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冬十
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
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又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为“
公伤股,三日而死”,未可据。唐
晏曰:“按谷梁僖二十三传:‘兹父之不葬,何也?失
民也。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为人
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
〔一五〕“臣”下,宋翔凤曰:“本 有‘子’字,依治要删。”
〔一六〕唐晏曰:“谷梁传成二十八 年:‘晋弑其君州蒲。称国以弑君,恶甚也。’又襄二 十五年:‘齐弑其君光。’传:‘庄公失言,淫于崔氏 。’又昭公十有三年:‘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 虔于干溪。’传:‘弑君者日,不日,比不弑也。’”
〔一七〕“皆轻师尚威”,宋翔凤曰 :“本作‘皆轻用师而尚威力’,今依治要改。”
〔一八〕“致”,宋翔凤曰:“本作 ‘至’,依治要。”
〔一九〕“嗟”,两京本误“差”。
〔二0〕宋翔凤曰:“本作‘是三君 皆强其盛而失国’,依治要删改,子汇本‘盛’亦作‘ 威’。”案:拔萃“君”误“军”。
〔二一〕本书行事篇:“追治去事, 以正来世。”去事,谓往事、前事也。战国策赵策上: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文选过秦论引谚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王凤洲曰:“此篇言立功 成名,在得民治身,不在威武。首反起,方转正说,文 机流动,而叙事得体,大方手笔。”汪南溟曰:“正意 结在言外。”李为霖曰:“此篇议论国政,深得为治体 要,而铺叙严正,语多流丽,不落纤媚,古韵铿然。”
鲁庄公一年之中,以三时兴筑作〔一〕之役,规
虞〔二〕山林草泽之利,与民争田渔薪菜之饶〔三〕,
刻桷丹楹〔四〕,眩曜靡丽,收民〔五〕十二之税〔六
〕,不足以供邪曲〔七〕之欲,缮不用之好,以快妇人
之目〔八〕,财尽于骄淫,力疲于不急〔九〕,上困于
用,下饥于食,乃遣臧孙辰请滞积于齐〔一0〕,仓〔
一一〕□空匮,外人知之〔一二〕,于是为齐、卫、陈
、宋〔一三〕所伐〔一四〕,贤臣出,邪臣乱〔一五〕
,子般杀,鲁国危也〔一六〕。公子牙、庆父之属,败
上下之序,乱男女之别,继位者无所定,逆乱者无所惧
。于是〔一七〕齐桓公遣大夫高子立僖公而诛夫人,逐
庆父而还〔一八〕季子,然后社稷复存,子孙反业〔一
九〕,岂不谓微弱者哉?故为威不强还自亡,立法不明
还自伤,鲁庄公之谓也。故春秋谷(缺)〔
二0〕
〔一〕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 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注:“三时,春夏秋。”正 义:“春夏秋三时,农之要节,为政不害于民,得使尽 力耕耘,自事生产,故百姓和而年岁丰也。”兴筑作, 即大兴土木。
〔二〕 “虞”,宋翔凤曰:“本作 ‘固’,依治要改。”案:治要是。尚书舜典:“帝曰 :‘俞,咨益,汝作朕虞。’”孔氏传:“虞,掌山泽 之官。”此文即谓“掌山林草泽之利”也。
〔三〕 唐晏曰:“谷梁传庄公三十 一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 。’传:‘不正,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且财尽 则怨,力尽则怼,君子危之。’”器案:谷梁传庄公二 十八年:“冬,筑微。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 虞之,非正也。”范宁集解:“虞,典禽兽之官,言规 固而筑之,又置官司以守之,是不与民共同利也。”汉 书食货志上:“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 罢,毋与民争利。上(元帝)从其议,皆罢之。”此文 与民争田渔薪菜之饶,亦与民争利之一端也。
〔四〕 杜预春秋序:“故发传之体 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 事,具文见义,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 也。”孔颖达疏:“曲礼:‘制宫庙之饰,楹不丹,桷 不刻。’庄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二十四年: ‘春,刻桓宫桷。’……皆非礼而动,直书其事,不为 之隐,具为其文,以见讥意,是其事实尽而不有污曲也 。”
〔五〕 宋翔凤曰:“本无‘民’字 ,依治要增。”
〔六〕 论语颜渊:“二,吾犹不足 。”集解:“孔曰:‘二谓什二而税。’”公羊传宣公 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十一,大桀小 桀。”此十二之税,即谓其奢泰,多取于民,比之于桀 也。
〔七〕 “邪曲”,宋翔凤曰:“本 作‘回邪’,依治要改。”
〔八〕 “快”,李本、程本、两京 本、天一阁本原缺,子汇本、唐本作“悦”,宋翔凤本 依治要改为“膳不足好,以快妇人之目”。孙诒让曰: “案此当作‘缮不用之好’,谓修缮无用之玩好也。前 无为篇云:‘缮雕琢刻画之好。’文例与此正同。治要 所引,亦有挩误。”按孙说是,今从之改正。唐晏曰: “谷梁庄二十四年:‘刻桷,非正也。夫人,所以崇宗 庙也,取非礼,与非正,而加之于宗庙,以饰夫人,非 正也。’”
〔九〕 宋翔凤曰:“本作‘人力罢 于不急’,依治要改。”案:荀子天论:“不急之察。 ”战国策秦策:“捐不急之官。”
〔一0〕“滞积”原缺,子汇本作“ 籴”。国语鲁语上:“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曰: ‘……不腆先君之敝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今 据补“滞积”二字。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臧孙辰告 籴于齐。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一年不升,告 籴诸侯。告,请也,籴也,籴也,不正,故举臧孙辰以 为私行也。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 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 。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外交也。 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累凶 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不言 如,为内讳也。”范宁集解曰:“臧孙辰,鲁大夫臧文 仲。”
〔一一〕“仓”,天一阁本误“食” 。
〔一二〕宋翔凤曰:“治要无‘乃遣 ’以下十六字。”
〔一三〕“齐卫陈宋”,宋翔凤曰: “本作‘宋卫陈’,无‘齐’字,依治要增。”
〔一四〕唐晏曰:“按:谷梁庄二十 八年传:‘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 外交也。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 也,虽累凶年,而民弗病也。’至宋、陈、卫伐鲁,事 不见春秋,疑是谷梁旧说。”
〔一五〕宋翔凤曰:“‘邪’本作‘ 叛’,依治要改。”说苑臣术篇:“故人臣之行,有六 正六邪。……六邪者,一曰,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 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 尽节,容容乎与世浮沈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 好,即进之以快主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 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中实颇险,外貌小谨,巧 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 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 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 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 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持招国事,以为轻重, 私门成党,以富其家,又复增加威势,擅矫主命,以自 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言以邪,坠主不义,朋 党比周,以蔽主明,入则辩言好辞,出则更复异其言语 ,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闲,伺候可推,因而附然,使主 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
〔一六〕宋翔凤曰:“‘杀’下本有 ‘而’字,‘鲁’下本缺二字,依治要改。”
〔一七〕“是”字原挩,各本俱有, 今补。
〔一八〕“还”,唐本作“返”。
〔一九〕史记鲁世家:“初,庄公筑 台临党氏,见孟女,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 。孟女生子斑,斑长,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 与梁氏女戏,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 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斑未得杀,会庄公有疾。庄 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取齐 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曰叔姜,生子开 。庄公无适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 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 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庆父,退而问季友, 季友曰:‘请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 立庆父,奈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于针巫氏,使 针季劫饮叔牙以鸩曰:‘饮此则有后奉祀,不然,死且 无后。’牙遂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 ,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待丧舍于党 氏。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 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 于党氏,季友奔陈,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湣公。湣 公二年,庆父与哀姜通益甚,哀姜与庆父谋,杀湣公而 立庆父。庆父使卜齮袭杀湣公于武闱。季友闻之,自陈 与湣公弟申如邾,请鲁求内之。鲁人欲诛庆父,庆父恐 ,奔莒,于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为厘公。厘公亦 庄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赂如莒,求庆父,庆 父归,使人杀庆父,庆父请奔,弗听,乃使大夫奚斯行 哭而往,庆父闻奚斯音,乃自杀。齐桓公闻哀姜与庆父 乱以危鲁,乃召之邾而杀之,以其尸归,戮之鲁,鲁厘 公请而葬之。”湣公即春秋之闵公,厘公即僖公。文选 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百姓安堵,四民反业。”
〔二0〕戴彦升曰:“至德篇末‘故 春秋谷’(下缺),似引传说鲁庄公事而缺其文。”唐 晏曰:“阙文下,当是引谷梁说也。”
怀异〔一〕虑者不可以立计〔二〕,持两端〔三
〕者不可以定威。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纲
维〔四〕天下,劳神八极者,则忧不存于家。养气治性
〔五〕,思通精神,延寿命者,则志不流于外〔六〕。
据土〔七〕子民〔八〕,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
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九〕。苏秦、张仪〔
一0〕,身尊〔
一一〕于位,名显于世,相六国,事六君,威振〔一
二〕山东〔一三〕,横说诸侯,国异辞,人异意,欲合
弱而制彊,持衡〔一四〕而御纵,内无坚计,身无定名
〔一五〕,功业不平〔一六〕,中道〔一七〕而废,身
死于凡人之手,为天下所笑者〔一八〕,乃由辞语不一
,而情欲放佚故也〔一九〕。
〔一〕 宋翔凤曰:“本缺二字,依 子汇本增。”案:傅校本、唐本、汇函、品节、金丹有 此二字。
〔二〕 金丹曰:“怀异虑,谓心术 不一也。”
〔三〕 淮南子脩务篇:“所谓言者 ,齐于众而同于俗,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 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史记晋世家:“晋闻 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太平御览 四0六引阮子政论:“朝有两端之议,家有不协之论, 至令父子不同好,兄弟异交友,破和穆之道,长诤讼之 端。”此皆言持两端者之不可以成事也。
〔四〕 宋翔凤曰:“本缺一字,依 别本补。子汇本作‘纪’。”案:金丹、唐本作“纪” 。
〔五〕 说苑建本篇:“学者所以反 情治性。”义与此同。天一阁本“养气”作“养亲”, 非是。
〔六〕 宋翔凤曰:“‘流’字本缺 ,依别本补,子汇本作‘役’。”案:金丹、唐本亦作 “役”。
〔七〕 “土”,宋翔凤本作“上” ,不可据。据土子民,即有土有民之义。史记孔子世家 :“楚令尹子西曰:‘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 非楚之福也。’”
〔八〕 礼记表记:“子民如父母。 ”正义:“子谓子爱于民,如父母爱子也。”汉书景十 三王传:“多欲不宜君国子民。”
〔九〕 唐晏曰:“公仪所以拔葵去 妇。”
〔一0〕苏秦、张仪,史记俱有传。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纵横家:“苏子三十一篇。”本注:
“名秦,有列传。”又张子十篇。”本注:“
名仪,有列传。”
〔一一〕“尊”,金丹作“荣”。
〔一二〕“振”,金丹作“震”。
〔一三〕器案:山东谓二崤及函谷以 东之地,贾谊过秦论称“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即谓 殽、函以西为秦,殽、函以外,即山东之地,泛指六国 ,故常以山东与秦对言。战国策秦策上:“王襟以山东 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侯。”又范睢说秦 王曰:“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穣侯为国 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又曰:“臣居山东, 闻齐之有田单,不闻其有王;闻秦之有太后、穣侯、泾 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秦策下:“应侯言于 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辨士。’” 又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 。”又赵策上:“苏秦始合从说赵王曰:‘……秦欲已 得行于山东,……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 …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 。’”又机赫谓赵王曰:“然山东不能易其路,兵弱也 。弱而不能相壹,是何秦之智,山东之愚也。是臣之所 为山东之忧也。”又曰:“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 也。”又赵策下司空马说赵王:“秦衔赂以自强,山东 必恐亡赵自危。”又曰:“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 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过秦论:“山东豪俊并起而 亡秦族矣。”又云:“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洁大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一四〕宋翔凤曰:“本作‘横’, 子汇作‘衡’,通。”
〔一五〕管子九守:“按实而定名。 ”定名即正名,谓有一定不变之名也。
〔一六〕“平”,宋翔凤曰:“按疑 作‘卒’。”案:唐本作“成”。
〔一七〕礼记表记:“中道而废。” 语又见论语雍也篇。案:犹今言半途而废也。
〔一八〕器案:古书常称身死国亡之 人为为天下笑,盖亦取鉴之义也。吕氏春秋疑似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 下笑。”淮南泛论篇:“夏桀,殷纣之盛也,人迹所至 ,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然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有亡形也。”战国策秦策上:“智伯瑶残范、中行, 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文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 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史记淮阴侯列传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 争张黶、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 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 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一九〕杨廉夫曰:“苏、张以二三 败,可为断案。”金丹曰:“此大段言政不出于一,则 天下不治也。”
故管仲相桓公,诎节〔一〕事君,专心一意〔二 〕,身无境外之交〔三〕,心无欹斜之虑〔四〕,正其 国如〔五〕制天下,尊其君而屈〔六〕诸侯,权行〔七 〕于海内,化流于诸夏〔八〕,失道者诛,秉义者显, 举一事而天下从,出一政〔九〕而诸侯靡〔一0〕。故 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一一〕以等万民,所以 同一治而明一统也〔一二〕。
〔一〕 器案:诎节犹言屈节,汉书 王吉传:“休则俛仰诎信以利形。”“诎信”即“屈伸 ”也。此谓管仲不死子纠之难,而屈身以事齐桓也。论 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战国策齐策下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 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 ,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 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 ,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 ,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名高 天下,光照邻国。”
〔二〕 品节曰:“管仲以专一成。 ”
〔三〕 礼记郊特牲:“为人臣无外 交,不敢贰君也。”即所谓大夫无境外之交也。汉书循 吏朱邑传:“无疆外之交,束脩之馈。”此用谷梁义, 谷梁隐公元年传:“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 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聘弓镞矢,不出竟 场,束脩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贰之也。”杨 疏即以“臣无竟外之交”说之。金丹“境外”作“意外 ”,非是。
〔四〕 文廷式曰:“‘欹斜’即‘
奇邪’之异文。”唐晏曰:“按当作‘奇邪’,周礼注
:‘非常也。’”器案:周礼天官宫正职:“
去其淫怠与其奇邪之民。”注:“
奇邪,谲觚非常。”正义:“兵书有谲觚之人,谓谲诈
桀出,觚角非常也。”金丹作“歌斜”,非是。
〔五〕 “如”,宋翔凤曰:“子汇 作‘而’。”案:傅校本、汇函、品节、金丹作“而” 。
〔六〕 “屈”,宋翔凤本作“出” ,各本俱作“屈”,今改。
〔七〕 “行”,金丹作“衡”,不 可据。
〔八〕 论语八佾:“不如诸夏之亡 也。”集解:“包曰:‘诸夏,中国。’”邢疏:“此 及闵元年左氏传皆言诸夏,襄四年左传,魏绛云:“诸 夷必叛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 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九〕 “政”,子汇本、两京本、 天一阁本、汇函、品节作“故”。
〔一0〕王守溪曰:“管仲以专一成 相业,亲切详明。”许子春曰:“把一字收拾详尽。” 缪当时曰:“政事不统于一,则民之耳目无所从矣。如 苏秦事六君,政出多门,世所以乱也;管仲事一君,政 出于一,所以霸也。况圣人治天下,而可以不统于一乎 ?”金丹曰:“此一段明政出于一。”唐晏曰:“按陆 生贬苏秦而褒管仲,所以不及孟、荀,而为秦、楚之儒 也。”
〔一一〕文选谢宣远于安城答灵运诗 :“肇允虽同规,翻飞各异概。”注:“异概,谓异量 也。凡概以平量,故言概而显量焉。楚辞曰:‘一概而 相量也。’”案:所举楚辞,见屈原九章怀沙:“同糅 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洪兴祖补注曰:“概,平斗斛 木。”此文以概等为言,亦谓等量也。
〔一二〕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
王正月?大一统也。”注:“统者,始也,捴系之辞。
天王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
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
始。”疏:“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
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又王吉传
:“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
州共贯也。”文选曹子建求自试表:“方今天下一统。
”注:“尚书大传曰:‘周公一统天下,合和四海。’
然一统,谓其统绪也。”
故天一〔一〕以大成数,人一以□成伦。楚灵王 居千里之地,享百邑之国,不先仁义而尚道德,怀奇伎 ,□□□,□阴阳,合物怪,〔二〕作干溪之台〔三〕 ,立百仞之高,欲登浮云,窥天文〔四〕,然身死于弃 疾之手〔五〕。鲁庄公据中土〔六〕之地,承圣人〔七 〕之后,不脩周公之业,继先人之体〔八〕,尚权杖威 ,有万人之力,〔九〕怀兼人〔一0〕之强,不能存立 子纠〔一一〕,国侵地夺,以洙、泗为境〔一二〕。
〔一〕 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 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文选陆佐 公新刻漏铭:“则于地四,参以天一。”注:“天以得 一生水,地以得四生金也。”
〔二〕 “怪”,原作“□”,孙诒 让曰:“案:‘□’当作‘怪’,形近而误。史记封禅 书云:‘苌弘依物怪,欲以致诸侯。’公羊庄三十一年 何休注云:‘礼,天子有灵台以候天地,诸侯有灵台以 候四时。’故陆子以阴阳物怪言之。”案:孙说是,今 从之改正。
〔三〕 唐晏曰:“按:左传、国语 皆作章华台,此作干溪台,干溪在下蔡,章华台故址在 华容,相去甚远,此误合之,由谷梁无章华台故。”器 案:国语楚语上:“楚子为章华之台,数年乃成。”水 经沔水注:“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四〕 “天文”,太平御览一七七 作“天下”,非是。诗大雅灵台正义:“公羊说:‘天 子三,诸侯二。’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 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鳖。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 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初学记引五经异义:“ 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 鸟兽鱼鳖。诸侯无灵台,但有时台、囿台也。”太平御 览五三四引礼含文嘉曰:“礼,天子灵台,以考观天人 之际,阴阳之会也,揆星度之验,征气朔之瑞应,原神 明之变化,为万姓获福于天。”然则灵台王者之制,楚 子僭天子而为之,楚语载其“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 皆距,无有至者”,亦以其僭天子之礼,而抗距之耳。 文选潘安仁闲居赋注引作“窥天文”,不误。
