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一 丙部之十七

太平经卷五十一

    校文邪正法第七十八

纯稽首战栗再拜。“子复欲问何等哉?”“纯今见明师 正众文诸书,迺为天谈也,吾恐●惊,不知可先后,当 以何能正得此书实哉?”〈
起〉“子欲乐得其实者,但观视上古之圣辞,中古之 圣辞,下古之圣辞,合其语言,视其所为,可知矣。复 视上古道书,中古道书,下古道书,三合以同类相召呼 ,复令可知矣。”“今凡书文,尽为天谈,何故其治时 乱时不平?愿闻之。”“然能正其言,明其书者理矣; 不正不明,乱矣。正言详辞必致善,邪言凶辞必致恶。 今子难问不止,会乐欲知之,欲致善者但正其本,本正 则应天文,与圣辞相得,再转应地理,三转为人文,四 转为万物;万物则生浮华,浮华则乱败矣。天文圣书时 出,以考元正始,除其过者置其实;明理凡书,即天之 道也。得其正言者,与天心意相应,邪也致邪恶气,使 天地不调,万物多失其所,帝王用心愁苦,得复乱焉, 故当急为其考正之。今念从古到今,文书悉已备具矣, 〈止〉俱愁其集居而不纯,集厕相乱,故使贤明共疑迷 惑,不知何从何信,遂失天至心,因而各从其忤是也。 使与天道指意微言大相远,皆为邪言邪文,书此邪,致 不能正阴阳,灾气比连起,内咎在此也。吾见子问之, 积眷眷不忍,故反覆为子具道其意,疾疏吾辞,自深思 念之。夫凡事者,得而不能专行,亦无益也;若能行之 ,除大谪也。”“夫天文乱,欲乐见理,若人有剧病, 欲乐见治也,何以乎哉?”“然子自若愚耳,诚无知乎 ?剧病不以时治也,到于死亡;天文不治正,至于大乱 ,四时为其失气,五行逆战,三光无正明,皆失其正路 ,因而毁败;人民云乱,皆失其居处,老弱负荷,夭死 者半,国家昏乱迷惑,至道善德隔绝,贤者蔽藏,不能 相救,是不大剧病邪?故当力正之。今愚人日学游浮文 ,更迭为忤,以相高上,不深知其为大害,以为小事也 ,安知内独为阴阳天地之大病乎哉?天下不能相治正者 ,正此也。夫神祇有所疾苦,故使子来反复问之也,见 书宜旦夕宿夜,深惟思其要意,不可但自易,不为皇天 重计也。今帝王无所归心,其咎甚大。吾今虽与子相对 二人而谈,以为小事,内迺为皇天是正语议,不敢苟空 妄言,其咎在吾身罪重,不可除也。〈起〉神祇之谪人 ,不可若人得远避而逃也。子敢随吾轻辞便言,若俗人 陈忤相高上也。”“唯唯,不敢也,见天师言,且●且 喜,诚得尽力,冀得神祇之心,以解天下忧,以安帝王 ,令使万物各得其所,是吾愿也。”〈止〉“子愿何一 独善,不可复及也,然吾所以常独有善意者,吾学本以 思善得之,故人悉老终,吾独得在;而吾先人子孙尽已 亡,而吾独得不死。诚受厚命,惭于仓皇,无以自效, 报之复之也,常思自竭尽力,不知以何效哉?见天地不 调,风雨不节,知为天下大病,常怜之。”“今得神人 言,大觉悟,思尽死以自效于明天,以解大病,而安地 理,固以兴帝王,令使万物各得其所,想以是报塞天重 功,今不知其能与不哉?愿复乞问,不及于明师。”“ 善哉,子之言也。今见子言,吾尚喜,何言天哉?吾书 □□,万不失一也。子但努力勿懈而理之,是可以复天 功,不复疑也。帝王行之,尚且立得其力,何况于子哉 ?吾连见子之言,吾不敢余力也;吾虽先生,志不及子 也。今俱与子共是天地,愿与子共安之。吾欲不言,恐 得重过于子,反得重谪于天。子更详聆之,复为子反复 悉分别道之。正文者,迺本天地心,守理元气。古者圣 书时出,考元正字,道转相因,微言解,皆元气要也。 再转者,密辞也;三转成章句也;四转成浮华;五转者 ,分别异意,各司其忤;六转者,成相欺文。章句者, 尚小仪其本也,过此下者,大病也。乃使天道失路,帝 王久愁苦,不能深得其理,正此也。子幸欲报天恩,复 天重功。天者,不乐人与其钱财奇伪之物也,但乐人共 理其文,不乱之耳。今吾见睹子初来学之时,以为子但 且问一两事而去,何意乃欲毕天道乎?吾言而不正,天 道略可见睹矣。子乐欲正天地,但取微言,还以逆考, 合于其元,即得天心意,可以安天下矣。拘校上古中古 下古之文,以类召之,合相从,执本者一人,自各有本 事,凡书文各自有家属,令使凡人各出其材,围而共说 之,其本事字情实,且悉自出,收聚其中要言,以为其 解,谓之为章句,得真道心矣。可谓为解天之忧,大病 去矣,可谓除地之所苦矣,可谓使帝王游而得天心矣, 可谓使万物各得其所矣。是者,万不失一也。吾见子之 言□□,知为天使,吾不敢欺子也;今欺子,正名为欺 天。令使天不悦喜,反且减吾年,名为负于吾身,又上 惭于皇天,复无益于万民,其咎甚大,子努力记之,但 记吾不敢有遗力也。”“唯唯,见师言也,心中恐骇。 既为天问事,不敢道留止也,犹当竟之耳。师幸原其不 及,示告其难易,故敢具问其所以。”“今文书积多, 愿知其真伪然故,固若子前日所问耳。十百相应者是也 ,不者,皆非也;治而得应者是也,不者,皆伪行也。 欲得应者,须其民臣皆善忠信也。何以言之?然子贤善 ,则使父母常安,而得其所置;妻善则使夫无过,得其 力;臣善则使国家长安;帝王民臣俱善,则使天无灾变 ,正此也。子宁解耶?不解耶?行,吾今欲与子共议一 事,今若子可刺取吾书,宁究洽达未哉?”“小子童蒙 ,未得其意。”“子试言之,吾且观子具解不?”“今 若愚生意,欲悉都合用之,上下以相足,仪其事,百以 校千,千以校万,更相考以为且可足也;不者,恐不能 尽周古文也。”“然,子今言真是也。子前所记,吾书 不云乎,以一况十,十况百,百况千,千况万,万况亿 ,正此也。”“
唯唯。愿闻其校此者,皆当使谁乎?”“各就其人而 作,事之明于本者,恃其本也。长于知能用者,共围而 说之,流其语,从帝王到于庶人,俱易其故行,而相从 合议。小知自相与小聚之,归于中知,中知聚之,归于 上知,上知聚之,归于帝王。然后众贤共围而平其说, 更安之,是为谋及下者,无遗算,无休言,无废文也。 小贤共校聚之,付于中贤,中贤校聚之于大贤,大贤校 聚之,付于帝王。于其□□成理文,是之无误,真得天 心,得阴阳分理,帝王众臣,共知其真,是迺后下于民 间。令天下俱得诵读正文,如此天气得矣,太平到矣, 上平气来矣,颂声作矣,万物长安矣,百姓无言矣,邪 文悉自去矣,天病除矣,地病亡矣,帝王游矣,阴阳悦 矣,邪气藏矣,盗贼断绝矣,中国盛兴矣,称上三皇矣 ,夷狄却矣,万物茂盛矣,天下幸甚矣,皆称万岁矣。 子无闭塞吾文!”“唯唯,不敢蔽匿也。既受师辞,诚 报归之,匿之恐为重罪成事也。”“善哉,子之言也。 已得天心,子名为已报天重功。”“唯唯。诚得退归闲 处,思其至意,不解懈也。”“行去矣,勿复疑也。”

 右考文诀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二 丁部之一

    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

神人语,真人内,子已明也,损子身,其意得也。其外 理自正,瞑目内视,与神通灵。不出言,与道同,阴阳 相覆天所封。长生之术可开眸,子无强肠宜和弘,天地 受和如暗聋。欲知其意胞中童,不食十月神相通。自然 之道无有上,不视而气宅十二重。故反婴儿则无凶,老 还反少与道通。是故画像十二重,正者得善,不肖独凶 。天道常在,不得丧亡,状如四时周反乡,终老反始, 故长生也。子思其意无邪,倾积德,累行道,自成才, 不如力道归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夫道若风,默 居其傍,用之则有,不用则亡。贤者有里,不肖有乡, 死生在身,常定行。天无有过,人自求丧,详思其意, 亦无妄行。天与守道力行故长生,人不肯为故死。倾记 吾戒,子道传其人则易行。古者圣贤传道,饮血为盟。 天道积重,愚人反轻。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 之者迷。天地虽广大,不遗失毫厘,贤知自养,比与神 俱语,是乃阴阳之统,天地之枢机也。古者圣贤深知之 ,故以自表,殊天道之要也。内以治身,外以消灾,不 当为之,乃与天地同忧。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三 丁部之二

太平经卷之五十三

    分别四治法第七十九

真人纯稽首战栗,“吾今欲有所复问,非道事也。见明 师言,事无不解诀者,故乃敢冒惭复前,有可问疑一事 ,何等?”“平行,吾即为子说矣。”〈起〉“夫帝王 之仕大臣皆当老,少子本非治世人也。”“何为问此哉 ?吾见天气,间者比连不调。或过在仕臣失实,令使时 气不调,人君不明,灾害并行,道人亦伤。今天地三光 ,尚为其病,故无正明,道士于何自逃,独得不伤。故 吾虽得独蒙天私久存,常不敢自保。”“初少以来,事 师问事,无能悉解之者。今不冒惭,重问于天师,解诀 其要意,恐遂无复以得知之也。〈止〉恩唯明师既加, 不得已为弟子说其所不及。”“善哉!子之言也。今旦 见子之言,吾知太平之治已到矣。然,吾且悉言之,子 随而详记之。”〈起〉“夫治者有四法:有天治,有地 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跂行万物治也。愿闻其意。 ”“天治者,其臣老,君乃父事其臣,师事其臣也;夫 臣迺卑,何故师父事之乎哉?但其位者卑下,道德者尊 重,师父事之者,乃事其道德,当与其合策而平天下也 。地治者,友事其臣,若与其同志同心也;地者阴顺, 母子同列,同苞同忧,臣虽位卑,其德而和,和平其君 之治。人治者卑其用,臣少小小,象父生其子,子少未 能为父作策也,故其治小乱矣。〈止〉跂行万物并治者 ,视其臣子若狗,若草木,不知复详择臣而仕之,但遇 官壹仕,名为象人无知也,何故乎哉?象人者,财象人 形,苟中而已,不为君计也,故善争之也。〈起〉象天 治者,天下之臣,尽国君之师父也,故父事之,人爱其 子,何有危时?夫师父皆能为其子解八方之患难,何有 失时也。象地治者,天下之臣,皆国君之友也。夫同志 合策为交,同忧患,欲共安其位;地者,顺而承上,悉 承天志意,皆得天心,何有不安时乎?象人治者,得中 和之气,和者可进可退难知,象子少,未能为父计也, 欺其父也。臣少,未能为君深计,故欺其君也。少者, 生用日月少,人学又浅,未有可畏,故欺也,故其治小 乱矣。象跂行万物治者,跂行者无礼义,万物者少知, 无有道德。夫跂行万物之性,无有上下,取胜而已,故 使乱败矣。象天治者,仁好生不伤。象地治者,顺善而 成小伤。象人治者,相利多欲,数相贼伤,相欺怠。象 跂行万物而治者,终无成功,无有大小,取胜而己。〈 止〉观此之治,足以知天气上下中极未失治。欲乐第一 者宜象天,欲乐第二者宜象地,欲乐第三者宜象人,欲 乐第四者宜象万物。象天者独老寿,得天心;象地者小 不寿,得地意;象人者寿减少,象万物者死,无时无数 也。象天者,三道通文,天有三文,明为三明,谓日月 列星也;日以察阳,月以察阴,星以察中央,故当三道 行书,而务取其聪明,书到为往者,有主名而已,勿问 通者为谁。象地者,二道行书。象人者,一道行书,尚 见苟留。象跂行万物者,才设言,复无文书也。今是者 ,天使如是邪?人自为之邪?时运也。虽然,帝王治将 太平,且与天使其好恶而乐,象天治;将中平者,象地 治;将小乱者,法人治;将大乱而不理者,法跂行万物 治,此何故乎哉?今当以何救之?然天将兴之,瑞应文 琦书出付与之,令使其大觉悟而授之;将衰者,天匿其 文不见,又使其不好求之。贤臣者,但得老而已邪?不 也;老者,乃谓耆旧老于道德也,象天独常守道而行, 不失铢分也,故能安其帝王;老而无一知,亦不可仕也 。其师父事之云何?友之云何?子之云何?其万物之云 何哉?父事之者,乃若子取教于严父也,乃若弟子受教 于明师也,当得其心中密策秘言圣文,以平天下,以谢 先祖,宗庙以享食之,其德以报天重功,故能得天下之 心,阴阳调和,灾害断绝也。其友事者以忠信,相与合 策,深计善恶难易。其子事者,必若父有伏匿之事,不 敢以报其子;子有匿过,不敢以报其父母,皆应相欺, 以此为阶也。其万物者大乱无数,夫物者春夏则争生, 秋冬则争死,不复相假须臾也。”纯再拜,“所问多, 过诚重,甚不宜,诚有过于师。吾又且不敢匿此文也, 见而不行之,恐得过于皇天,吾今当于何置此书哉?” “子既问之,子为力特行,逢能通者与之,使其往付归 有德之君,帝王象之,以是为治法,必且如神矣;得而 不能深思用之,天亦不复过子也。”“唯唯,不敢逆师 言。”“然,吾言亦不可大逆也。此乃天地欲平,而出 至道,使子远来具问此法,天使吾谈,传辞于子,吾亦 不空言也。天不欲言,而吾言无故泄天之要道,吾当坐 之。子得吾言,而往付归,亦无伤无疑。吾告子至诚, 天乃更与帝王厚重,故戒之也。天之运也,吉凶自有时 ,得而行之者,吉不疑也。”“谨问行者人姓字为何谁 乎?”“然,天之授万物,无有可私也。问而先好行之 者,即其人也。大道至重,不可以私任,行之者吉,不 行者疑矣。”“谨更问天地何睹何见,时者欲一语言哉 ?”“实有可睹见,不空言也。天以安平为欢,无疾病 ,以上平为喜,故使人民皆静而无恶声,不战斗也。各 居其所,则无病而说喜,则天言而不妄语也。若今使阴 阳逆斗,错乱相干,更相贼伤,万物不得处其所,日月 无善明,列星乱行,则天有疾病,悒悒不解,不传其言 ,则病不愈。故乱则谈,小乱小谈,大乱大谈。是故古 今神真圣人为天使,受天心,主当为天地谈话。天地立 事以来,前后以是为常法。故圣人文前后为天谈语,为 天言事也。言谈皆何等事也?在其所疾苦,文失之者为 道质,若质而不通达者为道文;疾其邪恶者,为道正善 也,使其觉悟。今天地至尊自神,神能明,位无上,何 故不自除疾病,反传言于人乎?天地者,为万物父母, 父母虽为善,其子作邪,居其中央,主为其恶逆,其政 治上下,逆之乱之;父母虽善,犹为恶家也。比若子恶 乱其父,臣恶乱其君,弟子恶乱其师,妻恶乱其夫,如 此则更相贼伤大乱,无以见其善也。天地人民万物,本 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忧也;向使不共 事,不肯更迭相忧也。是故天地欲善而平者,必使神真 圣人为其传言,出其神文,以相告语,比若帝王治欲乐 善,则有善教,今此之谓也。子欲乐知天心,以报天功 ,以救灾气,吾书即是也,得之善思念之,夫天心可知 矣。”“唯唯,不敢忽,愿师复重敕一两言。”“然, 夫善恶各为其身,善者自利其身,恶者自害其躯,子既 有畅善意,乃忧天地疾病,王者不安,其功极已大矣; 但详思之,子行善极无双,勿复止伤之也,使念善顺常 若此。”“唯唯,不敢懈怠也,不敢懈怠。”

 右忿别治所象安危法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四 丁部之三

太平经卷之五十四

    使能无争讼法第八十一

“吾所问积多,见天师言,事快而无已,其问无足时, 复谨乞一两言。”“平行。”“今吾愿欲得天地阴阳人 民跂行万物凡事之心意,常使其喜善无已,日游而无职 无事,其身各自正,不复转相愁苦,更相过责,岂可得 闻乎哉?”“子今且言,何一绝快殊异;可问者,何一 好善无双也。然,若子所问,犹当顺事,各得其心,而 因其材能所及,无敢反强其所不能为也。如是即各得其 所欲,各得其欲,则无有相愁苦者也,即各得其心意矣 ,可谓游而无职事矣。〈起〉天地之间,常悉使非其能 ,强作其所不及,而难其所不能,时睹于其不能为,不 能言,不怜而教之,反就责之,使其冤结,多忿争讼, 民愁苦困穷。即仰而呼皇天,诚冤诚冤,气感动六方。 故致灾变纷纷,畜积非一,不可卒除,为害甚甚,是即 失天下之人心意矣。终反无成功,变怪不绝,太平之气 ,何从得来哉,故不能致太平也,咎正在此。”〈止〉 “虽欲名之为常平,而内乱何从而得清其治哉?”“子 今问之,欲深知其审乎!天地之性,〈起〉万物各自有 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万物虽俱受阴阳之气,比若鱼不能无水,游于高山之上 ,及其有水,无有高下,皆能游往;大木不能无土,生 于江海之中。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授事也,五土各取其 所宜,迺其物得好且善,而各畅茂,国家为其得富,令 宗庙重味而食,天下安平,无所疾苦,恶气休止,不行 为害。如人不卜相其土地而种之,则万物不得成竟其天 年,皆怀冤结不解;因而夭终,独上感动皇天,万物无 可收得,则国家为其贫极,食不重味,宗庙饥渴,得天 下愁苦,人民更相残贼,君臣更相欺诒,外内殊辞,咎 正始起于此。是者尚但万物不得其所,何况人哉?天下 不能相治正,正由此也。此者,大害之根,而危亡之路 也〈止〉,可不慎哉?可不深思虑之胸心乎?故古者, 大圣大贤将任人,必先试其所长,何所短,而后署其职 事,因而任之。其人有过,因而责之,责问其所长,不 过所短。是者不感天也,反为习进此家学,因而慎之, 故能得天下之心也。令后世忽事,不深思惟古圣人言, 反署非其职,责所不能及,问所不能睹,盲者不睹日, 喑者不能言,反各趣得其短,以为重过,因而罪之,不 为欲乐相利佑,反为巧弄上下,迭相贼害,此是天下之 大败也。自古者诸侯太平之君,无有奇神道也,皆因任 心能所及,故能致其太平之气,而无冤结民也。祸乱之 将起,皆坐任非其能,作非其事职而重责之,其刑罚虽 坐之而死,犹不能理其职务也。灾变连起,不可禁止, 因以为乱败,吉凶安危,正起于此。是以古者将为帝王 选士,皆先问视,试其能,当与天地阴阳瑞应相应和不 ?不能相应和者,皆为伪行。其相应和奈何,大人得大 应,小人得小应。风雨为其时节,万物为其好茂,百姓 为其无言,鸟兽跂行,为其安静,是其效也。故治乐欲 安国者,审其署置。夫天生万物,各有材能,又实各有 所宜,犹龙升于天,鱼游于渊,此之谓也。夫治者,从 天地立以来,迺万端,天变易亦其时异,要当承天地得 其意,得其所欲为也。天者,以三光为书文记,则一兴 一衰,以风为人君。地者,以山川阡陌为文理,山者吐 气,水通经脉,衰盛动移崩合,以风异为人臣。人者, 以音言语相传,书记文相推移。万物者,以衰盛而谈语 ,使人想而知之。人者,在阴阳之中央,为万物之师长 ,所能作最众多。象神而有形,变化前却,主当疏记此 变异,为其主言。故一言不通,则有冤结;二言不通, 辄有杜塞;三言不通,转有隔绝;四言不通,和时不应 ,其生物无常;五言不通,行气道战;六言不通,六方 恶生;七言不通而破败;八言不通而难处为数家;九言 不通,更相贼伤;十言不通,更相变革。故当力通其言 也。古者无文,以何通之,文迺当起,但中止;天地者 几何起,几何止,但后世不睹之耳。中古三皇,当无文 而设言。下古复有天地之气,一绝一起,独神人不知老 所从来,经历多故,知其分理,内当有文,后世实不睹 ,言其无有,何故时有文时无乎哉?天气且弊,人且愚 薄不寿,不能有可刻记。故敕之以书文,令可传往来, 以知古事无文,且相辩讼,不能相正,各自言是,故使 有文书。此但时人愚,故为作书,天为出券文耳。”“ 见师言,已知之矣。愿闻今通气当云何?”“但三道通 行八方之书,民吏白衣之言,勿苟留。急者以时解之, 不急者随天地万物,须七月物终,八月而蕑视,九月而 更次,十月而不归,三年上书而尽信诚者,求其人而任 之。此人迺国家之良臣,聪明善耳目,因以视聆,不失 四方候也。帝王得之,曰安而明,故当任之。”“其任 之云何乎?”“必各问其能所及,使各自疏记所能为, 所能分解,所能长,因其天性而任之,所治无失者也。 故得天下之欢心,其治日兴太平,无有刑,无穷物,无 冤民。天地中和,尽得相通也。故能致寿上皇,所以寿 多者,无刑不伤,多伤者迺还伤人身。故上古者圣贤不 肯好为刑也,中古半用刑,故寿半,下古多用刑,故寿 独少也。刑者其恶迺干天,逆阴阳,畜积为恶气,还伤 人。故上古圣贤不重用之者,迺惜其身也;中古人半愚 ,轻小用刑故半,贼其半;下古大愚,则自忽用刑,以 为常法,故多不得寿,咎在此。读此书者,宜反复之, 重之慎之,死生重事,不可妄也。夫子贤明者为父计, 臣贤明者为君深计;子不贤,不肯为父深计;臣不贤明 ,不肯为君计。是少年者,即是其人身邪,其人邂逅吉 凶者,流后生,此格法也。是故上古圣帝王将任臣者, 谨选其有道有德,不好杀害伤者,非为民计也,迺自为 身深计也。故得天地心意,举措如与神俱,此之谓审举 得其人,而得人力之君也。如此迺感神祇,迺后天上真 神爱之,因而独寿也。好用刑迺与阴气并,阴者杀,故 不得大寿;天之命,略可睹可知矣,天地人所疾恶同耳 。”

 右得天地人民万物欢心国兴家安天下无争讼者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五 丁部之四

太平经卷之五十五

    力行博学诀第八十二

“今大命可知与未乎?”“虽然可知矣,见明师比言, 大迷惑已解,唯加不得已,愿复丁宁之。”“然,吾道 可睹意矣,〈起〉得书读之,常苦其不熟,熟者自悉知 之。不善思其至意,不精读之,虽得吾书,亦无益也; 得而不力行,与不得何异也;见食不食,与无五谷何异 ;见浆不饮,渴犹不可救,此者非能愁他人也,还自害 ,可不详哉?故圣人力思,君子力学,昼夜不息也,犹 乐欲象天,转运而不止,百川流聚,迺成江海。子慎吾 言〈止〉记,吾已重诫,子其眷眷,心可睹矣。为善与 众贤共之,慎无专其市。夫市少人所求不得。故人不博 学,所睹不明。故令使见其真道,不得其要意,不信道 ,则疑不笃乎,各在此人之所以自穷者也。故当深惟思 其意,以令自救辅也。”

 右对寿命指

    知盛衰还年寿法第八十三

〈起〉天之授事,各有法律。命有可属,道有可为,出 或先或后,其渐豫见。比若万物始萌于子,生于卯,垂 枝于午,成于酉,终于亥,虽事豫见,未可得保也。事 各有可为,至光景先见,其事未对,豫开其路。天之垂 象也,常居前,未尝随其后也。得其人而开通,得见佑 助者是也;不开不通,行之无成功,即非其人也。以是 为明证,道审而言,万不失一也。但是其人,明为其开 ,非其人则闭,审得其人,则可以除疾,灾异自消,夷 狄自降,不须兵革,皆自消亡。万物之生,各有可为设 张,得其人自行,非其人自藏。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强 行;非其有,不可强取;非其土地,不可强种,种之不 生。言种不良,内不得其处,安能久长;六极八方,各 有所宜,其物皆见,事事不同。〈止〉若金行在西,木 行在东,各得其处则昌,失其处则消亡。故万物着于土 地迺生,不能着于天,日月星历反着于天,迺能生光明 。夫道如此矣,故有其人星在天,时有明,堕地反无光 ,即非其处也。故乱常道。有可为出不妄行,是其人则 明,非其人则不可行。夫道迺深远不可测商矣,失之者 败,得之者昌。欲自知盛衰,观道可着,神灵可兴也, 内有寿证候之,以此万不失一也。此迺神书也,还年之 期,其道至重,何可不思。故传之仁贤明,试使行之以 自命。是其人应当并出,贤知并来,神书并至,奇方自 出,皆令欢喜,即其人也。以此为效,不如此言,或但 先见,非可得行也,当遗后来,道不妄出也。实有可之 ,但问其人,令使自思。道之可归,亦不可禁,亦不可 使,听其可之,观其成功,道不可空。虽然,夫才不如 力,力不如为而不息也。夫天下之事,皆以试败,天地 神灵皆试人,故人亦象天道而相试也。得见善者,其命 已善矣,其见恶者,命已疑矣。自古到今,不至诚动天 ,名为强求,或亦遂得之;强求不得,真非其有也,安 可强取,其事以不和良,乖忤错乱。人命有三品,归道 于野,付能用者。不能用者,付于京师,投于都市,慎 无闭绝。后世无子,传书圣贤及与道士,无主无名,付 能用者。道自有可之,不可各人可附言语。犹若大木归 山,水流归海,不可禁止也,天性使然。顺之者昌,逆 之者败亡。神书欲出,亦不可闭藏。得其人必自扬,不 得其人暗聋盲,身则不悦,目中无光。精读此策文乐也 。夫央天昌延命之期,数皆在此中也。太平之气,皆已 见焉;民慈爱谨良,皆以出焉;贤圣明者,皆已悦焉; 殊方奇文,皆已付焉;勉行无懈,以自辅焉;明王圣主 ,皆以昌焉;夷狄却除,皆以去焉。万民幸甚,皆以无 言,天寿已行,不复自冤,老以命去,少者遂全。书传 万世无绝,子孙相传。日以相教,名为真文,万世无易 ,令人吉焉。道以毕就,便成自然,有禄自到,无敢辞 焉。〈起〉大人得之以平国,中士得之为良臣,小人得 之以脱身。〈止〉

 右通道意是非之策文

〔存〕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 ,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是其大明效证验也。 云笈七签卷六四辅引(案此所引,颇似 经第四十八卷三合相通诀第七叶中之文)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 四 丁部五至十三

    阙题

应天理上下和合天灾除奸伪断绝谶本文。上古之人,皆 心开目明耳洞,预知未然之事,深念未然,感动无情, 卓然自异,未有不成之施。所言所道,莫不笃达,不失 皇虚之心,思慕无极之智,无极之言。知人寿命进退长 短,各有分部,常以阴阳,合得消息,上下中取其要, 与众神有约束。但各不得犯天地大忌,所奉所得,当合 天意,文书相白,上至天君,天君得书,见其自约束分 明。乃后出文,使勿自怨,中直自进,不白自闻,音声 洞彻,上下法则,各不失期。恐有不及,未曾有不自责 ,时常恐有非见督录。神相白未曾懈,有过见退用。故 重复语敕,反覆辞文,宜不违所言。是天之当所奉承, 神祇所仰,皆如法,常不敢息。恐有不达,所受非一, 皆当开心意,恐违期。神有尊卑,上下相事,不如所言 ,辄见疏记。忧心恻恻,常如饥渴欲食。天君开言,知 乃出教,使得相主,文书非一,当得其意,后各有信。 上古之人,失得来事,表里上下,观望四方,四维之外 ,见其纪纲,岁月相推,神通更始,何有极时。星数之 度,各有其理,未曾有移动,事辄相乘,无有复疑。皆 知吉凶所起,故置历纪。三百六十日,大小推算,持之 不满分数,是小月矣。春夏秋冬,各有分理,漏刻上下 ,水有迟快,参分新故,各令可知,不失分铢。各置其 月,三十四气前后箭各七八气,有长日亦复七八,以用 出入,祠天神地祇,使百官承漏刻期,宜不失,脱之为 不应,坐罪非一。故使昼夜有分,随日长短,百刻为期 ,不得有差。有德之国,日为长,水为迟,一寸十分, 应法数。今国多不用,日月小短,一刻八九,故使老人 岁月,当弱反壮,其年自薄,何复持长时,如使国多臣 ,枢机衡舒迟,后生蒙福,小得视息,不直有恶,复见 伐矣。惟天地之明,为在南方,巳午同家,离为正目。 当明堂之事,日照明以南向北,阳气进退,亦不失常, 阴阳相薄,以至子乡,寒温相直,照彻自然,甚可喜。 生养之道,少阳太阳,木火相荣,各得其愿,是复何争 。表里相承,无有失名,上及皇燿,下至无声,寂静自 然,万物华荣,了然可知。不施自成,天之所仰,当受 其名,机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数通书,不 相应召。所求神簿问相实,乃上天君,天君有主领。所 白之神,不离左右,其内外见敬,亦不敢私承,所上所 下,各不失时。太阴司官,不敢懈止。正营门阁,恐自 言事,辄相承为善为要道,牒其姓名,得教则行,不失 铢分。上古之时,有智虑无所不照,无所不见,受神明 之道,昭然可知,亦自有法度,不失其常。从太初已来 ,历有长短,甚深要妙。从古至今,出历之要,在所止 所成。辄以心思候算,下所成所作无不就,并数相应绳 墨,计岁积日月,大分为计。

    阙题

今天地且大乐岁,帝王当安坐而无忧,民人但游而无事 少职,五谷不复为前,无有价直。﹝起﹞天下兴作善酒 以相饮,市道尤极,名为水令火行,为伤于阳化。凡人 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买卖失职,更相斗死,或伤贼 ;或早到市,反宜乃归;或为奸人所得,或缘高坠,或 为车马所克贼。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念四海之内 ,有几何市,一月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又无故杀 伤人,日日有之,或孤独因以绝嗣,或结怨父母置害, 或流灾子孙。县官长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动皇 灵,使阴阳四时五行之气乖错,复旱上皇太平之君之治 ,令太和气逆行。盖无故发民令作酒,损废五谷,复致 如此之祸患。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谓吏民言, 从今已往,敢有市无故饮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饮 二斗者,笞六十,谪六日;饮三斗者,笞九十,谪九日 。各随其酒斛为谪。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 所以谪修城郭道路官舍,为大土功也;土乃胜水,以厌 固绝灭,令水不过度伤阳也。水,太阴也,民也,反使 兴王,伤损阳精,为害深矣。修道路,取兴大道,以类 相占,渐置太平。﹝止﹞

   〔附〕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四饮酒缘引太平经 云,真人问曰:“天下作酒以相饮,市道元据。凡人饮 酒洽醉,狂咏便作,或即斗死,或则相伤贼害,或缘此 奸淫,或缘兹高堕,被酒之害,不可胜记。念四海之内 有几何市,一日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复缘此致害 ,连及县官,或使子孙呼嗟,上感动皇天,祸乱阴阳, 使四时五行之气乖反。如何故作狂药,以相饮食,可断 之以否?”神人曰:“善哉!饮食,人命也。吾言或有 可从或不可从,但使有德之君教敕言,从今以往,敢有 无故饮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 一斛杖三百。以此为数,广令天下,使贤人君子,知法 畏辱,必不敢为其中。愚人有犯即罚,作酒之家亦同饮 者。”真人曰:“或千里之客,或家有老弱,或祠祀神 灵如何?”神人曰:“若千里君子,知国有禁,小小无 犯,不得聚集;家有老疾,药酒可通。”

    阙题

考天地阴阳万物,上下相爱相治,立功成名,使心治一 家,使人不复相憎恶,常乐合心同志。令太和之气日自 出,而大兴平,六极同心,八方同计。所治者若人意, 莫不皆响应而悦者。本天地元气,合阴阳之位,邪恶默 然消去,乖逆者皆顺,明大灵之至道,神祇所好爱。吾 乃上为皇天陈道德,下为山川别度数,中为帝王设法度 ,中贤得以生善意。因以为解除天地大咎怨,使帝王不 复愁苦,人民相爱,万物各得其所,自有天法常格在不 匿。古者圣帝明王,重大臣,爱处士,利人民,不害伤 ;臣亦忠信不欺君,故理若神。故贤父常思安其子,子 常思安乐其父,二人并力同心,家无不成者;如不并力 同心,家道乱矣。失其职事,空虚贫极,因争斗分别而 去,反还相贼害,亲父子分身血气而生,肢体相属如此 ,况聚天下异姓之士为君师父乎?故圣人见微知着,故 重戒慎之。夫师,阳也,爱其弟子,导教以善道,使知 重天爱地,尊上利下,弟子敬事其师,顺勤忠信不欺。 二人并力同心,图画古今旧法度,行圣人之言,明天地 部界分理,万物使各得其所,积贤不止,因为帝王良辅 ,相与合策共理致太平。如不并力同计,不以要道相传 ,反欲浮华外言,更相欺殆,逆天分理,乱圣人之辞, 六极不分明,为天下大灾。帝王师之,失其理法,反与 天地为大仇,不得神明意,天下大害者也。

    阙题

人生备具阴阳,动静怒喜皆有时,时未牝牡之合也。是 阴阳当主为生生之效也。天道三合而成,故子三年而行 。三三为九,而和道究竟。未知牝牡之合,其中时念之 未能施也。天数五,地数五,人数五,三五十五,而内 藏气动。四五二十,与四时气合而欲施,四时者主生, 故欲施生。五五二十五,而五行气足而任施,五六三十 而强。故天使常念施,以通天地之统,以传类,会三十 年而免。老当衰,小止闭房内,天下蚑行之属,人象天 地纯耳,其余不能也。故天地一日一夜共闰万二千物尽 使生。夜则深,昼则燥。深者,阴也。燥者,阳也。天 与地日共养此万二千物具足也。天之法,阳合精为两阳 之施,乃下入地中相从,共生万二千物。其二千者,嘉 瑞善物也。夫万二千物,各自存精神,自有君长,当共 一大道而行,乃得通流。天道上下,往朝其君,比若人 共一大道,往朝王者也。万二千物精神,共天地生,共 一大道而出,有大有中有小。何谓也?乃谓万二千物有 大小,其道亦有大小也,各自生自容而行。故上道广万 步为法,次广千步为法,其次广百步为法,其次广十步 为法,其次广一步为法。凡五道应五方,当共下生于地 ,共朝于天,共一道而行。是以大道广万步,容中道千 步,小道百步,牦道十步,毛道一步。物有大小,各自 容往来。凡乃上受天之施,反下生施地,出当俱上朝天 也。故大道但可张,不可妄翕也;翕之辄不相容。有不 得生者,或有伤死,不得生出者,令人绝无后代;伤者 伤人,死者杀人。古者圣人不敢废绝大道者,睹天禁明 也。子以何天道得伤,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 ,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 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一物不生一统绝,多 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夫道兴者 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 。

    阙题

〈起〉吾书中善者,使青为下而丹字,何乎?吾道乃丹 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 止〉吾道太阳,仁政之道,不欲伤害也。天子者,天之 心也;皇后者,地之心也。夫心者,主持正也。天乃无 不覆,无不生,无大无小,皆受命生焉,故为天。天者 ,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万物所当亲爱,其用心意, 当积诚且信,但常欲利不害,不负一物,故为天也。夫 帝王者,天之子,人之长,其为行当象此。夫子者,当 承父之教令严敕,案而行之,其事乃得父心志意,可为 良家矣。如不承父教令,其家大小不治,即为贫家矣。 财反四去,常苦不聚,其事纷纷,灾变连起,大得愁苦 ,过在此矣。古者帝王将行,先仰视天心,中受教,乃 可行也。夫皇后之行,正宜土地,地乃无不载,大小皆 归,中无善恶,悉包养之。皇后,乃地之子也,地之心 也。心忧凡事,子当承象母之行若母,迺为孝子。夫天 地之与皇后相应者,比若响之与声,于其失小亦小,失 大亦大,若失毫发之间,以母不相得志意。古者皇后将 有为,皆先念后土,无不包养也。无不可忍,无不有常 ,以是自安,与土心相得矣。若失之,则灾变连起,刑 罚不禁,多阴少阳,万物不茂,过在此。夫是二人正行 者,则神真见,真道出,贤明皆在位,善物悉归国。

    阙题

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天阳 主生也,地阴主养也。日与昼,阳也,主生;月星夜, 阴也,主养。春夏,阳也,主生;秋冬,阴也,主养。 甲丙戊庚壬,阳也,主生;乙丁己辛癸,阴也,主养。 子寅辰午申戌,阳也,主生;丑卯巳未酉亥,阴也,主 养。亦诸九,阳也,主生;诸六,阴也,主养。男子, 阳也,主生;女子,阴也,主养万物。雄,阳也,主生 ;雌,阴也,主养。君,阳也,主生;臣,阴也,主养 。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一阳 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 可施生统也。阳气一统绝灭不通,为天大怨也。一阴不 受化,不能生出,为大咎。天怨者,阳不好施,无所生 ,反好杀伤其生也。地所咎,在阴不好受化,而无所出 养长,而咎人,反伤其养长也。天不以时雨,为恶凶天 也;地不以生养万物,为恶凶地也。男不以施生为断天 统,女不以受化为断地统。阴阳之道,绝灭无后,为大 凶。比若天地一旦毁,而无复有天地也。是故圣贤好天 要文也。天者,众道之精也。贤者好道,故次圣。贤者 入真道,故次仙。知能仙者必真,故次真。知真者必致 神。神者,上与天同形合理,故天称神,能使神也。神 也者,皇天之吏也。神人者,皇天第一心也。天地之性 ,清者治浊,浊者不得治清。精光为万物之心,明治者 用心察事,当用清明。今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 人奴婢皆何象乎?然神人者象天,天者动照无不知。真 人者象地,地者直至诚不欺天,但顺人所种不易也。仙 人者象四时,四时者,变化凡物,无常形容,或盛或衰 。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凶,长于安危。圣人 者象阴阳,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 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贤人象山川,山川主 通气达远方,贤者亦当为帝王通达六方。凡民者象万物 ,万物者生处无高下,悉有民,故象万物。奴婢者衰世 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 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起﹞故奴婢贤者得为善 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 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 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故 上神人舍于北极紫宫中也,与天上帝同象也,名天心神 ,神而不止,乃复逾天而上,但承委气,有音声教化而 无形,上属天上,忧天上事。神人已下,共忧天地间六 合内,共调和无使病苦也。﹝止﹞