〔五〕 宋翔凤曰:“本缺‘疾之手
’三字,依别本补。”唐晏曰:“按‘弃’下当是‘疾
’字,谓平王也。”按:史记楚世家:“十二年春,楚
灵王乐干溪不能去也,国人苦役。初,灵王会兵于申,
僇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在吴,乃劝
吴王伐楚,为闲越大夫常寿过而作乱,为吴闲,使矫公
子弃疾命召公子比于晋,至蔡,与吴、越兵欲袭蔡,令
公子比见弃疾,与盟于邓,遂入杀灵王太子禄,立公子
比为王,公子子□为令尹,弃疾为司马。先除王宫。观
从从师于干溪,令楚众曰:‘国有王矣。先归,复爵邑
田室;后者迁之。’楚众皆溃,去灵王而归。灵王闻太
子禄之死也,自投车下而曰:‘
人之爱子,亦如是乎?’侍者曰:
‘甚是。’王曰:‘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
右尹曰:‘请待于郊以听国人。’王曰:‘众怒不可犯
。’曰:‘且入大县,而乞师于诸侯。’王曰:‘皆叛
矣。’又曰:“且奔诸侯,以听大国之虑。’王曰:‘
大福不再,祗取辱耳。’于是王乘舟将欲入鄢。右尹度
王不用其计,惧俱死,亦去王亡。灵王于是独彷徨山中
,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谓曰:‘为我求食
,我已不食三日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饟王
从王者,罪及三族,且又无所得食。’王因枕其股而卧
,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觉而弗见,遂饥弗能起。芋
尹申无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诛,恩孰
大焉!’乃求王,遇王饥于厘泽,奉之以归。夏五月癸
丑,王死申亥家。”按:左传作“王缢于芋尹申亥”。
〔六〕 淮南地形篇:“正中冀州曰
中土。”高诱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案:冀州,古以为中州,中土与中州同义。谷梁传
桓公五年:“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杨士勋疏
:“
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
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以郑近王畿,故
举冀州以为说。故邹衍着书云:‘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赤县之畿,从冀州起。故后王虽不都冀州,亦得以
冀州言之。”
〔七〕 圣人,谓周公也。
〔八〕 公羊传文公九年:“继文王 之体,守文王之法度。”史记外戚世家:“继体守文之 君。”索隐:“按继体,谓非创业之主,而是嫡子继先 帝之正体而立者也。”正义:“继体,谓嫡子继先祖者 也。”按:文又见汉书外戚传,师古曰:“继体,谓嗣 位也。”
〔九〕 唐晏曰:“按:庄公以善射 闻,不闻其多力,此亦可备异闻。”
〔一0〕论语先进:“由也兼人,故 退之。”集解:“郑曰:‘子路务在胜尚人。’”汉书 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
〔一一〕公羊传庄公九年:“九月, 齐人取子纠杀之。其取之何?内辞也,胁我,使我杀之 也。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又 谷梁传:“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外不言取,言取, 病内也。取,易辞也,犹曰取其子纠而杀之云尔。十室 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 而不能存子纠,以公为病矣。”杨士勋疏:“是其贵, 故以子某称之,如子般、子野之类也。”
〔一二〕唐晏曰:“按国侵地夺,以 洙、泗为境,当指干时之败,及冬浚洙也。谷梁传曰: ‘浚洙者,着力不足也。’”
夫世人不学诗、书〔一〕,存仁义,尊〔二〕圣 人之道,极经艺〔三〕之深,乃论不验〔四〕之语,学 不然〔五〕之事,图天地之形,说灾变之异〔六〕,乖 先〔七〕王之法,异圣人之意,惑学者之心,移众人之 志,指天画地〔八〕,是非世事,动人以邪变,惊人以 奇怪,听之者若神,视〔九〕之者如异〔一0〕;然犹 不可以济于厄而度其身〔一一〕,或触罪□□〔一二〕 法,不免于辜戮〔一三〕。故事不生于法度,道不本于 天地,可言而不可行也,可听而不可传也,可□〔一四 〕玩而不可大用也。
〔一〕 淮南子脩务篇:“诵诗、书 者,期于通道略物。”高诱注:“略,达;物,事也。 ”
〔二〕 “尊”,宋翔凤曰:“本缺 一字,依别本补。”
〔三〕 “经艺”,宋翔凤本作“经 义”,臆改。本书道基篇:“圣人防乱以经艺。”
〔四〕 淮南子泛论篇:“不用之法 ,圣王弗行。不验之语,圣王弗听。”盐铁论相刺篇: “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
〔五〕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卫使 者不然。”张揖注曰:“不然之变也。”文选司马长卿 喻巴蜀檄同。又五行志中:“如有不然,老母安得处所 。”不然,谓非常之变。墨子辞过:“府库实满,足以 待不然。”
〔六〕 “灾变之异”,天一阁本作 “灾异之变”。唐晏曰:“一本作‘灾变之异’。”
〔七〕 “乖先”,宋翔凤曰:“本 缺二字,依子汇补,别本‘乖’作‘□’。”案:唐本 有此二字,汇函作“紊先”。
〔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
安曰:‘天下幸而安乐无事,蚡得为肺腑,所好音乐狗
马田宅,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
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议论,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
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集
解:“张晏曰:“
视天,占三光也。画地,知分野所
在也。画地,谕欲作反事。”后汉书侯霸传:“歆又证
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然则指天画地亦就
灾异之变为言也。太平御览七六引春秋运斗枢:“宓牺
、女娲、神农,是谓三皇也。皇者,合元履中,开阴布
纲,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盖指天画地为皇王之事,
非其人而为之,斯为僭越耳。
〔九〕 “视”,唐本作“观”,云 :“一本作‘视’。”
〔一0〕唐晏曰:“按世谓谶纬之说 ,起自哀、平;今据陆生所言,则战国以来有之矣。故 ‘亡秦者胡’及孔子闭房记、沙丘之说,皆谶也。”
〔一一〕器案:度谓度世。汉书景纪 :“中元六年十二月,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注引孟 康曰:“语曰:‘金可铸,世可度。’”风俗通义正失 篇:“语曰:‘金不可作,世不可度。’”抱朴子内篇 黄白:“故经曰:‘金可作也,世可度也。’”三国志 魏书董昭传:“上书陈末流之弊曰:‘至乃相谓,今世 何忧不度耶?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楚辞远 游集注:“度世,谓超越尘世而仙去也。”度身即度世 也。
〔一二〕“□□”,宋翔凤曰:“抄 本作缺一字。”案:李本、唐本缺一字。
〔一三〕唐晏曰:“此京房、翼奉之 伦所以不免。”
〔一四〕“□”,宋翔凤曰:“别本 作‘小’。”
故物之所可,非道之所宜;道之所宜,非物之所 可。是以制事者不可□,设道者不可通。目以精明,耳 以主听,口以别味,鼻以闻芳,手以之持,足以之行, 各受一性,不得两兼,两〔一〕兼则心惑,二路者行穷 ,正心一坚,久而不忘,在上不逸,为下不伤,执一〔 二〕统物,虽寡必众,心佚情散,虽高必崩,气泄生疾 ,寿命不长,颠倒无端〔三〕,失〔四〕道不行。故气 感之符,清洁明光〔五〕,情素〔六〕之表,恬畅和良 ,调密者固,安静者详〔七〕,志定心平,血脉乃彊〔 八〕,秉政图两〔九〕,失其中央〔一0〕,战士不耕 ,朝士不商,邪不奸直,圆不乱方,违戾相错,拨剌〔 一一〕难匡。故欲理〔一二〕之君,闭利门,积德之家 ,必无灾殃〔一三〕,利绝而道着,武让〔一四〕而德 兴,斯乃持久之道,常行之法也〔一五〕。
〔一〕 “两”字原缺,今据俞樾说 订补。俞樾曰:“樾谨按:‘兼则心惑’,本作‘两兼 则心惑’,与‘二路者行穷’,相对成文。”
〔二〕 尸子分篇:“执一以静,令
名自正,令事自定。”又曰:“
执一之道,去智与巧。”韩非子扬
搉篇:“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静,令事自定。”吕氏
春秋执一篇:“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天子必执一
,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又有度篇:“先王
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
。”高诱注:“感,惑也。”
〔三〕 “端”,两京本误“喘”。 淮南子主术篇:“运转而无端。”高诱注:“端,□也 。”
〔四〕 “失”,子汇本、唐本作“ 大”。两京本、天一阁本误“夫”。
〔五〕 “明光”,唐本作“光明” ,云:“一作‘明光’。”
〔六〕 史记蔡泽传:“披心腹,示 情素。”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夫子 照情素。”李善注引蔡泽传而释之曰:“素犹实也。” 楚辞刘向九叹:“屈情素以从事。”王注:“屈我素志 ,以从众人,而承事之也。”
〔七〕 “详”,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汇函作“祥”。
〔八〕 唐晏曰:“自‘制事者’至 ‘久而不忘’,荀卿劝学之旨也。自‘在上不逸’至‘ 血脉乃彊’,庄子养生主之说也。汉初诸儒其学出于周 、秦,亦时代为之。”
〔九〕 “图两”,二字中间,原缺 一字,严可均曰:“‘图两’中间无缺。”按:严说是 ,今从之。
〔一0〕“央”,原作“方”,唐晏 曰:“按诗笺:‘方,且也。’此‘方’字之义。”今 案:唐说迂曲,义不可通,且“中方”与下文“乱方” 韵复,今辄定为“中央”。
〔一一〕“拨刺”,原作“拨剌”,
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拨
●”,“●”即“刺”俗别字,今从孙诒让、唐晏说校
改。孙诒让曰:“案“拨”,“●”之借字,“刺”当
作“
剌”,说文●部云:‘●,足剌●
也,读若拨。’刀部云:‘剌,戾也。’淮南子脩务篇
云:‘琴或拨剌枉挠。’高注云:‘拨剌,不正也。’
程荣本‘剌’作‘●’,尤讹。”唐晏曰:“按淮南修
务训:‘拨剌枉挠。’注:‘不正也。’当从剌。”
〔一二〕“理”,当是避唐讳“治” 字改。
〔一三〕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四〕“让”,唐晏曰:“当作‘ 攘’。”不可从。
〔一五〕苏紫溪曰:“此篇言忠诚专 一者成名,二三诡随者殆辱,笔势纵横开合,抑扬婉转 ,如大鹏鼓翼,天风迅发,一息万里,笔力到矣。”唐 晏曰:“结语乃孟子‘何必曰利’之旨也。”
治以道〔一〕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 而无德者绌〔二〕,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 ,贫而有义者荣。段干木徒步〔三〕之士,脩道行德, 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四〕。夫子陈、蔡之厄〔五〕, 豆饭菜羹,不足以接馁〔六〕,二三子〔七〕布弊〔八 〕褞袍,不足以御寒〔九〕,倥偬〔一0〕屈厄,自处 甚矣;然而夫子当于道〔一一〕,二三子近于义,自布 衣之士,上□天子,下齐庶民,而〔一二〕累其身而匡 上也。及闵〔一三〕周室之衰微,礼义之不行也,厄挫 顿仆,历说〔一四〕诸侯,欲匡帝王之道〔一五〕,反 天下之政,身无其立〔一六〕,而世无其主,周流〔一 七〕天下,无所合意,大道隐而不舒,羽翼摧而不申, 自□□□深授其化,以序终始〔一八〕,追治去事,以 正来世〔一九〕,按纪图录〔二0〕,以知性命〔二一 〕,表定六艺,以重儒术〔二二〕,善恶不相干〔二三 〕,贵贱不相侮,强弱不相凌,贤与不肖不得相逾,科 第〔二四〕相序,为万□□□〔二五〕而不绝,功传而 不衰,诗、书、礼、乐,为得其所〔二六〕,乃天道之 所立,大义之所行也,岂以□□□威耶?
〔一〕 宋翔凤曰:“本缺二字,依 治要增,又多一字。”
〔二〕 “绌”,宋翔凤曰:“本作 ‘黜’,依治要。”
〔三〕 战国策齐策:“今夫士之高 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 士之贱也亦甚矣。”淮南子泛论篇:“苏秦匹夫徒步之 人也。”谓一匹之夫,出门无车,故称徒步也。
〔四〕 吕氏春秋期贤篇:“魏文侯 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 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 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 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 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 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 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 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 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
〔五〕 吕氏春秋慎人篇:“孔子穷 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注云 当作“惫”)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 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 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 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 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 ‘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 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 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抱仁义之道 ,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 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 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 稽,陈、蔡之阨,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 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 地之下也!’”
〔六〕 唐晏曰:“按周官廪人:‘ 则共其接盛。’注:‘接读为扱。’淮南精神训:‘圣 人食足接气。’”案:淮南精神篇高注:“接,续也。 ”文子守平篇作“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接馁、接气 ,当与今言维持生命义同。
〔七〕 论语八佾:“出曰:‘二三
子何患于丧乎?’”集解:“孔曰:‘语诸弟子言何患
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邪?’”论语述而“子曰:‘二三
子以我为隐乎?’”集解:“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集解:“孔曰:‘
从行者。’”邢疏曰:“呼其弟子
从行者也。”礼记檀弓上:“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
,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
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二三子俱谓孔子诸
弟子,非指二三人,用法与此正同。
〔八〕 “弊”,天一阁本、唐本作 “敝”。俞樾曰:“樾谨按:弊者,●之假字。广雅: ‘●,袂也。’布●,谓布袂也,古无●字,或以敝为 之。礼记缁衣篇:‘苟有衣,必见其敝。’谓有衣必见 其袂也。说本王氏念孙。此又作‘弊’,盖以声近而通 用,本无定字耳。”案:俞说是,天一阁本、唐本正作 “敝”。
〔九〕 “御寒”,唐本作“避寒” 。
〔一0〕楚辞刘向九叹:“悲余生之 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王逸注:“倥偬,犹困苦也 。”洪兴祖补曰:“倥偬,苦贡、走贡二切,困苦也。 ”后汉书张衡传:“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 ”注:“埤苍曰:‘倥偬,穷困也。’”
〔一一〕器案:当于道,谓任于道, 即以道为己任也。国语晋语九:“襄子曰:“吾闻之: 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雝。 ’”韦解:“当犹任也。雝,和也。言唯有德者,任以 福禄为和乐也。”
〔一二〕“而”,唐晏曰:“此字有 误。”器案:疑当作“以”。
〔一三〕“闵”,天一阁本作“悯” ,俗别字。
〔一四〕器案:文选刘孝标辩命论:
‘历说而不入。”历说谓周流游说。吕氏春秋遇合篇:
“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
。”汉书杨雄传:“或七十说而不遇。”注:“应劭曰
:‘
孔丘也。’”
〔一五〕论语宪问篇集解引马融曰:
“匡,正也。”文子精诚篇:“
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淮南缪称
篇:“舜不降席而天下治。”则匡有治义。
〔一六〕“立”,子汇本、唐本作“ 位”。宋翔凤曰:“按‘立’与‘位’通。”文廷式曰 :“‘立’,古‘位’字。”
〔一七〕论衡儒增篇:“书说:孔子 不能容于世,周流游说七十余国,未尝得安。”楚辞离 骚:“周流乎天余乃下。”又云:“路脩远以周流。” 俱谓“周遍流行”(文选上林赋注语)也。
〔一八〕“序”原作“厚”,今据孙 诒让说校改。孙诒让曰:“案:此言孔子作春秋也。‘ 厚’当为‘序’,汉隶‘序’‘厚’二字形近,(汉荆 州刺史度尚碑“厚”作“●”,三公山碑“厚”作“● ”,并与“序”相似。)故传写多互讹。毛诗序:‘厚 人伦。’释文云:‘厚本作序。’亦其证也。序终始, 谓序次十二公之事也。”
〔一九〕唐晏曰:“此修春秋也。”
〔二0〕后汉书方术谢夷吾传:“推 考星度,综校图录。”图录谓谶纬,然则谶纬之道,汉 初人即谓其讬始于孔子也。
〔二一〕唐晏曰:“此赞易也。”
〔二二〕宋翔凤曰:“本缺(重儒术 )三字,依别本补。”唐晏曰:“此总言诗、书、礼、 乐。”
〔二三〕“干”,两京本误“于”。
〔二四〕汉书元纪:“永光元年二月 ,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 岁以此科第郎、从官。”师古曰:“始令丞相、御史举 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而见在郎以从官 ,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 否也。”则科第谓依科考校,第其高下,使之相序,如 甲科、乙科是也。
〔二五〕唐晏曰:“所阙不止三字。 ”
〔二六〕论语子罕:“子曰:‘吾自 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集解:“郑 曰:‘反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 还乃正之,故雅、颂各得其所。’”
夫人之好〔一〕色,非脂粉所能饰;大怒之威, 非气力所能行也。圣人乘天威〔二〕,合天气〔三〕, 承天功〔四〕,象天容〔五〕,而不与为功,岂不难哉 〔六〕?夫酒池可以运〔七〕舟,糟丘可以远望〔八〕 ,岂贫于财哉?统四海之权〔九〕,主九州之众,岂弱 于武力哉〔一0〕?然功不能自存,而〔一一〕威不能 自守,非〔一二〕贫弱也〔一三〕,乃道德不存乎身, 仁义不加于〔一四〕下也。
〔一〕 “好”,唐晏曰:“上声。 ”
〔二〕 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 ”孔氏传:“敬行天罚。”
〔三〕 淮南子泰族篇:“圣人怀天 气,抱天心。”
〔四〕 尚书舜典:“亮天功。”荀 子天论:“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功”字原缺,据杨倞注引或曰及王念孙说订补 。)
〔五〕 齐书张融传海赋:“照天容 于□渚,镜海色于鲨浔。”案白虎通圣人篇:“圣人者 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 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 神合吉凶。”义与此相会。
〔六〕 唐晏曰:“文选注引作‘圣 人承天威,承天功,与之争功,岂不难哉’?”
〔七〕 “运”,宋翔凤曰:“本作 ‘泛’,依治要改。”
〔八〕 “远望”,宋翔凤曰:“本 作‘望远’,依治要改。”案:太平御览七六八引尸子 :“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韩诗外传四:“桀为 酒池,可以运舟,糟丘可以望十里。”新序节士:“桀 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里。”淮南子本经篇 :“纣为肉圃酒池。”高诱注:“纣积肉以为园圃,积 酒以为渊池。今河内朝歌,纣所都也,城西有糟丘、酒 池处是也。”
〔九〕 明诫篇云:“操四海之纲。 ”与此义同。
〔一0〕宋翔凤曰:“本无‘武’字 ,依治要增。”
〔一一〕宋翔凤曰:“‘而’字依治 要增。”
〔一二〕“非”,宋翔凤曰:“本下 有‘为’字,依治要删。”
〔一三〕宋翔凤曰:“本无‘也’字 ,依治要增。”
〔一四〕“于”,唐本作“乎”。宋 翔凤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删。”
故察于利〔一〕而惛〔二〕于道者,众之所谋也 ;果于力而寡于义者,兵之所图也〔三〕。君子笃于义 〔四〕而薄于利,敏于行〔五〕而慎于言〔六〕,所□ □□广〔七〕功德也。故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八〕
〔一〕 “利”,宋翔凤曰:“本作 ‘财’,依治要。”
〔二〕 “惛”,宋翔凤曰:“本作 ‘昏’,依治要。”唐本无“而”字。
〔三〕 唐晏曰:“按以上一节,即 孔子告冉有、季路‘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之说也 。”宋翔凤曰:“‘也’下本有‘故’,依治要删。”
〔四〕 案: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 作“君子笃义于惠”。
〔五〕 “行”,宋翔凤曰:“本作 ‘事’,依治要改。”
〔六〕 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 言。”集解:“孔曰:‘敏,疾也。’”邢疏:“敏, 疾也,言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 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 ”
〔七〕 宋翔凤曰:“‘广’字依治 要增。”
〔八〕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集解:“郑曰:‘富贵而不以义者, 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
夫怀璧玉,要环佩,服名宝,藏珍怪,玉斗酌酒 ,金罍〔一〕刻镂,所以夸小人之目者也〔二〕;高台 百仞,金城文画〔三〕,所以疲百姓之力〔四〕者也。 故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五〕服而勤仁义〔六〕 ,不损其行,以好〔七〕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 国不兴不事〔八〕之功,家不藏不用〔九〕之器,所以 稀力役〔一0〕而省贡献也。璧玉珠玑〔一一〕,不御 〔一二〕于上,则玩好〔一三〕之物弃于下;雕琢刻画 之类〔一四〕,不纳于君,则淫伎曲巧〔一五〕绝于下 〔一六〕。夫释农桑之事,入山海,采珠玑〔一七〕, 捕豹翠〔一八〕,消□〔一九〕力,散布泉〔二0〕, 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二一〕,岂不谬哉〔二二 〕?
〔一〕 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 罍。”正义:“罍,卢回反,酒樽也。韩诗云:‘天子 以玉饰,诸侯大夫皆以黄金饰,士以梓。’”
〔二〕 宋翔凤曰:“此三十字,本 作‘夫身带璧玉,膺瑰佩,服府藏珍□□□□酌含银刻 镂,可以夸小人,非所以厚于己而济于事也’,今依治 要改。意林引此云:‘玉斗酌酒,金碗刻镂,所以夸小 人,非厚己也。’”
〔三〕 宋翔凤曰:“本作‘金□□ □□帘雕饰’,依治要改,无缺字。”器案:文选班孟 坚西都赋:“建金城之万雉。”六臣注:“向曰:‘言 立此城基固如金。’”又左太冲蜀都赋:“金城石郭, 兼市中区。”刘渊林注:“金、石,言坚也。”又案: 文选啸赋注及七启注引俱作“高台百仞,文轩雕□”, 李善曰:“文,画饰也。轩,殿槛也。”所引较治要义 胜,疑治要有误。
〔四〕 宋翔凤曰:“本下有‘非所 以(原挩“以”字,则为六字矣,今补)扶弱存亡’七 字,依治要删。”
〔五〕 宋翔凤曰:“本缺‘恶衣’ 二字,依治要补。”
〔六〕 宋翔凤曰:“‘勤’本作‘ 谨’,依治要改。”今案:论语泰伯:“子曰:‘禹, 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 冕,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邢疏 曰:“恶衣服,言禹降损其常服。卑宫室,言禹卑下所 居之宫室。”
〔七〕 “好”,宋翔凤曰:“本作 ‘增’,依治要改。”
〔八〕 “不”,宋翔凤曰:“本作 ‘无’,依治要改。”
〔九〕 “不”,宋翔凤曰:“本作 ‘无’,依治要改。”
〔一0〕孟子尽心下:“有力役之征 。”赵岐注:“征,赋也。力役,民负荷冢养之役也。 ”
〔一一〕楚辞东方朔七谏:“贯鱼眼 与珠玑。”王逸注:“圜泽为珠,廉隅为玑。”补曰: “玑字音机,珠不圆也。”
〔一二〕礼记王制:“千里之内以为 御。”正义:“御是进御所须。”
〔一三〕周礼天官大府:“凡式贡之 余财,以共玩好之用。”疏云:“以供玩好器物之用。 ”玩、玩古通。
〔一四〕宋翔凤曰:“此六字本作‘ 雕刻綪画’四字,依治要改增。”案:唐本作“雕刻绘 画”。
〔一五〕淮南子原道:“所谓人者, 偶●智故,曲巧伪作,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 。”
〔一六〕“下”,宋翔凤曰:“本作 ‘民’,依治要。”
〔一七〕宋翔凤曰:“本有‘求瑶琨 ,探沙谷’六字,依治要删。”
〔一八〕宋翔凤曰:“本作‘捕翡翠 ,□玳瑁,搏犀象’,今依治要改删。”
〔一九〕“□”,唐本作“筋”,字 同。
〔二0〕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
入出。”郑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
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汉书食
货志下:“故货……流于泉,布于布。”注:“如淳曰
:‘
流行如泉也。’又曰:‘布于民间
。’”
〔二一〕宋翔凤曰:“本作‘以快淫 邪之心’,今依治要。”
〔二二〕唐晏曰:“陈义极高,遣词 极雅,贾长沙乏其深纯,董江都逊其丽则。”
君明于德〔一〕,可以及于〔二〕远;臣笃于义 〔三〕,可以至于大〔四〕。何以言之?昔〔五〕汤以 七十里〔六〕之封〔七〕,升帝王之位;周公自立三公 之官〔八〕,比德于五帝三王〔九〕;斯乃口出善言, 身行善道之所致也。故〔一0〕安危之要〔一一〕,吉 凶之符〔一二〕,一出于身;存亡〔一三〕之道,成败 之事〔一四〕,一起于善行〔一五〕;尧、舜不易日月 而兴,桀、纣不易〔一六〕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 易也〔一七〕。
〔一〕 宋翔凤曰:“本作‘君□□ 政’,今依治要。”今按:子汇本、唐本缺一字,傅校 本补“亲于”二字。
〔二〕 宋翔凤曰:“本无‘于’, 依治要。”
〔三〕 “义”,宋翔凤曰:“本作 ‘信’,依治要。”
〔四〕 宋翔凤曰:“本作‘可以致 大’,依治要改。”
〔五〕 宋翔凤曰:“本无‘昔’字 ,依治要。”
〔六〕 孟子公孙丑上:“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
〔七〕 宋翔凤曰:“本下有‘而’ 字,依治要删。”
〔八〕 宋翔凤曰:“本作‘周公以 □□□□’,今依治要。”案:道基篇云:“太公自布 衣升三公之位。”
〔九〕 “三王”,宋翔凤曰:“本 无此二字,依治要。”
〔一0〕“故”,宋翔凤曰:“本无 此字,依治要。”
〔一一〕“要”,子汇本、程本、天 一阁本作“效”,傅校本、唐本作“效”。
〔一二〕“符”,宋翔凤曰:“本缺 一字,依治要补,子汇作‘征’字。”案:傅校本、唐 本作“征”。
〔一三〕宋翔凤曰:“本缺‘存亡’ 二字,依治要补。”
〔一四〕“事”,宋翔凤曰:“本作 ‘验’,依治要改。”
〔一五〕宋翔凤曰:“本无‘善’字
,依治要增。”俞樾曰:“樾谨按:此文,宋氏翔凤据
治要改补,末句‘善’字,亦据治要而增,然与上文‘
一出于身’句法不伦矣。窃疑此句本作‘一起于言’。
上文说汤、周公之事,曰‘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
所致也’。此云:‘安危之要,吉凶之符,一出于身’
,与上‘身行善道’相应;此云‘存亡之道,成败之事
,一起于言’,与上‘口出善言’相应。因‘
言’字误作‘善’,浅人乃更加‘
行’字以成其义,治要所据本是也。至今本则又删去‘
善’字,止作‘一出于行’,并其错误之迹而泯之矣。
”唐晏曰:“按陆生此言,本之于周易。”
〔一六〕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注引 “易”作“异”。
〔一七〕唐晏曰:“荀子:‘天道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陆生之所本。”器案:荀 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曰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 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夫持天地之政,操四海之纲,屈申〔一〕不可以 失法〔二〕,动作不可以离度〔三〕,谬误出〔四〕口 ,则乱及万里之外,何〔五〕况刑〔六〕无罪于狱,而 诛〔七〕无辜于市乎〔八〕?
〔一〕 宋翔凤曰:“本缺‘屈申’ 二字,依治要补。”案:汇函、品节作“周旋”二字, 当出臆补。
〔二〕 “法”,宋翔凤曰:“本作 ‘度’,依治要改。”
〔三〕 “度”,宋翔凤曰:“本作 ‘道’,依治要改。”
〔四〕 宋翔凤曰:“‘出’下本有 ‘于’字,依治要删。”
〔五〕 宋翔凤曰:“本无‘何’字 ,依治要增。”
〔六〕 宋翔凤曰:“‘刑’下本有 ‘及’字,治要无。”
〔七〕 “诛”,宋翔凤曰:“本作 ‘杀’,又有‘及’字,依治要改。”
〔八〕 礼记王制:“刑人于市,与 众弃之。”正义:“亦谓殷法,谓贵贱皆刑于市。周则 有爵者刑于甸师氏也。”
故世衰道失〔一〕,非天之所为也,乃君国〔二 〕者有以〔三〕取之也。恶政生〔四〕恶气〔五〕,恶 气生〔六〕灾异〔七〕。螟虫〔八〕之类,随气而生; 虹蜺〔九〕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 一0〕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螟虫〔一一〕生于野〔一 二〕。贤君智则〔一三〕知随变而改,缘类而试思之〔 一四〕,于□□□变〔一五〕。圣人之理〔一六〕,恩 及昆虫,泽及草木,乘天气而生,随寒暑而动者,莫不 延颈而望治〔一七〕,倾耳〔一八〕而听化。圣人察物 ,无〔一九〕所遗失,上及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草木昆 虫,□□□〔二0〕鹢之退飞,治〔二一〕五石之所陨 ,所以不失纤微〔二二〕。至于鸲鹆来,冬多麋,言鸟 兽之类□□□也〔二三〕。十有二月陨霜不煞菽〔二四 〕,言寒暑之气,失其节也〔二五〕。鸟兽草木尚欲各 得其所,纲之以法,纪之以数,而况于人乎?
〔一〕 “失”,宋翔凤曰:“本作 “亡”,依治要。”
〔二〕 “君国”,宋翔凤曰:“本 作‘国君’,依治要。”
〔三〕 “以”,宋翔凤曰:“本所 ‘所’,依治要。”
〔四〕 宋翔凤曰:“‘生’下本有 ‘于’字,治要无。”
〔五〕 论衡谴告篇:“刑赏失实, 恶也,为恶气以应之。”
〔六〕 宋翔凤曰:“‘生’下本有 ‘于’字,治要无。”
〔七〕 论衡谴告篇:“论灾异者, 谓古之人君,为政失道,天用灾异谴告之也。”
〔八〕 “螟虫”,宋翔凤曰:“本 作‘蝮虫’,依治要改。”案:公羊传隐公五年:“螟 何以书?记灾也。”
〔九〕 淮南子原道篇:“虹蜺不出 ,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一0〕“变”,子汇本、程本、两 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作“度”,唐本作“应” 。
〔一一〕“螟虫”,宋翔凤曰:“本 作‘虫灾’,依治要。”
〔一二〕“野”,宋翔凤曰:“本作
‘地’,依治要。”唐晏曰:“
按:春秋书‘多麋’,‘有蜮’,
‘有蜚’,‘螽’,‘螟’,‘有星孛于大辰’,‘有
星孛于东方’,皆政之所感也。”
〔一三〕“则”,子汇本、唐本、汇 函、品节作“辟”。
〔一四〕唐晏曰:“有误。”
〔一五〕汇函、品节无“于□□□变 ”五字。
〔一六〕“理”,唐人避“治”字讳 改。
〔一七〕宋翔凤曰:“本缺‘颈而望 治’四字,子汇不缺。”今案:傅校本、唐本、汇函、 品节不缺。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延颈举踵,喁喁 然皆向风慕义,欲为臣妾。”注:“吕氏春秋曰:‘圣 人南面而立,天下皆延颈举踵矣。’论语素王受命谶: ‘莫不喁喁,延颈归德。’”
〔一八〕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 之。”
〔一九〕汇函、品节“无”上有“而 ”字。
〔二0〕“昆虫□□□”,子汇本、 唐本作“昆虫□□六”,汇函、品节此五字只作一“六 ”字。
〔二一〕汇函、品节无“治”字。
〔二二〕唐晏曰:“谷梁僖十六年: ‘六鹢退飞。’传:‘子曰:石无知之物,故日之。鹢 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 □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
〔二三〕汇函、品节无“言鸟兽之类 □□□也”九字。唐晏曰:“春秋昭十五年‘有鸲鹆来 巢’,十七年‘冬,多麋’。”
〔二四〕“陨”,程本、唐本、汇函 、品节作“殒”。“菽”,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作 “●”字,俗别字。
〔二五〕唐晏曰:“春秋僖三十二年
‘十有二月,李梅实。’传:‘
实之为言犹实也。’又僖二十三年
‘十二月,陨霜不杀菽。’传:‘
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
,举轻也。’”
圣人承天之明,正日月之行,录星辰之度,因天
地之利,等高下之宜,设山川之便,平四海,分九州,
同好恶,一风俗〔一〕。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
人则之;天出善道,圣人得之〔二〕。”言御占图历之
变〔三〕,下衰风化之失,以匡盛衰,纪物定世,后〔
四〕无不可行之政,无不可治之民,故曰:“则天之明
,因地之利。”〔五〕观天之化,推演万事之类〔六〕
,散之于□□之闲〔七〕,调之以寒暑之节,养之以四
时之气,同之以风雨之化〔八〕,故绝国〔
九〕异俗,莫不知□□□〔一0〕,乐则歌,哀则哭
,盖圣人之教所齐一也。
〔一〕 荀子议兵篇:“政令以定, 风俗以一。”应劭风俗通义序:“风者,天气有寒暖, 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 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 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 人废则还其本俗。”一风俗,即均齐之谓也。汉书食货 志:“同巧拙而合习俗。”义同。习俗谓所习风俗也。
〔二〕 唐晏曰:“按:今易作‘天 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陆生所引,大异于今本。”器案:周易系辞上:“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 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颖达正义:“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若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圣人象之也。”礼记郊特牲: “天垂象,圣人则之。”郑注:“则,谓则之以示人也 。”今案:由前引系辞之文,则新语与易不合;由后引 郊特牲之文,则“天垂象”云云,实为天下之公言,故 系辞、礼记相率而从同也。然此实不足以说明陆氏引易 之本柢;盖汉人引经说,习惯率称本经也。易纬通卦验 :“故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易纬 坤灵图:“正其本,万物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 君子必谨其始。”文选竟陵王行状注引易纬干凿度:“ 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后汉书王充 王符仲长统传论注引易纬:“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则此为易纬之文。而大戴礼记礼察篇:“易曰:‘君子 慎始,差若毫厘,谬之千里。’”(小戴礼记经解篇同 )贾子新书胎教篇:“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 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大戴礼记保傅篇 同)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 里。’”(汉书司马迁传同)汉书东方朔传:“易曰: ‘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又杜钦 传引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后汉书范升传亦引易 此文。说苑建本篇:“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 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贵建本而立始。”风俗通义 正失篇:“易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所引皆 直称易曰,而易经实无其文。寻纬候起于哀、平,两戴 所记为古记之文。贾谊、东方朔、司马迁时,纬候未出 ,何缘见之?小戴记经解孔疏以为易系辞文,今易系辞 实无此文。太史公自序集解云:“今易无语,纬有之。 ”汉书司马迁传注,师古曰:“今之易经及彖、系辞并 无此语,所称易纬者则有之焉,斯盖易家之别说者也。 ”此其一隅耳,以彼例此,则陆氏所引为汉师易说必矣 。列女传贞顺召南申女传:“传曰:‘正其本则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引亦易说之文,不称本 经而称传,其故可知矣。
〔三〕 御,治也。尚书泰誓上:“ 越我御事庶士。”孔氏传:“御,治也。”国语周语上 :“百官御事。”注:“御,治也。”占谓占验。图谓 图纬。历谓录历也。“历”,子汇本、程本、汇函作“ 历”,古通。
〔四〕 汇函、品节无“后”字。
〔五〕 文廷式曰:“此亦引孝经。 ”唐晏曰:“按陆生此引,未知何书,‘则天’二句, 孝经所有,以下则非孝经,未可遂谓为引孝经也。”器 案:此孝经三才章文。又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 对赵简子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行之,则 天之明,因地之性。’”杜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 。高下刚柔,地之性也。”
〔六〕 淮南子说林:“类不可必推 。”高诱注:“推犹知也。”
〔七〕 宋翔凤曰:“子汇本作‘散 见于弥漫之闲’,无缺字。”案:傅校本、唐本、汇函 、品节同子汇本,无缺字。
〔八〕 唐晏以“故曰”云云,直贯 至此句,未可从。
〔九〕 淮南子脩务篇:“绝国殊俗
、僻远幽闲之处。”高诱注:“
绝,远。殊,异。”
〔一0〕“莫不知□□□“,汇函、 品节作“莫不知慕”。
夫善道存乎心〔一〕,无远而不至也〔二〕;恶 行着乎己,无近而不去也〔三〕。周公躬行礼义,郊祀 后稷〔四〕,越裳奉贡〔五〕而至〔六〕,麟凤白雉草 泽〔七〕而应〔八〕。殷纣无道〔九〕,微子弃骨肉而 亡〔一0〕。行善者〔一一〕则百姓〔一二〕悦,行恶 者〔一三〕则子孙怨〔一四〕。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 〔一五〕者可以失〔一六〕近。故春秋书卫侯之弟鱄出 奔晋,书〔一七〕鱄绝骨肉之亲,弃大夫之位,越先人 之境,附他人之域,穷涉寒饥,织履〔一八〕而食,不 明之效也〔一九〕。
〔一〕 “乎心”,宋翔凤曰:“本 作‘于身’,依治要改。”
〔二〕 “也”原无,宋翔凤本依治 要补。
〔三〕 宋翔凤曰:“‘恶行着乎己 ;无近而不去也’,本作‘恶行着于□□□而不去’, 并依治要改补。子汇作‘恶行着于身,无远而不去’。 ”严可均曰:“子汇此类多以意补。”案:唐本、汇函 与子汇同。傅校本作“恶行着于己,无远而不去”。
〔四〕 孝经圣治章:“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唐明皇注:“后稷,周之始祖也。 郊谓圜丘祀天也。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 以配之也。”
〔五〕 “奉贡,宋翔凤曰:“本下 有‘重译’二字,依治要删。”
〔六〕 “至”,宋翔凤曰:“本作 ‘臻’,依治要改。”
〔七〕 “草泽”,宋翔凤曰:“本 作‘草木缘化’,依治要改补。”
〔八〕 唐晏曰:“按:周公时麟凤
草木,所未闻也;若文王时,麟趾蒿宫,有其应矣。”
器案:淮南子缪称篇:“昔二皇凤皇至于庭,三代至乎
门,周室至乎泽。”诗大雅卷阿,诗序以为“召康公戒
成王也”,曰:“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曰:“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曰:“凤皇
鸣矣,于彼高冈。”淮南以为周室,诗序明曰成王,盖
亦当周公摄政之时也,故陆氏直归之周公耳。不唯此也
,太平御览七八五引尚书大传:“交址之南有越裳国,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
而献白雉,曰:‘
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
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曰:‘德不加焉,则君
子不飨其质(原注:质,亦贽也),政不施焉,则君子
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
国之黄耇,曰:久矣,天之无烈夙淫雨!意者,中国有
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称先王之
神致,以荐于宗庙。”此则明以越裳献白雉为周公时事
也,盖伏生与陆生俱本之古尚书说也。若太公金匮又谓
:“武王伐殷,四夷闻,各以其职来贡。越裳氏献白雉
,重译而至。”(洪颐烜经典集林卷二十二有撰集本)
盖一事而歧传耳。
〔九〕 宋翔凤曰:“本缺‘无道’ 二字,依治要。”案: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 本缺三字,汇函作“逐微子”,不缺,当出臆补。
〔一0〕论语微子:“微子去之。” 集解:“马曰:‘微,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 兄,见纣无道,早去之。’”又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一〕宋翔凤曰:“本无‘者’字 ,依治要。”
〔一二〕宋翔凤曰:“‘百姓’本作 ‘鸟兽’,依治要。”
〔一三〕宋翔凤曰:“本无‘者’字 ,依治要。”
〔一四〕“子孙怨”,宋翔凤曰:“ 本作‘臣子恐’,依治要。”唐晏曰:“按书:‘我不 顾行遯。’微子之所以辟纣。”
〔一五〕宋翔凤曰:“‘否’,本作 ‘鄙’,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凤曰:“本缺一‘失’ 字,依治要补。”案:汇函、品节作“劝”,臆补。
〔一七〕“书”,子汇本、汇函、品 节作“言”。
〔一八〕“履”,谷梁传作“絇”。 礼记玉藻注:“絇,履头饰。”又檀弓上释文:“絇, 履头饰。”荀子哀公篇:“章甫絇屦。”注:“王肃云 :‘絇谓屦头有拘节也。’郑康成云:‘絇之言拘也, 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按杨注引郑康成 ,仪礼士冠礼注文也。
〔一九〕唐晏曰:“谷梁襄二十七年 :‘卫侯之弟专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专之 去,合乎春秋。’”案:左氏传、公羊传“专”俱作“ 鱄”,释文:“鱄,市转切,又音专。”
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 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一〕于义者,不可动 以利〔二〕。是以君子博〔三〕思而广〔四〕听,进退 顺〔五〕法,动作合度,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六〕 ,学问欲博而行己〔七〕欲敦〔八〕,见邪而〔九〕知 其直,见华而〔一0〕知其实,目不淫于〔一一〕炫燿 之色,耳不乱于〔一二〕阿谀之词,虽利〔一三〕之以 齐、鲁〔一四〕之富而志不移〔一五〕,谈之以王〔一 六〕乔、赤〔一七〕松之寿,而行不易〔一八〕,然后 能壹〔一九〕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二0〕功 也〔二一〕。
〔一〕 “达”,原作“远”,治要 注云:“‘远’当作‘达’。”今案:子汇本、品节作 “达”,据以改正。
〔二〕 “利”,宋翔凤曰:“本缺 一字,依治要补,子汇作‘不可动以义’,亦以意补。 ”今案:子汇本是“利”字,傅校本、唐本、品节亦是 “利”字。
〔三〕 “博”,宋翔凤曰:“本作 ‘广’,依治要改。”
〔四〕 “广”,宋翔凤曰:“本作 ‘博’,依治要改。”
〔五〕 “顺”,宋翔凤曰:“本作 ‘循’,依治要改。”
〔六〕 “谨”,子汇本、品节作“ 详”。
〔七〕 “博而行己”,宋翔凤曰: “本缺四字,依治要补。”案:品节作“博行义”三字 ,当出臆补。
〔八〕 宋翔凤曰:“宋盛如梓庶斋 老学丛谈引新语‘远于义’‘远’作‘达’,‘动以’ 下有‘利’字,又作‘进退循法度,动作合礼仪’,又 作‘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与治要多同。”案:论 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邢疏:“言己之所行,常 能恭顺,不违忤于物也。”
〔九〕 “而”,宋翔凤曰:“本作 ‘乃’,依治要。”
〔一0〕“见华而”,宋翔凤曰:“ 本作‘观花乃’,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凤曰:“本无‘于’字 ,依治要补。”
〔一二〕宋翔凤曰:“本无‘于’字 ,依治要补。”
〔一三〕“阿谀之词虽利”,宋翔凤 曰:“本‘阿’字下缺六字,依治要补五字。以上并依 治要。子汇作‘耳不乱阿□之声,是故语’,接下文。 别本作‘耳不乱阿誉之声,士人动’,接下文。并不可 信。”案:傅校本作“耳不乱阿乱之声语”,品节“阿 □”作“阿比”。
〔一四〕“齐鲁”,宋翔凤曰:“本 作‘晋楚’,依治要。”唐晏曰:“孟子:‘晋、楚之 富,不可及也。’是当时有此语。”
〔一五〕“移”,宋翔凤曰:“本作 ‘回’,依治要。”
〔一六〕宋翔凤曰:“本无‘王’字 ,依治要。”
〔一七〕宋翔凤曰:“本无‘赤’字 ,依治要。”
〔一八〕唐晏曰:“按:乔、松,谓
赤松、王乔,秦、汉闲多称之,神仙之俦也。汉书亦云
:‘体有乔、松之寿。’”器案:王乔、赤松子列仙传
有传。简称为乔、松,战国策秦策上:“世世称孤,而
有乔、松之寿。”文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呴嘘呼