   〔附〕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下人四夷受要箓引 太平经云:奴婢顺从君主,学善能贤,免为善人良民, 良民善人学不止成贤人,贤人学不止成圣人,圣人学不 止成道人,道人学不止成仙人,仙人学不止成真人,真 人学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学不止成委气神人。

愿闻绝洞弥远六极天地之间,何者最善?三万六千天 地之间,寿最为善。故天第一,地次之,神人次之,真 人次之,仙人次之,道人次之,圣人次之,贤人次之。 此八者,皆与皇天心相得,与其同意并力,是皆天人也 。天之所欲仕也,天内各以职署之,故思虑常相似也, 是天所爱养人也。天者,大贪寿常生也,仙人亦贪寿, 亦贪生;贪生者不敢为非,各为身计之。
 
 
 

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五 丁部之十四

太平经卷之六十五

    断金兵法第九十九

六方真人纯等谨再拜白:“欲有所问天法,不敢卒道, 唯皇天师假其门户,使得容言乎?”“道之,勿有所疑 也。”“唯唯。今惟天师迺为帝王解先人流灾承负,下 制作可以兴人君,而悉除天下之灾怪变不祥之属。今愚 生欲助天,太阳之气使遂明,帝王日盛,奸猾灭绝,恶 人不得行,盗贼断亡,祅孽自藏,不复发扬,岂可闻乎 ?”“善哉,六子之问也,天使诸真人言。诺。君子已 遂无忧,小人祅臣不敢作矣,其胜已出,灾自灭息矣。 今为诸弟子具陈天格法,使不失铢分,自随而记之。” “唯唯。”“然,〈起〉天法垂象,上古圣人常象之, 不敢违离也。故常厌不祥,断狡猾,使祅臣不得作者, 皆由案天法而为之,欲使阳气日兴,火大明,不知衰时 者,但急绝由金气,勿使其王也。金气断,则木气得王 ,火气大明,无衰时也。”“何谓也?”“然,人君当 急绝兵,兵者,金类也,故当急绝之故也。〈止〉﹝起 ﹞今反时时王者赐人臣以刀兵,兵,金类也,迺帝王赐 之王者。王之名为金王,金王则厌木而衰火,金王则令 甲乙木行无气,木断乙气,则火不明。木王则土不得生 ,火不明则土气日兴,地气数动,有祅祥,故当急绝灭 云。兵类勿赐金物兵类,以厌绝不祥此也。”“天厌固 与神无异。愿闻金兴厌木,何故反使火衰也?”“善哉 ,子之难问,可谓入道矣。真人欲乐知其大效,是故春 从兴金兵,则贼伤甲乙木行,令天青帝不悦,天赤帝大 怒,丙丁巳午不顺。欲报父母之怨,令使火行,多灾怪 变,生不祥祅害奸猾。其法反使火治愦愦云乱,不可乎 ,大咎在此也。”“善哉善哉!愿闻何故必多祅民臣狡 猾盗贼乎?”“为真人重说,使子察察知之。天之格法 ,父母见贼者,子当报怨。夫报怨之家,必聚不祥,伪 佞狡猾少年能为无道者,迺能报怨为反逆也。是故从赐 金兵,厌伤木也,火治不可平也。此者,天常格法也, 不可以故人也。六真人以吾言不信,但急断金兵,敢有 持者,悉有重罪,即时火灾灭除,其治立平,天下莫不 言善哉。所以然者,火迺称人君,故其变怪最剧也。其 四行不能也。子欲重知其明效,五星荧惑,为变最剧也 ,此明效也。其四星不能。子慎吾书吾文,天法不失铢 分。”“唯唯。”﹝止﹞

   〔附〕帝王戒赐兵器与诸侯,是王金气也。金 气王则木衰,木衰则火不明,火不明则兵起之象。火者 君象,能变四时,荧惑为变最效,天法不失铢分。

“行,为六子重明陈天之法,故金气都灭绝断,迺木 气得大王,下厌土位,黄气不得起,故春木王土死也。 故惟春则天激绝金气于戊,故木得遂兴火气,则明日盛 ,则金气囚,猾人断绝。金囚则水气休,阴不敢害阳则 生下,慎无灾变。木气王无金,则得兴用事,则土气死 。生民臣忠谨且信,不敢为非也,是天之格法券书也。 天地之常性常行,子知之耶?”“唯唯。”“行,子已 知矣。今复为六子重明天法,使□□。今天下从兵,金 气也。又王者或以岁始赐刀兵,或四面巡狩止居,反赐 金兵。王者,王也,以金兵赐人,名为王金。金王则水 相,金王则害木,水相则害火。西北,阴也;东南,阳 也;少阴得王,太阴得相也。名为二气,俱得胜其阳。 其灾生下,狡猾为非,阴气动则多妄言而生盗贼,是天 格法也。六子知之耶?”“唯唯。”“然六真人已知之 矣,慎天法。”“唯唯。今愿请问东南,阳也,何故为 地户?今西北,阴也,反为天门?”“然,门户者,迺 天地气所以初生,凡物所出入也。是故东南,极阳也, 极阳而生阴,故东南为地户也。西北者为极阴,阴极生 阳,故为天门。真人欲知其效,若初九起甲子,初六起 于甲午,此之谓也。故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何 有解已。其王者得用事,其微气复随而起矣。”“善哉 善哉!”“复为六真人具陈一事。王者大兴兵,则使木 行大惊骇无气,则土得王起。土得王则金大相,金大相 则使兵革数动,干兑之气作,西北夷狄猾盗贼数起,是 者自然法也。天地神灵,不能禁止也。故当务由厌断金 物,无令得兴行也。”“善哉善哉!见师说天法,知其 可畏矣。”“子知畏之则吉矣。”“今皇天明师幸哀其 愚蔽,不达于道,迺具为明陈天法。今是独为一君生耶 ?天下之为法,悉如此耶哉?”“然,天以是为常格法 。虽然,木行火行,无妄从兴,金岳使钱得数王盗行, 以为大害,使治难平也。反使金气得大王,为害甚甚, 能应吾天法,断之者立吉矣。治兴,祅臣绝,天法不欺 人也。”“愿闻天以此为格法意诀。”“然,详哉,六 子问事也。然天地以东方为少阳,君之始生也,故日出 东方。以南方为太阳,太阳,君也,故离为日,日为君 ;南方,火也,火为君;南方为夏,夏最四时养长,怀 妊盛兴处也,其为德最大,故为君也,以此为格法。虽 然,音为角者,并于东方;位为火者,并于南方。今太 平气盛至,天当兴阳气,故吾见六真人问事,知为天使 之,故吾为六真人具说所以兴太阳君之行法,真人慎之 。”“唯唯。”

    王者赐下法第一百

“今天师辛哀为愚生陈天法悉具,愿复问一事。今帝王 见群臣,下及民人。天法,为人父母,见其臣,是王者 贤子也,故助王者治理天地也。民者,是王者居家不肖 子也,〈起〉为王者主脩田野治生。见之,会当有可以 赐之者,不赐则恩爱不下加民臣,令赤子无所诵道,当 奈何哉?”“善哉,真人之言也。然,见贤者赐以文, 见饥者赐以食,见寒者赐以衣。”“见贤者何故赐之以 文乎?”所以赐以文者,〈起〉文者生于东,明于南, 故天文生东北,故书出东北,而天见其象。虎有文,家 在寅;龙有文,家在辰;负而上天,离为文章在南行。 故三光为文,日最大明。故文者生于东,盛于南,〈止 〉故日出于东,盛于南方。天命帝王,当象天为法。〈 止〉故当赐文以兴。太阳,火之行也,日兴,火能分别 睹文是与非,文亦所以记天下是非也。”“善哉善哉! ”“行,六真人已知天道大觉矣。”“今皇天明师为天 具道法,既无可愔,愿闻赐之当以何文哉?”“详乎, 六子为天问事也,然当如此。凡事常苦不□□,然乐象 天法,而疾得太平者,但拘上古中古下古之真道文文书 ,取其中大善者集之以为天经,以赐与众贤,使分别各 去诵读之。今思其古今要意,为化民臣之大义,当奈何 ?因以各养其性,安其身,如此者,大贤儒莫不悦喜也 。而无恶意,各得惟念天地之法知之,则令使人上尊爱 其君,还惜其躯,深知明君重难得;其中大贤仁者,常 恐其君老,分别为索殊方异方,还付其帝王,故当赐以 道书文。”“善哉善哉!”“子已知之矣。今或自易, 赐之以兵革金物,归反各思利事,而上导武气,化流小 愚民,则使利事生,而兵兴金王,狡猾作,盗贼起,金 用事,贼伤木行,而乱火气,是天自然格法。子知之耶 ?”“唯唯。愿问何不赐之以他文经书?”“然,他书 非正道文,使贤儒迷迷,无益政事,非养其性。经书则 浮浅,贤儒日诵之,故不可与之也。然同可拘上古圣经 善者,中古圣经善者,下古圣经善者,以为文以赐之。 但恐非养性之道,使人不自重,而反为文也。然,凡文 善者,皆可以赐之,使其诵习象之,化为善也。”“善 哉善哉!”“六子已觉之矣。”

    兴衰由人诀第一百一

“今天师幸都为愚生言,愿问赐饥者以食,寒者以衣意 。然,夫饥者思食,寒者思衣,得此心结,念其帝王矣 ,至老不忘也。思自效尽力,不敢有二心也。恩爱洽着 民间,如有所得奇异殊方善道文,不敢匿也。悉思付归 其君,使其老寿,是故当以此赐之也,此名为周穷救急 。夫贤者好文,饥者好食,寒者好衣,为人君赐其臣子 ,务当各得其所欲,则天下厌服矣。”“善哉善哉!是 以天性上道德而下刑罚。故东方为道,南方为德。道者 主生,故物悉生于东方。德者主养,故物悉养于南方。 天之格法,凡物悉归道德,故万物都出生东南而上行也 ,天地四方六阳气俱与生物于辰巳也。子知之耶?”“ 唯唯。天之法下刑,故西北少阴,太阴为刑祸。刑祸者 ,主伤主杀。故物伤老衰于西,而死于北。天气战斗, 六阴无阳,物皆伏藏于内穴中,畏刑兴祸,不敢出见。 天道恶之下之,故其畜生,悉食恶弃也。是故古者圣人 睹天法明,故尚真道善德奇文而下武也,是明效也。今 刑祸武生于西北而尚之,名为以阴乘阳,以贱乘贵,多 出战斗。令民臣不忠,无益王治,其政难乎?真人宁知 之耶?”“唯唯。”“子可谓以觉矣。是故古者圣贤常 尚道德文,常投于上善处,而兵革战备投于下处;一人 独居,则投文于床上,而兵居床下,如是则夷狄自降, 盗贼日消灭矣。”“善哉善哉!”“行,子可谓已知之 矣。六子详思吾书意,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众贤,吾 之言不负天地贤明也。行去,辞小竟也,事他所疑,迺 复来问之。”“唯唯。今六真人受天师严教,谨归各居 闲处,思念天师言,俱有不解,唯天师示诀之。”“行 言何等也?”“今天迺自有四时之气,地自有五行之位 ,其王、相、休、囚、废自有时,今但人兴用之也。安 能迺使其生气,而王相更相克贼乎?”“
咄咄,噫!六子虽日学,无益也,反更大愚,略类无 知之人,何哉?夫天地之为法,万物兴衰反随人故。凡 人所共与事,所贵用其物,悉王生气;人所休废,悉衰 而囚。故人所兴事者,即成人君长师也;人所争用物, 悉贵而无平也;人所休废物,悉贱而无贾直也。是故天 下人所兴用者,王自生气,不必当须四时五行气也。故 天法,凡人兴衰,迺万物兴衰,贵贱一由人。是故古者 圣人知天格法,不可妄犯也。故上古时人,深知天尊道 、用道、兴行道,时道王。中古废不行,即道休囚,不 见贵也;中古兴用德,则德王。下古废至德,即德复休 囚也。故人兴用文则文王,兴用武则武王,兴用金钱则 金钱王,兴用财货财货王。天下人所兴用,悉王自生气 ,其所共废而不用者,悉由凡物,何必迺当须天四时五 行王迺王哉?子学何不日昭昭,而反日益冥冥无知乎? 真人用意尚如此,夫俗人共犯天禁,言其不然,故是也 。今以子况之,人愚独久矣。若真人言中类吾为天陈法 ,为德君解承负先王流灾,将有误人不可用者耶?如误 ,何可案用乎?六子若有疑,欲知吾道大效,知其真真 与不,令疾上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 迺响相应,是其人明效证验也。今真人尚迺不能深知, 是人能使物兴衰进退,俗人比于子,冥冥与盲何异哉? ”“今见天师分别为愚生说之,已解矣,有过不也。” “夫人既学也,当务思惟其要意,勿但习言也。而知其 意诀,是天地与道所怨也。又学者精之慎之。”“唯唯 。”“行去,记此天政事,可以厌猾祅,勿使德君失政 事文也。”“唯唯。”
 
 
 

太平经合校卷六十六 丁部之十五

太平经卷之六十六

   三五优劣诀第一百二

“大暗愚日有不解,冥冥之生稽首再拜,问一大疑。” “何等也?”“书中比比道天上皇气且下,今讫不知其 为上皇气云何哉?”“子迺知深疑此,可谓已得道意矣 。行明听,为真人具陈之。〈起〉天有三皇,地有三皇 ,人有三皇;天有五帝,地有五帝,人有五帝;天有三 王,地有三王,人有三王;天有五霸,地有五霸,人有 五霸。”“何谓也?”“天有三皇若三光,地有三皇若 高下平,人有三皇,若君臣民也,天有五帝若五星,地 有五帝若五岳,人有五帝若五行五藏也。〈止〉﹝起﹞ 天有三王若三光,地有三王若高下平,人有三王若君臣 民;天有五霸若五星,地有五霸若五岳,人有五霸若五 行五藏也。”“天师●哀怜愚生,加不得已,示以天法 ,愿闻其优劣云何哉?”“
善哉,子之难问,可谓得天意,迺入天心,可万万世 贯结着不复去也。然天之三皇,其优者若日,其中者若 月,其下者若星也,其优劣相悬如此矣。地之三皇,其 优者若五岳,其中者若平土,其下劣者若下田也,其优 劣相悬如此矣。人之三皇,其优者若君,其中者若臣, 其下者若民,其优劣相悬如此矣。﹝止﹞

   〔附〕天有三王谓三光,五霸为五岳,与人地 皆同。天之三皇,其优者日,中者月,下者星;地之三 皇,优者五岳,中者平土,下者田野;人之三皇,优者 君,中者臣,下者民。

天之五帝,其优者,比若四分日,有其三也;其中者 ,比若四分月,有其三也;其下者,比若四分星,有其 三也。地之五帝,其优者,比若四分五岳,有其三也; 其中者,比若四分平土,有其三也;其劣下者,比若四 分下田,有其三也。人之五帝,其优者,比若四分大国 ,有其三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大臣,有其三也;其劣 下者,比若四分民,有其三也。天之三王,其优者,比 若四分日,有其二也;其中者,比若四分月,有其二也 ;其劣下者,比若四分大星,有其二也。地之三王,其 优者,比若四分五岳,有其二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平 土,有其二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下田,有其二也。 人之三王,其优者,比若四分大国,有其二也;其中者 ,比若四分大臣,有其二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民, 有其二也。天之五霸,其优者,比若四分日,有其一也 ;其中者,比若四分月,有其一也;其下者,比若四分 大星,有其一也。地之五霸,其优者,比若四分五岳, 有其一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平土,有其一也;其下者 ,比若四分下田,有其一也。人之五霸,其优者,比若 四分大国,有其一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大臣,有其一 也;其下者,比若四分民,有其一也。此迺天道不远, 三五各自反也。故天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地亦自有 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人亦自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也 。”“其何一多也?愿天师分解其诀意。”“然,夫天 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故三皇者, 其祖头也;五帝者,其中兴之君也;三王者,其平平之 君也;五霸者,是其末穷劣衰,兴刑危乱之气也。故到 五霸,迺四分有其一者,天道其统几绝也。过此下者, 微末不能复相拘制,比若大弱不能制强,柔不能制刚, 少不能制众,道且大乱,不能复相理。故更以上复起。 ”“何谓也?”“然,九皇者,皆始萌于北,五帝者始 生于东,三王者茂盛于南,五霸者杀成于西也。天生凡 物者,阳气因元气,从太阴合萌生,生当出达,故茂生 于东;既生当茂盛,故盛于南;既茂盛当成实,故杀成 于西。天地阴阳道都周。夫物不可成实,死而已,根种 实当复更生,故令阴阳俱,并入天门,合气于干,更以 上始,此天地自然之性也。”“善哉善哉!夫天地人何 不共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乎?”“善哉,子之难得其意。 夫天地人分部为三家,各异处。夫皇道者,比若家人有 父也;帝道,比若家人有母也;王道,比若家人有子也 ;霸道者,比若家人有妇也。今三家各异处,岂可共父 母子妇耶?是若人分为三家,宁得共父母子妇乎?真人 宁晓不?”“唯唯。”“慎之,亦无妄枉难也。天道自 有格常法,不可但以强抵触之也,不敢不行弩力。”“ 唯唯。虽每问事,犯天师讳,不问又无缘得知之,欲复 乞一言。”“平行。”“今是有四十八部,四十八部其 行云何哉?”“善乎详哉!子之问事也。此行得天心意 者,灾变不得起也。失天要道者,灾变不绝。故使前后 万万世,更相承负。夫善为君者,迺能使灾咎自伏,消 其所失。至要自养之道者,反使邪气流行,周遍天下。 故生是余灾,反为承负之厄会。”“何谓也?”“然, 精听吾言。”“唯唯。”“天之上君若日,中者若月, 下者若星也。地之上君若五岳,中者若平土,下者若下 田也。人之上君若君,中者若臣,下者若民也。有其全 者,其人民万物,悉无病平安,无为盗贼欺伪佞者也。 天地无灾变,所谓上优,有其全者也;其四分有其三者 ,其三分人平善忠信,其一分伤死,或为盗贼,共为邪 恶变怪,多少随此四分一;其四分有其二者,其半人民 万物有病,为不信,半人有欺伪之心,其天怪变半;其 四分有其一者,其三分者悉病,无实欺为佞,皆为盗贼 ,无有相利之心,一分者为善耳。”“天怪前后不绝, 不处甲处乙,会不去其部界中也。何故乎?”“善哉, 子之言也。是令尽有者,其道德悉及之,德所及者能制 之,故尽善万物,都蒙其道德,故平平也。其四分有其 三者,其道德不及一分,故一分凶也。其四分有其二者 ,其半道德不及覆盖,故半凶也。其四分有其一者,德 微,财及一分,不及其三分,故三凶也。是故古者圣人 帝王欲自知优劣,以此占之,万不失一也。所不及,何 故病乎?道德不能及,无为无君长,万物无长故乱,而 多病奸猾,盗贼不绝也。古者以此占治,以知德厚薄, 视其气与何者相应,以此深知治之得失衰盛,明于日月 也。”“善哉善哉!以何救其失乎?”“善哉,今真人 以既知天经,当止此流灾承负万物也。”“夫灾以何止 之?唯天师教众贤,使得及上皇气。”“然,宜各论真 道于究,各思初一以自治劳病,即其复优,尽令有之矣 。”“善哉善哉!”“行,真人戒事。”“唯唯。谨已 敬受四十八部戒矣。其行道长短云何哉?”“详乎子问 也。”“不敢不详,天道致重,师敕致严,故敢不一二 问之也。”“善哉,知为弟子数,可以通天道意。然天 道有三,道应太阳太阴中和。优者行外,其次行中,其 次行内,霸者无道。但假路三王之内道最短,天皇大优 者最行外,九皇共一道相次,劣者在内,其优者步行而 不移,其次微移,其次微知,十五帝共一中道也。其优 者行外,其次行而知,其劣者行而疾也。三王九人,共 一内道骑行,其次小疾,其劣者驰也。十五霸最假内极 路,其优者若飞行外,其中者若飞而疾,其劣者若矢也 。真人知之乎?”“善哉善哉!”“真人前,子问此事 ,何一详也哉?”“然,吾初生以来,怪岁一长一短, 日一厚,日一薄,一前一却,不及天师问,恐遂不知之 ,愿闻其意。”“善哉,子之言也。然厚者,天之日也 ;其次厚者,地之日也;其次厚者,人之日也;其最薄 者,万物之日也。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去, 勿复竟问。是者,子之私也,非难为子穷说之也。天下 会无以为,亦无益于帝王承负厄会,百姓之愁苦,故不 为子分别道耳,不惜之也。”“唯唯。多犯天师讳,有 大过。”“不谦也,乐欲知天上之事者,有私乃来,为 子悉说之。”“唯唯。”“行去。”

 右分别九皇十五帝九王十五霸行度优劣法
 
 
 

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 丁部之十六

太平经卷之六十七

    六罪十治诀第一百三

“真人前,凡平平人有几罪乎?”“平平人不犯事,何 罪过哉?”“
噫,真人何其暝冥也。”“愚生不开达,初生未常闻 ,人不犯非法而有罪也。”“子言是也,与俗同记。不 睹〈起〉凡人迺有大罪六,不可除也。或身即坐,或流 后生。〈止〉真人学,迺不见此明白罪,学独不病愦愦 耶?”“愚生忽然,不病之也。”“子尚忽然,夫俗人 怀冤结而死是也。诚穷乎遂无知,然而死讫觉悟。天地 开辟以来,凡人先蒙后开,何訾理乎?”“愿闻之。” “〈起〉然,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 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断天生道,与天 为怨。人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 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迺断地养德, 与地为怨,大咎人也。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 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止〉或身即坐,或流后生。 所以然者,乃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 推通周足,令人不穷。今反聚而断绝之,使不得遍也, 与天地和气为仇。或身即坐,或流后生,会不得久聚也 ,当相推移。天生人,使人有所知,好善而恶恶也。〈 起〉幸有知,知天有道而反贱道,而不肯力学之以自救 。或得长生,在其天统先人之体,而反自轻,不学视死 。忽然临死,迺自冤,罪不除也。〈止〉或身即坐,或 流后生,令使生遂无知,与天为怨。所以然者,迺天自 力行道,故常吉,失道则凶死。虽爱人欲乐善,着道于 人身,人不肯力为道,名为无道之人,天无缘使得有道 而寿也。迺使天道断绝,故与天为怨也。人生知为德善 ,而不肯力学为德,反贱德恶养,自轻为非,罪不除也 。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与地相反。地者好 德而养,此人忽事,不乐好德,自爱先人体,与地为咎 也。〈起〉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 者。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休 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饥寒。但常仰多 财家,须而后生,罪不除也。〈止〉或身即坐,或流后 生。所以然者,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各当随力 聚之,取足而不穷。反休力而不作之自轻,或所求索不 和,皆为〈起〉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 。此有六大罪而天憎恶之,其罪不可除也。〈止〉真人 知之耶?”“唯唯。愿闻天师,其为罪何一重也?”“ 噫!子日益愚何哉?是乃灭门之罪也。何故言其重乎? ”“愚生甚怪之,不知其要意。今唯天师更开示之,令 使大觉悟,深知其意,不敢复犯也。”“然,真人言善 哉,吾辞将见矣,真人宜自随而力记之。”“唯唯。”“
行,今皇天有道,以行生凡物,扰扰之属,悉仰命焉 。今大□道人,或默深知之,着其腹中,不肯力以教人 也。夫教人以道,比若以火予人矣,少人来取之,亦不 伤其本也;无极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今幸可共之, 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助帝王脩正。又 使各怀道,求生恶死,令使治助治人,不复犯法,为邪 凶恶。其心善,则助天地帝王养万二千物,各乐长生; 人怀仁心,不复轻贼伤万物,则天为其大悦,地为其大 喜,帝王为其大乐而无忧也,其功增不积大哉?夫一人 教导如此百愚人,百人俱归,各教万人,万人俱教,已 化亿人,亿人俱教,教无极矣。此之善,上洽天心,下 洞无极,人民莫不乐生为善。帝王游无职,又何伤于人 ,而不力相示敕。今人幸蒙先师敕戒,得深怀至道而闭 绝,不以相教示,使人无所归命,皆令强死冤结,名为 断天道,人多失道而妄为。天也不得久生,地也不得久 养。夫人不得不知道,小人无道多自轻,共作反逆,犯 天文地理,起为盗贼相贼伤。犯王法,为君子重忧,纷 纷不可胜理。君王旦夕念之,悒悒自愁苦,使天地失其 正,灾变怪不绝,为帝王留负,吾尚未能悉言。夫断天 道,大逆罪过,不可胜记。故财举其纲纪,示真人是非 ,重罪当死明耶?死中尚得有余过,故流后生也。可● 哉!真人其慎之矣。唯真人迺知一●,可谓已得长吉, 远凶害矣。”“唯唯,不敢离敕。”“然,子已贤明, 知天命矣,必生去死,不复疑也。”“今谨以闻天道之 命,愿得知地德之敕。”“然,夫地之有大德,专以顺 天之道,以好养万物,扰扰之属,莫不被恩德,养成其 中者。是故大□大德之人,当象此为行,幸蒙先师功力 ,得怀藏善道无极之德。夫德以教人,比若临大水而饮 之也。少人往学德,亦不伤其本,无极之人往学德,亦 不伤其本也。如力教教之,皆使凡人知守□抱德,各自 爱养其身。其善者上可助天养且生长之物,下可助地畜 养向成之物,悉并力同心,无有恶意,其中大贤明心易 开示者,迺可化而上,使为君之辅,其中贤者可为长吏 师,其下无知者,尚可为民间之师长。凡人莫不俱好德 化而为善者也。为教如是,迺上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地 ,即大化之本根,助帝王养人民,令不犯恶为耶,君子 垂拱而无忧,其功着大,天地爱之,可移于官也。今则 或怀有德广大,而反详愚闭,绝道德之路,不助天养其 且生,不助地养其且成,不助帝王和诸民人。今使愚人 后生,遂暗无知,白黑不分明,互死不移,遂为小人, 不可东西,忽身自轻,相随为非,奸轨畜积,上下不能 复相教,冥冥愦愦,无有忌讳。上犯天文,下犯地形, 其行逆四时,乱五行,为君子大忧,为小人起害,为贼 盗,或还以自败,僇其父母,因而无世。今尚但为真人 举其纲纪,见其始,使众人一觉自策之耳,不肯教久德 ,名为断绝地之养道,其罪过如此矣。是之为无状乃死 ,尚有余罪,故流后生也,真人知之耶?”“可●哉! 可●哉!”“真人知蚤●,可谓得且活矣。唯慎之。” “唯唯。谨已受道德之禁,愿闻仁者之行。”“然,夫 天地生凡财物,已属于人,使其无根,亦不上着于天, 亦不下着于地。物者,中和之有,使可推行,浮而往来 ,职当主周穷救急也。夫人畜金银珍物,多财之家,或 亿万种以上,畜积腐涂,如贤知以行施予贫家,乐名仁 而已。助地养形,助帝王存良谨之民。夫亿万之家,可 周万户,予陈收新,毋疾利之心,德洽天地,闻于远方 ,尚可常得新物,而腐涂者除去也。其中大贤者,迺日 奏上其功于帝王。其中小贤,日举之于乡里。其中大愚 人不偿报恩者,极十有两三耳,安能使人大贫哉?为善 不止,大贤□明举之,名闻国中,四海人道之者塞道。 明王圣主闻之,见助养民大喜,因而诏取,位至鼎辅, 因是得尊贵,世世无有解已,尚为大仁,天下少有。上 不负先祖,下不负于子孙,天地爱之,百神利之,帝王 待之若明友,比邻示之若父母。功着天地,不复去也; 禄着官位,不复贱也;名着万民,不复灭也。夫仁可不 为乎哉?或有遇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财,积之迺 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 涂。见人穷困往求,骂詈不予;既予不即许,必求取增 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迺止。赐予富人,绝去贫子 ,令使其饥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与天为怨, 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财物 迺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 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 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 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迺万尸之 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 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 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 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人可求以祭祀,尚不给与,百神 恶之,欲使无世;乡里祝固,欲使其死;盗贼闻之,举 兵往趋,攻击其门户,家困且死而尽,固固不肯施予, 反深埋地中,使人不睹。无故绝天下财物,乏地上之用 ,反为大壮于地下,天大恶之,地大病之,以为大咎。 中和之物隔绝日少,因而坐之不足,饥寒而死者众多, 与人为重仇。夫天但好道,地但好德,中和好仁。凡物 职当居天下地上,而通行周给;凡人之不足,反迺见埋 ,病悒悒不得出见。夫天与地,本不乐欲得财也。天迺 乐人生,地乐人养也。无知小人,反壅塞天地中和之财 ,使其不得周足,杀天之所生,贼地之所养。无故埋逃 此财物,使国家贫,少财用,不能救全其民命;使有德 之君,其治虚空。夫金银珍物财货作之用,人功积多, 诚若且劳,当为国家之用,无故弃捐,去之上下,地又 不乐得之,以为大病,以为大壮。今愚人甚不仁,罪若 此,宁当死不耶?中尚有忽然不知足者,争讼自冤,反 夺少弱小家财物,殊不知止。吾尚但见真人●●,财举 其纲,见其始。夫大不仁之人过积多,不可胜纪,难为 财用,真人宜熟思之。故天地中和三气憎之,死尚有余 罪,当流后生,真人宁觉知之耶?”“唯唯。可●哉! 吾不欲闻也。”“真人遗此语,天必夺子命,令知觉悟 ,恶之且活矣。自敕慎事。”“唯唯。谨已敬受道德仁 戒,愿闻有知不好学真道意。”“善哉,子之言也。夫 天生人,幸得有贤知,可以学问而长生。天之有道,乐 与人共之;地有德,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乐以养人 。故人生乐求真道,真人自来。为之不止,比若与神谋 ;日歌为善,善自归之;力事众贤,众贤共示教之,不 复远也。可以全其身,不负先人之统,佗人尽夭终,独 得竟其天年;人皆名恶,独得为善人。为众人师,闻于 远方,内怀真道德仁而有之。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助 帝王化民。上师迺可化无极人,尽使愚人守道不为非, 中师可化万人,小师可化千数百人,致有益于君王,使 小人知禁,不犯非匿邪。上感得官,不负祖先,不辱后 生,维学若此,宁可不为乎?故古者圣贤,悉以敕学人 为大忧,助天地生成,助帝王理乱,此天地之间,善人 之称也。或有愚人,生而怀愿,有知而不肯力学真道, 反好为浮华,行以欺人,为子则欺其父母,为臣则欺其 君,为下则欺其上,名为欺天,罪过不除也。或有反好 俗事争斗,相随为非,睹真人之人,反大笑之,笑之言 无以学为。遂令冥冥,愚无可知,又好胜而不可,苛言 天地无数,贤□无知,恣情而行,上犯天文,下犯地理 ,出入无复节度,归则不事父母,群愚相与会聚,遂为 恶子。为长吏致事,还戮其父母,不能自惟思,因逃亡 为盗贼,行害伤杀人,殊不止。此正天所忌,地所咎, 帝王所愁苦,百神所憎,父母所穷也。此害人之大灾, 绝其先人之统子也。今不力学真道,为行如此,于真人 意,宁当死不?死有余罪,流其子孙,尚名为恶人之世 ,盗贼之后,恶宁流后生不耶?今尚但为真人举其端首 ,其恶不可胜记,难为财用,真人宁觉知之耶?真人自 慎。”“唯唯,吾甚●哉!”“子知●,已去恶矣。” “谨已具闻四事,愿后闻其次。”“然夫天生人,使其 具足乃出之,常乐其为道与德。仁人幸有知,可以学德 ,天地以德养万物,乐人象之。故太古之德人忍辱,象 地之养物也。人学为之,则其心意常悦,不复好伤害也 ,见事而慎之,日而为者善,不复欲为恶也。以类相聚 ,日益高远,为之积久,因成盛德之人,莫不响应,众 人归向之。聚谨顺善不止,因成大□师,其德迺之助天 养欲生之物,助地养欲长之物,又好助明王化民,使为 谨,不复知其凶恶。小为德,或化千数百人,大为德, 或化万人以上。因使万人转成德师,所化无极。为德不 止,凡人莫不悦喜。天地爱之,增其算,鬼神好之,因 而共利佑之。其有功者,迺人君官仕之德,不乐伤害众 人。乐之好之,所求者得居常独乐,无欲害之者。此本 由学顺善为德,迺到于斯,名闻远方,功着天地,不负 祖先,不辱后生。今人或幸有知,心知善恶,而反自轻 易,不力学为善德,反随俗愚暗之人为恶。好用气尚武 ,辞语常凶,言出而逆,欲以伏人。自言便,复有便于 人者;人自言勇力,复有勇力于人者。故凡天下之事, 各有所伏穷,故可制也。夫大火当起之时,若将不可拘 ,得水便死。人为不善,当怒之时,若将不可制也,得 狱便穷。用口若将不拘,得病使降。故夫天地治人,悉 自有法尺寸。人乃有知,不肯好学,反自轻为非,所居 为凶,无爱之者。天地憎之,百神恶之,帝王得愁苦之 。此不成善人,自成盗贼,死尚成恶鬼,用力强梁,其 死皆不得用。道理人莫不共知之,而自易不为善,污先 人之统,负于后生之子,遂见字为凶贼人之类也。人莫 肯与其交语,行人不欲与同道,此子何过,承负父母之 恶,尚或见谓为盗贼之子,或遂得死亡焉。真人来,人 自易,不好学于明师为德,反随小人,过乃如此,宁当 死有余罪不乎?”“可畏哉!天师勿须道,吾念之已苦 心痛矣。见人不学,以为小事,安知迺致此乎?”“人 甚愚,与俗人相似,人不深计,死有余罪。真人既有功 于天地,慎之。”“唯唯。”“不可自易也。吾尚但举 其纲,见其始,不学之恶,不但尽于是也。子得吾书, 觉悟自深计之。”“唯唯。诚得归便闲处,精之详之。 ”“然是也,学而不精,与梦何异?”“唯唯。谨已受 吾事之敕,愿闻人生有力不为之教。”“然,天地共生 蚑行,皆使有力,取气于四时而象五行。夫力本以自动 举,当随而衣食。是故常力之人,日夜为之不懈,聚之 不止,无大无小物,得者爱之。凡物自有精神,亦好人 爱之,人爱之便来归人。比若东海爱水,最居其下,天 下之水悉往聚,因得为海。君子力而不息,因为委积财 物之长,家遂富而无不有。先祖则得善食,子孙得肥泽 ,举家共利。为力而不止,四方贫虚,莫不来受其功, 因本已大成。施予不止,众人大誉之,名闻远方,功着 天地。常力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 乏不止,凡天地增其算,百神皆得来食,此家莫不悦喜 。因为德行,或得大官,不辱先人,不负后生。人人或 有力反自易,不以为事,可以致富,反以行斗讼,妄轻 为不祥之事。自见力伏人,遂为而不止,反成大恶之子 。家之空极,起为盗贼,则饥寒并至,不能自禁为奸, 其中顿不肖子即饥寒而死。勇力则行害人,求非其有, 夺非其物,又数害伤人,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君子 为仇,帝王得愁焉。遂为之不止,百神憎之,不复利佑 也。天不欲盖,地不欲载,凶害日起,死于道旁;或穷 于牢狱中,戮其父母,祸及妻子,六属乡里皆欲使其死 ,尚有余罪,复流后生,或成乞者之后,或为盗贼之子 ,为后世大瑕。真人前,其过责如此,宁当死有余罪不 ?”“吾见天师说事,吾甚惊●心痛,恐不能自愈。” “真人知心痛,将且生活矣。若忽然不大觉悟,子死不 久也。慎之,吾言不可犯,犯者身灭矣,非吾杀之也, 其行自得之,子亦知之乎?”“唯唯。”“
吾为子陈此六事,未能道其万分之一也。贤□得吾道 ,宜深思远虑,勿反苟自易,不恕为善也。为力学,想 得善为恶,则反迺降人也。各自为身计,此中有六死罪 ,又有六大善,俱象之为身,为其善必得善也,自易为 恶者,日得凶恶子矣。自策自计,莫乐于自恣,慎之思 之,惟之念之,贤明之心,必当易开也。道德仁善,付 有道德之士,凶恶付不深计之子。此格法,能皆象吾书 文以自正,则天下无复恶人也。此乃天上太古洞极之道 ,可以化人,人一知之俱为善,亦不复还反其恶也。上 士乐生,可学其真道,大□大贤可学其德,好施之人可 学其仁,有知之人可学其知,有能之人可学其能,有力 之人可学其力,如能并尽用之,思之熟之,身已远凶恶 矣。天地爱之,六方养之,帝王无复事也,迺长游而治 ,真人亦知之乎?”“大乐至矣,吾甚大喜。”“子可 谓乐善知之矣。是故古者贤圣,迺教而不止者,迺睹天 禁明,各为身计也。故贤圣之教,辞语满天下也。子独 不觉乎?”“善哉善哉!”“是故古者圣贤上士皆悉学 ,昼夜力学而不止者,亦睹见天地教令明也。故不敢自 易为非也,不敢自轻易而不力学也。故得长吉而无害, 此诸贤者异士,本皆无知,但由力学而致也。此中诸凶 恶人,悉由不力学,自轻自易所致也。吾之为道,吉凶 之门户也,子亦岂知之耶?”“唯唯。故都举迺以上及 其下也,何谓也哉?”“噫!子意何不觉也!”“见天 师连说,今更眩不自知,以何为觉,以何为不觉也。” “今使子知行之。真人前,夫天治法,化人为善。”“ 从上到下,有几何法哉?”“其法万端,各异意。然真 人尚正若此,俗人难觉,迷日久是也。”“有过,唯天 师。”“然,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为元气治,二 为自然治,三为道治,四为德治,五为仁治,六为义治 ,七为礼治,八为文治,九为法治,十为武治。十而终 也,何也?夫物始于元气,终于武,武者斩伐,故武为 下也。故物起于太玄,中于太阳,终死于白虎。故元气 于北,而白虎居西,此之谓也。故天使元气治,使风气 养物。地以自然治,故顺善得善,顺恶得恶也。人者, 顺承天地中和,以道治,主动道。凡事通而往来,此三 事应天地人谶。过此三事而下者,德仁为章句,过仁而 下,多伤难为意。故吾之为道常乐,上本天之性戒,中 弃未夭之性也。生凡物本者常理,到中而成,至终而乱 ,失乱者不可复理,故当以上始也。故天常守本,地守 其中,一转,人者守其下,三转,故数乱道也。真人岂 已晓知之耶?”“唯唯。”“子今有疑。”“夫随师可 言,不敢有疑也。”“真人前,天将佑帝王,以何为明 证哉?将利民臣,以何为效乎?”“唯天师,今不及何 也;数言而不中,多得过,故不敢复言也。”“嗛乎, 行。”“唯唯。然天将佑帝王,予其琦文,今可以治, 用之绝逾,与阴阳相应,将利小臣也;予其良吏,将利 民也,使其生善子。”“真人言是,岂复有奇说耶?而 已极。唯天将欲兴有德人君也,为其生神圣,使其传天 地谈,通天地意。故真人来为其学也,宜以付谨良之民 ,觉其心,使其惟思;付上有大德之君也,以示众贤, 共晓其意已解,以归百姓。百姓得之,十五相从,议之 治之,连不平,非独天地人君也。过乃本一在人长,长 自得重过责于皇天后土,皆由一人。时有先学得真道者 ,不力相化教;大□幸先知德,力不相化;畜积有财之 家,不肯力施为仁;人生有知足以学,而不肯力学,求 真道以致寿。有能足以学德,以化其身,而不肯力学德 以自化,有力不肯力作自易,反致困穷。此有大过六, 天人为是独积久。天地开辟以来,更相承负,其后生者 尤剧,积众多相聚为大害。令使天地共失其正,帝王用 心意久愁苦而不治,前后不平,天大疾之。故吾急传天 语,自太古到今,天地有所疾苦,悒悒而不通,凡人不 得知之,皆使神圣人传其辞,非独我也,真人勿怪之也 。今吾已去世,不可妄得还见于民间,故传书付真人, 真人反得,已去世俗,不可复得为民间之师。故使真人 求索良民而通者付之,今趋使往付归有德之君也,敢不 往付留难者坐之也,何其重也?今天当以解病而安帝王 ,令道德君明示众贤,以化民间,各自思过,以解先人 承负之谪,使凡人各自为身计,勿令懈忽,迺后天且大 喜,治立平矣。子或怀狐疑,以吾言不大诚信者,吾文 但以试为真。所以然者,古文亿亿卷,其治常不能太平 也。令贤明□长,独怀狐疑,谓书不然也。夫勇士不试 ,安知其多力;见文而不试用,安知其神哉?吾受天言 ,以试真人,自是之后,得凡文书,皆立试之,不得空 复设伪言也。天大疾之,地大苦之,以为大病,诚冤忿 恚。因使万物不兴昌,多灾夭死,不得竟其天年。帝王 悁悒,吏民云乱,不复相理,大咎在此,六罪也。有道 妒道,不肯力教愚人;有德妒德,不肯力化愚人;有财 畜积而妒财,不肯施予,天生凡人使施之。天有知,不 肯力学正道以自穷见教,反笑之;有能,不肯力学施见 教,反骂詈之;有力,不肯力作,可以致富为仁,反自 易懈惰。见父母学教之,反非之。故敕真人疾见此文, 使众贤各自深惟念百姓,自思大过,真人宁晓知教敕耶 ?”“唯唯。今神人既为天陈法,何不但得人而已,布 于民间,必当以上下乎?”“善哉善哉!今天上极太平 气立至,凡事当顺,故以上下也。不以上下,则为逆气 ,令治不平,但多由逆气,不顺故也。真人欲复增之耶 ?”“不敢也。”“故当以上下,勿复重问。”“唯唯 。”“行去慎事,各为身计。此有大过六,天道至严, 不可妄为,天居上视人。”“唯唯。愿复更请问一言, 凡人已得要道要德,当于何置之?”“当上以付其君。 ”“何必当以付之也?”“夫要道迺所以安君也,以治 则得天心。夫要德所以养君,以治则得地意。实知之而 不肯奏上,皆为不敬,其罪不除。”“何其重也?”“ 观子之事植辞,如无一知者。夫为子乃不孝,为民臣迺 不忠信,其罪过不可名字也。真人乃言,何一重者等也 ?真人之学,何不日深,反日向浅哉?”“甚愚生实不 睹。”“子尚言不睹,夫俗人蔽隐,藏其要道德,反使 其君愁而苦愚暗,咎在真道德蔽而不通也。又要道,迺 所以称天也;要德,迺所以称地也。愚人迺断绝之,天 憎之,地恶之,其过不除也。真人幸独为天所私得寿, 而学反未尽,迺及天禁,宜事者慎之。”“唯唯。”