吸如乔、松。”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配乔、松之妙
节。”又简称松、乔,汉书王吉传:“体有松、乔之寿
。”后汉书冯衍传自论:“庶几乎松、乔之福。”文选
班孟坚西都赋:“庶松、乔之群类。”又张平子西京赋
:“
美往昔之松、乔。”又思玄赋:“
松、乔高跱孰能离。”焦氏易林讼之家人、师之离、离
之剥、损之离、夬、归妹之升俱有“松、乔、彭祖”语
,文选曹子桓芙蓉池作诗:“寿命非松、乔。”
〔一九〕“壹”,宋翔凤曰:“本作 ‘一’,依治要改。”
〔二0〕宋翔凤曰:“本缺‘致其事 而立其’六字,依治要补。”
〔二一〕“功也”,宋翔凤曰:“本 无‘也’字,依治要补。”案:品节此八字作“安其身 而见其功”,亦出臆补。
凡人则不然,目放于富贵之荣,耳乱于不死之道
〔一〕,故多弃其所长而求其所短,不〔二〕得其所无
〔三〕而失其所有。是以吴王夫差知〔四〕艾陵之可以
取〔五〕胜,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六〕。故事〔七
〕或见一〔八〕利而丧万机,取〔九〕一福而致百〔一
0〕祸。夫学者〔一一〕通于神灵之变化,晓于天地之
开阖,□□□〔
一二〕弛张,性命之短长,富贵之所在,贫贱之所亡
,则手足不劳而耳目不乱,思虑不谬〔一三〕,计策不
误,上〔一四〕诀〔一五〕是非于天文,其次定狐疑〔
一六〕于世务,废〔一七〕兴有所据,转移有所守,故
道□□□□□〔一八〕事可法也。
〔一〕 列子说符篇:“昔人言有知 不死之道者。”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或有谓神仙可以 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盖自战代以还,言不死之道 者,甚嚣尘上矣。
〔二〕 宋翔凤曰:“本无‘不’字 ,依治要补。”
〔三〕 “无”,宋翔凤曰:“本作 ‘亡’,依治要改。”
〔四〕 宋翔凤曰:“‘知’下本有 ‘度’字,依治要删。”
〔五〕 “以取”,宋翔凤曰:“本 无此二字,依治要补。”
〔六〕 “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 ,宋翔凤曰:“本作‘而不悟句践将以破凶也’,依治 要改。”唐晏曰:“按春秋哀十一年:‘五月,公会吴 伐齐,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国书。 于越入吴。”器案:吕氏春秋知化篇:“夫差兴师伐齐 ,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高诱注:“艾陵,齐地。” 山东通志以为即艾邑,在莱芜县东境。左传定公十四年 :“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 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 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 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 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 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杜注:“檇李,吴郡 嘉兴县南檇(原作“醉”,据史记越世家正义引改)李 城。”
〔七〕 宋翔凤曰:“本‘故’下缺 二字,治要有‘事’字,无缺。”案:品节“故”连“ 或”,中间不缺字。
〔八〕 “一”,原作“可”,今据 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唐本、品节校改。
〔九〕 “取”,宋翔凤云:“本作 ‘求’,依治要改。”
〔一0〕“百”,宋翔凤曰:“本作 ‘万’,依治要改。”
〔一一〕两京本无“夫学”二字。
〔一二〕“□□□”,子汇本、唐本 缺二字,品节作“人事之”三字,亦属臆补。
〔一三〕“谬”字原缺,今据子汇本 、傅校本、品节补。
〔一四〕器案:“上”上疑挩“太” 字,古书言次序,率以“太上”云云、“其次”云云, 又“其次”云云言之。
〔一五〕“诀”,崇文本作“决”, 傅校作“诀”。器案:诀、决古通。文选江文通别赋: “沥泣共诀。”李善注:“诀与决音义同。”又潘安仁 笙赋:“诀厉悄切。”李善注:“诀厉,谓决断清冽也 。”又鲍明远东门行:“将去复还诀。”李善注:“诀 与决同。”
〔一六〕水经河水注:“风俗通曰: ‘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 狐疑之说。”又见楚辞离骚补注引。
〔一七〕李本、程本、两京本、天一 阁本无“废”字。
〔一八〕“□□□□□”,品节作“ 可成”二字,亦是臆补。
昔舜、禹因盛而治世〔一〕,孔子承衰而作功, 圣人不空出〔二〕,贤者不虚生,□□□□□□而归于 善,斯乃〔三〕天地之法而制〔四〕其事,则世之便而 设其义。故圣人不必同道〔五〕,□□□□□□〔六〕 ,好者不必同色而皆美,丑者不必同状而皆恶,天地之 数,斯〔七〕命之象也。日□□□□□□□□八宿并列 ,各有所主〔八〕,万端异路,千法异形,圣人因其势 而调之,使小大不得相逾〔九〕,方圆不得相干〔一0 〕,分之以度,纪之以节,星不昼见,日不夜照,雷不 冬发,霜不夏降。臣不凌君,则〔一一〕阴不□□阳〔 一二〕,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气苞日,彗星扬□□ 〔一三〕,虹蜺冬见,蛰虫夏藏,荧惑乱宿,众星失行 。圣人因〔一四〕变而立功,由异而致太平〔一五〕, 尧、舜〔一六〕承蚩尤之失,而思钦明之道〔一七〕, 君子见恶于外,则知变于内矣〔一八〕。桀、纣不暴〔 一九〕,则汤、武不仁,才惑于众非者而改之,□□□ □□□□乱之于朝廷,而匹〔二0〕夫治之于闺门。是 以接舆〔二一〕、老莱〔二二〕所以避世于穷□□□□ □而远其尊也。君子行之于幽闲,小人厉之于士众。老 子曰:“上德不德。〔二三〕”□□□□□□虚也〔二 四〕。
〔一〕 “世”字原缺,今据李本、 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品 节补。
〔二〕 论衡对作篇:“贤圣不空生 。”本此。
〔三〕 “乃”下唐本有□。
〔四〕 “制”,唐本作“治”。
〔五〕 孟子万章:“圣人之行不同 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义与 此同。
〔六〕 “□□□□□□”,品节作 “而皆合”三字,亦是臆补。
〔七〕 “斯”,品节作“性”,唐 晏曰:“讹字。”
〔八〕 “日□□□□□□□□八宿 并列各有所主”,品节无此十七字。
〔九〕 “逾”字原缺,今据子汇本 、品节补。
〔一0〕“干”,原误“千”,各本 俱作“干”,今据改正。
〔一一〕“则”字品节无。
〔一二〕“阴不□□阳”,宋翔凤曰
:“子汇作‘阴不侵阳’,无缺。”案:李本、天一阁
本、唐本、品节亦作“阴不侵阳”,程本作“
阴不□阳”,两京本作“阴不侵盛
阳”。
〔一三〕“扬□□”,宋翔凤曰:“ 子汇作‘扬光’,不缺。”案:李本、两京本、天一阁 本作“扬光”,程本作“扬□”。
〔一四〕“因”,宋翔凤曰:“本下 有‘天’字,依治要删。”
〔一五〕“变而立功由异而致太平” ,宋翔凤曰:“本作‘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 本’,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凤曰:“本无‘舜’字 ,依治要补。”
〔一七〕宋翔凤曰:“本缺‘明之道 ’三字,依治要增。”唐晏曰:“按尚书尧典:‘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吕刑篇曰:‘蚩尤惟始作乱,惟 作五虐之刑。’则是尧于刑之钦者,正有鉴于蚩尤之虐 也。”器案:尧典:“钦明文思安安。”释文引马云: “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 ,道德纯备谓之思。”唐晏未见治要作“钦明”之文, 而以“恤刑”为言,亦逞臆之说也。
〔一八〕宋翔凤曰:“本无‘矣’字 ,依治要补。”
〔一九〕“暴”字原缺,据子汇本、 唐本补。傅校本作“道”。
〔二0〕“匹”,子汇本、两京本、 天一阁本作“臣”,未可据。
〔二一〕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 过孔子。”集解:“孔曰:‘接舆,楚人。’”邢疏曰 :“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 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
〔二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 同时云。”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 。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 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疑当作“枝”)木为 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 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 其遗粒足食也。’”器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 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 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老莱子十六篇。”本注 :“楚人,与孔子同时。”文选天台山赋注引刘向别录 :“老莱子,古之寿者。”
〔二三〕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
〔二四〕唐晏曰:“按陆生之解,不 可全见,然以虚字测之,与王注合。”
夫口诵圣人之言,身学贤者之行,久而不弊,劳 而不废,虽未为君□□□□□□已。孔子曰:“行夏之 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一〕□□□〔二〕道而行之于世,虽非尧、舜之 君,则亦尧、舜也〔三〕。今之为君者则不然,治不以 五帝之术,则曰〔四〕今之世不可以道德〔五〕治也〔 六〕。为臣者不思〔七〕稷、契〔八〕,则曰今之民不 可以仁义正也〔九〕。为子者不执曾、闵之质〔一0〕 ,朝夕不休〔一一〕,而〔一二〕曰家人不和〔一三〕 也。学者不操回、赐〔一四〕之精〔一五〕,昼〔一六 〕夜不懈〔一七〕,而〔一八〕曰世所不行也。自人君 至于庶人,未有不〔一九〕法圣道而为贤者也〔二0〕 。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其无人。”〔 二一〕无人者,非无人也,言无圣贤以〔二二〕治之耳 〔二三〕。
〔一〕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集解:“据见万物之生,以为 四时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辂,(集解:“马曰 :‘殷车曰大辂,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 )服周之冕,(集解:“包曰:‘冕,礼冠。周之礼, 文而备,取其黈纩塞耳,不任视听。’”)乐则韶舞, (集解:“韶,舜乐也,尽善尽美,故取之。”)放郑 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集解:“孔曰: ‘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而使 人淫乱危殆,故当放远之。’”)
〔二〕 “□□□”,天一阁本、傅 校本、唐本作“圣人之”三字。
〔三〕 文廷式曰:“陆生陈义及此 ,是以尧、舜望汉高帝,惜乎高帝卑卑,不足与于高论 也。”器案: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与此文义同。
〔四〕 “治不以五帝之术则曰”, 宋翔凤曰:“本作‘治不法□□□而曰’,中缺三字, 今依治要。”今案:子汇本、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 作“治不法乎尧、舜,而曰”。
〔五〕 宋翔凤曰:“治要无‘德’ 字,脱。”
〔六〕 唐晏曰:“按今之为君者, 当是指始皇,否则属泛论耳。”
〔七〕 “思”,李本、子汇本、程 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师”。
〔八〕 尚书舜典:“禹拜稽首,让 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弃 ,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契,百姓不 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九〕 宋翔凤曰:“本缺‘仁义正 也’四字,依治要增。”案: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 、傅校本、唐本作“礼义化也”。
〔一0〕宋翔凤曰:“‘质’本作‘ 贤’,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凤曰:“本下有‘尽节 不倦’四字,依治要删。”
〔一二〕宋翔凤曰:“‘而’本作‘ 则’,依治要改。”
〔一三〕宋翔凤曰:“‘和’本作‘
敦’,依治要改。”唐晏曰:“
‘敦’乃‘惇’之假借,厚也。”
〔一四〕回、赐,谓颜回、端木赐也 。传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一五〕宋翔凤曰:“‘不’本作‘ 无’,下缺四字,依治要补。”
〔一六〕“昼”,天一阁本误“尽” 。
〔一七〕宋翔凤曰:“本下有‘循礼 而动’四字,依治要删。”
〔一八〕宋翔凤曰:“‘而’本作‘ 则’。”
〔一九〕宋翔凤曰:“本无‘不’字 ,依治要增。”
〔二0〕宋翔凤曰:“‘未有不法圣 道而为贤者也’,本作‘未有法圣人’下缺五字,下又 有‘为要者寡,为恶者众’八字,依治要补改。”案: 李本、两京本“为要”作“为善”。
〔二一〕案:此易丰卦上六爻辞也。 王弼注曰:“屋,藏荫之物,以阴处极,而最在外,不 履于位,深自幽隐,绝迹深藏者也。既丰其屋,又蔀( 上“丰其蔀”注云:“蔀,覆暖鄣光明之物也。”)其 家,屋厚家覆,闇之甚也。虽窥其户,阒其无人,弃其 所处,而自深藏也。处于明动尚大之时,而深自幽隐, 以高其行,大道既济,而犹不见,隐不为贤,更为反道 ,凶其宜也。”
〔二二〕宋翔凤曰:“‘□其无人。 无人者,非无人也,言无圣贤以治之耳’,‘□其无人 ’下,本缺四字,直接下文‘治之耳’,今依治要改补 。”
〔二三〕唐晏曰:“按引易以证‘为 善者寡,为恶者众’,此古说也。干宝亦谓:‘盖记纣 之侈,社稷既亡,言室虚旷也。’”
故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一〕 。是以墨子之门多勇士〔二〕,仲尼〔三〕之门多道德 〔四〕,文王〔五〕之朝多贤良,秦王之庭多不详〔六 〕。故善者必有所主〔七〕而至〔八〕,恶者必有所因 而来。夫〔九〕善恶不空作〔一0〕,祸福不滥生〔一 一〕,唯心之所向〔一二〕,志之所行而已矣〔一三〕 。
〔一〕 宋翔凤曰:“‘义者’本作 ‘义士’,依治要改。”
〔二〕 吕氏春秋上德篇:“墨者钜 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 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于丧所,阳 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 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 ,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 死之可矣;无益矣,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 不然。吾于阳城君,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 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 ,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 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 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 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 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 ,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 我矣,当听。’遂反死之。”淮南子泰族篇:“墨子服 役者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即此事可 见墨子之门多勇士也。
〔三〕 宋翔凤曰:“本缺‘勇士仲 尼’四字,依治要补。”案:子汇本、天一阁本、唐本 此四字作“□□圣贤”,亦是臆补。
〔四〕 唐晏曰:“此以孔、墨并列 ,战国之习惯耳。”案: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 礼不成。”正义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者:道者、 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 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无由得成,故云非礼不成 也。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故举此四者为 用礼之主,则余行须礼可知也。道是通物,德是理物, 理物由于开通,是德从道生,故道在德上。此经道谓才 艺,德谓善行,故郑注周礼云:‘道多才艺,德能躬行 。’非是老子之道德也。熊氏云:‘此是老子“失道而 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今谓道德,大而言 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无问大 小,皆须礼以行之,是礼为道德之具,故云非礼不成。 然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才艺,事得开通 ,身有美善,于理为得,故称道德也。’”此说道德之 义,其言明且清,且有以知与老子之所谓道德者,区以 别矣。
〔五〕 宋翔凤曰:“‘文王’本作 ‘文武’,依治要改。”
〔六〕 宋翔凤曰:“‘详’本作‘ 祥’,依治要,详、祥字通。”
〔七〕 “主”,宋翔凤曰:“治要 注云:‘作因。’”案:子汇本、天一阁本、傅校本、 唐本作“因”。
〔八〕 宋翔凤曰:“本缺‘主而至 ’三字,子汇作‘善者必有所因而至’,别本作‘必有 所自而生’。依治要补。”
〔九〕 宋翔凤曰:“本无‘夫’字 ,依治要补。”
〔一0〕宋翔凤曰:“‘作’本作‘ 出’,依治要改。”
〔一一〕“滥生”,宋翔凤曰:“本 作‘妄作’,依治要改。”
〔一二〕“向”,天一阁本误“何” 。
〔一三〕宋翔凤曰:“本无‘矣’字 ,依治要补。”
义者,德之经,履之者圣也。( 文选应吉甫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注引新语)
案:道基篇:“仁者道之纪, 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文义 颇相似。
贤者之处世,犹金石生于沙中,豫章产于幽谷。 (太平御览九五七引新语)
案:资质篇:“夫楩楠豫章, 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亦以 豫章取譬贤者也。
世言围碁,或言兵法之类:上者,张置疏远,多 得道而胜;中者,务相遮绝,争便求利;下者,守边隅 ,趋作罫。(古买反,线间方目也)。犹薛公之言黥布 反也:上计,取吴、楚广地;中计,塞成皋,遮要争利 ;下计,据长江以临越,守边隅,趋作罫者也。( 宋本太平御览七五三引新语)
案:此桓谭新论言体第四文也 。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十三:“世有围棋之戏,或言 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 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 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 趋作罫目,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 反也:上计云,取吴、楚,并齐、鲁及燕、赵者,此广 地道之谓也;其中计云,取吴、楚,并韩、魏,塞成皋 ,据敖仓,此趋遮要争利者也;下计云,取吴下蔡,据 长沙以临越,此守边隅,趋作罜目者也。更始帝将相不 能防卫,而令罜中死碁皆生也。”(史记黥布传集解、 文选博奕论注、长短经二国权、御览七百五十三、意林 )
梁君出猎,见白雁而欲自射之,道上有惊雁飞者 ,梁王怒,命以射此人。其御公孙龙谏曰:“昔卫文公 时,大旱三年,卜云:‘必须人祀。’公曰:‘求雨者 为民也,今杀之不仁,吾自当之。’言未卒而雨下。今 君重雁杀人,何异虎狼。”梁君引龙登车入郭,呼万岁 。曰:“善哉!今日猎,得善言。”( 御览九一七引新语)
案:此新序杂事第二文也。其 文: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 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 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 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 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 ‘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 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 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有德于天,而 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杀人,袭谓主君言 ,无异于虎狼矣。”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 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 得善言而归。”(新序文止此)寻艺文类聚六六、太平 御览四五七、困学纪闻一0引庄子,太平御览三九0引 说苑皆有此文。所引庄子、说苑皆佚文也。二书俱作“ 公孙龙”,独新序杂事作“公孙袭”耳。又“齐景公” 独此文作“卫文公”,盖误,列女传辩通载此事,亦以 为齐景公也。
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 ;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文选曹 子建杂诗六首注引新语)
案:曹子建杂诗云:“高台多 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前两 句李善注云:“新语曰:‘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 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新 序曰:‘高堂百仞。’”后两句李善注云:“江湖,喻 小人隔蔽。毛诗曰:‘之子于征。’尔雅曰:‘迥,远 也。’”今案:前两句李善注有讹误。“高台,喻京师 ”云云四句,准后两句李善注“江湖,喻小人”,则“ 高台喻京师”四句,乃李善解释子建杂诗前两句之义, 所谓句解也。其引新序“高堂百仞”之文,当作“新语 曰:‘高台百仞’”。此新语本行篇文也。误“高台” 为“高堂”,不知“高堂”与子建诗有何关涉?李善腹 笥即俭,何至引豪不相干之高堂以释并非僻典之高台乎 ?传钞者误“新语”为“新序”,而原有“新语”二字 无以安之,遂移植于注文之首耳。独不思为杂诗作注, 非新语之所有事,且汉初之陆贾何由得知有汉末之曹子 建也?
治末者调其本。(文选潘安仁籍 田赋注引新语注)
案:唐以前不闻有新语注,所 引乃术事篇文也,“注”字当衍。
离娄之明,不能察帷薄之内;师旷之聪,不能闻 百里之外。(论衡书虚篇引陆贾)
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 则顺;顺之谓道。(论衡本性篇引陆贾 )
王充曰:“夫陆贾知人礼义为 性,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恶 者,虽能察之,犹背礼畔义,义挹于善,不能为也。故 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盗跖非人之窃也,庄跷刺人 之滥也。明能察己,口能论贤,性恶不为,何益于善? 陆贾之言,未能得实。”
严可均曰:“今新语十二篇无 此文。论衡但云陆贾,不云新语,或当在汉志之二十三 篇中。”(铁桥漫稿五新语叙)
陆贾论薄葬。
论衡薄葬篇:“贤圣之业,皆 以薄葬省用为务;然而世尚厚葬,有奢泰之失者,儒家 论不明,墨家议之非故也。墨家之议右鬼,以为人死辄 为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类以为效验。儒 家不从,以为死人无知,不能为鬼;然而赙祭备物者, 示不负死以观生也。陆贾依儒家而说,故其立语,不肯 明处。刘子政举薄葬之奏,务欲省用,不能极论。是以 世俗内持狐疑之议,外闻杜伯之类,又见病且终者,墓 中死人,来与相见,故遂信是;谓死如生,闵死独葬, 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 ;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 死棺;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非知其内无益,而奢侈 之心外相慕也。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 之,而亦无以定实;然而陆贾之论,两无所处;刘子政 奏,亦不能明。”
樊将军哙问于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 ,云有瑞应,岂有是乎?”陆贾应之曰:“有。夫目● 得酒食,灯火花得钱财,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 事喜。小既有征,大亦宜然。故目●则咒之,灯火花则 拜之,干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大宝,人 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者,宝也,信也,天以 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 以力取也。”(西京杂记卷三)
太平广记一三五引殷芸小说: “樊将军哙问于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 有瑞应,岂有是乎?’陆贾应之曰:‘有。夫目●得酒 食,灯火花则钱财,干(原作“午”,今改正)鹊噪而 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大亦宜然。故曰 :目●则□之,灯火花则拜之,干鹊噪则喂之,蜘蛛集 则放之。况天下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 ?瑞,宝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天 命无信,不可以力取也。’”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十新语: “此所记陆贾之语,以意度之,必出于陆贾二十三篇之 中,盖就论衡所引观之,知贾喜论性命鬼神之事,此条 之论瑞应,与其书之宗旨体裁,正复相合也。”
器案:“干鹊”,原作“午鹊
”。寻论衡龙虚、是应两篇、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广动
植序,俱有“干鹊知来”语;字又作“干鹄”,淮南子
泛论篇:“干鹄知来而不知往。”高诱注:“干鹄,鹊
也,人将有来事忧喜之征则鸣,此知来也。……干读干
燥之干。”仪礼大射仪注、周礼天官司裘疏、引淮南子
作“鳱鹄知来。”广雅释鸟:“
鳱鹄,鹊也。”“干”即“鳱”之
俗别字,作“午”者,则又以与“
干”形相近而误耳。今改正,下同
。又案:说文隹部:“雗,雗鸴也。”又鸟部:“鸴,
雗鸴,出鹊(段注云:“‘山’字当衍。”),知来事
鸟也。”然则“干”又“雗”之借字也
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杀。(史记项 羽本纪索隐)
项梁阴养生士九十人,参木者,所与计谋者也。 木佯疾,于室中铸大钱,以具甲兵。( 太平御览八三五)
案:“生”字当衍。
项梁尝阴养士,最高者多力,拔树以击地。( 太平御览三八六)
吴广说陈涉曰:“王引兵西击,则野无交兵。” (文选曹子建又赠丁仪王粲诗注)
会稽假守殷通。(史记项羽本纪 正义、汉书项籍传注)
东阳狱史陈婴。(史记项羽本纪 正义)
上过陈留,郦生求见,使者入通。公方洗足,问 :“何如人?”曰:“状类大儒。”上曰:“吾方以天 下为事,未暇见大儒也。”使者出告。郦生瞠目按剑曰 :“入言,高阳酒徒,非儒者也。”( 北堂书钞一二二、太平御览三四二、又三六六)
洪颐烜曰:“案:史通杂说篇 :‘刘氏初兴,书惟陆贾而已。子长述楚、汉之事,专 据此书,……如郦生之初谒沛公,高祖之长歌鸿鹄,非 唯文句有别,遂乃事理皆殊。’”
高祖向咸阳南攻宛,宛坚守不下。乃匿其旌旗, 人衔枚,马束舌,龙举而翼奋,鸡未鸣,围宛城三匝。 宛城降。(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太平御 览三五七)
洪颐烜曰:“案:北堂书钞十 二引‘龙举翼起’四字。”
樊哙请杀之。(史记高祖本纪索 隐)
案:此“秦王子婴降轵道旁” 句,索隐所引也。
沛公西入武关,居于灞上,遣将军闭函谷关,无 内项王。项王大将亚父至关,不得入,怒曰:“沛公欲 反耶?”即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门,关门乃开。( 艺文类聚六)
解先生云:“遣守函谷,无内项王。”( 史记高祖本纪索隐)
洪颐烜曰:“案项羽本纪集解 、留侯世家索隐、汉书张良传注臣瓒云:‘楚汉春秋, 鲰生本姓解。’”
项王在鸿门,而亚父谏曰:“吾使人望沛公,其 气冲天,五色相摎,或似龙,或似蛇,或似虎,或似云 ,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气也,不若杀之。”( 水经渭水注、太平御览十五、又八七、又八七二)
案:御览八七引作“五彩相纠 ”。
沛公脱身鸿门,从闲道至军。张良、韩信乃谒项 王军门曰:“沛公使臣奉白璧一只献大王足下,玉斗一 只献大将军足下。”亚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 太平御览三五二)
蔡生。(史记项羽本纪集解)
案:此“说者曰,人言楚人沐 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句,集解所引也 。
董公八十二,遂封为成侯。(史 记高祖本纪正义)
器案:汉书高帝纪上:“新城 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 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 以力;三军之众(荀悦汉纪句上有“若”字)为之素服 ,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 王之举也。’汉王曰:‘善。非夫子无所闻。’于是汉 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汉书此文,当亦本之陆氏 ,而史记乃略出为“为义帝死故”五字一句,不若汉书 之得其本真也。
项王为高阁,置太公于上,告汉王曰:“今不急 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王,约为兄弟,吾 翁即汝翁,若烹汝翁,幸分我一杯羹。”( 太平御览一八四)
新昌亭长。(史记淮阴侯列传索 隐)
案:此“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 长寄食”句,索隐所引也。
卑山。(史记淮阴侯列传索隐)
案:此“从闲道萆山而望赵军 ”句,索隐所引也。
北郭先生献带于淮阴侯曰:“牛为人任用,力尽 犹不置其革。”(太平御览六九六)
项王使武涉说淮阴侯,淮阴侯曰:“臣故事项王 ,位不过郎中,官不过执戟,及去楚归汉,汉王赐臣玉 案之食,玉具之剑,臣背叛之,内愧于心也。”( 北堂书钞一三三、艺文类聚六九、文选张平子四愁诗注 、太平御览七一0)
上东围项羽,闻樊哙反,旄头公孙戎明之卒不反 ,封戎二千户。(汉书王莽传上晋灼注 )
上欲封侯公,匿不肯复见,曰:“此天下之辨士 ,所居倾国,故号平国君。”(史记项 羽本纪正义、文选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注)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史记项羽本纪正义)
高帝初封侯者,皆赐丹书铁券,曰:“使黄河如 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太平御览五九八、又六三三、困学纪闻十二)
汉已定天下,论群臣破敌禽将,活死不衰,绛灌 、樊哙是也。功成名立,臣为爪牙,世世相属,百世无 邪,绛侯周勃是也。(文选刘子骏移书 让太常博士注)
洪颐烜曰:“案汉书礼乐志注 、陈平传注云:‘楚汉春秋高祖功臣,别有□灌。’” 器案:文选注引楚汉春秋此文,复下以己意曰:“然( 案:文选注所云“然”,当读作“然则”。)□灌自一 人,非□侯与灌婴。”
上败彭城,薛人丁固追上,上被发而顾曰:“丁 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马而去。上即位,欲陈功,上 曰:“使项氏失天下者是子也。为人臣用两心,非忠也 。”使下吏笞杀之。(太平御览三七三 、又六四九)
上封许负为鸣雌亭侯。(史记周 勃世家索隐)
正疆数言事而当,上使参乘,解玉剑以佩之。天
下定,出以为守。有告之者,上曰:“天下方急,汝何
在?”曰:“亡。”上曰:“
正疆沐浴霜露,与我从军,而汝亡,告之何也?”下
廷尉劓。(太平御览六四八)
淮阴武王反,上自击之。张良居守。上体不安, 卧辒车中,行三四里。留侯走,东追上,簪堕被发,及 辒车,排户曰:“陛下即弃天下,欲以王葬乎?以布衣 葬乎?”上骂曰:“若翁天子也,何故以王及布衣葬乎 ?”良曰:“淮南反于东,淮阴害于西,恐陛下倚沟壑 而终也。”(太平御览三九四)
谢公。(史记淮阴侯列传索隐、 汉书韩信传注)
案:此“其舍人得罪于信,信 囚,欲杀之”句,索隐所引也。
岂是乎?(史记黥布列传索隐)
案:此“黥布笑曰‘人相我当 刑而王’”句,索隐所引也。
黥布反,羽书至,上大怒。(文 选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诗注)
下蔡亭长詈淮南王曰:“封汝爵为千乘,东南尽 日所出,尚未足黔徒群盗所邪?而反,何也?”( 文选陆士衡五等论注)
斩告萧何者。(北堂书钞七)
滕公者,御也。(史记樊郦滕灌 列传索隐)
孔将军居左。(汉书高帝功臣表 注)
叔孙通名何。(史记叔孙通传集 解及索隐)
叔孙何曰:“臣三谏不从,请以身当之。”抚剑 将自杀。上离席云:“吾听子计,不易太子。”( 史记叔孙通列传索隐)
四人冠韦冠,佩银环,衣服甚鲜。( 后汉书冯衍传四皓注)
惠帝崩,吕太后欲为高坟,使从未央宫坐而见之 。诸将谏,不许。东阳侯垂泣曰:“陛下日夜见惠帝冢 ,悲哀流涕无已,是伤生也。臣窃哀之。”于是太后乃 止。(艺文类聚三五、太平御览四五七 、又四八八、又五五七)
田子春说张卿云:“刘泽,宗家也。”( 史记燕王世家索隐)
洪颐烜曰:“案世家云:‘高 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集解:‘晋 灼曰:楚汉春秋田子春,汉书燕王传注作字子春。’”
赵中大夫曰:“臣闻:越王句践,素甲三甲。” (文选潘安仁关中诗注)
吴太子名贤,字德明。(史记吴 王濞列传索隐)
韩王信都。(史记韩王信列传索 隐、汉书功臣表注、史通杂说上)
清阳侯王隆。(史记高祖功臣年 表索隐)
洪颐烜曰:“案索隐云:‘史 记与汉书同,而楚汉春秋则不同者,陆贾记事,在高祖 、惠帝时,汉书是后定功臣等列。’”
器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侯第,索隐引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 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 ,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陈武十三,王吸十四 ,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虫逢(当作“达” )十八。史记与汉表同,而楚汉春秋则不同者,陆贾记 事,在高祖、惠帝时,汉书是后定功臣等列,及陈平受 吕后命而定,或已改邑号,故人名亦别。且高祖初定惟 十八侯,吕后令陈平终竟以下列侯第录,凡一百四十三 人也。”
阴陵。(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阳陵 侯傅宽条索隐)
名濆。(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博阳 侯陈濞条索隐)
夜侯虫达。(史记高祖功臣年表 索隐)
南宫侯张耳。(史记高祖功臣年 表索隐)
凭成侯。(史记蒯成侯列传索隐 )
器案:索隐云:“姓周,名□,
音薛。蒯者,乡名。案三苍云:‘蒯乡,在城父县,音
裴。汉书作□,从崩,从邑。’今书本并作蒯,音菅蒯
之蒯,非也。苏林音簿催反。(汲古阁史记索隐单行本
作“苦催反”)晋灼案功臣表,属长沙。崔浩音簿坏反
。(汲古阁史记索隐单行本作“苦坏反”)楚汉春秋作
“凭成侯”,则裴(汲古阁史记索隐单行本作“陪”)
凭声相近,此(汲古阁史记索隐单行本作“
或”)得其实也。”
陆贾消吕氏之谋,与新语同一意。
汉世文章之徒,陆贾、司马迁、刘子政、杨子云 ,其材能若奇,其称不由人。
案:郑氏注曰:“优繇,不 仕也。”文选四五载此文,“繇”作“游”。
案:“新语”原作“典语”, 今据王惟俭训故本校改。孙诒让札移曰:“案‘典’当 作‘新’,新语十二篇,今书具存,史记贾本传及正义 引七录并同,皆不云‘典语’。隋书经籍志儒家云:‘ 梁有典语,十卷,吴中夏督陆景撰。’(亦见马总意林 )与陆贾书别。彦和盖偶误记也。”
器案:“选典诰”当作“进新 语”,诸子篇之“陆贾新语”,本亦误作“陆贾典语” ,不知何以竟一误再误也。
李廷梧刻本,每半页十行,行 十七字。余所据本为北京图书馆藏。有钱谦益题识云: “此书亦余十五时所收,用紫色点过。辨惑篇云:‘众 口之毁誉,浮石沈木。’后为文喜用此语。癸卯九月七 日,东涧遗老书。”有“聋騃道人”白文篆书印。
案:此仅移录史记本传文,而 亦谓之题辞。子汇收刻此书,列为儒家四,并易其名曰 陆子。版心记“万历四年刊”及“万历五年刊”云。
案:万历十年,胡维新刻两京 遗编,收入新语为第一种。
案:是本题署为:“明兵部侍 郎范钦订,男大冲校刻”。
案:传归有光搜辑诸子汇函卷 十四之云阳子,即陆贾新语,此明人惯为古书易名之恶 习。诸子汇函有文震孟丙寅序,亦黎丘之鬼耳。
案:此收入快书第三十二种, 云“朱君复删本”也。
辨证曰:“嘉锡案:自来目录家皆以新语为 陆贾所作,相传无异词,至提要始创疑其伪,而其所考 ,至为纰缪,不足为据。如所引汉书司马迁传,考之汉 书,实无其文,迁传终篇,未尝言及陆贾新语,其赞中 惟言:‘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 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亦无取陆贾新语作史 记之语。惟高似孙子略卷三云:‘班固称太史公取战国 策、楚汉春秋、陆贾新语作史记。’此盖似孙误记,而 提要误信之,未及覆考之汉书本传也。(卷五十一杂史 类战国策提要后案语引班固语,尚不误。)考后汉书班 彪传、史通古今正史篇述史记所采书,皆与迁传赞同, 他书亦无取新语作史记之说,则是书之文,悉不见于史 记,固其宜也。”
王充论衡本性篇引陆贾曰:“天地生人也,以礼 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则顺;顺谓之道。”今本 亦无其文。
辨证曰:“案:是书贾本传作十二篇,汉志 儒家陆贾二十三篇,提要既知为兼他论述计之,则论衡 本性篇所称引之语,称‘陆贾曰’,不称‘新语曰’, 自是贾他论述中之文。故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五新语叙谓 :‘本性篇所引,当在汉志二十三篇中。’则今本之无 其文,亦不足异。论衡书虚篇引陆贾曰:‘离娄之明, 不能察帷薄之内,师旷之聪,不能闻百里之外。’其文 亦不见于今本。又薄葬篇云:‘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 用为务。然而世尚厚葬,有奢泰之失者,儒家论不明, 墨家议之非故也。墨家之议右鬼,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 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类以为效验。儒者不从 ,以为死人无知,不能为鬼;然而赙祭备物者,示不负 死以观生也。陆贾依儒而说,故其立语,不肯明处。’ 今新语无论鬼神之语,此亦引贾他着述也。西京杂记卷 三曰:‘樊将军哙问于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 ,云有瑞应,岂有是乎?陆贾应之曰:有。夫目●得酒 食,灯火花得钱财,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 。小既有征,大亦宜然。故目●则咒之,灯火花则拜之 ,干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 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 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 取也。’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五引殷芸小说略同。西京 杂记乃晋葛洪杂钞诸书为之,说详彼书条下,此所记陆 贾之语,以意度之,必出于陆贾二十三篇之中,盖就论 衡所引观之,知贾喜论性命鬼神之事;此条之论瑞应, 与书之宗旨体裁,正复相合也。贾所着书,除新论外, 其可考者如此,提要及严氏仅引本性篇一条,盖犹考之 未详矣。”
又谷梁传至汉武帝时始出,而道基篇末乃引谷梁 传曰,时代尤相抵牾。其殆后人依讬,非贾原本欤?
辨证曰:“案谷梁传出世时代,御览卷六百
十引桓谭新论云:‘左氏传世后百余年,鲁谷梁赤为春
秋,残略多所遗失。又有齐人公羊高,缘经作传,弥失
其本事矣。’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章,疏引
郑玄云:‘谷梁近孔子,公羊正当六国之亡。’(此郑
释废疾之文)汉书儒林传云:‘汉兴,高祖过鲁,申公
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
丘江公尽能传之。’又云:‘
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并无谷梁传至
武帝时始出之说。提要之意,盖以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
于鲁申公,申公之学,惟江公尽能传之,申公至武帝时
年八十余乃卒,而江公在武帝时与董仲舒并,(以上并
见儒林传)因谓谷梁传至是始出,为贾所不及见;不知
申公为浮邱伯弟子,其谷梁春秋之学,自当是受之于伯
,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师盖即浮邱伯,其
时贾方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居左右;吕太后时,浮邱伯
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
见楚元王传及儒林传)贾亦方为陈平画与绛侯交欢之
策,(均见贾传)是贾与浮邱伯正同时人,又同处一地
,何为不可以见谷梁春秋乎?新语资质篇云:‘鲍丘之
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蒿庐之下,而不
录于世,利口之臣害之也。’盐铁论毁学篇云:‘李斯
与包邱子俱事荀卿,包邱子不免于瓮牖蒿庐。’又云:
‘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而荀卿为之
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包邱子饭麻蓬藜,条道白屋
之下,乐其志,安之于广厦刍豢,无赫赫之势,亦无戚
戚之忧。’与新语所言鲍丘、李斯之事合,饭麻蓬藜修
道白屋之下,即所谓伏隐蒿庐之下,包邱即鲍邱,古字
通用。(文苑英华卷八百五顾况华亭县令包公壁记云:
“鲍靓通灵之士,秦有包邱,汉有包咸。”是唐人尚以
鲍邱与包邱为一姓也。)包又与浮通,左氏隐八年经浮
来,谷梁作包来,是其证。鲍邱子即浮邱伯,(汪中荀
卿子通论、顾千里盐铁论考证后序、沈钦韩汉书疏证卷
二十七,均谓包邱子即浮邱伯,今参用其意,更详加考
证如此。)浮邱伯为孙卿门人,见楚元王交传。贾着新
语,在申公卒业之前,浮邱尚未甚老,贾之年辈当亦与
相上下,而贾极口称之,形于奏进之篇,其意盖欲以此
当荐书,则其学出于浮邱伯,尤有明征。谷梁传序疏云
:‘谷梁子名俶,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
,为经作传,传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
翁。’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四云:‘申公受诗浮邱伯
,伯,荀卿门人,申于诗为再传,何独于春秋而亲受业
乎?且申至武帝初年八十余,计其生当在秦初并天下日
,荀卒已久,疏凡此等,俱悠谬不胜辨。’沈钦韩汉书
疏证卷三十四云:‘案申公之年,不能逮事荀卿,而其
师浮邱伯也,盖荀卿传浮邱伯,浮邱伯传申公。’其说
是也。浮邱伯以诗及谷梁传授弟子,贾与之同时,敬其
德行,安知其不从之问春秋大义,如司马迁之问故于孔
安国耶?特贾非专门名家,故儒林传不列其名耳。则其
引谷梁传,曾何足异乎?(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所云:‘
汉兴,天下惟有易、卜。至文帝时,诗始萌芽。至武帝
,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者,
特谓文、景以前诸儒,皆孤经传授,至武帝时,邹、鲁
、梁、赵,皆有先师,其传始广耳。考之汉书楚元王传
:‘交与申公受诗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
书,各别去,元王至楚,高后时,浮邱伯在长安,元王
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又儒林传云:‘汉兴,言易
,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
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
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又
云:‘汉兴,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
孝文时,徐生以颂为礼官大夫。胡毋生治公羊春秋,为
景帝博士。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皆修春秋左
氏传。’是则诗之萌芽,早在高后之时,而礼与春秋,
自汉兴已有先师矣,安得执刘歆之言,谓谷梁传至武帝
时始出乎?)辨惑篇引鲁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事,与谷
梁传略同,而其词加详。公羊既无其事,左传所载复不
同,知其用谷梁义也。‘两君升坛,两相处下,而相欲
揖’,传作‘两君就坛,两相相揖’,‘夷狄之民何求
为’,传作‘夷狄之民何来为’,‘使优□□于鲁公之
幕下’,传作‘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可以考见古
今传文之异。至德篇云:‘鲁庄公一年之中,以三时兴
筑作之役,(案谓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
秋筑台于秦也。)规固山林草泽之利,与民争田渔薪菜
之饶,刻桷丹楹,眩曜靡丽,收十二之税,不足以供回
邪之欲,膳不用之好,以快(“快”字原缺,据治要补
。)妇人之目,财尽于骄盈,人力罢于不急,上困于用
,下饥于食,乃遣臧孙辰请(原缺二字)于齐,仓廪空
匮,外人知之,于是为宋、陈、卫所伐。’考谷梁庄二
十八年冬筑微传云:‘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
虞之,非正也。’臧孙辰告籴于齐传云:‘
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古者税什一,丰年补
败,不外求而上下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
艾,而百饥,君子非之。’三十一年秋筑台于秦传云:
‘不正,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且财尽则怨,力
尽则怼,君子危之,故谨而志之也。’贾说全出于此。
所谓规固山林草泽之利,与民争田渔薪菜之饶者,左氏
、公羊皆无此事,知贾为用谷梁师说也。明诫篇云:‘
圣人察物,无所遗失,上及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草木昆
虫,(原缺三字)鹢之退飞,治五石之所陨,所以不失
纤微。至于鸲鹆来,冬多麋,言鸟兽之类(原缺三字)
也。十有二月李梅实,十月殒霜不杀菽,言寒暑之气失
其节也。鸟兽草木尚欲各得其所,纲之以法,纪之以数
,而况于人乎?’案谷梁僖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都传云
:‘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
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
而已。石、鶂犹且尽其辞,而况于人呼?故五石、六鹢
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范宁注云:“不遗细微
,故王道可举。”)此亦左氏、公羊所未言,知贾说本
于此也。以此数条推之,知全书所言春秋时事,皆用谷
梁家法,又不独道基篇所引一条而已。(近人刘师培左
庵集卷二春秋三传先后考云:“周季汉初之儒,凡治春
秋,均三传并治,非惟荀卿之书可征也,观陆贾新语道
基篇,明引谷梁传,而辅政、无为、至德、怀虑、明诫
诸篇,均述公羊谊,为繁露所本。若辨惑一篇,甄引孔
子论嘉乐诸言,则又悉本左传。”又左氏学行于西汉考
云:“新语之说,多本公、谷,然辨惑篇载孔子‘嘉乐
不野合’二语,均本左传,则贾兼通三传。”余谓贾兼
左传,诚如刘说,但不过引用其语耳;至其说春秋大义
,实用谷梁家法。若春秋繁露之说,或有与贾相似者,
此自仲舒被服新语耳,不得以贾为述公羊谊也。盖公羊
传至汉景帝时始由公羊寿与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当
汉初时,尚是口说相传,贾未必得闻之。若谷梁则贾亲
从浮邱伯游,自得从之问故也。)又至德篇末有‘故春
秋谷’四字,其下文阙佚,盖亦引谷梁传也。杨士勋谷
梁疏谓‘谷梁子为经作传’,而徐彦公羊疏则谓:‘谷
梁亦是着竹帛者,题其亲师故曰谷梁传。’二说不同,
今亦不敢断其孰是。(四库提要卷二十六云:“疑徐彦
之言为得其实。”)然既为贾所征引,足知其着竹帛先
于公羊,桓谭、郑玄之言,信而有征矣。汉儒诸经师说
虽多亡佚,然其遗文,散见诸书者,多可裒集;惟谷梁
春秋,以后人治之者鲜,汉儒之说几希殆绝,贾书幸而
仅存其说,犹在申公、瑕邱江公之前,去着竹帛时未远
,微言大义,皆有所受,治经者宜若何宝重之乎?有清
一代,经学极盛,而于贾之谷梁义,鲜称述之者,岂非
为提要不根之说所惑耶?”