 右天教合和使人常吉远凶之经
 
 
 

太平经合校卷六十八 丁部之十七

太平经卷之六十八

   戒六子诀第一百四

“〈起〉吾将去有期,戒六子一言。夫道迺洞,无上无 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子近求则大得,远 求则失矣。故古君王善为政者,以腹中始起,真能用道 ,治自得矣。动不失其法度数,万物自理,近在胸心, 散满四海。古者圣人名为要道。〈止〉治乐欲无事,慎 无失此,此以绳正贤者。今重丁宁以晓子。子六人连日 问吾书,道虽分别异趣,当共一事。然舌能六极周,王 道备,解说万物,各有异意。天地得以大安,君王得以 无事。吾书乃知神心,洞六极八方,自降而来伏,皆怀 善心,无恶意。其要结近居内,比若万物,心在里,枝 居外。夫内兴盛,则其外兴,内衰则其外衰。故古者皇 道帝王圣人,欲正洞极六远八方,反先正内。以内正外 ,万万相应,亿亿不脱也;以外正内者,万失之也。〈 起〉故古者大圣教人深思远虑,闭其九户,休其四肢, 使其浑沌,比若环无端,如胞中之子而无职事也,迺能 得其理。吾之道悉以是为大要。〈止〉故还使务各守其 根也。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故在师开之导 之学之,则可使无不知也;不闿其门户,虽受天真道, 无一知也。比若婴儿生,投一室中,不导学以事,无可 知也。所以人异者,但八方异俗,故其知学不同也。若 能一人学,周流表里,尽知之矣。吾将远去有所之,当 复有可授,不可得常安坐,守诸弟子也。六人自详读吾 书,从上到下为有结,不解子意者,考源古文以明之。 上行者玄真知之,下行者顺真知之,东者初真知之,南 者太真知之,西者少真知之,北者幽真知之。夫道迺大 同小异,故能分别阴阳而无极,化为万一千五百二十字 。中和万物小备,未能究天地阴阳,绝洞无表里也。故 但考其无,举其纲,见其始,使可仪而记。记古记今, 其要乱自同神圣所记,犹重规合矩,虽相去亿亿万年, 比若相对而语也。故可为为天地常经,为阴阳作神道, 勿怪吾书前后甚复重也。所以复重者,恐有失之也。又 天道至严,既言不敢不具,通不通名为戋道,为过剧。 吾诚哀之,此虽复重。比若上古圣人,中古圣人,下古 圣人,皆异世而生,其辞相因,复重而说,更以相考明 ,迺天道悉可知,此之谓也。行矣,吾有急行,重慎持 天宝,传付其人。”

 右戒六弟子
 
 
 

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九 戊部之一

太平经卷之六十九

    天谶支干相配法第一百五

真人再拜曰:“愚贱生缘天师常待之以赤子之分,恩爱 洽着,仓皇得旦夕进见,天功至大,不可谢。今欲复有 质问密要,天之秘要,又不敢卒言。”“平道之,子既 为天问事,当穷竟,不得中弃而止也。”“唯唯。愚生 见天师所说,无有穷极时也。迺后弟子俱天觉承知,天 师深洞知天地表里阴阳之精,诸弟子恐一旦与师相去, 无可复于质问疑事,故触冒不嗛,问可以长久安国家之 谶,令人君常垂拱而治,无复有忧。但常当响琴瑟,作 乐而游,安若天地也,无复有危时,岂可闻乎哉?”“ 然,诸真人思精进乎?深眇哉,〈起〉所问,迺求索洞 通天地之图谶文,一言迺万世不可易也。天公疾多灾愁 苦之,〈止〉迺使诸真人来问疑乎?”“诺。”“且为 真人具说天之规矩大要,秘文诀令,使其□□,真人自 随而记之。”“唯唯。”“然,〈起〉夫皇天迺以四时 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枝主衰盛,体主规矩。部此九 神,周□天下,上下洞极,变化难睹。为天地重宝,为 众神门户。自有固常,不可妄犯,顺之者长吉,乱之者 长与天地乖仵。〈止〉”“
唯唯。愿闻其意,岂可睹耶?”“善哉,诸真人言也 。方为子具道之,但俱自精,安坐思吾言。”“唯唯。 ”

〈起〉“天常谶格法,以南方固为君也。故日在南方 为君也,火在南方为君,太阳在南方为君,四时、盛夏 在南方为君,五祀、灶在南方为君,五藏、心在南方为 君。君者,法当衣赤,火之行也。是故君有变怪,常与 阳相应,非得与他行相应也。阳者日最明,为众光之长 ,故天谶常以日占君盛衰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知之矣。人君之法,常当求与仁者同家,有心者为治 。其可与共为治者,常当行道而好生。小小幼弱,于其 长臣贤成器者,君当养之,不宜伤也。故东方者好生, 南方者好养。夫不仁用心,不可与长共事,不明,不可 以为君长。故东方者木仁有心,南方者火明也。夫天法 ,帝王治者常当以道与德,故东方为道,道者主生;南 方为德,德者主养,故南方主养也。治者,当象天以文 化,故东方为文,龙见负之也。南方为章,故正为文章 也。〈止〉章者,大明也,故文生于东,明于南。故天 文者,赤也,赤者,火也。仁与君者动上行,日当高明 ,为人作法式。故木与火动者,辄上行也,君之象也。 故居东,依仁而上,其治者故当处南。〈起〉故东方为 少阳,君之始生也,故日出于东方也。南方为太阳,君 之盛明也。少阳为君之家及父母,太阳为君之身,君之 位也。少阳为君之家,木为火之父母,君以少阳为家, 火称木之子。〈
止〉真人知之耶?”“唯唯。”“子已知之矣。〈起 〉少阴为臣,臣者以义屈折,伏于太阳。故金随火屈折 ,在人可欲,为臣者常以义屈折,佐君可欲为也,故少 阴称臣也。〈止〉真人知之耶?”“唯唯。”

“〈起〉太阴为民,民□行而不止。故水□行而不知 息也。民者,职当主为国家王侯治生。故水者,当随生 养木也。东方者,君之家也。〈止〉真人知之耶?”“ 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起〉天之格谶,少阳者畏少阴。故臣者,反主录 国家王侯官属也。太阳畏太阴,是故国有道与德,而君 臣贤明,则民从也。国无道德,则民叛也。是故治国之 大要,以多民为富,少民为大贫困。〈止〉诸真人晓知 之耶?”“唯唯。”“行,已觉矣。”

“〈起〉天之格法,分为六部。东南上属于天,故万 物生皆上行,蚑行人民皆出处外也,属于天。故天为之 色,外苍象木,内赤象火。〈
止〉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已晓矣。”

“天地之格谶,〈起〉西方北方,下属于地。故万物 至秋冬,悉落下归土也。人民蚑行至秋冬,悉入穴而居 。故地之为色也,外黄白象土金,内含水而黑,象北行 也。〈止〉真人知之耶?”“唯唯。”

“天之格谶,〈起〉东方南方位尊,上属天,主治, 为君长师父。西方北方位卑,属地,为臣,为后宫,为 民。故己者,甲之后宫也。甲,天也,王者之本位也, 故甲为心星。心星,火也,为王者。故东方亦为王者之 先也。心星,火也,行属南方。〈止〉比若日出东方, 而位在南方也。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已 知之矣。”

“天之格谶,〈起〉丙为火之长,最其大明者也,君 之位也。辛者属丙,辛者,丙之后宫也。〈止〉真人知 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今己亦为 皇后,辛亦为皇后,何谓也?”“善哉,子之难也,得 天谶诀意。然己配甲,〈起〉甲者,丙之父也,故己迺 太皇后之宫也。辛者配丙,丙者,甲之子也。故辛者, 小皇后之宫也;丙者,迺甲之适子,受命皇之君也。真 人知之耶?”“唯唯。”“行,真人已知之矣。”“庚 者属乙,是国家诸侯王之●也。壬者属丁,是帝王女弟 之●也。癸者属戊,是国家太皇后之妇家也。”〈止〉“
善哉,真人已知之矣。”

〈起〉“今十干已解,各有所属,愿闻地之十二支当 云何哉?”“善耶!然天之为法,阴阳虽行,相过事者 各自有家。天之为法同,不举家悉相随而止耳。甲者以 寅为家,乙者以卯为家,丙者以午为家,丁者以巳为家 ,戊者以辰戌为家,己者以丑未为家,庚者以申为家, 辛者以酉为家,壬者以子为家,癸者以亥为家。故天道 者,反行治也。地道者,止也。故有分土,反无分民, 盖有国土而无国。故天地者不移,天反一日一夜周□一 竟,行之以此为常。故十二支各居其处,不随十干而行 也。〈止〉子知之耶?”“唯唯。”

“天地之道,四时五行,其道以相足,转而异●,周 □幽冥,无有极时,独古者大神圣人时时知之耳。欲尽 为子说之,难为财用,又复太文,反令益愦愦,使土德 之君见眩乱,不知所从,故止也。不惜为诸子说也,而 说无穷极,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少觉矣 。德君据吾天谶以治,万不失一也。是故天道,迺有固 界也。以东与南为君王象,属天,故名为天子也。以西 与北为后宫民臣象也,属地,故地为后宫也。真人知之 耶?”“唯唯。”

“天之格谶,东方者畏西方。是故天地开辟以来,王 者从兵法,兴金气,武部则致君之象无气。火者大衰, 其治凶乱。真人欲乐知天谶之审实也,从上古中古到于 下古,人君弃道德,兴用金气兵法,其治悉凶,多盗贼 不祥也。是故上古圣人深知天固法象,故不敢从兵革武 部以治也。帝王欲乐长安而吉者,宜按此天谶,急囚断 金兵武备,而急兴用道与至德,以象天法,以称皇天之 心,以长厌绝诸奸猾不祥之属也,立应不疑也。真人知 之耶?”“唯唯。”

“天之谶格法,太阳虽为君者,反大畏太阴,水之行 也。水之甘良者,酒也。﹝起﹞酒者,水之王也,长也 ,浆饮之最善者也,气属坎位,在夜主偷盗贼。故从酒 名为好纵,水之王长也,水王则衰太阳。真人欲乐知天 谶之审实也,从太古以降,中古以来,人君好纵酒者, 皆不能太平,其治反乱,其官职多战斗,而致盗贼,是 明效也。是故太平德君方治,火精当明,不宜从太阴, 令使水德王,以厌害其治也,故当断酒也。﹝止﹞”

   〔附〕酒者,水之王。水王当克火。火者,君 德也,急断酒以全火德。

“愿闻睹断之耶,断何所酒哉?”“但断市酒耳。” “今天师何睹何见,而独断绝市酒耶?”“然,夫市者 ,迺应水之行也。故四方人民凡物,悉□而往聚处。是 故江海,亦水之王长也。故凡百川财物,亦流往聚处也 。夫水者,北方玄武之行也,故贪,数□夺人财物。夫 市亦五方流聚而相贾利,致盗贼狡猾之属,皆起于市, 以水主坎。天之法,以类遥相应,故市迺为水行。纵其 酒,大与之,复名为水王。市人亦得酒而喜王,名为二 水重王。其咎六。厌衰太阳之火气,使君治衰,反致訞 臣。真人知之耶?”“今见天师诀之,眩乱不晓,愿闻 其大诀。”“善哉,子之言也。然诸真人乃远为天来问 事,为德君帝王解承负之害,吾无所惜也。俱安坐,为 诸真人分别悉说,道其大要意。”“唯唯。”

“天之谶诀,金玉兴用事。人大兴武部者,木绝元气 ,土得王。大起土者,是太皇后之宫也。气属西北方, 太阴得大王,则生訞臣,作后宫,失路腾而起,土王则 金相,复相随腾而起,巳与辛之气俱得兴王,腾而大起 。天之格法,则生后宫多訞,此非后宫之过也,此迺名 为治失天谶,失其大部界,反使灾还反相覆也。是迺天 地开辟以来,先师天时运未及,得分别具说天之大部界 也。令帝王便失天之法治,令生此灾变。真人深知之耶 ?”“唯唯。”“天之谶也,纵酒者,水之类也。市者 水行,大聚人王处也,而纵酒于市,名为水酒大王。水 王则火少气,火少气则化成灰,化成灰则变成土,便名 为火,付气于土也。土得王起地,与金水属西北。太阴 属于民,臣反得王。后生訞臣,巳气复得作,后宫犯事 ,复动而起,其灾致偷,盗贼无解时。各在纵水,令伤 阳德。今所以为真人分别说之者,见子来问事,大□□ 惓惓,承知为皇天欲佑德君,故吾为真人分明天地大分 治,所当象之,勿复犯也,犯者复愦愦致乱矣。子知之 耶?”“唯唯。愿问一疑。”“行言。”“今京师同聚 人众财货中类,京师反应水行耶?”“噫,诸真人学, 何一时昭昭、时时闇昧哉?不及。然安可尽及耶?然夫 京师者,迺应土之中,火之可安止处也。非若市,但可 聚财处也。夫京师迺当并聚道与德,仁与贤□,共治理 天下。何故迺言京师人君,但当聚财货乎?子其大愚哉 !子以吾言不信,为子道之。古者京师到今,诸聚道德 贤□者,天下悉安其理,但聚珍宝财货而无贤明者悉乱 。于真人意,京师宁可若市,但可聚财处非乎?宁解耶 ?”“唯唯。”

“为诸真人重明天谶格法。日者生于少阳,盛于太阳 ;月者生于少阴,盛于太阴。日者,天之精也,阳之明 也,故曰为君,位在南方;月者,地之精也,阴之明也 ,故月为臣,位在北方。南方为昼,北方为夜。是故日 得王用事,则月与夜衰短;月得王用事,则日与昼衰短 。故北方气王,则南方气衰;南方气王,则北方气衰也 。故当急止酒王,以断衰水金也。真人重明知之耶?” “唯唯。”

“天之格分也,阳者为天、为男、为君、为父、为长 、为师,阴者为地、为女、为臣、为子、为民、为母。 故东南者为阳,西北者为阴。真人欲知天谶审实,从天 地开辟以来,诸纵令兵武备,使王纵酒,使王从女政, 大从其言,使其王,少阴太阴与地属西北。从是令者, 后皆乱而有凶害。仁□道德贤明圣人悉属东南,属于阳 ,属于天。从是言者后悉理。”“愿闻夫贤圣何以属东 南方也?”“火之精为心,心为圣,木之精为仁,故象 在东也。东南者养长诸物,贤圣柔明亦养诸物,不伤之 也。故夫圣贤柔明为性,悉仁而明,仁者象木,明者象 火,故悉在东南也。”“善哉善哉!见天师之言,已大 解矣。”

“又天谶格法,东南为天斗纲斗所指向,推四时,皆 王受命。西北属地,为斗魁,所系者死绝气,故少阴太 阴土使得王,胜其阳者,名为反天地,故多致乱也。真 人知之耶?”“唯唯。愚生数人,缘天师哀之,为其说 天谶诀。愿问事,一言之。今南方为阳,易反得巽离坤 ,北方为阴,易反得干坎艮。”“善乎!子之难也。睹 天微意,然易者,迺本天地阴阳微气,以元气为初。故 南方极阳生阴,故记其阴;北方极阴生阳,故记其阳; 微气者,未能王持事也。故易初九子,为潜龙勿用,未 可以王持事也,故勿用也。此者,但以元气之端首耳。 ”“善哉善哉!”“行,真人已解矣。今吾所记天谶, 乃记天大部,能王持天政气,为天下纲纪者也。真人知 之耶?”“唯唯。”“今吾所言,正天下人君所当按之 以为治法也。子之所问,正气之端首也。今真人见吾言 ,或疑也,为诸真人具说天地八界。”“唯唯。”“日 之界者,以日出于卯,入于酉,以南为阳,北为阴。天 门地户界者,以巽初生东南角,干初生西北角,以东北 为阳,以西南为阴。子初九、午初六以东为阳,西为阴 。立春于东北角,立秋于西北角,以东南为阳,西北为 阴。此名为天地八界,分别阴阳位。真人宁解耶?”“ 唯唯。”“行,已解矣。是故大部以东南为天,西北为 地,地得顺从。令王得伏其天者为天地反,故凶。天得 行其事,王者得伏其地为顺,各得其所,故吉。真人得 书,思之思之,以付归上德之君,思吾文行之,与神无 异,天即佑助之不宜时也。行,为子说天谶证为小竟, 欲为真人大说,天上地下,绝洞八极及星宿罗列,悉一 二说,周流天道微妙,或人反眩,不知所之,后令真道 绝不用,无以解古□灾,复令上愁焉。故但为子说大部 易知者,使其觉而已。故不言微妙难知者也,不惜之也 。”“唯唯。愿请问一诀事言之。今且天师为愚生说天 之十干,皆有配合,地道十二支,同有阴阳奇偶,何故 独得天配合乎?”“善哉!子之难也,可谓为得道要乎 !然地者,但比于天,为纯阴独居,同自有阴阳耳。天 与地法,上下相应:天有子,地亦有子;天有午,地亦 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离,地亦有离;其相应 若此矣。是故丑未者,寅之后宫也。申者属卯,侯王之 婿也。亥者配辰,卯者配戌。辰戌者,太皇后之家妇也 。酉者属午,小皇后也。子属巳,巳,帝王女弟之婿也 。真人知耶?”“唯唯。”“是故干为帝王,支亦为帝 王。是故寅者,甲之支也,故丑未称后宫。午者,丙之 支也,故酉称后宫。卯者,乙之支也,故申称侯王之婿 也。辰者,戊之支也,故称太皇后之家也。亥者,癸之 支也,故称太皇后之家妇也。子者,壬之支也,故称帝 王女弟之婿也。巳者,丁之支也,故称帝王女弟也。此 天地相应和之法也。”“善哉善哉!愿闻此辰戌君,未 独男则共聚,女则共嫁,何也?”“微妙哉!子之难也 。然天者极阳,地者极阴也。地众,凡阴之长也。阴者 常偶数,故并也。”“今戊巳同地也,何故不并?”“ 善乎!夫戊巳者,五干也,地之阳也,位属天,故不并 也。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知之矣。今真 人难是也。今五行字迺转而相足,以具天下凡事。子得 吾书,自以类惟思其恶意,上下六方绝洞皆已备。是故 圣人见一以知万,大贤见一以知千,愚者力示会独乱, 不得道真也。故道德者付真人,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知之矣。愿复请问一事。令此上天之四时, 地之五行,悉道帝皇侯王后宫之家,天道尽往配之,中 亦岂有百姓万物相配乎?”“善哉!子之问也。可谓睹 大道要矣。然此相配者同耳。夫五行者,上头皆帝王, 其次相,其次微气。王者,帝王之位也。相者,大臣之 位。微气者,小吏之位也。王者之后老气者,王侯之位 也。老气之后衰气者,宗室之位也。衰气之后病气者, 宗室犯事失后之象也。病气之后囚气者,百姓万民之象 也。囚气之后死气者,奴婢之象也。死气之后亡气者, 死者丘冢也。故夫天垂象,四时五行周□,各一兴一衰 ,人民万物皆随象天之法,亦一兴一衰也。是故万民百 姓,皆百王之后也,兴则为人君,衰则为民也。真人知 之耶?”“唯唯。”“子已知之矣。”

 右以天谶长安国家以治訞臣绝奸伪猾灭
 
 
 

太平经合校卷七十 戊部之二

太平经卷之七十

    学者得失诀第一百六

真人谨问:“吾复欲都合正所写师前后诸文,使学者不 得妄言,岂可闻乎?”“善哉!子何一日益闲习也。〈 起〉然,吾之道法,迺出以规阳,入以规阴;出以规行 ,入以规神;出以规众书,入以规众图;出以消灾,入 以正身;出以规朝廷之学,其内以规入室。凡事皆使有 限,努力好学者各以其材能,反失其常法,外学则遂入 浮华,不能自禁,内学则不应正路,返入大邪也。夫诸 学者迺常有大病,不能自知也。其好外学,才太过者, 多入浮华,令道大邪,而无正文,反名为真道,更以相 欺诒也。内学才太过者,多入大邪中,自以得之也;〈
止〉不与傍人语,反失法度而传妄言也。今子乃疑, 故复来问之。今为子意善惓惓,●●无虑,为其规矩, 令各有限度可议,以为分界而守之也。〈起〉今古文众 多,不可胜限也。凡学乐得其真事者,勿违其本也。学 于师口诀者,勿违其师言,是其大要一也。夫学之大害 也,合于外章句者,日浮浅而致文而妄语也,入内文合 于图谶者,实不能深得其结要意,反误言也。〈止〉学 长生而出,合于浮华者,反以相欺也;合于内不得要意 ,反陷于大邪也。今子来反复问之,故为子陈其文,见 其限也;合其法度者,是也,不合者,非也,明矣。可 以是知之也。〈起〉凡书为天谈,十十相应者是也,十 九相应者小邪矣,十八相应者小乱矣,过此而下非真, 不可用也。名为乱天文地理,阴阳不喜,万物战斗,人 民被其大咎也。思养性法,内见形容,昭然者是也;外 见万物众精神者,非也。学凡事者,常守本文,而求众 贤说以安之者,是也;守众文章句而忘本事者,非也, 〈止〉失天道意矣。使人身自化为神者,是也;身无道 而不成神,自言使神者,非也,但可因文书相驱使之术 耳。说凡事本末中央相似者是也,不相类似者非也。入 室始少食,久久食气,便解去不见者,是也;求道,自 言得之不还,反有问者,非也。凡去者悉还,有教问者 是也,而无教问者,而容死也。守清静于幽室,成者是 也,自言得道行,以怒语言者,非也,失精之人也。入 学而日善,过其故者得道之,是也;入学而反为日恶, 不忠信者,非也,陷于大邪中也。读书见其意,而守师 求见诀示解者,是也;读书不师诀,反自言深独知之者 ,非也,内失大道指意也。学已得道,固事众师众贤不 懈者,是也,此日进之数也。故古圣师已知道,自若事 师,不敢止也,去师则读文不懈也;学而独自言得其要 意,不复力读古文圣辞,自言是,不事众圣明者,非也 ,下愚之人也。凡人学,而穷竟其可求学者,是也。万 物皆然,万物既生,皆能竟其寿而实者,是也;但能生 ,不而竟其寿,无有信实者,非也。为善得其实宜者是 也,不得其实宜者,但外是内非也。案读吾书尽,不离 绳墨,而得其实者,是也;读书出其奇,多才而不得其 要实者,非也。天有风雨而万物时生者,是也;风雨而 万物反伤者,非也,有毒也。为经道而日兴盛者,是也 ;不日向兴,反日向衰者,行内失其意者,非也。是故 夫天地之性,为善,不即见其身,则流后生,以明其行 也;为恶,亦不即止其身,必流后生,亦以谬见明其行 也。故夫为善恶者,会当见耳。但为善者,比若向日出 ,犹且彰明也;为恶者,比若向日入,犹且冥冥。此天 地阴阳自然性也。天生万物,迺各随其行而彰之,不隐 匿也。故善者上行,命属天,犹生人属天也;恶者下行 ,命属地,犹死者恶,故下归黄泉,此之谓也。得吾书 者,以付上德君也。吾有此书,敢障绝而传读之也。天 道治天,不可尽知也,不可听信一人之言。今故为子定 古圣文,今复要其合策,明书前后相因以相证也。天地 开辟以来,贤圣虽异世而生,相去积远,所疾恶者同也 ,共为天谈,救世得失也;其言相似,犹若重规合矩, 转以相彰明,不得不也。夫物类相聚兴也,其法皆以比 类象相召也,是明效也。为其失之于前,得之于后,考 合异同以成文也。拘古以明今,共议其事,以内文者, 明其外文,以外文者,还考系其内文也。使可万世传, 无重过于天。一人之言,不可独从也。众人之言,深策 取古贤圣之辞,内与天同也,共定而置之。帝王日明解 诀,诸愦乱灾恶除,天无重忧,共为者兴,拒逆者灾不 除也。”

 右是学者得失诀
 
 
 

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一 戊部之三

太平经卷之七十一

    真道九首得失文诀第一百七

真人再拜,“请问一事。”“然,言之。”〈起〉“今 天师为太平之气出授道德,以兴无上之皇,上有好道德 之君,乃下及愚贱小民,其为恩迺洞于六合,洽于八极 ,无不包裹。〈止〉今贤□得师文学之,及其思虑为道 ,上以何为竟,下以何为极乎?”“善哉!真人之问, 一何微要也。其欲闻洞极,知神灵进退邪?”“实愚蔽 暗,事者不及,唯天明师录示之。”“诺。〈起〉道有 九度,分别异字也,今将为真人具陈其意,自随而记之 ,勿使有所失也。”“唯唯。”“然,一事名为元气无 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 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 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一事者各分为九,九九八 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 以人为户门。〈止〉今为子条诀之,亦不可胜豫具记, 自思其意,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 二十七者,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者,其道多耶 ,其神精不可常使也。令人惚惚恍恍,其中时有不精之 人,多失妄语,若失气者也。”“今愚生见师言,眩冥 不知东西,愿分别为下愚生说之。”“然,其上〈起〉 第一元气无为者,念其身也,无一为也,但思其身洞白 ,若委气而无形,常以是为法,已成则无不为无不知也 。故人无道之时,但人耳,得道则变易成神仙;而神上 天,随天变化,即是其无不为也。其二为虚无自然者, 守形洞虚自然,无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玉,无有 瑕也;为之积久久,亦度世之术也,此次元气无为象也 。三为数度者,积精还自视也,数头发下至足,五指分 别,形容身外内,莫不毕数,知其意,当常以是为念, 不失铢分,此亦小度世之术也,次虚无也。四为神游出 去者,思念五藏之神,昼出入,见其行游,可与语言也 ;念随神往来,亦洞见身耳,此者知其吉凶,次数度也 。五为大道神者,人神出,迺与五行四时相类,青赤白 黄黑,俱同藏神,出入往来,四时五行神吏为人使,名 为具道,可降诸邪也。六为刺喜者,以刺击地,道神各 亦自有典,以其家法,祠神来游,半以类真,半似邪, 颇使人好巧,不可常使也,久久愁人。七为社谋者,天 地四时,社稷山川,祭祀神下人也,使人恍惚,欲妄言 其神,暴仇狂邪,不可妄为也。八为洋神者,言其神洋 洋,其道无可系属,天下精气下人也,使人妄言,半类 真,半类邪。九为家先,家先者纯见鬼,无有真道也, 其有召呼者,纯死人之鬼来也。〈止〉此最道之下极也 ,名为下士也。得其上道者,能并使下,得其下道者, 不能使其上也。”“今愿闻何故有是上下乎哉?”“然 ,此者,人行之所致也,守本者得上,好身神出入游者 得中也,愚人迺损其本守末,他游神者得下。守本者能 尽见之,守中者半见之,守末者不能还自镜见之道也。 故凡学者,迺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 传,迺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 。真人慎之慎之!”“唯唯。”“故古者上学圣贤,得 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故贤圣皆事师 迺能成,无有师,道不而独自生也。”“善哉善哉!” “真人欲知其效,比若夫人居大贤之里,则使人大贤; 居中贤之里,则使人中贤;居不肖之里,则使人不肖, 常不及,此之谓也。学此道者,审之详之,此天之要道 也。慎之慎之!”“唯唯。”“行去,道归其人,以付 贤明。”“唯唯。是神诀要道也。”

 右真道九首得失文诀

    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第一百八

真人问神人曰:“受道以何为戒乎?”神人言:“道乃 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夫且得道,临且成之时,乃与 诸神交结也,与精神为邻里,出入相见睹,与人相爱, 若父子也。夫道,乃重事也,或悔与人,且欲夺人道, 故先试人,视人坚不。共来欺人,使人妄语,得其辞语 ,坚闭之,慎无传之也,即可得寿也,久可得真道矣, 传之日消亡矣,又使人好生而恶害。”真人曰:“愿闻 其日消亡意。”“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夫虚无绝洞之 道,常欲使人好生而恶杀,闭口无泄,迺可万万岁也。 ”真人问神人:“愿闻无泄之禁忌。”神人言:“然, 大人泄之亡其位,中人泄之,即断其气,小人泄之,灭 其世类也。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以此自殊异自私,故能 神尤重之也。”“夫天地不深知绝洞之道,以何为神乎 ?以何为寿乎?”“记之,吾告子,其精之重之慎之。 ”真人唯唯,不敢妄言也。真人稽首,“愿更闻其将欲 败人,奈何乎哉?”神人言:“然,于人心中有恶意, 使大邪来欺,人能坚闭耳,不听其辞语,则吉矣;听其 辞,则凶害矣。夫人君听之,恶其臣,言其臣不忠信而 欲反也。臣子听之,恶其君,就来欺之,言子今当为圣 人,今当为人君。小人听之,使人自言且大尊也。父听 之恶其子,子听之恶其父,辩变其辞语,荧惑人心意, 言其且善且恶,乱人政治,一喜一怒,大佞之邪也,方 欲害人也。从古到今,诸学长寿者,皆不得度于此辞也 。”真人问曰:“当奈何哉?”神人言:“闭耳无听, 闭口无语,此但佞邪,无可听者也,听之即真道去,去 即死矣。子欲长存,慎之此辞也。吾已为子先更之,几 何中于此大邪矣。吾常自正吾心,不复用之也。此大邪 常积,欲观人坚不;大猾邪常或乃来入人之腹中,动人 之心,使人心妄为故也。时时怒喜,不能自禁止,皆为 邪所误也,为邪所推,众□得灭亡。于此者积众多,审 得其重戒,心亦不可移也,非独学道者也。百姓喜怒无 常,同是子可为也。子慎之自精。”真人唯唯。真人曰 :“吾身尝中于大邪,使吾欲走言,吾欲当为人主,后 当飞仙上天。吾受其言,信之大喜。后反三月病癫疾, 见神人天师言,心中大悦喜,吾亲尝中如此矣,几为剧 病,后癫疾自止得愈,遂得数千岁。今自幸复与神人相 睹,重复道戒,睹见门户,冀得长度为天上之吏。”神 人言:“子持心志坚如此,何忧不得上九天,周历二十 五天乎哉?今是诸得上天之士,皆得持心坚密,不可误 者也;诸可荧惑误者,皆反蚤死,不得度也。欲得长寿 ,读此文以为重戒,此乃死生之戒,不可不慎也。是故 古者圣贤先得度世者,不聆此之力也,学道而反不得, 不长度者,皆坐聆此,得其贼也。夫天上大神,非贼人 可为,便使人还此害克,故无大福也;当生反死,转为 天贼也。今吾所教示真人书,悉皆可得大寿矣。或得度 世,但谨自持,无以此为害,审能专心,可得万万岁。 ”真人唯唯。“吾不敢为非,请受明戒。”神人言:“ 子好道如此,成事,得上天之阶矣。真人问戒,独有此 邪?复有深者邪?复有上天之戒,固固戒人耳。专戒以 言共欺人,言人且尊贵,以是戒人。故使人触防禁,得 诛死焉。复数试人以玉女,使人与其共游,已者共笑人 贱,还反害人之躯。但人常默万岁无可聆,但独自守终 命,何有害哉?死生之间,专此也。”真人唯唯。真人 问:“何故专使邪神来试人乎?”神人言:“道重难与 人也,其执必坚,死而已者,亦不夺人之愿也。天上度 世之士,皆不贪尊贵也。但乐活而已者,亦无有奇道也 。记吾戒,子□□矣,吾言万世不可忘也,正使上行穷 周无訾之天,其戒皆如此矣,无复有奇哉也。”真人唯 唯,“不敢离绳墨之间也。”神人言:“
审如子言,已得道矣。吉者日进,邪者上休矣。持心 若此,成神戒矣。成事,乘云驾龙,周流八极矣。大道 坦坦,已得矣。命已长寿无极矣。”真人曰:“唯唯。 ”神人言:“道实大无内外,但常恐为大邪所害,而不 听一邪,邪于何败乎?故古者帝王好道而学,不听邪者 ,尽得万万岁;其听用邪言者,悉自败矣。吾道迺万端 ,悉当知其利害。”真人唯唯。“今得神人之辞,皆得 须臾长生乎?”神人言:“不深戒,成事□□凶矣,道 不得成也。”真人言:“吾生有禄命邪,侥幸也,迺得 与神人相遭逢。”神人言:“然,六人生各自有命,一 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 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 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 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故人生各有命也 ,命贵不能为贱,命贱不能为贵也。子欲知其审实,若 鱼虽乘水,而不因水气而蜚,龙亦乘水,因水气迺上青 云为天使乎?贵贱实有命,愚者而妄语。古者圣人帝王 ,其大优者,不复录问伪言也,知其□□,会无可能为 也。此比若教无道之人,令卒蜚,安而蜚乎哉?能飞者 ,独得道仙人耳。夫百姓相与游戏言,我能蜚,实不能 蜚,此妄言者若此矣。”真人言:“善哉,吾一觉于此 。”神人言:“
子自若愚,为天命可强得也哉?”真人言:“然此道 亦可学耶?”神人言:“然,有天命者,可学之必得大 度,中贤学之,亦可得大寿,下愚为之,可得小寿。子 欲知其效,同若凡人学耳。大贤学可得大官,中贤学者 可得中官,愚人学者可得小吏。夫小吏使于白衣之民乎 ?以是言之,犹当勉学耳。”真人唯唯,“吾为之,未 尝敢懈也。”神人言:“然,努力信道,天地之间,各 取可宜,亦无妄也。”真人唯唯,“请得尊天重地,敬 上爱下,顺用四时五行可为,不敢为非也。”神人言: “善哉善哉!子得道意矣,吾不复重教示子矣。”

 右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 戊部之四

太平经卷之七十二

    斋戒思神救死诀第一百九

六方真文悉再拜问:“前得天师言,太平气垂到,调和 阴阳者,一在和神灵,归俱分处,深惟天师之语,使能 反明洞照者,一一而见之,其人积众多,何以能致此, 诸道士能洞反光者,能聚之乎?”“噫!大善哉。天上 皇气且至,帝王当垂拱而无忧。故天遣诸真人来具问至 道要,可以为大道德明君悉除先王之流灾承负,天地之 间邪恶气,鬼物凶奸尸咎殃为害者耶?故真人来,一一 口口问此至道要也,诸弟子亦宁自知不乎?”“忽然不 自知也。”“今忽不自知,何故问之?”“归思天师教 敕,有不解者,今不自知,当皆以何能聚此诸绝洞虚靖 反光能见邪者怪之,今故相与俱来共问之也。”“善哉 ,真人精益进,乃知疑此。天使子来,悉为德君具问可 解邪者。”“诺。”“方今为真人具说,分别道其要意 ,安坐共记。”“唯唯。”〈起〉“天地自有神宝,悉 自有神精光,随五行为色,随四时之气兴衰,为天地使 ,以成人民万物也。夫天地阴阳之间,莫不被其德化而 生焉。〈止〉得其意者立可睹,不得其大要意,无门户 知;能大开通用者大吉,可除天地之间人所病苦邪恶之 属,不知其大法者,神亦不可得妄空致,妄得空使也。 ”“愿闻其意,使可万万世传而不妄。”“善哉,子之 问也。然欲候得其术,自有大法,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 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 为人,使其三合,其王气色者盖其外,相气色次之,微 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先斋戒居闲善靖处,思之 念之,作其人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 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矣。此 者书已众多,非一通也。自上下议其文意而为之,以文 书传相微明也。吾书虽多,自有大分,书以类相聚从, 字以相明,则毕得其要意。”“唯唯。”“此四时五行 精神,入为人五藏神,出为四时五行神精。其近人者, 名为五德之神,与人藏神相似;其远人者,名为阳历, 字为四时兵马,可以拱邪,亦随四时气衰盛而行。其法 为其具画像,人亦三重衣,王气居外,相气次之,微气 最居内,皆戴冠帻乘马,马亦随其五行色具为。其先画 像于一面者,长二丈,五素上疏画五五二十五骑,善为 之。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 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持剑鼓。思 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 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亦须得师口诀示 教之,上头壹有关,知之者遂相易曰,为其易致易成, 宜远于人,便间处为之,易集近人,必难成也。于其道 成曰明大绝反洞者聚之,病形不多,多则吉,少则凶。 ”“或有不及所治,不决解愈,当得多少而可哉?”“ 高得万,中得四五千,下得十数百,如百数十。”“其 何多也?”“噫!真人其复故愚邪?安坐,方为子道其 大要意也。今承负之后,天地大多灾害,鬼物老精凶殃 尸咎非一,尚复有风湿疽疥,今下古得流灾众多,不可 胜名也。或一人有百病,或有数十病。假令人人各有可 畏,或有可短。或各能去一病;如一卜卦工师中知之, 除一祸祟之病;大医长于药方者,复除一病;刺工长刺 经脉者,复除一病;或有复长于炙者,复除一病;或复 有长于劾者,复除一病;或有长于祀者,复除一病;或 有长于使神自导视鬼,复除一病。此有七人,各除一病 ,这除去七病。下古人多病,或有一人十数病,乃有自 言身有百病者,悉无不具疾苦也。尽诸巧工师,各去一 病,这去七病,其余病自若在,不尽除去。七工师力已 极,此余病不去,犹共困人,久久得穷焉,故多得死, 不能自度于厄中也。人生比竟天年几何,睹病几何,遭 厄会衰盛进退。天之格法,比如四时五行有兴衰也。八 卦干坤,天地之体也,尚有休囚废绝少气之时,何况人 乎?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壹兴 壹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 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则可长久矣。是故治邪法, 道人病不大多。假令一人能除一病,十人而除十病,百 人除百病,千人除千病,万人除万病。一人之身,安得 有万病乎?故能悉治决愈之也。子知之邪?”“唯唯。 ”“故教其豫作戒,成其道者聚之者。”“唯唯。”“ 行,子知之矣。行,为真人明陈列之。此所治病者,鬼 物大邪,共为盗贼。夫帝王安平,常备军师。兵者以备 人,反为无义,成奸贼也。故一人敢死,十人不敢当; 十人敢死,百人不敢当;百人敢死,千人不敢当;千人 敢死,万人不敢当;万人敢死,四面横行。备其有疾病 折伤,故军师乃备万二千人者,以备非常。其二千人者 ,但备以补其休逋耳,乃能服之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不用大言无效诀第一百一十

“请问一事天师,今太平气垂到,邪气当思息除去也。 ”“然,子言是也,又非也。然太平气至,邪固当自消 去。惟天地开辟以来积久,邪气大众多,更相承负;太 平之治气虽至也,亦安能一旦悉卒除此乎?故当豫备之 。为其作法困穷,然后求索良工,已大后之矣。夫上古 之人,人人各自知真道,又其时少邪气。太上中古以来 ,人多愚,好为浮华,不为真道,又多邪气狂精殃咎, 故人多卒穷天年而死亡也。悉由用心愚闇蔽,不知豫防 其本也。今当上德君治,天爱之,不欲使其若此愚人多 穷也,当使卒其大德,与天同心。故天使诸真人来问疑 ,使吾为其陈法,可以厌御邪不祥妖恶者,故吾为真人 具言之。今真人反言当自除不备,此言非也,名为大误 君子之辞也。子言不可用也。”“何谓乎?”“然有大 急,乃后求索之,不可卒得也,令人穷困矣,故真人言 大误,不可用也。今积谷乃满仓,可以备饥饿也。今为 真人察察道之,使可万万世不忘也。”“唯唯。”“今 饥乃教人种谷,言耘治之,待其米成,乃可得火炊食, 亦岂及事邪?于此已饿死困矣。或不及春时种之,至冬 饥念食,乃欲种谷,种之不生,此岂能及事活人邪?非 独身穷,举家已灭亡矣。是真人之一大愚,无知冥冥之 大效也。行复为子说一事:今人掘井,所以备渴饮也, 居当近水泉,所以备渴也;临渴且死,乃掘井索水,何 及得也,已穷矣。是真人复问,二愚闇。复为真人说一 事:古者有穴居,今者作庐宅,所以备风雨也。及不风 雨之时,居野极乐矣;浮云已起,雨风已至,迺作庐宅 ,已雨寒而困穷矣。是真人三愚也。复为真人说一事: 夫太中古以来,圣人作县官,城郭深池,所以备不然, 其时默平平无他也。及有不然,小人欲污乱,君子乃后 使民作城郭深池,亦岂及急邪?是真人剧愚暗效也。行 复为真人说一事: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君子本不当 有也,下之恶之。故当置于鞘中,坚治藏之,必不贵有 之也,不贵用之也。但备不然,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 ,求其中铁,烧治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 莫耶,可以战斗,御急者亦岂及事邪?已穷服矣,死命 属矣。是非六真人之大愚不及邪?”“唯唯。”“有过 非过也,思事当详卜之胸心,乃出之也,后勿轻妄语也 。”“唯唯。”“为真人道小决事,反以明大。夫古者 圣贤之设作梳与枇,以备头发乱而有虱也。夫人生而不 栉,头乱不可复理,虮虱不可复得困;乃后求索南山善 木及象骨奇物可中栉者,使良工治之,发已乱不可复理 ,头中之虱,不可胜数,共食人,头皆生疮矣;然后得 梳与枇,已穷矣。然后为真人陈小决事,以小况大。夫 河海五湖,近水之傍多蚊虻,不豫备作可以隐御之者。 夫蚊虻俱生而起飞,共来食人及牛马,牛马摇头踶□, 不能复食,人者大愁且死,无于止息,然后求可以厌御 之者,已大穷矣。真人宁明知之邪?”“唯唯。”“行 ,子已觉矣。夫良方所以能厌御疥虫,善衣善处,所以 厌御蚤虱。不豫备之,病之,乃求索可以去之者,已得 大穷愁病之矣。子知之邪?”“唯唯。”“是尚最天下 小小财备数之物也,何言其大巨者乎?夫天地之间,时 时有是暴鬼邪物凶殃尸咎杀客,当其来着人时,比如刀 兵弓弩之矢毒着人身矣。所着疾痛不可忍,其大暴剧者 ,嘘不及□,倚不及立,身为暴狂。比若闲亭,远帝王 之县吏,壅阏断人辞语,不得言变事。于此之时,乃求 索良工长者以自救,已穷矣。辞已不通,无可复得言之 矣。子知之邪?”“唯唯。”“行,子已觉矣。故吾尤 急。此死亡,天下大凶事也。故吾文□□●●,教有德 人君豫备之也。上贤明见吾书言之,必大觉矣;中贤见 吾文言,必小觉;下愚不觉,反笑吾书不备其本,已自 穷矣。天地帝王,无过于是也。今行太平气至,阳德君 治,当得长久。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 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 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重生者独得道 人,死而复生,尸解者耳。是者,天地所私,万万未有 一人也。故凡人壹死,不复得生也。故当大备之,虽太 平气乐岁,犹有邪气。比若一家虽善,中犹有恶人,但 相忍耳。是故益聚道术士者,为有不然,辄当除之,不 疾除之,则生之矣。故教其豫多其人也。夫大学所以益 积道德之人者,备求可得也;如不豫蓄聚,求不可卒得 也;如有变事,欲问古今比列,不豫有大□道德之人, 无能卒对解者。令人君闇蔽,卒有疑事,问之不以时决 解愁,乃后往求索远方贤明□术,何及于●●当前乎哉 ?真人知之邪?”“唯唯。”“行,子已大觉矣。”“ 虽每发言有过责,不问又会不知之。愿决一事言之,今 是或高则万人,中则数千,下则数百,何可卒得卒成乎 ?”“善哉,子之问事也。但教十数人以善成之,且自 转相易,有急效之,有成功者。令使上德道君重之爱之 ,于其有功者赐之,众人且愿之,于其愿之而大从,使 其为之,于其得者共尊敬爱之。此四时五行天地之神精 ,见尊重爱,莫不说喜,使人吉利。德君长蒙其吉福, 众贤□下及愚人,莫不争欲为之也。即为者日益多,以 久久,大小尽化。能人人为之,乃选取其中第一大功者 悉聚之,大有功者署其位,小有功者赏赐之,天下人莫 不欲为之。但恐大多,不可胜记。何患忧少哉?真人何 其大愚暗且蒙也!一事大决毋取用,但好大言者也,是 人无益于人也。但效式之,常有成功者,即其人得道意 ,大信人也。知但数言,而无大效者,即是其不得道意 而妄语,大佞人也,不可用也,乱道者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行去,慎之戒之。诵读吾书,惟思其 上下意,以类相从,更以相证明,以相足也。迺且大解 ,知吾道所指趣也。”“唯唯。”

    五神所持诀第一百一十一

“愿请问一大决,东方之神何故持矛乎?”“然,可毋 问也,真人必自知之。”“所以问者,天师幸哀后生为 作法,不问则令后世不得知天道之意决。”“然,此者 ,天之象也,物者各从其类。东方者物始牙出头,尽生 利,刺土而出,其精象矛,故为矛;其神吏来,以此为 节。南方万物垂枝布叶若戟,故其精神而持戟;其神吏 来,以此为节。西方为弓弩斧,西方者天弩杀象,夫弓 弩斧,亦最伤害之长也;故其神来,以此为节。北方为 镶楯刀,北方者物伏藏逃,镶楯所以逃身者也;刀者, 小人所服,亦常以避逃以害人,非上君子之有也;故其 神来,亦以此为节。中央者,为雷为鼓为剑;中央者, 土也,五行之主也,鼓亦五兵之长也,剑亦君子道德人 所服也,亦五兵之长也;故中央神来,以此为节。是天 地自然实信之符节也。比若人生当有头,应此持其节, 实信符传来对,不若此,即非其行神也。应他神妄来对 ,悉为乱政,久久其治乱难平安,故皆求信符节也。真 人知之耶?”“唯唯。”“是说乃浅而深,虽不足道者 ,反乃当与天地四时五行气相应和。”“善哉善哉!” “行,真人知之矣。”

 右厌邪人尽变成道以救死命诀
 
 
 

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 五 戊部五至十七

    阙题

守道德积善,乃究洽天地鬼神精气,人民蚑行万物四时 五行之气,常与往来,莫不知其善者矣。

    阙题

大慈孝顺闾第一:慈孝者,思从内出,思以藏发,不学 能得之,自然之术。行与天心同,意与地合。上有益帝 王,下为民间昌率,能致和气,为人为先法。其行如丹 青,故使第一。明道德大柔闾第二:明经道德,为百姓 先,学好道,善聚德,不致盗贼,上有益帝王化之,最 真吉矣。孝悌始学化善闾第三:始学欲为善,心中有庶 几,去邪就正,且成仁行未化也。佃家子谨闾第四:佃 家谨力子,平旦日作,日入而息,不避劳苦,日有积聚 ,家中雍雍,以养父母,得土之利,顺天之道,不敢为 非,有益县官。大不仁之子、无义少年好兵聚奸闾第五 :无义之人,不仁之子,不用道理,骂天击地,不养父 母,行必持兵,恐畏乡里,轻薄年少,无益天地之化, 反为大害,并力计捕,捐弃沟渎,不得藏埋。不和家中 、欺老爱少、共食异财闾第六:家将必败,骨肉不和, 不能相教,妄传往来,更相逃避,背本向末,其祸不救 矣。悔过弃兵闾第七:生于穷里,希有闻睹,不知善恶 ,有过天下,行不合天,赖有明君,使我就善,少不知 学,长乃悔之,使善人贤士以五尺柱高,卒有去闾,学 者当考问之,一旦民皆为善矣。悔过更合善闾第八:室 学不成,祸乱悉生,赖有明君,知我情由;令我悔过, 反致为人师矣。大恶人邪贪败化闾第九:尸禄邪恶贪贼 ,欺上害下大佞,名为官贼,似人之形,贪兽之情,无 益天地阴阳,灾深当诛亡。除过复正悔事闾第十:悔过 改行易心,少无善情,灾害数生,朝过暮改,名为善人 。此十闾,古贤圣人之法,乐人为善,使不相贼伤,欲 令各终天年,还反其道,防绝其本,得睹太平之气也。

    阙题

神者皆以□正,其根太相,太相系于帝王,因以正天行 之。其次根系于皇后,因以顺地理。中根系于众圣,因 以理阴阳。细微小根系于庶民,因以理万物。大人为之 得大,中人为之得中,小人为之得小,皆可有正也。帝 王行道德兴盛,日大明,少道德少明;皇后行道德,月 大光明,少道德少光明;众贤行道德,星历大耀,少道 德少耀。四根俱行道德,天下安宁,瑞应出,大光远。 遥观天象,风雨时善,夷狄归心,灾害自消。今得天师 书道德,以往付谨民,使谨民使归,上有大仁道德之君 ,可以平天下之理而长安身。帝王尸上皇天之第一贵子 也,皇后乃地之第一贵女也。夫至神圣贵人,职当居百 重之内,而反忧天下万里之外,受天业为阴阳六合八方 持统首。天地之尊位,为神灵所因任,上下洞极万物蚑 行之属,莫不归心。于是作无上灵宝谒,能知天意,明 于星历之吏,名为太史,直事不得逋,日与夜迭上观候 天气盛衰,三光之得失,乐得天敕戒以自安也。十一月 则修黄钟,导地下之气使上通,乐得后土意以自安矣。 作明堂于太阳丙午之地,为其开八窗四达,乐通八方四 时之气,欲与八风四时之气合其吉以自安也。明辟四门 ,乐得天下奇文殊策,希见之物,贤明异术,可以长安 天下而消灾异。古者圣人在位,常力求隐士贤柔,可以 共理。愿闻四时为尊贵,然王气乃为无气之长也,众气 所系属,诸尊贵之君也。王气乃为天、为皇、为帝、为 王、为太岁、为月建、为斗冈、为青龙、为大德、为盛 兴、为帝王、为无上王、为生成主。是故王气所处,万 物莫不归王之;王气所居,皆王而生;所背去悉死,由 元气也。故王气处阳则阳王,居阴则阴王,居天则天王 ,居地则地王,所处者皆王,受命主理。是古者圣人王 者,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六月中央,匝气则谒见 天,王气乃尊于天。当月建名为破大耗,当帝王气冲为 名死灭亡,元气建位,帝王气为第一气,尊严不可妄当 也。月建后一为闭,闭者,乃天主闭塞其后,阴休气恐 来前为奸猾,干帝王建气也,故闭其后也。开者,天之 法,不乐害伤也。故开其后者,示教休气,为其有为奸 者乐开使退去也。不去当见收,收则考问之则成罪,罪 则不可除,令死危。故后五为危,危则近死矣。故后六 为破,天斗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故帝王 气起少阳,太阳常守斗建。死亡气乃起于少阴,太阴常 守斗魁。是故后六将天常休之空之,与地同气,主闭藏 匿,奸宄与邪鬼物同处,不可妄开发。古者贤人好生也 ,悉气属斗前,与天行并,故日吉能有气也。诸为奸猾 阴贼恶邪,悉象阴气,属斗后,故日衰,所为者凶。元 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 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 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 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夫天道无心 ,遭不肖则乱,得贤明则理。古者帝王得贤明乃道兴, 不敢以下愚不肖为近辅,速以吾此文付上德之君行之。 洞明者光,以三气相见问之,占十中十,所理悉理,此 第一善明,可以为帝王使;占十中九,一气乱不理,可 为诸侯使;占十中八,二气乱不理,可为凡人使。过此 已下,名乱天正道,必有冤结,鬼神精伏逃不见,不可 理,不能调和太平之气。子欲得道思书文,求道之法静 为根,为根,积精不止神之门;五德和合见魂魄,心神 已明大道陈;先知安危察四邻,群神大来集若云。若是 不息长寿君。哉大道不用勤,形若死灰守魂神,魂神不 去乃长存,周者反始环无端;去本求末道有患,众民失 之不得完,思其意无失真言,清静为本非用钱;可不重 爱明师言,顺受师语不死焉。愚者逆师与鬼邻,不得正 道入凶门,遂不复还去神,骨肉腐涂称祖先,命已灭亡 大穷焉。

    阙题

凡愚之术,皆从内出,自有法律,厚为本根,见神而活 ,亦无苦愁,神恶劳烈,安心定意,慎无暴卒。久久自 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为之必和,与道 为一,贤持无置,凡事已毕。俗念除去,与神交结,乘 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详思书言 ,慎无失节。凡精思之道,成于幽室,不求荣位,志日 调密,开蒙洞白,类似昼日。不学之时,若夜视漆,东 西南北,迷于其室。令贤圣惶●,心独战栗。五守已强 不死亡,安贫乐贱可久长,贱反求贵道相妨,尊官重禄 慎无望,强求官位道即亡,不若除卧久安床。不食而自 明,百邪皆去远祸殃。守静不止不丧,幸可长命而久行 ,无敢恣意失常。求之不止为道王,治活之术各异方, 与民殊事不相妨。上之好生,民命久长。俗教道上有仁 王,圣主思道,化下流行,令民清廉,永无祸殃,民之 不死,上之明也。上无明君教不行,不肯为道反好兵, 户有恶子家丧亡,持兵要人居路傍,伺人空闲夺其装, 县官不安盗贼行。观民可为上可明,人君好仁,下求长 生。上之不仁,下多邪倾,皆令夭死,不知乐生。下愚 好德,上教令也。民之好道者,其主明也;尽欲长生, 远祸殃也;不食廉洁,去诸兵也;垂拱无为,弃不祥也 ;圣主大兴,其民相亲也;恩及下愚,是其王也;天道 好生,以安上也;下愚不争上之庆,天下幸甚,莫不归 王也。民不好道者,上之不明也;内怀奸心明行也;不 好为德,反好兵也;父子分离,居道傍也;不得长生, 积死丧也;家有贫子,若虎狼也。上之无德,兵祸殃也 ;下愚为君,化不行也。民多好仙,帝王明也;天见其 治,恩下行也,蚑行喘息,皆被光也。

    阙题

天者好生道,故为天经;积德者地经,地者好养,故为 地经;积和而好施者为人经,和气者相通往来,人有财 相通,施及往来,故和为人经也。古者将学问者,皆正 其本。比若种木也,本索善种,置善地,其生也,本末 枝叶悉善。本者是其本师,枝实者是弟子。是故古之学 ,悉先念思本,乃学其道也。故可为者,得与天心合, 故吉也。夫种木不择得善木,又植恶地,枝叶华实,安 得美哉?此者,始以端身,正性道意,止归之元气,还 以安身。念古法,先师所职行,何以能自治。计定意极 ,且自得之。先以安形,始为之,如婴儿之游,不用筋 力,但用善意。详念先人独寿,其治独意,以何得之。 但以至道,绳邪去奸,比若神矣,无有奇怪。本正以是 为之,故得天心,不负地意,四时周,五行安,子孙不 相承负,各怀至德,不复知为邪恶也。

〔存〕真人问曰:“何为天经,何为地经,何为人经 ,何为道经,何为圣经,何为贤经,何为吉经,何为凶 经,何为生经,何为死经?”神人曰:“然修积真道, 道者,天经也。天者好生,道亦好生,故为天经。修积 德者,地经也。地者好养,德亦好养,故为地经。修积 和而好施与者为人经,和气者相通往来,人有财亦当相 通往来,故和为人经也。修积上古中古下古道辞为道经 ,修积上古中古下古圣文为圣经,修积上古中古下古贤 辞为贤经。其师吉者为吉经,其师凶者为凶经,其师生 者为生经,其师死者为死经也。法由圣显,道寄人弘。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 

    阙题

入室独居,思经道之本,所须出入,贤者先得其意,其 次随之,遂俱入道,与邪相去矣。

入室思存,五官转移,随阴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 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矣。失气则死,有气则 生,万物随之,人道为雄。故立五官,随气而兴,天道 因气飞为雄。真人积气,聚神明,故道终常独行,万民 失气故死。丧者为贱,生者为贵,子守道可长久,随气 而化。天为常,无急名利,道自行。天道常生无有丧, 地道持两主死亡。夫上古圣贤者于官,中士度于山,下 士虫死居民间。贤者见书,深思此言,先难后易,身亦 无患。而守德成大道,身学已更九室成神人。其念常与 凡人殊绝异,朝夕未常念地上,欲闻天事也。意乃念天 上职事,乃后可下九室。积精笃竭自化,易其形容,即 是上天圣人也,不得复理民间时事明矣。吾之书乃使高 士遂生而不见,下士不敢妄为妄言也。吾书为道,所能 穷竟人志,使人贤不肖各尽其才,至死无可复悔者,乃 各尽其天命也。欲寿乐久存者,思正道意,可往矣;不 乐久存者,宜就俗事,但乐止其身而已。

    阙题

验行镜其身,自知可为得失法。贤明智迺包裹天地,积 书无极,而不能自寿益命,此名空虚,无实道也。术士 之师也,久久还自穷之,学能遍授天文地理,悉解万物 之情,众书并合备具,而不能事亲尊君,此知无益也。 详思此言,吉凶可知矣。此以简行,即令人自知得失。

    阙题

学问何者为急?故陈列二事,分明士意失得之象。自开 辟已来,行有二急,其余欲知之亦可,不知之亦可。天 地与圣明所务,当推行而大得者,寿孝为急。寿者,乃 与天地同优也。孝者,与天地同力也。故寿者长生,与 天同精。孝者,下承顺其上,与地同声。此二事者,得 天地之意,凶害自去。深思此意,太平之理也,长寿之 要也。诸欲为善,求活者少。故父母者,生之根也;君 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不穷之业也。此 三者,道德之门户也。父母,迺传天地阴阳祖统也;师 者,迺晓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君者,当承天地, 顺阴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故此三者,性命之 门户也。深思此言,万害除矣。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 。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此道自然不用力,欲知其效 ,常随人意善恶所致。心意谋事于内,响应于外,欲知 其道,正影响之应也。心以意吉凶之门户。古者太平之 君,其理要但用心意善,即臣善;用意误,得臣亦误。 心意,天地枢机也,不可妄动也,使和气错乱,灾害日 生矣。
 
 
 

太平经合校卷八十六 己部之一

太平经卷之八十六

    来善集三道文书诀一百二十七

六方真人俱谨再拜,“前得天师教人集共上书严敕,归 各分处,结胸心思其意,七日七夜,六真人三集议,俱 有不解。三集露议者,三睹天流星变光。一者,见流星 出天门,入地户;再者,见流星出太阳,入太阴;三者 ,见列宿流入天狱中。因三并而共策之,恐天师三道行 书,为下所断绝,使不得上通,复令天怒重忿忿,上皇 气不得来也。令帝王道德之君固固承负先王余灾不绝, 而得愁苦焉。”“咄咄!六真人为皇灵共来问事,益精 进天焉哉!吾见诸弟子言,无可复以加诸真人也。今试 自说其流星意。”“六弟子愚蔽,敢不言。初始一流星 出天门,入地户。天门者,阳也,君也;地户者,阴也 ,民臣也。今民臣其行不流而上附,返上施恩于下。夫 门户乃主通事,今下户不上行,返上门通门而下,知为 下辞,会见断绝,不得上行也。”“善哉真人言,吾无 以加之也。行虽苦,复说二事。”“唯唯。二事:见太 阳星乃流入太阴中。太阳,君也;太阴,民臣也。太阳 ,明也;太阴,闇昧也。今闇昧当上流入太明中,此比 若民臣暗昧,无知困穷,当上自附归明王圣主,求见理 冤结。今反太明下入闇昧中,是象诏书施恩,下行者见 断绝,闇昧而不明,下治内独乱而闇蔽其上也。又象比 近下民,所属长吏,共蔽匿天地灾变,使不得上通冥冥 ,与民臣共欺其上,共为奸之证也。”“善哉善哉!吾 无以加六子言也。行虽苦,复说其三事。”“唯唯。三 事:见列宿星流入天狱中。夫列宿者,善正星也,乃流 入天之狱。狱者,天之治罪名处也,恐列士善人欲为帝 王尽力,上书以通天地之谈,返为闲野远京师之长吏所 共疾恶,后返以他事害之,故列宿乃流入狱中也。”“ 善哉精哉!吾无以加六子言。今六子问事,乃何一怒也 !独不懈倦耶?”“不敢也。常见天师言,真人为天来 问事,今欲止,恐天辞不通。今凡人命属天地,天地不 喜,返且害病人,则不得竟吾天年寿矣。”“善哉,真 人之言是也,不失之也。今吾为诸真人说,亦不敢遗懈 止也。吾与诸真人等耳,俱命属天地,若闭不说,说而 中止也,天地同且害我,故我说亦不敢妄道止也。行, 且为六真人具说之。今六真人新出穴,为天思,可以除 天病者;为有德君思,可以除解灾安身者。六真人极共 说其意,尽心所欲言者,令使不得闭绝。”“唯唯。天 师所敕,不敢不尽雀鼠之智,悉言之不也?”“大慊。 ”“唯唯。〈起〉今天下所畏,口闭为其不敢妄诞。今 日月星历,亲天之列宿神也,尚相畏;是故日出,星辄 逃匿,不敢见畏其威。夫四境之内,有严帝王,天下惊 骇,虽去京师大远者,畏诏书不敢语也;一州界有彊长 吏,一州不敢语也;一郡有彊长吏,一郡不敢语也;一 县有刚强长吏,一县不敢语也;一闾亭有刚彊亭长,尚 乃一亭部为不敢语。此亭长,尚但吏之最小者也,何况 其臣者哉?皆恐见害焉,各取其解免而已,虽有善心意 ,不敢自达于上也,使道断绝〈止〉于此。今但一里有 刚彊之人,常持一里之正者,一里尚为其不敢语,后恐 恨之得害焉。但一家有刚彊武气之人常持政,尚一家为 其不敢语也。〈起〉一家尚亲,自共血脉,同种类而生 ,尚乃相厌畏如此,何况异世乎?今太上中古以来,多 失道德,反多以威武相治,威相迫协,有不听者,后会 大得其害,为伤甚深,流子孙。故人民虽见天灾怪咎, 骇畏其比近所属,而不敢妄言,为是独积久,更相承负 。到下古尤益剧,小有欲上书言事,自达于帝王者,比 近持其命者辄杀之;不即时害伤,后会更相属讬而伤害 之。故民臣悉结舌杜口为暗,虽见愁冤,睹恶不敢上通 。故今帝王聪明绝也,而天变日多,是明证效也。今民 亲得生于父母,受命于天地。以天地为父母,见其有灾 变善恶,是天地之谈语,欲有此言也。人尚皆骇畏,且 见害于比近所系属者,不敢语言泄事,迺相敕教,共背 天地,与共断绝,不通皇天后土所欲言也。共蔽冤天地 ,乃使其辞语不通,天地长怀恨悒而不达。今帝王虽神 圣,一人之源,乃处百重人之内,万里之外。百重之内 ,虽欲往通言,迫胁于比近,不得往达也。〈止〉夫帝 王虽有万万人之仁圣,人各迫劫畏事,天地极最神圣, 人乃仰视俯睹,尚倚之当前自解而已,帝王安能神圣于 天与地乎?愚生六人常逢猛虎于远方闲野,六人俱止足 不敢移,口不敢语,头不敢动,目不敢瞑,夫人之所迫 胁所畏如此矣。”“善哉善哉!今见六真人言,承知天 独久病苦冤,辞语不得通,虽为帝王作万万怪变以为谈 ,下会闭绝,不得上达,独悒悒积久。今故风诸真人, 教其丁宁,敕此行书之事。故诸真人悚悚倦倦,是天使 也。”“诺诺。”“吾其畏天威,方为子思惟其要意而 具说,今之六真人问此事,常何一最剧也?”“愚生六 人,七日七夜,共念此行书事,三集议,三睹流星,以 为天告人教敕,使人问也。又六人俱食气,俱咽不下通 ,气逆而更上。当此之时,耳目为之眩瞑无睹,俱怪而 相从议之,不知其为何等大骇惊怖,唯天师为愚生说之 。”“善哉,诸真人古变得具意,见诸真人言,乃知三 道书,真人会且复见闭绝何乎?”“愿闻其意决。”“ 然,夫九窍乃象九州之分也。今诸真人自言,俱食气迺 ●不通,眩瞑无光明,是九州大小相迫胁,下不得上通 其言急事也。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天地者 ,乃以气风化万物之命也;而气●不通者,是天道闭, 不得通达之明效也。天欲使真人丁宁此事,故以此气动 感真人也。子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诺。”“天告六真人教吾极言耶!六子安坐,为 诸弟子悉说之道之。为畏其州郡长吏不敢言者,一州中 诸善士贤明相索,共集议于他州上之;畏其郡,集议于 他郡上之;畏其县,集议于他县上之;畏其乡亭,集议 于他乡亭上之;畏其里,集议于他里上之。皆悉在方。 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变怪轻重罪之,复加故罪一等 。”“何其重也?”“不应重也,尚恐其轻。今天地爱 有德帝王,欲为其具谈。人生于天地,乃背天地,断绝 天谈,使天有病,乃畜积不除,悃悒不得通,言报其子 ,是一大逆重罪也。夫民臣,乃是帝王之使也,手足也 ,当主为君王达聪明,使上得安而无忧,共称天心,天 喜说则使君延年。今返居下不忠,背反天地,闭绝帝王 聪明,使其愁苦,常自责治失正,灾变纷纷,危而不安 ,皆应不孝不忠不信大逆,法不当得与于赦,今何重之 有乎?〈起〉天谈不得通,天地大怒,贼杀凡物,乃为 毁天地,乃为太凶之岁。国断无聪明,乃为大危之国。 此罪不可复名,故为当死过也。〈止〉真人知之耶?” “唯唯。”“行,子已知之矣。吾所以敢不□□者,见 六子来问事,致承知为天使,诸真人故敢不□□也。子 知之耶?”“
唯唯。”“今不□□之名,为误上也。德君见文,皆 令敕上书者,使其大□□有功者,德赐之也。如此则天 下莫不欢喜,乐尽其力,共上书言事也,勿得独有孤一 人言也,皆令集议。一人言或妄伪佞欺,名为使上失实 ,不可听大过也。比连年上书,比比有信,有大功者。 上士之人众集者,常病不多,两三人集,固固有有奸伪 多者,无奸伪何也?”“愿闻之。”“然多者则其上书 者便自传相畏,恐事漏泄,见得长短,反为欺上,为傍 人所上,故尽实核□□,乃敢言之也,不□□不敢言。 又不敢有可隐,皆畏恐有后事,是故悉信也。比若一里 百户共欺也,男女小儿巨人,会有泄之者,旁里会有知 之者。其里贤明畏事者,会不敢匿,恐坐其事。何况乃 一州一郡一县一乡一亭,郡有非常事,阳阳何可隐?犹 为旁人所得长短,故善恶都毕出,天乃大喜,灾除去, 与流水无异也。子知之耶?”“唯唯。”“又大集议, 无敢欺者,一两人欲欺,余人会不从之也。有欲欺不信 者,即时众共记之上之。其法应为背天地、欺帝王、诈 伪大逆不道之人也。天怨之,人恶之,其罪不得与赦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已觉矣。已行上 书,还反其家,有怨其行。上书欲害者,即左方之名为 怨章,罪过不除。如是则三道行书已通,无敢闭绝者也 。如是则天地已悦矣,帝王承负之灾厄,已大除去,天 下太平矣。上皇气悉来到,助德君治矣,□□不负六真 人也。”“唯唯。”“行,六真人精已大进,为天除病 矣,为帝王除厄会矣,功已着于天矣,王者已日彊明矣 。六真人为善,已得其数矣,宜勉力,慎之慎之!”“ 唯唯。愿问一大诀,惟天师示之。欲知行书,乃出入究 洽于神灵未,岂可闻乎?”“
然,自有大验,天道不欺人也。各以其类相求索,令 德君数遣信吏,问民间有疽疠疥者,无有者,多少有疽 疠疥者,行书未究洽于神灵,自苦有余虫食人,虫乃食 人,即虫治人也;固固下有余无道德臣民,比若虫矣, 反食于人。是使虫治人之效也。无有疽疠疥者,即皆应 善人在位,无复虫也。此者万不失一。”“善哉善哉! 独以此明之耶?复有余耶?”“凡天下灾异,皆随治而 起,各有可为,但精思其事,且自知之也,何独以疽疠 疥言之乎?其余灾尚但见于万物,虫反食人最剧,故以 效之也。”“善哉善哉!向不力问于天师,无从得知之 也。”“观诸真人今且说,已自知之矣,但引谦耳。” “不敢不敢。愚生六人重得天师严教,各归居便间处, 惟思其要意,今天师书文,悉使小大,下及奴婢,皆集 议共上书道灾异善恶,曾不太繁耶哉?异生愿闻其意。 ”“善哉!子六人为天问事,详慎乎,天使诸真人言也 。然所以使下及庶人奴婢者,今天之法界,万里异天地 ,五千里复小异;千里异风气,五百里复小异;百里异 阴雨,五十里复小异;一县异变灾怪善恶也。夫皇天有 灾怪变,非必常当处帝王之宅,县官之庭,长吏之前也 。灾变异之见,常于旷野民间,庶贱反先知之也。各为 其部吏讳,不敢言;吏复各为其君讳,而不敢言,反共 断绝天地谈。人人欲誉其长吏,使其名善,而高功疾迁 ,共作无道,互天地之灾异变怪,令闭塞不得通达帝王 之前,使帝王无故断绝,无聪明,不得天地心意,其治 危乱难安,得愁苦焉。夫帝王天所父命生,以天为,以 地为母。帝王为天子,民臣共为无道,乃断人父母谈语 ,不得通于其子,其罪莫大焉。为共断绝天地之谈,共 欺其上,为人民臣不忠信,遇乃如斯,罪当轻重,宁可 名字耶?子觉未?”“唯唯。又凡民臣奴婢,皆得生于 天,长于地,得见养理于帝王。以此三事为命,无此三 事,则无缘得生长自养理也。而反下皆共欺其上,共无 知天与地,使帝王无聪明闭塞,罪皆应万死,尚复有余 罪,何其重也?”“真人其愚闇不解,何哉?人得生于 天,长于地,天地愁苦有病,故作怪变以报其子,欲乐 见理。愚民反共断绝天辞,天地大怒之。帝王,民臣之 父母也,民臣反共欺其父母,使其常用心意愁困,而不 能平其治,咎莫大焉。天地开辟已来,承负之厄会大积 ,悉起于是,故使民间上书也。今阳明德君治,天难愁 苦之,故使吾言也。”“善哉善哉!”“行,今为真人 道之。今天下日蚀,极天下之大怪也,尚或有睹,或有 不睹。天下之灾异怪变万类,皆天地阴阳之变革谈语也 。或国不睹而州睹,或州不睹而郡睹,或郡不睹而县睹 ,或县不睹而乡亭睹,或乡亭不睹而民间人睹,或甲里 不睹而乙里睹。故古者贤圣之治,下及庶贱者,乐得异 闻,以称天心地意,以安其身也。故其治独常安平,与 天合同也。今太平盛气至,有一事不得,辄有不和,即 天正气为不至,比若愚民竭水而渔,蛟龙为不见,此之 谓也。今故悉使民间言事,乃不失天心丝发之间,乃治 可安也。民间自力集上书,部诸长吏,亦且恐后民言事 ,且力遣吏问民间所睹,疾复上之,则变灾无有失也。 如是皇天后土,为其大喜,爱其帝王。”“以何明之乎 ?”“然有证,乃日月为其大明,列星守度,不乱错行 ,是天喜之证也;地喜则百川顺流,不妄动出,万物见 养长好善也,即是地之悦喜之证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天师幸哀愚生,得其事者进问,缘见待厚,乃得 悉问所疑,今使民间记灾变怪云何哉?”“然。善乎! 子问事也。然当见之时,支日晏蚤户记之,月尽者共集 议之,可上而上之,未足上者,复待后月灾异,如此县 邑长吏,且取晏蚤之时于民间也,则可谓为不失天之灾 丝发之间也。吏亦畏民,民亦畏吏,两相畏恐,所上皆 得实,不失铢分之间,则令帝王安坐幽室无忧矣。民臣 百姓大小,尽忠信得达其情实矣。天下莫不欢喜。如有 止者,即共记之,皆应奸臣不忠孝之民,无知天地,共 欺其上,使上聪明断绝,是大过也。故当共急记之。真 人知之耶?”“唯唯。”“行去,有疑来问之。”“今 六真人俱归慕思,惟天师使长吏民间,共记灾异变怪, 皆当共记何等者哉?”“善乎!六子问事详善,不失天 心,不负德君,是为有功于天地,万物莫不被蒙之也。 所以然者,乃其为天问事□□,悉究竟详善,故不失铢 分。天地阴阳三光五行四时神祇万物所欲言,悉得见, 故为大有功也。子知之耶?”“唯唯。”“行,今为六 真人陈之,详自随而记之。”“唯唯。”“然,〈起〉 夫大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大谈也;中灾异变怪者,是 天地之中谈也;小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小谈也。子欲 乐知其大意要,比若人,大事大谈,中事中谈,小事小 谈。此大小,皆有可言也,不空见也,天地不妄欺人也 。见大善瑞应,是其大悦喜也,见中善瑞应,是其中悦 喜也;见小善瑞应,是其小悦喜也。见大恶凶不祥,是 天地之大怒也;见中恶凶不祥,是天地之中怒也;见小 恶凶不祥,是天地之小怒也。平平无善变,亦无恶变, 是其平平,〈止〉亦不喜,亦不怒。子知之耶?”“唯 唯。灾异变怪,大小记之,勿失铢分也。何其悉详乎? ”“真人何其愚也!过大小尽当见,知善恶大小,亦悉 当见知也。善者当谢其功,以善逾异之,过者数让之, 以称天地之心意。子欲知其效者,天,比若人君长也, 一小言不见从,则小恨;更中言,中言不见从,则更大 恨;更大言,则为害矣。故当大小记之,不当使天地恨 怒也。”“善哉善哉!愿闻所记意。”“记变怪灾异疾 病,大小多少,风雨非常,人民万物所病苦大小,皆集 议而记之。所以使其共记之者,吏自相知长短,民民自 相知长短;迫近山阜而居者,知山阜变;近市城郭而居 者,知市城郭变;近平土而居者,知平土变;近水下田 而居者,知水下田变。高下外内,悉得知之,故无失也 ,是立致太平之术也。而帝王所宜用,不失大心之法也 。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天地 开辟以来,所以多承负之灾者,由其记事不及民间大小 ,共集记之故也。有变怪,反乃他所长吏来行之。比近 各为其部界长吏讳不言,共匿之,因使天地辞语断绝, 不得上通达其帝王,为害甚深,令天悒悒,灾为之复增 益,咎在此也。他所长吏来考事,安知民间素所苦者乎 ?或相与厚善,反复相与共隐匿之;或得素有所不比之 家,反复增加灾,妄增益其事故之也,共匿之;则使天 地谈断绝,加故共冤无罪之人,复令下比货财相随。此 三事皆为大害冤结气,复更增其灾害也,故其治殊不可 平也。令夫太阳兴平气盛出,德君当治,天下太平,莫 不各得其所者。是故六真人来,为其具问事,吾为其悉 语也。子知之耶?”“唯唯。”〈起〉“是故天将兴佑 帝王,皆令自有意,从古到今,将兴佑之,辄为奇文异 筴,令可案以治,故所为者悉大吉也。将不佑利之,悉 断之奇文异筴,使不得之也;如得之,又使其心愚,不 知策而用之也。将兴利之,使其心旷然开通,而好嬉用 之也。此者,天之格法也,不欺人也。故凡人将兴者多 好善,将衰者多好恶也,将吉者易开导也,将凶者好抵 冒人也,不可开导也。真人知之耶?”“唯唯。”“是 故天者常佑善人,道者思归有德。故天者不肯佑恶人, 道者不肯附于愚蔽人也。〈止〉故常敕真人,以付归有 德之君也。所以悉记其灾异变怪,大小善恶,外内远近 者,欲令上有德之君,与众贤原其灾异所起。夫天下变 怪灾异,皆象其事,法其行,缘类而生,众贤共集议, 思之旷然如其意,以其事类考问之,则得之矣。则天地 日为其大喜,帝王日为其大安。如此则德究洽于神祇, 莫不飨应。欲知其大效,天下所疾苦,灾异悉尽,民臣 悉善,应诏书而行,不失铢分,下不欺其上之明效也。 有余多害,自若多欺者;少害,少欺者;无一余害,无 一欺者。常安观下所上,以占民臣大小忠信与不,以其 事对之,比若窥明镜,相对而面语。神哉!为道如斯, 此乃天佑上德之君子,其治天下之明镜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行去,付上德之君急急,一人独上书 ,名为投书,治事付一信,名为大欺,与皇天为重怨, 天道为其常乱也。二人共上书,名为太阴,合奸共欺, 二猾人固固相敕戒;或共有可怨恶共上之,共为虚伪也 ,与地为咎,地道为其大乱也。三人共上书,固固尚不 实,三人固固,可相敕教,共有所疾共上事,以公报私 ,固固为共欺其上也,与中和为仇,令和气大乱也。四 人共上书,中辄有畏事不真者,为傍人所得长短,为罪 名固固耶,将似类真也,其不信者,乱四时也。五人共 上书,似真未信□□也,其不信者,辄乱五行也。六人 共上书,将真未信也,其不信者,辄乱六合也。七人共 上书似信,八人近真,九人近实,十人而小□□。”“ 今天师何其疑之多也?愿闻其要意。”“然,所以疑之 多者,或五方好猾人,俱自有私怨咎,以公报私,固固 可共相与为大欺,猾奸人乱天地道而误上,故未疾纯敢 信之也。但为小□□。是故使众人老小,贤不肖男女, 下及奴婢者,大小集议,不可得以伪,其以公报私也。 中会有不安而言之者,或有不肖,或有轻口不能匿,或 有老人,寿在旦暮,不复忌讳,或有妇女小儿行言,不 能隐匿,共为奸也。故其事会泄,故无奸悉得真也,得 真则天地心调。真人知之耶?”“唯唯。”“本帝王所 以连连相承负之过责,治常失天心,流灾不绝。绝者复 起,皇天不安,多害气疾,病不得久。大乐须臾,乐者 复恶,其大咎正在此。猾奸人共背天地而欺帝王,人乃 以天地为命,以帝王为父母;愚人及背其命而共欺其父 母,故天地共憎之,帝王恶之,其法恶死,有余罪当流 后生也。是故灾不绝,害日多,人寿日少,万物常乱也 ,正咎在是也。岂真人已大觉重知之耶?”“唯唯。”“
子可谓已知之矣。是故吾知皇天深疾恶,是故吾使是 文复重□□为其平。遗失其一事,一事可起,失之于前 ,得之于后,此事尤重,天大恶之也。吾知其□□,以 示敕真人,以付归上道德之君,得而行之,与神无异也 ,乃且太平上皇正气立自来也。吾之文不敢负天地,不 负上德君,不负后生下古之人,不负万物,行之立效。 ”“善哉善哉!愿闻一人上书,何故乱天,二人何故乱 地?”“然此者各从其家,并策相应者相感动,此自然 法。子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天下 之事,各从其类也。”“愿问天师,今应此文言为之, 宁能尽实核,天下悉信耶?”“然,天下悉信矣。”“ 愿闻其意。”“
然,且语真人大要。说今是主者长吏,亦畏民泄其事 ,而生之六考问,长得其信也;民亦畏县官,得其短, 亦复信也;县官长吏居民亦畏行于他方上书者,得其短 ,亦信也;行上书者,亦畏县长吏居民得其短也,亦信 也;更相畏,非敢有妄语者也,亦非有可隐也。是故使 三处上书,县官与居民与行者,悉旦三相应,不失铢分 也。神哉,为道如此,愿闻到也。”“所集议人,当于 何期乎?”“善哉,子之言,悉记于太平来善之宅下。 ”“何必于此?”“然,其有奇方殊文,可使投于太平 来善宅中,因集议善恶于其下,而四方共上事也。为一 人议,中悔而止,或为旁人所止。上书便在方道中止意 ,以其所匿事罪之。如此书者,天下已得矣,帝王已长 游矣。”“善哉善哉!今天师文积备多,当尽何投之? ”“其文独为上出者止于上,悉为天下事出者悉出之。 子知之耶?”“唯唯。”“行去,夫上德之君,天自使 有圣心,且缘是自有善意,自有善令仪,此为天法,不 失丝发也。事亦不可胜记,常苦文。行去。”“唯唯。 ”