考马总意林所载,皆与今本相符。李善文选注于 司马彪赠山涛诗引新语曰:“楩梓仆则为世用。”于王 粲从军诗引新语曰:“圣人承天威,承天功,与之争功 ,岂不难哉?”于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引新语曰:“高台 百仞。”于古诗第一首引新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 云之鄣日月。”于张载杂诗第七首引新语曰:“建大功 于天下者,必垂名于万世也。”以今本核校,虽文句有 详略异同,而大致亦悉相应,似其伪犹在唐前。惟玉海 称:“陆贾新语,今存于世者,道基、术事、辅政、无 为、资贤(当作“质”)、至德、怀虑才七篇。”此本 十有二篇,乃反多于宋本,为不可解;或后人因不完之 本,补缀五篇,以合本传旧目也。
辨证曰:“案严氏新语叙曰:‘史记本传十
二篇,汉书同,艺文志作二十三篇,疑兼他论撰计之。
史记正义引梁七录:新语二卷,陆贾撰。隋志、旧、新
唐志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皆不着录。
王伯厚汉艺文志考证云:今存道基、术事、无为、资质
、至德、怀虑七篇。盖宋时佚而复出,出亦不全。至明
弘治间,莆阳李廷梧字仲阳,得十二篇足本,刻版于桐
乡县治,后此有姜思复本、胡维新本、子汇本、程荣、
何镗丛书本,皆祖李廷梧。或疑明本十二篇,反多于王
伯厚所见,恐是后人因不全之本,补缀五篇以合本传篇
数;今知不然者,群书治要载有八篇,(按见治要卷四
十)其辨惑、本行、明诫、思务四篇,皆非王伯厚所见
,而与明本相同。文选张载杂诗注引“建大功于天下者
,必垂名于万世也”,古诗行行重行行注引“邪臣之蔽
贤,犹浮云之鄣日月”,今在辨惑篇;王粲从军诗注引“
圣人承天威,承天功,与之争功,岂不难哉”,今在
本行篇;意林所载“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
以直为曲”,今在辨惑篇;“
玉斗酌酒,金碗刻镂,所以夸小人,非厚己也”,今
在本行篇;足知多出五篇,是隋、唐原本。’严氏所考
,足以释提要之疑。群书治要为修四库书时所未见,提
要不知其所载新语同于今本,固不足怪;独是提要既谓
此书之伪,似在唐前,又谓后人因不完之本补缀五篇。
夫所谓不完之本者,即王伯厚之所见也,伯厚为南宋末
人,信如提要之言,则必伯厚所见之七篇为唐以前人所
伪作,今本多出之五篇,出于宋以后人之伪作而后可;
乃其所引意林及选注所谓与今本虽有详略异同而大致亦
悉相应者,竟多见于后出之篇;然则此五篇者,究出于
唐以前耶?宋以后耶?可谓自相矛盾,多所抵牾者矣。
考宋黄震日钞卷五十六云:‘新语十二篇,汉大中大夫
陆贾所撰。一曰道基,言天地既位,而列圣制作之功。
次曰术事,言帝王之功,当思之于身,舜弃黄金,禹捐
珠玉,道取其至要。三曰辅政,言用贤。四曰无为,言
舜、周。五曰辨惑,言不苟合。六曰慎微,言谨内行。
七曰资质,言质美者在遇合。八曰至德,言善治者不尚
刑。九曰怀虑,言立功当专一。十曰本行,言立行本仁
义。十一曰明诫,言君臣当谨言行。十二曰思务,言闻
见当务执守。此其大略也。’其所叙篇目,与今本皆合
,且能每篇言其作意,是十二篇未尝阙也。黄氏与王伯
厚皆生于宋末,正是同时之人;然则当时自有两本,一
只七篇,一则十二篇,王氏偶见不全之本耳。乃提要遽
谓宋本只七篇,余出后人补缀,严氏亦谓宋时佚而复出
,出亦不全,皆不考之过也。”
今但据其书论之,则大旨皆崇王道,黜霸术,归 本于修身用人。其称引老子者,惟思务篇引“上德不德 ”一语,余皆以孔氏为宗,所援据多春秋、论语之文, 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流传既久,其真 其赝,存而不论可矣。
辨证曰:“案班固宾戏云:‘近者,陆生优 游,新语以兴;董生下帷,发藻儒林;刘向司籍,辨章 旧闻;杨雄覃思,法言、太玄;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 圣之壶奥,婆娑呼术艺之场,休息呼篇籍之囿,以全其 质,而发其文。’(汉书叙传、文选卷四十五)汉书高 祖本纪云:‘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 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高纪此 节,史记所无,班固采自太史公自序,但自序无“陆贾 造新语”一句,又班氏所自增。)论衡案书篇云:‘新 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案汉书河间献王传 云:“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注:“师古曰:‘ 被服,言常居处于其中也。’”通鉴卷十八胡注:“被 服者,言以儒术衣服其身也。”与颜注虽异,而意亦不 甚相远。王先谦汉书补注定从胡注,未为不可;乃又云 :“史记作‘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则谓不服奇邪,不 苟行止也。”此则纯出臆说,未免画蛇添足。如此文之 董仲舒相被服,可以不服奇邪解之乎?)皆言君臣政治 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 古圣之言,不能过增。陆生之言,未见遗阙;而仲舒之 言雩祭可以应天,土龙可以致雨,颇难晓也。’又超奇 篇:‘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 。’又云:‘陆贾消吕氏之谋,与新语同一意。’其为 汉人推重如此。王充谓其言君臣政治得失,论说世事, 与今本体裁亦复相合,知新语确为敷陈治道之书,非记 事之书。且班固称之曰:‘究先圣之壶奥,婆娑术艺, 休息篇籍。’王充称之曰:‘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 不能过增。’则其崇王道,黜霸术,援据春秋、论语, 以孔氏为宗,正不待作提要之时,读其书而始知之也。 况班固以之与董仲舒、刘向、扬雄并言,又与萧何、韩 信、张苍、叔孙通诸家之开国制作同称,其重之也至矣 。王充谓新语盖董仲舒相被服,是仲舒固亦推服其书, 故充屡以二人之书相衡较,且谓仲舒不如贾;然则提要 所谓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者,不独不足为奇 ,尚嫌高视仲舒,所以赞贾者,未及其量也。黄震日抄 卷四十六谓:‘汉初诸儒,未有贾比。’卷四十七又谓 :‘贾庶几以道事君者。’其称誉贾甚至;然其卷五十 六又谓:‘此书似非贾之本真。’则其识亦尚未足以知 贾矣。严氏叙云:‘子书,新语最纯最早,贵仁义,贱 刑威,述诗、书、春秋、论语,绍孟、荀而开贾、董, 卓然儒者之言,史迁目为辨士,未足以尽之。’严氏此 论甚善。虽其意亦取之于提要,然提要非真能知新语者 ,惟严氏乃能知之耳。但严氏又谓谷梁传孝武始立学, 非陆贾所预见,则犹未免惑于提要之说。谷梁传由荀卿 、浮邱伯以授之申公,贾与浮邱伯同时相善,何为不可 预见乎?且据儒林传,谷梁春秋至宣帝时始征江公孙为 博士,孝武时未尝立诸学官也。道基篇所引谷梁传曰: ‘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今谷梁传无其文,钟文 蒸谷梁补注谓此语乃汉志所称谷梁外传、谷梁章句之语 ,而通谓之传。’(见补注卷首论传篇)其说似为得之 。严氏谓贾所见者,谷梁旧传,疑瑕邱江公所受于鲁申 公者,其本复经改造,非谷梁赤之旧。亦未必然也。要 之,贾在汉初,粹然儒者,于诗、书煨烬之余,独能诵 法孔氏,开有汉数百年文学之先,较之贾、董为尤难, 其功不在浮邱伯、伏生以下,故班固、王充皆亟称之, 汉高以马上得天下,不知重儒,贾独为之称说诗、书, 陈述仁义,本传言其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论衡 书解篇云:‘高祖既得天下,马上之计未败,陆贾造新 语,高祖粗纳采。’后汉书儒林谢该传载孔融上书荐该 曰:‘臣闻高祖创业,陆贾、叔孙通进说诗、书。’则 汉初之拨乱反正,贾有力焉。融以贾与叔孙通、范升、 卫宏而言,亦以贾为经学之儒也。然贾实具内圣外王之 学,非叔孙通辈陋儒所敢望,惜乎未尽其用,否则经术 之兴,不待汉武时也。史迁乃曰:‘余读陆生新语书十 二篇,固当世之辨士。’夫新语岂飞箝捭阖书耶?然则 国人皆以孟子为好辩,又何为读之废书而叹也!本传叙 贾着新语,但粗述存亡之征,盖其不足以知陆生如此; 班固之智虽足以知之,而其为贾作传,仅删去粗述存亡 之征一语,(此盖不以史记为然,有意删去。)其他皆 沿袭史记,无所发明,传赞虽改作,但称其附会将相, 以彊社稷,身名俱荣,竟不复道及新语;叙传亦只言从 容讽议,博我以文而已。(博我以文,即指新语言之。 )后儒因之,遂鲜称述之者。幸而遗书具在,犹可考见 其学问,而提要不能博考,臆决唱声,诬为赝作,岂不 重可叹哉!愚故逐条辨驳,表而出之,无使读者惑焉。 ”
所载卫公子鱄奔晋一条,与三传皆不合,莫详所 本。中多阙文,亦无可校补。所谓文公种米,曾子驾羊 诸事,刘昼新论、马总意林皆全句引之,知无讹误,然 皆不知其何说。又据冰嗝报之语,训诂亦不可通。古书 佚亡,今不尽见,阙所不知可也。
辩证曰:“案新语明诫篇云:‘故春秋书卫
侯之弟鱄出奔晋,书鱄绝骨肉之亲,弃大夫之位,越先
人之境,附他人之域,穷涉寒饥,织履而食,不明之效
也。’考谷梁襄二十七年传云:‘卫杀其大夫宁喜,卫
侯之弟专出奔晋。专,喜之徒也。专之为喜之徒何也?
己虽急纳其兄,与人之臣谋弑其君,是亦弑君者也。专
,其曰弟何也?专有是信者,君赂不入乎喜而杀喜,是
君不直乎喜也,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专
之去,合乎春秋。’是谷梁未尝以绝骨肉之亲责鱄;左
氏叙鱄事,意多褒美;公羊亦无贬辞。故提要以新语为
与三传不合。然新语之织履,即谷梁之织絇也,(礼记
玉藻注云:“絇,履头饰也。”)此事左氏、公羊皆不
载,则仍是用谷梁义也。谷梁虽谓鱄之去合乎春秋,然
又谓鱄亦弑君者,则于鱄有所不满,陆生因谓之不明。
公羊何休注云:‘传极道此者,是献公无信,刺鱄兄为
彊臣所逐,既不能救,又移心事剽,背为奸约,献公虽
因喜得反,诛之小负,未为大恶,而深以自绝,所谓守
小信而忘大义,拘小介而失大忠。’夫所谓忘大义失大
忠者,正责其弃骨肉之亲,而轻去其国也。或者,谷梁
先师亦有此说,而贾叙之耳。何休之说公羊,与新语同
,则不得谓之与三传皆不同矣。(何休之说亦非公羊传
本意,故陆贾之说不必定为谷梁本传所有。)淮南子泰
族训云:‘夫观逐者于其反也,而观行者于其终也。故
舜放弟,周公杀兄,犹之为仁也。文公树米,曾子架羊
,犹之为智也。’高诱注云:‘文公,晋文公也。树米
,而欲生之也。架,连架,所以备知也。’(末句不甚
可解。)此亦望文为说,而不能详其本事者。说苑杂言
篇亦云:‘文公种米,曾子驾羊,孙叔敖相楚,三年,
不知轭在衡后,务大者固忘小。’然则此固相沿古语,
汉人习用者矣。刘子新论观量篇作‘晋文种米,曾子植
羊’,文又小异。世说尤悔篇云:‘简文见田稻不识,
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
赖其末,而不识其本!’刘孝标注云:‘文公种菜,曾
子牧羊,纵不识稻,何所多悔?此言必虚。’亦用此二
语,‘米’作‘菜’,‘驾’作‘牧’,疑后人不得其
解而妄改之。详数书之意,盖言米不可种,羊不可驾,
此众人之所知,而晋文、曾子不知,世或以为不智;然
君子之智,有大于此者,故新语曰:‘智者之所短,不
如愚者之所长。’(见辅政篇)说苑曰:‘
务大者固忘小。’刘孝标亦谓‘无所多悔’也。但终
不能得其本事耳。资质篇云:‘夫穷泽之民,据冰嗝报
之士,或怀不羁之才。’各本皆同,故提要以为训诂不
可通。然考群书治要卷四十引此句作‘据冰接耜之士’
,则固文从字顺,无不可通者,今本传写误耳。”(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子部一儒家类一)
又云:世儒之愚,有赵他之感,鸿文之人,陈陆 贾之说。都穆云:“文章与时高下,质而不俚,必曰先 秦、两汉,若陆贾新语,殆其一也。”( 王谟编汉魏丛书)
按此汉人着书之始,新语外,又有楚汉春秋、感
春赋,文心雕龙所谓“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也
。承秦燔之后,遇骂儒之主,而能使每篇称善,左右皆
呼万岁,斯其启沃之功大矣。王仲任谓:“
新语参贰经传,言可采,行足观。”王弇州讥其浅显
,无甚高倜傥之见,过矣。
器案: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权 谋云:“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本注:“ 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 陆贾、淮南王三百五十九篇,(原作“种”,今从刘奉 世说改正)出司马法,入礼也。”古书杀青缮写,着于 竹帛,往往裁篇别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中庸说二 篇,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礼本经,盖此 之流。”今案:以其别出,故有说,犹弟子职之有说三 篇也。又六艺略论语类孔子三朝记七篇,师古曰:“今 大戴礼有其一篇。”又六艺略孝经类弟子职一篇,师古 注引应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书。”案今为管子第 五十九篇。隋书经籍志着录夏小正一卷,戴德撰,今载 于大戴礼记;又月令章句十二卷,蔡邕撰,今月令载于 礼记,盖汉代一家之书,就其性质而分别单行者,固不 乏其例矣。七略以伊尹以下九家之言兵权谋者,别出单 行,班固则以之并入儒、道、纵横、杂各家之全书,故 于七略之兵权谋省去此九家也。汉志道家鹖冠子一篇, 韩愈所见为十六篇(读鹖冠子),今本十九篇,其中多 与庞暖问答之语,寻兵权谋有庞暖三篇,盖当时即以庞 暖书傅合,羼入鹖冠,班固以其复出,故省兵家之鹖冠 而留庞暖。又六艺略礼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此即班 氏所云“出司马法入礼也。又诸子略道太公谋八十一篇 ,兵八十篇及今本管子之兵法,荀子之议兵,淮南子之 兵略等篇,皆当在所省二百五十九篇之内。至艺文志儒 家陆贾二十三篇,本传十二篇,今本篇数与本传合,与 汉志不合,盖汉志所着录者乃合并兵权谋家之陆贾,故 得二十三篇,然则兵权谋家之陆贾为班氏所省者,当为 十一篇也。陆贾盖以儒家而兼兵家,故于汉之得天下与 治天下,于新语“粗述”之余,复有专言“马上”之道 也。然则今传世之新语,当为七略分别着录于儒家之本 即新语,而非班氏省兵权谋家十一篇入儒家二十三篇之 本,儒家新语十二篇,既合于陆贾二十三篇之中,故汉 志不见着录,非班氏之大忘也。然则新语是七略本行世 ,而汉志着录本失传耳。前贤言陆贾书者多不了,盖未 注意及兵权谋家所省之陆贾耳。
案:铁桥漫稿卷三答徐星伯同 年书附所着书目,有“陆贾新语二卷,可均辑。”其乡 人范锴花笑庼杂笔卷四亦登载严氏所着书目,大半未刊 行,陆贾新语其一也。
案:周氏谓汉志儒家着录者为 新语,而不知实乃陆贾,亦可谓鲁莽灭裂矣。
戴桐孙携孙渊翁家藏子汇本(万历四年刻)及旧 影抄明胡维新本(序作于万历间),抄本内有朱笔添改 处,渊翁跋云:“不知何人据别本所增(余校中所引别 本指此),两家互有详略,群书治要所不载者,两本差 备,然皆不能无臆改也。”又有姜思复本(明弘治间刻 ),亦出渊翁家,虽在子汇本之前,而讹脱尤甚。余此 所校,系汉魏丛书本,首载(原误“在”)弘治间钱福 序,称莆阳李廷梧始梓是本,当就李本重刻,故中间阙 字多于他本,而文少讹错,尚无臆改也。道光七年闰月 ,长洲宋翔凤记。(俱见浮溪精舍丛书 新语宋翔凤校本)
案:扉页纪年为丁巳夏五,则 一九一七年也。
陆贾者〔一〕,楚人也〔二〕。以客从高祖定天 下,名为有口辩士〔三〕,居左右,常使诸侯。
〔一〕 汉书无“者”字。
〔二〕 索隐:“案:陈留风俗传云 :‘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 楚。贾其后。’又陆氏谱云:‘齐宣公支子达,食菜于 陆。达生发,发生皋,适楚。贾其孙也。’”器案:元 和姓纂十一屋:“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 于平原陆乡,因氏焉。汉大中大夫陆贾,子孙过江,居 吴郡吴县。”唐书宰相世系表同,“陆乡”上有“般县 ”二字。陆氏谱之“齐宣公”,当作“齐宣王”,盖此 乃田氏之齐,非太公之齐也。陆浑氏则戎姓,晋侯谓晋 顷公,晋灭陆浑,陆浑子奔楚,见左传昭公十七年。陈 留风俗传谓贾为陆浑子之后,非是。
〔三〕 “名为有口辩士”,汉书作 “名有口辩”,说苑奉使篇与史记同。师古曰:“时人 皆谓其口辩。”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以下简称考证 )曰:“艺文类聚(案见卷五十三)引史无‘士’字, 与汉书合。”
及高祖时〔一〕,中国初定,尉他〔二〕平南越
,因王之〔三〕。高祖使陆贾赐尉〔四〕他印为南越王
。陆生〔五〕至,尉他魋结〔
六〕箕倨〔七〕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八〕曰:“
足下〔九〕中国人〔一0〕,亲戚〔一一〕昆弟坟墓在
真定〔一二〕。今足下反天性〔一三〕,弃冠带〔一四
〕,欲以区区〔一五〕之越与天子抗衡〔一六〕为敌国
,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一七〕,诸侯豪桀并起
,唯〔一八〕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一九〕
,自立为西楚霸王〔二0〕,诸侯皆属,可谓至彊〔二
一〕。然汉王起巴、蜀〔二二〕,鞭笞天下〔二三〕,
劫略诸侯〔二四〕,遂诛项羽灭之〔二五〕。五年之闲
,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
越,不助天下诛暴逆〔二六〕,将相欲移兵〔二七〕而
诛王〔二八〕;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二九〕且休之
,遣使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三0〕。君王宜郊迎〔
三一〕,北面〔三二〕称臣,迺欲以新造〔
三三〕未集〔三四〕之越,屈彊于此〔三五〕。汉诚
闻之,掘烧王先人冢〔三六〕,夷灭宗族〔三七〕,使
一偏将〔三八〕将十万众临越,则〔三九〕越杀王降汉
,如反覆手耳〔四0〕。”
〔一〕 汉书无“及高祖”三字,艺 文类聚引史记,与汉书同。
〔二〕 索隐:“赵他为南越尉,故 曰‘尉他’。他音驼。”正义:“他,音徒何反。赵他 ,真定人,为龙川令,南海尉任嚣死,使他尽行南海尉 事,故曰尉他。后自立为南越王。”(据会注考证本) 案:汉书、说苑奉使篇作“佗”,师古曰:“佗,音徒 何反。”张文虎校史记札记曰:“柯,凌本作‘佗’, 下同。”
〔三〕 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 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 ,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 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 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 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 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 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 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 :‘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 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 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四〕 汉书无“陆”字“尉”字, 艺文类聚引史记同汉书。考证曰:“高山寺本,‘陆贾 ’作‘陆生’。”案:此为汉十一年事。
〔五〕 汉书“陆生”作“贾”。说
苑同史记。案:汉人言生或言先,犹言先生。史记儒林
传:“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正义:“
公、生,其处号也。”又曰:“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
礼自鲁高堂生。”索隐:“谢承云:‘秦氏季代,有鲁
人高堂伯。’则伯是其字。云生者,自汉已来,儒者皆
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又匈奴传:“其儒先以为
欲说,折其辩。”集解:“先,先生也,汉书作‘儒生
’也。”汉书高帝纪上:“以魏地万户侯封生。”师古
曰:“生,犹言先生。”又晁错传:“学申、商刑名于
轵张恢生所。”(
史记晁错传作“张恢先”,集解:
“徐广曰:‘先即先生。’”)又:“公卿言邓先。”
师古曰:“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又梅福传:“夫叔
孙先非不忠也。”师古曰:“先,犹言先生也。”又霍
光传先言茂陵徐生,人为徐生上书则称茂陵徐福。又贡
禹传:“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下文载诏语
,凡七称生,师古曰:“生,谓先生也。”经典释文叙
录:“鲁扶卿,郑云扶先,或说,先,先生。”
〔六〕 集解:“服虔曰:‘魋音椎
。今兵士椎头结(汉书注引作“
髻”)。’”索隐:“魋,直追反
。结音计。谓为髻一撮似椎为结之,故字从结。且案:
其‘魋结’二字,依字读之亦得。谓夷人本被发左衽,
今他同其风俗,但魋其发而结之。”师古曰:“结读曰
髻。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今案:说苑作“
椎结”。
〔七〕 艺文类聚引史记“倨”作“
踞”,与汉书同。师古曰:“箕踞,谓伸其两脚而坐。
亦曰箕踞,其形似箕。”齐树楷史记意曰:“
尉他箕踞见陆生,与高帝洗足见郦
生,相映。”
〔八〕 汉书、说苑无“进”字,艺 文类聚引史记同汉书。
〔九〕 酉阳杂俎前集一礼异:“秦 、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于皇太子言殿下,将言麾下 ,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父母言膝下 ,通类相称言足下。”(“称言”原作“言称”,今从 类说本)事物纪原公式姓讳部:“异苑曰:‘介之推逃 禄,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其功, 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当缘此尔。史记 ,战国之士,或上书时君,或谈说君前,及相与论难, 多相斥曰足下,盖自七国相承至今也。”
〔一0〕艺文类聚引史记“人”上有 “之”字。王治皞史记榷参下:“陆生拏把尉他处,只 在‘真定人’(应曰“中国人”)三字。彼王粤,却也 内顾。文帝修祠其亲冢,官其昆弟,真得怀远之法。”
〔一一〕古代称父母为亲戚。墨子节
葬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国者,其亲戚死,●其肉而弃
之,然后埋其骨,迺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
,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
为孝子。”荀子议兵篇:“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
”新序杂事三作“
欢然如父母”,(韩诗外传三作“
欢如父子”)汉书刑法志作“欢若亲”。左传昭公二十
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亲戚为戮,不可以莫
之报也。’”亲戚,谓其父奢也。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篇
:“曾子曰:‘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史记
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正义:“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
也。”
〔一二〕索隐:“赵地也。本名东垣 ,属常山。”
〔一三〕师古曰:“偝父母之国,无 骨肉之恩,是反天性也。”
〔一四〕史记天官书:“内冠带,外 夷、狄。”冠带谓华族,与四夷对言。汉书严助传:“ 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 理也。”文义与此同,正谓南越非冠带之国也。
〔一五〕师古曰:“区区,小貌。”
〔一六〕“抗”,汉书作“伉”,景 佑本、武英殿本作“抗”,说苑亦作“抗”。索隐:“ 案:崔浩云:‘抗,对也。衡,车轭上横木也。抗衡, 言两衡相对拒,言不相避下。’”