 右天告六真人使重知三道行文书诀
 
 
 

太平经合校卷八十七 己部之二

    长存符图第一百二十八

天符还精以丹书,书以入腹,当见腹中之文大吉,百邪 去矣。五官五王为道初,为神祖,审能闭之闭门户。外 闇内明,何不洞睹?守之积久,天医自下,百病悉除, 因得老寿。愚者捐去,贤者以为重宝,此可谓长存之道 。

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此两者同相抱,其有奇思反为 咎。子失自然,不可寿也;婴儿五精,还自保也。
 
 
 

太平经合校卷八十八 己部之三

太平经卷之八十八

    作来善宅法第一百二十九

六方真人再拜,“愿有所问一疑。”“行言之。”“今 天师前所敕愚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要文,及究竟贤明 之善辞口中诀事也。今四境之界外内,或去帝王万万里 ,或有善书,其文少不足,乃远持往到京师;或有奇文 殊方妙术,大儒穴处之士,义不远万里,往诣帝王,炫 卖道德;或有黎庶幼弱老小田家婴儿妇女胸心,各有所 怀善字诀事,各有一两十数,少少又不足,使人远齎持 往诣京师;或有四境夷狄隐人胡貊之属,其善人深知秘 道者,虽知中国有大明道德之君,不能远故齎其奇文善 策殊方往也。今天师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书善文之属 ,及贤明口中诀事,以为洞极之经,乃后天地开辟以来 ,灾悉可除也,帝王长游乐,垂拱无忧也。言一事不足 备,辄有余灾,故当都合之。今不知当以何来,致此奇 方殊策善字,迺悉得之。”“善哉善哉!诸真人思念剧 也,天神已下,告诸真人矣。上皇之气来佑助道德之君 □□矣。行,真人今乃为皇灵天具问事,吾职当为天下 具谈,何敢有懈焉。诺。诸真人安坐,方为真人悉说之 。”“唯唯。”“以此书付归上皇道德之帝王,见天文 必思其要意,敕州郡下及四境远方,县邑乡部,宜各作 一善好宅于都市四达大道之上也。高三丈,其中广纵亦 三丈,为四方作善疏,使与人面等;其疏间使可容手往 来,善庇其户也,勿令人得妄开入也。悬书于其外而大 明其文,使其□□书其宅四面亦可也。其文言帝王来索 善人奇文殊异之方,及善策辞口中诀事,人胸心常所怀 ,所能言,各悉书记之,投于此宅中,自记姓字。已且 征索之,各以其道德能大小署其职也。所言多少,其能 不可征者,且悉敕所属县邑长吏以职仕之也。其老弱妇 女有善言者,且敕主者赐之,其有大功而不可仕者,且 复之也。四境之外,其有所贡进善奇异策,用之有大效 者,且重赏赐之也。如此四境外内,一旦而同计大兴, 俱喜思为帝王尽力,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远方无有余 遗策善字奇殊方也,人皆一旦转乐为善也。隐士穴处人 中,出游于都市,观帝王太平来善之宅,无有自藏匿者 也。风雨为其时节,三光为其大明,是天大喜之效也。 四夷八十一域中,善人贤圣,闻中国有大德之君治如此 ,莫不乐来降服,皆齎其珍奇物来,前后成行,吾之书 万不失一也,岂不大乐哉?大德之治如此,诸真人宁解 晓之耶?”“唯唯。”“然,子已觉矣,于其宅中文太 多者,主者更开其宅户,收其中书文,持入与长吏众贤 共次。其中善者,以类相从,除其恶者,去其复重,因 事前后,齎而上付帝王;帝王复使众贤共次,去其中复 重及恶不正者,以类相从,而置一闲处;复令须四方书 来,前后次之,复以类相从,复令须后书至也;其四方 来善宅,已出中奇文殊方善策者,复善闭之,于其畜积 多者复出次之,复齎上之,于四方辞旦日少毕竟也。所 上略同,使众贤明共集次之,编以为洞极之经,因以大 觉贤者,乃以下付归民间,百姓万民,一旦俱化为善, 不复知为恶之数也。此所谓毕得天地人及四夷之心,大 乐日至,并合为一家,共成一治者也。六真人岂知之耶 ?”“唯唯。”“行,六真人已知之矣。夷狄闻之,日 自却去,中国日以广,不战斗伐而日彊也。天地助其除 恶,是为天地开辟以来,未常有也。是故天下大喜也, 天地神灵共除帝王承负也,灾变已消去,其治与神无异 也。天下人且大得道德奇方,皆思善文正字,不复为邪 恶也。所上且岁益善,于其后三岁一小录,五岁一大录 ,次之,此以下附归于民间也,使其各好为善,不能自 禁止也。取其中大善之事,有益于帝王正治者留之,勿 下之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然,今真人,天使诸弟子问,是今既为天 问事,乃为德君作大乐之经,努力勿懈也。天且报子功 ,子乃为皇天后土除病,为帝王除灾毒承负之厄会,子 明自当增算,吾言不敢欺真人也,慎之。”“唯唯。” “行去归,努力精行,有疑者来。”“唯唯。”“真人 前,子前问事之时,吾欲去久矣。故中与子断诀之文, 见子惓惓,知为皇天佑阳精。所以然者,见真人精,中 国当大兴平,八十一域善人当降,来归中国,故吾为子 更止留,悉究竟说之也。所以然者,见真人为天问事不 止,反恐得大过于子,得谪于天地,故不敢弃道而中去 也。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努力精卒之,勿 弃天道问一诀也。”“唯唯。愿请诀事言之,天师何睹 正于都市四达道上,为太平作来善文奇策密方之室乎? ”“善哉,真人之难问也,得其大要意。天积悒悒,帝 王使子难问耶?其投辞何一工也。然吾居天上观之,有 可睹见,不空妄作此皇平之宅于四达道上也。〈起〉天 公问,天下何故难平安哉?五行神吏上对言,今帝王乃 居百重之内,去其四境万万余里,大远者多冤结,善恶 不得上通达也;奇方殊文异策断绝,不得到其帝王前也 ;民臣冤结,不得自讼通也。为此积久,四方蔽塞,贤 儒因而伏藏,久怀道德,悒悒而到死亡。帝王不得其奇 策异辞,以安天下,大咎在四面八方远界闭不通。〈止 〉今故承天心意,为太平道德之君作来善,致上皇良平 之气宅于四达道上也,欲乐四方悉知德君有此教令,翕 然俱喜,各持其善物殊方,来付归之于上,无远近悉出 也,无复断绝者也。”“善哉善哉!响不及天师力问, 不得知之也。”“然,真若真人言也。夫人天性自知之 ,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问,亦其次也。子知之邪? ”“唯唯。愿请问一事言之,何故必使其广纵三丈,高 三丈乎哉?”“善乎,子之言也。一者,数之始也。天 数亦终于十,地数亦终于十,人数亦终于十,故使三丈 也。欲乐合天地人,使其俱悦喜也,故象天地人为之也 。”“今请问三数,何故俱十乎哉?”“然,天有五行 ,亦自有阴阳;地有五行,亦自有阴阳;人有五行,亦 自有阴阳也。故皆十。”“善哉善哉!今独天地人如此 邪哉?然万物悉如此邪哉?”“然万物悉象天地人也, 故天地人皆随四时五行为盛衰也。真人知之邪?”“善 乎善乎!”“然子可谓已知之矣。”“愿请问一事。” “言之。”“今何故必为其四方作疏,与面齐者?”“ 然,疏者,欲使贤儒策之也;疏者,乐四方疏达,不复 闭绝也,欲使贤者各疏记其辞,投此太平来善之室中也 。与面齐者,面者,最人之善者也,太阳之分,象天道 也;乐人各顺天心,思为善,与德君并力,共平天下也 ,故使与面齐。面者,有七正,耳目口鼻可以通气,神 祇往来,乐大贤策之,使四方八极远境聪明悉来至也。 今帝王虽居百重之内,与民相去万万里,光明教令,悉 畅达也,不失天地之心,以安其身。”“善哉善哉!愿 请问,当使何吏守此宅哉?”“长吏直署,唱名为太平 之宅,乐善之吏也。”“善乎!愚生知天已大喜矣,地 已大悦慎行也,人已太平理矣,万物已得其所矣。”“ 今真人何以知之乎?”“愚生见天师为太平德君制作大 乐之宅,以通天地人之谈语。今使下民臣各得奏上其辞 于其君,令帝王得奇策异文殊方,可以长自安全者。又 天地得通其谈语,百姓下贱得达其善辞,以解天地悒悒 ,以助其君为聪明。天地与人,为凡物之长也,乃得悉 通达,故大乐也。”“真人说是也,善哉,吾无以加之 也。子之言事,大入真道矣。”“愿请问一疑。”“言 之。”“今天乃悒悒欲言,何故返使人谈哉?”“善乎 ,子之难问得其意。然,夫天道乃转而相因,更相使也 。故兑为天地之口,人亦然。故以类相求,故人为天地 谈也。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易开哉,勉 力勉力!”“唯唯。”“然,辞小竟,勿复问;令道文 难知,反益愦愦也。”“唯唯。”“行,戒真人一事, 为已校书文殊方也。卷投一善方,始善养性之术,于书 卷下,使众贤诵读,此当为洞极之经竟者。因各集此方 以自养,诵此术以自全,令各乐得久存。上贤可以为国 辅,中贤可为国小吏,下小人不能仕者,可长养其亲, 而久守其子孙。”“善哉善哉!天下大乐悦也,为善无 双,无复恶人也。”“子已知之矣。行去,思之念之。 既为天问事,勿懈。”“唯唯。”

 右求善以致太平令天下一旦合心上皇大乐之宅文
 
 
 

太平经合校卷八十九 己部之四

太平经卷之八十九

    八卦还精念文第一百三十

玄明内光,大幽多气,与贤同位,壬癸之居。亥子共身 ,周流相抱,极阴生阳,名为初九。一合生物,阴止阳 起,受施于亥,怀妊于壬,藩滋于子。子子孙孙,阳入 阴中,其生无已。思外洞内,寿命增倍,不可卒致,宜 以长久。少阳有气,与肝共位,甲乙寅卯,青色相类。 万物之精,前后杂出,仁恩心着。勇士将发,念之睹此 字,光若日之始出,百病除愈,增年三倍。太阳盛气, 与心相类,丙丁之家,巳午养位。睹之,百邪除去,身 日以正。宜意柔明,大不可彊求,见字而寿,光若日中 之明。中和之气,与脾相连,四出季乡,乃返还戊己。 中居辰戌,丑未为根。举顺之而思其意,还以治其病, 精若黄龙。而见此字,其病消亡,增年五倍。令人顺孝 ,臣爱其君,子爱其父。少阴之旬,与师精并,灵扇出 气,位属庚辛。申酉义诛,猾邪盗贼不起,邪不得害人 。肾盛之气,增年百倍。极阴生阳,其国大昌,常而思 之,不知死亡。阴上阳起,故玄武为初始。龙德生北, 位在东方,故随其后。朱雀治病,黄气正中。君而行之 ,寿命无穷。升执其平,百邪灭亡。八卦在内,神成列 行。白虎在后,诛祸灭殃。正道日到,邪气消亡。思精 而不止,延年之纪。身而服之,何忧之有?下承其上, 名为顺道,无有谪过,万病自愈。念字睹形容,爱若父 子,令人常喜,洞照无已。审而用者,其效立可待,长 与书俱,日与神游。道以自然为洞虚,无一旦自来,其 道仁良。子为之孝,臣为其忠,信知则令人爱其身,不 敢妄言,守而不止,命无穷焉。书不空出,与道连思, 深知其意,神自来焉。初端形念字,反得道元,精得神 明,因无自然。天道万端,在人可为。道成其事,□□ 不为非,患人不力为,正气何从得来。行而不上,日吉 远危。大人为之,其国太平,小人为之,去祸招福。形 思之幽处趣具成。子而守道,乱何从得生。思念而不止 自太平,心中不乱无邪倾,守之不止日自生。道不妄出 ,付有德,归其人。

 右升平八卦六甲追道还精念文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 己部之五

太平经卷之九十

    冤流灾求奇方诀第一百三十一

“真人前,子学是,凡事积之,当知天下大诀分理,后 乃言事□□,无复有疑也。”“今见凡人死,当大冤之 ,叩胸心而呼天,自投擗而告地,邪?不当邪?”“宜 自精道之。令使可万世诵读,以为常法,而不可复忘也 。”“今天师有严教,愚生敢不彊一言也。”“平行勿 疑也。”“然人死者大剧事,当大冤之,叩胸心自投擗 也,力尽长悲哀而已,此亦无伤生也。”“当冤何等人 哉?皆当冤之何也?”“夫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 将不复见。〈起〉今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 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自有名字为人。人者,乃中 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 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故悲 之大冤之也。”〈止〉“噫!子说与俗人同,又实非也 。”“愚生甚不睹其意,人死当奈何哉?愿闻之,唯天 师。”“然,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 之格法也。天为其中,时时且有自冤死者,或自少年不 寿者。〈起〉天地乃为万物父母,恐其中有自冤,哭泪 仰呼天,俯叩地,而自悲冤得年少。故天为其生真道奇 方,可以自防,而得小寿者。物生皆自有老终,而愚人 不肯力学真道善方,何以小增其年,不死迟老者。反各 自轻忽,不求奇方,而共笑贱真道。反曰共作邪伪,以 乱天道。共欺其上,争置死地名为冢,修之治之以待死 ,预作死约及凶服,求死得死,有何可冤哉?年竟算尽 ,此比若日出自有入也。〈止〉真人何故反冤之乎?真 人投辞,多与俗人同,正似无一知人,何也?”“当冤 其何等者?愿闻之。”“当冤其年少,未有所知而死者 也。未知学问,求可自防御者,故当冤之也。又复当冤 其常谨良,畏不寿年少,常自苦行,求真道善德奇方, 为行常善,不为阴贼,或逢流灾而中死,或到老力尽, 而讫不得遭逢明师,可得须臾,竟其天年者,是者大冤 ,可悲伤也。若无故冤悲,不求奇方真道而死者,反捶 胸哭泣,呼天叩地,汝身自得之,反过天地,是为反民 ,天甚怨恶之。真人怨是,不若早自悲伤,学不得真道 ,不知天地阴阳大分部诀也。久苦无明师,而长怀悒悒 ,而天年将竟也。是诚可悲伤,子知之乎?”“唯唯, 愚生甚恐骇,命在天师。”“吾同乞真道与子,欲使子 努力不懈,天下何不有。但求之不力,至诚泪出感动天 ,故天不与之耳。若不道懈止,亦将得之不久也。子知 之耶?”“唯唯。”“夫愚人不自重爱,力求奇殊方, 可得须臾,反预置死器死处,求得死。天之为法,若慈 父母贤明君不夺人可求也。是自然常求之名,为得其所 求之名,为得其所求,亦可毋大冤之也。是以古者〈起 〉圣人帝王时时有大自重爱而畏死者,旦夕思行求异闻 殊方,敬事道人,力尽财空而已;至诚涕出,感动皇天 ,天乃为出瑞应,道术之士悉往佑之。故多得老寿,或 得度世。其中时时有求而不得者,但未至诚固固,好俗 事,轻忽其身,言可再得也。今天地乃以人为子,帝王 乃最天之所贵子也,不惜真道奇方焉。子知之耶?”“ 唯唯。”“是故古者圣人深计远虑,知天下之财物,会 非久是其有也。〈止〉身在,财物固固属人身;身亡, 财物他人有也。故无可爱惜,极以财物自辅,求索真道 异闻也。故其身反得长存,财则在,常属于人也。是故 当极力财空尽而已。财者,但过求,须臾得之耳。失财 ,乃天下人之有也,会不久吾有也。此名为贤圣明智, 养身以道,知用财法,故多得老寿也。子知之乎?”“
唯唯。”“行,为人师者多难訾,真人悒悒,为子更 复分别悉道其意。夫天道乃有格法,不以故人也。子欲 乐知其审,此若冬至之后,天当大寒杀人;乃以五月初 ,始见阴气于井中,为其清,日日益剧,到冬至后,乃 大寒伤杀人,不可无衣也。贤者预防也,则独得大乐, 不伤于寒而无忧,其懈惰不力,不预备之,则独饥寒而 穷矣,此之谓也。天无过也,人自得之。子宁重晓不哉 ?”“唯唯。”“行,子已觉矣。”“夫天之为法,不 以卒故人也,愚人自故触冒之耳。愿请问不及,复当冤 何等者哉?”“复当冤大贤。少而学善,顺良有真道德 ,当为帝王辅助其理阴阳。帝王得之,抱腹因心,垂拱 而无忧。或反蔽塞不通,怀真道德到老死亡,是可冤悲 伤。而帝王治不得大贤明,反与愚者共治,阴阳乱,万 变起,常旦夕自苦,得大愁焉。是复大冤,可悲伤之甚 。是故〈起〉古者圣人聪明大达,众贤悉出,上集为辅 ,故两无冤者也。天地亦为其理,无病而不冤,何况于 人乎哉?〈止〉真人知之耶?”“唯唯。善哉!天师之 言也。”“以何为善乎?”“
然此乃天得之,以解病苦,〈起〉帝王得之,以垂拱 无忧,贤者亦得尽其忠信之心,上辅其君为治,亦得尽 其能力勉勉,使共解天地大忧,百姓万物亦复得之而兴 也。故言善哉也。〈止〉”“善乎!真人之言,吾无以 加之也。是故凡人可求作者,皆不为冤结也,自行得之 也。所求不得,反为大冤。今人求死得死,求恶得恶, 求善得善,天顺其心,是为大吉,可求者得。若人预争 置死地,作死约,得死是也。日求凶,得凶恶而死,复 是也。名伪凡事,所求者得天与地,无可大负于此人也 。真人宁亦大觉未?”“唯唯。”“行,子已觉矣。行 ,今欲为子悉说之益文,今已为子举其大纲,自思其意 ,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众贤,各加努力在所求,求而 不得,未一至诚也。夫天地比若影响,不欺人,乃愁愚 人各自欺自轻自忽,大咎在此。夫群愚乃共乱天与地, 不独自愁也,其过乃如此也,天乃得大愁于是也。愚人 自身求而得之,穷则反啼呼天与地,为是积久,天地大 疾之悒悒。故遣吾下具语,分解天下人意,使众贤明共 策吾辞,吾辞则天谈地语也。吾不空乙二与真人道事也 ,乃天示教敕,吾下言之也。使一各自知过所由来,勿 复更相罪责也。故吾悉言之,吾不敢妄语。吾所以究竟 尽言者,独知天地心意。故见遣,下与真人共议天下, 分别其曲直,使德君与贤者俱思惟之,使可万万世传。 后生者歌诵以为常法,而不复忘也。故吾每见真人问事 ,常喜为天诀,诀得一解其忧。故睹天言者,辄承天心 地意,分别道说之也,不敢有懈也。子有疑者,为复来 共议之,既见信而见遣下语,实畏天威,无可惜也。子 重明知之邪?”“唯唯。”“行,子已得天地之意,应 晓事生哉!夫人积愚,不知早学真道善德殊方,以为小 事,不知其过积大,乃乱天地而共愁其帝王,身尚得天 死,不得竟其天年而亡也。真人熟思吾书言,天下过, 宁复有大于是死者邪?”“善哉善哉!愚生已大觉矣。 ”“子知早觉,可谓为晓事之生,远凶而近吉乎?觉而 不止也,真道毕乎?一旦得王侯,不若得仙人乎?今行 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帝王有愚臣亿 万,不若得一大贤明乎?父母生百子而不肖,不若生一 子而贤乎?一里百户不好学,不若近一大德乎?万目慺 慺,不若一大纲乎?天下扰扰无不有,不若天独神且圣 ,乘气而飞行乎?凡物虽众多,不若一气独活人乎?故 今敕真人学者,疾弃浮华,能务核事,求真道乎?欲太 吉者,真若称天乎?天地无病而长悦喜,真道奇殊方出 佑人乎?是以古者圣人常称天,不敢懈也,故常独吉也 。贤儒集策,天道毕也。各言一善而阴阳理,神灵悦也 。灾害悉伏,不复发也。所谓治得天心,而祅臣绝也。 神哉为道,自然术也。”“善哉善哉!愚生向不力问, 复无缘得知是也。”“然,子言是也。学而不力问,何 从得日进乎?行而不数移其足,道何从得达乎?学而不 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 ,何从得一旦而理乎?”“善哉,天师之言也。”“然 ,子已睹其微意矣。故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贤也。是 故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也。故圣贤悉有师法也 。真人宜戒,凡事自爱,吉凶门户可睹乎!”“唯唯。 ”“戒真人一言。”“唯唯。”“人所求而得者,天以 顺其所求,不负焉也,勿复临死而哭天泣地也。是名为 自求而得之,反以罪天地,是名为大逆之人也,天不好 也,地不嬉也,鬼神会不佑也。所冤者独当冤,求而不 得者耳。”“夫万物各得其所求,何故自冤哉?”“真 人熟思吾言,是实非也。吾之文不误也,大□□,万不 失一也。今天乃恶之疾之,故吾反覆道之,虽上已言, 复戒真人于下也。吾乃故使其复重乐,下古之人深思之 、美之、念之、传之、写之,以相示勿匿之也。天之戒 书,乐见发扬,不欲见藏也。”“唯唯。”“行去。”

 右集难人死当见冤与不所求得与不合国安危学逢明 师与不肖师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一 己部之六

太平经卷之九十一

    拘校三古文法第一百三十二

〈起〉“请问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前后贤 圣之文,河雒图书神文之属,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 婢,远及夷狄,皆受其奇辞殊策,合以为一语,以明天 道,曾不烦乎哉不也?”“为其远烦而不通,故各就其 为作,求善太平之宅于其所属邑乡,主备其远,不能自 致。故为其立宅道上,使其投异辞善奇策殊方于其中也 。因取中事傅持往付于上有德之君,令其群臣臣共定案 之,以类相求。上第一善者,去其邪辞,以为洞极之经 ,名为天洞极政事,迺后天地之病,且悉除去也。帝王 之治,且壹大安也,承负万万世之灾厄会,且壹都去也 。然后万物群神,且无一可言,而不复上白人恶于上天 也。故敕使其拘校之者,迺天使吾下言也。虽烦,安得 不力为之乎?天下文书,及人各言一,或言十数,而天 下之疑事悉自解,亦无大烦也。但各居其处而言之,傅 持付上耳。是名为天下集言而共语,以通达天地之意, 以通达天地之气,以除帝王灾害,以利凡民,及万物莫 不各得处其所者,迺后天地壹且大悦喜,病壹除,喜则 佑帝王也,今使无事而长游也。”“愿问天地何故一时 使天下人共集辞策及古今神圣之文以为洞极经乎?”“ 善哉,子之问。然,天地有剧病乱,未尝得善理也。故 教示人使集议,而共集出正语奇策,以除其病也。故使 其大共集言事也。”“愿请问天地乱而有剧病,何不更 生善圣人乎?力复生后圣人,迺无益何也?”〈止〉“ 噫!真人愚哉!吾闻前已有言矣。”“下贱闇之生,积 愚固固,不能察察知之。”“真人尚迺言如此,俗人何 以可晓乎?必且互置吾文而更大忿,天灾害反且更大起 ,而不可救。故天使子反覆问是也。欲使吾更□□具言 耶?诺诺。吾亲见遣,为是事下,吾不敢有所匿而忿天 也。行,真人明听,为子条诀解之,更以上下悉说道之 。但安坐。”“唯唯。”〈起〉“行,古今圣人有优劣 ,各长于一事,俱为天谈地语,而所作殊异。是故众圣 前后出者,所为各异也。俱乐得天心地意,去恶而致善 ,而辞不尽同,壹合壹不,大类相似。故众圣不能悉知 天地意。故天地常有剧病,而不悉除,复欲生圣人,会 复如斯,天久悒悒。于是故遣吾下,具为其语,以告真 人。所以告真人者,天上诸神言,天下有乐善,欲称天 心者,独有真人耳。〈止〉故吾以辞情告于真人也,吾 不同空语耳。真人自知之耶?”“唯唯。”“行,子已 自知矣。〈起〉行,所以拘校上古神文中古神文下古神 文者,或上古神文未及言之,中古神文言之,中古神文 未及言之,下古神文言之也。因以类相从相补,共成一 善辞,故使集之也。迺后神书天地意可睹矣。真人知之 耶?”“唯唯。”“行,子已解矣。行,上古圣人失之 ,中古圣人得之;中古圣人失之,下古圣人得之;下古 圣人失之,上古圣人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 一善圣辞矣。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可谓 大解已。行,大圣或有短失之,中圣得之,中圣失之, 小圣得之。因复以类相从,因而相补,共成一善圣辞矣 。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已解矣。行,大 贤以短失之,中贤得之,中贤失之,小贤得之。以类相 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贤辞矣。真人知耶?”“唯唯 。”“行,子已大解矣。行,帝王失之,臣子得之,臣 子失之,庶民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 矣。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已大解矣。行 ,上老失之,丁壮得之,丁壮失之,少者得之。以类相 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解矣。行,男子失之,女子得之,女子 失之,奴婢夷狄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 辞矣。真人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行,或上古文失之,中古文得之,或中古文失之,下古 文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真人知 之耶?”“唯唯。”“行,子以大解矣。行,或上古人 失之,中古人得之,中古人失之,下古人得之。以类相 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真人知之乎?”“唯唯 。”“行,子已解矣。行,或上失之,而下得之,或下 失之,而上得之,或上下失之,而中得之,或中失之, 而上下得之。或天神文失之,反圣文得之,或圣文失之 ,反贤者文得之,或贤者文失之,而百姓文得之,或百 姓文失之,而夷狄得之。或内失之,反外得之,或外失 之,反内得之。会有失之者,会有得之也。故上下外内 ,尊卑远近,俱收其文与要语,而集其长短,以类相从 ,因以相补,则俱矣。然后文书及辞言壹都通具也。真 人知之耶?”“唯唯。”“
行之,子已知之矣。天地出生凡事,人民圣贤跂行万 物之属,各有短长,各有所不及,各有所失。故所为所 作,各异不同,其大率要俱欲乐得天地之心而自安也。 〈止〉当时各自言所为是也,孔孔以为真真也。而俱反 失天地之心,故常有余灾毒,或大或小,相流而不绝, 是其明效也。故生承负之责,后生者病之日剧。真人知 之耶?”“唯唯。”“行,子已解矣。〈起〉故今天遣 吾下,为上德道君更考文教,吾都合之。从神文圣贤辞 ,下及庶人奴婢夷狄,以类相从,合其辞语,善者以为 洞极之经,名为皇天洞极政事之文也。迺后天地病,壹 悉除去也。〈止〉真人知之耶?”“唯唯。可●哉!可 ●哉!”“行,真人已应晓事生,已知之矣,天已使子 寿矣,及上真人矣。”“不敢不敢。”“子自行得之, 非吾力也;子为善,天下无双,故天爱之也。”“不敢 不敢,今愚生但无忿天而已,无敢可望也。”“不嗛也 。”“唯唯。﹝起﹞请问合是众类以相从,愿闻其诀意 。”“然,善哉!子难问,天使之□□乎哉?诺。安坐 ,为子分别道之也。”“唯唯。”“行假令正,共说一 甲字也,是一事也。正投众贤明前,是宜天下文书,众 人之辞,各有言说,此一且无訾之文,无訾之言,取中 善者,合众人心第一解者集之,以相征明,而起合于人 心者,即合于天地心矣。”“以何明之?愿闻其诀。” “然,凡人之行也,考之于心,及众贤圣心而合,而俱 言善是也,其应即合于天心矣;考之于心自疑者,考之 于众贤圣心,下及小人心,而言非者即凶,天竟应之以 凶也,是即其明征也。故集此说以为经,都合人心者, 是不合人心者非也。子知之耶?”“唯唯。”“行,凡 书文凡事,各自有本,按本共以众文人辞叶共因而说之 如此矣。俱合人心意者,即合神祇;不合人心意者,不 合神祇。”“善哉善哉!闻命矣。”“今真人何故言闻 命乎?”“然,行善正,则得天心而生;行恶,失天心 ,则凶死。此死生即命所属也。故言闻命也。”“善哉 !真人言是也,吾无以加之也。是故天正其言与文则吉 ,不正其言与文则凶,是以吾教真人拘校之也。”“唯 唯。”“然后太平上皇之气立出,延年立来,天文圣人 之辞,尚迺有短长。故上皇之气,见圄于邪辞误言,未 尝得来也。故天地后开辟以来,未尝有上皇之气来助帝 王治也。今天欲都开出之,故拘校文书也,有余一邪言 ,辄余一病,余一邪说误文,辄有余一病;余十十病, 余百百病,余千千病,余万万病,随此余邪言邪文误辞 为病。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 ;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 矣。故使人病者,迺乐觉之也;而不觉,故死无数也。 ”﹝止﹞

   〔附〕请问合众类以相从,然善正其言则吉, 不善正其言则凶。然后太平上皇之气立来矣。夫人有病 ,皆愿速较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较为善矣。

“愿闻以何以天病,邪言邪辞邪文而有病乎?”“噫 !子反更冥冥闇愚,何哉?行,安坐,为真人说之。〈 起〉夫邪言邪文以说经道也,则乱道经书;道经乱,则 天文地理乱矣;天文地理乱,则天地病矣。故使三光风 雨四时五行,战斗无常,岁为其凶年;帝王为其愁苦, 县官乱治,民愁恚饥寒,此非邪文邪言所病邪?如大用 之,迺到于大乱不治也。子知耶?”“唯唯。”“夫邪 文邪言误辞以治国也,日日得乱。于是邪言邪辞误文为 耳所共欺,则国为之乱危,臣为之枉法而妄为,民为之 困穷,共污天地之治乱。天官大怒,日教不绝也,人哭 泣呼冤,亦不绝也。子知之耶?”“唯唯。”“邪言邪 文误辞以治家也,则父子夫妇乱,更相憎恶,而常斗辩 不绝,遂为凶家。〈止〉子知之耶?”“唯唯。可●哉 !见天师言,诚怖惶。愚生不深计,不知是恶致此也。 ”“真人独愚日久矣。夫俗人以为小事而不去之,迺不 知此邪言邪辞邪文,乃与天地为大怨也,是迺国家之大 贼也,百姓之烈鬼也,宁可不一都投而力去之耶?是故 天爱上德之君,恐其不觉悟,复彼是大灾,故遣吾下具 言之。真人疾以文付之,使其疾思天意,可以自安,不 者,天怒会不绝也。故天不复使圣人语,会不能悉都除 其病,故使天下人共壹言,俱壹集古文考之也。今天忿 忿积恚于是邪言邪文单言孤佞辞也。今考是,真人欲知 之,比若帝王愁恚夷狄数来害人也。故发兵士万万往击 之,病不怒也,怒者功赐多不怒者帝王复考之,今考邪 文如此矣。真人知之耶?”“唯唯。可畏乎,天下已正 矣。”“真人可谓已知之矣!今急是孤辞,一人邪言邪 文邪辞,天地今以是为大怨,是帝王大贼也。本治不安 ,悉乱于是也。故今断之,皆使集言集说集上书,定安 事,迺天气旦壹悉得其所,邪言邪辞迺旦壹悉绝也,灭 亡也。天从今以往,旦使人亦考之,神亦且行考之,但 有日急,非有懈时也。真人知之耶?”“唯唯,愚生甚 ●。”“子知●,可无并见考。”“唯唯,愚生事事不 及,有重谪过于天地,为天师忧念,谨已见此邪文邪辞 一人之言戒;今愿更见敕戒丁宁,是正文之所到至戒。 ”“善哉!书文已比言矣。子自若问之,何也?”“闇 昧之人固固,心结聪明犹不达,不重反覆见晓敕者,犹 曚曚冥冥,复乱天师道,故敢不反复问之也。”“善哉 ,子言也。诺,安坐,为诸群真人具说之。〈起〉夫正 言正文正辞,迺是正天地之根,而安国家之宝器父母也 ,而天下凡人万物所受命也,故当力正之也。”〈止〉“
唯唯。愿闻正言正文正辞为天地根,国家宝器,凡民 万物所受命决意。”“噫!真人已比比受此语,吾文书 中,悉病疾浮华邪言,子迺复重问之,何也?”“愚生 而随俗,为愚积久,不知邪止所在,故不重见丁宁解之 ,殊不解也。”“然,子欲知其审实也,俗人俱言善善 而共力行之,而灾殊不除去者,即不善之文,不善之言 之乱也。俗人言此可耳,不能善也,而按行之,反与天 相应,灾日除去者,即正文正言正辞也,内独与天相应 ,得天地心意之明征也。是故正言正文,迺见是正天地 之心也。故言悉正,文悉正,辞悉正,而帝王按而行之 ,下及小民,莫不俱好行正。天地迺为大正,四时五行 万物,一旦皆各得其正,日月三光守度,各得正也。国 家大安无忧,迺到于神,负不老之方赐之,奇物善应悉 出,奸猾妖恶悉灭绝。凡民各得保其家,而竟其天年, 万物悉得长老终,各以时也。是即正言正文正辞之为天 地根,而国家宝器父母,民万物之命,大明效也。真人 知之耶?”“唯唯,可●哉!可●哉!天地之根,国家 宝器,命反在此。”“行,子可谓晓事之生,知之矣。 是故天遣吾下,悉考正之也。天地开辟以来,行正言正 文者,天地常为其大喜说,故常善;行邪言邪文者,天 地常为其大怒不悦喜,故常凶不安,而多危亡也。俗人 不知是为天地大病,而乱帝王治也。而下愚之士,反共 巧工,下作篇记,习邪言邪文,以相高下,以欺其上, 而污天正法,乱天正仪,是乃天之大怨,地之大咎也, 而国家之大贼也。”“今乃得天怨地咎,国家贼,而日 共行之,其治安得平哉?今天师责此邪言邪文罪之,何 一重也?”“噫!真人其愚耶!今人而共以邪言邪文, 共乱天地,天地迺为其常有病,是非天之怨咎耶?比若 人常行病人害人,人亦怨咎之不耶?”“唯唯。”“是 故为天怨地咎明白矣。今邪言邪文邪辞,迺已共欺其上 ,危国家,其治常失天心,其年命不增,为之绝者,前 后非一人坐之,是非国家之大贱耶?诸真人知之不?” “唯唯。”“下古人多愚,或有见天文,反言不。若此 言,是纯复国贼之长也,天地之大怨咎也,民之大害, 万物之烈鬼物也。德君慎毋用其言也,用其言者,天怨 不正,当为身深计远虑,思其患害,以长自安。天迺与 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真人知 之耶?”“唯唯。”“行,子已大觉矣。自慎自慎,天 威不可犯也。”“唯唯。”“戒真人一言,自是之后, 德君详察思天教天文,为得下吏民三道所共集上书文, 到八月拘校之,分处为三部。始校书者于君之东,已一 通。传校于君之南,已再通。传校于君之西,已三通。 传校者弃去于君之北。”“校者各异处,不得相时也, 何乎?愿闻之。”“然相睹复有奸,有可弊不实,复为 欺如是,复忿天地为怨咎,为国之大贼。天地恶人,使 帝王治乱,故异其处,使三校之,当共实核之也。以解 天心,以安王者治也。”“何必始校于君之东?”“东 者,天气有心而仁也。校源事者,当用心详,务力仁以 称天地,而念欲安帝王也,故于东也。仁者以行,当明 察之,故传于君之阳也。已明察,当以义断除之。有功 者因记有功,无功者使记无功,以为行状。已者藏于君 之北,幽室而置之,以是知天下人行知善恶勿去也。故 德君桉行,是名为大神人,悉坐知天下之心,凡变异之 动静也。真人知耶?”“可●哉!可●哉!”“子知● 畏天谈,子长活矣。”“唯唯。”“是故自是之后,长 吏不复言行状,行状见于是,因以此为行状。故德君迺 安枕而卧,无忧也。予知之耶?”“唯唯。”“天戒校 书,脱一事者,笞三十;十事者,笞三百;百事者,笞 三千。德君使退之,勿复仕也。此人乃轻忽事,是天怨 地咎,国之大贼。夫怨咎与贼,不可与久共事,必且忿 天地,故当疾去之。”“善哉善哉!”“戒真人一大要 ,吾书文道,所以从上到下,无穷也。悉爱正言正辞正 文者,吾迺深受天敕而下也。诚知天爱是正言正文正辞 ,所以大疾是邪言邪辞邪文者,正知天地大怨咎之,以 是敕吾,使吾下校,去是怨咎与贼,以安有道德之国, 以长解天地开辟已来承负之谪,使害一悉去得休,使正 气悉得前治也。然后六方极八远皇天平气,悉一旦自来 ,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吾文者,纯天语,不失殊分也。天疾是邪文,故 吾疾之也;天爱是正文,故吾爱之也。〈起〉故吾之为 道,悉守本而戒中而弃末。天守本,故吾守本也;天戒 中,故吾戒中也;天弃末,故吾弃末也。吾之为文也, 迺与天地同身同心同意同分同理同好同恶同道同路,故 令德君桉用之,无一误也。万万岁不可去,但有日章明 ,无有冥冥时也。但有日理,无有乱时也。但有日善, 无有恶时也。但有日吉,无有凶时也。故号为天之洞极 正道,迺与天地心相抱。故得其上诀者可老寿,得其中 诀者为国辅,得其下诀者,可以常自安。〈止〉行,吾 语辞小竟,疑者迺复来问之。”“唯唯。请问无故脱误 事一,正笞三十乎?”“善哉子问也,天使子言耶?然 ,夫数者,起于一,十而终,是误脱一事,即其问一之 本也。脱误不实复为欺,则复为天怨地咎,国家之大贼 也。笞十者,以谢于地,笞十者,以谢于帝王,天地人 各十,合这为三十也。笞此以谢过,以解天怨地咎,帝 王之贼也。迺天地喜悦,神祇战怒也。本天地所以常乱 而战怒者,本由考实文书,人言不详多误,故生此流灾 承负之厄也。今复不详,旦复如此,故当笞之也,不以 故人也,迺以正事也。今已集议,实核□□,迺右上之 ;尚复集,实核□□,迺右下之,则名为上下已俱实矣 。如独下□□,上不实,固固无益也;如独上□□,下 不实,亦无益也。上下俱为实,迺天气平也。下实上不 实,为上冤下,下复自冤,力为善无益,天怒复发矣。 如上实下不实,为下冤上,地怒复发矣。上下尽已实, 帝王不以意平理之,则四时五行六亲之神吏,六宗之气 ,中和战怒,凶气复发矣。虽力使三道行文书,正天下 之言及文,而自不力平之,无益也。故吾迺承天心,为 上皇德君作化,不敢失天心也。故悉拘天法,以天地象 为经,随阳为正,顺四时五行为令,万世不易也。子知 之耶?”“唯唯。愚生谨以觉矣,甚畏天法。”“子知 畏之,已长吉矣。戒真人一大要言也。夫拘校文书法, 毋但言其神文如其书文,言如此以为真也,是名为聋文 也。言事独无本柄耶?何以言如此哉?不禁其有也。但 问其言之意,当得其意,迺事可明也;如不说其意,以 何能得知之乎哉?故当问其解决意,不者,不可用也, 名为聋治。子欲乐知其意,比若人语必有本,当有可由 而起,不可但言东公言以立事也。夫人证立事者悉有本 ,安得但空设伪空言乎?故赤凡事者,皆当以其实有据 ,迺可立事也。子欲得知其大效明征,比若吾为德君化 法,皆以试立应,为效言也。行之而不应,即伪言也; 行之而不应,即为天也。夫实说文与言矣,比若此矣。 安得空立征而言,其文言而无说乎?愚人或反有拘,何 各神文言如是也,但可以解难拒穷之辞耳。夫神文何雄 ,或独有意,但传言其文,不居一卷也。独自传,遥相 说,人不深得其诀意,反但以拒难救穷,言东久言,以 是自明,实非也。皆为失说意。令至道德辞不得通达者 ,悉坐是。子知之乎?”“唯唯。愚生谨已觉矣。”“ 然子如此而不觉,则遂迷矣。是故桉吾书,考文及人辞 者,皆竟问其意,何以得其说者,以类聚之。迺后天下 之文及辞,言且一穷竟,天道法可睹矣,善恶之辞得通 矣。”“善哉善哉!”“行,吾之道见于此。真人自上 下思之思之,悉更相征明,则无不解矣。天下之事,无 不毕矣,大道得矣,天地悦矣,德君长安矣。天下俱同 口,皆曰善哉。无复言天治,迺复得天地心意,故曰安 。举事得凡人之心,故天下无复言。真人知之耶?”“ 唯唯。”“行,辞小异有疑,复来问。”“唯唯。”

 右天怨地咎国之害征立洞极经文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二 己部之七

太平经卷之九十二

   三光蚀诀第一百三十三

“请问天之〈起〉三光,何故时蚀邪?”“善哉!子之 所问。是天地之大怒,天地战斗不和,其验见效于日月 星辰。然亦可蚀,亦可不蚀,咎在阴阳气战斗。”“何 故战斗乎?”“阴阳相奸,递诤胜负。夫阴与阳,本当 更相利佑,共为和气,而反战斗,悉过在此不和调。” “如使和调不蚀,亦当不蚀邪?”“然,大洞上古最善 之时,常不蚀,后生弥弥,共失天地意,遂使阴阳稍稍 不相爱,故至于战斗。子以吾言不然也。子使德君案行 吾文,尽得其意,战斗且止;小得其意,小止;半得其 意,半止。〈止〉如不力行,固困耳。”请问:“夫日 月蚀,以何时运相逢邪?”“噫!子其愚哉!真人正复 更发天怒,今真人以何知为时运邪?”“愚生见其同处 也。”“冥冥哉,子之心也,其暗冥何剧也。审若子言 ,运相逢也。”“何故于一年之间日月蚀,无解矣。或 连岁不蚀,运何以然。〈起〉帝王多行道德,日月为之 不蚀,星辰不乱其运。何以然哉?又天性,阴阳同处, 本当相爱,何反相害耶?又阴阳本当转相生,转相成功 ,何反相贼害哉?”“是子之愚也。子欲知其实,比若 人矣。人常相厚,久不相睹,一相得逢遇,大喜,则更 相佑利,相誉相明;及其素相与不比也,卒相逢便战斗 。〈止〉大不比,斗死而已;小不比,小斗。”“可骇 哉!可骇哉!愚生已解矣。请问:今日乃太阳,火之精 神也;月乃太阴,水之精神也。今水火不同处,自相遭 逢则相灭,何谓也,不比邪?”“善哉!子言得其意。 然水火各以其道,守其行,皆相得,乃立功成事。比若 五行,不可无一也,皆转相生成。子欲知其实也,比若 五藏,居人腹中,同一处。心乃火也,肾乃水也,岂可 为同处,而日相与战斗相蚀邪?子宁解知不乎?”“唯 唯。愚生已觉矣。”“是故和平气至,三光不复战斗蚀 也。三光不相蚀,乃后始可言得天地之心矣,以是为证 。故欲自知优劣,行道德,未俱观此天证,而聚众文, 言同处相蚀。是者但记同爱之文,未深得之意也。正使 有神文言,天乃未深见其情实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吾文出之后,帝王德君思此天意 ,勿忘此言,此言所以致得天心之文也。如得天意,命 乃长全也;不得天意,乱命门也;行而不称天心,亦大 患也。初上古以来,众圣帝王以此为戒,深记吾言,结 于胸心,乃微言可见,道可得也。以付上德之君,以救 三光之斗蚀也。”“唯唯。”“行去,辞小竟。疑,复 来问之。”“唯唯。”

    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第一百三十四

请问:“天下共日月,共斗极,一大部乃万二千国,中 部八十一域,分为小部,各一国。德优者张地万二千里 ,其次张地广从万里,其次九千里,其次八千里,其次 七千里,其次六千里,其次五千里,其次四千里,其次 三千里,其次二千里,其次千里,其次五百里,其次百 里。此乃平平之土,德优劣之所张保也。德劣者,乃或 无一平之土,悉有病变,令一国日月战蚀,万二千国中 ,宁尽蚀不?斗极不明,万二千国宁尽不明不乎?”“ 善哉!深邪远邪眇邪!子所问也。何故正问此变今怪, 一国有变,万二千国何誉,当复有变者邪?”“怪之, 不及天师问,恐终古无以知之,故问之也。”“善哉! 子之所疑,可谓入道矣。一国有变,独一国日不明,名 为蚀;比近之国,亦遥睹之,其四远之国,固不蚀也。 斗极凡星不明,独失其天意者不明,其四远固不蚀。” “今请问于何障隐而独不明邪?”“噫!子固童蒙未开 也,类俗人哉。今是天与地,相去积远,是其失道无德 之国,下邪气共上蔽隐天,三光各以其类上行,使其不 明。比若雾中之处,其三光独不明,无雾之处,固大明 也。子欲重知之,阴处独不见月蚀,阳处独见日蚀,子 欲重知其审实,比若今年太岁在子,有德之国独乐岁, 无德之国独凶年。今是俱共一国一岁,共一年,而其吉 凶异。比若人俱共一天一地,其安危处,异俗不同。子 知之邪?”“唯唯。善哉善哉!”“今是日月运照,万 二千国俱共之,而其明与不明者处异也。有道德之国, 其治清白,静而无邪,故其三光独大明也,乃下邪阴气 不得上蔽之也。不明者,咎在下共欺上,邪气俱上,蔽 其上也。无道之国,其治污浊,多奸邪自蔽隐,故其三 光不明矣。子欲重知其审,比若翕目视日,与张目视日 ,比若善张目视日,与蒙薄帛视日,正此也。宁解不邪 ?”“唯唯,可骇哉!可骇哉!”“子知骇是,则得长 生矣。”“唯唯。”“其且凶衰之国,三光尽不明。比 若盲人,而独不睹三光明;三光自若,以其人盲,独不 见之矣。比若年盛者,独睹三光明,年老者独不睹三光 明,是其盛衰之效也。悉宁解邪?”“唯唯。行去矣。 请问一绝诀说何等也,今不审知一者,何等也?”“噫 ,真人守文极多,何故为疑此邪?今眩冥也。子知守一 ,万事毕。子何问眇哉?宜思其言。”“唯唯。”“一 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 事,尽是所成也。自古到今,贤圣之化,尽以是成器名 ,以其早知,学其心意,志念善也,守善业也。愚者尽 凶是也,以其守学之以恶业也。天地之性,蚑行万物悉 然,故在师学之,寿可得也,在学何道,天地可按也。 聚众人亿万,不若事一贤也。众愚亿万,但可疾凶败耳 。审能守一贤身,何害有身者。不能还自镜照,见念反 还镜身。志念远即身疾,衰枯落务,志念近则身有泽。 凡志念所成众多,不豫记之,天下之事悉是也。子知之 邪?”“唯唯。〈起〉请问旱冻尽死,民困饥寒烈而死 ,何杀也?”“此者,皇天太阳之杀也,六阳俱恨,因 能为害也。”“何谓邪?愿闻之。”“然,六方洞极, 其中大刚,俱恨人久为乱恶之,故杀也。其害于人何哉 ?无有名字也。但逢其承负之极,天怒发,不道人善与 恶也,遭逢者,即大凶矣。子欲知其实,比若人矣。人 大忿忿怒,乃忿甲善人,不避之,反贼害乙丙丁。今乙 丙丁何过邪?而逢人怒发,天之怒发亦如此矣。故承负 之责最剧,故使人死,善恶不复分别也。大咎在此。〈
止〉故吾书应天教,今欲一断绝承负责也。天其为过 深重,多害无罪人,天甚忧之。故教吾敕真人,以书付 上德之君,令恶邪佞伪人断绝,而天道理。子知之邪? ”“唯唯。愿请问天地开辟以来,人或烈病而死尽,或 水而死尽,或兵而死尽,愿闻其意,何所犯坐哉?将悉 天地之际会邪?承负之厄耶?”“然,古今之文,多说 为天地阴阳之会,非也,是皆承负厄也。天气中和气怒 ,神灵战斗,烈病而死者,天伐除之;水而死者,地伐 除之;兵而死者,人伐除也。”“愿闻烈病而死者,何 故为天杀?”“天者,为神主神灵之长也,故使精神鬼 杀人。地者,阴之卑;水者,阴之剧者也,属地;阴者 主怀妊。凡物怀妊而伤者,必为血,血者,水之类也, 怀妊而伤者,必怒不悦,更以其血行污伤人。水者,乃 地之血脉也,地之阴也。阴者卑,怒必以其身行战斗杀 人。比若臣往捕贼,必以其身行捕取之也。不得若君, 但居其处而言也。中和者人主之,四时五行共治焉,人 当调和而行之。人失道不能顺,忿之。故四时逆气,五 行战斗,故使人自相攻击也。此者,皆天地中和,忿忿 不悦,积久有病悒悒,故致此。”“善哉!向不力问, 无从知之也。愿闻此悉承负之厄,乃忿三气,其不承负 之时,人死云何哉?”“然人生有终,上下中各竟其天 年,或有得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 ,自然之术也。子知之耶?”“唯唯。”“行,子晓哉 !乃一旦而相随死者,皆非命也。是乃天地中和四时五 行战怒伏杀效也。”“善哉善哉!向不及天师问,无缘 知是也。”“故天地开辟以来,常有此厄也,人皆不得 知之。今甚病之忧之,人多无罪而死,上感天。天故遣 吾下,为其具言,已行吾天文之后,人民万物且各以其 寿命死,无复并死之会也。”“善哉善哉!”“后生各 得其命矣。真人知之邪?”“唯唯。请问即非天道时运 周而死,何故常以天地际会而乱哉?五行际会而战邪? 五帝之神历竟而穷困邪?”“噫,善哉!真人之难也。 今天且使子问邪?其投辞乃入天心谶,其何一要诀哉? 吾甚嬉之。今是真若子言,今为子具条解之。今诸真人 远来,为天地具问事,乃为天地开辟以来帝王问疑,宜 安坐听吾辞。”“唯唯。”“然夫天之为法,人民万物 之为数也。比若四时之气,但当更相生成,相传而去。 比若人生,少者后当老长,更迭相传而去。不当乃道斗 战,因绝灭世类也。所以道战水旱疠病死尽者,人主由 先王先人独积,稍失道心意,积久至是际会,即自不而 自度,因而灭尽矣,既灭尽无余种类。夫天地人三统, 相须而立,相形而成。比若人有头足腹身,一统凶灭, 三统反俱毁败。若人无头足腹,有一亡者,便三凶矣。 故人大道大毁败天地,三统灭亡,更冥冥愦愦,万物因 而亡矣。夫物尽,又不能卒生也。由是失几何,灭绝几 何,更起或即复,或大久大败,久乃能复也,故小毁则 疾复也。子欲重知其审实,令后世德君察察,知天地冤 不之大效。比若家人治生,有畜积多者,虽邂逅逢承负 凶年不收也,固固而自存。大多畜积之家,虽连年遭恶 岁,犹常活。小有畜积之家,遭连年不收,饿而死尽。 常贫之家,遭一年凶,便尽死。不而自度出也,困而无 世。天道有格法,运非际会也。比若夏秋当力收,冬春 当坐食成事;夏秋不善力收,冬春当饿死灭尽。古者圣 人天书,因此共记为际会也。真人欲知之如此矣。今太 平气至,当常平,不当复道际会死亡者也。夫天命帝王 治,故觉德君。凡民为其道事,要使一睹觉知如此矣。 向使先生凡民人常守要道与要德,虽遭际会,不死亡也 。夫天命帝王治国之法,以有道德为大富,无道德为大 贫困。名为无道无德者,恐不能安天地而失之也。先生 稍稍共废绝道德,积久复久,乃至于更相承负,后生者 被其冤毒灾剧,悉应无道而治。至于运会灭绝,不能自 出,大咎在此。子知之邪?”“唯唯。可骇哉!可骇哉 !”“行复更晓真人一语。夫道德与人,正天之心也, 比若人有心矣,人心善守道,则常与吉;人心恶不守道 ,则常衰凶矣;心神去,则死亡矣。是故要道与德绝, 人死亡,天地亦乱毁矣。故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 能迭相生成也;如不得同忧同事,不肯迭相生成也,相 忧相利也。故道德连之使同命。是故天地睹人有道德为 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忿忿。真人岂解邪?” “唯唯。可骇哉!愚生甚畏之。”“子知畏之,则可长 生无凶矣;不知畏之,则天已易去子矣,宜重慎之。” “唯唯。”“行复重晓真人一解。今是吉凶之行,比若 道德礼义与刑罚矣。人而守其道德礼义,则刑罚不起矣 ;失其道德礼义,则刑罚兴起矣。故守善道者,凶路自 绝,不教其去而自去;守凶道者,言路自绝。此犹若日 出而星逃,星出而日入,不失铢分。”“善哉善哉!” “今晓真人一大诀言也。今世人积愚暗甚剧,传相告语 ,言时运周有吉凶,如此言,为善复何益邪?为恶何伤 乎哉?乃时运自然,力行善,复何功邪?而吉者圣人常 承天心,教人为善,正是也。言时运,而反共乱天道者 ,是辞也,使天地常不悦喜。实人行致之,反言天时运 自恶。不肯自言恶,反意天地为恶。比若人家不孝恶子 ,不肯自言恶,反言父母恶,此之谓也。故天常苦忿忿 悒悒,因是运会者,杀之斗之,乐易其世类也。向不但 当相随,老者去,少者长,各以其年命穷变化,比若天 地开辟以来,人形变化不同是也。”“善哉,愚生以一 大解于是,古今人形虽异而气同。”“子欲重知其审, 比若四时气,五行位,虽不同受,内同气转相生成。犹 若人头足不相似,内反合成一人也。”“善哉善哉!” “今复重晓真人一言。天积疾,人为恶,反常言时运凶 。上皇气至,当助德君治,恐时人行不改易,为恶行以 乱正气,毁天宝,故遣吾下,为德君出文,以晓众人, 使共常按吾文为行,不复共愁天地而不犯天禁。自是之 后,行吾天文,使神助德君治。犯者诛之,人不诛之, 神且诛之。子知邪?”“唯唯,不敢犯也。”“行,辞 小小竟。凡书自思其要。”“唯唯。〈起〉请问天师, 万二千国之策符各异意,皆当于何置之?各随其国俗, 宜以何为始?以斗极东南火气起。愿闻其意诀,何也? ”“火者,阳也,其符今主天心。和者主施,开者主通 ,明者主理凡事。火者为心,心者主神,和者可为化首 ,万事将兴,从心起。心者主正事,倚仁而明,复有神 光。万二千国殊策一通,以为文书上章,天气且自随而 流行,真人自励兴之。子勿逆之,子丧,乃天乐出书, 故使吾言。〈止〉子乃不信吾言也,求信于子之身也。 子行之而灾日除,是天乐行之喜也,故灾除也。子不行 而多疾灾,是天忿忿悒悒,子留难其道也。火凶勿问于 人,取效于此,明于日月。天意所欲为,子不可不慎也 ,不行不顺,令使人心乱也。真人慎之。”“唯唯。” “行,复诫真人一言。天不欲行,子独行之,且病之。 吾文以此为信,自是之后,亦皆然。文已复重,不复多 言益文,使道难知。”“唯唯。”“行,重复诫子一言 ,此灾病,非一世人过也,其所从来久远,勿反卒害之 。但当行天道,以消亡之耳。如是者,所谓得天心意矣 。不如吾文言,复枉急其刑罚,灾日多,天不悦喜。真 人知之邪?”“唯唯。”

    火气正神道诀第一百三十五

“请问〈起〉古者火行,同当太平,而不正神道,今天 师独使令火行正神道,何也?”“善哉!子之问也。是 故百人百意,千人千意,万人万意,用策不同各殊异, 故多不得天心意。真人言是也。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 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后,天地开辟以来, 未尝有也。”“夫火气盛者,必正神道,何也?愿闻其 意。”“然,夫火者,乃是天之心也。心主神,心正则 神当明。〈止〉故天使吾下理神道也。”“夫神道已自 神,何必当理之邪?”“善哉,子之言。夫神,乃天之 正吏也。今邪神多,则正神不得其处,天神道内独大乱 ,俱失其居。〈起〉今天气不调,帝王为之愁苦,而人 又不得知其要意。子欲乐知其□□也,此比若人矣。今 邪人多居位,共乱帝王之治。今使正人不得其处,天地 为其邪气失正。夫邪多则共害正,正多则共禁止邪,此 二者,天地自然之术〈止〉也。子知之邪?故令太阳最 盛,未尝有也。阳者称神,故天为神。阴者称邪,故奸 气常以阴中往来,不敢正昼行;奸而正昼行,为名阴乘 阳路;病而昼作,名为阴盛兴,为阳失其道,君衰间为 是久矣。故天道吾正神道也,令使不敢复为也。子知之 耶?”“唯唯。善哉善哉!”

    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第一百三十六

“〈起〉请问洞极上平气至无不治,故天师乃考疽疥虫 食人也。今独以此验之邪?〈止〉其余虫云何哉?”“ 善哉!真人今旦问事也。天疾是教子问此邪?天甚疾人 为恶,猾吏民背天逆地,共欺其上,独阴伏为奸积久, 如虫食人也,天毒恶之。故使子反覆问之。然虫食人, 〈起〉所谓虫而治人也。其为灾最甚剧,逆气乱正者也 。今皇平气至,不宜有此应。真人付德君,欲知道洞洽 ,未令民间悉移虫主名,大小为害之属何也?谓疽疠伤 疥,尽从腹中三虫之属,皆移主名。其移大多者,固固 下多虫治人。此虫无者,下无虫治人。此少者,少虫治 人。”“善哉!〈止〉小生愚暗,睹此以为天性也,故 反应治邪?”“子其愚,何一剧痛也。夫天地之性人为 贵,虫为至贱,反乃俱食人,是为反正。象贱人无道, 以虫食人。故天深见其象,故使贤圣策之,改其正也。 凡灾异各以类见,故古者圣贤得知之。若不以类目,不 可思策也。所以逃匿于内者,象下共为奸,而不敢见于 外。外者,阳也。阳者,天也,君也。天正帝王也。故 〈起〉虫逃于内而窃食人,象无功之臣,逃于内而窃蚕 食人也。”“可骇哉!愚生甚畏之。”“
子知畏天,固是也;若不畏天,早已死矣。〈止〉真 人慎之。”“唯唯。是故古者为治,神者致真神为治, 鬼者致鬼为治,物者致物为治,虫者治虫为治,何畏也 ?愿闻之。”“然神者动作,与天合心,与神同意。故 神者,天之使也,天爱之。鬼者动作,避逃人所,鬼倚 阴中,窃隐语似鬼,故致鬼。物者动作,共欺其上,猾 若物,故致物。虫者动作,价利人,共价利其上,其用 意杂若,故致虫。天天变相应,悉如此矣。太平德君得 天下上书文,悉源其灾异意以报之,其正如神哉!”“ 善哉善哉!灾气已究洽矣。”“子何以知之?”“见天 师之正,以知无复逃虫食人,故洽矣。”“子可谓知道 意邪!”“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 思之也。端及入室,以为保券,其为之云何,岂可闻邪 ?”“然,易知而微密,此辞轻而重,不可妄传也。精 者吞之,谓之神也;不精者吞之,谓之不神也。不精吞 之,谓之妄言也。故道者,传其人乃行。凡事者,得其 人乃明,非其人谓之为妄行,过还及入其人身,真人知 之邪?”“唯唯。不敢妄行,诚归付其人。如是者为子 言之,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 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 已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且曰向正平善气至, 病为其除去,面目益润泽,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 ,名为还精养形。或无病人为之,日益安静。或身有彊 邪鬼物,反且变争,虽忿争自若,力思勿惑也,久久且 服去矣。自是之后,天乐人为正直,以他文为之,天神 亦助下之,随人意往来。上士见人吞字,归思亦然,当 一吞字皆能教。故曰天道一旦而行。吾之为道,不效辞 语,效立与天道响相应和,以是为神,真人慎之。既开 天神,道归于德君,付于贤良,人立自正,有益于上政 明矣。德君明师告之,以威为严,所告悉愈为有,所睹 见神灵,慎勿道之。上士因是乃至度世,中士至于无为 ,下士至于平平。人所得各有厚薄,天神随符书而命之 ,故言勿传,其所思不可得不同也。不同,故不可相语 也。信哉易哉!其为道也。要哉约哉!其为志寿也。因 而学之,其人将自顺也。将自善,有神明,转其心意, 使其悦也。或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 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 神随而行治病。故自是之后,天下人毕早正易其行,皆 乐真文,不复为邪伪也。真人欲乐安天地道,使疾正, 最以三道行书为前。”“愿闻为前言。”“善哉,子之 问事。愚者难正,自若乱人治,令德君愁。故投行书于 前,令使上下大小,自相拾正,其俗人无孤言辨士之害 。”“善哉善哉!愿闻三道行书文,何但使一通集行书 而上,必使有前后文书众多。”“善哉善哉!子之言, 中天心意,所以使有前后难问者,欲使俗人深自知过也 。独言之大病也,不见孤辞单文之恶,则无以见集行书 之善,不传其误,分别其大失,皆解人心,乃后且可救 也。心不解,不如其所行,久大误也。人心觉则易正。 凡吾为文,皆如此矣,非独是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晓矣。真人慎事,书文已足,无轻数句 问,欲不为子说之,恐恨子意,欲复为子道之。今道大 文,又天道不可句极,得其意,天大喜,不得其意,逆 天道,反与天为咎,不敢复数言也。行去。”

 右大集难问天地毁起日月星蚀人烈死万二千国策符 字开神诀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三 己部之八

太平经卷之九十三

    方药厌固相治诀第一百三十七

“今愚生得天师文书,拘校诸文及方书,归居闲处,分 别惟思其要意,有疑不能解,愿请问一事言之。今天师 拘校诸方言,十十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也;十九治愈 者方,使地神治之;十八治愈者方,使人精神治之。过 此以下者,不可用也。愚生以为但得其厌固可畏者,能 相治也,不得其厌固者,不能相治也。”“善哉!真人 言也,得其难意。然,夫凡洞无极之表里,目所见,耳 所闻,蝡动之属,悉天所生也,天不生之,无此也。因 而各自有神长,命各属焉。比若六畜,命属人也,死生 但在人耳,人即是六畜之司命神也。是万二千物悉皆受 天地统而行,一物不具,即天统有不足者,因使其更相 治服也。因复各使有尊卑君长,故天道悉能相治制也。 得其所畏,而十十者治愈者,即是其命所属天也。真人 知之邪?”“唯唯。”“行,子已知之矣。”“请问一 疑,甚不谦顺,岂不言哉?”“平行勿讳。”“今若盗 贼劫人者,同服人耳,岂可以为天命君长邪?”“善哉 !子之难也。夫盗贼劫人者,但以无义,妄于枉服人耳 ,不得常服久也。一过服人,即有重罪,长吏遂之不止 也。子何以言是为天命乎?今若王者治服人,岂当见逐 索邪?凡人生以王者为君长、为命也。真人亦宁解不? ”“今已大解。”“善哉善哉!行学者精之,亦无妄难 问也,天且非人也。”“唯唯。”“有过有过不也,敬 慎之,勿但若俗夫之人欲言便语也。”“唯唯。今愚生 每语有剧过,不言,又无缘得知之。今欲复有可问,不 敢卒言。”“平行。”“今独万物各有君长,天地亦有 君长邪?”“噫!子难问何一深妙远剧也!”“今自知 所问不谦,不及天师问之会,遂不得知之也。”“然, 天者以中极最高者为君长,地以昆仑墟为君长,日以王 日为君长,月以大月为君长,星以中极一星为君长,众 山以五岳为君长,五岳以中极下泰山为君长,百川以江 海为君长,有甲者以神龟为君长,有鳞之属以龙为君长 ,飞有翼之属以凤凰为君长,兽有毛者以麒麟为君长, 裸虫者以人为君长,人以帝王为君长。天下若此者积众 多,不可胜记,才为真人举其纲,见其始,子岂解邪? ”“唯唯。”“宜自深思其意,亦不可尽记也,难为财 用。”“唯唯。”“今故言蚑行有知之属,方在其身者 ,不待而成事者,无妄杀伤,何乎?主恐忿其君长也。 今天太平气至,当与有德君并力治,无妄伤害,则乱太 平之气,令治愦愦。”“今小物安能感动天,使其治乱 愦愦乎?”“噫!子自若愚蒙,未大解也。今是各自有 君长,若远方四境之下贱小人,极最帝王之下极蝼蚁恶 人也,无可比数。人无故共贼伤此百数十人,其家自冤 枉,上书帝王,帝王闻之即大怒,下令以章考问之,纷 纷州郡县以为大事,因而坐之危亡者,非一人也。子知 之邪?”“可骇哉,可骇哉!”“行,子知大骇,乃且 长生矣。”“唯唯。”“是故古者圣王知天法象格明, 故不敢妄用刑也,乃深思远虑之极也。故其治常平,不 用筋力,而得天心者,以其重慎之也。今先王小小失之 ,承负之后,各有得失,故治难平也。子知之邪?”“ 唯唯。”“今太平气至,天爱有德之君,故具为陈戒也 ,难其犯之也,以吾文归上德之君,自使思其恶意。” “唯唯。”

 右集难方药命所属物各自有君长

    阳尊阴卑诀第一百三十八

〈起〉“愿问阳何从独得尊而贵,阴独名卑而贱哉?” “善乎!子之难也,几睹道德意。阳所以独名尊而贵者 ,守本常盈满而有实也;阴所以独名卑且贱者,以其虚 空而无实也,故见恶见贱也。”〈止〉“
愚生受天命,劣少无知,蔽暗难开,愿天师具为分解 其意。”“子学何不具睹天道意,何哉?真人尚乃不解 ,俗人冥冥固是也。〈起〉然,夫天名阴阳男女者,本 元气之所始起,阴阳之门户也。人所受命生处,是其本 也。故男所以受命者,盈满而有余,其下左右,尚各有 一实。上者盈满而有余,尚常施与下阴,有余积聚而常 有实。上施者应太阳天行也,无不能生,无不能成。下 有积聚,应太阴,应地,而有文理应阡陌。左实者应人 ,右实者应万物。实者,核实也,则仁好施,又有核实 也,故阳得称尊而贵也。子知之耶?”“唯唯。”“阴 为女,所以卑而贱者,其所受命处,户空而虚,无盈余 ,又无实,故见卑且贱也。〈止〉本名为阴阳男女者, 此二事也。其一身上下,既尽无名者也。本名阴阳,以 此二事分别之也。念女之头目面耳支体,俱与男等耳; 其好善尚乃或好于男子,而反卑贱者,此也。男子其头 面肢体,其好善不及女也,而名尊且贵者,正以此也。 ”“善哉善哉!”“然,子可谓已觉知之矣。是〈起〉 故天道重本守始,是以圣人睹天法象明。故当反本守元 ,正字考文,以解迷惑也。故能使天地长安,国家乐也 。故守本而有实,好施与者为善人。〈止〉本空虚无实 核,常不足而反好求者为恶人,为贱人,此之谓也。” “今愿诀问一疑。”“行言之。”“令女见怀妊,实如 天师言,无实何也?”“噫!子内空虚,略类似无道之 人,但天见子,勉勉一心,故使子来问事耳!今女之妊 子,阴本空虚,但阳往施化实于阴中,而阴卑贱畏阳, 顺而养之,不敢去也。〈起〉阳乃天也,君也;阴乃地 也,臣也。故重尊敬阳之施,因而养之,〈止〉而不敢 去也。子欲知其实,比若君王有客,讬于小家,小家养 之,不敢去也。客亦遂得肥巨成人,□□正此也。今俗 者言,阳生阴成,但阴随而养成阳实也。吾书中同多以 养说之如此矣。吾见真人欲乐得知真道之核,天之至要 意,故为子要言之耳。子知之邪?”“唯唯。”“行, 子已觉矣。”“今愿问独人有男女,可以分别阴阳实邪 ?天地万物尽然邪?”“噫!子自若痴迷不解。善哉! 真人之难问也。然天地之性,万物尽然。吾为子说一事 ,已上洞下达。子自若言不□□行更开两耳听,勿失铢 分也。”“唯唯。”“行,然阳在外之时,凡物尽上怀 妊于上枝叶之间,时天阳气在外,未还反下根也,故皆 实于表也。蚑行众生人民积聚亦于外,及阳气还反内在 地中也。万物之属,上悉空无实,尽下怀妊实于下,地 中养根叶,蚑行人民亦入实积聚于内,此即皇天证明阳 实核之大明效也。是故执阳道者有实核,守阴道者天实 核,故古者圣人治常象天,不敢象地也。”“愿闻之, 何谓为象天乎?”“象天者,聚仁贤明儒道术圣智,此 者名为象天也。聚财货小人不肖无知文章,名为象地也 。”“善哉善哉!愿闻此仁贤明儒道术圣智,何以象天 ?”“天者,仁贤明儒道术圣智也;又天者,能乘气而 飞,此六人,其上才而志真道不懈者,亦乃至于能乘气 而飞,故属天象天也。是以古者圣人独深知皇天意,故 不敢失之也。”“愿闻此聚财货小人不肖,何以象地乎 ?”“然,夫财者,会下财成涂,涂化成粪,粪化成土 。夫小人愚不肖者,会聋暗不知道术,入凶门户,会当 早居地下。若令不葬,久则为天地之害甚深,与之为治 ,则共乱天文地理,五行日战乎!四时失纪,三光少明 ,天地恶之,百神不爱之矣。无益于分理,当早终死如 此财矣。真人知之邪?”“唯唯。可骇哉,可骇哉!” “子知骇者,可谓将长存矣;不知早骇,与天地为重咎 。”“愚生甚畏之。”“子知畏此天法,天且活子,如 不敬畏之,与生同理。夫吉凶,本非天也,过也,人自 求得之耳。子知之邪?”“唯唯。”“行去,去戒之。 ”“唯唯。”