〔一七〕“政”,汉书作“正”,师 古曰:“正亦政也。”
〔一八〕“惟”,汉书作“唯”,古 通。
〔一九〕“项羽”,汉书、说苑作“ 项籍”。“倍”,汉书作“背”,古通。
〔二0〕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为 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正义:“货殖传云:‘ 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也。彭城以东,东 海、吴、广陵为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 沙为南楚。’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 彭城为西楚。’”
〔二一〕汉书“彊”下有“矣”字。
〔二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
曾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
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
中,都南郑。”正义:“括地志云:‘南梁州所理县也
。’”又高祖本纪:“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
蜀、汉中,都南郑。”正义:“
梁州,本汉中郡,以汉水为名。”
集解:“徐广曰:‘三十二县。’”张文虎曰:“集解
三十二县,旧刻作‘四十二县’,汉书云‘四十一县’
,汉纪同,据汉志,汉中郡十二县,蜀郡十五县,巴郡
十一县,则共三十八县。”
〔二三〕文选贾谊过秦论:“执敲扑 以鞭笞天下。”鞭笞,犹今言鞭挞。
〔二四〕汉书、说苑作“劫诸侯”。
器案:此即史记高纪所言“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
彭城”也。(史记叔孙通传:“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
入彭城。”)汉书高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
(又汉王数羽之十大罪,有云:“擅劫诸侯兵入关,罪
三也。”)史记项羽本纪作“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
六万人,东伐楚。”集解:“徐广曰:‘一作劫。’”
索隐:“按汉书,见作‘劫’字。”正义:“
凡兵初降,士卒未有指麾,故须劫
略而行。”则正释“部”为“劫略”也。汉纪作“汉王
率诸侯之师凡五十六万人”,通鉴亦作“汉王以故得率
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项羽本纪下文又云:“独鲁不
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又太史公曰:“三年遂将
五诸侯灭秦。”然则劫字自有部、将、率之义,而单言
之曰劫,复言之则曰劫略也。
〔二五〕汉书、说苑无“灭之”二字 。
〔二六〕汉书此句上有“而”字。
〔二七〕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右 移,上军未动。”杜预注:“言余军皆移去,唯上军在 。”则移兵犹言出师也。
〔二八〕考证:“枫山本‘诛王’作 ‘诛君王’。”
〔二九〕汉书、说苑无“故”字。史 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 诛。”
〔三0〕史记南越列传:“汉十一年
,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
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又高祖本纪:“
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文
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剖符锡壤,而光祖考。”张
铣注:“剖,分也。符者,所以诸侯与天子分之,各执
一契,举动所为,必合于契,然后承命而行之。”
〔三一〕师古曰:“郊迎,谓出郊而 迎。”又司马相如传注师古曰:“迎于郊界之上也。”
〔三二〕史记田单列传:“王蠋布衣 也,义不北面于燕。”谓北面称臣也。孟子万章上:“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
〔三三〕尚书君奭:“厥乱明我新造 邦。”正义:“其治理足以明我新成国矣。”项羽本纪 :“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
〔三四〕师古曰:“集犹成也。”案
:尚书武成:“大统未集。”孔氏传:“大业未就。”
汉书荆燕吴传赞:“天下未集。”师古曰:“
集,和也。”
〔三五〕正义:“屈彊,谓不柔服也
。”(据会注考证本)汉书作“
屈强”,师古曰:“屈音其勿反。
屈强,谓不柔服也。”
〔三六〕汉书、说苑“冢”下有“墓 ”字。考证:“枫山本、三条本‘冢’下有‘墓’字, 与汉书合。”
〔三七〕汉书、说苑作“夷种宗族” ,师古曰:“夷,平也,谓平除其种族。”器案:由颜 注则“夷种宗族”,实为不辞,疑汉书原文当作“夷种 族宗”,今倒植耳。族读为族诛之族,战国策赵策上: “犯奸者身死,贼国者族宗。”族宗,谓族灭其宗也。 族宗与夷种并言,文从字顺。
〔三八〕文选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 :“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偏将,谓偏裨之将。
〔三九〕汉书“则”作“即”,古通 。说苑同史记。
〔四0〕师古曰:“言其易。”器案 ∶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即本此意,亦言 翻云覆雨之易耳。翻、反古通。
于是尉他迺蹶然起坐〔一〕,谢陆生〔二〕曰: “居蛮、夷〔三〕中久,殊失礼义〔四〕。”因问陆生 曰:“我孰与〔五〕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 “王似贤〔六〕。”复〔七〕曰:“我孰与皇帝贤?” 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彊〔八〕楚,为 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九〕。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一0〕, 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一一〕 ,未始有也〔一二〕。今王众不过数十万,〔一三〕皆 蛮、夷,崎岖山海闲〔一四〕,譬若〔一五〕汉一郡, 王何乃比于汉〔一六〕!”尉他大笑〔一七〕曰:“吾 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一八〕 ?”迺大说陆生〔一九〕,留与〔二0〕饮数月。曰: “越中无足与语〔二一〕,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二二〕。”赐陆生橐中装〔二三〕直千金,他送〔二四 〕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二五〕,令称臣奉 汉约〔二六〕。归报〔二七〕,高祖大悦〔二八〕,拜 贾为太中大夫〔二九〕。
〔一〕 汉书无“尉”字。索隐:“ 苏林音厥。礼记:‘子夏蹶然而起。’埤苍云:‘蹶, 起也。’”师古曰:“蹶然,惊起之貌也。音厥。”李 慈铭曰:“案顾氏炎武云:‘坐者,跪也。’似非。古 人坐虽有训跪者,然此则与上郦生传‘延郦生上坐谢之 ’一例,尉他初箕踞,至此蹶起端坐也。观其下云‘我 孰与皇帝贤’,则此时安肯遽向陆生跪乎?”
〔二〕 艺文类聚引史记“陆生”作 “贾”,与汉书同。
〔三〕 艺文类聚引史记“夷”下有 “之”字。
〔四〕 艺文类聚“义”作“仪”。
〔五〕 师古曰:“与,如也。”
〔六〕 考证曰:“高山寺本‘似’ 作‘已’。”汉书句末有“也”字。
〔七〕 汉书、说苑“复”下有“问 ”字。
〔八〕 说苑“彊”作“强”。
〔九〕 汉书作“统天下,理中国” ,说苑与史记同。
〔一0〕史记刘敬传,刘敬说高帝曰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索隐:“案战国策苏秦说惠王曰:‘大王之国,地势形 便,此所谓天府。’高诱注云:‘府,聚也。’”案: 天府,即此下文“万物殷富”之义也。
〔一一〕汉书、说苑“泮”作“判”
,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柯维熊本、凌稚隆评林
本‘泮’作‘判’,与汉书合。高山寺本作‘
泮’。”正义:“剖判,犹开辟也
。”(据会注考证本)
〔一二〕汉书、说苑作“未尝有也” ,师古曰:“言自开辟以来,未尝有也。”齐树楷曰: “又从陆生口中写高帝。”
〔一三〕汉书作“数万”,说苑同史 记。
〔一四〕说苑作“踦□山海之间”, 字同。师古曰:“崎音丘宜反,岖音区。”考证曰:“ 高山寺本‘山’作‘小’。”
〔一五〕汉书“若”作“如”。
〔一六〕考证曰:“高山寺本、枫山 本、三条本‘何’下有‘可’字。”案:说苑作“何可 乃比于汉王”。
〔一七〕考证曰:“高山寺本‘笑’ 作‘叹’。”
〔一八〕汉书、说苑“渠”作“遽”
,集解:“渠音讵。”索隐:“
渠,刘氏音讵,汉书作‘遽’字,
小颜以为有何迫促不如汉也。”师古曰:“言有何迫促
而不如汉也。遽音其庶反。”王若虚诸史辨惑曰:“何
遽,犹言岂便也,与越大夫种言‘何遽不为福’同意,
而注云‘有何迫促而不为’,非。”王念孙曰:“颜训
遽为迫促,非也。遽亦何也,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
语耳。遽字或作讵、距、巨,又作渠,墨子公孟篇曰:
‘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淮
南人间篇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韩子难篇曰:‘
卫奚距然哉。’秦策曰:‘君其试焉,奚遽叱也。’(
史记甘茂传作“何遽叱乎”)荀子王制篇:‘岂渠得免
夫累乎。’正论篇曰:‘是岂讵知见侮之为不辱哉?’
吕氏春秋具备篇曰:‘岂遽叱哉?’庄子齐物论篇曰: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
知邪?’(释文曰:“讵,徐本作巨,李云:‘讵,何
也。’”)淮南齐俗篇曰:‘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
?’史记张仪传曰:‘且苏君在,仪□渠能乎?’(索
隐曰:“渠音讵,古字少,假借耳。”)或言何遽,或
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渠,其义一也。
‘何遽不若汉’,史记作‘何渠不若汉’,则遽为语词
而非急遽之遽明矣。”
〔一九〕说苑“说”作“悦”。考证 曰:“高山寺本‘说’作‘悦’。”师古曰:“说读曰 悦,谓爱悦之。”
〔二0〕说苑“留与”作“与留”。
〔二一〕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 ‘语’下有‘及’字。”
〔二二〕师古曰:“言素所不闻者, 日闻之。”
〔二三〕集解:“张晏曰:‘珠玉之
宝也。装,裹也。’”索隐:“
橐音托。案:如淳云‘以为明月珠
之属也’。又案:诗传曰:‘大曰橐,小曰囊。’埤苍
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谓以宝物以入囊橐也。
”师古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言其宝物质轻而价
重,可入囊橐以齎行,故曰橐中装也。”周寿昌曰:“
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索隐引作埤苍语。案左僖二十八
年传:‘□子职纳橐饘焉。’宣八年传:‘赵盾见灵辄
饿,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是橐可盛食,无
底何以能盛?说文:‘橐,囊也。’殆与囊一物,而大
小分耳。索隐引诗传曰:‘大曰橐,小曰囊。’今毛传
作‘小曰橐,大曰囊’,是传写异也。埤苍语未然。”
〔二四〕“他”,汉书作“它”,说 苑作“佗”。集解:“苏林曰:‘非橐中物,故曰他送 也。’”师古曰:“它犹余也。”
〔二五〕汉书作“贾卒拜佗为南越王 ”,说苑作“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考证曰:“高山 寺本、枫山本、三条本、宋本、中统本、游本、毛本、 吴校金板,‘为’下有‘南’字,与汉书合,当据补。 ”汉书高帝纪下:“十一年五月,诏曰:‘粤人之俗, 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如淳曰:“中县之民 ,中国县民也。”)南方三郡,(如淳曰:“桂林、象 郡、南海。”)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 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 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它为南粤王。’使陆 贾即授玺绶,它稽首称臣。”
〔二六〕汉书高帝纪上:“初,怀王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师古曰:“约,要 也,谓言契也。”
〔二七〕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 ,‘报’下重‘高祖’二字。”
〔二八〕汉书“悦”作“说”。师古 曰:“‘说’读曰‘悦’。”
〔二九〕续汉书百官志二:“太中大 夫,千石。本注曰:‘无员。’”刘昭注:“汉官曰: ‘二十人,秩比二千石。’”案:百官志二:“光禄大 夫,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 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命所使。’”然则贾之拜太中 大夫,盖掌应对也,故于文帝时又为太中大夫使南越。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一〕曰:“ 迺公〔二〕居马上而得之〔三〕,安事诗、书!”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四〕?且汤、 武逆〔五〕取而以顺守之〔六〕,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七〕极武而亡。秦任刑法 不变,卒灭赵氏〔八〕。乡使秦已〔九〕并天下,行仁 义,法先圣,陛下〔一0〕安〔一一〕得而有之?”高 帝不怿而有惭色〔一二〕,迺谓〔一三〕陆生曰:“试 为我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一四〕,及古 〔一五〕成败之国〔一六〕。”陆生迺粗述存亡之征〔 一七〕,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一 八〕,左右呼万岁〔一九〕,号〔二0〕其书曰新语〔 二一〕。
〔一〕 案:汉高帝之辱骂儒生,非 仅陆生一人而已,史记郦生传,骂郦生竖儒。又叔孙通 传,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又郦生传载里中骑士谓郦 生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 ,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其 不好儒,可谓极矣;然终能亡秦灭楚,开炎汉数百年之 基者,岂非以闻陆生之言而有惭色,及未尝不称善之故 耶?然则陆生启沃之功,诚有大造于汉也。
〔二〕 吴曾祺涵芳楼文论曰:“文
有叙述事要,而必出于他人口吻,则不得不力求其肖;
若一一务从典雅,则抵牾必多,刘子玄所谓‘
怯书今语,勇效昔言’是也。然此
,太史公最为绝技,他人莫之及。观高祖本纪,屡曰乃
公,又曰而公,使后人见之,必想见嫚骂语气;令当日
悉改为朕字,以符诏谕之体,岂不矞皇典重?然而语气
全失。至陈涉世家云:‘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俨然
是一村俗人语。‘佳城荡荡,寇来不得上。’俨然是一
滑稽人语,而当日并不以鄙俚为病。”
〔三〕 汉书无“而”字。“迺”作 “乃”。
〔四〕 汉书无“之”字。齐树楷: “一言而高帝转,写陆生,正写高帝。”
〔五〕 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 ,‘逆’上有‘以’字。”
〔六〕 牛运震史记评注曰:“‘逆 取顺守’四字,道理极深,似涉权术家言,实三代以后 有天下者不易之道也。宋儒见此等语,必痛诋之矣。” 许钟璐史记书后下曰:“陆贾、郦生、随何,皆战国策 士之遗,以用于高祖,遂得竭其智,以显功名;而吾独 多乎陆生之言也,其对高祖曰:‘汤、武逆取而以顺守 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高祖谩骂腐儒,故人不 敢以儒术进,如陆贾之言,尚未闻于汉廷也,惜当时君 相未足语此。”
〔七〕 师古曰:“夫差,吴王阖闾 子也,好用兵,卒为越所灭。智伯,晋卿荀瑶也,贪而 好胜,率韩、魏共攻赵襄子,襄子与韩、魏约,反而丧 之。夫音扶。差音楚宜反。”宋祁曰:“浙本注文,‘ 宜’作‘崖’。”
〔八〕 集解:“赵氏,秦姓也。” 索隐:“案:韦昭云:‘秦伯益后,与赵同出非廉,至 造父,有功于穆王,封之赵城,由此一姓赵氏。”郑氏 曰:“秦之先造父封于赵城,其后以为姓。”张晏曰: “庄襄王为质于赵,还为太子,遂称赵氏。”师古曰: “据秦本纪,郑说是。”
〔九〕 汉书“已”作“以”。宋祁 曰:“‘以’疑作‘已’。”师古曰:“‘乡’读曰‘ 向’。”
〔一0〕陛下,已见前“足下”注引 酉阳杂俎。寻日知录卷二十四:“贾谊新书:‘天子卑 号称陛下。’蔡邕独断:‘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 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 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阶下者而告之,因 卑达尊之义也。’(原注:“记曰:‘君子于其所尊弗 敢质,敬之至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与 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据此,则陛下 犹言执事,后人相沿,遂以为至尊之称。”
〔一一〕师古曰:“安,焉也。”
〔一二〕汉书无“而”字。师古曰: “怿,和乐也。”林伯桐史记蠡测曰:“陆贾以客从高 祖定天下,出处甚正当。其称诗、书于高帝前曰:‘居 马上得之,□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有惭色,惮其人 ,非徒以其言也。”
〔一三〕汉书无“迺”字。
〔一四〕汉书无“何”字。师古曰: “着,明也,谓作书明言之。”
〔一五〕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 ‘古’下有‘今’字。”
〔一六〕汉纪“国”作“故”,义较 胜,当从之。盖“故”以音近而误为“固”,而“固” 又以形近而误为“国”也。
〔一七〕李景星汉书评议曰:“‘及 古成败之国’下,史有‘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句,惟 粗述故仅十二篇,此删之,非。”
〔一八〕齐树楷曰:“为国者须杂许 多方面人而择用之,有一不备,必偏至而终归于败。秦 人于统一之后,仍以气吞宇内者行之,不再传而遽斩。 汉有天下,高帝嫚儒已甚,陆贾一言,即知马上守之之 不当;郦生谓不宜倨见长者,犹一时事耳。自陆贾新语 一奏,而兴亡之概,了然胸中,所谓天授者也。”
〔一九〕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一:“ 万岁本古人庆贺之词,吕氏春秋:‘宋康王为长夜之饮 ,室中人呼万岁,堂上堂下之人,以及国中皆应之。’ 韩非子:‘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 新序:‘梁君出猎归入,庙中呼万岁。’史记:‘优旃 悯陛楯郎雨立,有顷,殿上上寿称万岁。’‘田单伪约 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纪信诳楚曰,食尽,汉王 降,楚军皆呼万岁。’‘陆贾奏新语,左右皆呼万岁。 ’……盖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 ,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 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 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二0〕汉书“号”作“称”。
〔二一〕正义:“七录云:‘新语二
卷,陆贾撰也。’”师古曰:“
其书今见存。”
孝惠帝时〔一〕,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
臣有口者〔二〕,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三〕,迺病免家
居〔四〕。以好畤田地善〔五〕,可以家焉〔六〕。有
五男,迺出所使越得〔七〕橐中装,卖千金〔八〕,分
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九〕。陆生常安车驷马〔
一0〕,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一一〕,宝剑直百金
,谓其子曰:“
与汝约〔一二〕: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一
三〕,十日而更〔一四〕。所死家,得宝剑车骑侍从者
〔一五〕。一岁中往来过他客〔一六〕,率〔一七〕不
过再三过〔一八〕,数见不鲜〔一九〕,无久慁公为也
〔二0〕。”
〔一〕 汉书无“帝”字。
〔二〕 考证:“高山寺本‘臣’有 ‘及’字。”案:汉书亦有“及”字。师古曰:“有口 ,谓辩士。”
〔三〕 师古曰:“度音徒各反。”
〔四〕 汉书作“乃病免”。
〔五〕 正义:“畤音止。雍州县也 。”师古曰:“好畤,即今雍州好畤县。”案:在今陕 西省干县西北三十五里。
〔六〕 汉书此句作“往家焉”。
〔七〕 汉书无“得”字。
〔八〕 正义:“汉制:一金直千贯 。”
〔九〕 齐树楷曰:“治产,使吕后 不疑,且见陆生豪气,不泥于家人生产之见。不言大略 ,正其大略处。”
〔一0〕史记儒林列传:“于是天子 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汉书儒林传作“ 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 ”
〔一一〕汉书作“从歌鼓瑟侍者十人 ”,查慎行曰:“汉书删却‘舞’‘琴’两字,绝无意 义。”器案:汉书武五子传:“使所幸八子郭昭君、家 人子赵左君等鼓瑟歌舞。”据此,疑史记衍“琴”字, 汉书脱“舞”字。
〔一二〕集解:“徐广曰:‘汝,一 作公。’”
〔一三〕考证引高山寺本、汉书作“ 极饮”,宋祁曰:“‘欲’疑作‘饮’。”杭世骏汉书 疏证曰:“愚案:此本史记之文,欲兼酒食,改‘极饮 ’,校偏。”
〔一四〕师古曰:“又改向一子处。 ”
〔一五〕徐孚远史记测义曰:“所死 家有丧葬费,故得所遗物。”
〔一六〕汉书“往”上有“以”字。
〔一七〕索隐:“率音律。”
〔一八〕汉书无“三”字。索隐:“ 过音戈。”(案指下“过”字)师古曰:“非徒至诸子 所,又往来经过它处为宾客,率计一岁之中,每子不过 再过至也。上过音工禾反。”牛运震史记评注曰:“言 一岁中尚有他客处可往来,大率不过再三次过汝也。索 隐读率为律,误。”王文彬曰:“客游于外也,颜专属 为宾客言,非也。一岁之中,或访问亲旧,或留连道涂 ,其往来经过它处者为日恒多,故于其子所,率不过再 过也。”
〔一九〕汉书作“数击鲜”。索隐: “数见音朔现。谓时时来见汝也。不鲜,言必令鲜美作 食,莫令见不鲜之物也。汉书作‘数击鲜’,如淳云: ‘新杀曰鲜。’”师古曰:“鲜谓新杀之肉也。”刘攽 曰:“史记作‘数见不鲜’,言人情频见则不美,故毋 久溷女也。马宫传:‘君有不鲜。’不鲜是汉人语也。 ”宋祁曰:“按宫传自云:‘三公之位,鼎足承君,不 有鲜明固守,无以固位。’刘似误引。”考证曰:“中 井积德曰:‘常相见,则意不新鲜,故不数数相过也。 ’愚按:此承上文‘十日而更,……一岁中往来,率不 过再三过’句,刘、中井二说得之。汉书作‘数击鲜’ ,义异。”
〔二0〕汉书作“毋久溷女为也”。
集解:“韦昭曰:‘慁,污辱。’”索隐:“慁,患也