 右集难男女本所以得尊卑阴阳实核君子小人诀

    国不可胜数诀第一百三十九

〈起〉“请问一事。”“平道之。”“愿闻天下凡有几 国?”“深哉妙哉!子所问也。然,中部有八十一域, 次其外复一周,天下有万国,乃远出到洞虚无表,合三 部为万二千国。”〈止〉“何故乃有万二千国乎?”“ 天数始起于一,终于十,十而相乘,天道到于五而反, 故适万国也。其二千国者,应阴阳更数,比若数十而终 也。岁月数,独十二也,尚五岁再闰在其中也。此应天 地之更起在天,天洞虚之表里,应为天地并数,故十二 月反并为一岁,尚从闰其中。此十二月者,乃元气幽冥 ,阴阳更建始之数也。比若万物终死于亥,干因建初立 位于天门,始凝核于亥,怀妊于壬成形。初九于子日始 还,九二于丑而阴阳运,九三于寅,天地人万物俱欲背 阴向阳,窥于寅。故万物始布根于东北,见头于寅。物 之大者,以木为长也,故寅为始生木。甲最为木之初也 ,故万物见于甲寅,终死于癸亥。故木也乃受命生于元 气太阴水中,故以甲子为初始。天道变数,因五相乘而 周,故五千加十二支字,适六十,癸亥为数终也。真人 知之邪?”“唯唯。未得其意也。”“今眩冥行,子思 之久久,自得其意。行,子思之。今真人恒何故问天下 有几国哉?”“愚生受天师书言,可以报天地重功,疗 天地病,而为有德帝王除天地立事以来流灾厄会。今以 天师文书道一,付一有德之国。今一国之原,虽其君有 德万万人者,安能乃并解阴阳无极天地之灾乎?乃周流 遍治天地之表里,绝洞虚洞远无极之天地病乎?”“噫 !善哉。天乃使子问是邪?咄咄!可骇哉。咄咄!可骇 哉。吾欲不言也,今恐得大适死过不除于子也。真人何 以乃知问是乎?”“愚生得天师教敕者,归别处,思惟 其意,各有不解者,故问之也。”“今子解一国有德之 君而已,何故为问之乎?”“今以天师文,但解一有德 之君国之灾,名为但疗治一国耳,安能乃疗治天地病而 报皇天重功乎哉?”“善哉!子之言也。吾无以加子言 也,真人试说其意。”“然,今天师乃言天地洞虚有万 二千国,今一有德之国受道,安能乃解是万二千国之灾 ,而都安天地者乎?”“善哉!子之言。子果见使主问 是邪?”“诺。”“今为真人具分别说之,使其昭然可 以毕除天下病灾。吾畏天威,义不敢有可匿也,子力随 记吾言。”“
唯唯。”“行,天数本起于一,十而终。一乘十,十 也。各乘十而至百,百乘十至于千,千乘十至于万。一 者,其数之始也。十者,其数之终也。百者,其有德之 国乡,子但持吾书,往授教其一有大德之国,传记吾书 者持本去,无尽以与也,周流以授百有德之乡。一国得 吾书者,国善人并归向之,其德乃并洽四方,百国皆被 其化而为善,天地乃俱为其安,灾害为其除,以授百有 德之国,而万国无害,天地病悉除去矣。”“善哉善哉 !愿闻何故不教,愚生比以教授之。”“然,所以不可 比以教者,无道德之国,天所衰会,不能行真道,故但 归有德之国也。今无德之国并归有道德之国,亦自理矣 。”“善哉善哉!愿闻何故正以是百国有德为法乎?” “善哉!子之难也,得其意。然,天地人之数也,天数 起于一,终于十,天下布施于地而生,数成乃后出,适 合为百。天地人备,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一事 有不和,辄不成道德也。”“愿闻天数何故正一乎?” “一者,其元气纯纯之时也。元气合无理,若风无理也 ,故都合名为一也。一凝成天。天有上下八方,故为十 也。又有五方,各自有阴阳,故数十也。下因地也,一 下因地者,数俱于十乃生,故人象天数,至十月乃生也 。一者,正是其施和洞洞之时也。已爱施者,反当象天 数,十月乃出,故数终于十。故一者乘十。地道者,母 也,当禺,故与和并连人。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故 适百国有德也。故天主生,地主养,人主成。一事失正 ,俱三邪。是故天为恶亦凶,地为恶亦凶,人为恶亦凶 。三共为恶,天地人灭尽更数也;三共为善,德洞虚合 同。故至于三合而成德,适百国。”“善哉善哉!”“ 是者,天下万国之纲,天地人合德之乡也。子知之邪? ”“唯唯。”“故真人今既为天地除病,为德君除承负 ,虽苦持吾文,往授百有德国,而阴阳病悉消亡,帝王 之灾皆已除矣。”“善哉善哉!愚生向不力问,无缘得 知是也。”“子言是也,学而不力问,与不学者等耳。 是故古圣贤之学,旦夕问于师,不敢懈也,故遂得知天 之道也。”“唯唯。诚得力问,不敢有懈也。”“如是 者,子已知道矣。”“愿闻今天下乃习俗不同,以一道 往教敕之,曾不疑乎?”“噫!子于是言者,更愚略冥 冥无知,何哉?今是习俗礼义者,但伪行耳,非其真也 。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 阴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悉皆饮食以养其体, 好善而恶恶,无有异也。于其有不晓真人文而不达者, 当授教之时,真人宜以其俗语习教其言,随其俗使人自 力记之。如是者,天下悉知用之,无有疑也。吾之道, 比若日月,周流运行照天下,各自言昭昭,大明而足。 子欲重知其审实,比若万物蚑行之属,共一天地,六甲 五行四时以是为大足。故皆以天地阴阳格法教示之也。 子知之邪?”“唯唯。”“行去,难不止,则说无穷。 今道大文反但难得意。”“唯唯。愿复问一事而止。” “行言之。”“今其万二千国当云何哉?”“然此者并 于数中,与闰同。子欲知其审,比若数,十而终,一岁 反十二月乃终,尚闰并其中,时有十三月,此之谓也。 但百国行道德,乃万国无灾,天地病已尽也,此亦并除 。”“善哉善哉!”“子能自力,以吾文周流百有德之 国,使其各随俗说吾书者,即万二千国悉安,天地病大 除,子已增年,亦无极矣。子安之少也,则得少年;安 之半,则得半年;尽安之,则得无极之年。真人既有善 意,天使子具问,是宜具安之,子亦无大自苦劳也。夫 天极自神且明而无上也,尚常行道自苦,日一周行。凡 物而安之,故独得常吉而长生也。地亦顺随天所为而养 之也。如天一日不行,日月星不移,即有不周之气,天 则毁矣。天尚乃行道不敢止,故长生也,而况子乎?努 力各自为身屈,不能为他人也。吾所以说而不止者,吾 亦为吾身屈,非而为子也。凡六极之表里,扰扰之属, 俱各为其身计,不能为他人也。子知之邪?”“唯唯。 吾得天师言行之,使有德之国记之,不敢懈也。”“行 ,子已知之矣。俱努力努力,事毕而相从。”“唯唯。 行去,愿问一事。”“何等也?”“今六人谨归居闲处 ,共思天师言,时时若且大解,时时有迷乱不懈者,愿 及天师决其意。今念数愁天师,欲忍不言也,恐与天师 相离,终古竟天年,无以复得知之,故冒惭复前假一言 。”“平行,天使吾与六子相睹共语,勿辞谢也。”“ 唯唯。今愿闻天下之国,独有万二千国邪?复有余邪? ”“噫!密哉,子之问也。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 然此万二千国者,记一大部耳;其余者,何有穷极乎哉 ?”“何一多也?”“噫!子今旦问疑极知也,今反覆 闭冥冥,愚哉实不及。然观弟子问事,未大究洽知天道 也。适应校綝綝若且及,而内独不及。夫俗人冥冥愦愦 ,固是也,以真人况之,吾不非也。然更开耳,为六真 人说之。天者,乃上下无极,傍行无极,往往一合为一 部界,复分何极乎?愿闻之,然天上当于何极,上复有 何等而中得止极乎?地下当于何极,下复有何等,于何 得中止而言极乎?天地傍行于何极,何故得中上而反极 穷乎?此六表者,当于何穷极乎?是故天道乃无有穷已 也,大用之亦适足,小用之亦适足,大用亦有余,小用 亦有余。真人宁知其意乎?”“唯唯。可骇哉!可骇哉 !向不力问,复无从得知之也。”“然,子可谓小觉矣 。行去,勿复竟问也。恐六真人惊而败也,非力所及, 而彊问之,是亦大害也。然为人师者多难,今訾子悒悒 ,为子更明之。行,更明开耳。安坐听。”“唯唯。” “子欲乐知其大效也,比若一家有父有母有子,亦天道 具成一家。父象天,母象地,子象中和,其聚财物,家 中所有象万物,亦成一家。父为君母为臣,子为民,财 货以相通养共之象万物,此一家亦共一大忧。一县万户 亦合成一家,共一大忧。十县合成为一郡,亦合成一家 ,共一大忧。十郡合成一大州,亦合成一家,共一大忧 。十州合共成一大国,亦合成一大家,亦共一大忧,而 为一大界。其帝王有德,忧及十二州,大忧及十三州, 亦共为一大家,亦共一大忧也。其外界远方不属于人国 者,于人国有道德,其中善人来;于人国无道德,则不 来;于人德劣,则来害人也。此一部者,一界也,天地 之分画也,乐使天下扰扰之属,各有处不相克贼也。故 为太极中极小极,何谓也?太极者,主无复外表也;中 极者,主中部也;小极者,各应其部界而止也。但可以 道德相求,不得大相克贼也。天怨之,此名为共一家, 故各共一大忧也。子欲知其审实,比若一家父子夫妇, 但独忧其家不富,不肯忧他家也。一县但共忧其君,善 则当迁之,使高功,各争进其长吏;恶则欲共去之。一 县一郡一州一国皆义说等此,其共一大忧也。今故记万 二千国,乃共一大部,以与真人,共一大忧也,共一界 。其余若此万二千国者,不可胜数。是故古者圣人之作 ,皆共记一小部也,何不记大部界乎?天使不言也,大 化未出,所作者异,不得同法,故不记之也。今者为大 化出,万二千国历运周,故天使真人来问无极之经,洞 竟之政,故以文付百有德之国,一有德之国兼化九十九 国。其万二千国并数,若一岁十二月为一部,时十三月 闰,亦并其中,此之谓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唯唯。”“慎天道神灵守之,勿妄乱毁。” “唯唯。今已受天明师严敕文慺慺,小觉知一大部。愿 闻一小界,见示说此无极之国。”“诺。为真人悒悒且 小言,子详记之。今欲使真人积财用,上柱天日月,下 柱地。广从万里,恐财用固固常病苦少也。不能记是其 国多少之名字也。子知之邪?”“唯唯。愚生不敢极问 天道也,见天师言,今恍若失气,惚若亡魂?不敢重问 之也。”“然,子可谓晓事之生,子欲报天地重功,而 命无极者,但周流是一大部万二千国,则寿已无极矣。 其上下六方洞极者,天亦不独使六子忧之也。忧之者自 有人,与子异界,亦不以过责反罪子也。其安危善恶, 亦自有主之者也。一部说绝,勿复问。”“唯唯。”“ 行,六子努力请,真人学为小通,但未大睹天道意耳, 加精勿懈。”“唯唯。”“学而不精与狂同,精而不得 名喑聋,示之以西反问东。故天下师共辨难何●●,虽 ●●,无益也,犹不知。比若婴儿蒙蒙,未出胞中,随 其母身而行,安知天道广远而无方。是故小师彊怒喜狂 说,反令使天地道伤。故失道意,不能安其君王,天下 ●●,皆被其过,言之殊异。令灾害横行,不可禁防。 书虽亿亿万卷,天下流灾害犹不绝,前后合同,皆由彊 说之生,不知道要之过也。真人知之邪?”“唯唯。” “行欲复为子具说,无穷竟,难为财用,又且复重,故 一小止。疑,复来问之。”“唯唯。”

 右集难问授书诀诸国部界

    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第一百四十

“愿请问一事。”“平言之。”“今天将太平,宁亦可 预知邪哉?”“然,可知占天五帝神气太平,而其岁将 乐平矣。”“何谓也?愿闻之。”“然,春也青帝神气 太平,夏也赤帝神气太平,六月也黄帝神气太平,秋也 白帝神气太平,冬也黑帝神气太平。”“今以何明之? ”“然,太平者,乃无一伤物,为太平气之为言也。凡 事无一伤病者,悉得其处,故为平也。若有一物伤,辄 为不平也;二物伤,辄为被刑也;三物伤,辄为群物伤 也;四物伤,辄为四方伤也;五物伤,辄为五方伤,天 下有大害也;六物伤,辄为恶究于六方也;七物伤,辄 为其害气乃横行也;八物伤,辄使人贤不肖异计,不并 力也;九物伤,辄为恶究竟阴阳,令物云乱席转也;十 物伤,乃为大纲伤,天数终尽更数也。是故古者上圣人 ,但明观天五帝神气平未,辄自知治得失且平与未哉? ”“愿闻其平诀意。”“然,春物悉生,无一伤者,为 青帝太平也。夏物悉长,无一伤者,为赤帝太平也。六 月物悉见养,无一伤者,为黄帝太平也。秋物悉成实收 ,无一伤者,为白帝太平也。冬物悉藏无一伤者,为黑 帝太平也。五帝〈起〉太平一岁,人为其喜乐顺善;二 岁,地上为其太乐;三岁,恩泽究竟于天;四岁,风气 顺行;五岁,九神不战,祅恶伏灭;六岁,而究着六纲 ;七岁,乃三光更明;八岁,而恩究达八方;九岁,阴 阳俱悦;十岁,万物悉各得其所。为数小终,物因而三 合之,乃天地人备,故三十岁而太平也。今上皇气出, 真道至以治,故十五年而太平也。如不力行真道,安得 空致太平乎?此十五岁而太平者,乃谓帝王以下及臣大 小,案行真道,共却邪伪,〈止〉故十五年而平也。真 人知之邪?是故欲知将平与未平,但观五帝神平与未, 足以自明,足以自知也。是故凡象,乃先见于天神也。 天神不平,人安得独称平乎哉?是故五帝更迭治,可皆 致太平。其失天神意者,皆不能平其治也。是故谨顺四 时,慎五行,无使九神战也。故当敬其行而事其神。今 天第一上平气且至,故教真人敬四时五行,而令人大小 共兴用事其神事。古者但敬事四时五行,故致太平,迟 三十年致平。今乃并敬事其神,故疾十五年而平也。真 人知之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然子已觉 矣。”“愿请问人行忠直有实,宁可知邪?”“善哉! 子之所问也。与其交也,言行日若恶忿,人长念之,反 月善;月若恶忿,人反岁善;少时观其所为作若最恶, 老反最善也。人皆归其言,而乐其行,而好爱其道,是 即忠信上善有实核之人。”“善哉善哉!愿复请问不忠 信佞行,亦可知邪?”“然,可知也。与之交也,观其 所言行也,日月合于人心。若顺善,长念用之,反月使 人益恶邪;月若善,反岁恶;少时观其人,可为若善也 ,言若忠信,至老念用其所为,反最恶邪,是纯为伪佞 不忠信之人行也。至老长,则穷其言与行,最贱矣。灾 及妻子,祸流后生。”“善哉善哉!”

    效言不效行致灾诀第一百四十一

“太上中古以来,人多效言,乃不效行,故致灾害疾病 畜积,而不可除去,以是自穷也。是故吾敬受此道于天 ,乃效信实,不效虚言也。执一行吾书道者,下古人且 日言吾道恶无益也,反月善;月言无益,反且岁善;岁 言无益,反至老常善,久久不而去也。后生者以为世学 矣。不知疾行者,但空独一世之间久苦耳。故吾教敕真 人常眷眷勉勉也。道为有德人出,先生与后俱与吾无有 独奇亲也,吾受之等耳。故但得而力行之者,即其人也 ,无有甲与乙也。子知之邪?”“唯唯。”“行,天道 无亲,归于人;地德无私,付于谨民。人交无有先后, 但爱于有实信。是故古者帝王有宫宅以仕有德,不仕无 功之臣。有德之人,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无德 之人,天地所怨,阴阳之贼。”“何其重也?”“子自 若愚哉!然无德之人,其行无数,乃逆天地,故与天地 为怨也;乃乱阴阳,故与阴阳为贼也。子知之邪?”“
唯唯。”“行去,勿复问,善恶可睹矣。”“唯唯。 ”“行,为子悒悒,且为子分别解下古人之行。人人曰 自言惠,且善晓事,而反其行征也,反月德恶。月月各 自言有善行,不负于天,而反岁得灾多,且凶恶夭死。 少时人人自言善且大贤,贤过其父与母,而行到老长, 反无一善贤者,皆为不肖之人。贫贱且共,寿则日少, 无一知真道。夫下古之人,善恶贤与不肖见于是矣。何 须自言贤且晓事乎?但观其征,可自知矣,可长明,可 行真与伪矣。何须复辨陈之,成事已□□。真人以吾书 文示之,令使一觉悟,可天久迷与无地为重怨。行,吾 辞小竟,后复有疑,乃来共议之。”“唯唯。”

 右集难问太平诀人行有实与邪文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四至九十 五 己部九之十

    阙题

神人语真人言,古始学道之时,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 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真人 专一老寿,命与天连。阳道积专,日有单至信所致。无 争荣名,而居高官,孝顺事师,道自来焉。神乃知善, 人与语言。夫师,开曚为道之端,君父及师,天下命门 ,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陈。不事此三人,室闭无门, 福德皆逃,祸乱为怜。详惟其事,无失书言。父母生之 ,师教其交,居亲仕之,可不慎焉。天下至士,去官就 仙,仙无穷时,命与天连。长吏治民,仙吏天官,与俗 何事,其事异焉。长吏治民仙万神,天下之事,各自有 君,努力思善,身可完全。以是遂去,不负祖先。吾图 书已尽,无复可陈,致勉学详请其文。神人将去,故戒 真人,慎之慎之,亦无妄传,不得其人,慎无出焉。藏 之深渊幽冥之间,道不饮血,无语要文,外内已悉,无 可复言。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六 己部之十一

太平经卷之九十六

   六极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

“真人前,子共记吾辞,受天道文比久,岂得其大部界 分尽邪?吾道有几部,以何为极,以何为大究竟哉?” “文中有道,六极六竟,愚生今说,不知以何为六极六 竟。”“咄,子其愚不开,又学实自若,未大精也,故 不知道之所到至也。”“有过负于天师,其责必不可复 除,不嫌也。”“真人自责,何一重也?”“愚生闻: 〈起〉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 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 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 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 。常以月尽朔旦见对于天,主正理阴阳。是尊卑之神吏 ,魂魄为之愁,至灭乃已。〈止〉故自知不精,有过于 师不除也。”“善哉善哉!子于何受此辞语乎?”“受 之于先师也。又愚生瞥睹天师说,受天师之法,见天象 ,天地乃是四时五行之父母也,四时五行不尽力供养天 地所欲生,为不孝之子,其岁少善物,为凶年。人亦天 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故 好用刑罚者,其国常乱危而毁也。万物者,随四时五行 而衰兴,而生长自养,是其弟子也。不能尽力随其时气 而生长实老,终为不顺之弟子。其年物伤人,反共罪过 。其时气不和,为时气得重过。民者,圣人贤者之弟子 也。今下愚弟子妄盗彊说,反使圣人贤者有过,名为共 乱逆天道,其罪至重,不可赦除,故愚生过不除也。风 雨者,乃是天地之忠臣也。受天命而共行气,与泽不调 均,使天下不平。比若人之受命为帝王之臣,背上向下 ,用心意不调均,众臣共为不忠信,而共欺其上,使天 下●●多变诤,国治为之危乱。比三事者,子不孝,弟 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 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 行也。”“噫!真人久怀智而反诈愚,使吾妄说,说得 过于天地也。吾之所说,不若子今且所言深远也。”“ 愚生意适达于是,今不能复有所言也。”“大谦,然亦 不失之也,下而不谦,其过亦重。”“唯唯,不敢不敢 也。是故愚生为弟子,不能明理师道之部界,自知过重 ,故说天象以是自责也。”“善哉!子之言也,吾亦无 以复加之也。今以子说况之,子已自知也,书之部界矣 ,实不及之也。然子真不及之,为子具分别解之,使相 次各有部界,万世不可复忘也。今真人言,人三行不顺 修善,言魂魄见对极巧也,于何受是□□说哉?”“比 若天师会事先师,自言为上古真人戒。愚生以此言,又 见天师书文中言,故□□重知之也。愚生问,上古真人 时,不知屈折有所疑。”“然,上古真人言是也,吾无 以加之也。”“今愿及天师问其是意,行明听。”“然 ,所以月尽岁尽见对,非独生时不孝不顺不忠大逆恶人 魂神也,天地神皆然。〈起〉天以十五日为一小界,故 月到十五日而折小还也。以一月为中部,以一岁为大部 。天地之间诸神精,当共助天共生养长是万二千物,故 诸神精悉皆得禄食也。比若群臣贤者,共助帝王养长凡 民万物,皆得禄食也。故随天为法,常以月十五日而小 上对,一月而中上对,一岁而大对。故有大功者赐迁举 之,其无功者退去之,或击治。此乱治者,专邪恶之神 也,〈止〉邪恶之神行与。是故生时不善之人,魂魄俱 行对,善人魂魄不肯为其使也。是故逆不孝不顺不忠之 人为其使,共乱天仪,污天治,故其恶神见收治,故并 收治其客。比若反逆恶臣为无状,乃罪及其客也,此之 谓之也。”“善哉善哉!愚生已解矣。”“故〈起〉人 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当顺;孝忠顺不 离其身,然后死魂魄神精不见对也。〈止〉子知之耶? ”“唯唯。可骇哉!可骇哉!今唯天师幸哀开示,其天 法象多少,愿无中弃,唯见示敕书文部界所到至也。然 子问之大致数,吾犹当言也。如吾不言,名为妒道,业 学而止,而反得天适。”“诺。六真人安坐,为子分别 其部署。凡有六属一大集。夫守一者,以类相从,古今 守一,其文大同。大贤见吾文,守行之不解,策之得其 要意,如学可为孝子,中学可为忠臣,终老学之,不中 止不懈,皆可得度世。尚有余策也,行之不止,尚或乃 洞于六方八极也,万事已毕,何不有也。上乃可助有德 帝君,共安天地,其恩乃下,可及草木也。万物扰扰之 属,莫不尽理也。天地为之欢喜,帝王为之长游,但响 琴瑟唱乐,而无复忧。子知之耶?”“唯唯。”“中贤 守行之力之,旦夕惟思其意,亦可少为孝子,长为良臣 ,助国致太平,天下悉伏,莫不言善哉。外谨内信,还 各自责自正,不敢负于天地,不敢欺其上也。众贤共案 力行之,令使君治,乃与天相似,象天为行,恩爱下及 草木蚊蚋之属,皆得其所。子知之耶?”“唯唯。”“
凡民守读之,共彊行之,且相易共好嬉之,不能自禁 。令人父慈、母爱、子孝、妻顺、兄良、弟恭,邻里悉 思乐为善,无复阴贼好窃相灾害。有人尽思乐忠顺孝, 欲思上及中贤大贤,故民不知复为凶恶,家家人人,自 敕自治,故可无刑罚而治也。上人中人下人共行之,天 下立平不移时。子知之耶?”“唯唯。”

    守一入室知神戒第一百五十二

“是故〈起〉夫守一之道,得古今守一者,复以类聚之 。上贤明力为之,可得度世;中贤力为之,可为帝王良 辅善吏;小人力为之,不知喜怒,天下无怨〈止〉咎也 。此者,是吾书上首一部大界也。恐俗人积愚,迷惑日 久,不信吾文,故教示使与古今守一之文合之,以类相 从,乃以相证明也。”“善哉善哉!愚生谨以觉矣。” “夫〈起〉守一者,大人守之亦有余,中人守之亦有余 ,小人守之亦有余,三人俱守行之,其善乃洞洽于六方 八远,其恩爱与天地同计〈止〉也。如最下愚,有不乐 守行者,名为天下最恶凶人也,天地疾恶之,鬼神不复 佑之也。凡人久久共不好利之也,此即天书所以简人善 恶之法也。其好欲读视者,天知为善人;示之不欲视者 ,天知之为凶恶人也。以此占人,万不失一也。吾为上 德君作文,上不负天,下不负地,中不负德君,不欺真 人也。守此得其意者,道已毕矣竟矣。六真人自深思其 意,吾不能悉记此之善。夫一,乃至道之喉襟也。上士 所乐德,中士所响知,下士之所疾恶也。子知之耶?” “唯唯。”“是故上士得之大喜,不而自禁为也;中士 得之,不而自止,常悦欲言也;下士见之,是其大忌也 。以吾文观此三人,而天下善恶分别明矣。子知之乎? ”“唯唯。”“是文乃天所以券正凡人之心,以除下古 承负先人之余流灾,以解天病,以除上德之君承负之谪 也。子知之邪?”“唯唯。”“善哉善哉!行,子已觉 矣。〈起〉其二部界者,其读吾书道文,合于古今,以 类相从,都得其要意,上贤明翕然喜之,不能自禁止为 善也。乃上到于敢入茆室,坚守之不失,必得度世而去 也。志与神灵大合洞,不得复誉于俗事也。其善乃洞究 洽于天地,其神乃助天地,复还助帝王化恶,恩下及草 木小微,莫不被蒙其德化者。是故古者贤明德师,乃能 助帝王致太平者,皆得此人也。〈止〉故其言事悉顺善 而忠信也,乃其所受道师善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其中〈
起〉中贤力共读吾文书,合于古今道文书,以类相从 ,力共读而不止。其贤才者,乃可上为帝王良辅善吏, 助德君化恶,恩下及小微草木。阴阳和合,无复有战斗 者。帝王长游而无忧事,群臣下俱相示教力为之,莫不 顺善而忠信,无刑罚而治,其善不可胜书。真人知之耶 ?”“唯唯。”“其百姓俱共读吾书道文,上下通都, 合计同策为一,无复知为凶恶者也。拘校古今道文,以 类相从相明,因以为世学,父子相传无穷已也。如三人 大贤中贤下贤及百姓俱为之占,天地之恶气毕去矣,无 复承负之厄会也。善乃合阴阳,天地和气瑞应毕出,游 于帝王之都,是皇天后土洽悦喜之证也。故读吾文者, 宜精详之。〈止〉以上到下,思惟其要意,得其诀,与 神明无异也。真人知之耶?”“唯唯。”〈起〉“其三 部界者,夫人得道者必多见神能使之。其上贤明者,治 十中十,可以为帝王,使辟邪去恶之臣也;或久久乃复 能入茆室而度去,不复誉于俗事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 善恶过失处,然后能守道,入茆室精修,然后能守神, 故第三也。贤者得拘校古今神书以相证明也。真人知之 耶?”“唯唯。”“中贤守一入道,亦且自睹神,治十 中九,可为王侯大臣,共辟除邪恶,或久久亦冀及入茆 室矣。真人知之邪?”“唯唯。”“其小贤守一,入道 读书,亦或睹神,可治十中八,可为百姓共辟邪除恶也 。亦皆当拘校古今道文,以自相证明,乃愚者一明,悉 解信道也。〈止〉如使读一卷书,必且不信之也。反且 言其非而自解,则邪恶日兴,得害人也。如〈起〉大贤 中贤下及百姓,俱守神道而为之,则天地四时之神悉兴 ,邪自消亡矣。真人知之耶?”“唯唯。”“如此则天 下地上,四方六属六亲之神,悉悦喜大兴助人为吉,〈 止〉以解邪害。上为帝王除灾病,中为贤者除疾,下为 百姓除恶气,令奸鬼物不得行也。”“善哉善哉!须有 大诀戒,见神以占事。”“言十中十者,法与天神相应 ;言十中九,与地神相应也;言十中八者,与人神相应 也。过此而下者,言不可用也。或有初睹神,反十十相 应,久久反日不中者,见试于神道,故使不中也。见是 能复更自新,力自正思过,更为精善,无恶意者。且复 日上行,或中神意,乃射十中十,或出十,或射十,乃 中一十,日以大中而上行者,是其日思为善,得道意之 人也。故曰进。以是自占,万不失一也。或有初见神, 占事不中,已反日已上行大中,是者精得道神意日上进 之人也。或有平平如故,不进不退,是其用精不过故之 人也。日衰者,曰懈之人也,以是占之,不得道意矣。 见试而不觉悟,固固自若为恶者,诸神且共欺之。牵人 入邪中,则致吉凶无常,或入祅言,或坐病止。故大贤 中贤小贤百姓男女为道,悉以是自占,不失之也,非犹 神道试人也。凡天下之事,皆以试败。天地有试人,故 人亦象天地,有相试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子欲重知其大信效,天道神灵及人民相得意,相合与心 ,而至诚信不相得意则相欺。是故上古之人诚信相得意 ,故上下不相欺;中古人半不相得意,故半相欺;下古 之人纯不相信,故上下纯以相欺为事。故上古举事悉中 ,中古半中,下古纯不中,故危亡。是故古者贤圣,常 以是自占,可为得与不得,则无失也。以此戒真人,吾 见子常苦劳,故深戒子,子乃为天地长使也。解天地流 灾,为王者除害,其功甚大少双。恐子为道中懈,故以 是神事以戒子,子乃为天地使,而日吉者,是其得天地 心意也;日凶衰恶,是其失天地心意也。与道神交,日 吉善者,是其得道心意也;而日凶衰者,是其失道心意 也。与人交,日益厚善者,是其相得心意也;而反日凶 恶薄者,是其相失心意也。比若耕田,得谷独成实多善 者,是用心密,用力多也;而耕得谷少不成善实者,是 其用心小懈,用力少也。此但草木,尚乃随人心意,用 力多少功苦为善恶,何况天地神灵与人哉?可不戒耶? 真人也此之为戒,若薄少不足言,而深思念之,反大重 ,此正所为谓安危吉凶门户也。子知之耶?”“唯唯。 愚生已觉矣,受命受命。”“夫贤明为上德君拘校上古 中古下古文书之属,以类相从,更相证明,道一旦而正 ,与日月无异。复大集聚大贤中贤下贤乃及人民男女口 辞诀事,以类相从,还以相证明,书文且大合,比若与 重规合矩,无殊异也。天地人策俱并合,比若一也。如 此则天地人情悉在,万二千物亦然,故德君当努力用之 。则灾害一旦而去,天下自治,无有余邪文邪辞,洞白 悉正,则无余邪气。夫邪文邪辞,系灾之根也。子欲重 知其明审信效,比若人以邪文相记于君,比若人以邪言 相恶,则怨咎日兴,众多人亦自相怨咎相恶,君亦听之 。反失正聪明不达,为天地所非治,危辞不吉。又下反 以邪文邪言共欺荧惑其上,久久上知之,亦复君臣相咎 ,故是邪文邪言日至,凶恶之门户也,故当力拘校去之 也。真人知之耶?”“唯唯。”“故德君尽以正辞,而 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灾厄悉除,无复灾害。真人欲重 知其大信也。夫正文正辞,乃为天地人万物之正本根也 。是故上古大圣贤案正文正辞而行者,天地为其正,三 光为其正,四时五行乃为其正,人民凡物为其正。是则 正文正辞,乃为天地人民万物之正根大效也。子欲重明 知其信,比若人以正文正辞相誉于君前,君得以为大聪 明大达也,举事悉得,无失正者。下上乃得天地之心意 ,三光为其不失行度,四时五行为其不错,人民莫不欢 喜,皆言善哉,万物各得其所矣。恩洽神祇,则名闻远 方,群神瑞应奇物为喜而出,天下贤儒尽悉乐往辅其君 ,为不闭藏,仙人神灵乃负不老之方与之,祅祥为其灭 绝,人民为其行政,言正文正辞乃无复相憎恶者,则怨 咎为其绝。天下凡善悉出,凡邪恶悉藏,德君但当垂拱 而自治,何有危亡之忧,此即吾正文正辞为善根之明证 效也,可不力正哉?真人宁解不?”“唯唯。可骇哉! 见天师言,谨已大觉矣,愚生知天下已太平矣。德君听 用之,已延命矣。”“善哉!子可谓为晓事之生也,已 洞知之矣。乐乎乐乎!天忧已解矣,地病已除矣,真人 以何知之?”“
然,此邪恶尽应当见去,天地人民万物之大病已除也 。今已拘校正文正辞,故知天地之大病已除也。”“善 哉善哉!子已□□知之矣。帝王力行吾文,与天地厚, 无复厄会也。善哉善哉!语真人一大要言也。上德之君 得吾文,天法象以仕臣,上至神人,下至小微贱,凡此 九人。神、真、仙、道、圣、贤、凡民、奴、婢,此九 人有真信忠诚,有善真道乐,来为德君辅者,悉问其能 而仕之,慎无署非其职也,亦无逆去之也。名为逆人勉 勉眷眷之心。天非人,但因据而任之,而各问其所能长 ,则无所不治矣。德君宜试之,日有善效者进之,慎无 失也,无效者疾退之。此名为污乱天官,使正气不得来 ,咎在此邪人也。夫正善人,心常欲阴佑凡事为忧,故 曰致正善人也。邪人有邪心,不欲阴佑利凡事,则致邪 ,此乃皇天自然之格法也。故当即退之,不退之且忿天 ,使地杀气出,故当疾去之,是大事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愚生甚畏之。”“子知畏之,可谓晓事生矣 ,天且佑子。”“不敢不敢。”“此无可让也,非吾而 使子见佑于天也,子为善,自然行得之也。故古者圣人 之为行也,不敢失绳墨者,乃睹天戒,明知其善恶,各 为其身也。故常求与贤者为治,乃恐忿天也。得罪于天 ,无所祷也。是故古者帝王,其心明达,不敢妄与愚者 共事也,故独得长吉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夫中古以来,人半愚,以为选举为小事也,不详察之, 半得非其人,半乱天官,政半凶也。下古复承负中古轻 事,复令自易,不详察之,选举多不俱得其人;污乱天 官,三光为其不正,证上见于天,天不喜之也。故多凶 年不绝,绝者复起,不知天甚怨恶之。人不深自责,反 言天时运也。古者为有如此者。天道非人,反以其太过 上归天,下愚不自思过失,反复上共责归过于帝王。天 乃名此为大反逆之民,过在下传欺其上,以恶为善,以 善为恶,共致此灾,反以上归天。以归天者,复上责其 君,天下绝洞凶民臣无状之人也。今天地神灵共疾恶之 ,故天乃亲自谒,遣吾下为德君,更制作法也。选举署 人官职,不可不审且详也。真人欲知是恶民臣之审也, 比若家人父母,共生数子,子共欺其父母,行为恶;父 母默坐家一室中,安而知之,已行为凶恶盗劫,人反还 共罪其父母。父母恶,故生我恶也。县官吏得之,不直 杀其恶子,反复还罪其父母。夫父母生子,皆乐其贤且 善,何时乐汝行为恶哉?反还罪其父母,是为大逆不孝 子也。夫君之谓臣,皆乐其为善,何时教其为恶,而民 臣自下共为凶恶之行,得天地灾者,反以还罪责其君, 百姓愁苦。于是猾吏亦复共上责于天,名是为民臣共作 反逆,罪不除也。共责其君极,已应大剧矣。尚复乃上 罪责天,下罪责地,人之反逆乃如此,可不短其命而疾 杀之哉?故下古皆应霸命,死生无时也。比若民家欲杀 畜生,忽欲杀之,便杀之也。善畜尚惜其死,恶畜乐其 病死。真人知之耶?”“唯唯。愚生甚畏天威。”“行 ,子已觉矣。出此文,令德君以示诸贤儒,慎无匿,天 乐出之急急。”“唯唯。”“告真人一大要,大德上君 已仕臣各得其人,合于天心,则当知治民除害之术。夫 四远伏匿,甚难知也。夫下愚之人,各取自利,反共欺 其上,德君当与贤明共正之,悉正乃天地之心意,且大 悦喜,使帝王长吉也。天明知下古人且愚难治,正故故 为其出券文名为天书也。书之为法,着也,明也。天下 共以记事,当共所行也,可以记天下人之文章也。故文 书者,天下人所当共读也,不为一人单孤生也。故天下 共以记凡事也,圣人共以记天地文理,贤者用记圣人之 文辞。凡人所当学而共读之,乃后得其意也。书之为类 ,乃当共原共策共记共诵读之,乃以无奸也。故自古到 今,贤圣之文也,几何校,几何传,几何实核,几何共 安之,尚故故有余邪文误辞,不可纯行。故大贤诸道士 ,乃周流遍天下,考辞习语,视异同,以归喻愚蒙,尚 故故误人赤子,使妄说其学则不可,妄仕不足以为帝王 之臣也。故一本文者,章句众多故异言。令使天地之道 ,乃大乱不理,故生承负之灾也。真人知之耶?”“唯 唯。”“行,子已觉矣。子明更听,且语子一大戒。下 古之人所以久失天心,使天地常悒悒者,君乃用单言孤 乱,核事其不实,甚失其意明矣。真人但以此上,乃使 天下众贤共考辞文而不知,皆为误学,故生灾异不绝, 天甚疾之,得乱生病焉,阴阳战斗而不止也。故天教吾 下,拘校正之。今大中古以来,信孤辞单言,每视覆下 之文为不敬,共以是相法罪,遂用孤辞单言,反应投书 治事,故与天为怨乱。天官文书本使人共议其是与非, 反使一人阴为辞。夫圣人尚不而独毕知天地之道,故圣 贤前后生所作各异,天上言其各长于一分,不能具除灾 ,故教吾都合集校之。今反信一人之言,宁可用不?故 教其三道行书,大小贤不肖男女共为之参错,共议是与 非,皆令得其实核□□,乃可上也。中一人欲欺,辄记 之,如是则天地病已除,帝王无承负之贵矣。天地得以 无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 姓得以自解不见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 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民谨不犯之而喜;万二十物 各得其处所,不见害而喜;鬼神见德君可为积善,亦复 悦喜;恶气不复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气得来治, 王者用事亦喜;恶气得一伏藏,不伏见使行诛伐亦喜; 夷狄得安其处,不复数来为天战斗亦喜;军师使兵器得 休止不用,士卒不战死亦喜。凡天地之间,若此喜者众 多,不可胜记。行为真人举其大纲,见其始,子自思其 意。凡事以类推之,尽以得矣。德君案行之,天下咸服 矣。故天尤急此三道行书,慎无复废,故灾不去也。欲 断天文,反复为聋盲之治也。夫聋盲之治,乱危之本也 ,灭身之灾害也。可不慎乎?夫文,乃天下之人所当共 案行也,不可信一人之言也。故天地开辟以来,文书及 人辞,更相传以相考明也,不考明则不可独行,独信一 人言而行之,则危亡矣。是天下之大失大伤也。故吾书 不敢容单言孤辞也,故教真人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以相 明,拘校天下凡人之辞以相证盟,然后天地之间可正, 阴阳之间无病也。以吾书往考古今之天文地神书与人辞 ,必且与响相应,与神无异也,乃吾道且可信也。故吾 为道,不试言也,乃求试行不行之,安知吾道与天相应 而信哉?今日行之,比若与天语,十十五五,无有脱者 。神哉为道如斯,诚可谓大乐矣。真人知之耶?”“唯 唯。”“行去,晓事生矣。告真人一大诀,此本守一专 善,得其意,故得入道,故次之以道文也。为道乃到于 入室,入真道,而入室必知神,故次之以神戒也。得守 一得道得神,必上能为帝王德君良臣。臣者,必当助帝 王德君,共安天地六方八洞,得其意,乃国可长安也。 欲安之,必当正文正辞正言。故以拘校文辞,得以大正 ,必当群贤上士出,共辅帝王,为其聪明股肱,故次之 以仕臣九人。九人各得其所,当共安天地,天下并力同 心为一也。必常相与常通语言,相报善恶,故次之以三 道行书也。人已都知守一,已入道,已入神,已入正文 ,以尊卑仕臣,各得其处也。已行文书,并力六事,已 究竟,都天下共一心,无敢复相憎恶者。皆且相爱利, 若同父母而生,故德君深得天心,乐乎无事也。以为道 恐有遗失,使天地文不毕备,故复次之以大集之难,以 解其疑。深者居其下,毕书出之,以书付有德君,天下 一旦转计,响善自治。其为易比若火沿高燥,水从下, 不教其为,自然往也,不可禁止也。故为太皇天道教化 ,立可待也。德君行之,乃名为天之神子也,号曰上皇 ,与天地元气相似。故天下之神,尽可使也。从天地开 辟以来,未尝有天书神文,使真人传之为真道记也。以 往付德君,名为道母也。太阳之气,火行有也,得而行 之,得其信也,不知行之,则不真也。真人知之耶?” “唯唯。诚寄谨民,往付归德君,不敢久留也。”“行 ,子已晓之矣。天书不可久留也。天神考人,使人不吉 。子慎之,行去。”“唯唯。”六究洽洞极七竟,以类 次书文使相得,灾悉灭亡,致洞极之吉文。