。公,贾自谓也。言汝诸子无久厌患公也。”汉书注:
“服虔曰:‘溷,辱也。吾常行,数击新美食,不久辱
汝也。’师古曰:‘溷,乱也。言我至之时,汝宜数数
击杀牲牢,与我鲜食,我不久住乱累汝也。数音所角反
,溷音下困反。’”方苞曰:“
我一岁止再三过,无久慁汝为也。
公,谓其子。”牛运震曰:“言人情数见则不鲜美,久
而易厌也,故一岁中率不过再三过,无久慁苦公,令厌
患吾也。索隐解误。”沈钦韩曰:“‘溷’作‘慁’是
。秦策:‘昭王谓范睢曰:天以寡人慁先生。’”王先
谦曰:“说文溷下云:‘乱也。一曰水浊貌。’慁下云
:‘忧也。一曰扰也。’此借溷为慁,当训为扰,于义
迺顺,服训辱,颜训乱,皆未合。礼记儒行注:‘慁犹
辱也。’与服训溷为辱同。史记范睢传:‘是天以寡人
慁先生。’索隐:‘慁犹汨乱之意。’亦与颜训溷为乱
同,足证慁溷二字古多通假。沈云作慁是,要为未达。
”李慈铭史记札记曰:“案:此‘
一岁中往来过他客(句),率不过
再(句),三过数见不鲜(句),无久慁公为也。’乃
谓一岁中过他客,无三至者,谓数见则不以为鲜少,将
令人厌矣。云‘无久慁公’者,公指客也。慁犹烦也,
与上过诸子是两事,故上曰汝,下曰公,非称子为公也
。陆生既以好畤地善家居,分食于诸子,若谓一岁不过
再过,则计家居者止百日,其余皆客于他人,无是理也
。汉书作‘一岁中以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过(句),数
击鲜,毋久溷女为也’,自是班氏所见本偶异,以为皆
指其诸子言,注家遂以击鲜为杀鲜,各顺其文解之,而
索隐并以解史记,以不鲜为莫令见不鲜之物,以公为贾
自谓,迂曲甚矣。顾氏炎武以数见不鲜,谓犹今人会常
来之客不杀鸡,而父子亦如此,当时薄俗可想,以称公
为未安,皆牵于旧说也。”又汉书札记曰:“慈铭案:
史记作‘一岁中往来过它客,率不过再(句),三过数
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与此文异。史记‘率不过再
’以下,皆指它客,言‘数见不鲜’者,鲜读为□,谓
数过人,则人不以为少见难得也。公指客言,慁犹烦也
,与汉书义别,注家多误,说详史记札记。”李笠曰:
“上文谓其子曰:‘与汝约。’集解:‘徐广曰:汝一
作公。’疑史记‘汝’本作‘公’,与此‘慁公’,并
指其子也。后人改上‘公’字为‘
汝’,小司马遂以下‘公’字为贾
自谓,失之远矣。汉书上下并作‘
汝’。”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 氏。右丞相〔一〕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 燕居深念〔二〕,陆生往请,〔三〕直入坐,而陈丞相 〔四〕方深念〔五〕,不时见陆生〔六〕。陆生曰:“ 何念之〔七〕深也?”陈〔八〕平曰:“生揣我何念〔 九〕?”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一0〕,食三万户 〔一一〕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 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柰何?”陆生曰: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一二〕。将相和 调〔一三〕,则士务附〔一四〕;士务附,天下虽有变 ,即权不分〔一五〕。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一六 〕。臣〔一七〕常欲谓〔一八〕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 ,易吾言〔一九〕。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二0〕 ?”为〔二一〕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迺以五 百金为绛侯寿〔二二〕,厚具乐饮〔二三〕;太尉亦报 如之。此〔二四〕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二五〕 。陈平迺以奴婢百人〔二六〕,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 ,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闲〔二七〕, 名声藉甚〔二八〕。
〔一〕 器案:史记郦商传言迁为右 丞相,又傅宽传言为齐右丞相,与此传之右丞相陈平, 皆假虚称,空职耳,故不见于百官表。
〔二〕 汉书句上有“平”字。正义 :“国家不安,故静居深思其计策。”(据会注考证本 )师古曰:“念,思也。以国家不安,故静居独虑,思 其方策。”
〔三〕 汉书作“贾往,不请”。考 证:“高山寺本‘请’下有‘也’字。”集解:“汉书 音义:‘请,若问起居。’”师古曰:“言不因门人将 命,而径入自坐。”王文彬曰:“史记作‘往请直入坐 ’,无‘不’字,是请以请谒言,下云‘直入’,即不 假将命意也。集解引汉书音义云‘请谓问起居’,则音 义所见汉书本亦但作‘往请’,无‘不’字。此文‘请 ’上有‘不’字,师古即训请为将命,语意与史记各别 。坐者,坐所也。平方深念,故贾至坐前而不见,颜谓 为自坐,失之。”器案:说文言部:“请,谒也。”荀 子成相篇:“下不私请。”杨倞注:“请,谒也。群下 不私谒。”此文谓不先投谒,而径直入坐也。
〔四〕 汉书作“陈平”。
〔五〕 汉书作“方念”。索隐:“ 深念,深思之也。”
〔六〕 汉书作“不见贾”。师古曰 :“思虑之际,故不觉贾至。”
〔七〕 汉书无“之”字。李慈铭曰 :“当依史记作‘念之深也’。”
〔八〕 汉书无“陈”字。
〔九〕 考证:“高山寺本无‘我’ 字。”集解:“孟康曰:‘揣,度也。’韦昭曰:‘揣 ,音初委反。’”
〔一0〕上相,犹言首相。尚书咸有 一德疏:“伊尹,汤之上相,位为三公。”史记天官书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
〔一一〕索隐:“案:陈平传食户五 千,以曲逆秦时有三万户,恐复业至此,故称。”正义 :“陈平世家:‘食曲逆五千户。’后攻陈豨、黥布, 凡六出奇计,益邑盖三万户也。”(据会注考证本)
〔一二〕齐树楷曰:“又以数言而安 天下。”
〔一三〕汉书无“调”字。
〔一四〕汉书“务”作“豫”,下同 。集解:“徐广曰:‘务,一作豫。’”考证:“高山 寺本‘附’下有‘也’字。”师古曰:“豫,素也。” 王文彬曰:“释诂:‘豫,乐也。’言将相和则士乃乐 附也。训为素附,上下文义不属矣。史记作‘务附’, 论语:‘君子务本。’皇疏:‘务,犹向也,慕也。’ 慕附与乐附意同,益证此训豫为素之误。”
〔一五〕汉书“即”作“则”,又重 “权不分”三字。考证:“高山寺本‘即’作‘则’。 高山寺本、枫山本重‘权不分’三字,与汉书合。”
〔一六〕淮南子精神篇:“玩天地于 掌握之中。”
〔一七〕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
汉初人对人多称臣,乃战国之余习。(原注:“刺客传
聂政称臣,严仲子亦称臣。”)史记高祖纪:‘吕公曰
:臣少好相人。’张晏曰:‘古人相与言,多自称臣,
犹今人相与言自称仆也。’(原注:“西都赋李周翰注
:‘臣者,男子之贱称,古人谦退皆称之。’”)至天
下已定,则稍有差等,而臣之称惟施之诸侯王,故韩信
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原注:“陈平、周勃对王陵,亦曰:‘臣不如君
。’”)至文、景以后,则此风渐衰,而贾谊新书有‘
尊天子,避嫌疑,不敢称臣’之说。王子侯表有利侯钉
坐遗淮南王书称臣弃巿,功臣侯表安平侯鄂但坐与淮南
王女陵通遗淮南王书称‘臣尽力’,弃巿,平棘侯薛穣
坐受淮南王赂称臣,在赦前免,(原注:“免侯爵。”
)皆在元狩元年。而严助传,天子命助谕意淮南王,一
则曰‘臣助’,再则曰‘臣助’,史因而书之,未尝以
为罪;则知钉等三人所坐者交通之罪,而自此以后,廷
臣之于诸侯王遂不复有称臣者尔。(原注:“
晋时有自称民者,世说:‘陆大尉
对王丞相曰:公长民短。’”)然王官之于国君,属吏
之于府主,其称臣如故。宋书:‘孝武孝建元年十月己
未,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等奏:郡县内史及封内官长,于
其封君,既非在三,罢官则不复追敬,不合称臣。诏可
。’齐、梁以后,王官仍复称臣,(原注:“隋书百官
志:‘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上于天朝,皆称陪臣
。’”)而属吏则不复称矣。诸侯王有自称臣者,齐哀
王遗诸侯王书曰‘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是也。
天子有自称臣者,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
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景帝对窦太后言:‘始
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是也。”
〔一八〕师古曰:“谓者,与之言。 ”钱大昭曰:“‘谓’,闽本作‘语’,注同。”
〔一九〕正义:“绛侯与生常戏狎, 轻易其言也。”(据会注考证本)师古曰:“言绛侯与 我相戏狎,轻易其言耳。”
〔二0〕考证:“高山寺本‘相’下 有‘连’字。”
〔二一〕资治通鉴“为”上有“因” 字。
〔二二〕汉书高帝纪上:“庄入为寿 。”师古曰:“凡言为寿,谓进爵于尊者,而献无疆之 寿。”
〔二三〕汉书作“厚具乐饮太尉”, 师古曰:“厚为共具,而与太尉乐饮。”
〔二四〕汉书无“此”字。
〔二五〕汉书“则”作“即”,“衰 ”作“坏”。御览四0六引周昭新撰:“陈平、周勃, 感陆生而相亲,……所以定刘于几殆。”
〔二六〕汉代贵族官吏及豪商大贾, 蓄养奴婢,动以百数。汉书张良传:“良家僮数百人。 ”又司马相如传:“临邛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 程郑亦数百人。”又王商传:“今商宗族权埶,合赀钜 万计,私奴以千数。”又王丹传:“僮奴以百数。”又 哀帝纪:“诏曰:‘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 百王不易之道也。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 富民多蓄奴婢,田宅亡限,与民争利,百姓失职,重困 不足。其议限制。’有司条奏:……诸侯王奴婢二百人 ,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 上,十岁以下,不在数中。……诸名田、畜奴婢过品, 皆没入县官。”以此文所言者为私奴,其官奴婢未暇□缕 也。
〔二七〕游谓交游,汉书枚乘传:“ 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 令:“客游梁,则声华籍甚。”师古曰:“廷谓朝廷。 ”
〔二八〕集解:“汉书音义曰:‘言 狼籍甚盛。’”正义:“孟康云:‘犹言狼藉,甚盛也 。’按藉,言公卿假藉陆生名声,甚敬重也。”师古注 :“孟康曰:‘言狼籍之甚。’”周寿昌曰:“‘籍甚 ’,史记作‘籍盛’,(案:史记一本“甚”作“甚盛 ”,故周氏云然。)盖籍即藉用白茅之藉,言声名得所 藉而益盛也。甚与盛意同。孟言狼籍,失之。”器案: 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客游梁则声华籍甚。”又刘 先生夫人墓志:“籍甚二门,风流远尚。”又刘孝标广 绝交论:“公卿贵其籍甚。”李周翰注:“籍甚,犹名 声也。”王仲宝褚渊碑文:“风流籍甚。”刘良注:“ 籍甚,言多也。”文心雕龙论说篇:“陆贾籍甚。”
及诛诸吕〔一〕,立孝文帝〔二〕,陆生颇有力 焉〔三〕。孝文帝即位〔四〕,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 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五〕,往使尉他,令尉他〔六 〕去黄屋、称制〔七〕,令比诸侯〔八〕,皆如意旨〔 九〕。语在南越语中〔一0〕。陆生竟以寿终〔一一〕 。
〔一〕 汉书作“及诛吕氏”。
〔二〕 汉书作“立孝文”。
〔三〕 汉书作“贾颇有力”。
〔四〕 汉书作“孝文即位”。
〔五〕 汉书“陈丞相等”作“丞相 平”。李慈铭曰:“慈铭案:此谓贾复以太中大夫使尉 佗也。乃言者,犹云举也。”
〔六〕 汉书无“令尉他”三字。李 景星曰:“‘往使尉佗’下,史有‘令尉佗’三字,少 嫌重叠,此删之,是。”
〔七〕 师古曰:“黄屋,谓车上之 盖也。黄屋及称制,皆天子之仪,故令去之。”史记项 羽本纪:“纪信乘黄屋车。”正义:“李斐云:‘天子 车以黄缯为盖里。’”器案:屋者□之借,说文木部: “□,木帐。字一作幄。”又案:汉书高后纪:“太后 临朝称制。”师古曰:“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诏 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称。今吕太 后临朝,行天子事,断决万机,故称制诏。”后汉书光 武纪上注:“汉制度曰:‘皇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 ,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 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 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 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 诏三公,皆玺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 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 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刘攽曰:“注‘告某云 ’,案文当更有‘云’字。”独断上:“汉天子正号曰 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 四曰戒书。”
〔八〕 沈钦韩曰:“御览一百九十 四引裴渊明广州记曰:‘尉佗筑台,以朔望升拜,号为 朝拜台。傍江构起华馆,以送陆贾,因称朝亭。’”
〔九〕 汉书“旨”作“恉”。
〔一0〕汉书作“语在南越传”。史 记南越列传:“高后时,(前文已见上引。)有司请禁 南越关巿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 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 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 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 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 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 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迺乘黄屋左 纛,称制,与中国侔。及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 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冢在真 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弟,尊官厚赐宠之。诏 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陆贾,先帝时习 使南越。迺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 ,曾无一介之使报者。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 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 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 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 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乃顿首 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 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 去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遂至 孝景时,称臣,使人朝请。”按:又见汉书南粤王传。
〔一一〕牛运震曰:“陆生竟以寿终 ,一篇绝好结束,善陆生之以智谋自全也。汉初将相功 臣得以寿终者几人哉!此中感叹不少。”何焯曰:“在 两传中,不可无此句。”齐树楷曰:“陆以寿终,反应 上郦生,反起下朱建。”
太史公曰:“余读陆生新语十二篇,固当世之辩 士〔一〕”
〔一〕 器案:此郦生陆贾列传太史
公赞陆贾语也。索隐述赞云:“
陆贾使越,尉佗慑怖;相说国安,
书成主悟。”太史公自序云:“结言通使,约怀诸侯,
诸侯咸亲,归汉为藩辅。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此则申明郦、陆合传之旨也。寻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赞
曰:“
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
(师古曰:“缙绅,儒者之服也。”)骋其知辩,并成
大业。语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
一士之略。’(师古曰:“此语本出慎子。”)信哉!
……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
之间,附会将相,以彊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又叙传曰:“贾作行人,百越来宾,从容风议,博我以
文。”(李奇曰:“作新语也。”)盖自史迁斥言“贾
固当世之辩士”,后世或以此少之。查慎行得树楼杂钞
曰:“
陆贾汉初儒生之有体有用者,观其
绌尉佗以礼义,说高帝以诗、书,当吕后朝,不汲汲于
功名,既能全身远患,又能以事外之人,隐然为社稷计
安全,有曲逆智所不逮者。子房已从赤松游,汉之不夺
于诸吕,亦赖有此人也。因其与朱建善,史记概以口辩
士目之,浅之乎论陆生矣。”齐树楷史记意曰:“郦陆
、刘叔孙二传,当系前后继续,以其所言,均关汉之得
失安危也。郦、陆二人,一在得天下以前,一在其后。
郦、陆乃以书生而事辩说,与苏、张辈徒事辩说者不同
。太史公传之,令人知别。且亦高帝文学人进用之始也
。”李景星汉书评议曰:“赞语曰:‘骋其智辩,并成
大业。’正言五人合传之故;而于五人之出处遇合,亦
颇有抑扬,虽疏宕不如史记,严密则过之。”一查二李
辩之是矣。虽然,辩亦非贬辞,孟子称“予岂好辩哉”
,(孟子滕文公下)史记邹阳传上书自明,言“孔、墨
之辩”,“挟伊、管之辩”,(又见文选邹阳狱中上书
自明)文选李萧远运命论:“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
于定、哀。”盖所谓圣贤豪杰之士无不好辩矣,辩何可
少哉!且辩亦自有辩也。
贾陆行事,除本传外,尚有别见者,今最录于此 ,省读者翻●之劳也。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
有□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止
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
,不与谋,得不诛,语在黥布语中。平原君为人辩有口
,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
行不正,(案:辟阳侯,审食其也。)得幸吕太后。时
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
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
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
“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
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
君,以其母故。(集解:“张晏曰:‘相知当同恤灾危
,母在,故义不知君。’”索隐:“案崔浩云:‘建以
母在,义不以身许人也。’”)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
,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
辟阳君故往税,凡五百金。(集解:“韦昭曰:‘衣服
曰税。’税当为襚。”索隐:“案说文:‘税,赠终服
也。’襚音式芮反,亦音遂。”案:汉书“税”作“裞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
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
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平原君辞曰:“
狱急,不敢见君。”迺求见孝惠幸臣闳孺,(原作“
闳籍孺”,今据索隐说删“籍”字,下同。)说之曰:
“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
,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
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
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
闳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
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
怒,及其成功出之,迺大惊。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
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
、平原君之力也。(史记郦生陆贾传,案亦见汉书郦陆
朱刘叔孙传)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 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 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 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 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见,曰:“此天下辩士, 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史记项羽本纪,案又见 汉书项羽列传)
案:正义引楚汉春秋云:“上 欲封之,乃肯见。曰:‘此天下之辩士,所居倾国,故 号曰平国君。’”此为史记用楚汉春秋之一例也。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 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 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史 记高祖本纪,案又见汉书高帝纪)
梁玉绳曰:“月表、留侯世家
及汉书纪传,沛公以秦二世三年八月攻破武关。九月,
秦遣将距峣关。张良说沛公,张旗帜为疑兵,使郦生啖
秦将以利,秦军懈,因引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破之蓝
田关。叙次甚明。此纪不书破武关及逾蒉山事,则武关
乃峣关之误,当云:‘乃用张良计,益张疑兵旗帜,使
郦生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峣关,破之,又与秦军
战于蓝田。’而‘陆贾’二字似衍文,留侯世家、陆贾
传及汉书张、陆两传,荀悦汉纪皆无之,疑此与汉书高
纪并妄搀陆贾耳。”(史记志疑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