    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第二百五十三

“真人前。”“唯唯。”“今且戒真人一大戒。〈起〉 吾道乃为理天地,安帝王,生天地所爱者,乃当爱真道 与真德也。故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 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 而止也。故能长为万物之母也,常忍辱居其下也,不自 言劳且苦也。吾之为德君教化下愚,正以此天地二事为 祖也。故常案天地之法度,不失其门户也。吾之书即天 谈地语,与神祇深独相应若表里也。〈止〉步即相随若 规矩也。故顺行者得天地意,失之者凶衰矣。今以戒真 人,子宜思吾言而常慎之矣。”“唯唯。”“行,见子 好真道德,好为善少双,且示子一言。今上士多乐真道 善德,中士半好之,下士无状,纯无道无德,皆应大逆 无道之人也。大凶无德之人,与天地内独不比,不而相 知,非天常所宥也,爱子也。故无道德者,命不在天地 也,与禽兽同禄同命。”“今不解,愿闻其要意。”“
然,六真人明听。”“唯唯。”“然,天者纯为道, 地者纯为德,此无道德之人,与天地绝属无所象。象于 天行,当有真道而好生;象地,当有善德而好养长。今 人无道与无德,故天地不宥子也。欲知其明信效也,比 若道人知道人,德人知德人,各自相收录,故命迭相在 。故道人者好兴道人,德人者好兴德人。有道德之人与 无道德之人不比,故不肯相收录,命不系天也。”“善 哉善哉!愿闻其与禽兽同命意。”“善乎子难,深得其 数。然,禽兽者命系于四方,其为性者好相抵触,无有 道德,胜者为右。无道德下愚之人,亦好相触冒,胜者 为右。其气与禽兽同,故同命也。天道为法,以是分别 人优劣,故知之也。凡〈起〉天下之名命所属,皆以类 相从,故知其命所属。故含五性多者象阳而仁,含六情 多者象阴而贪,受阳施多者为男,受阴施多者为女,受 王相气多者为尊贵则寿,受休废囚气多者数病而早死, 又贫极也。故凡人生者,在其所象何行之气,其命者系 于六甲何历,以类占之,万不失一也。故古者圣人深原 凡事,知人情者以此也。真人知之耶?”〈止〉“唯唯 。善哉善哉!”“今故下古之人,承负先人失计,稍稍 共绝道德,日独积久,与天地断绝,精气不通,不相知 命,反与四足同命,故天地憎恶之,鬼神精气因而不佑 之,病之无数,杀之无期,其大咎在此□□。今上德之 君,命系天地,当更象天地以道德治,故吾更理出天道 出以上付之。天乐其为善,不欲复使其有余,是四足之 人行也。故吾书复重丁宁,欲使其大觉悟也。故叙六极 一大集难以付归之。真人知之耶?”“唯唯。可骇乎! 乐哉乐哉!”“
真人以何知其可骇而乐哉?”“然,愚生见天师言, 真道德出,民一旦而转,皆守为道德,象天地,不复为 四足之人行。人人道,人人德,故知其大乐至意矣。” “善哉,真人之言,无以加之也。”“今愿及天师请问 一事。”“言之。”“今人求道德及凡人行,当以何为 急务哉?以何而得知之?以何而与天地响相应也?”“ 善乎,子之问也。当以至诚,五内情实为之,乃可得也 。如不以五内情实为之,是道德之所怨也,求善不可得 也,神灵不应也。”“今愿闻至诚以何而感动天地神灵 乎?”“噫!真人于是殊为愚,学吾书文,多固固未解 邪?”“愚生其为暗昧,曚乃久重,难一旦而开。”“ 然,子亦大谦。行,更明听,为子道至诚感动天地之意 。”“唯唯闻命。”“然,夫至诚者,名为至诚,乃言 其〈起〉上视天而行,象天道可为;俯视地而行,象地 德而移。念天地使父母生长我,不欲乐我为恶也,还考 之于心乃行。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心者,神圣纯阳 ,火之行也。火者,动而上行,与天同光。故日者,乃 火之王,为天之正,无不照明。故人为至诚,心中正疾 痛应。心神至圣,乃上白于日,日乃上白于天。故至诚 于五内者,动神灵也。是故可不慎乎?”〈止〉真人曰 :“可畏哉!可畏哉!愚生过问,是甚大怖。”“子知 怖,活之根也;子不知怖,死之门也;安危在子之身, 无于他所焉。”“今虽每问天师而怖骇者,又问乃诀乃 大解,不问又无缘得知之。”“然,子言是也,暗而不 好问,何时复得昭昭哉?行言,欲问何等?”“今谨已 闻至诚动天,愿闻动地意。”“善哉!子言日益大深, 不惜之也。行安坐,为子道之。不言恐得过于子。若天 独疾后世人不至诚,而使真人来主问之也。诺。今为子 说之。明听。”“唯唯。”“行,人之至诚,有所可念 ,心中为其疾痛,故乃发心腹不而食也。念之者,心也 ,意也。心意不忘肝最仁,故目为其主出涕泣,是其精 思之至诚也。精明人者,心也。念而不置者,意也,脾 也。心者纯阳,位属天。脾者纯阴,位属地。至诚可专 念,乃心痛涕出,心使意念主行,告示远方。意,阴也 ,阴有忧者当报阳,故上报皇天神灵。脾者,阴家在地 ,故下入地报地。故天地乃为其移,凡神为其动也。子 欲知其大效,吾不欺真人也。真人但安坐深幽室闲处, 念心思神,神悉自来到,此不明效证邪?是吾告子至诚 之信也,吾未尝空无法而说也。故求道德凡人行,皆由 至诚,乃天地应之,神灵来告之也。如不至诚,不而感 动天地、移神灵也。故承负之后,下古之人实无信,不 至诚,不而感动天地,共欺天与地,故神灵害之不止也 。”“愿闻以何明之乎?”“
然,有大明证于日月。”“今愿闻之。”“然,下古 之人生于父与母,而共忽其父母,背叛其父母,万未一 人而孝也。得解蒙暗于师,已觉去者。忽其师不师,为 其师自屈折,执劳苦也。以贫贱得富贵于君,而反相教 ,下皆共日欺其上,万未有一人有诚信也,群愚共欺其 三纲,名为反逆而无信也。其罪过彰彰,下可覆盖,皆 上见于日月三光也。故天地甚疾之恶之,使其短命而早 死也。不自深十问过罪重,反复哭而行也。言天酷,何 一冤也!汝乃自冤,何时天冤汝哉?”“可骇乎!善哉 善哉!愚生已闻命矣。”“然,子而守此,以为重戒, 则可万万世无患矣。然辞小竟,疑者复来问之。”“唯 唯。”

 右大集难道德至诚天戒以示贤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七 己部之十二

太平经卷之九十七

    妒道不传处士助化诀第一百五十四

“真真愚暗日益剧不晓大不达之生谨再拜,问一从事, 言之必为过,不问又愚心不能独自解。”“行言之。” “愚生窃闻秘道要意,是乃天地之珍宝,天下之珍奇物 也。故名之为至道不传,其非凡人所宜闻所宜言所宜用 也。而令天师都开太平学之路,悉敕使人为道德要文, 不得蔽匿,皆言其有天谪,到死罪尚不除,复流后世, 皆授以真道秘德,曾不大哉?令小人与君子不别,愚生 以为真道秘德,不宜使小人闻小人言小人用之也。”“ 咄噫!子今且言,有万死之责于皇天后土,不复除也。 自天地开辟以来,后生日益薄妒道,小人断绝天地之珍 宝,以是为失。积久故生承负,令天灾不绝。常使天地 内独岁不平安,灾变盗贼众多,国家为其愁苦,正起于 是。子今且所言是,正是也。乱天反地,使治昏愦,民 难治,正是也。子今且语,正与天为重怨,错哉错哉! 亡子功矣。”“何谓也?”“今要道善德出之以教化, 小人得之守道德,更相仿学,不敢为非。其中小贤得善 道德,可为良顺之吏。其中大贤,可上为国家辅。其中 最下极无知者,犹为善人。夫天以要真道生物,乃下及 六畜禽兽。夫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 宝也,天地之藏气也。六畜禽兽皆怀之以为性,草木得 之然后生长;若天不施具要道焉,安能相生长哉?而真 人言,小人不宜闻要道、不宜言、不宜用也。天地之神 保终类,人乃不若六畜草木善邪哉?真人自知,今且言 有万死之罪,不复除也。”“愚生事师日少浅,不深知 天道,见天师言,乃自知罪重,上负皇天,下负后土, 中负于大德之君。”“然子退自责是也。凡举事可不慎 乎哉?皇天常独视人口言,何故使响随人音为吉凶,故 响应不失铢分也。子独不常观此天地之音证邪?宜自慎 不及,勿彊妄语,其为害重。子今且言至道不传人,何 以传知之乎?终类至道不可传,天道无私,但当独为谁 生乎?”“弟子自慎戒事甚无状。”“子欲若俗夫小人 复相教妒天道耶?”“不敢不敢。”“真人自精戒事, 天怒一发,罪过着不复除也。天道正由此言废毁,子复 共增之耶?帝王所以不能理其治而尝多灾者,但由尽若 子。今旦可言,因使真道道绝也,邪道起,故不可理也 。宁晓心解不乎?”“唯唯。”“已觉矣,惭负天师不 也。常常慎事。”“唯唯。今念每言有过,欲不言也, 又不知。”“平言。”“今人所不宜闻,所不宜言,所 不宜用者,何等也?”“然,凡人乃不宜闻非真要道, 非真要德。是故夫下愚之师,教化小人也,忽事不以要 秘道真德敕教之,反以浮华伪文巧述示教凡人。其中大 贤得邪伪巧文习知,便上共欺其君;其中中贤得习伪文 ,便成猾吏,上共佞欺其上,下共巧其谨良民;下愚小 人得之,以作无义理,欺其父母,巧其邻里,或成盗贼 不可止。贤不肖吏民共为奸伪,俱不能相禁绝。睹邪不 正,乃上乱天文,下乱地理,贼五行所成,逆四时所养 ,共欺其上,国家昏乱,其为害甚甚,不可胜记。真人 反言小人不宜闻要道要德,反当以邪巧伪之事教化,使 天下人眩瞑,共习伪非,而不自知,遂俱为无道耶?是 以真人有万死之罪,不复除也。天下所不宜闻、所不宜 言、所不宜用,正不宜闻此伪文,邪巧大猾所生正由此 。故吾为天陈法,为德君作教,不敢及之,所以专开道 德之门,而闭绝狡猾阶路也。故吾书本道德之根,弃除 邪文巧伪之法,悉不与焉。子独不怪之耶?是乃天地以 为病,帝王以为害,行复为真人具说之,其以要道德以 教化小人也。上贤得以守儒良,中贤德以上为国家至德 之辅臣,其中小贤,化为顺善之吏,其中下愚,犹为谨 民,不知相害伤。故自天地四时五行日月星宿,共以真 道要德养万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皆被服其秘道要 德而以得生长。今若以真人今且言终类,此人不若六畜 及粪土草耶?子今且言,宁自知有万死之过不除邪?” “有死过,有死过。勿谢同不解耳。今过言当奈何哉? ”“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 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唯唯。今且 天师教愚生,何一急也?”“然所以急者,不以故真人 也。乃真人言,得天地之忌。太上中古以来,人教化多 妒真道善德,反相教逃匿之,闭藏绝之,反以邪巧道相 教,导化愚人,使俱为非。其中大贤远去避世,独其中 小贤为吏,无有真道,乱其民。其中下愚,因为无道, 起为盗贼。民臣俱为邪,聚蚊成雷动,共逆天文,毁天 道,逆地意,反四时气,逆五行。使灾怪亿亿,三光失 其正明,帝王大愁苦之,得昏乱焉,治不得平安,正由 此也。故真人宁知此罪重不?天不除之也。吾不教,子 当谢也。故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 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 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 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象子也。天从今以往,大疾 人为恶,故夫君子乃当常过于大善,不宜过于大恶。慎 之慎之!子尚若此,何况于俗人愚哉?相教嫉妒道,藏 匿之是也。子所言常善是。今旦一言,名为大逆天地, 从古到今,人君所得愁也。然真人前,人安得生为君子 哉?皆由学之耳。学之以道,其人道;学之以德,其人 得;学之以善,其人善;学之以至道善德,其人到老长 ,乃复大益善良。故怀要道善德之人,乃名为帝王之处 士,人之第一上善者也,能助君子化者也。其不仕者为 上谨之人。学之人,学之以恶,其人恶;学之以文,其 人文;学之以伪,其人伪;学之以巧,其人巧;学之, 其中大贤者则巧言,其习书者则巧文,小人得之为猾民 。于子心宁可以教不哉?故夫要道秘德,乃所以承天心 而顺地意,可以长安国家,使帝王乐者也;而反禁绝, 不以力化,人有谪于天,罪不除也。〈起〉天以至道为 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可私也。 故古者圣人象天地为行,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使为 谨良,令易治。今世反多闭绝之,故愚人共为狡猾,失 天道,不自知为非,咎在真道善德不施行,故人多被天 谪,当死不除也。〈止〉愚人无道,不避忌讳,遂共犯 天地,由不知道德要也。吾之为书,所以反覆勉勉眷眷 者,恐人积愚,一言不信吾文,故复重之也。人俱习为 邪久,或反谓吾可言非也。复令使真道秘德门绝断不行 ,天怒不绝,帝长愁苦,吏民无所投头足,相随云乱, 不能相救,试诚冤吾辞于天,正为解除此制作道也。人 人被邪文,愚蒙积久,故常敕真人使出吾道,以付上道 德之君,以示众贤,疾试吾道,乃知吾书之信,与天地 相似,不用不试,安知其□□哉?今保吾道不误,故求 试非一卷之文。真人慎之!”“唯唯。”“行去,常慎 吾言,勿自易妄语也。”“唯唯。出之无匿藏,使凡人 言语学问,当知得失处,不复妄为。”“唯唯。”

 右解人常所不宜闻所不宜言所不宜用断邪出真文

    事师如事父言当成法诀第一百五十五

“今愚生举言,不中天师心,常为重谪过,不冒过问, 又到年竟,犹无从得知之。愿复请问一言。”“平道之 ,何所谦哉?不知而问之,是其数也。”“今以第一上 道要德以教凡人,曾不大知乎?”“善哉子言也。何有 大知之有乎?子何故疑此哉?”“吾闻子智过其父,弟 子智过其师,臣智过其君,则名为下贤智过于其上,以 为不宜。”“
今子言是也,又非也。今下智过于上者,乃谓不当。 使下智为巧伪之法,其智过其上,则还欺其上。子欲乐 知其效,比若教学,巧家弟子智过其师,则还害其师矣 。夫为人下,习知猾伪奸道,则下共还荧惑,欺其上矣 。是故古者大圣贤不敢妄授教猾巧伪文道也,常深念其 本而断其末,不使愚人知之。故以猾智知国,国之大贼 也。故古者圣人,常务授其真道,不授浮华伪相巧弄之 法也。知其为害大深,故常闭其凶学,而务开其吉路, 使民常自谨,不知为非。子欲重知其信,是故上三皇乃 师事臣如父也。时臣各怀真道要德,无巧伪文猾人。故 其时臣智悉过其君,能为帝王师,其教若父,故师父事 之,是则道德过其君之则也。故能使其君安坐垂拱而无 忧。故言十中十,可辅帝王;言十中九,可佐大臣;言 十中八,可为小吏。过此而下,不足取策;所言不中, 名为妄语,乱误上者也。子知之耶?”“唯唯。”“行 ,子欲重知其大效,到于五帝,道小衰,故君臣道德不 能复相问。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所知君臣同,不能复 大相高上,要道秘德,小塞不通,故无可师父事,但朋 友事之也。到于三王,师授者多妒学,闭绝真道奇德, 其弟子日益愚蔽无知,反多入浮文,使君洽眩乱。其道 德浅薄,不足父事,不足友事,故子事之。其智少,故 不而为帝王图难易。故使天地大怒,灾变连起,不可禁 绝,大咎在此。子知之耶?”“唯唯。”“行,子已觉 矣,复为子重明之。今五霸其臣悉无真道德,皆能作巧 伪猾,所以相欺诈者,其臣多知邪猾佞伪巧,所以相惊 动惑之道,或乃过其君。因而反逆,子杀其父,臣杀其 君,下杀其上,悉怀无义夷狄之心,人人有巧伪之术, 各有奸心,无有真道,故数反逆。故事斧钻,视臣若死 籍。乃其臣皆怀佞文,多巧猾,道不足重,故视之若畜 也,是明效也。故古者圣贤应天心,娉真道,德士仁人 而放佞伪猾,以称皇天之心。是故吾道悉开吉门,而闭 凶户,不敢及猾知可以过其君者也。子宁晓知之耶?” “唯唯。”“慎之矣。”

“太上古之臣多仙寿,故能使其君寿;中古臣多知怀 道德,故能使其君常无忧;下古臣多无真道而愚,故多 使其君愚甚。君愚,其洽常乱愦,不得天心。霸君之臣 尽佞伪,多猾巧诈,共荧惑其君,使其失天正路,反入 凶户,故与天为大怨。子知之乎?故其治悉凶,不得大 久。真人为天问事,宜日谨,不可但恣意妄言。言当成 法。言不成经,不若默也。举言不中,罪深不除。”“ 唯唯。”“行去,子已知矣。”

 右智贤过其君难解诀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八 己部之十三

太平经卷之九十八

    神司人守本阴佑诀第一百五十六

“请问一大疑事。”“行言之。”〈起〉“今天师广开 天道之路,悉拘校古者道书之文,以为真要秘道。真道 者多善,其文乃入神,故能睹神,与神为治。所治若神 入神,则真道也。乃多成于幽室,或有使度于室中而去 者,或有一出一入未能去者,或有但见神而终古不去者 。〈止〉夫度去者,万未有一人;大寿者,千未有一人 也;小寿者,百未有一人也;竟其天年者,比是也。凡 天下之人学问也,万未一人得上官也,千未一人得中官 也,百未一人得小官也,其于佃家活生,万未一人得亿 万也,千未一人得千万也,百未一人得百万也。凡事者 皆如此矣。故其本者众多,其度世及富贵者少也。愚生 甚忧之。今为道,当以何为大戒而得长成乎?学问当以 何为大戒而得到大官乎?治生聚财当以何为大戒而得致 富乎?今不及天师力问诸疑,恐终古蒙昧,不复开通, 无以得知之也。”“善哉善哉!诸真人问疑事也,天使 子来问之。诺。安坐,善问身听,今为真人悉道之,使 □□可知,自随而力记之。”“唯唯。”“行,后世得 吾文,为其广开真道之路,必且俱学真道。夫真道而多 与神交际,神道专以司人为事,亲人且喜善,与不视人 且惊骇,与不俱争语言于人旁,状若群鸟相与往来,无 有穷极。或言人且度去,或言人且富而贵,或言人且贫 而贱,或誉旁人,或毁旁人,或使人大悦喜,或使人常 苦大忿。夫神,乃无形象变化无穷极之物也。人为之能 专心自守,能不听其言,考心乃行,闭口不传其言,又 不随为其愁怒喜固固坚守本不移,务阴利佑人及凡物, 不欲为害。以年一知道之后,常为上善,务利而不害伤 ,求道为善,到年穷乃止,为是不敢懈怠,万万度世一 不耳,万得大吉一凶耳。如此则群神转共佑助人也,使 人日乐善,不知复为邪恶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矣。行为真人道其且乱败者。人用心意 不专纯,又易喜易怒,易惊易惑,又易事轻口清辩慧, 常欲语善恶,无可能隐匿。遭者欲言,不能自禁止。于 其如是,则群神共来欺之。或之小人,则且上入祅言而 死也,或数争辩口而妄言也,或为鬼神所惊,因而病狂 也。大用心意,不专一人,怒喜无常,举事失正,惚恍 无方,或以是失其贤友善辅也,因以危亡。是者大咎在 不爱利,为上则不欲利其下,听邪神,反欲害之。故贤 者使去,反失其贤辅用。其于小人也,不欲尊重其上, 反听邪神诈伪,祅言妄语,是即为道不成,所以得凶之 门户也,吾不能豫胜记之也。凡人用心,不能专坚密者 易营,或皆举事不吉,所为多害得凶,其过失积众多, 不可尽言。但为真人举道其大纲,见其端首,使贤明深 见吾文,自精详随而察之,必已知矣。真人宁晓不耶? ”“唯唯。”“行,子已大觉矣。守吾文以为深戒,以 为行者万世可无凶害,诚□□。故后世读吾文书,从上 到下,尽睹其要意义而行者,万不失一也。守之不置, 自然毕也。专心善意,乃与神交结也。邪心恶意,道必 失也。大人不精听耶,或失其正位,小人不精听耶,与 祅结也。此悉成身之害,不可不大戒慎也。凡人举事有 过,皆自身得之也。夫祸变近从胸心中出,不以他所来 也。真人知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子知 惧骇,于是可谓已得入真道矣。愚生已大觉矣,贤仪此 以为行。成事,得长入吉门,辟凶户矣。死生之路,可 长睹矣。案此为行,凶耶日远去,吉者来矣。然子已知 之矣,□□不复重戒子也。”“唯唯。”〈起〉“行为 子道,学而得大官者决意。凡人学问也,今日入学门, 用心专一,常欲佑利爱而不妄语,年少而学至老穷无复 知乃止,不乐得官也。但身好学,务欲得知经道,积为 善而不止,行名立,经道成,深知古今灾变所从起。其 行与学,有益于上,有利于下,为善积闻,不可阖闭, 名闻四远。明王好之,因而征索召取,百姓俱言善哉, 俱言大吉,是其人也,旁人为其说喜。是者即其善人学 而度世者也。〈止〉真人知之耶?”“唯唯。”

    为道败成戒第一百五十七

〈起〉“行复为子说道,其不度者,意今日入学门,不 乐思得真道善说;但欲博闻多睹,可以行穷极圣人者。 又不乐推行作善,反好浮华之文,可以相欺伪者。或既 得入经道,又用心不专一,常欲妄语,辩于口辞,以害 人为职,不尊重上,不利爱下。其行与经道实空虚,未 足以为帝王之良臣,反行守长者。旁人以财货自助,欲 得大官,以起名誉,因而盗采财利,以公趣私,背上利 下,是即乱败正治,天地之害,国家之贼也。民之虎狼 ,父母之恶子也,天地憎之,鬼神恶之。故其罪泄见者 ,时时见诛于帝王,以称天心,以解民之大害也。是其 工欺而得官者也。或有用心不专,实空虚无真守,反积 常思欲得官。官者,乃天之列宿之官也,以封有德、赏 有功也,不以妄予无功之人也。无功之人,天地所忽, 神灵所不好爱也。下愚不能深自知恶,反妄思得天官而 不止,邪鬼物因而共下其心,使其妄语,因而妖言,不 而自禁止也。故时有邪言而死者,此之谓也。非独为道 ,不得其意,则凶也。凡人为行,不欲乐善,为悉凶也 。真人努力,子幸有善意,常欲爱利为事,已度矣。〈 止〉虽然,真人凡人,且度不度,不在于前也,其失皆 在于后,皆由不自爱,自易自言且度,反中有过而不度 也。故吾今说而不得中止者,乃真人使吾说不得止也。 今欲中闭说而自易不言,恐恨真人。真人恨则上视天, 反且使天害吾,故吾言不敢道,自易闭学而中止也。子 知之耶?”“唯唯。”“行,凡人之得害如此矣。常得 于未解,不与本相应,故失之也。子既有大功于天,努 力努力。”“唯唯。不敢自易业学而道上也。”“行, 子已知自度之术矣,吾无以加之也。行复为真人具说, 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 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栗栗思 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 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 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 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夫人贤不肖,用意 各异。或有不善之人,轻上害下,好从邪礼,不急之行 数到,市道用口妄语不能忍,非即凶乱危亡之人也,非 为道也。子知之耶?”“唯唯。”“是故夫为道者,专 汝心,闭汝口,毋妄言也。是故〈起〉古者圣贤睹天法 明,故能行道守德也。天乃专一,昼夜行道而不言,故 能独吉也;地乃昼夜行道而不言,爱养万物,故能长独 安也;四时乃独行道,昼夜不止,故能常独兴王而不止 也;三光乃独行真道而不言,故能常明,随天运行也; 五行乃独行真道而不言,故能与天地为常也。凡天下之 为道行者,象此不可胜书也。故能爱利口,不妄言,则 道可得也。欲轻忽事,反吾文言者,成□□为道所贼, 万不失一也。〈止〉真人既远来问疑,故以戒子也。得 书思之惟之,吾不负子也,〈起〉吾乃为天谈,以戒上 德之君。夫德君天与之,必且好道,百姓且象其君而为 之,皆以此文为大戒,〈止〉则可得吉而远凶也。出此 之书,以戒下愚,慎毋藏之。”“唯唯。行去。此说戒 乃若小而反大,若薄而反厚。何谓也?”“然,念其辞 言也若小耳,其戒反大也。念其言,若类似俗辩士所为 也,则似薄不足传也。念其戒人成人则厚矣。故念吾为 真人作道,其大也则洞至无表,其小也则洞达无里,尊 则极其上,卑则极其下。故上及神人,下及奴婢。所以 然者,欲使大人为之亦言足,小人为之亦言足,贤圣为 之亦言足,百姓为之亦言足。”“何也?愿闻其意。” “善哉!子之难也,得其意。然吾乃为太平之君作经。 夫太平之君治,乃当象天为法,不可若小国,但长于一 界也。〈起〉是故天之为象法也,乃尊无上,反卑无下 ,大无外,反小无内,包养万二千物,善恶大小,皆利 佑之,授以元气而生之,终之不害伤也。故能为天,最 称神也,最名无上之君也。今上皇气至,德君治,当象 此为法。故吾道一高一下,一沈一浮,欲使众贤共察之 也。是故东南地户,乃有柱天之水,不逆小流之力也。 善恶大小皆归之。真人知之耶?”〈止〉“唯唯。”“
行,欲复说辞无极,为其大文,且小止息,各归思之 于胸臆。作道不得其意,示之以南反问北。用心如此, 则终古所学不得也。不敢不行,子已晓矣。”

 右集难道戒学治生成与不成吉凶何所起诀

    核文寿长诀第一百五十八

“愿请问一疑事言之。今愿及天师问文之诀,人之实长 可与共事,而终古无复厌之时,岂可得闻乎?”“然, 子欲核众文知贤者处耶?诺。安坐,为真人道之。积文 亿卷,不能得寿,何益于命乎?文书满室,而不能理平 其治,又何益于政乎?臣子满朝,而不能为君致太平, 乐其上,又何益于帝王乎?一人生百子,使父母饥寒, 又何益于亲乎?积方重车,不能益寿,又何益于人命乎 ?说事无穷,于不能为君除灾患,又何益于朝廷乎?凡 事类若此者众多,不可胜记也。但为真人举纲见始,令 诸贤柔自深察之耳。愿得其效,子欲知之耶?”“唯天 师。”“诺。安坐自精,方为子言之。〈起〉文书亿卷 ,中有能增人寿,益人命,安人身者,真文也,其余非 也。文书满室,中有能得天心平理治者,真文也,其余 非也。臣子满朝廷,中有能乐其君、助其君致太平者, 是帝王之真臣良吏也,其余者佐职之臣子也。人生一子 ,而父母常得其乐而不饥寒者,是贤孝之子,其余悉备 数也。积方重车,中有能益年者,是真方也,其余悉非 也。天下若此比类众多,不可胜记豫说也。真人自深思 其意,吾文以一推万,足以明天下之道矣。故令使真人 付道于上德之君,拘校凡文人辞圣书者,明以示众贤, 使一俱觉解迷与惑也。已拘校凡文之后,灾日去矣。夫 邪文邪言,乃是奸灾之主人也。夫正文正言,乃逐除邪 奸恶之吏也。文已正,言已正,奸伪无主人,则无于止 宿也。夫邪文邪言为奸主人,比若盗贼有主舍止宿者, 主人已死亡,盗贼无缘复得来止息也。真人亦晓知之耶 ?”“唯唯。”“行,天道之为法,以一况万,亦不可 尽书也。〈止〉真人得之,自深惟思其要意,贤明心有 九孔易达,见文自大觉矣,勿复问也。曾文。”“唯唯 。”“〈起〉文多使人眩冥,不若举其一纲,使万目自 列而张也。故万民扰扰,不若一帝王也。众星亿亿,不 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天 道广从,无复穷极,不若一元气与天持其命纲也。贤者 上德之君,深思吾言,寿自长也。后世共思吾言,自父 慈子孝,日广且明也。母爱妇顺,俱一国旦而贤良也。 大小争为善,后者无彊也。不知复有邪文,佞人因以藏 也。灾变尽除,三光明也。自然之术,天神所共纯行也 。为道如此乎,大乐何有伤;遂以为法,乃天行也。谁 书记之,是乃天地神明也。以征之文,与天地响相应也 ,是天合信符也。上君贤者宜共察此辞,行之者日兴, 与时宜为期,得天地之欲,故吉哉。〈止〉阴阳顺行, 风雨时,万变除去,以征书,吾不自誉也。诚知之,不 但饰言也,宜疾效之。真人知之耶?”“唯唯。”“行 去矣,行去矣。精之详之,道自来。”“唯唯。”

    男女反形诀第一百五十九

“愿复请问一疑事言之。天师前所赐子愚生书本文,有 男女反形,愿闻其意。”“噫!子书略已说可睹,何故 复问之乎?”“心愚闭难闿示,唯及天师诀问之。”“ 诺,安坐,方为子言之。天地之性,阳好阴,阴好阳。 故阳当变于阴,阴当变于阳。凡阴阳之道,皆如此矣。 更相好,故其开练日疾,但宜□□以品诀之耳,不可迳 以示教人也。且入邪中。然子明听。阳者以其形反为阴 形,阴者以其形反为阳形,正自以其身,为其人形容也 ,不可迳及也,且中于耶。”“唯唯。若且晓而疑也。 ”“噫!子何一难示也。但便以自身为其形。阳者,若 阴人身也;阴者,若阳人身也。”“唯唯。”“子已知 矣。行去,事可知。”“唯唯。”

 右集难解凡文方诀简贤得失实阴阳反形以致道

    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第一百六十

“愿及天师请问一事乃止。”“行言,何疑哉!”“凡 道包天裹地,谁持其气候者?”“深哉远哉妙哉!子之 所问也。何睹而问此?”“
有睹有见,见天地之道,独不知穷极,故怪而问之也 。”“善哉,子之言入微意。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 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 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 为之,安得死也。亦不可卒得,乃成幽室也。入室思道 ,自不食与气结也。因为天地神明毕也,不复与于俗治 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周流洞达 六方八远,无穷时也。子思书言,自得之也,为神之阶 可见矣。去世上天而治,不复见矣。子欲重知其明效也 ,世不可得久有而独治也。故得道者,则当飞上天,亦 是其去世也。不肯力为道者,死当下入地,会不得久居 是中部也。故天地开辟以来,更去避世,圣文常格在而 不见其人,是明效也。不死得道,则当上天;死则当下 入地,不得久当害中和之路也。子得吾文,自深思其意 ,欲乐上行常生在,与天并力,随四时天下祭祀而饮食 者,努力为真道,是其污法也。若不乐常在而乐死者, 弃道随俗,亦将归地下,不得久睹天日月星历也。吾文 □□,万万不失一也。故古者圣贤人尽去,今无见者, 是其大效也。子自思之,乐上则上,乐下则下,无夺子 志者也。故〈起〉吾为太平德君制作法度,不限一人也 。夫太平气来,有一人自冤不得其欲者,则上皇平气不 得俱来至也。故天教吾广开辟其路,使得自恣自择可为 也。贤明欲乐活者,可学吾文,思其意,入室成道,可 得活;贤柔欲乐辅帝王治,象吾文为之,可以致太平; 欲乐居家治生畜财者,思吾文,可竟其天年而终死。故 各为得其所愿,无大自冤者也。故太平之气得来前也。 平之为言者,乃平平无冤者,故为平也。是故德君以治 ,太平之气立来也。所以然者,乃天下无自冤者,各自 得其所乐,所以敕真人以付上德之君者。上德之君,其 用心必仁贤而明,明者不夺人所欲,必得天下之心,欲 承天意,以道归之〈止〉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

    署置官得失诀第一百六十一

“行且重戒真人一言,使其有似天行也。〈起〉天之为 行,不夺人所欲为也;地之为行,亦不夺人所欲为也; 明君之为行,亦乐象天地不夺人所为也。与天地相似, 故能独长称天地,得其心也。〈止〉子知之耶?”“唯 唯。”“夫天且为恶,其岁且大凶者,常害人所为,故 民无可收也,其岁凶饥寒也。是故地将为恶也,伤人所 养,其根不固而有病也,其岁不成,多伤民困穷也。衰 恶之君将凶,署置不以其人所任职,名为故乱天官,犯 天禁,失天仪,反复就责而罪之,不原其力所不及,人 之所不及。比若一旦使君王步行百里,恐其不能到而道 止也。人所不及,正是此也。故不择选人而妄事署其职 ,则名为愁人而危其国也,则名为乱治政败也。夫〈起 〉天地极神且明,尚不敢夺人所欲为,夺之则为大凶岁 也,何况人哉?〈止〉真人宁解迷晓耶?”“唯唯。诚 得随其国以师书授之,因就其俗示之,晓之解之。”“
行,子可谓晓事之生,天不夺人愿也。子行正自得天 命,年日益增,何有穷已。子学不求居世尊荣,何复求 索,得天意而增年?今已告子,子今宁能说不耶?”“ 然,其受恩大喜,无复有所恨。但恐力极行,以师文授 教,恐不能一旦而遍也。”“何必一旦而遍,但为之不 止,自舟流不久。”“唯唯。受严敕,不敢虽绳墨。” “子已知其意,吾无复以戒子也。行,辞小竟,事毕。 异日有疑,乃复来。”“唯唯。”

 右大集难问天地气候为道与不吉凶君署置官得失文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九 己部之十四

太平经卷之九十九

    乘云驾龙图第一百六十二

 
 
 

太平经合校卷一百 己部之十五

太平经卷之一百

    东壁图第一百六十三

着东壁

〈起〉上古神人戒弟子后学者为善图象,阴佑利人常 吉,其功增倍。阳善者,人即相冗答而解。阴善者,乃 天地诸神知之,故增倍也。积德者,富人爱好之,其善 自日来也。人之所誉,鬼神亦然,因而佑助之。好道者 长寿,乃与阴阳同其忧,顺皇灵之行,天地之性,得其 道理,故天佑之也,失者乱,故天不佑之也。夫求善以 善,无可怪者。学以仁得之,道之始也;以德得之,道 之中和也;以道得之,道之上也。〈止〉咄咄!慎之慎 之,行无妄也。极思此书,传之后世,可无伤也。随四 时转,道之上也。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 出于身,以类相呼,不失其身。天道无私,但行之所致 。故前有弟子,后有善气,趣学不止,令命得阳遂也。 或得长寿身不败,故为善。乃于内外神反为其除害,弟 子居前,主为其对。物有自然,天下之事,各从其类也 。
 
 
 

上一篇      下一篇